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9 16:34:50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1)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逐渐被语文教育者更多关注运用的传统教学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熟读、记诵,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在记诵中感知文章美感,记诵时也不会忽略文中重点字、词、句子。教师具体可用议、读、赏、评等方法。如《口技》这篇文章完全可采用“议、读、赏、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字,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议论;然后议论小组推选出小组代表,由小组代表阐述小组审美体验结果,由其他同学评述小组代表阐述的小组审美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评讲,它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起着重要作用。让课堂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

(二)讲析法讲析法同样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分析讲述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理解的教学方法。分析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围绕课文的字、词、句子来讲析。可以抓住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讲析,可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逻辑、表现手法等方面中选取讲析重点,不可泛泛而谈。例如表现手法的讲析,要视体裁选择讲析重点。议论文关键在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人物传记应围绕选材、剪裁和人物描写进行讲授;写景抒情的散文,重点在于景物描写和意境。同一体裁的课文,讲授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同是游记体裁的《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写的是人所经历的事和人物的活动;《小石潭记》写的是景,因此这两篇文章应采用不同侧重点进行讲授。

(三)评点法评点法所评点的内容是文言文的词句用法、文章结构以及内涵美感等方面

评,主要是简明扼要的评析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重在文章结构;点,主要是点出文章的精妙与疑难之处,重在字词句子。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依”,“穷”二字要点,整首诗宏大开阔,激越昂扬的格调要评,通过评点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全诗意境。运用好评点法会引领学生既掌握文言的字词句也领会文章思想结构的精要。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2)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

在中国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借助于这些表达方式,实现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逐步的鉴赏阅读能力,在增加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根据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来展现。

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以后,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增加了教学技巧和教学灵活性以后,整个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多媒体、小组合作、引导式教学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语言”传播和交流,利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内容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过程。第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的工作,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单方面教学过程,同时还包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作业布置、班会总结、主题活动、课外活动都是学习的过程,都是师生交流的媒介和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师生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没有固定的方式,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和实现的,总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而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言”交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言语”

“言语”主要的重心在于“说”,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言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教师课堂上言语的引导,这是教师语文教学中“言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语”的引导,实现“语言”表达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侧重的是“话”,而“言语”主要侧重的是“说”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语言”表达发挥的作用,主要依靠“言语”来实现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学不仅要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表达方式和接受技巧方面也要有所创新,不仅是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教学技巧所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在中学的教学技巧中,教师往往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论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还是含蓄生动的书面语表达都是教师表达技巧的不同体现。

我们知道“言语”具有个人性和活动性,是一个变化的状态,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作业的布置,都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来实现的,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但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必须保证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使用普通话。在现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是非常广的,而且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准确的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字正腔圆的言语表达,实现语言交流的最大化。第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采取那种教学方式,都要保证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当,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说中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些欠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限制,开展教学过程评价或者教学过程赏析,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方面的水平,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使是再灵活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到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就类似于“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依赖于“言语”的表达。而“言语”又构成“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活动的实现都要依靠教师的“言语”表达,我们常说,语文老师有“舌灿莲花”的口才,就是形容“言语”的丰富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言语”。比如说在中学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动人的音乐旋律和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读,让学生从听觉上感悟诗歌的魅力,教师利用特殊的“言语”来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言语”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用“言语”来表达“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的“言语”表达会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生动幽默的表达以及渊博的学识都是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言语”,学生能够能加容易的接受教师的“语言”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表达。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和表达,语言主要是“话”,言语主要是“说”,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相信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能够提供帮助。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3)

二、激发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4)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饱受非议,也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被寄予如厚望。虽然经历了如此长久的实践、摸索和改革,可是,语文教学还是不尽如人意,甚至饱受批评。指责与批评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其中,最为人不满的就是学生的写作。谋篇布局尚且不论,最令人伤心、失望的竟然是词语的表达,许多大学生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汉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实话,这实在是语文教育的耻辱。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起来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实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要教什么却是个往往被人忽视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眼下,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抡开大斧锐意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自以为是。这和新课改的大环境有关,在地方上,从上至下课改成果成了教育系统,甚至是行政系统的卓越政绩与荣光。人们所关心的是取得的成果,造成的影响。对行政者来说,有了成果和影响就是实际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并不关心这个成果是什么,以及这个成果对语文教育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注重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观念的普遍态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大家进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融进去了新的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至于有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在作秀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情感、价值观、合作、交流等等外在的东西,却丢掉了许多传统语文中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相互依存才会有意义。形式的改进必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制约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两条腿发生倾斜,不能使语文教育健康地走下去。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是迷茫的。更多的人教了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想过语文课到底要教的是什么,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的讲来,按照试卷兢兢业业的讲来,那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有的认为要教文学常识,有的认为要教思想内容,还有的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尽管课文涉及科学、历史、地理,但语文课并不是科学和历史。教材是教学用的材料,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尽管其他学科也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其他学科学的是语言所承载的具体内容,而对于语文来讲,语言所承载的诸如科学、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是对这些语言文学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为何要加强语言教学

首先,语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做了区分。语言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交际和交流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组成,并受表达习惯的限制和约束。而言语则指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即为“言语行为”,后者则为“言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科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语言与言语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作品来把握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并无意仔细区分语言和言语,所以为方便起见,笼统的称之为语言教学。

其次,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可以“得意而忘形”,学习言语所承载的知识,但语文的言语内容倒在其次,编写者的目的还是意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言语作品来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言语的内容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言语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是抽象的,需要依靠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是具体的,可以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内容借助形式表达言语者的情感和意愿。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再次,语文课被负载了过多的内容,甚至于“喧宾夺主”。语言教学本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像历史课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数学课让学生们学会数学一样,语文课需要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课被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对言语形式也就距离越遥远。吕叔湘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这是颇有远虑的。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学习都有一个由放任到约束的过程,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第一步是学着说,第二步才是家长不断地约束和规范。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语言,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在初中开始约束和规范了。加强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此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加强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生动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最终实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的目的。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教学,不仅包括文本的言语,还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59-001

在基础教育的各学科中,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饱受非议,也从来没有哪一科像语文这样被寄予厚望。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集中起来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语文学科的实质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要教什么却是个往往被人忽视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首先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在眼下,许多地方、许多老师在新课程的旗帜下抡开大斧锐意改革,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自以为是。这和新课改的大环境有关,在地方上,从上至下课改成果成了教育系统,甚至是行政系统的卓越政绩与荣光。人们所关心的是取得的成果、造成的影响。对行政者来说,有了成果和影响就是实际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并不关心这个成果是什么,以及这个成果对语文教育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注重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具体表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观念的普遍态度,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下,大家进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课程改革,改革的过程中融进去了新的观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以至于有哗众取宠、作秀的嫌疑。在作秀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情感、价值观、合作、交流等等外在的东西,却丢掉了许多传统语文中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是得不偿失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相互依存才会有意义。形式的改进必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授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制约决定着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必将导致两条腿发生倾斜,不能使语文教育健康地走下去。

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是迷茫的。更多的人教了多年的语文却从来没有想过语文课到底要教的是什么,习惯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参按部就班地讲来,按照试卷兢兢业业地讲来,那么,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也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有的认为要教文学常识,有的认为要教思想内容,还有的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尽管课文涉及科学、历史、地理,但语文课并不是科学和历史。教材是教学用的材料,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尽管其他学科也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其他学科学的是语言所承载的具体内容,而对于语文来讲,语言所承载的诸如科学、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是对这些语言文学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为何要加强语言教学

首先,语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做了区分。语言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交际和交流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组成,并受表达习惯的限制和约束。而言语则指具体的语言使用,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即为“言语行为”,后者则为“言语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科教材都是言语作品。语言与言语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作品来把握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并无意仔细区分语言和言语,所以为方便起见,笼统的称之为语言教学。

其次,语文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形式。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其他学科可以“得意而忘形”,学习言语所承载的知识,但语文的言语内容倒在其次,编写者的目的还是意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言语作品来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言语的内容不能脱离言语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言语内容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是抽象的,需要依靠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是具体的,可以直接诉诸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内容借助形式表达言语者的情感和意愿。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所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

再次,语文课被负载了过多的内容,甚至于“喧宾夺主”。语言教学本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就像历史课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数学课让学生们学会数学一样,语文课需要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汉语言文字。但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语文课被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内容越是丰富,对言语形式也就距离越遥远。吕叔湘先生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这是颇有远虑的。

三、加强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学习都有一个由放任到约束的过程,就像小孩子牙牙学语,第一步是学着说,第二步才是家长不断地约束和规范。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阶段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习语言,写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在初中开始约束和规范了。加强语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借此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

加强语言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注意到语言的正确使用和生动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最终实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的目的。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本文所说的语言教学,不仅包括文本的言语,还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6)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言:“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矫正。”这位国学大师的话也印证了学习文言文的必要。现如今,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充分肯定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因此,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多少有了了解。在学生中,经常听到他们戏言:“学习语文三大难,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此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性。这不禁让我思索其原因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好的方法“对症下药”。

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首先要从心理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导入来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课堂过程中利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抑或把画面表演出来,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7)

    一、古典情怀的内涵与品质特征

    《辞海》对“古典”这一概念有如是界定:“①古代的典章法式。《后汉书·儒林传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②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的或代表性的。据此,现今流传下来的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曲、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的文章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之内。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了时代淘洗,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八条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这种民族精神定义为古典情怀,即具有博大的仁者胸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人文关怀,并以沉静的思想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以坚韧的意志力进行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和追求。古典情怀不仅存在于有形的实体(诗、词、曲、文、赋)中,而且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中,积淀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和民族成员的思想灵魂之中。而中学语文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章的精华,也是现代人学习传诵的佳作。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情怀,沉浸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因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古典情怀的品质,从而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塑造成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包括: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

    (一)博大的仁者肺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历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历经了时代的淘洗,以其广阔的胸怀和视野向我们展示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古典情怀的魅力。其中仁者胸怀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使中学生具备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从而能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并建立起准确而又客观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例如: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仁政”(《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已经深深融人到了我国传统的思维和胸襟中。两位古代哲人对于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深刻体验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以博大的胸襟去追求正义。

    此外,文言文的仁者胸怀还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哲学上说,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及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深切思考。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而文言文中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例如:《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的勤学专一、反省修身的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并感受其人文关怀,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以天下为己任,去发掘和发挥自身价值,锻炼出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灵魂,培养自己充实的内心和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

    (二)执著的沉静思想

    古典情怀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沉静的思想。就像落叶只有化为尘土才能孕育出崭新的嫩芽一样,只有经历了冬天的沉寂,才能换来春天百花齐放的喧嚣和绚烂。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沉静中才能细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只有在深沉的思考中才能够克服浮躁的心理,才能获得心灵的回响和精神的提升,也才能获得一次次思想的升华和情操的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深邃的思想、豁达的情怀、凝练的语词以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和体验中,在对古代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必定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沉静中充分体会那些经久不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华,进一步获得灵魂的提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以挑拨离间之法最终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秦军,派兵保卫郑国,从而取得了游说的胜利。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说客”烛之武冷静的思维、豁达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而且通过不断地扩展学习进一步理解一代贤士们的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情操。

    (三)永但的追求精神

    《周易·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人要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有不安于现状、持之以恒的精神探索和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古典情怀在精神品质上的表现。孔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本人明知“道之不行”,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仍一如既往地去积极奋斗、努力追求和探索。这种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给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正是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为理想和抱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能力,尽管遭遇许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备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谋、有智、有识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例如在文言文中,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追求“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而饱受同僚的诬陷和迫害,但“明于治乱”的屈原仍心系楚王和楚国的兴亡,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兴国”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终结。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必要性分析

    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精神逐渐走向失落和荒芜。一方面沉迷在光怪陆离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一方面追求“洋味”,忽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以至于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一旦以实用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虽然它可以一度人文治国,但在现代化的变迁中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势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传统,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功利化、物欲化,最后整个文明毁灭在一片糜烂的纵欲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烈,而且对庸俗文化的接受不断增多。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忽视对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咀嚼和学习、继承和发扬,一些狭隘的思想、冷漠的眼光和颓废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因而呼唤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从古人的“仁者爱人”的宽广胸襟与“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反思,再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无不体现了古典情怀的内涵和魅力以及古典情怀对于中学生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所发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相对轻视文化精神培养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而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情怀具体说来有以下的途径:

    (一)阅读与背诵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反复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汉语既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从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阅读去深人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而且对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也有着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有关的文言文既要加强阅读又要注意背诵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九条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目熟记在心,不仅能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以及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运用方面的要领等,从而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越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背诵可以逐渐领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而背诵能力的培养能增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积淀深厚的古典情怀,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欣赏的情趣。

    (二)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必须建立在阅读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在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培养学生对文言的热爱,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古典情怀。

    文言文中蕴涵着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还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刻舟求剑”(《察今》),“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四面楚歌”(《坟下之围》),“愚公移山”(《列子》),“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完璧归赵”(《蔺颇蔺相如列传》),“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等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涵在古代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通过积累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古代汉语虽然在结构上追求完整严谨,但却充满意蕴和美感;虽然在语言上力求精练简洁,但又充满丰富的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同时能使人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篇目中的丰富知识,不仅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品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陶冶学生的品性。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8)

一、古典情怀的内涵与品质特征

《辞海》对“古典”这一概念有如是界定:“①古代的典章法式。《后汉书·儒林传序》:‘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②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的或代表性的。据此,现今流传下来的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曲、文、赋、小说等古代经典的文章都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古典”之内。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了时代淘洗,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八条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解,笔者把这种民族精神定义为古典情怀,即具有博大的仁者胸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人文关怀,并以沉静的思想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以坚韧的意志力进行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和追求。古典情怀不仅存在于有形的实体(诗、词、曲、文、赋)中,而且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中,积淀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和民族成员的思想灵魂之中。而中学语文文言文不仅是古代文章的精华,也是现代人学习传诵的佳作。其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情怀,沉浸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因而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古典情怀的品质,从而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塑造成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使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包括:博大的仁者胸怀、执著的沉静思想和永恒的追求精神。

(一)博大的仁者肺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历代优秀文化的载体,历经了时代的淘洗,以其广阔的胸怀和视野向我们展示出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古典情怀的魅力。其中仁者胸怀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使中学生具备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从而能对丰富的情感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并建立起准确而又客观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例如: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讲“仁政”(《孟子·尽心上》)。无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取义”,都已经深深融人到了我国传统的思维和胸襟中。两位古代哲人对于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深刻体验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以博大的胸襟去追求正义。

此外,文言文的仁者胸怀还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哲学上说,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况,及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和对人类的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深切思考。具体来说,“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而文言文中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例如:《劝学》中“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的勤学专一、反省修身的态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并感受其人文关怀,使学生怀有一颗滚烫的心,以天下为己任,去发掘和发挥自身价值,锻炼出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灵魂,培养自己充实的内心和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

(二)执著的沉静思想

古典情怀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沉静的思想。就像落叶只有化为尘土才能孕育出崭新的嫩芽一样,只有经历了冬天的沉寂,才能换来春天百花齐放的喧嚣和绚烂。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沉静中才能细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只有在深沉的思考中才能够克服浮躁的心理,才能获得心灵的回响和精神的提升,也才能获得一次次思想的升华和情操的提高。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深邃的思想、豁达的情怀、凝练的语词以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和体验中,在对古代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必定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沉静中充分体会那些经久不衰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精华,进一步获得灵魂的提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能言善辩的烛之武不卑不亢、沉着冷静,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以挑拨离间之法最终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秦军,派兵保卫郑国,从而取得了游说的胜利。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说客”烛之武冷静的思维、豁达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而且通过不断地扩展学习进一步理解一代贤士们的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情操。

(三)永但的追求精神

《周易·乾卦》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人要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有不安于现状、持之以恒的精神探索和追求精神,而这也正是古典情怀在精神品质上的表现。孔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本人明知“道之不行”,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仍一如既往地去积极奋斗、努力追求和探索。这种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给后人树立了榜样。而正是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为理想和抱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能力,尽管遭遇许多曲折和坎坷,也要具备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将自我塑造成有勇、有谋、有智、有识的新时代综合性人才。例如在文言文中,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追求“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而饱受同僚的诬陷和迫害,但“明于治乱”的屈原仍心系楚王和楚国的兴亡,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不悔之意志去追求探索“存君兴国”的理想直至生命的终结。

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必要性分析

在日益浮躁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精神逐渐走向失落和荒芜。一方面沉迷在光怪陆离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一方面追求“洋味”,忽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以至于一些学者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一个千年文明古国一旦以实用的尺度来衡量自己的人文精神,虽然它可以一度人文治国,但在现代化的变迁中会比其他国家更加势利地否定自己的人文传统,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功利化、物欲化,最后整个文明毁灭在一片糜烂的纵欲之中。在中学教学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烈,而且对庸俗文化的接受不断增多。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忽视对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咀嚼和学习、继承和发扬,一些狭隘的思想、冷漠的眼光和颓废的态度影响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生活,因而呼唤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从古人的“仁者爱人”的宽广胸襟与“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反思,再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无不体现了古典情怀的内涵和魅力以及古典情怀对于中学生感情的濡染、人格的熏陶所发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相对轻视文化精神培养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给学生以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的感染。而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情怀具体说来有以下的途径:

(一)阅读与背诵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反复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汉语既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从古代汉语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阅读去深人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能力,而且对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也有着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有关的文言文既要加强阅读又要注意背诵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九条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把文言文中的重要篇目熟记在心,不仅能够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以及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运用方面的要领等,从而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越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背诵可以逐渐领悟到文言文中蕴含的古典情怀,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而背诵能力的培养能增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积淀深厚的古典情怀,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欣赏的情趣。

(二)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必须建立在阅读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在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培养学生对文言的热爱,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古典情怀。

文言文中蕴涵着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等,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还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刻舟求剑”(《察今》),“钩心斗角”(《阿房宫赋》),“四面楚歌”(《坟下之围》),“愚公移山”(《列子》),“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完璧归赵”(《蔺颇蔺相如列传》),“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等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涵在古代的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通过积累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古代汉语虽然在结构上追求完整严谨,但却充满意蕴和美感;虽然在语言上力求精练简洁,但又充满丰富的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同时能使人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篇目中的丰富知识,不仅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品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陶冶学生的品性。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9)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统一教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中学文言文教学论文篇(10)

一、中学文言文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本文由收集整理富的中华民族的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自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侵略开始一直到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没落的封建制度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碰撞和冲击,传统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一直贯穿着我国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要想有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己国家或者是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比如,古代的埃及和古代的巴比伦因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最终导致了民族的灭亡。相反,犹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犹太人让自己的孩子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对《犹太教法典》以及《圣经》进行阅读和理解,以此来传承自己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在文化上也要有更大的发展,中国人做文化上的巨人。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着很大作用。

二、中学文言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推动作用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内容,有着很多方面的显著功能,最为基础和本质的两个功能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对人格的塑造。从整个国家和民族方面来讲,教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是中国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记录形式,中学生在对文言文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能够对我国古代的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以及思想制度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帮助中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人。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本身就涉及到了各种意义体系、认识成果以及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符号中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原始的一种书面形式。在给白话以及现代汉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营养之外,还加强了中华民族之间的情感以及文化精神。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文明产物,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记录方式,对优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比较的悠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词语的产生、发展以及词义的系统甚至是汉语之间的地域差异都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反应。词语的意义包含着我国古代祖先生活过程中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等。比如在文言文中,囱、聪、窗都同属于同一个词源,但是囱就是指的是烟输走的通道,聪是指接受外界事物之间的通达,窗就是指房间的墙上透空气的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聪明才智的理解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于外界的感受的通达,同时也反映了一定那个时期特殊的意识形态。

我国的古代的文言文在担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的工具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文言文的文化信息主要包含语音、语法、词汇以及汉字的形体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和汉语汉字对于优秀文化的记载不是同样的事情。比如,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王”字在记载“王”这个字的同时,同属于象形字,它的构型比较的像一把斧头,这就给我们传达出了一定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在我国的古代,君王者都是通过武力来赢天下并且治理天下的。

上一篇: 民族声乐论文 下一篇: 计算机实验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