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01: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舞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对幼儿舞蹈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对幼儿园舞蹈教育目标的认识上,有许多教师认为就是为了参加舞蹈考级或比赛,可见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幼儿舞蹈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舞蹈教学的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只是一味地鼓励幼儿参加考级或比赛,忽略了对幼儿人格、身心健康的培养。
(二)幼儿舞蹈教学途径单一
在绥化市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以课堂教授形式为主进行舞蹈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会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舞蹈教学,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和使用电化教学的模式进行舞蹈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大部分舞蹈教师受限于课堂教学,和其他课程并没有差别,发挥不出舞蹈教学的特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他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舞蹈教学,不同水平的幼儿并没有选择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幼儿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幼儿舞蹈教学的设备较差
在舞蹈教学设备的调查中,10%的教师所在的班级有电子琴或钢琴,3.3%的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电视,83.3%的教师所在班级有录音机;而只有3.3%的班级在舞蹈教学课中有多媒体的使用。专业化舞蹈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舞蹈教师在授课时受到局限,幼儿对舞蹈课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幼儿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对幼儿舞蹈教师的调查发现,绥化市幼儿舞蹈教师在学历方面,37%的教师是本科学历,43%的教师是专科学历,还有20%的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因此,绥化市幼儿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很大上升的空间。教师的专业构成比例如下:56.7%的教师是幼教专业毕业的,而舞蹈专业的教师占30%,另外,13.3%的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的,其中部分幼教专业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了舞蹈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绥化市的幼儿舞蹈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绥化市幼儿园很多舞蹈教师都是外聘的,他们即使经过专业的舞蹈教育和训练,但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等方面和专业幼教教师还有一定的差异。
三、提升绥化市幼儿园舞蹈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幼儿舞蹈教学的目标
舞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幼儿舞蹈教学的目标,舞蹈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更是为了幼儿的健康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教师不应该只从考级、比赛的出发点去进行舞蹈教学,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注意观察不同幼儿的兴趣方向,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因素,给幼儿选择不同的艺术类别,让他们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另外,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幼儿舞蹈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上。
(二)多种途径开展幼儿舞蹈教学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教学,避免单一的方式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舞蹈欣赏、舞蹈示范、音乐欣赏、模仿和想象、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让幼儿的大脑高度集中来支配自己的身体,表达丰富的动作和情感,集体舞中各种队形的变化也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例如在幼儿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听到节奏明快的音乐会随之舞动的天性,在唱到“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抱抱我”这句歌词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和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使幼儿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
(三)改善幼儿舞蹈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园应提高对幼儿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学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幼儿园自身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出舞蹈气氛,利用吃饭、课间娱乐、午睡后等时间为幼儿播放音乐,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经常为幼儿播放舞蹈类的视频,在生活中随时去引导、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舞蹈区域,通过增加对不同风格舞蹈服饰、道具的投放等,鼓励幼儿穿上自己喜欢的舞蹈服饰,大胆自由地表演快乐的舞蹈,给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二、民族民间舞蕴含着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就应该加入民族舞的元素,增强家乡的情感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舞蹈是最让幼儿接受的活动。要是传统民族民间舞给予儿童一种文化认同感,就必须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让幼儿逐步感受到舞蹈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民族民间舞教材一级组合中《小小手》中,舞蹈动作采用东北秧歌绕手绢花的手腕动作,训练的是手腕的灵活性,也为今后东北秧歌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音乐节奏欢快,清晰,富有趣味性。最后有鼓励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做出不同的造型,特别注意舞蹈动作中做手腕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这也是民间舞的特色。主要是夸张的表现事物的特点。在学习民间舞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尽管孩子们的手刚开始不够灵活,自己也还是做出美的充满童稚气的手型动作。
三、伟大的现代舞之母邓肯在她的自传中谈到
教孩子把自己的身体置身与理智的严格控制之下也就是在扼杀他们的热情和灵感,这无疑是一种罪行!这也说明了在舞蹈教育工作中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地位,能成功地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的唯一力量就是生机勃勃的灵魂,决不能教孩子硬做动作,而是要靠他的心灵,当心灵趋于成熟时,那才给予指导和引导,换句话说,必须教会他们用合乎他们身体特点的动作,除非她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一动作,这样,孩子才会熟练地运用姿势这一单纯的表达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多鼓励启发孩子。
1、应改革教学方法
多鼓励孩子自我创作。幼儿的世界是充满天真无邪的世界,赵国纬老师的《舞蹈心理学》中提到在舞蹈创造思维的培养问题研究,舞蹈学习离不开模仿,但不是单纯的模仿,必须在模仿过程中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的积累,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占重要地位,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思想观点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孩子多模仿,而模仿的前提是多观察,比如让孩子观察猴子戏耍,大象走路,兔子跳跃,长颈鹿吃树叶等动态比较明显的情景,从而锻炼学生视知觉和自由运用身体传情达意的基本手段。
2、音乐从刻板的芭蕾钢琴曲到悦耳的儿歌童谣
3、4岁的幼童对优美动听的音乐有着敏锐的反应能力,要注意她们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水平,针对幼儿对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比较敏感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
3、力避成人化倾向
幼儿教育要结合其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是,3岁左右的孩子只需要她们感受跳跃的感觉即可,不要求做很标准的跳踢步,而5到6岁的孩子则可以完成小跳中跳之类的简单跳跃练习。要让孩子在舞蹈中保持童趣,童真,童稚童幻,童乐的协调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影响
(一)对于舞蹈教学中节奏方面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的节奏清晰明确。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幼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抢拍或是拖拍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舞蹈动作的整齐度。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要求舞蹈教学中,选择节奏鲜明清晰的音乐,从而在强重音的刺激下,唤醒幼儿的记忆功能。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记清了,他们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就轻松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教学选择旋律易记的音乐,这样也可以缓解幼儿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二)影响舞蹈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影响着舞蹈教学中幼儿听力能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将原本性音乐与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听觉神经,让幼儿学会倾听、辨别甚至是想象各种生活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效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使他们更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肢体训练之于舞蹈创编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肢体的训练。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主要是注重幼儿的实际训练。因此,肢体训练便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肢体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舞蹈创编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幼儿舞蹈时的各种肢体语言与动作,从而保证他们快速地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吸收并牢记在心。因此,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舞蹈创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
(一)契合舞蹈主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法要契合舞蹈的主题。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要与具体的舞蹈主题相契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汇集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以及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契合音乐的主题是基础。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表现。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把握,这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是非常关键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音乐,它主张幼儿去倾听以及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对音乐的节奏把握清晰了,才能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辨别区分。而舞蹈创编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的顺利完成,并且还能确保舞蹈的旋律与节奏不出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节奏的重视,就为舞蹈的创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正确把握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这就有效解决了舞蹈创编中对于节奏训练的要求,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三)增强想象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学会想象,能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幼儿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可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听到的音乐给予一定的肢体反应。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在听到的声音之后,然后经过大脑的想象,从而给予了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而想象力对于舞蹈创编是相当关键的,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好实现了想象力的加强,因而在舞蹈创编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四)感情升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除了通过契合舞蹈主题、节奏训练以及增强想象力等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还需感情的升华。无论是何种音乐,没有感情作基石,那么它就不是好音乐。对于舞蹈也是一样,若是舞蹈不能打动人心,不放感情在其中的舞蹈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感情的激发,让幼儿用心去跳舞。通过引导幼儿倾听、辨别以及想象,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一同起伏,最终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与目的。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只有将感情注入其中,才能编出更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舞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民族舞的风格也多种多样,要从民族舞的实用性等多种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舞蹈。在对民族舞的讲解之前,需要对这个民族的地理特征、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在学生对这个民族充分了解之后,对舞蹈的动作进行分解,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学到其中所展现的民族特色。比如“东北秧歌”,“手巾花组合”是练习踢腿功,“跳踢步”可以彰显活力。所以这种舞蹈对幼儿教学很有帮助。还有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都非常有实用性,通过掌握这些练习,可以对幼儿的灵活性、协调性训练有帮助,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1.2结合幼儿特点,激发创造力
根据幼师教学特点,要先弄清楚幼儿教育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少儿舞蹈,可将舞蹈的教学进度与内容相结合并了解专业术语加以记录,学习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方式等,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创编的过程中,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论编得好坏,都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有信心去创编舞蹈。创编出优秀的舞蹈对于幼师专业极为重要,所以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底,学好民族舞蹈与少儿舞蹈。
2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2.1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差异及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可以集体授课,也可以一对一的辅导,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将舞蹈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贯穿其中,使形体、动作快慢、协调性等逐步提升。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制定适宜的方法。比如一些文化课成绩好,但舞蹈功底差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对舞蹈动作要领的提升,对舞蹈的欣赏力和教学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那些文化课成绩较差,但有舞蹈学习天分的学生,应注重培养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对于舞蹈的规范性要严格要求,认真地上每一节课,也要培养一颗爱心,对于幼儿的教育更为重要。.
2.2提高幼儿舞蹈教学技巧
教师应坚持将舞蹈的知识技能与舞蹈创编能力融为一体的理念。首先,鼓励模仿动作。以参与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看舞蹈表演从而进行模仿,再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身体对动作的感知和协调性来体会动作的要领。其次,进行联想,多次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前的舞蹈动作及其舞蹈的精髓进行联想,通过联想动作及其方法,可以巩固动作,也能培养出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进行想象,创新舞蹈。舞蹈创编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创作乐趣,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中,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3肢体语言的美育功能培养
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方式,从而展现美的语言。舞蹈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舞蹈本身的动作连贯性、协调性等;舞蹈老师的形体美。舞蹈本身的动作示范,首先要把动作全面地示范出来,让学生对舞蹈大致有个了解,同时学生也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使老师在学生之间树立较高的威信,有助于以后管理学生。然后是动作的规范性和协调性的统一。舞蹈老师的形体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教师的言行都会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的艺术涵养也对学生美的追求有重要作用。舞蹈教师用肢体语言传递着美的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阐述观点及内容,亲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幼儿师范学生的舞蹈教学质量。
2.4运用多种语言,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至关重要。教师具备的三项语言能力:专业语言、感觉语言、形象语言。专业语言指在舞蹈教学中,能对所教的舞蹈按专业要求准确地表达出来。感觉语言指教师能以正确的思维感觉来引导动作的规范性。形象语言是在专业语言和感觉语言的基础上的升华,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赋予舞蹈的活力。这三者之间互相作用,共同提升。教师在对舞蹈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性,要做到言简意赅,使学生容易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二、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3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对儿童舞蹈教育应从身体感悟开始,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首先令学生们认识身体到各个关节。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配合节奏鲜明的音乐,通过儿歌或童谣,加以生动的形象将自身各个部位进行协调与配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们要向学生灌输“直”的概念。即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令身体和四肢一直保持在“直”的状态。身体在这种原始状态下,依照表演的需求,做出符合标准的动作。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幼儿在真正意义上将身体关节发力方式加以全面掌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感悟。
2.体现过程
3到7岁的儿童有着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的时候,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并引导他们将看到、听到以及感悟到的事物利用自己的身体表达出来,促进少年儿童将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融为一体,再对其进行身体训练的时候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该项工作。
3.再创造过程
上文说道3到7岁儿童有着想象力创造力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可以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具体工作。即兴舞蹈是一种激发少年儿童对舞蹈再创作的有效方式。儿童通过即兴舞蹈的方式,可以将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即兴舞蹈表演中,儿童可以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下,对舞蹈进行自我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儿童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表演出自己对舞蹈的认识。
二、启蒙教育视角下的幼儿舞蹈教学方式
1.教学中加入故事情节
儿童对于情节丰富的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们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个特点,将舞蹈教学中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对学生们展开具体教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舞蹈本身的趣味性,还能够在根本上增加学生们对舞蹈的兴趣。在创作和编排幼儿舞蹈作品的时候,舞蹈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重新审度自己的作品,如果将一套舞蹈动作机械的教授给幼儿,是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行为,同时还会令儿童对舞蹈学习产生强烈的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作与编排的时候,要暂时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通过舞蹈语言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加以生动的展现,而不能将其看成一个机械的动作叠加。
2.游戏和教学的完美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游戏和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令原本枯燥的教学变得趣味横生。内容变得有趣,自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渴望在游戏中学习到舞蹈动作。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动作等方式,增强学生们的表现能力,利用该种方式对儿童进行教学,在满足了儿童表演欲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当教学进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们尝试着自我编排舞蹈,在根本上提高学生们对舞蹈的激情。
二、遵循幼儿规律,科学训练,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的肌肉、骨骼都十分稚嫩,所以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身心特点,立足启蒙教育视角,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训练,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趣味,培养幼儿的舞蹈感知力,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由形象入手。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身体协调性,幼儿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启蒙教育,从身体认知与形象入手,增强幼儿身体感知能力与感性认识。如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头、腰、肩、腕等身体部位;其次,由日常生活入手。如在教学舞蹈“小鸭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鸭子的嘴是什么形状的,鸭子是怎么走路、吃东西的,然后让幼儿试着模仿鸭子的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更标准,以提高幼儿观察与辨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还可以逐步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准确、更熟练、更优美。
三、尊重幼儿差异,鼓励创造,发挥幼儿的舞蹈个性
舞蹈不单只是动作模仿,还是创造性的艺术,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进行想象升华。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差异性,采取统一标准,缺乏创造意识与个性,所以导致部分幼儿因动作难度大、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敢表现,失去学习兴趣。在启蒙教育视角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搭建宽松自由、自主表演的舞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解放幼儿的头脑与手脚,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舞蹈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的创新思维与个性潜能,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舞蹈材料或道具,营造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舞蹈激情,然后要求幼儿伴着音乐节奏即兴舞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一来,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舞动起来,感受舞蹈的快乐,提高学习舞蹈的信心。如女生可以用“披风”绑头,表演新疆舞;男生可以选择“手环”当“手鼓”,配合女生做“转圈”“踮步”等动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北京市幼儿园教育纲要》艺术领域目标指出,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歌舞是用动作、音乐、语言和美术等综合手段来反映幼儿的思想情趣和生活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艺术。好奇、好问、好动、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幼儿歌舞恰恰能够适应幼儿的这些特点,也能够满足他们具体要求。如何教育好幼儿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幼儿舞蹈教师更应拥有一套规范完善而又实用于幼儿的教学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爱美、善良、纯真无暇的幼儿插上理想的翅膀。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兴趣性教学呢?安排教学进度应符合各年龄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1.小班应以我国汉族、北方民族舞蹈为主,且内容多是与幼儿生活情趣吻合的
以儿童民间游戏为主的舞蹈,如“跑竹马”、“花狐狸”、“霸王鞭”、“舞狮子”等;中班则以我国的汉族民间舞蹈为主,如“高跷”、“跑旱船”、“龙舞”等,但也欣赏一些江南地区的民族舞蹈,如“采茶舞”等;而大班则以我国少数民族舞为主,如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等民族舞蹈,同时还欣赏部分世界上典型的民族舞蹈,如西班牙舞、印度舞等。
2.教学内容必须闪烁幼儿的心灵,充满童趣
我们每天生活在幼儿中间,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游戏,生活会给我们启示,只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体验、研究他们美丽的内心世界,就可以在他们天真有趣、奇妙多彩的生活中寻找他们能理解、能掌握的舞蹈教学内容。如:带幼儿到户外散步时,教他们一些有关美丽大自然的小舞蹈,《可爱的太阳》、《树叶飘飘》、《风吹大地》等。又如在进行劳动以后,教他们《洗手帕》、《种树、浇水》等。这些舞蹈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及周围熟悉的环境,因此他们很容易理解接受。经常利用短小、生动形象、动作性强的舞蹈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不仅使他们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记易模仿,而且也能为他们今后创作舞蹈动作打下基础。
3.教学过程需贯穿生动、活泼、童趣盎然的气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使他们忘记训练的疲劳和痛苦
在教学中要创设意境,让幼儿展开联想的翅膀,教师在游戏中教,幼儿在游戏中学。例如律动《小鸟儿》,我和幼儿分别扮演角色鸟妈妈和小鸟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蓝天白云”的意境:“在一片蔚蓝的天空里,鸟妈妈带着小鸟们学飞。”幼儿听着音乐,跟着我有时学小鸟飞,有时学小鸟跳。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某幼儿手的动作不对就说:“哎呀,我的小鸟怎么啦?翅膀抬不起来,飞不动了?”这时幼儿就知道自己手的动作不对,很快就自觉改过来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重点讲究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过游戏与联想,使幼儿身临其境,从中猎取情趣和美感。游戏不仅使幼儿学会舞蹈,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4.深入幼儿生活,了解、熟悉他们,知道他们的爱与恨、追求与希望,正确地培养他们、表现他们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根植于幼儿生活,童化自己,多观察幼儿的喜、怒、哀、乐及其表现方式。对于成人舞蹈,我们不能照搬,要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将幼儿特点结合进去,变成幼儿可理解可接受的东西,这样,幼儿才喜欢学、愿意跳,才更有效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例如《草莓娃》就是我们根据幼儿爱吃草莓创编的一个歌舞,正因为草莓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水果,而我们又把草莓拟人化,因此这个歌舞他们都爱唱爱跳,把草莓娃顽皮可爱的形象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充满童趣。
5.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舞蹈水平编排相适应的舞蹈组合,教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小儿全麻诱导时充分给氧去氮所需时间
已有研究表明,预给氧时可以把呼气末氧分数(FeO2)达到0.90看作是预给氧有价值的结束点,此时呼出气中90%为O2,5%为CO2,剩下的5%为氮气,肺功能残气量(FRC)中的空气大约有95%被氧气所取代[3,4]。全麻诱导时持续监测FeO2比监测SpO2更有效,因为SpO2达到100%并不能说明已经充分给氧去氮。
成人面罩下平静呼吸纯氧预给氧,充分给氧去氮平均需时154s[4],小儿因其单位体重的FRC比,充分给氧去氮所需时间也相应的比成人短。面罩下平静呼吸6L/min的纯氧预给氧,Butler等[5]在1~12岁的小儿中观察到,80s内所有小儿的FeO2都可以达到0.90,且年龄越小的小儿,FeO2达到0.90所需的时间越短,小于5岁的小儿平均只需40s,而大于5岁的小儿平均需要70s[6],其原因为年龄越小的小儿,单位体重的FRC越小,呼吸频率越快,肺泡通气量相对增大有关。Chiron等[7]在6~12岁的小儿中观察到面罩下呼吸高流量纯氧预给氧,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平静呼吸3min、8次深呼吸和4次深呼吸,可分别使79%、68%和11%的小儿的FeO2达到0.90,平静呼吸时使FeO2达到0.90所需时间平均为(79±33)s。延长预给氧时间从2min到3min并不能使安全无通气时间延长[8]。总之,小儿平静呼吸纯氧充分预给氧所需时间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所需时间越长,2min的预给氧对所有小儿来说已经足够。
2小儿全麻诱导时安全无通气时限
无通气时限是指停止通气至SpO2降至90%的时间[9],这时的动脉血氧分压一般不低于60mmHg,不会造成严重缺氧,临床上常将其作为正常人全麻诱导期气管插管的安全时限。
充分给氧去氮后,肺部的空气几乎全被氧气所取代,机体的安全无通气时限主要与其FRC的大小和氧耗量有关。在0.1~11.2岁的小儿,FRC与体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FRC(ml)=29.9×体重(kg)-92(r=0.93)[10]。小儿的氧耗量与体重的关系为VO2(ml/min)=5.0×体重(kg)+19.8(r=0.94)[11]。小儿随着年龄的增大体重增加,上述两公式两边同时除以体重,可以发现,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加,单位体重的FRC增加,单位体重的氧耗量却减少。另外在3个月~12岁小儿,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增高,故而与年龄较小儿童相比,年龄较大的小儿血液含氧量较高。因此,理论上年龄较小的小儿无通气期间较年龄更大小儿短。
张毅等[12]观察到,小儿充分给氧去氮后,其安全无通气时限(y,单位:秒)与年龄(x,单位:月)成正相关(y=89.37+1.24x,r=0.88,P<0.01),婴幼儿较年长儿和青少年SpO2更快地由99%~100%降至90%。刘东等[13]也有类似发现。Hardman等[14]用诺丁汉生理模拟器得出,充分的预给氧可以把1个月、1岁和8岁小儿的安全无通气时限从不预给氧时的0.30min、0.40min和0.51min分别提高到2.45min、3.75min和5.39min,年龄越大,预给氧延长安全无通气时限的作用越大。虽然充分预吸氧可以明显延长小儿无通气时SpO2开始下降的时间和SpO2下降到95%和90%的时间,但是SpO2从95%降至90%的速度与预吸氧时间无关[8]。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常将SpO290%作为成人全麻诱导期的安全阈值,然而研究发现,由于脉氧饱和度的测定时间迟滞的原因,无通气儿童在SpO290%时再建人工呼吸后,SpO2于10~25s内仍继续下降,并达最低值74%~85%[6,15],此对重要器官和组织的氧合极为不利。Xue等[16]认为,小儿无通气间期SpO2的安全阈值应建立在95%,这样可使重建人工呼吸后,大部分小儿的最低SpO2能维持在90%或更高。因此,3岁以上小儿安全无通气时限约为2~3min,婴幼儿无通气期以不超过1min为宜[13]。
3小儿预给氧时的方法
小儿与成人不同,不是所有小儿都能耐受和配合面罩给氧这个过程[17]。因此麻醉医生在麻醉前访视病人时应通过谈话和做游戏等方式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患儿对面罩的不适和恐惧感,让患儿理解和配合面罩给氧预吸氧这个过程。另外合理恰当的术前用药对缓解小儿的紧张恐惧感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要引起小儿的呼吸抑制。当小儿不配合面罩吸氧时,可以在麻醉诱导时小儿睫毛反射消失后给予面罩加压给氧2min,可以达到充分的预给氧效果[8]。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短时间的预给氧也是有好处的[6]。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n now societys importance, explained the dance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status,specially the baby dances the education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mportant status. Proposed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baby body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ortance, strengthens the baby to dance the education is popularizes the danc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Key word: The dance education, improves the physiological quality,
improves the physical quality, raises the creativity, raises the good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