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优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14

音乐优秀论文

音乐优秀论文篇(1)

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与教材:《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1997年再版,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99年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美学通论》(合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乐妓史》(合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3年台湾版,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看得见的音乐:乐器》(合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2004年台湾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小学艺术课程与教材》(师范司审定专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音乐学之统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大学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郑祖襄,中国音乐史学家。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音乐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委。1952年生于上海,籍贯杭州。1978年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读书,1983年毕业并留院任教。1986年获讲师职称,1990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4年至1997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调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长年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从中央音乐学院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专业论文写作等。培养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数十名。由他领头的教学团队所教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现已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他本人所教授“中国古代音乐史”全套课程被超星学术网站拍摄制作后在网站放映。

音乐优秀论文篇(2)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而将校园音乐剧融入地方优秀民间故事,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研究。因此,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结合我校特点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小学儿童音乐剧是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音乐综合实践形式。题材从古至今、由真到幻。在教学上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来开展。引导学生搜集地方优秀民间故事,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创编、排练、展示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的现状。

2、探索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对儿童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1)针对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与喜爱程度进行课堂观察 。

(2)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数据 。

(3)分析小学低高段学生对音乐剧和地方优秀民间故事了解和喜爱程度所造成的的问题和原因。

2、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策略的研究。

(1)教师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2)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欲望。

(3)针对小学不同学段,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4)针对音乐不同课型,有方法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剧的创编和表演。

(5)训练方法辅助,提升学生创编和表演音乐剧的能力。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本校各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将课堂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探究出利用儿童音乐剧推广传承地方优秀民间故事的有效策略;最后,把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甚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实现成果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小学音乐剧培养方面的论文、著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我们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小学阶段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剧了解成都,以及他们喜欢音乐剧的情况,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在案例设计中侧重体现学生参与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践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做好反思和记录。

4、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总结,探求适合我校学生的音乐剧教授方法,真正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音乐课堂中。

五、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20年1月

准备阶段(2018.1——2018.6)

这一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题酝酿,资料积累,文献研究。通过召开课例组成员会议,确定主题,选择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理论,挖掘优秀民间故事,为研究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研究阶段(2018.6——2019.6)

1、专家论证后,修改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定各年级具体研究内容。

2、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确定各年级研究人员,撰写研究方案并开展研究。

3、根据研究需要,定期请顾问来课题组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4、每学期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一方面请课题组教师上课,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评课,进行互动指导。另一方面,开展教学案例、论文、反思随笔的交流与评比。

5、建立课题组月交流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探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享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成果。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教学结构。

6、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自查,及时整理、积累课题研究材料,作好档案工作。

总结阶段(2019.6——2020.1)

1、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随笔,编撰课题研究成果集。

音乐优秀论文篇(3)

戴鹏海 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用笔名萧青、萧鹏、戈拾遗、戈拾、石漪等。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47年夏高中毕业后失学,自修功课时开始习作歌曲,试笔之作为1947年反内战学生运动中所谱独唱《窗外桐叶黄》(词出自《南京五四周》)和《你又站在窗前》(自作诗)。1949年9月入湖北文联文工团(湖北省歌剧团前身),1950年在话剧《思想问题》中先后饰演于志让、何祥瑞;同年借调湖北“革大”二部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先后导演《思想问题》和独幕话剧《不能走那条路》以及歌剧《赤叶河》、《阴谋》,并开始涉猎戏剧表演、导演理论。1952年全国文工团整编时响应“下基层”号召,被派至鹤峰县文化馆,边辅导群众文艺活动,边收集民间音乐并进行音乐创作。1954年首次在刊物上发表曲作后,开始自学作曲技术理论,准备投考音乐院校。1956年秋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本科,1958年作为编委与本系部分师生集体编写《中国现代音乐史》;1960年与作曲班同学三人为校方与上海歌剧院合作的大型歌剧《赤胆忠心》谱写音乐,1961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歌剧院创作组,为专职作曲。“”前,除《赤》剧外,先后为大型歌剧《嘉陵怒涛》(合作)及小歌剧《借刀》《把关》《铜锣记》、大型歌舞《在旗帜下高歌猛进》(集体创作)、三人舞《新春乐》、独舞《送余粮》,以及大型歌舞《椰林怒火》新编场次作曲。以上节目除《铜锣记》外均于“”前上演。

1983年2月,遵照贺绿汀同志指示调回上海音乐学院,专致理论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此外,1984至1994年间曾兼任《歌剧舞剧资料汇编》及《歌剧艺术》编委会副主任,并兼任《音乐欣赏手册》分支主编及《上海歌剧志》《上海音乐志》《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和撰稿人。1997年退休。从2003年起负责策划本校重大纪念活动。社会兼职包括: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中国歌剧研究会、中央歌剧院顾问,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特邀顾问和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人民音乐》及《赵元任全集》编委等。除音乐作品外,从1958年起已在国内外八十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并作有贺绿汀、丁善德、陆华柏的音乐年谱长编及《刘天华传》(初稿)等专著四种,总计约四百万字。所编赵元任、萧友梅、黄自、贺绿汀、丁善德、邓尔敬等的全集及专集、选集13种(含音像制品3种,共20卷),均已出版。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出生,湖南岳阳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在第一公安军学校学习工作。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从蒋风之、蓝玉崧、郑宝恒等学胡、扬琴演奏。1961年毕业后在该院附中任教(1964至1974年曾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副主编;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她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指导硕士、博士生多名。代表性论著包括:《民族器乐》(1992年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优秀专业教材奖二等奖,1994年获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1999年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乐种学》(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主编,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中国传统器乐》(电子版,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浅草集――袁静芳音乐文集》等多部;发表主要学术文章一百余篇。80年代曾提出乐种学学科建设问题,并撰写了有关研究论文与专著。承担多项部级科研项H,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研讨会。

1995年创建“佛教音乐文化研究室”,组织全国学者完成佛教音乐科研项目19项;2003年又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在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次佛教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文化部授予在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的“特殊贡献个人奖”,2007年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获北京市教委"2006--2007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等。其个人传记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入《国际名人传记・音乐卷》、《国际名人传记・亚洲太平洋卷》(第4版)及《名人传记》(第28版)等典籍之中。

音乐优秀论文篇(4)

从2004年开始,“音乐选秀”这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便在我国兴起并蔓延,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和巨额的广告收入使得音乐选秀节目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电视文化奇观。2012年,多家省级卫视继续对音乐选秀市场虎视眈眈,纷纷欲在此领域一显身手:如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等。在上述音乐选秀节目中,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自节目播出后,各大媒体高度关注,网上纷纷热议,节目收视创下新高。为什么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再次热播,《中国好声音》是如何在选秀节目扎堆的今天突出重围,在节目热播背后又满足了中国观众当下怎样的收视需求,这都是值得关注和探析的。

从当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到现在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我国音乐选秀节目不断的对国外音乐选秀模式进行创造性吸收,经过几个年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阶段,中国音乐选秀节目在经历了短暂低潮之后今年重整旗鼓,收视率再次达到高潮,其理论研究也随着节目模式的不断变化而拓展延伸。然而当前电视栏目依旧处于泛娱乐化的时代,要将音乐选秀节目维持并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创新其娱乐形态,加强媒介规范等。通过对《中国好声音》的研究,探析当前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热播的原因,解析其中的利弊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引出音乐选秀节目未来的发展走向,探寻其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让音乐选秀在多元化的商业竞争中向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

除了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节目模式,中国的音乐选秀还需在此模式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曾绍武在《创新节目模式 繁荣电视文化――大型音乐选秀节目〈激情唱响〉的传播效果评述》一文中通过对传播过程的分析,把节目成功的因素总结为六点:1、引进世界顶级的节目模式,是成功的关键;2、组建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是成功的保障;3、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是成功的前提;4、组织覆盖全国的海选活动,是成功的基础;5、制作异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是成功的标志;6、实行科学高效的节目管理,是成功的手段。可以说,这六点是音乐选秀节目不可或缺的六个因素。

前几年,由于缺乏真正向上发展的音乐市场和环境,音乐选秀节目始终在热闹十足、质量有余中徘徊不前,从某一层面来讲,中国本土的选秀节目,可称之为自娱自乐并伴随着极大商业动机的山寨选秀,因此必须要把选秀模式定位在高端的平台上,新瀚在《〈激情唱响〉立足高端平台欲打造全国第一音乐选秀》一文别提到了这一点。对于高端定位的体现,新瀚归纳为“定位高端,打造国际水准音乐选秀;制作精良,国际化制作团队执行;赛制特别,超级评委助阵。”通过与国际化接轨的运作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栏目。

如今,互动已经成为了大众传播的必备元素,强调其中的平等性与双向性。当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出现之后,大众传播的互动性变得更为重要,传受双方在其中形成不同的信息源,并相互转换,在互动中又形成新的信息源,在互动中争议则会引发传播的裂变。《中国好声音》开播之后,人们在微博上相互转发关于“好声音”的信息,其中包括了姚晨、张靓颖等众多的明星。当然其中的争议和质疑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学员的身份,因此浙江卫视也在节目后加播了杨坤主持的《酷我真声音》,进一步让观众了解学员的背景和想法。在舆论如此活跃的今天,节目引发的争议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

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的“年度盛典”中,节目还采用了传统的短信投票方式,让受众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并结合导师和媒体的选择,决定最后的总冠军归属。在音乐选秀节目中,这种评选方式的多样性同样也体现了传播模式的互动性,这样的互动大大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观众参与的情绪。在各种网站中,歌迷也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建立了贴吧、论坛作为支持,受众不论在节目中还是节目后都能享受互动娱乐带来的满足,这也是节目持久不衰的传播策略。

《中国好声音》首先在节目的推广上下足功夫,联合新旧媒体大范围的进行宣传,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来进行造势,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百度、新浪、腾讯等知名门户网站上都有《中国好声音》相关的专题版面,并与爱奇艺等优秀视频网站合作,推出节目的后续版本,可以说节目组充分利用了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与各大网站建立有益的合作互补关系。

为了《中国好声音》的推广,节目组还特别利用了微博这种新的媒介进行宣传,在进入“微时代”的今天,微博的传播力度已不可小视。从节目播出第一期之后,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娱乐圈的明星,都使用微博对节目进行了关注,据统计共有590多万网民发微博评论《中国好声音》。节目组也利用微博比赛的相关动态和信息,并在宣传中制造悬念,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扩展受众群体,《中国好声音》可以说是整合了各种优势资源,利用全媒介的传播优势,实现节目线上线下的互动,最大限度的传递节目相关信息,满足了不同用户群的利益,为节目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埋下伏笔。

在“好声音”的评选当中,节目做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但这主要体现在导师本身的权威上,其中选手的唱法、表现形式、评比层面都值得进一步的商榷,“好声音”不仅是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更应该是专业学术性的。《中国好声音》为了迎合受众的喜爱选择了戏剧性的表现形式,但却牺牲了很多专业的评审标准,这样节目很容易因娱乐的泛滥而落入平庸,特别是后来媒体评审团的加入,让“好声音”的评判标准更加混乱,导师和评审团的冲突矛盾为节目带来了意外的戏剧效果和超高的收视率,但对于学员的努力和观众的期待来说有些不负责任。艺术的评价是客观的,不论有再多的主观因素,都应该有一个概括性的评审结论,这也是中国音乐选秀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好声音》的热播让其成为人们的焦点,因此节目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好声音”不仅仅存在于舞台上,整个中国还有无数的音乐追梦者和好声音等着他们去发现,而不是将价值传播固定在舞台上。

音乐优秀论文篇(5)

关键词:音乐理论 传统音乐

    传统不是一尊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传统离它的源头越远,它膨胀的越大(黑格尔语)。可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发展的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如果不吸收外来的先进的因素和优秀成果,也会阻碍自己的更新与发展,对弘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利。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曾引进“学堂乐歌”,使音乐成了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引进了欧洲近代音.乐体系,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音乐人才。但也因此忽视了对我们自己优秀传统音乐的研究,导致很多误区。不少青少年学生因不愿了解从而不懂得我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精华,误认为中国的乐器没有外国的先进;误认为中国没有像样的音乐理论,视西方的.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从而形成“重西轻中”的错误思想。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弘扬发展,更严重的是大大助长了盲目崇洋,丧失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消极精神。

    其实中国是一个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音乐极其丰富多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历来是独具一格的,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体系。我国民族音乐的许多规律、法则是西方音乐理论包括不了、解释不了的。比如,西方的音乐理论认为:二度音程的结合是不谐调的,但我国南方的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却常常用二度音程的结合,形成一种非常协调悦耳的声音。

    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只属于自己而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性。譬如我国南方的侗族大歌就别具一格,1986年应法国邀请,有九名农村的侗族姑娘组成的贵州侗族民间和唱艺术团在著名的夏乐宫歌剧院演出,轰动了巴黎,法国各大报纸均大加称赞。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海外如此风光,我们身在芝兰之室却不闻其香,岂不可悲。再如,我国北方世代传承的锣鼓曲牌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那娴熟多变的鼓点和其它乐器出神人化的切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若取其进人学校,比奥尔夫的节奏训练会更胜一筹。

音乐优秀论文篇(6)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近几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西方音乐以全方位的态势涌入了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评论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音乐,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理,二胡虽然两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乐曲,唢呐可以吹奏单簧管的乐曲......但实际上,中国乐器最擅长的还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二胡,最优美的部分就是她那如歌、如泣、如诉的音调。可是大赛中,选手们放弃了民族乐器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优长,用二胡来拉快速的半音阶,将其缺点表露无疑。这是一种文化的自卑感、民族自信心不足的体现。

我们应理性的判断、选择,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一样是人类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增进青年一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一)吸收优秀音乐作品加入课程。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就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在当时演出后,就成为鼓舞人民奋起抗敌的战斗号角。乐曲生动的描绘出黄河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拼搏、黄河儿女在黄河两岸辛勤劳作的景象,同时也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中国人民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战的英雄画面。

(二)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21世纪的音乐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开放的意识,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鼓励他们音乐创造,制造一个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教师应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时尚节目作为切入点和课程导入,效果会更好。在欣赏京剧的同时,可先播放王力宏的《盖世英雄》,此歌从头至尾京剧的唱腔和鼓点一直贯穿其中,紧接着结合多媒体画面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什么是老生、小丑。这样即带动了学生深入,引出本课重点,又增长了知识,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效果也会更好。正所谓目前在流行音乐界愈刮愈烈的“中国风”,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习欲望。

音乐优秀论文篇(7)

青年教师的热情、有干劲、精力充沛、上进心强,但只有明确了优秀老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的构成,才会持之以恒地努力追求,避免盲目性。为此,参阅了诸多成名优秀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以及本人对优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的理解,具体谈谈自己对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认识。

作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及通过实践形成的能力。先天素质(音乐称之谓乐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先进素质差异经过后天刻苦努力也是可以得到弥补的,这种例证不胜枚举。那么各种能力的内涵是怎样的?所谓音乐的模仿力包括音乐特点扑捉力,旋律的记忆力,音色的模仿力等,即所说的“学啥像啥”。通过耳、眼等器官细致观察,启动求知的雷达,再现音乐景象。但是,从研究的角度看音乐,这样才能常干常新,就觉得音乐是宏大的迷人的科学殿堂,就会觉得音乐教学大有作为。所说的“学啥象啥”,只有“学”才会“象”。.只有学而知之,只要勇于实践,这种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音乐形象感受力指当聆听音乐,阅读乐谱或演奏,演唱歌(乐)曲时心升腾出的特定图画情景及强烈内心感受。这种感受驱使你表现,引导你按规定情景用音乐手段解释作品。启动对音乐的想象力,展开求知的翅膀,同时这种解释将受人生经验的制约,生活阅历越深,理解作品越深刻。所深人多彩的生活是提音高乐感受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每位音乐教师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现生活、感受生活,这一水平就会与日俱增,至于音乐表现手法等专业知识不是本文探讨的课题,在此不作赘述。

音高概念领悟力,节奏概念接受力在常人中存在差异是肯定的,所说的“五音不全”属于音高掌握不好而已;“跟不上拍”属节奏问题。但绝大多数人属于接触较少,即音乐知识的仓库贮存欠丰,对突如其来的音乐元素缺少判断力,无法与头脑中音乐知识的库存进行对比,而陷入盲然状态。有人说:“专业音乐教师似乎不存在这些问题,他们是从诸多音乐人才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然而,事实并不尽然,经过听课和反复考证认为:在中西文化、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强烈碰撞的今天,通过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宣传引进后,确有相当部分音乐教师瞠目结舌,“跟不上拍,找不到音”,大有人在。如果眼睛向内,就会发现,自我是一个宏大的未知世界,好坏是仍有数不清的泊位等待着填充。所以,为迎接这文化大潮的袭击,确有再提高之必要,我行我素是不可取的,不予理睬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先天赋予的素质再经过后天的磨练、填充、巩固、提高,一个全新的高层次的音乐教师就不会遥遥无期了。

音乐教学中的后天因素包括技能和知识两大类。技能又含专业技术(专业性)和共性基本功(师范性)两项。这两性加上素质(乐感)就构成为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因素。

专业技术(专业性)的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功上,知识面要宽,演唱上要一专全能,熟悉掌握美声、民歌、及至戏剧、曲艺等各种音乐的风格、表现手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信手拈来。弹奏方面如果在即兴伴奏上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肯定也会再进一步。

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一靠积累、二靠加工,从而获得举一反三能力。实践后及时归纳整理,甚至应有教学尉己,当然要切忌盲目实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性基本功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完善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要有抒情性特点,即用诗一般的描述语言来抒发曲子内容情感,还有要权威性。即能用格言般的词句来论理,使人终生难以忘怀。

结论,具备了先天赋予的乐感,再加上后天学习的音乐专业技术和作为一名教师共性的基本功,就具备了达到优秀教师的基本因素。

知识:分教学意念和教学知识两类。教学意念包括人生经验,相关艺术和各类知识第三项。

人生经验本身就是知识,它包罗万象,它将确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树立爱学习,终身从教的信念;每当解释音乐的每一作品时,甚至在从教的每一过程都将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生经验是达到优秀教师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关艺术和各类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如绘画、书法、体育,甚至文学、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都将制约着你的发展。所说“音乐造诣”有多深,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看你音乐专业水平有多高,而且要看姐妹艺术及文学等相关学科及各类知识水平有多高。如我市有某教师能唱一口好歌,弹一手好琴,但三次达标课考核都不能过关,纠其原因为文化水平低,语言组织上不去,逻辑思维混乱。就象评委讲“肚子没货,文化水平低”。

教学知识指教育理论、音乐理论、观摩欣赏等三项。

教育理论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知识。在教学结构上力于向师范性靠拢;在教学目标上力图向规范化迈进;在教育思想、教材处理上,教法研究上讲求新意,以实现对新教师适应音乐教学要求的培养。所以更新教育理论就成为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

音乐优秀论文篇(8)

二、栏目设置

封面人物――国内外的音乐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主要报道人物的作品,创作风格,以及对未来音乐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观点。

音乐广角――音乐艺术专题、专辑!人物、新秀等音乐艺术人才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让更多人群或专家、艺术家们看到你的闪光点!“名师高徒”专访,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传播师生不一样的情怀!

艺术研究――音乐艺术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音乐教育教学――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文艺博览――艺术表演、艺术理论、舞蹈、美术等领域,相关讲授文化基础知识,优秀论文,探讨优秀作品的感言,美术作品展示、美术鉴赏论文及教案评论性文稿!

三、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无政治性错误言论、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可靠、文字精练、论述清晰、体例规范、富有新意、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来稿3000字符以上,两版4200字符;优秀论文不限字符;所有文稿请附200字以内的文章摘要和3――6个关键词。

音乐优秀论文篇(9)

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大约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成果。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青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高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民族音乐教育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也必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精神,以及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积微成著的作用。笔者试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方面,谈对民族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认识,以及对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想法。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奋斗的历史,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56个民族都以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因而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厚的艺术基础。我国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国家的音乐作为自身音乐文化的养料,另一方面,又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有感而发、言之由衷的产物,所以大多数广为流传。其中优秀作品更是情感真挚,音乐形象准确、生动,意境清新,语言洗练,结构短校这些作品早就成为连结我国各民族人民情感的纽带。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有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如民歌:《小放牛》、《绣金匾》、《翻身道情》。民乐:《百鸟朝凤》、《空山鸟语》、《二泉映月》、《喜洋洋》等。

我国民族音乐是赞美幸福生活、鼓舞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源泉。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不反映在我国的民歌、民乐中。民歌《十送红军》,深刻地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热爱,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情厚意。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以欢快的旋律,倾吐着草原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我国民族音乐是歌颂劳动创造幸福、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激发热爱劳动人民感情的基础,比如民歌《幸福歌》,反映出合作社社员由衷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热情和满怀信心建设好农村的精神面貌。二胡独奏曲《良宵》,生动地描绘了主人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这些民歌民乐所体现的欢快热烈的情绪,定能培养青少年乐观向上的情绪。

我国民族音乐是憎恨剥削压迫、反抗黑暗统治、培养爱憎分明立场的精神动力。民歌《尖尖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充满了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仇与恨,是劳动人民痛苦的呻吟和不平的呐喊。蒙族民歌《嘎达梅林》,歌唱了一位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蒙族英雄嘎达梅林。民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的感情。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感受与理解音乐的能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具有较高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作品。内容应是古代至今优秀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还应考虑到形式、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需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学习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感受我国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音乐欣赏课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例如:运用有关的图片、录像带、影碟片、幻灯片或音乐故事,加之生动形象的解说,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与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在进行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概括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歌词,分析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形象及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探索乐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及演唱、演奏形式的特点,综述作者生平与主要的作品(对著名的音乐家、词作者、曲作者、歌手应该做比较详尽的介绍),阐释有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流传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民族音乐。

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我的做法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介绍了作品的主题、声乐曲的歌词或有关情节后,让学生先熟悉作品的基本旋律,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并在其间作出简短的插话、解说、提示,但要深入浅出、生动准确,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避免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还可简要介绍作品的风格特点、音乐表现手段等。同时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分析、讨论、谈谈体会,最后才是教师归纳、小结。

上好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欣赏课,应与乐理知识、音乐常识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增长欣赏经验与欣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通过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体会其艺术性与意境美,倡导真善美,扬弃假恶丑。

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极强的感染力。现代教育的趋势表明,学校音乐教育包含的教育因素很多,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之获得更多的音乐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选拔音乐人才,而且能端正学生的行为、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情感、兴趣等众多素质,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合作观念。还能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这些内容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都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运用我国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我们认识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及现实意义:使学生了解到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深远意义。在认识的基础上,具体到学校教育中,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重视师资培养的问题。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基本的演唱、演奏技能、音乐基础知识、优秀外国音乐的学习当然不可或缺,也十分必要,然而民族民间音乐和修养更是要重视。在近几年的新上任音乐教师上岗培训中,许多教师反映对中学音乐教材中的戏曲音乐,自己从未有过深入接触。因此便也无从下手做好教学工作,还错误认为教材编写缺乏时代性,不实用等。此外,建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外,至少学习一件民族乐器,以此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对有影响的戏曲,如京剧、越剧、苏州弹词等等,应有较深圳特区的接触与欣赏,大量背唱一些优秀的民歌,开拓视野。然而重中之重还是要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利用岗前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机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加强民族音乐知识教育,并进行必要考核,尽可能多的让教师掌握知识、提高认识。

其次,重视学科教材建设。编写教材应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例如教学内容应包括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等。由于教材使用面较广,所选作品必须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另外,各地可编写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把本地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同时对于世界优秀的民族音乐,如印度音乐等也可引入教材,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很难能买到适合教学用的音像资料,所以与书本同步的音像资料必须同期出版。

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欣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民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既能唱越剧又唱京剧,教师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可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如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声像结合,直观生动,它也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对于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音乐地区,也可创造条件,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音乐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唱(奏)音乐作品。这在民歌教学中应广为采用,象现行教材中的听、唱、背,就很值得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在乐器的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开拓音乐视野。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引进学生头脑。

为了使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和广大音乐教师应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本,努力尽到传达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义务,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作用,开创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局面。

音乐优秀论文篇(10)

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大约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成果。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青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高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民族音乐教育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族音乐教育也必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精神,以及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积微成著的作用。笔者试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方面,谈对民族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认识,以及对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想法。

一、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几千年来,它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奋斗的历史,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56个民族都以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因而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厚的艺术基础。我国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国家的音乐作为自身音乐文化的养料,另一方面,又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有感而发、言之由衷的产物,所以大多数广为流传。其中优秀作品更是情感真挚,音乐形象准确、生动,意境清新,语言洗练,结构短校这些作品早就成为连结我国各民族人民情感的纽带。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有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如民歌:《小放牛》、《绣金匾》、《翻身道情》。民乐:《百鸟朝凤》、《空山鸟语》、《二泉映月》、《喜洋洋》等。

我国民族音乐是赞美幸福生活、鼓舞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源泉。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不反映在我国的民歌、民乐中。民歌《十送红军》,深刻地抒发了人民群众对、朱总司令的热爱,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情厚意。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以欢快的旋律,倾吐着草原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我国民族音乐是歌颂劳动创造幸福、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激发热爱劳动人民感情的基础,比如民歌《幸福歌》,反映出合作社社员由衷歌颂解放后幸福生活的热情和满怀信心建设好农村的精神面貌。二胡独奏曲《良宵》,生动地描绘了主人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这些民歌民乐所体现的欢快热烈的情绪,定能培养青少年乐观向上的情绪。

我国民族音乐是憎恨剥削压迫、反抗黑暗统治、培养爱憎分明立场的精神动力。民歌《尖尖山》,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充满了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仇与恨,是劳动人民痛苦的和不平的呐喊。蒙族民歌《嘎达梅林》,歌唱了一位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蒙族英雄嘎达梅林。民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的感情。

二、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感受与理解音乐的能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具有较高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作品。内容应是古代至今优秀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还应考虑到形式、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需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学习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感受我国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音乐欣赏课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例如:运用有关的图片、录像带、影碟片、幻灯片或音乐故事,加之生动形象的解说,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与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在进行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向学生概括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名称、歌词,分析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形象及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探索乐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及演唱、演奏形式的特点,综述作者生平与主要的作品(对著名的音乐家、词作者、曲作者、歌手应该做比较详尽的介绍),阐释有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流传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优秀民族音乐。

欣赏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我的做法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介绍了作品的主题、声乐曲的歌词或有关情节后,让学生先熟悉作品的基本旋律,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并在其间作出简短的插话、解说、提示,但要深入浅出、生动准确,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避免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还可简要介绍作品的风格特点、音乐表现手段等。同时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分析、讨论、谈谈体会,最后才是教师归纳、小结。

上好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欣赏课,应与乐理知识、音乐常识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增长欣赏经验与欣赏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水平。通过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体会其艺术性与意境美,倡导真善美,扬弃假恶丑。

三、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有极强的感染力。现代教育的趋势表明,学校音乐教育包含的教育因素很多,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之获得更多的音乐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选拔音乐人才,而且能端正学生的行为、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情感、兴趣等众多素质,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合作观念。还能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的探索精神。这些内容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都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运用我国民族音乐进行教育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我们认识到了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及现实意义:使学生了解到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对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深远意义。在认识的基础上,具体到学校教育中,该如何实施呢?

首先,重视师资培养的问题。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基本的演唱、演奏技能、音乐基础知识、优秀外国音乐的学习当然不可或缺,也十分必要,然而民族民间音乐和修养更是要重视。在近几年的新上任音乐教师上岗培训中,许多教师反映对中学音乐教材中的戏曲音乐,自己从未有过深入接触。因此便也无从下手做好教学工作,还错误认为教材编写缺乏时代性,不实用等。此外,建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外,至少学习一件民族乐器,以此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对有影响的戏曲,如京剧、越剧、苏州弹词等等,应有较深圳特区的接触与欣赏,大量背唱一些优秀的民歌,开拓视野。然而重中之重还是要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利用岗前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机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讲座,加强民族音乐知识教育,并进行必要考核,尽可能多的让教师掌握知识、提高认识。

其次,重视学科教材建设。编写教材应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特色,例如教学内容应包括我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等。由于教材使用面较广,所选作品必须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另外,各地可编写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把本地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同时对于世界优秀的民族音乐,如印度音乐等也可引入教材,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很难能买到适合教学用的音像资料,所以与书本同步的音像资料必须同期出版。

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欣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民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既能唱越剧又唱京剧,教师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可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如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声像结合,直观生动,它也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对于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音乐地区,也可创造条件,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音乐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唱(奏)音乐作品。这在民歌教学中应广为采用,象现行教材中的听、唱、背,就很值得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民族器乐教学,在乐器的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开拓音乐视野。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将民族音乐引进课堂、引进学生头脑。

为了使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和广大音乐教师应以民族音乐教育为基本,努力尽到传达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义务,使音乐教育起到丰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作用,开创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 下一篇: 经典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