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07

中学教学论文

中学教学论文篇(1)

(一)错误的思想观念。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严重,这是受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这种思想观念导致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视,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殊安排,课堂设计中完全是中文的学习内容,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创新;同时,课堂设计的不合理还体现在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学中文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教育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要想加强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大学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思想,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鼓舞和激励。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中文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不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独特的判断。中文的这种性质,导致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现,在为学生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要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学生大众的审美观,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场景和画面进行勾勒,将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教学论文篇(2)

二、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要想使学生能够具备很好的写作文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参与对写作话题、情感表述等方面的讨论,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作文课上,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填鸭式”般地教学,这样课堂气氛非常地沉闷,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基本无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应在写作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与老师和学生交流。比如教师可以拿出某位学生写的作文,写这篇文章的同学可以首先说出自己这样写的理由,其他的同学对其进行评论、赏析。而教师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参与者或者讨论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无论学生说得是否准确,教师都要提出肯定和赞赏,而不是一味的把教师的“威严”显示出来,让学生有话也不敢讲。与此同时,讨论的话题也要鲜明、有特点,要跳出写作要求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带到讨论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面对话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让彼此之间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教学论文篇(3)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2(3):65.

[2]庄文中.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45.

[3]康红宾.回归原点: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4(3):69.

中学教学论文篇(4)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语文材料———生活,多与生活接触,参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反过来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学习来源,对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在开放性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学习,真正地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三者之间的语文环境氛围。教师创造情景式教学对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创设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语言性的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想象,达到的效果一定很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时,就为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收获的知识会更加丰富、学习技巧也会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以亲身经历形成成长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些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来看,我们要尊重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这条规律,从规律中寻找生活化气息,使课堂不再枯燥。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中学教学论文篇(5)

二、模型构建及修正

从CFA模型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经过对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KMO值大于0.8,巴特利统计值显著(sig=0.000),该模型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观察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的整理,运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测量、识别、修正。本文最终得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教学验证性因素分析标准化估计模型。化估计值模型(注:通常情况下,通过AMOS统计分析软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的估计参数等指标,是不显示小数点前“0”的,这是软件默认的。比如,图中的“.67”=0.67。)该模型变量总共27个,观测变量12个,潜在变量15个,内因变量12个,外因变量15个,模型自由度df=46,卡方值降低为38.261,显著性概率值P=0.784>0.05,接收虚无假设,表示本文问卷数据所导出的方差协方差S矩阵与假设模型导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获得支持。GFI值=0.968>0.900,RMSEA值=0.000<0.050,AGFI值=0.945>0.900,表示该模型的整体适配情况良好,本文所构建的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三、影响因子分析及讨论

本文构建的模型,经修正后进行标准估计。标准化回归系数,在CFA模型中,也称为因素负荷量,代表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该值介于0.05至0.95之间,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其值越大,表示潜在变量能被观测指标解释能力越强,指标变量能够更有效地解释潜在变量的具体含义。在以问卷和量表作为主要工具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相关资料,拟构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AOM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数较为显著,得出影响四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和各路径的因子载荷。其中,作为被试对象的教学素养,观测指标变量个人素养、教学行态、教育知识对教学素养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807、0.847、0.818,影响较为显著。教学行态特征在其他观测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标准差,教学素养增加0.847个标准差,其影响程度大于其他两个观测指标,是教学素养的第一影响因子。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作为中职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导师,其职业设计、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行态很容易被模仿,具备较强的影响范式。相对于个人素养和教育知识指标,教学形态指标的得分最高,对教学素养的解释力度更大。在不断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个人素养,深化教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应重视教师教育形态的影响,树立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以身传教,以德育人。在潜在变量教学艺术的观测指标中,情感沟通、教学魅力和教学机智的结构系数分别为0.670、0709、0.678,存在中等强度关联。其中,教学魅力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笔者认为,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专业课教师的人格、气质、性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教学魅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乌申斯基关于“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的论断,精辟地点出教师魅力的影响。具备较高教学魅力的教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效率,学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课堂效能感和成就感。无障碍的情感沟通,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都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升,有利于塑造中职学生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浓厚的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影响专业能力4个观测指标中,实训组织对专业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870,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高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和教学设计。本文认为,中职学生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制度保障。实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前景。实训组织指标得分较高,与蒙福特针对低动机和低能力的学生能够从持续时间长的培训中获益较大的论断相一致。

中学教学论文篇(6)

二、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中职教育属于中等阶段的教育,既有基础性,又有职业性。因此,中职学校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职业性。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缓慢;但如果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一味强调职业性,则把职业教育推向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边。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丧失殆尽。中职学生应该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是学生,另一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对准职业人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未来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员工。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如何协同推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就基层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1.将培养准职业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学教学论文篇(7)

(一)饥饿教学法

众所周知,当人饥饿的时候都会饥不择食,一旦吃得太饱,再好吃的食物也会厌倦吃不下的。那么对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中学阶段的孩子们都因为教师的“溺爱”——总是害怕孩子“吃不饱”而使劲地满堂灌,甚至放学回家学生们还要加班加点做许多课外作业,搞得学生非常疲劳,他们因“吃得太饱”而“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厌倦学习,害得学生盼望双休日能睡个好觉,如此教学只能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加重。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国外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那就是采取“饥饿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先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学会运用新颖的知识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急切的求知欲,然后故意不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让学生处于“半饥饿”状态,让他们自己主动“觅食”——就是积极要求教师多传授知识,自己也会主动阅读大量课外文学作品。这个时候,语文教师不妨多灌输一些“国学”知识和一些新鲜的课外知识,让孩子如饥似渴地多阅读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改观了学习态度,主动去探求更广、更深的知识。目前我国这种教学状况想一下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氛围。

(二)趣味娱乐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要想让他们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只能采取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在愉快轻松的娱乐中学习到知识。例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采取过去讲读方法,而应该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可以运用网络上的具有诗情画意的动画片或图片展示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在给学生讲解古诗意境之美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加以想象,然后找学生自己描绘古诗表现的情境,最后老师放映制作的幻灯片或动画,与学生自己想象的情境作对比,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把古诗中的情境用画笔描绘出来,这样就手脑并用,把美术课堂上学得的简笔画用到了,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们是非常喜欢这种动手动脑的语文教学的。中学生的天性中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的习性。如果能在学习中增添他们的娱乐性,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快乐的趣味性和动力,在快乐中学习就不会枯燥,在学习中快乐就不会沉闷,这样一来收到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三)激励教学法

中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鼓励与表扬。他们喜欢从老师和家长那儿得到认可和赞扬,喜欢老师给以表扬,教师采取激励教学方法一定会比批评教学方法效果好得多。我们大人要面子,同样孩子们也一样好面子,能在众多学生面前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力,从老师的激励中得到无穷的力量,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上进心。每个中学生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作为语文老师要懂得尊重中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用粗暴的批评方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那样就会造成他们心灵上巨大的创伤,甚至恨老师一辈子。对于自卑心比较强的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受到老师恶语打击,有可能一蹶不振,毁掉了孩子的一生。相反我们采用激励教学法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学生在语文方面取得一点小进步,老师要及时发现和表扬,给其信心和奋进的力量,对于那些家境较为穷困的学生,老师还要用爱心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暖化他们一颗自卑的心,增强自信心,积极进取,树立学习目标,给他们规划一个美好的人生蓝图,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挖掘内在的潜力,比赛获胜者可以采取精神和小小物质奖励的方法,对于比赛失利的一方,教师采用鼓励方法,培养他们不服输的精神,这次跌倒下次再来,看谁笑到最后,运用激励法可以培养每个孩子坚强的学习品格。

(四)情境教学法这种新型的教学法

强调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采用这种教学法可以将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艺术的灵魂,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交融,教师以自己的情感为导体,唤起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学生就会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妨在语文课堂上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施情境教学。一是激发学生的激情。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视演示、图片展现、音乐欣赏、语言描绘等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感的场景,学生在生动感人的场景中感受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利用感人至深的影视片画面,激发学生的爱总理、思念总理、悼念总理的思想情感。二是入情,就是把学生的情感“请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之中,让学生移情与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当中,达到身临其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者变成主动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主动进行探究、操作、训练。三是动情。让学生入情之后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得到强化。四是抒情。学生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发挥他们在主动学习与活动中的热情与激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描绘表演、操作演示、抒发感情、争辩讨论等,这样师生角色的转化和情感的升华,使语文教学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一个质的发展。

(五)加强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中学教学,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还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感觉制作课件麻烦而弃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既节约了板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形象直观的大量图片、音乐、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能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局面,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尤其作为文学性比较强的语文这门课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当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制作精美而又符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课件,紧密结合课本,还要拓展课外知识,让课堂这种有限的教学时间变成无限的愉悦学习空间。教师要组织好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扩展知识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中学教学论文篇(8)

二、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中学教学论文篇(9)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方法改进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可见,化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被忽视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图雅.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余跃平.试论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中学教学论文篇(10)

二、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历史教学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决定的。科学性是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科学而不是错误的历史知识。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二是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要符合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错误的、歪曲的,更不是虚构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三是历史规律、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历史观点必须是得到史学界公认的、比较普遍一致的,而不能是个人随心所欲的观点。正如李景旺书中所言:“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并非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历史现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解释和说明的那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所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2.系统性原则

这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结构性、逻辑性特征决定的。它要求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保持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能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因此,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等八部分内容。当然,还可以安排地方史作为选学内容,其中各部分内容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

3.基础性原则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的具体体现之一,是由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它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存量、起始能力、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选择历史科学中难度不大、通俗易懂的知识,不选那些太深太难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学生历史教育的目的,选择历史科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如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内容。不选那些过偏过细的内容,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的详细经过。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要覆盖教材内容的要点,可以增加,但不能有所遗漏。例如在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教材中有两个标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若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就符合一致性原则,因为它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点,还进行适度拓展。但如果教师只选择“洋务运动的内容”这一知识点,遗漏教材知识点,就没有和教材保持一致。

上一篇: 土木建筑论文 下一篇: 人民教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