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欣赏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19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1)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显现出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特点。而且经过对外贸易和通商传播,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而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的最终走向没落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地,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特别是希腊建筑的经典代表――希腊柱式。由此可见,希腊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之间的基本态度、基本布局理念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横向分析其二者的异同。

一、二者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不同

古希腊文化视建筑为艺术。希腊建筑是瑰丽多彩的艺术,尤其是希腊的柱式。它是凝聚了希腊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我们所熟悉的柱式就是源于希腊建筑。希腊的柱式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从侧面上反映出了希腊人对人体曲线的完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敬,即有表现男性健美及刚强的多利亚柱式;有表现女性柔美细腻,均匀轻巧的爱奥尼亚柱式;以及有用叶子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的更为纤细更富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而希腊的这三种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演变出古罗马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柱式,即混合式与尹特拉土坎式。可见希腊柱式对建筑界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中,建筑物本身是为享用此建筑的人所服务的,而并不是作为艺术来欣赏。在希腊,不仅遍布着古建筑遗迹,而且至今流传着那些艺术大师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建筑是作为活的历史渗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传统的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而同样地,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①

二、二者对建筑的布局理念不同

希腊建筑的布局是个体建筑是对称的,整体建筑是和谐而错落有致的。正如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就是极其追求建筑物本身的对称性,给人以宏伟庄严之感。然而如果从爱琴海上远望,就会惊奇地发现,希腊建筑错落有致,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别样的和谐之感。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讲究整体的对称与气派,讲究中轴对称,严整方正的群体组合与布局,所以极其讲究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就如清朝时期的北京城来说,整个城市都是方正而对称的,从而显出一种严谨的对称美。

三、二者的建筑观赏角度不同

希腊建筑适宜外部欣赏,希腊建筑外部气势雄伟庄严,但是并不适宜内部鉴赏。这是因为希腊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狭小,装饰性不强。正如神庙是用于人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的时候,神庙就是环绕游行的中心,所以希腊人重视神庙的外部造型,神庙的内部并不十分宽阔。因此,现今极少提及希腊建筑的内部的可欣赏之处。

中国建筑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是内外兼宜。我国的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及内部都给人以气派宏伟或精雕细刻之感。中国人十分注重体面与气派,这与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对建筑物内部的装潢也十分重视,决不会因为内部装潢寒酸而有失身份。

四、二者的共通点

事实上,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的。尽管,古希腊与中国分别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但不得不称奇的是,这两个文明古国,都对楣梁式建筑情有独钟。中国建筑是木制结构,而楣梁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架构,梁柱就是整个建筑的框架和承重的核心。

同样地,楣梁式建筑广泛用于希腊的建筑艺术当中,希腊的柱子给人以高大宏伟、参天而立之感,但其实这一根根宏伟洁白的柱子是用木材造成的。希腊人就地取材,用一节节的木材串接而成,然后再用白色石灰岩涂上表层。就这样,参天而立的高大柱子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希腊建筑与西方其他建筑艺术不同的是,它并非采用砖石承重,而是采用了楣梁承重。

五、结语

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体现了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但是,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其建筑艺术给世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方式与不同的美的享受,为世界的建筑艺术写下了不同的优美篇章。

注释:

① 王晶《建筑科学与文化》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2)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教?W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问题分析、理性探究、应用创新等阶段。具体方式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师精心制作一个视频或者画册,引导学生探究内容,发现、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问题,学生从感性欣赏开始升华到理性感悟中,在观察、比较、分析与讨论中欣赏作品,并从语言和动作上进行表达,从而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完成作品的欣赏。这一教学模式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以学生为欣赏主体,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避免出现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与满堂灌的弊病。这种教学方法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通过及时的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成功,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将美术欣赏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3)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4)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5)

2、里约热内卢港

3、旧金山湾

4、天堂湾

5、函馆山海港

6、杰克逊海港

7、热内亚海港

8、攀牙湾

9、芬迪湾

10、马赛港

1、维多利亚港 详细介绍:说到港湾,怎么少得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呢,这里的美景可以说享誉全球,想要欣赏香港的夜景,这里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2、里约热内卢港 详细介绍:里约热内卢作为巴西的首都,这个港湾附近还有着许多的著名建筑,尤其是岛上的耶稣神像,到了晚上这里还会举行各种喜剧和舞蹈表演,能够一边感受巴西的热情一边欣赏港湾的美丽夜景。

3、旧金山湾 详细介绍:旧金山湾有着许多的著名景点和建筑物,比如金门大桥,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的风景都是独一无二的,附近的海岸线也非常迷人。

4、天堂湾 详细介绍: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天堂湾是南极洲的天堂湾,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冰川美景,还可以看到可爱的企鹅。

5、函馆山海港 详细介绍:函馆山海港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里的美景堪称一绝,尤其是在夜晚或者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函馆山上俯瞰,有一种电影画面的感觉。

6、杰克逊海港 详细介绍:杰克逊海港位于悉尼歌剧院附近,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海滩和歌剧院,还能够欣赏享誉世界的世界的悉尼港大桥。

7、热内亚海港 详细介绍:热内亚海港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个港湾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保留着最为电影的罗马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很有韵味,如果你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感兴趣,可以来这里看一看哦。

8、攀牙湾 详细介绍:攀牙湾位于泰国的普吉岛境内,这里的自然风景非常优美,永远都是阳光明媚的天气,清澈见底的水流和各种怪石嶙峋也增添了不少风采,还因此获得了泰国小桂林的称号。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3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还应从鉴赏中寻找,下面的方法步骤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力的。

一、学会观察细节

美术是视觉艺术,人们通过观看去感悟其艺术形象的美和内涵。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观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象。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探索艺术形象所引申的画外画、弦外音。在观赏过程中使学生和美术作品里的艺术语言产生互动和共鸣,调动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

以欣赏《梵高自画像》为例:当梵高的自画像在屏幕出现时,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位知名画家的形象,教师要求仔细观察人物长相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和人物的内心表现,但此时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将学生引入第二个程序――学生提问题。

二、注意问答结合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使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首先问:学生在梵高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什么?(外表)一位学生很得意地对梵高自画像的表象评论一番,颜色丰富明显,形象稍带夸张,耳朵上缠着纱布。接着问:自画像里面有画家表达的寓意,能看出画家的内心活动吗?(内在)由于学生对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思想感情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出每个细节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说明:梵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曾经当过牧师,把自己的东西分给贫困的矿工,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他的同事认为他给基督丢脸而调动了他的工作。后来因为创作观念的不同,跟朋友闹的不愉快,梵高认为没有人理解他,冲动之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在他去世后,他的艺术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在当时却是一味地备受打击和嘲笑。

当学生明确了人物经历的来龙去脉后,应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梵高前期自画像和后期自画像的区别以及心理的变化,体会自画像是如何表现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

三、善于比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的,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了那些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另一种是纵向的展开,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哪些不同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欣赏西方建筑时,可以将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放在一起对比,揭示各自的艺术特征及宗教意义。古罗马建筑中对天然混凝土的使用,使其在形制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券拱的跨度增大,穹窿顶、十字拱等新的空间结构形制出现,另外,罗马建筑追求豪华式装饰,并体现一种粗犷而壮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坚固、适用和美观的建筑原则。13世纪产生的哥特式教堂有着许多尖塔的建筑,这在形式上与罗马建筑有明显的区别,哥特式教堂能使信徒走进教堂时仰起头来,有接近天堂之感。这样的对比分析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两种建筑艺术的特征和内涵。

在欣赏各种艺术流派美术作品时,学生难以分辨,同样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例如:把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欣赏,通过比较来揭示各自的特征。欣赏时将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的印象主义作品和法国画家乔治・修拉的新印象主义作品放在一起,从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印象主义不注重情节的表现主张对景写生,对光与色格外的关注,表现出新颖的创意;新印象主义对印象主义的原来进一步发展,把纯色分割成点、块排列在画布上,通过人的视觉作用达到和谐。

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是一种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本质特征规律的好方法,这样的比较分析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分辨不同艺术流派的特征。

四、讲好故事

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风俗画、历史画和宗教画常常有一些故事情节,如果这些内容不讲,学生就很难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作品都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欣赏过程中加入讲故事,把作品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听,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但是不能单纯地讲故事,应在其中贯穿学科教学,特别是思想教育。比如在讲《最后的晚餐》时,要着力讲犹大的背叛,把真假、善恶、美丑讲透。

五、运用好现代化技术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7)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些中国古筝名曲,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对一些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居建筑;或者来到野外,那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定会牵动着儿童的心。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3.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二、根据小学美术欣赏作品的分类及特点,多元化选择,利用各种感官,带着问题欣赏。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2-01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新课程下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技能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社会发展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多面人才。中职美术学科开设了全面的、符合时代特征的课程,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以认识美和评价美为主要的教育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基本手段。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欣赏课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是提高美术欣赏的前提

美术欣赏需要做到眼到、心到、耳到、手到,如果缺乏兴趣是无法做到的,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就中职学生而言美术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内容,少数感兴趣的学生会主动听课,一起探讨,一部分学生是排斥现象,这时如果美术教师再长篇大论地灌输,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让少数人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之初,教师都要绞尽脑汁,想出让学生有兴趣上这节课的方法。比如在上有关《具象艺术》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大家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作品,然后让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模仿教皇的动作和表情,让学生分析教皇的性格特征。这个学生平时就爱调皮捣蛋,表演起来却很是逼真,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于是,这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又如,对建筑艺术欣赏时,介绍几幅中西方彩色建筑图片(幻灯),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讲到:“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也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从整体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中职美术欣赏课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赋予作品的表达方法。比如,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中三个柔软得像面条一样的时钟是主要形象,分别被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搭在直角的方台上,卧在奇怪的生物上,我们可以先从绘画奇特而具有新意的表现手法、怪诞的风格入手,然后结合社会生活,多方面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终止、柔软的钟表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达利把柔软的时钟想象成死亡的生物,想象成失去功能的生命体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不仅丰富了现代绘画的风格,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绘画的发展。这种想象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经验,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种梦幻一样的情境,我们在欣赏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时,被这种想象所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产生各种想象……

三、在情景中引导学生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胜境

四、在多媒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应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改变了“图片+讲解”的授业的方式,开创新颖的教学欣赏情景。动态的图片与相关资料的链接,资料及影片的欣赏与问题思考的链接,网络检索与教材的链接等等,都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的视听领域。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小课堂”拓展成广阔无限的大课堂。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形象等,对人的情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触景生情就是美术欣赏过程的一种现象,因此激感可以促进欣赏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课件等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讲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中职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美术教育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9)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10)

1 埃菲尔铁塔建造前的法国政治经济形式

在19世纪末的法国政府是1870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的政府,在此之前的法国经历了近100年的政治动荡,在资产阶级足够强大的19世纪末期终于稳定了政局,赶上了第2次工业革命,使国家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法国在科技、文化、工业各个方面突飞猛进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国力日渐强盛。

2 铁塔建造前的社会思想

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法国民众享受着工业时代丰富产品,对神奇的大工业时代有种崇拜的心情,大家热情高涨,并极力申请举办了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了纪念伟大的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大家觉得无论如何也要修建一个丰碑式的雄伟无比的建筑,好把那积攒了100多年的动荡岁月的悲伤一扫而空,将法国人的脊梁高高挺起直耸云霄。

3 文化背景民族性格

当时的法国人民是欧洲最具革命精神的民众,他们身上流淌着游牧民族高卢人的血,他们血性十足,他们革命最彻底,爱恨分明。他们会把一切罪恶深重的封建统治者送上断头台,对一切侵略者迎头痛击,这一点和中国人民很像。也只有这样豪情万丈的性格的法国人民才会在那个时代如此大手笔的建造这样壮观伟大的大铁塔。这一时期的法国艺术家对古典的美术审美观,及表现手法感到厌烦,诞生了很多新的流派。而文学作品也很多是对封建思想,以及对自私丑陋的利己的旧思想的批判,歌颂爱与高尚的进步思想。这种思想也存在于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中,人们不愿再建造古典建筑,相反对当时最新科技的钢结构建筑十分欣赏。

4 工业水平与科技

在以电力为基础的第2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冶金技术和高精度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内燃机也被发明出来,伟大的汽车也诞生了。海里的轮船也不再是木结构的了,远洋的货船,各国的军舰全部都是钢铁结构的庞然大物。从1870年开始人类迎来了伟大的铁路大发展时代,我们伟大的钢结构建筑大师居斯塔夫·艾菲尔先生就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钢结构建筑师。

5 景观意义

(1)铁塔坐落在巴黎的中轴线上,他巧妙的将巴黎的身高拉高了,人们可以登塔欣赏巴黎的美景,使得巴黎的景观又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视角。同时相反的放射状设计的巴黎街道不论你在哪条道路上,都可以直接看到铁塔,所有的其他景观都可以把铁塔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就好像日本的富士山。

(2)铁塔二层,三层的面积巨大可以搭建很多旅游休闲设施,丰富了人们在铁塔上的观光体验,你可以在铁塔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饭;也可以买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直接把你的明信片寄出去。很多法国的文化体育的宣传活动都是在铁塔上举行的,她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景观构筑物了。

(3)铁塔在夜间的灯光下景色更加迷人,法国人民喜欢在节日的时候把自己可爱的铁塔装扮的缤纷多彩,甚至是烟花也经常在铁塔上绚烂的绽放,她与法国人民同欢共喜,见证了百年来无数法国人的幸福生活。

6 总结

具有多功能性的优雅的巨大构筑物具有统领景观的作用,丰富了景观的表现力,更能提供更多的欣赏视角和休闲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场所,甚至能够团结地区及国人的感情实现文化上的积极作用。

法国19世纪末的经典景观建筑雕塑就是埃菲尔铁塔是在大工业时代的基础上对法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纪念。

这些景观建筑都是19世纪人类智慧、科技、文化的最伟大的结晶,他们对人类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将万古长存,永照人心。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一篇: 教师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