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19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1)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其投入力度与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速度是不相适应的。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逐渐扩大,然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却在逐年下降,这不仅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给学校增加了负担,也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直接导致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技能型人才却严重紧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然而,虽然中央政府以及各个省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3.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综合素质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教学质量水平。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环境、自身管理,还是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都存在欠缺,整体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其办学体制改革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有效改变现状,提高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水平。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必须从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转换办学格局,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散乱的现状;其次,要将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加强教育各部门的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途径;再次,是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之路;最后,是加大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并培养特色专业,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提高认识,加大重视程度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创新办学思路,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认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发展。

3.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

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如果仅仅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进行多方投资,拓宽教育投资渠道。为此,可以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以加大投资力度,使学校有能力配备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有力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建立一些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而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率。

4.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整体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良将手下无弱兵,描述的正是这种情况。因此必须重视师资力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扩大师资队伍,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逐渐优化师资队伍,从而确保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不能疏忽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多安排一些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师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整体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

5.强化舆论宣传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宣传。舆论宣传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有着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转变人们的观念进而使人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及教育事业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营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并对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以及创业人才的典型事迹等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6.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有效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结构课程体系为主,教学内容则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与实际的结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抓住关键,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应用与实际角度出发,由课程专家根据专业工作描述编制具体教学设计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此外,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步伐,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2)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生源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上职业中学是很荣耀的事,职中学生择优而录。时过境迁,职业中学毕业生原有的特殊优势已不复存在。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偏见,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成了人们无奈的选择。因此,目前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较紧张,总体素质也有所下降。二是办学基础还需完善。目前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日渐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大有改善。不过,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办学压力日益加重,办学投资力度与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然显得有所滞后。三是师资力量亟需加强。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最近几年新上许多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事实上,却出现了对口专业教师缺乏,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等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比较突出。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3)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4)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研究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然而在职业教育研究过程中存在纯理论化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篇通过探讨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原因,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职业教育研究更能联系实际需求,更好得为职业教育实践服务。关键词: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危害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59-01自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进度加快,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也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的职业教育学硕士专业也相继开设起来。以江西省为例,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则可得知,国内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已有51所。一、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输入“职业教育”进行搜索,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以达到69684条。然而,认真阅读后则不难发现,不少职业教育论文却出现了纯理论化倾向。

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照搬教育学理论,比如教育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理论是否能直接应用在职业教育中暂且不论,直接照搬的做法明显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二是照搬其他职业教育类论文中的观点,比如把中职英语教学的论文观点、内容套用到中职化学教学中去,这显然忽视了学科的特殊性。

三是照搬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忽视了国内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二、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危害性

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具有显在的和潜在的双重危害性。显在的方面,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势必导致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要求脱节,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职业教育的应用,不能为职业教育的长期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有些信口开河、貌似合理的说法还可能对职业教育的进程造成干扰,对职业教育教学造成不良影响。三、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原因 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内因而言,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态度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存在浮躁情绪,有些研究者伪造数据、拼凑文章,而职业教育作为比较新的学术领域,创新不易,复制不难。

第二,从外因来看,教育学理论、同类职业教育文章、国外职业教育文章给职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了 “照搬”的资源,为这种理论抄袭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约束机制上来看,目前对论文质量的审核不严是直接原因,而深层次来看,学术界重视的数量,对硕士、博士毕业以及教师聘职称都有硬性的论文数量规定,对论文质量却不严加审核,使得这种职业教育理论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四、职业教育应与实践密切结合

职业教育应该与实践密切结合,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决定的。

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五、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问题的对策

面对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方面考虑解决方案,使职业教育研究回归到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上来。

首先,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态度的培养,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并用,使其真正意识到这种创作思路的错误。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5)

19823779 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新华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5200字

19823780 论产教联盟的本质属性、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朱澍清 刘小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第2期 9200字

19823781 教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闵维方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2期 11800字

19823782 试论基于实现“体面就业”的职业技能开发政策体系的完善 徐向平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783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宋晶 周同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784 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 赵志群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2300字

19823785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GDP4%后稳步提高保障机制 汪丞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8000字

19823786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教决策力形成背景与内涵特征研究 蒋旋新 蒋萌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787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 熊惠平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788 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孙建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789 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关系的对策研究 姜颖 孙永波 贺启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7100字

19823790 河南职业教育政策的生成路径依赖及类型 杜丙辰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5300字

19823791 我国职业教育的区域结构特征研究 王剑 吕一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792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对接性研究 王茂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793 试析高水平行业大学的学科发展路径 荀振芳 汪庆华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300字

19823794 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孟源北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0200字

19823795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崔奎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4期 12700字

19823796 基于内在生成理念的高职院校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尤玉钿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7400字

19823797 “校企合作”困境的社会交换论解释 王东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2期 8100字

19823798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逻辑 唐锡海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799 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王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00 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万军 胡宁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5100字

19823801 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技能短缺问题 王雁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02 体系竞争力视阈下后发展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系统化构建 苏敏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7900字

1982380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改革 何展荣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04 中国现代职业学校建设探索之路 邬宪伟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9800字

19823805 技术知识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唐林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06 引进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途径研究 李桂锋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807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研究 高洁 《继续教育》 2013年第6期 6000字

19823808 美国批判视域下的课程领导:解读与启示 陈效飞 傅敏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8期 10300字

19823809 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及对我国高职课程评价的启示 肖凤翔 马良军 《江苏高教》 2013年第2期 6000字

19823810 论职业资格体系的高职双证课程再开发 刘明生 王玲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2期 5200字

19823811 试论高职课程国际化的内容与实现策略 付俊薇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10200字

19823812 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实践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 柳连忠 王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13 高职院校智慧教学的异构云生态模式探索 叶娟 《高教探索》 2013年第2期 11000字

19823814 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 朱旭东 宋萑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7200字

1982381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社会地位状况与差异分析 周慧梅 吕霄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1600字

19823816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反思 陆俊杰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10100字

19823817 注重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张德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7期 7300字

19823818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本质特征探究 梁成艾 全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800字

19823819 基于职业特点的高校教师绩效薪酬体系探究 赵士谦 史万兵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6900字

19823820 浙江省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王向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1 论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问题、原则及其实现 周国华 蒋国伟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2期 5400字

19823822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政策探析 胡斌武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 8200字

19823823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研究 张蕾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6700字

19823824 同平台不同群体的跨文化教育――关于“9+3教育计划”的调查 文艳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500字

19823825 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谢国东 《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9300字

19823826 教育公平视角下成人函授教育质量问题探析 段恒胜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7期 7200字

19823827 论民国时期的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及其当代价值 李华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8800字

19823828 中国独立学院地方化发展战略――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的分析 张金波 刘献君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3200字

19823829 我国民办教育产业战略研究 成刚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2期 11300字

19823830 教育公平视角下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与资助政策研究 毕振力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11期 7900字

19823831 美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对我国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的启示 崔新有 许文静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32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前策略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13100字

19823833 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韩志敏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1期 5200字

19823834 简论苏区时期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熊标 刘东浩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0期 8100字

19823835 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新动向 罗志敏 夏人青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800字

19823836 中、韩两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比较 王中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0期 6600字

19823837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韩玉梅 李玲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400字

19823838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问责和质量保证:2007年之后的新举措 陈欣 郝世文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1900字

19823839 欧盟2010-2020年教育发展战略及启示 孙江洋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7期 7600字

19823840 工作场所中的行动学习:国际研究回顾与趋势 王燕子 欧阳忠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10600字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6)

19823575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展立新 陈学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升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及其制度创新实践 徐平利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577 整合:职业教育应然的思维方式 张健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78 “职业教育共同体”理论探究 赵军 马庆发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579 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历史沿革 丁留宝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9800字

19823580 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范式变迁——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 黄文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81 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政策意蕴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和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583 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支出指标的分析 戴文静 《高教探索》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584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张涛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585 职业教育生源分析与对策研究 黄文科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586 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 邓佐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587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 颜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58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研究 李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589 发挥天津滨海新区资源优势 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案例 姜媛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1期 4600字

19823590 高职院校长质量文化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 王振洪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591 企业一线骨干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武蕴馥 董文达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期 6100字

19823592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迁的制度分析 张孝理 陈宏图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7600字

19823593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型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秦祖泽 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59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 董海燕 等 《江苏高教》 2013年第1期 5700字

19823595 探微与创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 郑若玲 朱贺玲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1期 9500字

19823596 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 张衡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1期 15000字

19823597 基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钱乃余 王家敏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期 6100字

19823598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 赵志群 庄榕霞 《职教论坛》 2013年第3期 8100字

19823599 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易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6500字

1982360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 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8000字

19823601 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蔡朔冰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期 7900字

19823602 校企双主体共育SAP信息管理人才问题研究 范路桥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900字

19823603 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分析 查吉德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4 高职生职业适应障碍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 方翰青 谭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05 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潘望远 王旭东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5300字

19823606 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高凡修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8800字

19823607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吴康宁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400字

19823608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评价 肖凤翔 马良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09 高职院校专业与市场对接模式研究 许秀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0000字

19823610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张天蔚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8600字

19823611 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 卢乃桂 王丽佳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9200字

19823612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孟庆国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8100字

19823613 中职教学质量管理政策综述 董丽英 孙二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6700字

19823614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及内容架构 孙翠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15 运用六西格玛工具完成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 赵昊昱 薛叙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16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赵文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7000字

19823617 改革征地制度与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彭干梓 《职教论坛》 2013年第1期 10100字

19823618 社会转型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析 孙小会 沈亚强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5400字

19823619 江西省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蔚丽娟 曹晔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期 10500字

19823620 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质量纵论 郭荔宁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11400字

19823621 成人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王美田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2期 4200字

19823622 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条件 朱亚飞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8200字

19823623 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李家强 《继续教育》 2013年第1期 6300字

19823624 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永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5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李倩 汤光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9800字

19823626 远程实践教学:理念·环境·创新 方志刚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期 17000字

19823627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方伟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2期 7300字

1982362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微型企业实践研究 杨波 冯悦旋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6800字

19823629 职业心理资源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 刘星期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5200字

19823630 文化管理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迷失与重建 叶小明 周红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1 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特点研究 杨莉萍 刘甜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600字

19823632 杨卫玉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牛金成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19823633 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 臧志军 石伟平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10200字

19823634 国外企业大学E-learning对我国企业大学的启示 宋艳平 秦发盈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 6600字

19823635 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与管理体制 周红利 周雪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期 8200字

19823636 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述要 王祥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期 10500字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7)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8)

“人性”作为研究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社会关系之间的范畴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人性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生成问题“。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形成人的问题”①,人性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我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丰富,传统人性论作为中国古代人学的典范,对人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教育实践探索,尤其是对人的本质及其教化办法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究。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还涉及得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开展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应当加强的问题”②,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逆阻了我国传统人性论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该现象是一个亟须处理和应对的教育社会学问题。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一定程度扭曲和变异的事实,向中国传统道德世界领域寻求资源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笔者在阐述我国传统人性论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以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效应。

一、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内容与价值

我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学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传统人性论主要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理性世界与情感世界”“人的理论世界与行动世界”三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对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人的价值观构建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我国传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首先,关于价值理想追求。按照古代学者们的归纳与总结,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学说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中性论、性两性论、性三品论和性二元论等。阐述人性的结论有异,但其旨归都是对人的发展的设想和导向,通过道德教化与修养促使人们向着真善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发展。其次,关于社会关系论。古代中国哲人与学者对人性的阐释还导向了社会关系问题,关注人如何应对几对社会关系矛盾问题的处理。相关成果集中表现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认知世界和行动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观点。例如,主张理性服从情感、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这些观点至今还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最后,关于道德教育教化的阐释。中国古代哲人们提出了各自的人性教化论,在人性论基础上提出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从不同层面和侧面对人性的教育工作做出了不同的解说,肯定了道德教化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巨大作用。2.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启示。中国传统人性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教化的作用,借鉴它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为和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倡个人服从社会的社会本位思想,启示我们在全社会构建一种个体热爱集体的长效机制的切入点和实践方向;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对人的价值观的构建与教育,抓好公民价值观和信仰世界的建设工作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

二、我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表现与原因

当代职业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总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③。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人文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有待提升。1.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职业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务实多样,很多人热衷于自主创业发展,不再依恋于大的国企单位;在政治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民主、和谐、文明的政治发展态势,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在经济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注重要实惠普惠于人,不能一味讲究发展;在交往的价值取向上,职业院校学生更加注重浪漫的友谊交流,同时也讲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经营,以便积累自己发展的社会资本。同时,职业院校学生还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价值取向,比如在很多价值取向上往往都是从自身出发,而对国家和社会层面考虑不多,处于一种过分利己取向的发展态势。2.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表现。中国传统人性论具有诸多特点,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提倡社会本位,个人服从集体;强调人的道德属性,提倡对人进行道德规范与教化以利于社会和个人;强调人的乐观性,主张人都是向往真善美的,提倡“人为”办法去管理人。中国传统人性论通过对职业教育内容、模式和目标的影响而间接发生教育社会学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先,职业院校学生极端求实而忽视人文建设,表现出极端的功利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求职的价值取向、政治的价值取向、生命的价值取向等均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是中国古代人性论实用主义影响在当代职业教育客体——职教生价值取向上的表现。其次,从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的教育模式来分析。职业院校普遍采用道德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教师的说教角色特征明显。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的实用型,“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④,教育学家杜威的评价对于当代职业教育主体和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具有启发意义。最后,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教育的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因其面向职业岗位和社会价值诉求而具有满足学生、社会双方就业需求的属性,但“人在与外物的接触中,往往会沉溺于后者的诱惑而是非不分”⑤,职业院校学生便是面临此危机的群体,我国传统人性论可以适当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性回归而减弱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利影响。3.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原因探析。首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与个人追求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其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包括中国人性论在内的国学均难以发生兴趣,对于道德教化的问题存在排斥心理。其次,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在很大程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与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等,给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再次,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目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话语叙事理论化浓厚,生活化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最后,国家对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我国目前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宣传不多,对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论较为重视,这种不对等的态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三、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正效应的对策

当代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越来越以经济和社会的功利需求为转移,亦步亦趋地充当社会和个人追逐利益的工具”⑥,针对此症结的解答思路必然指向教育的人性化回归。针对当今形势下我国职教学生各种思想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效应,克服传统人性论的道德教育误区,推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和实践步入正轨。1.整合中西人性论。积极整合传统人性论与西方人性论,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性论体系。加强理论建设,将中国传统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西方人性论人学论结合,整理提炼归纳出一套适合当今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中国特色人性理论体系,力求为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2.发挥职业教育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挖掘人性论的教育资源,努力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和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合理内核。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其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学习网络化。努力指导职业院校学生躬身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教育资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3.引导职业教育客体——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和转向。职业院校学生应该积极针对自己所处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挖掘有益的道德教育与学习资源,从价值观的重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方面,不断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理念于职业教育学习和职业社会化过程中。4.强化职业教育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上着手,努力促进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面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所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及网络空间,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积极成分,创造一个中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校园氛围。再者,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校本课程建设规划和实践,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和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有益成分,以职业院校为基地面向全社会形成学习和躬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人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人的个体与群体、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知识世界和理论世界等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我国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起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发生影响的理论模式,并探索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模式和载体,扩大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玉婷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

②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22.

③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90.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9)

办好职业教育,是德、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社会经济的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应该讲,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具体落实文件法规的精神,更快、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是横亘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尽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一些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这些形形色色“策略”,要么缺少整体性,要么为功利主义所趋动,或者鲜有现实关怀,因而削弱了自己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应有文化发展的视角。

一、职业教育的文化特性

关于“文化”有多种界说。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著名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把文化看作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A·哈维兰在《当代人类学》中指出,文化是一系列的规范或准则;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是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1];而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则把文化规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等三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谓的文化是一种较为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具体的文化形式,而且是指一种稳定的生存方式,蕴涵着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有这样几层含义:

首先,把职业教育视作一种文化。从组成结构看,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职业教育最基础的构成部分,包括场地、建筑、设施、器材等;制度文化是指对职业教育活动作出规定和安排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等,“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2],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用的环境,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更深层次的需要;精神文化包括职业教育的活动的精神及其成果,是以职业教育理论、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存在的文化。著名思想家曾言:“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在文化的构成中精神文化最重要,是人类创造性和自由本性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从发展机制的维度看,职业教育文化又可分为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是指以职业教育传统、经验、礼仪、天然情感等自在因素构成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图式。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则是以自觉的知识或思维方式为背景的职业教育方式或活动图式。自在的职业教育文化和自觉的职业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或张力构成了职业教育文化进步的动力机制。

从职业教育文化的概念出发,我们发现职业教育也应具有这五大特性:

第一,属人性。文化为人类所特有,因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第二,历史性。文化不同于自然和人的先天遗传因素,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积淀,是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的活动的产物。职业教育发展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如德国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英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会制度;第三,群体性。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只是个人的偶尔的行为或者只被少数人所进行而不为群体和社会所认可是不能健康发展的。第四,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教育摸式。第五,自由和创造性。职业教育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体系是一种亚文化,但决不是它们的依附与复制品,它有传承社会文化的职能,但更有自己独特使命和主体性,否则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视角就是在对文化本质的理解基础上,遵循文化的规律,利用文化的因子,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所谓遵循文化的规律,就是要把职业教育看成一种亚文化,职业教育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有其特殊性;利用文化的因子,就是运用文化所隐含的独特理念和教化要素,如地域文化、英勇人物、故事、法制伦理等,形成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的环境;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就是要以优秀文化为导向,净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环境,培育和谐的教育氛围,实现职业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区文化、社区文化之间的高度融合,达到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的目标。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家们关注的重点,但传统的教育哲学只是看到了文化对教育的规定性,把教育看成是文化传递和复制的手段,而未注意到教育的内在性、超越性、主体性的品质。对此,斯普朗格认真指出“教育是文化过程”。文化过程包括文化积淀 (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三个有机过程。文化过程是一个“积淀”到“传递”再到“创造”的无限循环过程。故而,也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一个从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人主观精神生活的转化过程:个人在接受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同时,内在地创造了掌握文化财富的新人。凯兴斯泰纳也认为,“个人的教育成就,只能求之于各种文化材料中间;而文化材料之结构与形态,则又须部分的或全部的适合个人生活形式在发展阶段的结构与形态”。(3l基于此,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可以表述为,通过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通过文化反思、否定之否定,在培养创造性、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文化视角的具体策略

在政府、社会和职业教育界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又有新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量达到了560多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从 2002年以来连续提高,2004年我们抽样调查统计的结果已经达到了94%、95%;独立设置的高等高专院校已经达到了1300多所,在校生总量已经达到了600多万人,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招生达到了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但“繁荣”的表象下面依然掩藏着许多隐患,这就是许多专家所提到的生源质量下降、投入不足、教师素质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由社会经济和主观认识所引起的,实际上都有深刻的文化原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文化精神。梁漱溟也指出,“其实,一民族之有今日结果的情景,全由他自己以往文化使然:西洋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印度人之有今日全由于他的文化,中国人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莫从抵赖;也正为古圣人的道理行得几分,所以才致这样,倒不必恨惜”。[4]据上面对职业教育文化的理解,笔者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文化路径作如下思考。

(一)不断提升和普及职业教育的价值。

从哲学的层面讲,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其一切行为都受到其信奉的价值、观念影响。谁也不会否认,德国之所以拥有让世人艳羡的职业教育,是因为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制造,重视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5]而在日本,“由于认识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比设备投资更重要的投资,所以日本企业对所属员工进行培训蔚然成风,实力越雄厚的大型企业,就越重视企业内教育,”[6]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价值系统是轻视劳动、鄙夷技艺,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而以墨家、民间等为组成部分的非主流文化又有重视手工劳动的一面,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在打造我国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时候,我们要合理地吸收、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也要批判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优先要做的几件事是:

1.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的理念。

完整的职业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目前,国际上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已达成共识: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或培训,而是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巴黎)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文明的复杂结构的基础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成为符合每个国家需要的终身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

2.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理论研究和社会经济实践已有充分的说明。但为何家长还是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多数企业仍不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笔者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一些专家、领导人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等“精英”的头脑中,而大众并不理解、认可职业教育的价值。“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根基没有发生真正松动的情况下,停留于纯粹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外在的、表面的文化启蒙无法兑现文化转型的承诺”[7]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乏这样的教训:由于群众不觉悟、不参与,美好的愿望最终归于失败。因此,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职业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笔者建议国家应该设置法定的职业教育节、技工节,褒奖通过职业教育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士。如,可以把每年的6月某日,定为“鲁班节”;同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也应定期开展以活动、举办一定仪式,强化劳动光荣、技术工人伟大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和习俗。

(二)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积累,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

理论研究零散、肤浅,使用话语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特征。人类已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创造、占有和使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际上,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协调发展也取决于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程度。近一个世纪多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波折,是与我们对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把握有一定联系的。恩格斯有言,一个民族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度,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批判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同时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独立自主地开展本土职业理论研究和积累。尽管,我国历史缺少职业教育研究和实验的传统,但也不乏成功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真知灼见。从春秋战国的墨家到近现代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从唐朝的律学、算学,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工农速成学校,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技艺教育、学徒制、做中学等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发扬。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思想,如,蔡元培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利教育、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都有穿越时空、辉映古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例,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职业教育思想涉及职业教育功能与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方针、“手脑并用”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职业道德教育等。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提出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大职业体系;他指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核心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他认为“吾国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惟有从教育下手,进而谋职业之改善。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天愿相与始终也。”[8]职业教育要走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的办学方针。总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其长期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是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我们只有学习、研究、继承并加以发展,才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新思想,如“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等等,也都具有时代特色、中国气派。如果我们能将他们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极的研究和推广,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开辟了文化的道路,使文化代代相承,另一方面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倾向,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英、美、德、日、澳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发达得益于其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制。马庆发教授在其所著《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一书中把德国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总结为3点:(1)把国家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2)国家重视、企业支持、个人需要三者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础,办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共同利益的内在需求;(3)在这一共识下,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子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丁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自1994年以来,我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制,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制很不完备,对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权益和义务未能进行明确、合理的安排和规定,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缺少一个良好、稳定的制度环境。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尽快制定《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职业教育章程》、《职业学校总协定》、《失业对策法》、《技能鉴定法》、《企事业单位用人法》等法规,并使之构成一个有机体系,打造完备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应体现下述精神:

1.终身职业教育思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融会贯通。统整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育,人人皆学、时时、处处能学。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举办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政府。实践表明,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社会环境方面的责任,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政策与措施等。

3.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国家通过法律明确、具体规定企业自培、支持职业学校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意志。[9]

4.就业准入。“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普遍法则。

(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重塑职业学校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职校是由普通学校改造而来,大部分职校教师也都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或普通中小学。这些先天“不足”造成了我国职业学校“文化”的贫瘠、苍白。近年来,人们对我国职业学校发展进行反思时,总会有这样批评性的言论:“学校定位不清”、“办学目标不明”、“课程是普高的压缩饼干”、“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等。所有微词,集中到一点就是职校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未能完成自己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要抓住契机,重塑学校文化:

第一,总结本校历史,借鉴外界资讯,提炼出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教师的共同愿景。职业学校要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目标出发,明确自己学校类型和市场定位,采用适切的经营方针和专业发展策略,实施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

第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师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乐于育人的教师文化。教师要从过去的“黑板上种庄稼”变为“实验田里教插秧”,从“训兽师”变为“育人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专家型教师。也即教师要从以往的“日常生活态”进入一个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交融的状态,即教师不能满足于以往凭经验教会学生一门学科知识或一种劳动技能的情形,而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第三,职业教育不是失败者的教育,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成功者、终身学习者、社会建设者的思想,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建构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学生带着自信走进学校,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校给他们提供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书本知识和冰冰冷冷的机器和仪器,而是人性化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和实实在在的精神关怀。

第四,坚持人格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内,突出职业伦理、职业能力培养,既满足社会需要和竞争需要,又满足求学者多元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课程文化。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 '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0]职业教育的文化发展是一种内涵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一种整体发展,也是一种与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相协调的发展,更是一种特色发展。它主张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稳定与改革、积累与创新之间关系;它追求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规模、结构和效益的统一。它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实践,它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根本信念、有自己的路径、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关]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顾见光、高云霞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36.

[2]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65.

[3]凯兴斯泰纳.陶冶过程的基本原理[M].

[4]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74.

[5][6]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167.

[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9,

中国职业教育论文篇(10)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上一篇: 小学生舞蹈论文 下一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