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理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6:59:36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1)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我们的园本课程的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能取得最好的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工作不及义务教育工作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幼儿教师多是技能型人才,总体学历水平与义务教育的各级教育单位相比相差很多,较低的学历降低了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幼儿园及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技能教法的训练,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次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问题,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尤其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许多知识也是有时代性的,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给幼儿的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幼儿园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或者组织骨干教师到学前教育工作发展好的幼儿园参加学习,使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让她们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地撑起学前教育事业的这片天。

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机制

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无人能及的作用,与此同时,她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社会与幼儿园强加给教师的负担也很重,教师身心疲惫以致没有精力去创新,没有时间去学习、思考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从而也没有动力去探索与研究更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幼儿园要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正确的办园思想的指导下,争取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为她们创设严谨而又宽松、求实又有创新空间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和自。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儿并不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都是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对幼儿园功能的认识局限于识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样会给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社区力量等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育儿新动态,及孩子的新发展,共同来促进孩子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为幼教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使她们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单纯地依靠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样不可或缺。除了积极接受园里的培训和与其他幼儿园的交流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周围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学习、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教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闭,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交流想法,扬长避短,不断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我的对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1],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优秀教学活动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被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进行调整与修正,从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层面,由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发展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的趋势下,幼儿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符合时代的适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3)

[作者简介]王宜奋(1965- ),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黄伟萍(1966-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4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ZZD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然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文化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冲击着原有的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有利于高水平地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现在高校“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完成了高等教育,深切感受到了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开拓、进取、创新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着他们并沉淀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使青年教师有别于前辈,也使他们越来越多的优秀者成长为中共党员,成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主力军。多元文化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但也包含一些不利因子,使得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呈现诸多困境。

1.政治意识的迷茫。有些青年教师曾有过到西方留学的经历,但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和缺乏对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层次思考,对我国具体国情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中西方的民主政治也缺乏历史的、全面的比较研究,在进行判断时容易断章取义、有失偏颇。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等,部分青年教师只关注负面影响,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

2.理想信念的缺失。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一些西方消极文化也快速渗透。部分青年教师缺乏鉴别力,加之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极易受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面临组建家庭、养儿育女和赡养父母等重重压力,无力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学习,以致理想信念缺失,逐渐偏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认识。

3.价值观念的模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西方的价值观念也不断输入我国,尤其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影响较大。部分青年教师崇尚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模糊,价值取向日益扭曲,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价值理念。价值观的模糊使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了价值抉择力,更为严重的是他们“金钱万能”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4.职业道德的颓废。面对社会转型,部分青年教师迷失了方向,扭曲了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导致职业道德滑坡。一些青年教师不遵循基本道德规范,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不践行,有的甚至上课迟到、语言行为不文明;一些青年教师不是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而是热衷到社会上兼职,对本职工作却。他们逐渐淡忘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工作责任感低。

二、高校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1.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保证。青年教师思维敏捷,乐于探索新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与学生有较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的价值观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若迷失了方向,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种错误的理想信念会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青年教师确立了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教学活动融入教学之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就能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高校发展的希望所在。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年龄上接近,思想和情感较易沟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取向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加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确保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3.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教师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青年教师只有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能否在理想信念问题上选择正确,始终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教师的个人理想从本质上来说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事业联系起来,自觉把个人目标追求融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才能立足社会实现个人理想。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原因

1.思想上的轻视。虽然目前教师培养提倡“以德为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在一些高校,不管是职称评审还是各类先进评选,基本只看业绩,青年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高校又疏忽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取向引导。虽然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也非常重要,但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理想信念方面的措施往往不够得力,最终导致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2.教育内容上的苍白无力。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缺乏说服力,一是有些社会现实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比如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如果只是死板、生硬地解释,很难让青年教师满意和信服;二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政策的失误和一些社会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使人们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缺乏信任,进而影响到青年教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3.教育形式上的模式化。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教师高学历的现实下,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种粗浅的模式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因为流于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转化为青年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仰,只有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震撼力的理想信念教育,才会深刻地影响青年教师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自身素质上理论根底不深。高校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他们虽在学生时代按规定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基本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深入系统学习,未能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这直接左右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多种利益的交错碰撞使得青年教师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主观和片面倾向,最终导致理想信念的偏差。

四、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框架

1.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主流文化,又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贯穿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大力弘扬主流价值的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突出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过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帮助青年教师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迷失方向,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2.优化传媒载体。应改变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不断开发和运用传媒领域的科技成果,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寻求突破口。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及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通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教育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洗礼中坚定青年教师对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信仰。

3.强调实效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错综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把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三下乡”、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青年教师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在社会大熔炉中缩小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距,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认识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党性修养。目前,在高校党员队伍中,青年教师党员整体素质较高,发展态势较好,但当前有些青年教师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这需要加强的学习和制度建设等措施进行引导。同时,各高校要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一些业务能力强、专业功底较深、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锻炼,引导和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党员带动和影响其他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青年教师成长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思潮中,多元文化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同时,也给高校青年教师的文化追求、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困惑。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寻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路径,帮助青年教师走出多元文化选择的困境,引导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田江.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12(1).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4)

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与修养。从本质上讲,教育哲学素养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思维品质;它是教师借助哲学的概念、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理解、澄清和研究教育领域的基本或重要的教育现象、关系和问题。教育哲学素养对于教师职业生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认定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和坚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教育信念理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其研究内容是必然的选择。教育哲学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教育意义和价值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对从教应该树立怎样的信念有清醒的认识和执著的追求。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某种教育理论、思想或观念的确认,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体现的是教师的追求和精神,是形成教师判断力的内在依据,它是使教师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有价值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来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信念和发展方向。有无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有无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学者型教师和教书匠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老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

二、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提升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广阔深邃的知识和多元的思想范围。教师的教育视野愈开阔,思想就愈全面、深刻,对于教育实践也就愈有意义。教师的教育应以多元博学的思想知识为基础,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王国维认为,教师要重视旨在探讨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人文教育,要培养人格独立的人文旨趣。为此,他说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价值失落之后的时代,必须要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切忌不可重犯“教权专制”、“罢斥百家”的文化专制主义错误;二是具备跨文化的学术胸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新的前提之一,是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型。在引入西方现代型科学知识,破除传统文化的知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同时引入以形而上学眼光衡量文化意义的现代型文化价值取向,以打破功利型实用性的传统文化价值框架,民族文化独立性格才有坚实的价值论基础。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帮助教师的教育视野既反映时代、针对时代,又可以创造时代、超越时代,努力养成自己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理念,从而主动掌握和化解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当然,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时候,必须依赖深厚的哲学素养,开阔视野,充分考虑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教育观念。事实上,教育哲学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内在依据,使我们对人类的存在与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正如石中英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可以直接从教育哲学里边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奈勒也说:“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用比较广阔的眼界看待这些问题。

三、教育哲学素养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哲学素养可以促使教师沉思教育行为在思考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就会有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透过繁杂的教育现象直视本质,具备教育的睿智、能力与勇气,从而把握教育工作的核心,能科学地去实践,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教师是与时俱进、富含时代特色的。“一个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能够很快在多样性中把握住那个‘一’,很快在复杂中把握那种简单,能够以一驭万”(石中英语)。相反,不具备起码哲学素养的教师就把握不了工作核心,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机械地模仿、简单地重复,容易陷到“事务主义”里边去。而且自己常会感到疲惫不堪、应接不暇。实际上,任何领域成功的实践者,都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与技术,他们会寻求

思想性的东西,从而主动把握实践的灵魂。所以,一个不懂教育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教育智慧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拥有它就能以最少时间、体力和智力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5)

收稿日期:2006―02―19

作者简介: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基本内涵

1.教育观念的内涵、特点及类型。观念一词源于哲学范畴,指的是个体对真理或事实的认识,是个体长期生活经验和认识过程的综合产物。而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则是广泛运用于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两个术语,前者指的是人们对有关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看法或观点的总和;后者指的则是教师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①作为“群体(或社会)存在”的教育观念往往是社会所倡导的,代表着某一时代人们对所有教育问题(现象)的看法或认识,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公共性。而作为“个体存在”的教育观念,是“社会存在”的教育观念在教师个体上的体现。由于受个体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作为“个体存在”的教育观念,即教师个体教育观念至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教师个体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以真理性方式存在,②对特定的教师而言,个体的教育观念是以一种真理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之中,尽管在别人看来,或与事物的本质相比,这种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它还是很难为他人的劝说所改变;二是教师个体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带有很强的情感色彩,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知识的积蓄,更需要情感的激发。心理学认为,如果没有情感的内心体验,认识是很难转化为观念。因而,可以这样说,教师教育观念不是纯粹的一般知识,它是知识基础与情感体验的复合体。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往往将教师教育观念的类型进行适当的划分。如,按照教师教育观念的层次和水平的不同,可以将教育观念分为“理想的教育观念”,即由一些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观念;“正式的教育观念”,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观念;“领悟的教育观念”,指的是教师基于对正式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解释而所觉悟的观念;“运作的教育观念”,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实施的教育观念。按照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教育观念觉知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教育观念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教育观念。前者是指教师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的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后者则是指教师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出来的,但其日常教育行为却间接地表现出他们对某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除外,还可以将教师教育观念的类型划分为:“内化前、内化中、内化后的”、“个体的和群体的”、“宏观的和微观的”、“领导层的和群众层的”、“现代的和传统的”、“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教育观念,等等。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涵义及其衡量准尺。教师剔除头脑中的一些旧质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新质的先进的教育观念的过程,称之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个由教育理论到教育观念再到教育行为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依转变进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类型划分为“表层转变”和“深层转变”,③前者指的是通过外界的讲解或自己的学习,知道某一观念的名称或概念,知道这一概念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全理解,对教师实际的教育行为不会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也不会有明显改善;后者指的是在表层转变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师不断的躬亲实践、相互间研讨特别是在此过程中的感悟而逐渐内化,成为其“自我的观念”,并在实际中对其教育行为进行日益切实的指导,教师教育行为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本文所探讨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并且认为衡量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成功与否的准尺是,在现实条件下,教师能将其所形成的与教育变革相符合的先进的教育观念,自觉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并转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教学生涯中,教育观念是一种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而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会对其教育行为产生促动作用,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只有转化为日常的教育行为,也才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教育。因而,衡量教师教育观念是否切实转变的指标,也只有通过教育行为才能做有效的检核。

二、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分离现象原因分析

原因一:教师所言说的教育观念并非其个体的真实观念,而是社会所倡导的观念,真正在支配其教育行为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是教师本人并不察知;也可能因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强的情境依赖性,离开了承载观念的特定情境,教师因不具有描述这种观念的语言能力,即能意会性地加以运用,却无法很好地给予言传出来,而直接导致教师所言说的并不是在起作用的真实的教育观念;当然,也有可能教师因不愿意真实性地展现那些明知道是不受欢迎的,或具有消极涵义的观念,而企图用“社会所认可”的观念来加以搪塞。

原因二: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难以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对先进教育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如对教育观念做表面性、片面性甚至是错误性的理解,误以为先进的教育观念所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就是这样的。

原因三: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素质的外在形式”,④教师的个性、观念、能力和经验等主观因素,学生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及课堂情境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在决定其所要采取的行为时,更多的时候是受主客观诸因素的综合影响,教育观念仅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原因四:教师所能言说的教育观念,确实是其所能理解和领悟的观念,但在实践中因受现实条件的制约,致其实际的教育行为无法将其所领悟的观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探寻观念与行为分离原因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观念转化到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且可能是呈一定发展阶段的过程,也即,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中,出现“只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说”或“说的一套,做的一套”等观念与行为分离现象不仅是正常,也可能是观念转变进程中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二是在促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干预措施中,既不能只重理论、观念的传授,而忽视实际教育行为的改善,也不能只教给教师具体的行为方式或方法,而忽视观念、理论基础的建构,只有将观念与行为相结合,并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将两者自觉地融合,才能在不断的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切实改善,做到观念与行为的一致。

三、关于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因素分析

1.教育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观念与知识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知识是观念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观念是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提升。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观念的来源,没有教育理论知识作基础的教育观念是不牢固的、不科学的。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形成教育观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条件,而且,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代表着教师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个人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经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明其所接受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是比较系统,对支撑教育观念的教育理论,乃至对教育问题(现象)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是较强的。已有学者指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难以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不能及时把现代教育理论内化为支配自己教育行为的基本规范。”⑤

2.专业认知能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先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内化,离不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力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毋庸置疑的是会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事实表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领悟力高的教师,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教育理论;相反,对教育理论的掌握则易出现肤浅的、甚至是误解或曲解的现象。教师能对教育观念背后的教育理论作较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教师对教育观念实质的准确把握。而教师对教育观念实质的准确把握,则是教师教育观念实现深层转变的必要前提。此外,教师要将其所领会的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和意识系统之中,还需要教师将教育观念付诸教育实践,并对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作深刻的反思。“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育观念的水平将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很难获得提高。”⑥

3.职业发展动机。教师内在的和外在的职业发展动机都会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影响。但相比之下,教师内在的职业发展动机,更有助于激发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投入到自身的职业生涯之中,对教师完成教育观念转变工作更具有直接的作用。首先,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去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有了积极情感态度,在其所从事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也就有了内在的动力。显然的,如果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动机强烈,他就会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变革之中,就会表现出对教育变革中所倡导的新观念的热切关注与积极的实践,并在实践尝试中深化和内化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反之,教师则可能会对教育变革,以及对新的教育观念持消极的情感态度,甚至会以一种可无可有的态度淡然处之或漠然置之。其次,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某些观念和习惯的行为,以及为之而辩护的知识基础也要受到理性的审视和批判。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其实就是教师自身一种痛苦而艰难的反叛与超越。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意志上的考验。

4、教育实践经历。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教育实践经历,主要包括在职的学习培训和躬亲的教育实践。如前所述,教育理论是教育观念的来源,显然的,教师对新教育理论的在职学习培训的力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新观念的了解与把握的程度。而教师躬亲教育实践,指的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将所理解、接受的新观念付诸实践的尝试,教师有目的的教育实践尝试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对新观念的理解与把握,越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速度与质量。

5、学校文化。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效的观念转变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学校作为教师开展职业活动,完成专业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校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即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事实表明,在不同的学校文化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也是不同的。

6、社会舆论。所谓的社会舆论主要指的是社会大众,包括家长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对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以及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等,这些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教师观念的转变。比如,尽管有的教师也知道应该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但在家长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等影响下,会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以适应外界要求。

以上六大因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作用,不过,对不同的教师个体而言,它们实际所起的影响的强度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然,源于教师个体的内在因素,则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发挥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但切不可忽视外部因素,特别是学校文化所起的作用。

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内在机制

1.转化的路径模式。根据国外学者所做的关于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研究的成果,有的认为:观念引导行为,观念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强烈地影响其教育行为。也有的认为:观念跟从于行为,是行为的正当理由。据此,我们提出,教师教育观念的深层转变的现实发生路径模式可能有两种,一是观念在前,行为在后,即先通过理论学习,弄清观念的实质,明白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并且意识到形成新观念的必要性之后,再将头脑中所认识与领会的新观念付诸实践中去尝试与检验,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去深化和内化新观念,完成观念向行为的转化工作。一是行为在前,观念在后,即先通过躬亲实践和“观察学习”(即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现场)等方式,在尝试与体验与新观念相一致的一些做法,感受到这些做法的有效性之后,进而进一步去探究行为背后的观念,最后使观念与行为自觉地统一起来。当然在现实中,这两种路径是会有交叉的。

第一种路径模式是大家较为熟悉和运用较多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第二种转化路径模式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对于有强烈“行为导向”和“情境依赖”特性的一线教师而言,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创设让教师对与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教育行为进行有效体验的机会,以事实说话,则更能极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产生主动吸纳新观念的动机,提高观念向行为转化的质量。

2.转化的途径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将教育观念有效转化为教育行为的途径方式,不外乎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教育理论是教育观念的来源,离开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目前常见的理论学习方式主要有:专家讲解,自主学习;通识培训,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各具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综合地加以运用。在促进观念向行为有效转化的过程中,切实做好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是重要前提,而开展实践尝试活动则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尝试中,教师才能逐渐理解、体会一定的教育观念及在其指导下的适宜教育行为。实践表明,基于真实教育情境来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是帮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和进一步思考所学观念,促进教育观念深化和内化,教育行为切实改善的有效途径。目前旨在促进观念向行为转化的实践尝试方式主要有:行为实践、现场观摩与及时反馈、微格教学、录像分析及时兴的教师教育日志、教育案例等形式。

3.转化的干预策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有效转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内在动机激发和外部技术支持。所谓内在动机激发的干预策略,一是指应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让教师成为专业发展“自我更新”取向的践行者。如果一位教师能将专业发展视为其职业生涯中一种主动的追求,那么,他必然会自觉地利用、发现、创造机会和条件,争取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变革中,必然会对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投入热切的关注和积极的实践。而要打造一支在专业发展上具有“自我更新”取向特征的教师队伍,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学校文化。笔者认为,这种新型学校文化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应该承认并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力,即教师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活动中,拥有依据专业活动的特点对专业活动对象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让那些真正致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这种学校文化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专业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除了是物质上的奖励,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是一种能在教师群体中获得充分的尊重。二是要让教师在头脑中能充分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和新观念转变的必要性,让教师在心理上能产生一种主动转变观念的需要。如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一旦能成为教师内在的一种需要,那么,教师就有了促使观念转变的动力。

内在动机的激发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根本动力,而有效的观念转变是离不开教师自我努力和外界支持。外部技术支持,除了要为教师介绍一些必要的促进观念转变的方式、方法,开展一些有利于教师观念转变的活动外,有条件还应积极引进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事实表明,以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为抓手,借助现场观摩、录像分析、案例分析等形式,引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机制,能为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转化提供最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

可以图示如图1。

上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两种不同路径模式,实线路径表示观念在前,行为在后;虚线表示行为在前,观念在后。从图中可以看出观念向行为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图中所示的前进方向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会有多次的反复,也可能会更加的复杂,而非如上图所示如此的“一帆风顺”。

注释:

①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35.

②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5.

③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1.

④林崇德,辛涛,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20.

⑤曹中平.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2003,(6)6.

⑥韩华球.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2002,(4)45.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6)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英特尔(R)未来教育 学科教师 项目培训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使受到培训的教师充分领会“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将它们应用到各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 (一)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 学科教师对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许多学科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教育培训的观念,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迫切需求和意识。一部分学科教师甚至还认为参加培训是走形式,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因而,还存在着一定的应付培训的消极心态。最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仍把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完全等同于传统的课程培训,期待着从中得到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术。当他们发现“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带来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们所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他们开始失望,进而产生抵制情绪和拒绝的心理。外在表现为学习情绪低落、上课迟到、旷课、应付作业和拖拉作业的完成等。学科教师的陈旧培训观念和意识严重阻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着培训效果的提高。 (二)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 学科教师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这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就有明显的反映。例如,许多教师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严重制约这学科教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学科教师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都难以理解,如学习支架、框架问题等。因而,更谈不上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内涵和精髓的把握和应用。 (三)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一些年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能够很顺利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作品的制作。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仅局限于文字的录入、编辑和简单的幻灯片的制作,甚至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录入文字和进行网络浏览。据调查,80%以上的学科教师除上公开课以外,很少制作课件和利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极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学习。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过大和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的效果。 二、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和推广“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有效实现项目培训目标,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1.教育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学校领导应当重视“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充分认识新理念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领导要积极倡导、宣传教育新理念,积极鼓励教育教学创新,逐步引导学科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 2.开展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增强学习新理念的紧迫感,进而强化接受培训的需求意识。例如,一些学校通过教育刊物和网络对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新理念、新模式进行追踪和学习,使学科教师真实的感受差距、认识不足,激发学科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追赶意识。这对转变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培训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 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培训和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开展教育新理论专题讲座。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定期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学者举办教育新理论、教育热点问题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这一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科教师系统得学习教育理论专题,把握前沿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 2.把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一些学校成功地把教育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研修,并定期开展教育新理论研讨,鼓励学科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新理论进行教学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学习费用低、简便易行。同时,有利于学科教师各取所需,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有利于长期、持续的进行。 3.通过科研拉动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在教育科研活动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比中,强化教育新理论的作用,加强教育新理论所占的比重。例如,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论文的评比中,突出教育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多评选和刊登的新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性的论文,逐渐从“经验性”论文向“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性”论文的过渡。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刺激学科教师的客观需求,直接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1.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特别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偿性培训,以便快速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顺利进行。 2.引导有能力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等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科教师利用网络展示课件、作品,建立网页和网站,在同外界的互动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学科教师转变培训观念和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质、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走出误区,排除障碍,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的深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特尔公司.英特尔(R)未来教育核心课程[M].2007.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孟宪凯,李涛.英特尔未来教育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3,(4).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7)

二、师范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念问题。未能深刻认识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根本涵义,基本上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纠正,强调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弥补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缺陷,而不是追求“人之为人”的“完整的人”的培养和“师之为师”的教育信念的培养。

第二,课程问题。未能按照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理念分层次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开设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通识教育课程资源不足。从根本上说,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符合通识教育的本质;课程之间应该有层次,有内在逻辑性;课程开设必须避免随意性,不应以教师个人研究兴趣和重点来开设课程,而应因课求人。

第三,教师问题。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看,对讲授通识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很高的,僵化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师,只会操着本学科的语言、按照专业课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教师,很难胜任通识教育的使命。师范院校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师资不足,进而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质量。同时,师范院校向普通综合性大学转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中,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教师也日益偏重科学研究,更愿意在专业系所教学,对于参与本科通识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教学方式问题。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大多数是大班授课,缺乏小班讨论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以简单说教式、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不足;将专业课的内容加以稀释,按照专业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科教学中不能有效融渗通识教育。第五,管理问题。高师院校进行通识教育,一般由教务处制订计划与负责实施,基本没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缺乏评估制度和辅助的助教制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如课堂出席率、上课认真程度等)以及结果考核(课程考试、考核)不严,学生随意缺课,听课效果差;学生选课缺乏有效指导,出现学生混学分的现象。同时,未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第一,确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的使命。通识教育理念是通识教育主体对通识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及其所形成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是通识教育的思想先导。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西方自由教育理念的继承、革新、升华和发展,也是对现当代狭窄的专业教育的思想的反正,应摆脱狭窄的“专业化”教育思想的禁锢,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使命的终极层面,指向“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具有基础性、融通性、非职业性、超功利性,在这个层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或者说通识教育超越专业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定宽厚的基础。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使命的专业(“教育”)层面,指向“师之为师”的根本问题,重在教育信念的培养,在专业这个层面的通识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专业教育由专才教育(SpecialEducation)和专业信念(ProfessionalBelief)构成,经“专才教育”和“专业信念”培养,才是专业的人才。学校必须跳出传统的专业化的思维定式,以培养“有教养”的“整体的人”为理念,才能让通识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广大教师理解通识教育对师范教育的特殊意义,了解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愿意投入通识教育;让师范生了解通识教育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实践通识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

第二,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和使命出发,顶层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知识不断分化、就业市场需求等背景下,把知识划分为学科或专业,并按照划分的门类培养人才,已经是我国大学的惯例。专业教育给了学生在一个不确定的职业世界里生存的能力,其独特功能不容忽视。高师院校应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课程比例组合,以实现各自的使命,这也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学生学习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科学的符合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则是重中之重。一是构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终极层面的课程结构,设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经典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课程,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设置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引文入理”,“引理入文”,促进文理渗透,中西结合,贯通古今,培养师范生融会贯通的素养与能力。二是构建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层面的课程结构,设置教育史、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教育心理、人格心理、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等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设置教师口语、教育公文写作、教育学术写作等教师教育技能类课程;设置数学思想史、物理思想史、化学思想史等教育与学科方向结合的课程,使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育过程中形成教育信念。同时将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信仰等“教育”层面的通识精神贯穿于师范院校各系科专业方向(所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中。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方向(所教学科)的教师,应该有这种自觉意识,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素养。师范生在学习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习学科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体悟其作为教师的精神与信仰,从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原则、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信念与专业精神。三是注重隐性课程构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没有设计在课程计划中的、但对学生发展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学校应有意识将学术讲座、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和组织制度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让师范生受到通识教育熏陶。

第三,强化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有一批名师、精英积极投入通识课程教学,是通识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制定约束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引导知名教授、学者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传统的一人一课,一人讲到底的形式,鼓励教师之间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讲授一门或几门通识教育课程,提高其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因课求人,通过聘任校内离退休优秀教师,外聘校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从而实现优质人力资源共享,解决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8)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 、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高校教师党员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动力源泉和行动指南。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出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坚定教师党员理想信念夯实基础。

加强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教师党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冲击下,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思想多元化并激烈碰撞,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价值取向抬头,给教师党员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对坚定理想信念提出了挑战。个别教师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困惑、质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动摇。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广大教师党员才能找到精神上的“钙”,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起来,找到职业和人生的前进方向。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理想信念是教师党员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的动力之源。加强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使其自觉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2年底,北京高校教师中党员比例为57.0%,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为62.9%,教授中党员比例为60.2%。另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对北京59所高校党员发挥作用情况进行了统计,获得各类奖项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由此可见,教师党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教师党员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教师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推动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教师。古语云:“其身不正,何以正人。”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乃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要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师首先要主动学习、深入研究,自觉加深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悟,实现真学、真信、真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充盈自己、鼓舞自己、壮大自己。教师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教出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学生,引领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加强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

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亟待加强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坚定教师党员的理想信念首先要夯实这个理论基础。当前,有些教师党员不重视理论学习,学习走过场、摆样子,没有在真学、真信、真钻、真用上下功夫,学用脱节,对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而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还停留在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上,停留在一般性的理论分析上,重视理论教育不够,坚持理论创新不够,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就容易认识不清,精神缺钙。

2.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亟待完善

大多数教师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多集中在学生时代,工作后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学习节奏也相应加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掌握的人并不多。因此,面对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看到现实与在校所学理论不尽符合时,有的人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萌生疑问,在观点和立场问题上产生动摇。理想信念不会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和职称的提升而自动增强,加强对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性势在必行。一些高校还没有将教师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当中,也没有制定具体的举措和必要的保障。尽管有些高校对于教师党员的日常教育作出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难以落到实处。

3.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亟待提高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充分考虑教育的分层、分级。不同人群、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党员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与教师党员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就难以做到“入心入脑”。高校教师大多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更多关注于自身职业的发展、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等,在理想信念教育中首先要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其次,对于占到教师总数60%以上的青年教师党员来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来自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重要影响,对于20%~30%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党员来讲,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针对教师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从内容到形式分层、分级进行。

4.高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亟待增强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对教师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要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转化为教书育人工作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实践创新不够,要让教师党员更多地了解党情、世情、国情、社情,只有通过实际的、切身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够形成思想情感的认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学习、作出理性思考,转化为工作动力。

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教师党员理想教育的路径探讨

1.以党校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党校作用,提高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教师党员的培训是各高校党校工作的短板。如何充分发挥党校作用,使之成为提高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最佳平台,帮助教师党员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水平的最好课堂?课题组认为,一是要把教师党员教育纳入党校教育培训整体布局当中,实现教师党员教育全覆盖,确保教师党员每年参加一次专题学习,每两年参加一次集中系统培训,使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伴随教师党员的成长。二是要为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配备师资队伍,并根据教师党员的特点和需求,将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研读经典著作,掌握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三是把青年教师党员和海归教师党员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人群,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党员教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

2.以网络为主阵地,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新手段新方法,提高党员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网络学习,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师党员无人不网,无时不网,加之业务繁忙,平时很难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新手段新方法,把网络作为教师党员学习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建立完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党的基本知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等,为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搭建网上阵地。二是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向教师党员推送学习资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热点问题的宣传引导,传递正能量。三是综合使用人人网、QQ群、微信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师党员学习交流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每位教师党员既是教育对象,也能成为教育者。相比较学生党员而言,作为知识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成熟的教师党员,更具有成为学习资讯的者、专题讨论的发起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的能力。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3.以党支部为基础力量,创建党支部“易班”,提高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党支部是直接联系教师党员的纽带和桥梁,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力量。教师党支部成员具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和发展诉求,在学习内容、看法观点等方面更易形成共识、产生共鸣,有利于结合工作实际设置学习内容,有利于支部成员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有利于发起和组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更能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创建党支部“易班”,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可有效地解决教师党支部组织活动密度低、教师党员间联系松散的问题。教师党支部“易班”,一是进行个性化的资讯推送。除面向所有教师党员的公共的教育资讯外,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政策、决策、专家解读等内容重点推送,便于教师党员及时了解掌握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本领域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了解党情、国情和校情、行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在线专题研讨或实践活动。支部有计划地在“易班”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党员教师可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感动的瞬间、发现的先进典型、得出的创新经验、收获的学习成果等以图片、文字、影像、声音等形式上传“易班”,支部成员即时分享、交流,集体受教育。三是支部成员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易班”中任何一位成员都可发起即时讨论,不仅便于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而且也可集中大家智慧对一些问题进行澄清或形成共识。对一些共性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向上级党组织寻求帮助,使上级组织及时掌握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情况,并就教师党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共性问题,加以研究,及时引导,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4.以实践为主要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教师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9)

一、教师信念的涵义

在心理学意义上,信念(belief)被理解为个体对于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的坚信不移的看法。信念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它产生的积极力量是其他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信念又体现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把人的思想、意志、行动融为一体,因此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和心理动力。

教师信念,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师角色、教学过程、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确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假设,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佩詹斯(Pajares,1992)曾引述Arthur Combs的话,“也许一个人在教育上成功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对于自己本身相信了什么”。由此可见,教师信念对教育的影响力。

研究教师信念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这是与意志、态度、价值密切相关的领域,它的理论建立在特定的和具体的价值、假设、喜好和期望的体系之上,实际上,我们几乎不可能完全客观地捕捉教师的信念究竟是什么。假如从逻辑实证的角度考察。有关教师信念的理论建立在有“成见”的假设之上,必然是不完善的;然而,作为释义学的理论却极有意义。

二、教师信念的形成因素

在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中,信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就。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否则就失去了他的社会存在价值。教师信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抽取其中比较稳定、重要的部分加以论述。

1、个人生活经历

“我的教学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些人帮助我形成的呢?我越来越相信肯定有一段幕后的经历促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其实,教师的教育信念系统中总会留下个人生活经历的道道痕迹。比如说,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有来自于中学时代做学生的经历;自己所崇拜的教师形象对从教后的教师信念往往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有来自于第一次教学实践的经历,实习时指导教师的影响是早期教师信念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有来自于家庭的影响等等。

教育实习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有着转折性的意义。美国一项对4000位教师培育者和实习教师的调查指出,实习经验及合作教师对于实习教师的初步社会化而言是最有力的影响来源(引自Nettle,1998)。Gratch(1998)也提到,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工作将会帮助实习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2、学校文化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中的职业群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即学校文化。赫克曼(Heckman)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经常被人引用。他认为“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学校里。文化常常扮演着一种“领导者”的角色。它是在人们共同工作、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标准、价值、信仰和传统。

教师与学校文化之间有同化也有对抗。同化表现在教师融入学校盛行的主流文化,注意观察和吸纳在这个学校中被认可的做法,而这些做法正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无论是全校集会,还是课堂上,某个学生被当众揪出责备受罚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几乎每个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轨”行为时都会采取类似举措。有些年轻教师刚来的时候与学生比较亲近。有的甚至过从甚密、不分彼此。但是。不久就会发现课外的亲近带给课堂的威胁。学生常会不服从教师的决策,课堂效率不高,有时甚至完不成教学计划。所以,大多过了一年后, “新来的年轻教师”都会发生转变,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老师都会采取比较严厉的班级管理方法。对抗则表现在学校文化对不能融入该群体的教师加以排斥。令这些教师感到自己游离于群体之外。因此。一个学校的文化既可能激励教师为一个目标共同工作。也可能惩罚某个寻求组织支持的教师;它既可能鼓舞教师为学生设立高标准、严要求。又可能发出这样的信息:“这些学生。你别指望他们能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教师的教育信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换言之。当教师选择了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文化会以强有力的但又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教师信念,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指导教师行为。

教师教育理念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师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实现,它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高校基层党组织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根本,其意义就在于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高校师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特别是高校青年大学生,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的创造者,是国家未来命运的掌舵者。因而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自于国际、国内、高校师生主体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制约了良好的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以“中国梦”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其实效性,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有利契机,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 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增强高校师生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多种媒体中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一种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理念在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中产生积极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在高校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用民族文化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一)以红色文化推进理想信念养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国大地上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有力体现,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凝练而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的新形势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总结,同时可以增加高校师生对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认识,以实例证明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同时红色文化教育也是有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当代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实践成果形式展现更有力于高校师生的理解。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认真研究决定,寻找文化教育与活动的有机结合点,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高校师生。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文化基地,将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展现于高校师生眼前。也可以根据特殊的日子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会、文艺活动、班会及组织生活会。或者利用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红色之旅的方式,将高校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参观红色文化相结合,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灵魂震撼,从而激发高校师生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少数民族文化启迪思想

在中国的56个名族中,各自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与世界的融合交流,中国的民族文化逐步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中备受关注与喜爱。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在高校中利用特殊的民族节日,来吸引高校师生的注意力。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节来增强高校师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抵制来自于国际方面的不良思想对于高校师生的侵蚀与渗透。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客观公正的文化比较教育来提升高校师生对于文化的认可度,在文化的分析比较中来启迪思想,认识到坚定自己民族理想信念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引导

理想信念的养成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利用多种新媒体媒介对高校师生进行信念养成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被大家所了解与认识利用的就是媒体媒介的大力宣传,在宣传中影响信息接收者的个人认识与认知,从而形成价值认同。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必须依托于理论的教育引导、师生自身主体的价值分析与抉择、个人的实际经历与情感认同以及高校环境的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媒体平台宣传中应该采取多种创新形式,将理论与展现形式有效的融合。例如在高校官方的微博中增加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度,对于热点问题给予全面、权威的解读说明,增加高校师生的信任度。同时在多种新媒体平台中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将社会现实中多元的价值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多安排有影响力的评论员,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多的体现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时刻主动去关注高校师生情况,由“高高在上”转向“亲民”,赢得大家的信任。当然,在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不能一味的迎合高校师生,还应该注意引导和教育高校师生养成良好的媒体素养,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育人功能,进而坚定理想信念。

三、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实践表明,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将会促进问题的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如果不采取先进的方法,将不利于高校师生理想信念的养成。因此,目前高校师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一个因素之一也与教育方法的落后有着关联。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只是一种手段,只要在教育中把握住精神实质,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有良好的效果就应该被采用。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性。

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采用体验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形式与方法。在原有的理论教育中引入多种的教学方法,将难懂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实际的生活内容,从而激发高校师生的情感,引导高校师生的深入思考,进而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社团是高校中自发形成的具有共同理想兴趣的朋辈群体组织。在社团中没有任何的职务或等级的观念,更多的是彼此的志同道合。由于社团中的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的与高校社团进行融合,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内容,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利用社团自治组织进行自我教育启发,有利于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内容应该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从理论教育中转向面对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校师生理想信念价值的检验,同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发现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困惑。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一旦高校师生能够很好的处理社会中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压力就能够更加有效的坚定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工作队伍,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构建时应该注重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在高校采取新途径、新方法媒介工作时,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将会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论与行为直接影响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选拔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师生进行授课引导。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到师生们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能否利用有限的课堂教育对师生的理想信念产生积极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工作队伍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重大。

五、利用校园中典型人物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适时的推出在本校中具有影响力的典型人物,高校中的典型人物可以有效的引导高校师生对于自身行为的思考与反思,使得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得到有效的吸收。因为这些典型性的认为均来自于高校,因此人物事迹的真实性众所皆知,可以通过事迹报告、人物访谈、优秀人物搬上荧幕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高校师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从典型人物的事迹中受到启发、激励与感染,其行为也容易被他人学习、接受与模仿。因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校园中典型人物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六、启发引导高校师生自身素养的提升

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成败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认识。高校广大师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师生主观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明辨是非,存在功利心理,特别是主观意志薄弱,一旦面临困难挫折时,就会变得不堪一击。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面对这样的群体时应该首先保持从主观接受,认同他产生多种想法的可接受性,然后通过外界环境的构建,引导高校师生进行自我反思。高校基层党组织也可以通过外部援助的方式,主动找到受助者,通过引导受助者进行自我接纳,勇于面对目前的人生处境及困难,以合理建议的形式帮助受助者克服困难。这样可以有效的坚定高校师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同与坚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校园食品安全论文 下一篇: 建筑管理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