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45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1)

二、按照活动内容展示项目结果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正文,更要正视辅助资料的重要性。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正文起到陈述观点和知识罗列的作用,教师会重点分析此部分内容。对于此后的插图和案例分析等辅助资料,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正文理论概念和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将教材中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其发挥最大功能。例如在讲到《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

观察教材给出的插图《今天学校做卫生》,让学生感受做卫生时大家努力劳动、汗流浃背当中的喜悦,以及思考在窗外玩耍的同学的行为。还有描绘在学校新生宿舍门外日夜守候的父母的插图,让学生在插图的夸张和幽默之外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资料欣赏中原联邦德国法律条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这一案例,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结合前面的理论知识分析为何原联邦德国要制定这样的法律。让学生在正文与辅助材料的充分学习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的含义。

2.关注时事案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生活中的时事案例,因为这些事例更加生动且能更好地说明问题。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教材案例为中心,围绕教材中的观点列举生活中的时政案例,使得学生通过关注身边的事情加深对教材中观点的印象和理解,且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例如在讲到《维护社会公平》一课时,教师在讲完教材上社会公平的相关理论及正文后的案例分析后,可引导学生思考最近社会上发生的不公平事件,启发学生在义愤填膺之余思考怎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笔者展示网上的新闻《“官二代”校园撞死学生“亮出爹”:我爸是李刚》,并与学生分享网上的一些漫画,如将李白的《静夜思》最后一句改为“举头望明月,我爸是李刚”等等。在学生了解事情的始末和大众的反应后,笔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引导学生用教材正文里的理论知识和观点来说明怎样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这样的生活实例和时事案例进行分析,不仅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3)

虽然对于初中的政治教学来说,其中运用快乐教学法十分的有效,能够提升教师的课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师的运用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无法很好的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一些初中教师中,一些教师经常是为了注重课堂的快乐,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教学,但是教师过分的注重游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使学生无法很好学到课堂中的主要知识,导致了学生一节课下来,仅仅是开心了一番。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因此其性格都是比较的好动,但是对于课堂来说是有纪律的,若是在课堂中仅仅是重视活动,忽视学习,那么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并且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2.利用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奖励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物质奖励,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单纯地为了物质而学习,使学生得先努力发生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物质奖励一定要适当的发放,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具政治内容进行分组教学,将快乐教学法应用到每一个小组中,从而来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过分依赖多媒体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的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讲解,虽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教师过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会取得反作用,若是教师过分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政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知识难点演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不需要利用多媒体的。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二、促进初中政治快乐教学的相关措施

1.丰富的知识储备

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政治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要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课程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来对课堂的形式进行设计,将生活中的元素更好的应用到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能有效的将政治的理论性内容,结合目前社会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好课堂互动

政治学科属于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课堂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这是实施快乐教学的一个基本方式。只有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课堂,相互之间进行提问探讨,才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了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而教师则是在一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思考,以此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4)

首先,教师应该对高中生进行组织和分配,利用班级黑板进行时事政治板报设计。设计的主要年内容包括近期国内外大型事件,例如: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的举行、朝核问题、MH370失联问题等等。通过这一方法和手段能有效让学生把握所学的时事政治内容,并较好的就教材展开系统全面的分析。另外,还可以通过举行时事政治竞赛和演讲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导入时事新闻加深学习印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中对时事政治的引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在主题教育中提高感情基础,这也在时效性上给予政治课充分的肯定。在针对时事政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首要做到的是导入国内、国际大型事件,继而引入课堂内容,比如: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问题,使同学们利用政治、经济以及哲学等眼光和思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由此,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材滞后、枯燥的缺点。

(三)作业与练习中引用时政材料

政治课堂作业或练习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巩固知识,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中深入练习,合理带领学生在政治理论的基本前提下,进行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并充分挖掘政治内涵。由此,不但能巩固政治的基础性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准确把握时代规律和特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更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高中生政治知识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实现极佳的教学氛围和效果,一般而言,现今的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以及好感,可以把新颖、新鲜的事物引入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够让学生会作出自己的分析,还能使学生相互间实现评论,进而准确、全面、系统的进行讨论和分析,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这也对学会生的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最为有力。

(二)有助于转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对有效转变传统政治教学课堂模式,实现全新的政治教学极佳效果。新课改下的高中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传递的主要对象,而已经演变为课堂教学的新主体,由此以来,就要教师在公平、平等、开放的政治教学环境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兴趣并予以激发,系统合理的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从而不断提高中生在面对各项问题中的判断能力,积极把改变高中传统政治教学观念引向深入。

(三)有助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合理的引入时事政治能完善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利用教材内容和方法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基本问题,并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抽象化,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将时事政治引入到实际教学课堂中,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作出思考和判断,能延伸课堂、丰富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爱国情怀。第三,时事政治的引入和运用,能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有效防止学脱离时代轨道。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5)

2联系热点时事,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在对国际时事、国际争端研究的头头是道。但是,却不喜欢学习政治,因而也就更不会去体会老师在课堂上穿插的三生教育的思想。这时候,就要抓住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将这些热点时事,与三生教育理论联系在一起,给他们从政治、经济、人权等方面,分析热点、焦点。这样,学生们能将时事政治和三生教育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主动的热情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三生教育理念的真谛。

3场所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他内在的素质,那,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创设情景,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它自己的主管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三生教育的思想。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案例,将学生自己放置于其中,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三生教育。

4设悬疑,带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激发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收获。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这一点,要将可以贯彻三生教育的主要的地方设置一些疑问,然后再解答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5用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洞的说教肯定让学生异常的反感。可是,如果,把原理、观点和具体形象的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触手可及,这样,抽象的概念,学生们也能通过浅显的事例来深刻的领会了解三生教育。政治的理论包括三生理论都是比较乏味的,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严谨简洁、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才能始终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语言形象直观,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对理论有所理解和接受。

6良好的形象激发兴趣

良好的形象,合适的肢体语言,讲课的态度表情等等,这些,都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轻松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可以作为言语的一个深化补充,使课堂教学松弛有度,妙趣横生,同时也会使得同学们对贯穿的三生教育的思想有较强的理解和记忆。

7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时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为了满足各种需要,人类会做各种努力。学生也一样。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发展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认可的需要,他们会努力学习。被学生、老师的认可,是学生的一种罪基本的需要。学生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吸引老师同学的眼光。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满足感,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依据这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合适的时候,抓住机会表扬某个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能自己去学。从而完胜三生教育在我国中学生中的推广。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6)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即以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引导他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全部教学行为必须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必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但真、善又不等于美。只有真、善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体现真、达成善,实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让思想政治课具有审美性,也是时代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他们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

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3页)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7)

一、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人文实践教学不足

近年来,我国从医学院校到整个医疗系统掀起了学习人文、倡导人文的热潮,并形成了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经济学等多个热点,人文课程、人文讲座屡屡开设。但这种人文热的背后是存在问题的,课程或讲座往往停留在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套空洞的理论和呆板的做法,这是典型的把医学人文知识讲授等同于医学人文教育。教育与知识讲授的等同凸显了教育活动中常见的两个缺失:重视课堂讲授,缺失实践中获得体验的教育手段;注重知识传授,缺失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的教育功能。医学人文知识讲授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前期基础和手段,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对其朴素的医学人文思想进行提炼和升华,而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使这些医学人文知识经由受教育者的心理体验,内化为受教育者头脑中引导其医疗行为实践的医学人文精神。因而实践教育不足的医学人文教育很难实现教育目标。医学院校紧张的学时安排是导致医学人文实践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自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要求为医学生开设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来,各医学院校为平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教学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学时之争已做出种种努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文件要求,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就更难以保证。

(二)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自医学人文热潮兴起以来,众多医学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开辟了医学人文教育基地、实践教学中心等等。但这些教育基地或教育中心少数是挂了牌子、发了证书的,更多的则是分散在社会各处可供发掘人文教育功能的社会机构,比如疗养院、关爱病房等临终关怀机构,生命奥秘体验馆、烈士陵园等社会公益机构。这些实践教育基地与清明节追思活动、红十字精神宣讲等实践活动一起称为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更为确切。所以,不仅仅局限于挂了牌子的实践教学基地,那些可供发掘人文教育功能的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其实是比较丰富的。以笔者所在的医科大学为例,有研究者梳理了可供教学所用的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有:生命奥秘博物馆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自身、了解自然,体验生命之神奇;附属医院致力于临终关怀的疗养院、关爱病房能够让大好年华的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稀缺;“无语体师”启用、告别仪式,遗体捐献纪念馆及清明节祭奠追思活动、祭扫烈士墓等都可以让自我中心意识颇为盛行的青年学生见证博爱、人道、无私、奉献;昭示实验动物为生命科学发展做出牺牲的校园实验动物纪念碑提醒医学生尊重一切生命,感恩任何给予。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开展过却没有固定下来的社团实践活动都具有很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意义。可以认为,当前可作为医学人文实践教学的资源是丰富的,但这些丰富的资源是零散的,缺乏整合的,因而没能被系统地用于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找到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的途径,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将其系统化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以改善医学人文教育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具有统一性

医学生既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又要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实际上,这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教育目标看,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显然包涵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看,两者亦具有统一性。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前提。即使是在强调对医学生进行“以病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教育时,培养医学生仁者爱人、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仍是培养其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基础。正如我国自古提倡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医国靠政治家,关心人的生存环境;医人靠思想家、教育家,关心人的精神健康;医病靠医学家,关心人的身体健康。因而以医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统一的。具体的,教育内容的内在一致性是两者能够结合、相互助力的主要原因。

(一)道德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古人早有“才不近仙、心不近佛”不能为医的说法,我国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重申这句话:“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特意将“德”放到“才”的前面,大有深意。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就医者而言,空有德而无才,不能治病救人,固然无法为医,不能造福他人;空有才而无德的医者则比无才无德的普通人社会危害性大得多。正因为如此,医学生的培养更要秉持“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这一教育理念。所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教育首先就是从培育恻隐、仁爱之心的德育开始。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一方面,社会主义医科大学承担着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医疗服务人才的任务,“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2]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他号召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呼吁要从生产的桎梏中和思想的禁锢中来解放人。他把社会主义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毫无疑问,这种从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出发的人文思想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起点。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实践学时整合

根据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本专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现有的学分中,分别划出2学分、1学分来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一要求首次落实了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始进入规范化时代。而对于医学院校更不规范的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来说,也迎来了获得改善的机会。这个机会源自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解读这一原则,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医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细化为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就很有必要了。这样,一方面,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囿于师资、课时局限的医学人文教学可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充分的师资和课时,扩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分布于学校内外的各种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充分、系统地加以利用。以笔者所在医科大学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32个实践学时,如果梳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材,五门思政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实践教学,32个学时的实践课无论是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医学人文教育,都将发挥很大作用。

(二)实践教学内容整合

实践教学内容整合是利用好实践教学资源的前提,而这种整合的关键是发掘、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将之与医学人文实践教学资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育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亦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1.思想道德修养优先于医学专业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都强调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空谈道德很难令学生信服,尤其是在医学生乃至在职医护人员中,医学专业技能远比医德重要的认知广泛存在,这也正是医学人文教育相对于医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原因。在思想道德修养与医学专业技能何者居首的问题上,实践教学优于理论说教,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社会调查和案例调查的方式。社会调查即指导学生走进学校附属医院,走访临床医生、患者及家属,实地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提交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种社会调查极具教育意义,学生的收获是惊人的。案例调查是指导学生查阅、寻找古今中外德才兼备的医学界典型人物,正面了解这些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言论,让学生从榜样身上获得启发,明确医者的使命是解除病人痛苦,高超的技能是达成使命的手段和途径,医者之仁心是大医养成的第一必要条件。

2.将“为全人类”、“为人民”的大爱浓缩为对患者的关爱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为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而奋斗的大人文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种对全人类、对人民的大爱落实到医学生身上,就是对患者的仁心仁爱。虽然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人文精神却处于需要大力倡导培养的境地,这与医生高度职业化及医疗服务商业化有关。当从医成为谋生手段,当医疗服务成为价格体现,人们从医的目的就可能不完全是高尚的治病救人,医疗行为就不单是一种人文交流。所以教育医学生要认真负责是容易的,要让他们对患者产生关爱的感情是不容易的。在这个问题上,理论说教基本无法取得教育效果,实践教学则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命产生至生命终止”这一生命发展过程从而产生情感触动。实践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去感受生命诞生的艰辛与幸福,邀请妇产科医护人员、孕产妇与学生分享胎儿孕育和分娩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宝贵;第二是指导学生参观生命奥秘体验馆,使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神奇;第三是组织学生进入宁养院等临终关怀机构,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短暂和稀缺;第四是组织学生参加为医学发展捐献遗体的“无语体师”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见证平凡人生向不朽生命的升华。如此,源于对生命的认识而产生的对生命的爱才是爱患者、爱人民、爱全人类的起点和根源。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8)

(一)迁移理论之知识迁移

高中政治学科的设置是螺旋式上升的,政治教学强调的是在基础知识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政治理论的教育是由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的,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文史地,甚至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中,都会出现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例如,在高中历史中出现的关于美国选举制度的,涉及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历史呈现,这些都是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相互知识。同时政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现象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政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如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教学中,结合生活中乡镇以下的直接选举以及县以上的直接选举,引导学生回忆在村长、市长选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来促进知识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政治学习不是对一个毫无经验的陌生理论的探索,而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抓住新旧知识的纽带,促进学生的迁移学习。

(二)迁移理论之能力迁移

高中政治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先前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同时需要学生具备联系知识、使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政治一门学科所能够塑造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在所有学科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渐培养出来的,包括阅读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科知识的学习方法的积累等,这些能力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促进着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解决新知识疑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高中政治的学习不单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学习,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学生展开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新知识、自主分析教师的导学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进而自主建构知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政治课堂。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形象化的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理论的抽象性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借助形象化的情境塑造形象具体的政治现象,将政治理论的学习建立在丰富案例的感知上,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办法。例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在班级模拟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班级组织为期一周的“二手书籍出售”活动,学生把自己已经看过的图书拿到学校,投资图书者可以收到原价20%的投资费。在出售图书的过程中,设计三种工作人员,第一种是选择图书地点,设计图书出售宣传和价格制定;第二种是负责出售书籍;第三种是收入统计和发配人员,三种工作人员的薪资由班级学生共同商定,同时班主任作为举办方,要获得收入的20%,这个收入作为班费。班级学生分成三大组开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按劳分配的内涵以及其他分配方式存在的必要性,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平衡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矛盾。

(二)运用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政治学科要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的感知,培养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分析能力,这个原则是政治学科必须要坚持的,但是政治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用学科的知识,一堂政治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利用政治学科和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学习能力的正迁移。例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这个内容的理论基础是比较抽象的,但是这个内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多次涉及,苏联的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而西欧的改革由自由方式的经济发展向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同时在中国的经济史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都是学习本节课重要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就会简单很多。

(三)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

知识的迁移是建立在学生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政治知识的讨论才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政治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通过头脑风暴法来陈述自己认为的正确消费观是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己的陈述,在相近或者观点对立的消费观的陈述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间的辩论,例如一组学生说勤俭节约是一个正确的消费观,而另一组学生认为勤俭节约不是一种正确的消费观,两个小组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展开自己的观点陈述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确正确的消费观是什么,并论社会生活中的“奢侈婚礼”“农民伯伯的攒钱观”进评析,促进了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9)

1.引言

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已经从以往知识层面上的教学提高到对于学生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培养。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已经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要求。在开展政治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格、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想素质。

2.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方面,要想真正培养对于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执行素质教育工作。现代社会物质条件逐渐富足,精神生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校园的教学工作中,促进人文精神的教学,将人文精神与知识教学相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是现代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进行衡量时,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功利思想过于严重,忽视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情况在现代教学中较为常见,是现代教育工作中急需改进的一个方面。

3.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中的不足之处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现代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是政治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的一点。第一,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缺乏对于学生自身需求的考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对于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满足,就会造成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难以把握到学习目的。一味地灌输知识,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就会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逆反等消极的心理状态。第二,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并且整体教学方式过于统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中,对于因材施教的应用不够深入,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第三,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体验关注不足。一直以来,政治教学工作主要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较为被动,学习体验难以受到重视。由于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难以真正满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要求。

4.加强初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对策

(1)提高政治教学工作的趣味性。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学习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初中政治教学,其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思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组织讨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沟通,充分感受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乐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政治课程教学工作才可以顺利开展。

(2)提高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初中阶段政治课程教材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保证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并且保证教学内容适量。在完成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思想品质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探究与思考,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并且充分感受到人文教育的内涵。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更好地分析学生心理,从而创造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3)加强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数初中学生认为政治课程相对枯燥,整体知识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对于政治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难以真正认识到政治课程开展的目的。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在政治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通过现实举例,论证所学理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理论实际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和相关概念。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引入并进行讨论,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引入政治课程内容,在学生完成政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提高政治理论素养,让学生以更加深刻的角度看时事,强化政治学习效果。现代政治教学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注重将政治理论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

5.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针对学生思想品格、素质、价值观、人生观等多方面培养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教学工作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现代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在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对于人文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论文篇(10)

(二)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致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首先,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不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引领式的主动学习;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兴趣,缓解学生应对考试的压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代之以新的观念;应该营造一个平等和谐、风趣幽默、语言生动、教法多样、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和思维空间,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时事形势与社会现象,指导学生注重运用理论、观点与原理,去思考分析当前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判别是非等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多个视角

(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要特别强调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对于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做出合乎题意的解答答案有多种,那么就可利用新教材的“设问小栏目”,要求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实践模式转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思考栏,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使它们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如在讲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规范网络环境”时,通过组织讨论,学生有的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方面,有的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方面,有的从文化市场存在的缺点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这样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二)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通过联想,学生不仅可以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培育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讲授“当代国际社会”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再联想到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联想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这些都是当代国际关系的教学重点,从而得出我国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可见,通过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动态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善于想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如讲授“”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根据十精神讨论中美关系及两岸问题。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实践

教师注重创新教育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具体又应如何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和辅导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采用演讲、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常常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教师朗诵这样的语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教师饱含激情,进而创设一系列疑问,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主题?为什么要弘扬?该如何弘扬?”紧接着可以应用阅读和讲解相结合、谈话、讲故事等方法学习具体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彩教学和自己积极参与的双向互动中愉快地学到知识,就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动思维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授课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使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产生某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和疑惑是思维的先导,没有问题也就无从思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注意处处创设亲切、民主的交流气氛。如必修1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问:“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做?”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促进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既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同时提出多层次的问题,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知识时,在播放歌曲《华夏文明之歌》前,笔者先提出两个问题:①听这首歌时你会联想到什么?②听完歌后谈谈你对友情的感受和认识。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欣赏集娱乐性、幽默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动画音乐,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感知和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融为一体。

(四)触发热点,关注焦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使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关键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社会问题。如结合当前我国十的热点,联系这一热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能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两岸问题和中美问题等。又如联系北方“沙尘暴”天气现实,组织学生讨论,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导致“沙尘暴”天气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启示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联系热点、焦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五)引进竞争意识,欣赏学生高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知识竞赛、时政竞赛、论文比赛等手段,形成学生之间的比、赶、超的浓厚的学习气氛,在竞争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适时、适度、适当地对其优点予以表扬,减轻其心理压力,消除偏见,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上一篇: 大学生手机论文 下一篇: 电影营销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