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22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1)

类型是具有某一特征或属性(类特征)的事物形成的集合,类型学则是以类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类型学适用于解决变量与过渡性问题。采用原型类型学方法的思路为:类型收集(具象)—原型提取(抽象)—形式创新(具象)。

1.2类型学与产品风格设计

产品风格可理解为:针对产品的计划、规划和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活动特征,或最终由产品表现出的形式特征。产品风格是人们造物经验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固定表现模式,体现出文化、经济、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转化为产品造型。结合类型学方法,产品风格设计也将遵循造型—风格原型—新造型的路线。

1.3产品风格原型

原型的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是指能代表类特征的最本质形式。瑞士心理学家CarlG.Jung认为,原型是由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本能产生的意象,具有世代积累的活动方式和经验的遗传痕迹。AldoRossi将CarlG.Jung的原型说引入建筑类型学,提出原型是人类心理经验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产品风格原型是代表类风格特征的原始形式,承载着类风格特征的形成规律和法则。对其提取和转换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格的分类及类风格特征的明确能促使原型的提取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2)CarlG.Jung认为原型转化为有规律的造型,AldoRossi和O.M.Ungers都偏向从形态学角度提取原型(例如几何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主要以产品造型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还原为基本几何形的构成法则,包括形状、比例、组合规律等;

(3)对风格原型的转换要以遵守原型内在法则为前提。

2产品风格创新设计

2.1产品风格的分类

AldoRossi认为,事物因各自的特征被划分为多种类型,从类型中寻找原型的做法更具针对性。因此,产品风格的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要解决分类问题。结合认知类型和文化类型对产品风格进行分类。而产品样本的选择要与表1中相应风格的认知类型、文化类型和类特征相符。

2.2产品风格原型的提取与转换

2.2.1原型及可能形态的提取

结合设计形态分析法提取产品风格特征。设计形态分析法由荷兰学者Warell提出,常被用于提取产品风格的显性特征,其应用如下:分解产品造型的设计元素并逐一列举造型特征;制作产品造型特征评价的调查问卷并打分;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产品风格中表现力较强的造型特征,通常某项产品造型特征的最终评价值为该项所有调查结果的平均值。

2.2.2原型转换

采用形态分析法实现原型转换。形态分析法最早由弗里茨•扎维奇(FritzZwicky)提出,是对某一问题中各因素的可能组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从中评估最佳方案的方法。形态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能生成原型可能形态的所有组合,突出原型的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促进原型的深度转换。

3实例

3.1风格类型选择

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北欧设计师擅长将温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的实用功能融入现代设计,设计了大量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能体现鲜明北欧风格的产品,为相关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3.2产品样本选择

以北欧风格的电水壶为例。从网站、书籍和期刊上搜集了64个北欧设计师的作品样本,经专家筛选后剩余30个样本。

3.3风格原型的提取

结合北欧风格的类特征和专家对电水壶样本的造型分析,可将电水壶的造型设计元素分为壶身、壶嘴、壶盖、把手及其位置5部分,各自对应的显性特征共21种。制作电水壶设计形态分析问卷,让25位试验人员(男11位,女14位,其中18位具有设计专业背景)根据5点法进行打分,若某一样本的该项特征表现为很强,则打5分,很弱则打1分,无该项特征则打0分。

(1)造型特征。造型特征中有10项的评价值总分超过平均值,表明这些特征具有较好的普遍性。为便于研究和进一步突出造型特征的代表性,取总分超过均值20%的特征作为试验对象,共7项:壶身直筒型(78.6);壶嘴三角型(88.4);壶盖与壶顶平齐(71.4);凸出壶顶(70.4);壶盖抓手独立(76.6);把手为C型弧线(72.2);把手在壶身一侧(130.6)。

(2)产品样本。产品中有14个样本的造型特征评价值总分超过均值,表明这些产品样本基本体现了较一致的风格特征,而样本27是特征表现最强的产品。对以上7项代表性特征进行离散度分析,用来比较特征在样本间的分布状况,分布和性状偏向稳定的特征即为原。“把手在壶身一侧”的标准系数最小(32.8%),表明其在样本中的分布和性状最为稳定,壶嘴三角型次之(48.0%),壶盖与壶顶平齐和壶盖凸出壶顶的两种特征的分布较为平均也较不稳定(62.2%),把手为C型全弧线的标准系数最高(70.6%),表明其分布和性状最不稳定。

4结论

类型学中的原型具有遗传性、可变性和过渡性特点,为产品在风格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意象造型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类型学方法对产品风格的分类加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2)

二、探索全新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不断的增强和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各高校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和措施。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热强,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工作室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产品设计的乐趣和价值。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采用物业化管理,采取公司化的运营模式,达到条件的可以帮助其注册公司,逐步实现收益。

三、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提升综合竞争力

课堂教学主要是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设计竞赛。全国每所高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的设计竞赛活动。有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赛的时候非常的有目的性,组织前会认真的筛选,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甄别对待;部分高校会专门跟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训练或课题研究。无论是哪种形式,出发点都是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更大范围的接触其他高校的师生,对照别人的作品来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再加之现在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给自己增加砝码。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3)

企业重视设计工作,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品获得市场更大的认可,推动产品的销售。具体到一种设计到底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益,姚映佳认为这是很难具体量化的,但国外的统计显示,在设计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会给企业带来至少10倍的增值。设计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有形的价值增值,更重要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价值的提升。1999年联想天禧电脑上市后,由于是一款创新性的产品,其中的单键飞梭设计让用户上网更加容易,因此深受欢迎。再加上创新的商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使天禧成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到了2000年,天禧已经为联想创下37.5亿元的产值,也帮助联想在1999年登上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并跻身全球十强。同时,它使联想在香港的股价同期上升了100%。另一款创新性产品天骄电脑,由于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上市当天就获得了2.5万台的订单。如果按照1万元1台计算,其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亿元。

一款设计新颖的产品,也意味著新的商机。不久前,联想设计的一款笔记本电脑产品,采用了中国红的颜色外观,可口可乐公司觉得很漂亮。在请联想打上自己公司的标识后,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集中采购。在姚映佳的印象里,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然,设计不是产品热卖的惟一原因,热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姚映佳说,如果用"桃核"理论来比喻,那么技术就是桃核。消费者在买桃子时,不会直接看到桃核,但桃子是不能没有桃核的。消费者关注的是桃肉、桃皮,这些就是设计所带来的东西。因此,设计和技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的联系越紧密,越能充分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设计还有一层关系,涉及到设计的一个基本目的:实现技术对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贺志强看来,设计就是创新,就是不断追求新的可能。这种理念也是为什么联想把工业设计中心变成创新设计中心的原因之一。

联想早在1996年就在业界率先引入工业设计,使之开始在产品开发中发挥作用。当时,姚映佳是联想引进的第一位设计师。到了2000年,联想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开始把关注点转移到"以用户为核心"上。通过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联想发现,在产业成熟期,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对用户群进行细化,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用户增值,是实现商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在不断强化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联想发现只做好外观和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满足产品创新深度需求和用户对产品易用性和安全性需求,于是多专业协同开发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如今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已经是一个跨越众多专业的部门,涵盖了模具工程、材料工程、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机电工程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专业领域。

经过10年的体验,姚映佳觉得,联想重视设计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设计跟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天禧电脑正是有了设计师的参与,才取得不同凡响的市场效果。现在,联想重视创新设计中心的程度跟其重视PC市场份额一样,已经把设计工作视为联想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对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姚映佳喜欢把它比喻成企业的右大脑,负责情感管理,是人类思考艺术情感的器官。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右脑被抑制,就会显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在整个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的另一种突出作用是成为集团的桥梁,连结著几乎所有部门,包括市场、制造、服务等。正是设计把集团连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

在一般人心目中,一谈到设计,想到的更多是风格、造型等因素。实际上,设计工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人文成分的学科,要求设计师既要理性思考,又要用感性去创新和发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是说做一个多么漂亮的设计,而是首先了解设计为谁而做。在联想创新设计中心,专门有从事用户研究的部门──焦点用户实验室。比如,要开发一种针对高端人士的手机,首先要确定哪些用户属于高端用户。在具体研讨时,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联想内部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联想的设计理念,可以理解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使设计成为连接技术和市场的桥梁,多专业协同增值"。

在这个意义上,企业的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会有很大的区别。艺术作品要求尽善尽美,而企业设计则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感受。艺术家可能会呕心沥血于一件经典之作,而设计人员会考虑产品是否可以批量制造,跟商业结合是否紧密。当年,联想在设计天禧电脑的单键飞梭时,是根据当时国人普遍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情况出发,设计出只要按下一个键就可以方便进入操作界面的易用功能,使普通用户使用电脑不再是一件难事。姚映佳说,这一设计加快了因特网在中国的普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4)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5)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6)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7)

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创新已经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成为现代知识型社会的发展重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作为以内容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如何通过创新完善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减少运营风险,成为当下文化产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1.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含义及特征

纵观学界对于文化产品概念及其特征的描述,我们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产品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化积淀,且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成为主导消费者消费的决定性因素1。作为具有精神产品特征的文化产品消费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仪式化价值表达的主要方式。按照文化产品符号生产论的观点,文化产品是由一连串具有特定意义的能指和所指所组成的符号集合,具有文化载体意义的符号内容的生产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原点和根本2。正因为如此,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因素和文化价值才得以通过符号化的内容加以传播。可见,文化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而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也正是基于符号化表达的内容内涵和外显的创新设计。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得潜在的利润的活动过程”3,创新设计则强调设计的创新,即新思想、新行为或新事物通过产品的设计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由一系列新思维、新行为所触发的,使文化产品具有创新性质的文化意义及其符号化表达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文化产品研发人员通过原创性的设计和一定的生产技术将其对文化产业的灵感转化为现实。所以,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包含产品文化意义的创新和符号化表达创新两大方面,而这两大方面又统一于内容创生之中。

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间特性的差异较大,但作为共性,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为根本的内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是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即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完善产品的符号化表达。在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方面,科普化设计、创意化设计和立体化设计成为开发重点。在完善符号化表达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娱乐化、创意化、立体化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的创新设计已成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为适应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特性包括两大主要方面的六项主要内容。

1.1文化意义创新特征

1.1.1科普化设计。娱乐是人类的文化生活得主要内容,但在娱乐大众基础之上的对消费者文化修养的培养同样也极为重要。科普化设计是指将科学普及的思想和内容贯穿在文化产品的内容之中,使其具有教育消费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在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中添加科学要素已成为一种内容创新的时尚。

1.1.2创意化设计。创意是文化产品的灵魂,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创意化设计是指在生产文化产品内容的过程中,研发人员能够不断将新思路、新思维添加到内容创作中,设计出别出心裁且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1.1.3立体化设计。得到消费者肯定的文化产品在文化意义上必然是立体的。所谓立体化是指文化产品的意义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即具有不同文化心里需求类别的消费者可以从同一文化产品中得到不同的启示。因此,立体化设计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内涵丰富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表现的过程。

1.2符号化表达创新特征。

1.2.1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将文化产品的外形或外在表现通过应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使其呈现数字表现的过程。数字化设计的符号表达成为了现代文化产品外在表现的主要形式。

1.2.2智能化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便捷性。文化产品,特别是具有文化引导和文化指向性的产品,其智能化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凸显。智能化设计是指研发人员从消费者文化消费的特性出发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将文化产品成为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特征的外在符号化过程。

1.2.3交互化设计。交互化设计是研发人员指在产品中添加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设计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应用,使得文化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之间的进一步有效沟通成为可能。

2.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在总结前人理论模型和现实操作的基础上,以内容创生为角度,剖析文化产品的内在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符号化表达创新的影响因素。按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概念,其是一个由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创新管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系统。从流程的角度看,宏观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是将文化产品设计创意实物化的过程,它不但包括影响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意义、外部符号化表达因素,还包括于此先关的技术、管理等工作流程。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组织来说,良好的创新设计环境、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牢固的对外合作关系对创新设计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内在的内容意义创新和外在的符号化表达创新是体现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两大主要方面。由技术实现导致的技术创新则是将创新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创新设计的成果最终通过文化产品的科普化、创意化、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化体现出来。

文化产品创新设计宏观模式如图1所示。

3.基于AHP法的影响因素评价原理与流程

进行科学评价时,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根据创新设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参照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广义含义及其构成因素,在对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所涉及的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内容意义创新、符号化表达创新、技术实现等多种因素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评价的3段2级指标组。其中,2级指标是创新设计环境、组织管理、合作关系、研发水平。

指标组中的3级指标如下:(1)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创新设计环境,包括市场需求、政策扶持、创新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等;(2)组织管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企业战略、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培养、设计能力培养等;(3)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和机制等;(4)研发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普化设计水平、创意化设计水平、立体化设计水平、交互化设计水平、数字化设计水平、智能化设计水平和技术实现等。

构成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因素涉及3个层次,其中绝大多数指标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见,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评价具有多级模糊的特点。科普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的多级模糊评判法的原理是:通过专家背靠背的调研得到因素权重,再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先对子因素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归类整理,然后重复上述方法,进行主因素综合评价,最后归一化处理,得出目标层的定量综合评价。

本论文是湖南师范大学校级青年课题“基于内容创生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研究”(编号:09XQN07)、湖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编号:10C09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文化产业概论》,欧阳友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李向民等著,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社会学研究方法》,艾尔.芭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王颖,《经济论坛》。2009年1月。

注 释:

1.李向民、王晨、成乔明:《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创新能力。设计也需要且必须融入创意。汉王充在其《论衡·超奇》中提到创意这个词:“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创意,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创造意识,或者是一种创新意识。苹果手机代代出新出彩,三星手机款款有新意,而诺基亚固步自封,多年唯有创新,最后面临着倒闭的命运。创新是一种突破,是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以及灵感迸发和直觉体验综合运用的结果。对于涉及到设计的专业学生,必须要培养创意能力。只有设计品具有创意,才能够有发展的空间。反之,只是应付差事般的设计,毫无意义。

怎样融入创意才最贴切呢?一个贴切的好创意会产品带给生活更好的方便与享受,而不贴切的创意恰恰相反,甚至会让产品无法发挥出它本来的作用。笔者认为创意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物化的心理活动。创意设计在于扩展设计思维,达到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创意不仅是重在“创新”、“有新意”,更要结合实际、结合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新意。而设计,更是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达到解决生活需要的目的为先。所以,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设计是要服务于生活的。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设计,首先,它要使生活更加便利,解决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将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设计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反之,不以生活为导向,违背规律的设计,并不是好的设计。

大学应是一个思想活跃之地,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产生新思想、新思维。而今,纵观国内的大学教育,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着创意明显不足,设计产品同质化、单一化严重。究其原因,第一则是有些大学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地讲知识,从不对学生进行创意指导。久而久之,学生也是机械地去学,逐渐失去兴趣。老一套的理论学生很难提起兴趣。第二,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进入大学后,学生过分放纵自己,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格为导向,对未来没有规划,对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认识,社会责任感缺失。第三,没有正视产品设计,很多同学认为产品设计就是一个作业而已。认为交了即可。整个过程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完成。

怎样才算是优秀的产品设计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必须要有创新,而非可以去创新。设计出的产品,没有创新,生存都成问题,更何况是发展?创新就是改变单一模式,另辟蹊径,但也绝非是走极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的叛逆,打破常规,所谓“不破不立”,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2)好的设计产品必须是有价值的。一件事物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要有一定的市场。这就要求产品设计要有“用”。上文提到过,设计产品始终要以服务生活为导向,无论是其主要功能还是辅助功能,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实际用途的设计产品无论多高端,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3)出色的设计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上文提到,设计是一门手艺活,是含有艺术性素质的过程。设计出的产品美学价值包含自身所存在的美感以及其能够带来的魅力体验、实用性等。我们时时刻刻接触各种艺术产品,他们长伴我们左右,影响着我们日常接触的环境。(4)优秀的设计产品是简约而不简单。当一个设计产品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很明了地辨析出其特点和功能,那这就是优秀的设计产品。反观那些设计复杂,看似高端的产品,人们自觉难以理解,便望而却步,对设计品提不起兴趣。(5)好的设计品,并非光彩夺目,是从容而又自然、内敛。好的设计品,并非是一件普通的装饰物,它是设计理念、产品定位、设计流程缜密等一系列综合后的产物。它可能并没有绚烂的外表,却显得大气,能够给使用者以宽广的表达空间。(6)出色的设计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要历久弥新。绝不能是今天设计出,明天就过时,设计产品不是快餐文化,它应该是一种恒久弥香的事物。这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难题。毕竟,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跳跃性很强,一些事物在面对众人挑剔时,转瞬即逝,在人们逐渐喜新厌旧的今天,如何使得设计产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量,是众多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7)细节决定成败。出色的设计产品着眼于每个细节的锻造。对于各种漏洞,绝对不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在设计过程中会时刻弥补漏洞,精益求精。这体现出了对设计产品的负责,对未来使用者的尊重。(8)出色的设计应照顾生态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导向,合理高效利用原材料。十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足可见中央对环境保护的支持。笔者所接触的一些产品设计,均以低碳、绿色为主题,一些产品内外兼修,均体现出一种和谐,毫无违和之感。(9)设计产品注重关键点的把握。设计过程总有一些关键节点,需要把握,这样才能将整个设计流畅捏合在一起。最终才能得到好的设计产品。

从上述可以看出,要成为优秀的产品设计并非易事,而我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意。一个优秀的产品不在于它有多么复杂的设计,多么精湛的工艺,而如果没有新意,那么即使它拥有再多的功能,也不能被称之为优秀的产品设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意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当前的大学教育来看,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理论知识,逐渐弱化了学生的上手实践训练。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就好似纸上谈兵。教师应多给学生展示优秀的、创意十足的设计产品,让他们观摩,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弱化设计产品“作业化”风气。第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大学生整日闷在象牙塔内,对外界世界了解甚少。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我们的设计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第三,加强沟通与交流。思想的不断碰撞才能产生更好的“点子”,我们的设计产品不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一个点子上面吗?涉及到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自发组织专业性的讨论,不断沟通想法,交流观念,产生一派百家争鸣的情境。只有这样,自由讨论的风气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优秀的设计产品出炉。

产品设计必须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能将其当成一句简单的口号。大学教育中只有加大产品设计的创意力度,才能够逐步摆脱当前产品设计单一化、同质化的趋势,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为社会持续贡献力量。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9)

设计的内涵是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没有进步。任何产品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当然对原有产品的改进与完善,也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在当今快节奏、高科技的市场经济中,产品不论是改进还是打破原有模式都必须具备创造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设计师都应关注的点。

1产品设计创新的提出

任何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都属于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性的赋予产品新的属性,如功能、材料、颜色、肌理的改变,都会成为设计的关键,同时这些也被称为产品的设计语言。当今产品设计的主题,都在围绕创新,如造型、功能、材料、技术以及使用方式。美国经济学家约•阿•熊彼得在最早提出的创新理论中所说:(1)反应新的技术开发,(2)敏感地反应时代的变迁,(3)必须反应广大消费者新的欲求和需要,(4)有新的创造——创造性的构思、功能等,给人以方便性和意外性,(5)便于生产并能有利于企业在市场开拓独特的道路,满足这五个条件之一或多项条件的产品设计,都属于创新性的产品设计。

2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产品的创造与开发能否成功,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方式。产品以人为本的创新思路在于,产品在功能的实现中要融入对人的关怀与体贴,也就是对人的精神的关怀。设计活动中,考虑的是人、环境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产品一方面适应环境,一方面给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注重实现产品价值的创新原则。产品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特有的属性,它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可以说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关键在于及时以及正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因此正确、认真的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工作,掌握市场趋向以及消费者心理对产品设计创新事半功倍。使用价值的创新也就是产品功能与技术的创新,二者结合使产品成为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的畅销的商品。(3)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的创新原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成果为先导,适当运用到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科技适时转化为产品创新原理,实际上就是强调产品设计对先进技术、现有技术以及可利用技术与成果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因此产品的创新是提供安全、可靠、有效、舒适且利于人们健康的,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创新,而不是对科技的滥用。(4)“绿色设计”原则。产品设计致力于创造一种绿色、和谐、合理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生态与环境。在产品设计创新中应创造一种引导新的生活方式,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创新。

3产品设计语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运用产品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发掘产品设计语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1)产品技术语言上的创新。即应用科技的发展在产品技术应用上的创新,比如对老技术的移植,通过把一个产品以往或已成熟的技术运用到其他产品上,以挖掘老技术的新用途;还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转化,对领域内最新出现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尽早将其转化成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用的产品。(2)使用方式语言上的创新。即改变产品固有的使用方式,如操作方式,为用户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从而获得产品的创新设计。(3)材料语言上的创新。材料是产品功能与技术的载体,通过新材料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二是采用新材料等。(4)功能语言上的创新。一是功能组合,即将两种以上不同的功能巧妙组合在同一个产品上,这会使产品具备多样的功能性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二是功能延伸,对产品原有功能进行适当地延伸发展。(5)造型语言上的创新。形态、色彩、材质和纹理共同构成产品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产品造型,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最直观的因素。因此,造型创新是产品设计创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结语

产品设计语言创新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产品创新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消费者对于创新型产品的诉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应积极探索产品设计语言方面的创新方式与途经,做出符合时展的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李翠.浅谈设计的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254.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篇(10)

设计创新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它既包含设计作品的创新(名词),也包含设计过程管理的创新(动词),其核心在于它是一个谋划的过程,即“设计在谋”[1],因此,“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在于对现有理论进行运用或改进、创造新的理论,推动学科发展,并能迅速应用于企业和科研中心,帮助其产业创新和理念创新,最后深化为设计创新。

从结构关系的角度,“产”、“学”、“研”一体化的结构关系包括: “产”“学”关系――企业认识到产品开发必须要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投入时间和资源在研究上,因此缺乏时间、资源的企业迫切愿意与高校合作,另外,大学可以弥补企业缺乏内部研究部门这一遗憾;“产”“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引导生产这一新观念增加了企业与研发中心的联系,更是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创新,生产是科研创新的结果,科研是新产品的投资研发活动,因此,生产与科研相互同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是理念创新过程。

二、“产”、“学”、“研”一体化与设计创新的路径

随着国际化的设计思潮与设计理念的更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建构并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结构方式与运行模式是实现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许多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一体化进程中,设计创新系统旨在使创新过程结构化和系统化。其过程包括:①、基本分析(系统、内容分析):即是对所有影响产品概念和使用因素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不仅是系统中的部分因素,而是影响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因素,既要分析其研究价值,又要探寻其合适的开发工具等;②、理念建构和实施策略:这一阶段应融入学科方面知识,考虑在人与产品发生关系的不同背景下,用来表征消费者和产品关系的主客观信息,并通过用户反馈等方式,系统化组织基本分析的结果,使之在产品开发早期的概念生成阶段产生新创意和新方法;③、“产”、“学”、“研”一体化与创新性概念开发:此时的任务是将前面识别出来的理论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机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过滤器作用,可以得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设想,最后将明确定义的概念置于每一个情境中进行检测、技术开发和战略讨论,及时获得企业内部和市场反馈,形成产品市场化,设计创新化。

设计创新系统是企业做好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关注设计创新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系统设计,可以使得各环节新概念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具备可操作性,方便主、客体双方对其测试,以解决设计创新过程中的本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①诉求与基础分析系统――“人的需求是新产品和服务背后的驱动力”[2],通过技术条件、社会考察分析,得到基本诉求点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此之后则应对主、客体进行元素界定;“产”、“学”、“研”三方各自所处环境分析以及其关系建构;以及各方所提供的技术支撑问题进行思考;②在用户立场上进行专业应用和知识更新――“最终用户参与到设计流程中,这是一种生产新产品和服务的绝妙方式,它使现有品牌、新品牌或市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3],因此该阶段应在用户立场上,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诉求分析,挖掘出消费者见解中的闪光点,形成具有创意的理念并对知识进行更新;③主、客体互动与理念实施――针对客户需要,定位性的运用一些理论,使得我们跟客户之间达成一致。之后再进行设计方案实验,实验成功则进行实施,实施即产生产品的推广。

三、 “设计创新”的典例分析

1、大赛策划、宣传阶段――“产”、“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首先对现有同类比赛进行了信息收集和对象诉求分析,目的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设计资源和设计创新的催化剂,在“产”、“学”双方频繁沟通的基础之上,理论联系实践,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整合,最后得到大赛的理念建构和实施策略。

2、大赛分类评审阶段――“产”、“学”、“研”深度结合关系下的设计创新。在第一阶段得出的理念,将会指导后面大赛的开展并用于战略设计开发,三方团队根据参赛作品系统地进行综合分析和工作研讨,提取出可行的设计概念,在此阶段各方有效互动、深度结合,在生产周期和成本、竞争力、产品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对和验证,最终形成观念同步。

3、作品集出版和大赛颁奖阶段――“产”、“学”、“研”一体化的拓展效应的提升。

此阶段实际上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拓展效应提升与社会宣传作用、内部总结性问题的综合。“‘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的行业,它是经济的,产业的,但是又是文化和艺术的”[4]一种活态的过程,应提出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策略,使得这种动态与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相一致,因此本阶段是一种增加“产”、“学”、“研”一体化设计创新附加值,实现“艺术与科学的整合”[5]的有效路径,而这种附加值的弹性空间就是进一步推动设计创新的必要部分,最终实现“产”、“学”、“研”三方的“互利共赢”。

由以上案例分析,基于中国目前设计实践、设计教学、设计研究的现实需要,我们应对“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范畴与现实基础和设计之间形成的系统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在过程实施中遇到的不可测问题,要对其进行理念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与策略全方位的调整和更新,并“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实物的本质,以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案、方法及组织和管理机制的方案”,实现“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6],以此来适应我们为设计创新建构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其目的具有设计创新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设计理论更新和创新性科学研究进一步升华的理论意义。

四、相关思考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应在建构机制、加强沟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以下思考:

其一、在具体的行动上,高校方应与企业方共同构筑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掌握最实际的技术本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指向,从而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其二、企业应派遣相关人员到高校进行学习,熟悉高校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让理论指导其生产,最终使二者达成共识,形成有效链接。

其三、加强三方互动环节的有序对接,首先是企业提供条件基础,高校在有了这个现实基础之后再进行人才的培养,然后再在培养人才和促动生产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最后的科研成果,升华成新的设计创新理念。

总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一个符合“先‘实事’,再‘求是’”,最后“回到‘事’里去检验”,得到一个“合乎‘事理’的”[7]高品质产品的事理学逻辑的过程,是促进设计创新的有效路径。参考文献:

[1]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4:1

[2] [3]凯瑟琳.贝斯特,花景勇译,设计管理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61

上一篇: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 下一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