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市场前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6:22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outdoor advertisement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art in city and to work out outdoor advertisement planning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outdoor advertisement planning in Quanzhou as an example to indicate the necessity of advertisement planning.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ive factors” city image theory established by Kevin Lynch, the author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door advertisement in Quanzhou. In the end, the article also links outdoor advertisement with some essential of urban design such as color, outline, lighting, etc.

Key words:outdoor advertisement;planning;city image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8-24(6)

作者简介: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助教

李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引言

户外广告指利用户外场所、空间、设施等的广告,包括电器招牌广告、涂饰广告、招贴广告、车船广告等。户外广告一般占据街道最为主要的位置,无论是色彩、形式,还是体量,都是街道中注意力和视觉吸引的所在,它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是城市景观环境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户外广告与园林绿化、建筑风格、街区规划等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户外广告开始走进城市空间环境,部分学者和设计人员已注意到户外广告正在成为城市景观形象的构成因素之一(王军,1998;张金花,2002),并开始对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宋金民等,2000;陈仲林等,2002;黄渊,2006;邱晓红,2006)和有益的实践(黄敏恩等,2007;杨建军等,2007),但有关户外广告的理论与设计实践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因此户外广告的设置规划应成为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一个重点关注的课题。

城市意象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可读性”,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征。根据凯文・林奇的理论,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种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凯文・林奇,1960)。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理论可为其分析和规划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探讨和拓展城市意象理论在户外广告规划中的应用,在当前户外广告规划理论缺失的背景之下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始于2006年,历时近一年,包括泉州市户外广告总体研究以及重点地段和节点设计两大部分,此次规划首度尝试运用城市意象理论分析泉州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景观特色,并选取了泉州市15条道路和14个城市重要节点进行街道户外广告整治规划设计。本文以此为例,着重介绍“五要素”理论在户外广告特色景观方面的分析应用。

2泉州市户外广告的现状

2.1泉州户外广告主要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泉州市的户外广告在道路交叉口、商业节点和城市门户等具有大人流量的区域是投放的热点地区。而带状的街道空间主要以店面招牌广告为主,商业性户外广告比较少。在广告形式上,主要以静态、平面看版式广告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基本上以商业广告为主,公益广告凤毛麟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公益广告的利用。通过现场调查,泉州市对户外广告设置的控制管理基本到位,并没有出现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广告布局。

2.2泉州市户外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户外广告比较传统、单调

泉州市户外广告本身从材质和制作方式上来说都比较传统。形式上多为平面面板式,缺少霓虹灯、立体式、创意式的户外广告。相对不同地段、不同对象,户外广告视觉景观效果基本相同,总体来说给人一种较为单调的感觉。设计制作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户外广告设计水平较低,制作工艺落后,大大削弱了广告效果。

2.2.2部分广告影响城市景观

一些户外广告无统一规划,随意设置,干扰交通和安全设施,城市景观风貌由于户外广告设置不规范、不合理而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

・ 有的屋顶广告较为破旧,有的与建筑不协调,破坏建筑造型;

・ 大部分墙面广告设置位置不统一,破坏建筑立面形象;

・ 招牌广告设置不规范,设置位置、尺寸、色彩较为混乱;

・ 有的地区多种广告混合设置,互相争抢空间,破坏城市空间的整体性;

・ 有的广告体量过大,对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形成遮挡。

2.2.3安全措施不得力

对户外广告建筑结构施工安全较轻视。近年来户外广告的设置有向大型化、轻型结构、高层建筑物上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破损维修、安全性与维护管理方面没有配套完善。

3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泉州户外广告景观规划分析

泉州市户外广告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出发,构筑城市户外广告的空间景观体系,使户外广告成为景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根据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对泉州市户外广告景观规划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泉州市中心城区的户外广告景观。

3.1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凯文・林奇,1960)。道路两侧户外广告高度集中,往往会形成户外广告景观线。

景观线的户外广告容易受商业驱使,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规划需将自发设置的户外广告纳入整体规划的范畴,使之形成丰富有序的整体效果。应强调尺度、材质的整体性,形成较强烈、有序的视觉印象,并根据建筑的形态特征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当的户外广告形式,对其形式和位置作统一处理。

3.1.1车行景观路径

车行路径不仅连接市内主要的公共活动区、生活区和旅游景点,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同时道路沿线的一系列公共建筑提供了多样的商业、文化生活及丰富的沿街景观界面。车行景观路径是户外广告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户外广告目标的主要载体。应根据沿线地区性质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户外广告效果,主次分明,体现出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强化地域的可识别性和人文特征。

泉州市中心城区的车行景观路径主要有:

刺桐大道:是中心城区南北向的主要干道,贯穿新城区内行政、商务等组团,沿线有重要的交通、酒店、商业、体育和文化建筑。沿途商业发达,已形成了多个集中商业区。应根据不同路段、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物特色,设置与之协调的商业城市户外广告整体形象。

新华路:新华路沿线区域集商业、文化、行政、医疗、娱乐、文化遗产、休闲住宅小区于一体,以历史文化为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有开元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历史建筑,还有西湖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

西街-东街-东湖街:该路在泉州的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属于商业与文化并重的街区。西街、东街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开元寺为本段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极强,成为本路段景观的视觉焦点。东湖街,为古城向新城区扩展疏散的主要延伸通道之一,随着泉州中心城区的发展,从单一的交通功能转变成为交通、生活、商业功能并重的道路。本路段的户外广告景观应体现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除上述几条主要道路外,泉州市中心城区主要的观赏性车行路径还有丰泽路、湖心路324城区段(坪山路-宝洲路)、泉秀街-疏港路、新门街-涂门街-津淮路等,这些道路沿线的户外广告设计均应达到较好的效果。

3.1.2步行景观路径

市民及游客步行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休闲观光及购物娱乐两大类。泉州市中心城区的步行景观路径主要有:

江滨路:该道路位于晋江北岸,属于滨江休闲观光道路。公众休闲、锻炼、观光主要路径上的户外广告必须保持健康和整洁的形象。此外,该道路毗邻晋江,沿线应设置有一定范围的滨水控制公共绿化,结合跨江桥梁景观,构成晋江北岸景观区。

打锡街商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是商业文明的窗口,以步行街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并结合周围的文物古迹和滨水景观,发展为集购物、游览、休闲、观赏于一体的多功能商业区,体现完整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商业气息,重塑“海丝商都”形象。结合此定位,户外广告设计应重点突出该地区的文化历史特征,实现活泼的商业气氛与文化历史风貌和谐共生的局面。

除上述几条主要道路以外,泉州市中心城区主要的观赏性步行路径还有西湖北街、环城路等,这些道路沿线的户外广告设计均应达到较好的效果。

3.2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凯文・林奇,1960)。

古城护城河:古代,泉州城为了防御的需要,构筑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掘城壕,形成环城一周的护城河。现在,护城河与城内排水系统八卦沟的人工水系是泉州古城外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勾勒出泉州古城鲤鱼形状的平面轮廓结构,护城河是泉州古城的范围边界。

护城河的部分河段是未来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的主要地段,户外广告的设置要严格控制尺度和数量,协调好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关系。

3.3区域

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凯文・林奇,1960)。公众活动区中最活跃、景观效果最突出的地区,应以广告景观聚集的形态,形成整体统一的氛围。

东海――行政商贸区。该区是泉州古城保护的主要疏散区,行政办公与商业配套较完善,既包括丰泽商城等地标性建筑,又有东湖公园、丰泽广场等大面积开场空间和景观绿地,是目前泉州天际轮廓线的制高点,也是目前最能体现泉州现代化和建设水准的区域。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现代都市形象户外广告景观区。

行政商贸中心区的户外广告体现了泉州经济发展的雄厚实力和强劲活力。应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强调统一与和谐,在环境构成中,户外广告的尺度、照明、动静应严格控制,营造城市的第一轮廓线与第二轮廓线。同时,由于该区地处古城向城市新区的过渡地带,广告除体现现代都市形象外,还要考虑与古城景观的过渡和协调。此外,由于地区的重要性,该地区应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广告,这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鲤城――商业旅游区。即泉州鲤城区古城及丰泽区桃花山以西部分,该区商业娱乐区城市尺度、商业布局、商业层次均贴近市民阶层,人口密度大,交通较拥挤,是泉州商业活动最繁荣、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区,也是市民和游客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本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着重体现该地区以人为本的目标,表达传统泉州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活泼的城市商业氛围,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活泼的人文户外广告景观区。

晋江北岸――标志性城市人文景观区。上述的江滨路及滨水绿地构成晋江北岸景观区(带)。该景观区串联若干风貌区:起点古城景观区包括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等重要建筑,是泉州城市的传统人文内涵高度集中区;古城东部平原的过渡景观区是古城的延伸拓展地区,其城市景观与古城景观相协调,又不乏现代气息;而终点的东海新区现代景观区则由新型的城市中心及现代住区构成,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城市景观风貌。目前晋江北岸户外广告控制尚未形成体系,广告制作质量不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沿江路段户外广告的设置,通过拍卖、规划管理、公众监督等手段使这条城市标志性城市景观区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提高,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近现代文脉户外广告景观区。

西湖公园-清源山――标志性城市自然风景区。自然风景区应该以生态功能、自然景观为主,应控制户外广告过多过大的设置;同时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地区,除了主要的自然景观要素之外,应把户外广告景观同时考虑在内,例如严格控制商业营利性广告的尺度和数量,发展与自然风景区功能协调的环保、护林、提高公众爱国卫生意识等内容的社会公益性广告,不仅更好地体现城市形象,还为风景区营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地区户外广告整体定位为生态户外广告景观区。

3.4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集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凯文・林奇,1960)。

户外广告景观点是能够代表城市或城市某个地区、某段历史的节点,或是在城市空间构成起到重要的引导、暗示、标志和指示方向作用,是城市户外广告中最引人注目的点,应进行重点设计,调动户外广告的各种设置手法,如创意、高科技、环境烘托、局部强化等加以突出。

景观点包括交通枢纽、城市出入口以及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等。本规划选择了泉州中心城区14个重要节点进行户外广告景观的城市设计,其中部分节点将成为泉州户外广告特色景观点。

3.5标志物

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凯文・林奇,1960)。标志物在地区中往往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标志物的户外广告应重点设计,突出创新和强化,同样,某些户外广告也可能成为标志物。

泉州市与户外广告相关的地标性建(构)筑物大多也是泉州市内的地标,如泉州晚报大厦、泉州大酒店等。

4户外广告与其他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传统的城市设计是要处理好城市空间形象,简单说来,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是城市景观设计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城市景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城市景观设计体系也出现了一些“城市意象说”没有涵盖的内容。本节着重分析“五要素”以外与户外广告相关的城市景观要素及其相关的户外广告设置要求,作为城市意象理论在户外广告规划中应用的拓展和补充。

4.1户外广告与城市色彩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城市色彩是建筑物、道路、广场、广告、车辆等人工装饰色彩和山林、绿地、天空、水色等自然色彩的综合反映。从视觉的角度出发,人们在感知城市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色彩的冲击。

色彩饱含着城市丰富动人的文化情怀,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往往与心理感受相关,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对色彩感受和需求也是不同的,对色彩主题的确定和恰当运用,可以使城市既有整体美感又散发个性魅力,把城市渲染成高质量的艺术环境。如果一个城市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色彩理论体系,致使该城市与其他城市色彩趋同,难免会给人们造成历史文化的记忆断层。因此,在城市急速开发过程中加强对城市色彩的系统研究,加强对城市色彩的规划与控制,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必由之路(卢春霞等,2003)。

4.1.1泉州城市主色调的确定

在现状踏勘过程中,主要对泉州以下几个要素进行了色彩分析。首先是对比例最大的居住建筑的墙壁、屋顶、窗框进行测色;其次是对泉州特色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色彩分析;再次就是对城市背景的天空、植物、土壤、石材、水体等元素的色彩分析。由此确定泉州城市整体“砖红”的颜色基调。

4.1.2户外广告设置的色彩要求

依据现状特点,在色彩运用上以“保护”和“延续”为重点。规划根据道路性质的不同,对户外广告的色彩提出不同的要求:交通性道路建议色彩以咖啡、黑白、暗红系列为主;生活性道路建议色彩为黑白、棕色系列;此外,重点商业街道的户外广告色彩上不做严格的限制,但以和谐连贯为主要原则。

4.2户外广告与第二轮廓线

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在所著的《街道美学》中对街道上的建筑物与各种标志物进行研究,他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如果第二轮廓线无秩序、非结构化,就会像橡皮膏和绷带似的遮住脸上的美好表情,而整齐有韵律的凸出物可以组合到第一轮廓线中,融为建筑物的一部分,成为美丽协调的城市景观(王世福等,2004)。

城市标志系统是城市第二轮廓线的主体,健康有序的城市空间需要一套有序明确的标志系统,以简洁、易识、连续和多样为特点,并且标志与建筑、广场、绿地、公共场所以及设施有机结合,直接反映城市的品质。广告标志与标牌等标志物是城市指认系统的重要元素,是城市设计美学控制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清晰的城市标志系统会给城市带来明确的指向性,充分体现城市环境与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城市环境中无序的标志牌、广告栏、霓虹灯会给人带来混乱的信息,而标志系统过于简单又会使城市环境变得单调无味,因此,城市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应强调丰富而不混乱、有序而不单调的总体原则。

城市轮廓线包含两个层次,对其进行美学控制并不意味着禁止建筑附加物,而是将可能杂乱的各个标志物组织成有序、美观的整体,成为街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既有建筑物与标志,而非如何管制建筑物(王世福等,2004)。为突出泉州城市环境特征,避免视觉上的混乱,一般除商业广场之外禁止设大型的商业广告。广告设置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空间感觉和建筑立面,沿街道两侧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一些造型简单的广告牌,高层建筑霓虹灯广告应注重艺术气氛,小品广告可以结合建筑设计,小巧灵活,多样的展示城市空间,严禁杂乱布置广告。

4.3广告照明与城市夜景

城市夜景就是利用灯光将道路、建筑、广场、车站、名胜古迹、园林绿地、江河水面和广告标志等对象的景观加以重塑,并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优美并富有特色的夜景图画,以此来表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夜间形象。夜间灯光广告是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夜景照明总体规划的要求,其设置总体上要服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格局,以霓虹灯、广告灯箱强调出城市轴线关系,道路沿途设置灯箱广告,以形成点线结合的夜间景观环境。

5结语

由于现代广告在市场经济建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广告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从规划意义上来说,户外广告对城市的景观风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泉州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重点探讨在城市意象“五要素”视角下的户外广告特色景观,兼论城市色彩、轮廓线、夜景等新城市景观要素与户外广告的结合问题,旨在为户外广告规划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仲林,翁季,扬春宇,等.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方法[J] .照明工程学报,2002,13(4):48-50.

[2]黄敏恩,程轶松.户外广告设置布局专项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53-158.

[3]黄渊. 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的方法体系[J].规划师,2006,22(10):38-40.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36.

[5]卢春霞,汤浩.城市设计中的色彩规划:以苏州古城街景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3,19(12):90-92.

[6]邱晓红.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初探[J].城市问题,2006,(6):70-74,78.

[7]宋金民,刘延民.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初探[J].规划师,2000,16(3):96-97.

[8]王军.现代城市景观的新课题:户外广告设置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8,30(1):13-15.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2)

0 绪论

研究背景:橱窗广告是各大企业商店增加客户和提高销售额的一大手段,将橱窗广告合理的摆在店内的位置,是每位店主都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展示物品的形式也从早期单纯的以物示物逐渐地发展为有创意有销售手法的针对性展示形式。橱窗广告展示也逐渐进入多种类型商品领域,并开始独放异彩。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外贸易频繁更是带动了对外旅游业的发展。游览我国的商场和观光市容,也逐渐被列入了旅游日程中。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商家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为他们提供舒适良好的购物环境,然后通过适当有效的方式推销店内的商品,并尽可能地提高“回头客”的比例。

研究意义:据文献研究显示,对橱窗展示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研究者们,其大多数的研究都放在橱窗的构成因素和橱窗的广告技法上。针对地区性的橱窗广告展示设计相关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对福州市的现代橱窗广告展示设计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的橱窗广告展示设计的研究起到补充的作用。橱窗广告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其设计风格上必然也存有差异。研究福州市的橱窗广告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民俗习惯等深入地研究橱窗广告,对当地的商业发展、城市面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橱窗广告的概念及界定

1.1 广告的概念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1]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为效应广告。例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在于推广。[2]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1]在这里,我们讨论研究的就是狭义的经济广告。

1.2 橱窗广告的概念

提到经济广告,就不能不提到商品陈列,这是各大商场的店主最省资金的经济广告。每一个店家都有自己的品牌精神和文化价值,而要将这种精神体现出来,商品陈列就是最好的手段,一个店面能否吸引住人们的视线,第一靠的就是商品陈列,将自己的镇店之宝摆设出来,提高销售,不仅能够走入消费者的心坎里,还能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特色之处。于是,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意识到了商品陈列的重要性,“橱窗广告”一词便诞生了。只有把店家独特的东西拿出来,在陈列中体现出来,传达出来,才能真正地吸引消费者并引发消费行为。

2 福州市橱窗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橱窗广告发展现状

据考察,福州市的橱窗广告设计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通过广告部设计或请专业的广告公司服务,通过租赁手续在生产企业开设的门店或者是在大型的商场中,为产品做宣传专题的广告橱窗。第二种就是由行业的零售商店广告设计人员负责,根据自己产品设计出商品展示的橱窗,促进自家商品的销售。从橱窗的设计类型上看,目前福州市的橱窗广告展示设计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场景式。这类橱窗就是将橱窗的整体画面放在一个情景里,可以是卧室、游乐场、沙滩、公园等等。它主要是通过橱窗讲述了一个故事或定格一个人们在生活中的画面,将橱窗画面设定成书房某处。这类橱窗就是将商品放于某一种场景之中,通过特定的场景传达生活环境中商品使用的情景,充分展示商品的功能、外观特点以及使用者的状态和情绪。这种形式的橱窗广告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与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进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在服装品牌陈列中这样的橱窗陈列手法经常看到。

(2)系列式。系列式橱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将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销售商品按照某种关联组合成一个整体。可以是同质不同类,也可以是同类不同质;另一种是指采用相同的主题或场景来设计某家连锁店或这是多个不同直营商店的橱窗。虽然主题或场景相同,但是设计风格却完全不相同。这种系列式的橱窗增添了趣味性,避免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橱窗的背景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图案、不同颜色的搭配,以及灯光的照明增添视觉效果,从而使产品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2.2 存在的问题

首先,形式单一不够新颖。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56.54%的人认为橱窗展示的重点是品牌理念。但是通过对福州的部分橱窗调查可以看出福州市引人注目的橱窗广告作品不多,调查显示46.6%的人认为橱窗设计过于单一不够新颖。许多商店不是单纯进行模仿,就是简单地将商品进行搭配。在对品牌文化的内在要求上有所忽视,有的商店则只是偏重于纯艺术的表现,缺乏了现代商业市场中应有的灵活性和时尚感。

其次,缺乏互动性。福州市的橱窗展示绝大多数都是封闭式静止的,而大众是流动的。这样就造成橱窗广告单方向地向消费者传达消费信息,没有进一步地互动交流,使消费者无法第一时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商品。

3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福州市橱窗广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国内外其他城市优秀的橱窗广告发展的经验,找出福州市橱窗广告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及对策。由于条件的限制,对福州市居民调查数量有限,论文中所用到的一些调查数据不能完全代表福州市居民的观点,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本人能力所限,在解决对策方面没能提出更具操作性与专业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晓彤.广告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管理学院学报,2010.

[2] 焦琳.论广告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3] 刘北辰.独具魅力的德国橱窗广告[J].中国包装,2011(26).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3)

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实践性课程针对性不强;重技能,创新性思维训练不够;盲跟从,特色人才培养不突出的现象。这跟我国广告学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广告学专业所属院校性质不一,所属院系也各不相同。各所大学依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学科背景出发设置课程,如新闻传播背景的院系新闻学、传播学理论课程会偏多,实务运作课程比例会少些,致使广告教育未能摆脱重知识传授,缺少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即使是开设实践性的课程,也会由于不少老师只埋头钻研理论,缺少实践运作广告的经验,指导性的质量也是有待考量的。以艺术院校或艺术系为基础建立的广告学专业过多注重各种广告设计、制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广告意识、市场意识的培养,形成重技能,但创新理论和创新思维训练不足的现象。而不少学校新增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市场调研,而是模仿成熟高校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思考较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特色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许多学校的广告学专业对基础综合性学科的设置不够重视,专业性课程比重太大,对于这个知识更新那么快的时代来说,学生只重在研究理论模式,没有跟进时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话,是很难跟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文化交融的市场的。

二、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专业课程设置中,纳入课堂教学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必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做事”的高度统一。强调贯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培养人的“自学”、“自教”和“自做”等三白精神。

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知识和技能以及创业素质的形成不是两次讲座就能达到的,也需要贯穿于课堂常态教学中。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是创业教育指导不断线。在三年或四年的高校教育过程中,从年级到年级不断线。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将创业讲座和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些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是单独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如开设《创业学》基础性课程和《网络创业教程》等方向性课程。通过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二)“实践与创新”并举的课程设置理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因此创业教育理念的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企业认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到企业后动手能力差,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适应期。所以不少用人单位不喜欢接纳刚毕业的学生,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广告市场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任何理论与案例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求学生根据市场变化而创新运作,这也将创新性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中国高校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服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广告行业来说,广告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性、创新性”为核心理念,提高学生运用广告原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广告意识、市场意识,把学生放在真实广告环境中去培养。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教授和该系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中国广告》和《国际广告》两个专栏的撰文,每年安排学生参加广告比赛,学生也几次获得了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平面金奖、《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参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广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做法如下:

是广告学专业实践课程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的含量,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要有实务训练的课时。比如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策划与创意、平面广告设计等,都要设置实践学时,让学生实际运作项目。

二是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和实习实践训练。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和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我们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在2009年将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到了25%,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较受市场欢迎,每届学生就业率都在93%以上,而且毕业年以后每年都有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的有效指导。

学生经验缺乏,实习和实践都要安排好导师跟踪指导,让训练落到实处。外出实习的,也跟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安排到企业导师指导。

(三)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三四年的高校广告教育不可能为广告行业培养出具有管理客户、洞悉市场、运作策划、善于公关、熟练执行,长于设计、工于文案、富有创意等能力的通才。不同学科背景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般都会不同。艺术背景的多定位为设计型,营销传播和人文背景的多定位为策划创意型。设计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广告人才的设计技能,它要求被培养人在通晓和把握各类广告表现艺术的基础上能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通过广告创意构想恰当地表现;策划创意型的人才培养重心策划创意思维与策划实践能力培养。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4)

一、中国情景式广告较少的原因分析

在明确了现在国内情景式广告市场的发展状况后,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尚未成熟的广告市场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以及受众对情景式广告的一般态度,总结后可以得出局限情景式广告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几个方面,如广告市场的局限性、受众认识的局限性、民族性格的局限性、以及行业操作的局限性。

①市场的局限:由于情景式广告的形式多表现于户外的公共空间中,而现在中国的广告市场中,传统广告媒介如户外广告牌、新兴的户外LED电子屏幕、以及平面海报等依然占据着广告市场的绝大部分,同时大多数广告的设计制作表现的“大而缺乏新颖”是现在我国的广告市场的现状。受众对于已经十分繁多的户外媒介的注意力直线下降,情景式广告在户外广告市场中的竞争环境实属恶劣。广告主在选择自己广告所要投放的户外媒体的时候,更趋向于选择较为稳定、风险小的传统媒体,而避开一些尚未成熟,且到达率、广告效果等数据均难以估算的情景式广告。

另外情景式广告也是一种对顾客来说难以量化的大众公关价值,要让顾客停留参与互动的体验,最大的障碍是一个到达的问题。我们能够重复多少重复的情景?能够到达多少人群?它们的效果比起电视又是多少?同时,有些看上去很廉价的媒介,它们占据的空间可否被购买?这些问题都是局限广告执行的因素。

②认识的局限:是现在情景式广告融入中国广告市场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国内的受众对于情景式广告这种相对大胆和夸张的表现形式的接受能力依然在试探性的观望,因为一直以来国内的受众所面对的来自各个媒体的广告都是被动式的,广告向受众传递很多信息,受众选择性地接受。而情景式广告则需要通过受众对于情景的思考来得出广告所要传递的信息,甚至需要受众本身参与到广告的表现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到广告要告诉受众的内容,对于这种新的广告思维方式的认知和体验是现在普通的中国广告受众所不具备的。

③性格的局限:中国民族的传统性格比较保守和内敛,在面对情景互动广告的体验时,往往在主动参与尝试的行为上比较害羞与拘谨,此外情景式广告由于表现方式上有其独特性,可能会在一些表现方式上有悖于中国传统的内敛思想。因为情景式广告的表现一般是通过对一个特定环境的处理或者提供一个与特定人物和环境互动的条件来实现的,这种表现方式在一部分的受众眼中可能是过分张扬和不合时宜的,因此在此类广告的运作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质疑或者反对。

④操作限制:由于现代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行业在我国毕竟起步较晚,我们还在积极向国外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成熟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表现方法,与国外相比,我国广告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积累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客户刚刚开始认可户外广告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广告的于制作收到政府部分的管理与限制,报批程序繁杂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影响着情景互动广告的操作性。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国内的广告市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成熟,使得情景式广告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情景式广告的发展来看,它应该是一种以户外媒体为主,结合产品设计和包装、以及POP设计同时利用空间环境的综合性宣传广告。这种广告形式所依托的媒介已经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范围更宽广,更适应环境,更脱离传统的新型复合广告。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情景式广告必将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展现出其魅力。

二、情景式广告与中国市场结合的可行性探讨

虽然情景式广告在我国还并未成为主流广告形式,但是情景式广告与中国广告市场融合却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在中国广告的文化环境下,情景式广告该如何保证在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呢?结合情景互动广告的特点与我国自身的文化特色,本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方面,单一准确的切入点、以及恰当的表现形式。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的广告文化依然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也决定了情景互动的广告诉求方式与广告的受众仍然是基于人民大众的文化认知基础,恰当的情景互动表现,从简单明了开始,也就是减少国外案例中过度意向化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同时另外政府部门对于广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着行政化及严格的审批规定。因此,像国外那样把鼠标垫做成牛仔短裤的样子,鼠标藏在性感的短裤里的互动宣传产品并不适合在国内使用。

因此对于情景式广告这样一种表现力强,互动力强,表现方式大胆个性的广告,在与中国广告市场的结合实践中,必须以着眼于适合中国国情的情景模式,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减少过分的夸张和复杂的表现,从简单明了的宣传策略开始,从积极的公众性的广告内容开始。不同于传统广告投放的媒介,情景式广告是广告多媒介整合下的新型广告,是对传统型广告投放形式的改进,需要实践初探的过程。

另一方面,依托户外媒体,开发寻找新型媒介环境。在从情景式广告本身的特点考虑后,再从国内广告市场的角度上来看,情景互动广告侧重在公众场所进行的广告形式,而这必然要考虑到现在中国的户外广告媒介,因为从广告形式与规模数量上,还是从广告主的投放选择上,传统户外媒体都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但中国的户外广告事实上也处于一个瓶颈期,广告给人的感觉数量很多,但是给人感觉好的,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而情景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户外广告,在很多的创意表现上,往往会突破原有的户外媒体的规格与框架,这就起到了吸引受众的作用。但另一方这样的突破势必会增加和影响广告投放的审批程序,也因此广告主往往都避开这样的投放策略了。

与现有广告市场融合的过程中遭遇竞争,面临前相对稳定的中国广告市场中,情景式广告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户外广告份额,因此做为国内户外广告市场的新入者,在广告投放和媒体选择上,需要能在依托户外媒介的基础,积极开发寻找新型的媒介环境,比如商场橱窗、电梯内外、滚梯附件、等从小做起,逐渐进入户外广告竞争的行列。

三、情景式广告的未来趋势

在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海量广告中,人们更倾向于忽视、略过它们。因而当他们接触到一些情景互动广告时,就会记住它们,并还有可能将其告诉别人。情景广告在与当下的许多媒体广告相比较,在执行效果上确实能吸引较轰动的效应。情景广告的最大优势就是能迅速捕捉受众,并使之大吃一惊,更会因此对产品或品牌产生亲切的私人化的感觉。但是不置可否的一点是,当下情景广告面临的只是对一部分非常小众的影响,还不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力。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有多少情景互动广告能真正引起广大消费者和产生品牌效应,因为不少情景互动广告是有目的性地希望得到媒体的免费的宣传和报导,从而发生效应。

不可否认的是,情景广告为广告形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也打破了商业广告单一呆板的局面。另外,真正的杰作会将观者置于环境之中,鼓励你或将你置于一种互动的地位。这一点使人很有满足感,同时也有娱乐价值。因此未来情景互动广告的发展可以肯定是更加精彩和快速的。

总之,情景式广告这一形式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生活化倾向,日常生活中经意或者不经意的情景的营造,把信息传递方式变得更加自然,变受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和广告的互动中了解到广告内容,这样的新载体对于广告表现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5)

一、引言

“除非你的广告中有了不起的大创意,不然它就会像黑夜中行驶的船一样,无声无息,不留痕迹。”——大卫·奥格威。或许这位广告智者只说对了一半,二十一世纪启首,我们审视今日中国之媒体环境,“第三次浪潮”虽尚未浩浩荡荡,但却已惊涛拍岸,仅凭其裹挟的排山倒海之气和摧城拔地之势已胁迫中国媒介生态为之剧变。中国传媒环境直面千年未来之变局,新兴媒介突起,传统媒介求变,新旧媒介相互借势,互动生威。数以百万生计的大众传媒实体,无数以计的公众传播信息,交织纵横,川流不息。

即使是一则灵光熠熠,创意独具的广告也只能湮灭、消融在这股汹涌澎湃的信息洪流之中,了无声息,不着微痕。你能告诉我你昨天看了多少条广告吗?哪条广告你印象最深念念不忘呢?怕是不能。在传播浪潮激荡澎湃的新世纪,广告业界作为一个整体,其传播力量是空前勃盛与强大的。但任何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其影响力又是微小和有限的。受众面对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形形色色、无孔不入的广告攻势无不感到惊竦和震撼,而对任何一个单一商家、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的广告宣传却又不屑一顾、觉其不值一哂;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华语广告人华语广告亦深深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杂语和弦之中,倍增其悠扬和悦耳。wwW.133229.COm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后移民文化与抵抗文化的角势,亦使这首多元文化的协奏曲杂入更多的不协和变奏。中国广告从未像今天这样踯躅,产业前景繁盛/个体经营冷峻、全球化机遇/国际化挑战、传播流勃兴/影响流式微、技术超前/思维落后的二元悖论之中。

这是场“零和”游戏,我们只能在o/i间舞蹈,若不遵守游戏规则,逆流而上,逆其风潮而动,我们亦或折戟沉沙、亦或事半功倍;若能辨其脉络、识其规律、守其规则、因势利导,便可借新传播科技吞吐风云之雄力,激活广告传播的巨大能量,生发出强劲的传播力量来。

基于对今天广告传播二元悖论的现实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有效化解其二元对峙,融生其和合生力的传播方式,即精确广告传播: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广泛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整合传播策略在降低广告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和效益。

精确广告传播是个关涉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知识汇融的博大的传播体系,本文仅试从“舆论领袖”这个角度出发略论一二。

“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本该是个广告人熟知却被冷落的概念。让我们把这个广告学的“弃儿”,传播学的“宠儿”重新领回广告学的家园吧!

二、理论回溯

1922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新闻评论人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阐述了“舆论领袖”的一般思想,尽管李普曼没有使用这一术语。

“舆论领袖”思想曲折地(主要是通过美国公共关系之父e.伯奈斯落入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1.f.lazarsfeild)的视野里,便日见明晰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实证中开始成形。

1940年,拉氏在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进行了~项关于大众传媒竞选宣传如何影响选民在总统选举进程中投票意向变化的实证调查,史称“伊利调查”(theerieresearch)。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拉氏等人于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首次正式提出“舆论领袖”概念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二级传播论”(two~stepflow)。“那些经常接触传播媒介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传媒意见和信息通常从广播和报纸流向舆论领袖,经由“舆论领袖”个人化理解阐释后再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样,传媒信息一舆论领袖一一般受众便呈现出二级传播的模式。

因为“舆论领袖”是在总统选举宣传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所以为了检验“舆论领袖”在其他领域是否存在。拉氏等人1945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thedecaturresearch)重复了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在时尚、购物、电影、公众事务等领域内都存在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社区的任何部分、社会经济地位的任何阶层都普遍存在。”大众传媒中的消息给许多人提供信息,但是只有当这个消息作为个人影响从一个人那里传递到另一个人那里的时候,这些个人才被激发着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1955年拉氏等人出版的《个人的影响》一书公布了迪凯特的研究成果,此书对“舆论领袖”的素质和肖像进行了详尽阐发并深化了对二级传播模式效果的认识。

“舆论领袖”概念受到美国人文学者的关注,受其启发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这一概念和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

1955年,e·卡茨(e1ihunatz)等研究者在“舆论领袖”概念引导下,在伊利诺伊的四个城市开展了一项名为“医药扩散研究”的实证调查。调查显示:最先采纳创新(我们这里所谈的创新可以是一个主意、一项实践或者是一种产品只要采纳的个体或单位人为其新颖即可——罗杰斯)思想的人,即创新者不被系统中的其他个人所尊敬,所以采纳的速度最初增长缓慢,然后,在这个系统中的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创新思想之后,人们中间关于这个创新的讨论促使其呈“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飙升。这样,在一段时间内,采纳的速度呈现“s”型的特色。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把“舆论领袖”导入扩散学研究中,在他针对一系列农村创新扩散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扩散学的角度修订了“意见领袖”和“二级转播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罗氏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曾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程。罗氏提出n级传播模式。

至此“舆论领袖”及“传播流”研究的核心理论框架已建构完成,使其成为传播学、社会学、扩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切面和研究领域。随着传播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变和进化,研究方法的改良和提高,这一概念和理论也不断为各学者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到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去。

三、理论植入与理论效应

“舆论领袖”最初是以应用社会学、传播学和扩散学的面目出现的,但究其本质来看天生就是个广告理论。它就像一滴润滑油不仅能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更能提高广告传播链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准确测绘出目标市场,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其展开强有力的攻势是现代广告传播的基本方略。

通常广告人依据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结合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推测出目标市场。但依此获取的目标市场,不是依然模糊不清就是庞大的超出我们的有限视域,并且它通常只是一个笼统的群体、粗略的范围,有时甚至难以跳出常识的窠臼。此外,这样划分的目标市场只注重静态结构而忽略动态过程,只注重界线疆立而忽略辩证互化。对这样的目标市场实施广告攻击也只能是一种密集型的地毯式轰炸,耗费依然巨大。我们不妨再在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和再研究,探寻出其“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目标市场中不仅人数更少、社会位置更集中、同质性更高,而且更能强烈影响目标市场中其他人的认知、态度以至行为,使我们的攻击目标更明确,攻击半径更小,攻击火力更集中、更高效。变粗放型地毯式轰炸为集约高效的精确打击,以实现我们追求的“精确广告传播”充分发挥了“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追求尽可能高效的手艺”这条广告营销学核心原则的力量。

“舆论领袖”理论不仅是把能精确切割目标市场的利刃,其锋芒更能在广告伴随产品进入市场开展营销攻势中发挥出来。

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的广告策略能达到以下效果:(1)有效缩短产品的市场导人期,积极催化其成长期。以一般目标市场为诉述重点的广告宣传,因其传播受众的庞大,在追寻受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时,难免顾此失彼相对疲软。面对受众越多的广告诉述,说服力越差。虽能有效说服一些受众,但是这部分(也含部分“舆论领袖”)最先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的顾客群体并不具备“舆论领袖”群体那样的影响力,所以认同或购买的最初增长速度很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商家或广告商必须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强度。众多商家、广告商一味争夺“黄金时间”、“热播节目”、“广告标王”不仅哄抬起了广告价位,增大了广告开支;而且面对短期内大量的、同质的、类似的甚至是单调的低俗的广告洪流的冲击,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从而产生广告规避的消极反应,结果是资费浩大而效果甚微。以“舆论领袖”为诉述的重点的广告宣传,说服“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产品之后,则一般目标市场中其他人关于这个产品的讨论、认同购买便会形成“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飚升,使商品在较短期内就获得广泛认同,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2)有效维护产品市场成熟期,扩大市场占有率。一般顾客在“舆论领袖”感染、暗示或说服下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行为后,由于他们对舆论领袖的尊重、信赖以及在生活中与舆论领袖的频繁互动,或者是“舆论领袖”对产品的赞扬,或者是“舆论领袖”对其购买行为的夸耀,能大大降低顾客的“买方后悔”,而且还能够增强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认同,企业文化的认同基础使其成为忠诚顾客或长期顾客。在今天中国广告市场上,主要的电信商家、汽车商家市场占有版图基本大体划分完毕,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若我们能充分对竞争对手产品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工笔细绘出竞争对手市场目标的“舆论领袖”肖像,以其为诉述重点,进行产品宣传,不失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的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3)及时预警产品市场的衰退期,高效预测市场新动向。由于“舆论领袖”与其它目标市场相比,其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或某一方面知识更丰富,对新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与媒体(或特殊媒体)接触频率更高,社交活动频繁等特质。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有了更强的好奇和关注。并对人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特征有更深的了解,对事物和现象有更强的倾诉欲望。对“舆论领袖”群体的意向和态度的调查能较早地预测出产品的生命周期位置,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采取应对方略。测量“舆论领袖”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态度和反应,也能有效推断目标市场群体对新产品新服务的反应,推测其未来市场前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舆论领袖”理论在广播传播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我们构筑“精确广告传播”体系的一个基本基元,关注、研究、应用这个理论对广告人来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四、操作方略

“舆论领袖”从理论上看来是吸引人的,如何寻找捕捉现实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展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综合市场环境因素调查、市场消费需求调查和市场营销组合调查并构置一个立体的调查体系。在对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宏观大背景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对企业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竞争环境等宏观背景进行严密、系统的分析、认识之下,考察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生活阅历、社交程度、主要兴趣,并把传统研究(揭示受众人数和人口特征构成)和心理图像研究(确定各种不同的受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以确定产品目标市场中“舆论领袖”的肖像、特征和特质,刻画出“舆论领袖”的肖像。

我们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拟定广告风格策略:或诉之以理、或晓之以情、或情理交融;制定广告的方式策略:或提示暗示、或现场示范;调控广告播发时段、时机、媒体。综合各个方面完成对“舆论领袖”广告攻势合围,占领策略制高点,对其进行全天候打击。以少胜多取得广告传播战役的胜利,完成精确广告传播战略目标。

(1)定身打造虚拟“舆论领袖”。这是在对目标市场“舆论领袖”了解掌握基础上一种辅助性的、更经济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按照“舆论领袖”的体貌特征、言行举止作为广告文本的阅听人进行广告述诉。

他不同于名人述诉,因他更具接近性和平民性,是你身边的“良师益友”,是你谈得来、可信赖的朋友。他不同于参照群体(thesecond—groups)因为他与你有更大的阅历、情感、生活交集,更具有亲和力。美国p&g的日用家化产品系列广告便经常应用这种策略,可感、可亲、亲切朴素有较大说服力,能让人产生较大认同感。

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传播策略,是隶属于整个“舆论领袖”精确传播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仅当它融入整个系统中才能发挥较大的威力和影响。

(2)利用被商家忽略而被“舆论领袖”青睐的各种专业期刊。前文所述的“医药扩散研究”表明,有影响力的医生往往阅读大量的专业期刊,而且较之影响力小的同事要更看重这些期刊。这些专业期刊受众人数量少,但较集中也往往是这些领域内最有发言权号召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所关注和订阅的。在这些杂志上投放广告不仅价位低廉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日本的佳能、尼康、美能达、等相机生产商就常把民用普及型相机广告投放在《大众摄影》、《摄影家》这类专业期刊上,虽然其读者不大会购买但让其读者了解这些产品信息后借助读者在该领域的“舆论领袖”角色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来有力促动其销售力。

(3)塑造销售现场“舆论领袖”。通俗讲就是根据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的特质,来培训、塑造现场销售人员,将他们人造成为销售现场“舆论领袖”。例如;在家电、电器、电脑等技术含量高的商品销售现场,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一般情况下会比没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销售人员更令顾客信服,对激发顾客购买更具说服力。

“舆论领袖”理论在广告传播实务的运用是多样的、灵活的,也是整个广播传播策略中的一个切面、一个视角,它必须与其他的实务操作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借威生势。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6)

一、引言

“除非你的广告中有了不起的大创意,不然它就会像黑夜中行驶的船一样,无声无息,不留痕迹。”——大卫·奥格威。或许这位广告智者只说对了一半,二十一世纪启首,我们审视今日中国之媒体环境,“第三次浪潮”虽尚未浩浩荡荡,但却已惊涛拍岸,仅凭其裹挟的排山倒海之气和摧城拔地之势已胁迫中国媒介生态为之剧变。中国传媒环境直面千年未来之变局,新兴媒介突起,传统媒介求变,新旧媒介相互借势,互动生威。数以百万生计的大众传媒实体,无数以计的公众传播信息,交织纵横,川流不息。

即使是一则灵光熠熠,创意独具的广告也只能湮灭、消融在这股汹涌澎湃的信息洪流之中,了无声息,不着微痕。你能告诉我你昨天看了多少条广告吗?哪条广告你印象最深念念不忘呢?怕是不能。在传播浪潮激荡澎湃的新世纪,广告业界作为一个整体,其传播力量是空前勃盛与强大的。但任何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其影响力又是微小和有限的。受众面对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形形色色、无孔不入的广告攻势无不感到惊竦和震撼,而对任何一个单一商家、一个单一的广告实体的广告宣传却又不屑一顾、觉其不值一哂;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华语广告人华语广告亦深深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杂语和弦之中,倍增其悠扬和悦耳。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碰撞、后移民文化与抵抗文化的角势,亦使这首多元文化的协奏曲杂入更多的不协和变奏。中国广告从未像今天这样踯躅,产业前景繁盛/个体经营冷峻、全球化机遇/国际化挑战、传播流勃兴/影响流式微、技术超前/思维落后的二元悖论之中。

这是场“零和”游戏,我们只能在o/i间舞蹈,若不遵守游戏规则,逆流而上,逆其风潮而动,我们亦或折戟沉沙、亦或事半功倍;若能辨其脉络、识其规律、守其规则、因势利导,便可借新传播科技吞吐风云之雄力,激活广告传播的巨大能量,生发出强劲的传播力量来。

基于对今天广告传播二元悖论的现实的认识和判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有效化解其二元对峙,融生其和合生力的传播方式,即精确广告传播: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广泛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整合传播策略在降低广告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和效益。

精确广告传播是个关涉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知识汇融的博大的传播体系,本文仅试从“舆论领袖”这个角度出发略论一二。

“舆论领袖”(opinionleader)本该是个广告人熟知却被冷落的概念。让我们把这个广告学的“弃儿”,传播学的“宠儿”重新领回广告学的家园吧!

二、理论回溯

1922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新闻评论人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阐述了“舆论领袖”的一般思想,尽管李普曼没有使用这一术语。

“舆论领袖”思想曲折地(主要是通过美国公共关系之父e.伯奈斯落入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1.f.lazarsfeild)的视野里,便日见明晰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实证中开始成形。

1940年,拉氏在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进行了~项关于大众传媒竞选宣传如何影响选民在总统选举进程中投票意向变化的实证调查,史称“伊利调查”(theerieresearch)。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拉氏等人于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首次正式提出“舆论领袖”概念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二级传播论”(two~stepflow)。“那些经常接触传播媒介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传媒意见和信息通常从广播和报纸流向舆论领袖,经由“舆论领袖”个人化理解阐释后再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样,传媒信息一舆论领袖一一般受众便呈现出二级传播的模式。

因为“舆论领袖”是在总统选举宣传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所以为了检验“舆论领袖”在其他领域是否存在。拉氏等人1945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thedecaturresearch)重复了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在时尚、购物、电影、公众事务等领域内都存在具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在社区的任何部分、社会经济地位的任何阶层都普遍存在。”大众传媒中的消息给许多人提供信息,但是只有当这个消息作为个人影响从一个人那里传递到另一个人那里的时候,这些个人才被激发着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1955年拉氏等人出版的《个人的影响》一书公布了迪凯特的研究成果,此书对“舆论领袖”的素质和肖像进行了详尽阐发并深化了对二级传播模式效果的认识。

“舆论领袖”概念受到美国人文学者的关注,受其启发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这一概念和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

1955年,e·卡茨(e1ihunatz)等研究者在“舆论领袖”概念引导下,在伊利诺伊的四个城市开展了一项名为“医药扩散研究”的实证调查。调查显示:最先采纳创新(我们这里所谈的创新可以是一个主意、一项实践或者是一种产品只要采纳的个体或单位人为其新颖即可——罗杰斯)思想的人,即创新者不被系统中的其他个人所尊敬,所以采纳的速度最初增长缓慢,然后,在这个系统中的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创新思想之后,人们中间关于这个创新的讨论促使其呈“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飙升。这样,在一段时间内,采纳的速度呈现“s”型的特色。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把“舆论领袖”导入扩散学研究中,在他针对一系列农村创新扩散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扩散学的角度修订了“意见领袖”和“二级转播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罗氏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后者则是多级的,曾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程。罗氏提出n级传播模式。

至此“舆论领袖”及“传播流”研究的核心理论框架已建构完成,使其成为传播学、社会学、扩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切面和研究领域。随着传播媒介生态系统的演变和进化,研究方法的改良和提高,这一概念和理论也不断为各学者所接受并被广泛应用到理论研究和实务中去。

三、理论植入与理论效应

“舆论领袖”最初是以应用社会学、传播学和扩散学的面目出现的,但究其本质来看天生就是个广告理论。它就像一滴润滑油不仅能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更能提高广告传播链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准确测绘出目标市场,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其展开强有力的攻势是现代广告传播的基本方略。

通常广告人依据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结合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推测出目标市场。但依此获取的目标市场,不是依然模糊不清就是庞大的超出我们的有限视域,并且它通常只是一个笼统的群体、粗略的范围,有时甚至难以跳出常识的窠臼。此外,这样划分的目标市场只注重静态结构而忽略动态过程,只注重界线疆立而忽略辩证互化。对这样的目标市场实施广告攻击也只能是一种密集型的地毯式轰炸,耗费依然巨大。我们不妨再在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精加工和再研究,探寻出其“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目标市场中不仅人数更少、社会位置更集中、同质性更高,而且更能强烈影响目标市场中其他人的认知、态度以至行为,使我们的攻击目标更明确,攻击半径更小,攻击火力更集中、更高效。变粗放型地毯式轰炸为集约高效的精确打击,以实现我们追求的“精确广告传播”充分发挥了“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追求尽可能高效的手艺”这条广告营销学核心原则的力量。

“舆论领袖”理论不仅是把能精确切割目标市场的利刃,其锋芒更能在广告伴随产品进入市场开展营销攻势中发挥出来。

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的广告策略能达到以下效果:(1)有效缩短产品的市场导人期,积极催化其成长期。以一般目标市场为诉述重点的广告宣传,因其传播受众的庞大,在追寻受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时,难免顾此失彼相对疲软。面对受众越多的广告诉述,说服力越差。虽能有效说服一些受众,但是这部分(也含部分“舆论领袖”)最先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的顾客群体并不具备“舆论领袖”群体那样的影响力,所以认同或购买的最初增长速度很慢,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商家或广告商必须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强度。众多商家、广告商一味争夺“黄金时间”、“热播节目”、“广告标王”不仅哄抬起了广告价位,增大了广告开支;而且面对短期内大量的、同质的、类似的甚至是单调的低俗的广告洪流的冲击,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从而产生广告规避的消极反应,结果是资费浩大而效果甚微。以“舆论领袖”为诉述的重点的广告宣传,说服“舆论领袖”采纳了这个产品之后,则一般目标市场中其他人关于这个产品的讨论、认同购买便会形成“s”型的扩散曲线向上飚升,使商品在较短期内就获得广泛认同,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2)有效维护产品市场成熟期,扩大市场占有率。一般顾客在“舆论领袖”感染、暗示或说服下完成产品认同或购买行为后,由于他们对舆论领袖的尊重、信赖以及在生活中与舆论领袖的频繁互动,或者是“舆论领袖”对产品的赞扬,或者是“舆论领袖”对其购买行为的夸耀,能大大降低顾客的“买方后悔”,而且还能够增强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的认同,企业文化的认同基础使其成为忠诚顾客或长期顾客。在今天中国广告市场上,主要的电信商家、汽车商家市场占有版图基本大体划分完毕,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若我们能充分对竞争对手产品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市场环境,工笔细绘出竞争对手市场目标的“舆论领袖”肖像,以其为诉述重点,进行产品宣传,不失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的一种经济有效的策略。(3)及时预警产品市场的衰退期,高效预测市场新动向。由于“舆论领袖”与其它目标市场相比,其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或某一方面知识更丰富,对新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与媒体(或特殊媒体)接触频率更高,社交活动频繁等特质。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有了更强的好奇和关注。并对人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特征有更深的了解,对事物和现象有更强的倾诉欲望。对“舆论领袖”群体的意向和态度的调查能较早地预测出产品的生命周期位置,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采取应对方略。测量“舆论领袖”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态度和反应,也能有效推断目标市场群体对新产品新服务的反应,推测其未来市场前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舆论领袖”理论在广播传播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我们构筑“精确广告传播”体系的一个基本基元,关注、研究、应用这个理论对广告人来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四、操作方略

“舆论领袖”从理论上看来是吸引人的,如何寻找捕捉现实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展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综合市场环境因素调查、市场消费需求调查和市场营销组合调查并构置一个立体的调查体系。在对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宏观大背景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对企业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竞争环境等宏观背景进行严密、系统的分析、认识之下,考察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生活阅历、社交程度、主要兴趣,并把传统研究(揭示受众人数和人口特征构成)和心理图像研究(确定各种不同的受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之间的互动结合起来以确定产品目标市场中“舆论领袖”的肖像、特征和特质,刻画出“舆论领袖”的肖像。

我们以“舆论领袖”为诉述重点拟定广告风格策略:或诉之以理、或晓之以情、或情理交融;制定广告的方式策略:或提示暗示、或现场示范;调控广告播发时段、时机、媒体。综合各个方面完成对“舆论领袖”广告攻势合围,占领策略制高点,对其进行全天候打击。以少胜多取得广告传播战役的胜利,完成精确广告传播战略目标。

(1)定身打造虚拟“舆论领袖”。这是在对目标市场“舆论领袖”了解掌握基础上一种辅助性的、更经济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按照“舆论领袖”的体貌特征、言行举止作为广告文本的阅听人进行广告述诉。

他不同于名人述诉,因他更具接近性和平民性,是你身边的“良师益友”,是你谈得来、可信赖的朋友。他不同于参照群体(thesecond—groups)因为他与你有更大的阅历、情感、生活交集,更具有亲和力。美国p&g的日用家化产品系列广告便经常应用这种策略,可感、可亲、亲切朴素有较大说服力,能让人产生较大认同感。

正如我们前面所述,这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传播策略,是隶属于整个“舆论领袖”精确传播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仅当它融入整个系统中才能发挥较大的威力和影响。

(2)利用被商家忽略而被“舆论领袖”青睐的各种专业期刊。前文所述的“医药扩散研究”表明,有影响力的医生往往阅读大量的专业期刊,而且较之影响力小的同事要更看重这些期刊。这些专业期刊受众人数量少,但较集中也往往是这些领域内最有发言权号召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所关注和订阅的。在这些杂志上投放广告不仅价位低廉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日本的佳能、尼康、美能达、等相机生产商就常把民用普及型相机广告投放在《大众摄影》、《摄影家》这类专业期刊上,虽然其读者不大会购买但让其读者了解这些产品信息后借助读者在该领域的“舆论领袖”角色所具有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来有力促动其销售力。

(3)塑造销售现场“舆论领袖”。通俗讲就是根据目标市场中的“舆论领袖”的特质,来培训、塑造现场销售人员,将他们人造成为销售现场“舆论领袖”。例如;在家电、电器、电脑等技术含量高的商品销售现场,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一般情况下会比没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销售人员更令顾客信服,对激发顾客购买更具说服力。

“舆论领袖”理论在广告传播实务的运用是多样的、灵活的,也是整个广播传播策略中的一个切面、一个视角,它必须与其他的实务操作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借威生势。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7)

近年来,新媒介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曰益显著,以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对广告传播产生深刻影响,在广告领域,新媒介与广告的相互关系研究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告理论和实践有着怎样的发展,广告业有着什么样的新的传播方式,这些都是与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王菲所说的,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媒介形态开始向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转变,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体现出全新的特征。在融合化的媒介空间下,广告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这些变革规律的探讨将指导变迁中的广告活动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媒介融合是中国广告业面临的最大实际问题,媒介融合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中国广告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带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理论创新,河南大学的杨海军教授总结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创意产业、广告版权与广告知识产权保护、广告受众的破碎与重聚、势能理论与问题广告的泛滥、广告素养教育与广告教育的大众化、绿色广告传播与广告可持续发展、广告媒介创意与广告编辑的重要性、广告公民与广告社会的形成、广告场理论与和谐广告、中国元素与中国广告的创造性等中国广告理论与实践的十大话题。提出了在当前B寸代环境中发展中国特色广告理论的宏伟目标。

来自韩国韩神大学(HanshinUniversity)的教授郑姬贤女士将广告定义为来源自我们曰常生活的文化产品。她认为广告同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分析了韩国40年来社会环境、家庭政策以及妇女政策所发生的变化,并对488个关于家庭生活的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从广告内容的变化上她得出结论认为:当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家庭价值体系会同时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韩国家庭的功能,类型、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力量在变弱;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比起父子关系来变得更重要了,家庭关系由以前的垂直型结构向强调平等和爱的扁平结构转化。

《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张惠辛在会上表达了他关于新传播大背景的看法。他认为由三个部分构成了全新的传媒环境:第一就是绝对的媒体演变成传统的媒体的过程,而其结果就是传播效果的急剧下降,并由此带来了超广告传播的趋势,而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呈现出多种趋势,比如活动与标准资源的整合、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整合等,第二就是新媒体的风起云涌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如何运用新的媒体在新的环境下帮助品牌获取新的突破已经成为奥美等大型广告公司这一时期的话题。第三我们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全传时代,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正在逐渐融合,正在互补,这证明中国的传播同中国整个的政治面貌一样,正进入一个相对民主的时代。

来自MesaStateCollegeBusinessAdministrationDepartmentVisitingBusinessProfessor的AndrewLH.Parkes教授介绍了移动电话营销的发展前景以及研究方向。作者坚信这种营销方式会在将来的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移动营销可以有多种方式,而相比于传统营销方式,移动营销更迅捷也更便利,能够提供良好的双向互动,易于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认为到2011年移动营销就将形成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对于移动营销的未来研究方向,作者也提出了几个建议: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手机营销差异;手机营销理论的概念、结构、框架以及理论;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模型;多种传统媒体渠道中的手机营销效果,即传统媒体的移动能力拓展。

新媒介新营销时代的广告教育

在当前中国广告业不断拓展,高校广告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广告业、广告教育正经历危机,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在题为“中国广告教育的社会危机及对策”的发言中认为应该通过高校广告教育唤醒广告人的良知。作者认为我国的广告教育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量”的扩张与发展的道路,也正在进行第二阶段“质”的提升与发展。在新的传播背景下,广告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与意识的唤醒已显得非常重要,广告人才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广告业的前途与命运,广告人才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广告业的价值取向,影响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对广告的价值观。

法国巴黎大学教授马克伯格瑞则在题为“欧洲广告理论研究的现状”的发言中指出欧洲的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而广告的手段也是越来越新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时情况下,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作者提出“大品牌体验”的概念。作者认为我们在广告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教学生如何去创造广告,而应该教他们如何去创造品牌的体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在题为“广告学学科基础的再思考”的发言中谈到web2.0时代广告业界、学术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面临的巨大挑战,提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广告学的核心思想,应该加强信息学在今后广告理论、广告核心价值以及广告学科设计中的地位。

上海大学广告系主任许正林教授提交了《广告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探讨》一文,作者在文中从广告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开始,探讨了广告专业主义的历史,论述了广告专业主义理念的内涵,包括商业性、信息性、艺术性、社会性、技术性、规范性等六个方面,广告专业主义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以及和国外的差距。并希望能够促进广告专业主义体系的建构,完成广告专业基础理念建设,规范广告传播与广告批评。

新广告时代的广告教育创新

广告教育发展有近三十年的历史。随着新媒介曰新月异的发展,以及营销环境的曰趋复杂,我国的广告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素质等方面。

南京师范大学陈正辉教授在发言中谈到现在媒介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介环境转变,他认为大学里的广告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借力教育实习基地,他认为教师应该多承办课题,鼓励办经济实体,通过实践来提高其在教学中的水平。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系初广志教授在《新媒介、新营销时代我国广告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应本着“创新”与“整合”的理念,借鉴国外广告教育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我国现有的广告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广告教育与实践同步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其广告教育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具有自己的诸多特点。上海大学广告系查灿长教授提交了《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状况概述》一文,在国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对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的起源、广告专业在美国高校中的地位与特点及广告专业在美国的学科归属等主要问题,作了一些进一步的实证性补充,对中国方兴的广告教育提供一种可供参考与实践的经验范式。

新媒介新营销时代是本次年会的主题,再加上创意产业发展激发的中国广告产业升级,实际上,我们已经在面临一个不同于以前的新广告时代。郑州大学副教授颜景毅在题为“新广告时代的广告教育创新”的论文中,谈到了对广告教育创新的看法,概括起来就是“灌输一个理念、建构两栖师资、培养三类人才、增设四类课程”。东北大学赵琛教授从秦始皇时代徐福东渡曰本谈起,考察了中国古老的广告术对曰本的影响,资料图片翔实,论证有力,堪称是中国广告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系孔秀祥副教授撰写了《广告文案及其著作评述》,文章梳理了广告文案的各种称谓说法,并追溯了广告文案概念的诞生历史。他指出,文案创作大致要经历思考、写作、设计、反馈等几个阶段,而其中写作训练在广告专业的广告文案的教学中应为重点。上海师范大学广告系教授郑欢提交了题为“广告教育与广告产业发展一以上海高校广告专业发展分析为例”的文章,本文对上海广告教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阐释了广告教育与广告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广告教育对广告产业的责任和其在与广告产业互动中发展的必然。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孙文清、钱杭园在《“有效教学”理论视野下的广告学专业教育》一文中谈到,以学科为纽帯、以学习为中心、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实现广告学专业有效教育的主要手段。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施荣华教授针对当前中国广告创意教育中淡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广告行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等现状,提出把“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摆到广告创意教育的重要位置上,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心态,并分析整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开创一条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广告创意教育之路。

新媒介与新广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舒咏平在《创意整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研发广告一体化》中认为随着Web2.0技术完善与应用,广告的生存不断前伸,以致与产品研发达成融合,并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上海大学广告系教授张祖健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消费生活内容与经历快速增多,市场细分导致消费者“大众”形态的千变万化,他们的消费经验也在快速演绎和提升,这种情况要求中国市场上的广告创意经营,必须快速和准确建立符合中国消费者受众的广告信息编码与解码技术,提升广告信息传播编程的技术水平,由此促成我国广告运营与中国经济进步的同步发展。

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陈月明教授在《广告与自由主义精神》一文中,认为现代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机制,伴随着资本主义一路走来,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着自由主义逻辑,浸透着自由主义精神。广告这种商业言论,体现了自由主义对“人”的自利性本质的假设,也符合自由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因此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保护。广告蕴涵的自由主义精神,使得它具有“去中心”的社会功能。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广告系副教授赖积船在《广告媒介简说》一文中通过对媒介的历史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十种形式。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上海大学广告系讲师薛敏芝提交了《娱乐即媒介——体验经济时代媒介延伸及其对广告的影响》一文,她认为体验经济时代的娱乐特性促使了情景媒介的产生,情景媒介形态的非固定性、符号负载的双重性以及编码与传播过程的交互性特征,促使广告运作模式和信息架构发生转变,作为负载于情景媒介之上的情景广告,既有利于一般的硬性广告,又与软性广告不同,同时又综合了广告与公关的特点。

在更注重分众传媒和互动体验的今天,博客这一广告界的新锐势力,蕴含了巨大的广告潜能和广告价值,成为广告主的全新选择。武汉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徐红、杜芸谈到了博客广告的出现、问题和解决方式,博客空间的虚拟化、博客信息的多元化、博客作者的匿名性,弱化了博客广告的可信度和真实度,给传统道德造成冲击。对此,规范和完善博客广告是前提,拓展网络的道德视野是关键,发挥网络的知识价值是博主的责任。基于网络技术的曰新月异,博客的发展势必会更迅速、更前沿,更时尚。因此,需要推动博客健康地发展,使它成为广告界和网络界的强劲新势力。

中南民族大学广告系教师刘琴在《广告传播的3.0时代》一文中以媒介形态的变化为脉络,对广告传播三个历史分期及理念核心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Ad3.0时代的传播特征,并对广告传播战略如何应对变迁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上海大学广告系讲师薛敏芝对手机广告新媒体的发展概况、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主要国家和我国手机新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手机广告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手机媒体将真正完成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体的跨越,成为极佳的具有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的广告新媒体。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庞燕则深入分析了ACG时代下的漫画经济与漫画广告市场前景,漫画广告在表现手法、传播效果以及平台等方面具有其他广告形式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因此认为漫画广告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系田卫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唐佳希则分别对数字杂志的盈利模式和移动电视媒介内容及广告经营模式进行了探析,个性化的内容和创造性的经营模式是这两种新媒介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澳门广告协会会长胡锦汉先生向大家介绍了澳门网络广告的行销趋势,他提出,在今后的广告市场中,如何以最快速、最方便的方式提供服务,将是市场决定胜负的关键,由此,他提出了网络广告应对市场变化的有利条件,并通过一系列分析说明,当前在澳门,网络广告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跨文化传播

复旦大学博士刘蒙之、陈修在提交的题为“向西的潮流中,我们向东一中华传播习俗与中国广告策略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指出中华传播习俗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传播规定的总体。中华传播习俗是开拓中国市场的广告运营的文化前提,广告公司要充分利用中华传播习俗才能提高传播效果,杜绝传播陷阱。

PabloVillamizar则对委内瑞拉的广告业进行了概述,委内瑞拉的广告业包括一些社团和专业组织机构,广告领域的重大活动都有不同广告杂志覆盖。自HughChavez总统执政之后,委内瑞拉的广告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同时也建立了严格的广告规范体系,委内瑞拉的广告法规数量之多在拉美地区是位居第二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淑芳副教授谈到了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几个伦理问题,并特别指出跨国公司必须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国际化的基础知识以及全球化的想象力,即具有一种面对多元文化社会的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文化地位问题的进行了策略性思考。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讲师王海燕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越来越频繁,国家的国际地位问题在文化领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界定文化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文化地位的构成要素,并归纳出文化地位的评判标准,进而提出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提升我国文化地位的策略或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告学系张淑燕在《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两条路径》中认为广告传播活动面临着跨文化的挑战。那么,在广告实践活动中如何应对,才能使广告跨文化传播获得良好的效果,她提出了两条跨文化途径:一是在文化适应中寻求认同,二是在文化转换中实现创生。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周杨在《提升网络广告视觉表现创新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一文中提出网络广告作为“国际婴儿”,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发展途径就是培育创新能力,而视觉表现作为网络广告的核心,其创新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了网络广告视觉表现创新的四点建议:整体背景,反衬差异;加入图像,3B原则;色彩反差,凸现广告;尝试新的广告形式。

新营销与广告新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严三九在《基于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品牌奥运营销策略》一文中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曰益临近,在奥运营销的强大竞争优势面前,非奥运赞助品牌如果仅仅提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口号,并不能解决非奥运赞助品牌实现奥运突围甚至胜出的问题,当今的竞争环境决定了市场竞争表现为品牌竞争,品牌竞争表现为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的竞争,消费者心智资源是品牌奥运营销竞争的终端,并提出了基于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的品牌奥运的五点营销策略: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体验心理、整合奥运会的多种隐性传播载体、运用新媒体实现品牌的奥运全接触、打造从品牌传播到终端售卖的快速响应机制。

正在筹备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户外广告的形态与整座±成市的形象直接相关,怎样让广告与城市达成和谐关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系张敏教授在题为“世博会与户外广告发展”的发言中指出户外广告是决定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上海今年重点整治违章户外广告,在整治的同时却让城市的表情黯淡了,在世博会筹备和举办的期间,怎样让广告和谐融入城市,达到双赢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闽江学院讲师戴程撰写了《新营销时代下企业广告新思维——谈企业的品牌思维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文,站在全新的营销环境视野下考量两者关系的微妙变化并探讨二者相互作用,通过分析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新营销环境下中国本土企业应将品牌思维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统一起来,从而成就更多新营销时代的领跑者。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律谈到了行销趋势中的两个“复归”,一是品牌向产品的“复归”,要使品牌价值得以发挥,注意力需要从单纯的品牌经营“复归”一些到产品实体上;另一个是媒介向人的"复归”,碎片化给传统媒介策略帯来了新的挑战,在受众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元素上承载信息,将产生最佳的接触效果,而环境媒介中最有影响力

的就是人。

上海师范大学广告与网络传播系副教授李名亮撰写了《从“创意”到“接触管理”——营销传播运作模式及其核心的转型》一文,他认为新形势下,营销传播的关键问题已发生变化,以信息“接触管理”为核的新营销传播运作模式已现端倪。广告公司因其对消费者的了解,因其构建信息接触平台、实施全方位整合传播规划与实施的能力,可以在已具雏形的营销传播产业域中,占领枢纽或曰核心的地位,即整合传播或创意服务集成商的角色。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赵海霞在《基于顾客资产价值的精准广告营销分析》一文指出2006年精准营销在理念和舆论层面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广告领域的营销模式。她以顾客资产价值为视角,对精准广告营销模式进行了相应探讨,认为通过增加顾客价值,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史叟昱、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颜志香共同撰写了《“使用与满足”研究视野下的病毒式营销探讨》,文中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n5里论出发,以受众为研究的主体,构建了病毒式营销模型,分析了受众的需求、“病毒”传播的影响因素以及需求的满足。在这个模型中,“人”既是"病毒”的受众,也是传播者。“人”在“病毒”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多种需求,需求的满足是促成“受众”转变为“传播者”的动因。

武汉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钱正谈到了口碑营销的媒介运用,企业要想在短时间达到较大覆盖,仍需借助大众媒介的力量引爆口碑。CGM是ConsumerGeneratedMedia,它是消费者自建媒体,他们可以通过E-mail、BBS、ICQ、blog等信息传播方式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产品的看法、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的体验。通过用户群体自扩散效应,使得每个普通网民都作为信源的影响力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迅速放大,CGM毋庸置疑地成为口碑营销的加速器。

广告价值取向与中西广告比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刘泓撰文阐述了符号经济特点,深入分析了广告符号进入大众传媒所表现出的建构符号秩序和公共领域的功能,进而为广告价值的提升提供了理性的思考。广告传播进入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运用影响舆论、形成舆论,并发挥舆论影响力的规律实现其经济行为与目标。

宁波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贺雪飞教授在《中西价值观念差异与广告传播》一文中认为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征。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广告传播中有充分的体现,文章从思维方式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等四个方面综合观照了各种广告文本和广告活动中中西价值观念显在的差异。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广告系讲师赵海频撰写了《当今设计看后现代大都市文化》一文,指出在后现代大都市,文化的中心在向外扩散,新都市文化开始产生;“全球化”离不开地方性,同时“全球化”又在加强自身的全球化;性角色变得多而不确定,对身体表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主流文化趋向自由多样化和表面化,亚文化保持着叛逆的血统逐渐进入到主流领域。

湖北工业大学广告学教授蔡嘉清、汪涛提交了《当代西方广告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融合》一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变化的现状分析,对当代西方广告进行内在的价值观照,分析了广告传播中跨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障碍和原因,探索了广告视觉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融合等问题,指出当代西方广告设计十分重视利用符号语言中表征物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清晰而简洁的图形语言和沟通技术,使不同地域的消费受众产生认同;经济全球化是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客观事实,它必然引起人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的转换,甚至出现文化发展的趋向性;当代西方广告设计的价值取向带有“符号化”、“时尚化”和“人文化”的多元融合倾向。

中山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讲师刘超在《消费者感知年龄维度属性的中西方比较与广告应用》一文通过对感知年龄维度属性的本土化检验发现,基于年龄段量表的感知年龄测量具有理想的信度与效度,证实可以从感觉、视觉、兴趣和行为四个侧面,对中国老年消费者的感知年龄进行测量与评价。但是,中国老年人感知年龄与实足年龄均值之间4岁的差异,与西方普遍报道的10~15岁差异的论断相去甚远,同时,中西方老年人在感知年龄维度的内涵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感知年龄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某种文化意涵与社会规范意涵。感知年龄及其维度与人口统计变量、消费者态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感知年龄比实足年龄更适合用于预测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在针对老年消费者的广告活动中,感知年龄在目标市场选择、创意策略制定等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学院郭有献教授在《中外影视广告比较研究》一文中从故事性、冲击力、诉求方式、画面处理、广告风格、广告伦理、性诉求等几个方面对了中外影视广告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中国影视广告要想获得戛纳大奖,就像中国电影要想获得奥斯卡奖一样,需要政府部门的宽容和开明,需要广告人的智慧和胆略。唯如此,才能使中国影视广告出现国际顶级作品,才能获得世界掌声和赞誉。

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业的影响

技术的进步,引发了新旧事物的更替。在这个信息巨变的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广告业界与学界值得关注的。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李勤、胡晔、朱潇丹共同撰写了《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业的影响》,从分析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入手,就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业产生的影响作了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对广告主、广告公司还是传统媒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新媒体也存在一些弊端:广告市场未被完全开发、管理上的无序、价格上的混乱等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桂琴提交了《强势媒介主导中国广告业发展方向》一文,文中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强势地位背景下,媒介直接与广告主接触,广告公司的角色边缘化。这导致了美国广告制在中国举步艰难,但却由此衍生出由媒介主导的另一种广告生态。中国广告业仍然随着GDP的增长而蓬勃发展。有一些广告公司在大众传播媒介主导的市场中成功突围,另一些广告公司依然在广告主与媒介的夹缝中求生存。但是,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正改变大众传播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对将引导未来广告业发展的格局。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宋念华撰写了《对广告开发户外新媒介的思考——由“肚皮广告”想开去》一文,指出近年来户外广告不断开发新的媒介。通过分析新近出现的“肚皮广告”探讨户外广告不断开发新媒介的动因,并提出在开发新媒介时应注意符合民族文化心理、因地制宜、力口强管理、培育相关媒介经营者等几点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黄迎新副教授在《论数字技术传播背景下的广告生存状态》一文中指出,数字技术成为21世纪统治性的传播技术。数字技术对广告生存形态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使得广告形式趋于多样化,遗传型、共生型和衍生型广告形态同时并存。数字技术对广告传播形态也存在影响,使得广告传播朝着双向、分众和整合的方向迈进。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莫凡提交了《“传媒去中心化”的走势》,他认为Web2.0和3G等新型传媒技术的兴起,以其匿名性、分散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则从传媒技术的层面从根本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份额,使得“受众碎片化”和传媒的“去中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新的“马赛克”式的后现代传播格局则正在形成。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8)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9)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广告市场前景论文篇(10)

广告学专业源于传播学、长于营销学,并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交叉学科。我国高校的广告专业分别从新闻传播、市场营销以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培养人才。目前广告学的学科设置包括:开设在新闻传播学院以传播学为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开设在商学院以市场营销为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开设在艺术设计学院以艺术设计为背景的广告及相关专业。本文所讨论的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学专业不仅包括按专业方向设在艺术设计专业名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也包括艺术设计学院中开设的广告学专业。

一、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学专业定位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以及开设艺术设计学院的院校有1000多所,其中涉及广告设计以及广告行业相关内容的院校有几百所,其培养方案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进行,即重视技能与艺术设计方法的训练,广告专业讲授课程都以艺术设计相关课程为主,在就业方向上则选择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目前,国内以艺术设计为背景的广告专业教学模式针对广告表现层面,并未从学科与行业角度让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模糊、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差、就业前景不好。

产生于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是市场选择、学科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优势和必然性。如何结合教学优势和学生特色提炼广告专业的新定位是建立新的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大多设立在艺术学院或设计学院,学生多为艺术特长生。这些学生创造性思维活跃,擅长创意表现并能将理念转化为视觉形象。艺术设计学院多学科交叉,专业涉及范围较广泛,专业知识渗透较好。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有机会接触包括艺术、建筑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动画、新媒体、材料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视野较广阔。在艺术设计背景下团队合作形式多样化,不出学校学生就可以完成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并设计专业作品。但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学生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广告理论学习排斥,只专注于创意表现环节,形式绚丽却缺乏内涵与支撑。广告专业注重策划与逻辑推导,学生往往分析能力较差,分析问题较主观,对资料信息整理与转化能力较弱,不能将信息有效地整合梳理。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多数课程为设计表现课程,对广告理论、专业方向课程涉猎不深,很多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开设课程,使学生对广告专业知识了解较为片面。

学科背景的划分与界定能否对广告专业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是否应该淡化对专业学科背景的划分?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艺术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又能将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知识体系?如何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培养和评估?根据对教育教学背景的分析与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应在淡化学科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行业专业意识,用项目实践代替传统授课,将对知识点的学习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去,培养执行力强、专业性强的专项人才。

二、新的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要培养执行力强、专业性强的专项人才,就必须结合技术设计学科背景优势,从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先导性就业渠道与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向着手,将企业、高校、学生联系起来,结合用人需求、学生特征细化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1.课程与企业项目资源嫁接,将理论架构运用于细致的行业产品中

将广泛的理论架构运用于细致的行业实践或项目中,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大多数教师都是只讲授理论体系,考查评价也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对知识点进行识记,不展开联想,也不会拓展学习。高校课程应与企业实际项目结合,市场调查课程结合具体调查项目,广告策划课程结合企业企划案例,广告创意课程对接产品广告表现项目等。

2.利用艺术设计背景优势,打破学科限制

艺术设计背景多学科交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把握全局的意识。将广告专业知识结合艺术设计课题引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熟悉和容易接触的领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将市场调研引入设计调查,让广告专业学生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学生合作,结合设计内容与自身优势介入实际项目中,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专业优势,增加专业学习热情和信心。

3.用项目说话,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项目引入教学培养的专业能力,不是指广告专业知识,而是指职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意识,而不是以主观意识为主。书本上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它运用到现实项目中。

4.打破“学科背景论”,专业与特色并行

以市场需要与专业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不只是广告公司,还可以是设计公司、咨询策划公司、研发中心等,就业观念的多元化源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锻炼以及对职业的规划。

5.培养模式中的自我评价体系

实践中,对学生能力的测评往往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掌握上,而广告学专业的交叉性、商业化、创造性则要求我们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有新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宽理论”与“窄实践”。将理论知识放在具体行业中进行诠释,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理论――案例――行业――产品”的思路,在理论学习与案例理解的基础上专注于某一行业,充分了解行业的信息和发展,对市场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把握。

“虚课题”与“实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提供实际项目,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应提供实验性的虚拟课题。例如:市场调研课可以从广告公司直接引入调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结合设计背景行业发展进行有实验性质的趋势或概念调查。

“聚信息”与“分提炼”。艺术设计背景下的广告专业学生欠缺的是逻辑分析能力、理性思维,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往往看重的是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行业产品的分析和提炼。因此,信息的聚合、概念的提炼是广告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的能力、掌握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快执行”与“慢研究”。高校教育与企业运作体现在项目上最大的差别在于速度和效率。在企业经常要核算投入产出比,对项目的执行力度与速度要求很高。在学校做项目或课题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的实施和研究深入程度。让学生通过“快”“慢”的对比了解执行力、速度效率对于以后的实际工作至关重要,在学校除锻炼细化与深入程度外还应将执行力与效率放在首位。

“大广告”与“小专业”。广告专业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行业愿景规划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目标。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大广告”的概念,即它涵盖了众多行业和领域,代表了众多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如何促进中国广告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14).

上一篇: 企业现场管理论文 下一篇: 创新产品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