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37

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篇(1)

1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l.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该原则指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临床医学常用的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等有本质的差别。心理学方法论是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护理心理学,从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护士个体,到确定护士群体的职业特征;人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到确定其心理反应的共性规律,都必须在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2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该方法论原则是任何具有心理学属性的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它强调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各种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制约因素,并析出个体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因此,比较文化研究成果多具有较大普遍意义,也便于向实践领域推广、应用。如相关研究表明,东西方女性对乳腺癌根治术的心理反应有显著差异,护士所采用的心理调控对策亦截然不同。护理心理学的比较文化研究,强调以下三个原则。(1)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关系人们身心健康的主题。如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应侧重其性格类型的差异,了解其情绪表现、行为方式等特征及其对自身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如A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的护理心理学研究,既遵循心理学研究的规律,又兼有医学研究的特征;既与所有学科研究具有相同原则,又独具自身学科研究的专门特色。

 

1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l.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该原则指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临床医学常用的生物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等有本质的差别。心理学方法论是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护理心理学,从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护士个体,到确定护士群体的职业特征;人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到确定其心理反应的共性规律,都必须在心理学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2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该方法论原则是任何具有心理学属性的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它强调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以揭示各种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制约因素,并析出个体心理差异的文化根源。因此,比较文化研究成果多具有较大普遍意义,也便于向实践领域推广、应用。如相关研究表明,东西方女性对乳腺癌根治术的心理反应有显著差异,护士所采用的心理调控对策亦截然不同。护理心理学的比较文化研究,强调以下三个原则。(1)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关系人们身心健康的主题。如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应侧重其性格类型的差异,了解其情绪表现、行为方式等特征及其对自身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如A型性格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C型性格与癌症关系的研究,社会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关系的研究等;(2)着眼于明确的实践意义: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元、地区差异显著等特点,注重研究的目的性及实用性。

 

如长期在少数民族区域工作的护士,可根据当地少数民族护理对象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关研究,以便掌握不同民族护理对象心理活动的规律,并使研究结果在少数民族区域有一定推广意义;(3)立足于公正的衡量标准:公正的衡量标准源于客观、公正的研究工具的使用,必须控制下列三个主要环节。①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如测验、研究使用的文字必须为所有被试者同等熟悉,确保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实施心理测验,使用阿拉伯数字材料易形成公正的衡量标准。②研究的实施方式:研究使用的指导语必须统_,防止出现多种解释或不同理解,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差异。③研究结果的解释:研究者不宜对研究结果作出随意评判,避免片面、武断的结论。

 

1.3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心理学应用研究与临床医学研究的最显著不同,是很难像药物毒性试验一样,以动物的实验结果类推到人群;且动物心理活动的研究,难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因此,护理心理学研究,必须恪守以下伦理学原则。

 

1.3.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此乃首要的伦理学原则。研究过程中,不允许人为地对被试者施以惊恐、忧伤等不良情绪刺激;避免采用易致被试者疲惫、不快的研究程序。

 

1.3.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奉行“自愿原则”,不强求被试者参与实验。甚至研究中途被试者要求中止时,研究者应维护被试者的权益,尊重其选择。

 

1.3.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研究者有责任对被试者的个人资料实行严格的保密原则,未经被试者本人允许,不得将其任何资料公之于众。若有关资料确需做研究报告,必须隐去真实姓名,或将其完整原始资料分解处理。护理心理学研究经常涉及一些个体心理素质的测评结果,如人生信仰、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研究者必须对被试者的个人隐私终身守密。

 

2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及方式

 

2.1研究方法

 

2.1.1观察法(observationalmethod)指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什么关系的_种方法。此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从事任何研究几乎都离不开观察法。根据是否预先设置情境,观察法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observation):即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规律;(2)控制观察法(controlledobservation):即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护理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的现场观察法,既可以是二者之_,也可以是二者的融合。如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心理行为观察,所观察患者对病室(“预先设置的情境”)的心理反应,接近于控制观察法;而所观察患者对医护人员随时走动或发出声响的反应,则接近于自然观察法。此法虽非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但经观察所见问题,常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层研究的先导,故观察法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观察法使用方便,可随时获得被试者不愿或不能报告的行为结果,资料的可靠性较强,结果有较大现实意义,无需人为地对被试者施加任何外部影响,即可掌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资料;但其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性,适宜A群体者,可能不适宜B群体。分析报告观察法研究结论的最重要条件,是所得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因此,使用观察法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观察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误差。护理心理学多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研究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尤其适用于特别情境下的患者,如神志清醒的急危重症患者。

 

2.1.2调查法(surveymethod)

 

2.1.2.1晤谈法或访问法(interviewmethod)通

 

过与被试者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其晤谈时的行为反应,以其非语言信息补充、验证所获得的语言信息,经记录、分析得到研究结果。晤谈法通常采用_对_的访谈方式,其效果取决于研究者的晤谈技巧。此法既可用于患者,也可用于健康人群,是护士开展心理评估、咨询、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_。

 

2.1.2.2座谈法是以少数研究者同时面对多个被试者的访谈形式。相对于晤谈,座谈范围较大,便于_次获得较多同类资料或信息,满足分析、研究的需要。如研究“癌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即可采用定期座谈的形式收集相关信息。2.1.2.3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当场或通过函件交由被试者填写,然后对回收的问卷分门别类地分析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如了解某特殊人群(老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调查住院患者的需要等,均可采取此法。问卷法的研究质量取决于研究者的思路(研究的目的、内容、要求等)、问卷设计的技巧及被试者的合作程度等,如问卷所设计的提问能否反映研究者的研究重心、指导语能否让被试者一目了然、设问策略得当与否、结果是否便于统计分析等。又如开放式问卷的题量适中与否、能否引起被试者的回答兴趣等;封闭式问卷有无一致的答卷标准、分级适当与否等。问卷法简便易行,信息容量大,但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程度不同。故必须以科学态度分析、报告问卷法所获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问卷法对其他研究方法的辅佐及参考价值。

 

2.1.3测验法(testmethod)也称心理测验法,

 

心理学原理篇(2)

孙国兰等归纳分析了自嘲的种种动机:表达自谦、道歉、遮羞、遮丑、愧疚等。李春分p等从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探索了自嘲产生的三种形式: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和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自嘲式幽默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我们不难找到自嘲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自我佯攻——摆脱尴尬,提升自尊

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时刻会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事物产生意识。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个人对自我的意识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w指出,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自我与个体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相距甚远。当个体意识到两者不一致时,会采取自我防御措施以防止焦虑的产生。一种防御涉及对经验的歪曲,另一种防御涉及阻止威胁性的经验进人意识。

自嘲,是自我防御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令个体产生尴尬的事情发生之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了差距,个体为了避免他人的嘲笑,率先对自身展开“攻击”。而这种“攻击”,或者避重就轻,或者避实就虚,或者故意曲解,或者完全脱离事实。通过自我佯攻、自我否定,可以减轻或免受他人攻击可能带来的更大的痛苦。通过自嘲带来的“快乐”,可以掩饰现实与理想落差可能带来的悲伤、失望、孤独、后悔等等各种情绪,在表面上维护了理想自我,因而可以提升自尊。

ItwasrushhourandIwasdashingtoatraininNewYorkCity’sGrandCentralTerminal.AsInearedthegate,aplump,middle-agedwomansprintedupfrombehind,loseherfootingonthesmoothmarblefloorandslidontoherback.Hermomentumcarriedherclosetomyshoes.BeforeIcouldhelpher,however,shehadscrambledup.Gaininghercomposure,shewinkedatmeandsaid,“Doyoualwayshavebeautifulwomanfallingatyourfeet?”

上班高峰期,一位中年妇女匆匆忙忙赶往车站,却仰面朝天摔倒在一名素不相识的人面前,这是很让人尴尬的一件事。然而,这位妇女却立即爬起,恢复常态,并自称“漂亮女子”拜倒在人面前。可以想象我”当时的表情应该是从惊愕到可笑同情再到一笑了之。而那位中年妇女,身体摔疼了,甚至可能摔伤了,但通过貌似轻松的自我解嘲,挽回了自尊,众人也为她捏了一把汗。

二、利他主义——成人之美

有时候,人们互不相识,却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并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最终目标是为了他人利益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根据利他行为产生的不同心理动机,巴特森®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类型: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前者在做出利他行为时有考虑自身的情感,例如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防止日后可能产生的后悔自责情绪,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实现自我价值等等。这种助人行为在主观上有明显的“利己”成分,虽然个体在助人时未必意识到了。后者则没有考虑自身的利益,完全是受外部动机所驱使,为了改善他人的处境或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出手相助。不论出于“利己”还是“利他”,利他主义都考虑了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真正的利他主义来自于共情——能感知他人的情感和幸福。当某人需要帮助时,共情将会弓丨起同情、怜悯和温情“共情”能让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情”,让我们互相怜悯,互相帮助’共创文明社会。

某些自嘲式幽默,在贬低嘲笑自己的同时,往往从他人的情感需求人手,给予他人所需要的褒扬、关注、同情等。这属于情感利他主义。不论自嘲的制造者是出于“利己”还是“利他”,虽说有贬低自己的成分,但由于幽默本身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既“利他”又“利己”,实现“双赢”。

请看下面一则幽默:

Onacrowdedbus,afineladysteppedonagentleman’snewleathershoesinstilettoheels.‘I’msorry,”theladysaidimmedi¬ately.“Itdoesn’tmatter,”themanrepliedwithasmile,“ThankyouforremindingmethatIshouldpolishmyshoes.,’

公车上被人踩是经常发生的事。而这位男士在新皮鞋被人的高跟皮鞋踩了之后不但控制住情绪没有爆发,而且能微笑着感谢对方提醒该擦皮鞋了。他尽管自己受到了伤害,却能理解女士并非故意为之。为了避免给别人带去内疚、自责,他嘲笑自己皮鞋脏了,该擦了。在这则幽默里,女士紧张的情绪得以释然,男士也必定因为自己的幽默机智和绅士风度而让人刮目相看。

三、亲和动机——缩短交际心理距离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既有生存的自然需要,又有行为活动的社会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从基础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8]。有需要就会产生行为动机。李元授把人们因友爱、归属需要而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和动机。所谓亲和动机,主要是指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结构图,我们发现,一方面,人们有友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需要是建立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上的。在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的远古社会,人们相互友爱,互相帮助,以联合的形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斗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友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们获取尊敬、求知、求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之一。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极大发展,人的生理、安全的需要巳基本得到满足。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之间的生产、分工更加明确,也越来越细,人们互相之间的依赖程度也越来也高。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人们同样需要维系彼此之间的亲和关系。

幽默,通过使人发笑的机制,能调节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情,提升个人自我形象,缓解和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自嘲式幽默’通常站在与自己“对立”的立场进行自我攻击,或者丑化自我,或者贬低自我,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让他人感觉到心理优势,从而缩短与他人的情感距离。下面一段话节选自2007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Iapplaudthegraduatestodayfortakingamuchmoredirectroutetoyourdegrees.Formypart,I’mjusthappythattheCrim¬sonhascalledme"Harvard'smostsuccessfuldropout”.Iguessthatmakesmevaledictorianofmyownspecialclass".Ididthebestofeveryonewhofailed.

缔造了宏大的微软帝国,连续21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作为公众人物,头上顶着巨大的耀眼光环,让人肃穆起敬,敬而远之。然而,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盖茨却自嘲为“哈佛大学史上最成功的綴学生”,并把自己归为“失败者”——“在所有的失败者中,我做得最好”。原本与听众相距遥远,有着光辉形象的盖茨一下子“跻身”普通人的行列,架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为之后的演讲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不仅仅盖茨,很多公众人物都喜欢采用自嘲式幽默。幽默家孙绍振认为,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幽默语言,比诗化的语言更有感人的力量。天道教育一国际教育知名品牌,甚至认为“自嘲几乎是大部分名人演讲的必杀技”。

心理学原理篇(3)

诱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高校学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由于我国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但是,由于经济背景不同,家庭条件各异,使得部分学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的,往往容易形成自卑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调整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动机。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成就需要的强烈性。作为青年学子,往往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培养不同学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

二、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以及公平理论促进班级管理

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该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为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模仿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增加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三、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怠慢的情绪,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适时的行为修正是实现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生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

目标是一种刺激,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仅仅着重于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高校还应真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较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强烈的高成就动机、调整与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心理健康素质标准。即:一是要热爱生活,接纳自我;二是情绪稳定,心情愉快;三是有安全感,能承受挫折和不幸;四是自我意识正确,自我评价客观;五是有强烈的高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六是有坚强的意志力,自信心强;七是适应能力强,能正视现实;八是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九是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一次性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静态)到经常性的心理关注(动态)的转变;由被动地等待大学生来咨询和治疗的单一性到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转变。

2.由只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到既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强调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因此,对于大学而言,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学会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学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挖掘创新潜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心理素质和方法。减轻大学生由于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2]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8.

心理学原理篇(4)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心理学原理篇(5)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同时又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因此普遍存在发生心理危机的潜在可能性。

原因及症状复杂心理危机是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人际交往等关系相互交织的综合反映。大学生在危机发生时出现的症状是复杂的,也是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一旦出现,就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危机干预工作者进行直接的干预。

调整大学生心理危机应遵循的原则

预防性原则。由于自杀原因的复杂性、症状的瘾匿性和行为的突出性,以及学生自杀完成或危机干预的失败,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自杀不可能预防和干预,导致方法上被动无为或对自杀危险性评估不足,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因此,要做好大学生自杀干预工作,首先要树立大学生自杀是“可干预”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以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及时性原则。心理危机理论创始人开普兰认为,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每个人经历或目睹重大且突发事件的发生时,超过个人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使他无法通过常规的手段去对付面临的困难,便陷于惊慌失措的情绪状态,个人失去导向及自我控制力。危机发生的本身是应激性的,危机干预中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不允许进行许多细致的思考和无谓的尝试。因此,危机干预者必须能够对危机中不断涌现、不断变化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处理,否则,将失去干预的最佳时机或导致危机发展成失控状态。

发展性原则。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或自杀。另~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危机干预不仅以解决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为干预目标,而更应该以帮助当事人快速提升应对危机能力为干预目标。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危机干预,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新的经验,能够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全面提高应对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释放为主的原则。释放是指个体把可能引起心理危机的情绪或其它负面的心理能量及时排遣的过程。是将来自人的生理本能的;中动或外部不良刺激进行非理性处理并使之进入潜意识状态,而心理危机由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理性的压力和非理性内驱力(潜意识状态)经常出现相互倾轧,即使理性获胜,个体也将产生抑郁或焦虑,如果能及时恰当地释放这种不良情绪或;中动,将很好地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学原理篇(6)

【关键词】测谎测谎仪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应用

一、测谎由来

所谓测谎,就是对谎言的鉴别活动。“测谎”一词,是由“测谎仪”(LieDetector)而来;“测谎仪”的原文是Polygraph,直译为“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以了解受询问的嫌疑人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由于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故俗称为“测谎”。准确地讲,“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解释“测谎”或

“测谎技术”,我们认为其科学称谓应是心理测试技术。

二、测谎仪如何进行测谎

(一)测谎的三大前提

1.被测人必须自愿接受测试,除非涉及刑事案件,任何人不能强迫他人接受测谎,否则,即构成对人身权的侵犯;

2.专业人员专业性、司法公正性高;

3.鉴定结果只作为审查其他证据的辅手段,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哪些案件适合测谎

适合测试的有22种案件,比如:投毒、爆炸、杀人等,但像审理惯偷、系列抢劫等就不适应了,因为这样的人每次都重复同一种模式,即“动力定型了”,就好像刷牙一样,天天都做,心理痕迹不明显了,在测试中很难区分。

(三)如何使用测谎仪

1.测谎室的要求

(1)室温:不超过25℃;

(2)环境噪音:要求非常安静;

(3)环境温度:20℃至25℃,如有必要应安装空调;

(4)光照度:适宜,否则影响测试;

(5)通风:保证有足够的氧气;

(6)室内布置:整洁,墙壁上可悬挂证明测谎员资历的证明等;

(7)桌椅:最好是比较舒适的扶手软椅,供接受测试的嫌疑人坐,尽量不要用木凳。

2.题目的设置

(1)一次测试不超30分钟

每道题约25秒钟,即使50多道题,测试一次也超不过30分钟。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注意力、记忆、认知等活动能保持30分钟,超过则会逐渐疲劳。

(2)尽量使用方言

南北方语言有很大差异,比如:“平时是穷得没钱花吗?”这对南方人很正常,不会引起波动,而北方人则不同,他认为是侮辱他,会很愤怒,会影响测谎效果。避免出现女性敏感的问题,比如对于的问题,应该这样去问:“作案人是爬上床了吗?是站在地上吗?是扒衣服了吗?是没扒衣服吗?”此时图谱显示的就是真实心理痕迹的反映。

(3)所有人用同一套题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用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会被找出来,而且,为了检验所出题目的客观性,一般先测办案民警再测嫌疑人。因为办案民警对案中情节都已熟知,所以在测试中对涉及的目标题都会无任何反应,以保证排除无辜而不会出错。

三、测谎的心理学原理。

测谎技术是一种心理测试技术。所谓的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物电子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的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从该项技术的原理上阐释,此项技术绝不是“测量被测人是否说谎”,也不是“测人说的话(或供词)是不是说谎。心理测试图谱评判的是被测人有无对违法犯罪事实的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心理会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甚至想不琢磨都无法克制。每当被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应暴露出来。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的人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1)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2)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及成分变化,导致面部、颈部皮肤明显苍白或发红;(3)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出汗,双眼之间或上嘴唇首先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4)眼睛:瞳孔放大;(5)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6)肌肉:肌肉紧张、颤抖,导致说话结巴。这些生理参量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所以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而是自主的运动,在外界刺激下会出现一系列条件反射现象。

这一切都逃不过测谎仪的“眼睛”。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便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正是基于这种原理,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试嫌疑人时既允许回答“是”或“不是”,也允许受测人以沉默作为回答。

四、在中国的应用

关于“测谎”结果的法庭证据作用,我国过去一直认为“测谎是唯心的”而全盘否定,直到80年代公安部有关人员到日本考察后才认识到“测谎是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在我国开展“测谎”工作。1981年,我国引进美制MARK-型测谎仪一台,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6宗,准确率在90%左右,显示了“测谎”技术辅助预审工作的明显效果。1991年,公安部科技情报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组成的“测谎仪课题组”研制出“PG-1型心理测试仪”,并于同年6月开始试用。辽宁省公安机关据此侦破了几起只有嫌疑人而缺少物证的久拖未破的积案,其100%的排除无辜准确率、98%的认定准确率,连美国权威都惊叹说:“我们还没有做到!”从此,国产测谎仪名声大振。接着,公安部将此项目列入“八五”重点项目。“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已出PG-7型测谎仪,将测试参数增加到包括皮肤电阻、血压、脉搏、呼吸等。目前,中国使用测谎仪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家。测谎仪在全国各级公安司法部门试用的几年时间内,已成功地辅助侦破了大批疑难案件。

有人提出:能否将测谎仪引入中国司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谎结果,作为证据直接使用?对这一观点,司法界的专家们认为:测谎仪虽然如此神通,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来看,测谎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不包括测谎结论。原因在于:测谎技术及其结论的可靠程度(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目前在中国,由于测谎技术的引进、开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审判工作中的研究和应用还是极少触及的新领域。测谎结果还不能作为证据直接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新波.心理测谎技术的历史发展[J].零陵学院学报,2002.

心理学原理篇(7)

加涅(R.M.Gagne)的“学习记忆模型”和梅耶(R.C.Mayer)的“学习过程模型“都告诉我们:新知识的习得首先是信息获取,获取信息离不开注意和知觉。影响“不随意注意”(有的称“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和情绪特征,前者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大小、颜色等;后者主要是指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如栩栩如生的画面、鲜艳欲滴的色彩、富于感情的声音等。著名知觉心理学家J・J・吉布森(J.J.Gibson)认为,对人类生活和学习起重大作用的有五大知觉系统,其中,视、听觉系统摄取的信息量最大,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意义更为重要,鉴于此,在物理性质的教学中,应采取“实物展示原则”。例如,我们出示一瓶“温馨而诗意的”氯气(浅绿色);切开一小块“明朗而坦白的”金属钠(银白色);悬起一条“华丽而尊贵”的黄金项链(橙黄色);玩一粒“冰心玉壶般的”明矾晶体(透明);粉碎一方“令人伤神的”铬酸钾晶体(嫩红色)。这些斑斓色彩形态呈现的同时,配合浪漫诗意的艺术化课堂语言,带给学生视听觉的感受是深刻的,引起注意和知觉的刺激是强烈的,导致情绪体验上的引发是丰富的,新知识习得的效果必然是甚佳的。

根据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在物理性质教学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发挥学生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让学生多方面接触把握知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根据知识特点,创设让学生说、看、摸、做的教学情境,是“实物展示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比较钠与铁的硬度,(做)让学生用小刀切割钠;估计钠的密度0.97 g/cm3,(看)钠浮于水上(1 g/cm3)沉于煤油(0.8 g/cm3);钠的熔点低于100℃,(看)在水面熔化成小球;钠的颜色,(看)银白色光泽。多知觉学习理论还鼓励教师在物理性质教学中,通过嗅觉闻物质的气味,如闻硫化氢的臭鸡蛋气味,硝基苯的苦杏仁味,低级酯的果香味;若可以食,也能尝尝其味道,如尝尝盐(氯化钠)的咸味和糖(蔗糖)的甜味。

总之,“实物展示原则”的出发点是让物质实体露面,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感觉注意,从而习得新知。这种原则不但符合心理学的多知觉学习理论和现代认识论的规律,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时代要求。当然,无法获得的实物,可以采取虚拟的办法“展示”,如音像媒体或电脑合成课件等。

2.阐理释义原则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简单陈述性知识主要指以符号(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为表征,如外语单词,历史、地理课中的地名、年代、人名,有些物质物理性质就属此类。这类知识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阐理释义”就是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精加工”和“记忆术”两种学习技术,对物理性质学习内容进行“特殊处理”,以期获得最有效学习效果的方法。

“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论或使之与其他概念形成联想等,目的是为知识建构和获取提供额外信息的学习技术。例如,关于同分异构体物质的物性比较教学,在人教社2000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化学教材第二册第121页,现列表1如下:以表1为例,对此教学内容进行阐理释义:共价非极性分子的熔沸点,主要是由相对分子质量决定的。但是对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正丁烷和异丁烷来说,由于异丁烷有支链,不如正丁烷分子间排列整齐,而分子的整齐排列使得分子间的吸引力变大,熔沸点升高,故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高低出现如此规律。相对密度亦可解释。

“记忆术”也是促使陈述性知识掌握的一种学习技术。此种学习技术应用在化学教学研究中是有很多先例的,“死到临头”(白磷有毒)、“佛要金装”(金有极好的延展性,可以成箔)都是“记忆术”这种技术的体现,这种释其联想的“假义”的方法对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学习是有帮助的。

3.形成练习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除了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外,还有一种程序性知识,即解决问题和做事的能力。我们平常强调学校教育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形成技能,这里的“知识”实际是指陈述性知识,而“技能”就是指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利用形成性的变式练习教学原则,将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掌握,并且在物理性质的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程序性知识。例如,以下问题是将陈述性物理性质知识,通过变式练习原则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且由此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的很好练习。

问题:下列所说的黄色中的哪一个与另外三个的黄色原因不同:

A.黄色炸药TNT的黄色;B.硫磺的黄色;

C.碘化银的黄色;

D.沾上浓硝酸的皮肤的黄色。

心理学原理篇(8)

一、运用心理换位,重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才能直抵心灵的深处。心理换位意味着教师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学生的所思所行,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亲师重道、共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对人格的自由发展充满渴望,抱着怀疑、审视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这些变化启示我们,必须遵循历史教学规律,从历史学视角出发,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人格态度对待学生,用民主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多一份期待和激励,多一份赞扬和关注,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促进,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共生和共长。

二、运用学习理论,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根据这一原理,学习历史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和联系,并将其他的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从逻辑上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建构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就会忘记。

三、运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诱因

知识迁移,就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基础上,把新旧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引出新的历史知识,再把新的历史知识纳入旧的历史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产生新的历史知识结构。知识迁移理论启示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精心处理教材,巧妙组织教学,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兴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诱因。

四、运用记忆规律,巧送学生记忆金针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记忆规律又称遗忘规律,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得出:学习新知识后,开始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即先快后慢。记忆规律启示我们,当学习了历史知识后,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采取六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一是预习。涉略全章各节内容,了解教材讨论的一些总的课题。二是提问。对各分段提出问题,通常只要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就可以了。例如,可以将“程朱理学”改为“什么是程朱理学?”或“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三是阅读。仔细阅读分段内容,尝试回答所拟问题。四是思考。在阅读课文时要积极思考,力图理解,想出一些例子和原理来加以说明,力求把教材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五是复述。在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的内容,如果不能回忆,就重读记忆因难的部分。六是复习。学完全章后,默默回忆其中要点,最好把各要点写出来,并再次尝试回答各节提出的问题s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些;熟记后,复习的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五、运用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锐性。培养这些思维品质,可以结合历史教学来进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唐代罗隐的《西施》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中国古代有“女人是祸水”的看法,但本诗一开头就表明吴国灭亡不应归罪于西施,如果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谁呢?这种联系时运分析国家兴亡的历史观念说明了作者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反映的是作者独立思考还是墨守陈规。

心理学原理篇(9)

二、“期望”原理的应用

教师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每个学生都有一股内在隐藏的潜力,即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以罗森塔尔教授为首的心理专家们研究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当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满足其期望,并且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就会激发力量,即学习动机。教师首先应当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潜质,期望一个合理的进步空间。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郝老师十分珍视学生们的进步,哪怕成绩提高了1分,都会给予关注和表扬,感受到期望和关注的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动力。与之相反的教华文的符老师却认为“差生”就是“烂苹果”,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一点点被打击没了,最后自暴自弃。

三、“记忆”原理的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是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教。识记是人脑对事物作出区分识别并留下大致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首要过程。心理实验证明,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从第一步就给予学生深刻印象,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在整个记忆过程中至关重要。而学生对待新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保持集中注意力,因为错过了识记环节,就无从谈起保持记忆。在识记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就可以顺利进入保持环节。保持是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过程,计算机的存储芯片对任何信息都能做到永久保存,而人脑需要不断复习才能记牢。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记忆效果。例如,某解剖学教师编的人体12对脑神经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根据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中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进行短期快速的强化复习,其后调节复习频率,直至巩固记忆。对于所学知识,记得越多越牢固,自然有效提高教学。

心理学原理篇(10)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 高校 学风建设

Key words: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ollege School tradition construction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和谐校园事关整个国家的繁荣兴旺和长期发展,而学风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一环。

一、什么是学风

1.学风的概念

学,指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风,指风气,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学风,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的风气,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学习纪律原则、环境等核心内容,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活动内在精神和外部特征的综合表现。

2.学风的具体表现

高校学风主要体现在:

①校园的环境氛围。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会感染、熏陶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

②严明的学生管理。健康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有优良学风的学校一定有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日常管理程序。

③丰富的教育载体。学风是在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应创造一切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当今高校学风现状

学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根据以往研究调查显示,现今高等院校的学风大致有以下特点:

积极方面:目前高校整体学风较好,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端正,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较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好课后学习,对目前的学习状态、所学专业和教师教学比较满意。在思想意识上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积极开拓自己第二课堂,例如:好多学生主动学外,考取其他各种资格证书,以此来增加自己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

消极方面:目前高校学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及格万岁”的惰性思想,学生旷课、挂科现象还广泛存在,甚至学生中流传“挂科、逃课,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活”“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种不良思想。而且,高校考试作弊现象较为普遍,不论是期末考试,还是四、六级或计算机等级考试,都会发生学生作弊被逮情况,而且作弊手段越来越科技化,严重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

当然,依据学校层次的不同,具体到某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能也会有所偏差,以上只是高校普遍情况的总结,反应了最一般的情况。

三、运用心理原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一整套相互配套的制度。学风建设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应用心理学原理,加快学风建设的步伐。

1.利用模仿强化和替代强化,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造成人的行为社会化的内部力量。模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行为特征的注意,在头脑中形成榜样的表象,用以组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二是替代强化,即通过观察社会对他人行为的态度而进行自我强化。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是大学生最接近的模仿对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例如:可以对党员、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考察实行量化管理,规范他们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榜样作用。

2.利用从众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体与群体意见发生分歧的情况下,个体所具有的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群体的压力,并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一种心理倾向。害怕孤立、趋向从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良好的学风,那么良好的习惯就会被师生所遵循,并形成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促使学校中的成员产生“从众”行为。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人的从众心理,通过规章、制度、活动、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良好学风,利用从众的力量,加强学风建设。

3.利用暗示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在心理学上,采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叫做暗示。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骨干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积极宣传倡导良好学风,同时,抨击、严惩不良学风,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积极暗示,朝着健康、向上的学风方向发展。

4.利用竞争意识与求胜心理,加强学风建设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事事都不甘落后。在竞争的条件下,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自身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学校要为他们刨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建设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上一篇: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 下一篇: 新媒体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