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4 14:47:36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1)

重庆市綦江区以建设“重庆市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验区”为契机,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借力“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坚持把提升工程纳入全员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提升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小学教师共计7550人,其中学前教育183人,小学教师3327人,初中教师有2534人,高中教师有1506人。农村小学教师有2563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77%;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有2027人,占初中教师的80%;农村高中教师的人数为386人,占高中教师总数的25.6%。全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总人数为4976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5.9%。30岁以下教师1302人,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7.2%;36~50岁的教师4899人,占教师总数的64.9%。2014年,在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混合培训中,綦江区按照市教委、国培办要求,统一部署、强化管理,以“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为主题,把国培计划和区级培训规划结合、提升工程与校本研修相结合、活动实施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研修成果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共组织46所学校、2605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全区远程培训上线率、学习率、合格率全部100%;线下集中研修共有1350名教师参训,培训机构全部认定为合格。区教委为提高培训实效,对参训学员集中组织统一考试,结合线上、线下培训和考试成绩,评出线上远程研修优秀学员339人,线下集中研修优秀学员159人。

二、提升工程实施的具体作法

1. 建立工程推进机制。綦江区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区教委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分管教师培训的教委副主任为副组长,区基教科、区教师进修校、区教科所、区技装中心的有关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区教委把提升工程成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用行政手段强力推动提升工程的实施。

2. 切实搞好培训需求调研。2014年4月12日至20日、7月2日至4日,在面上调研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7所学校、2个学区、1个教研单位和1个培训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只简单地运用课件进行教学,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考核机制。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归纳起来有:希望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渴望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培训动漫制作,教会教师运用各种常用软件;采用“菜单式”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培训内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推广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一线教师疑难等。

3. 分批整校推进实施。綦江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共106所,区教委经过研究后决定分三批完成全区7550名教师提升工程的学习。2014年11月18日,第一批选择46所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所有学科全部教师参加提升工程80学时的线上远程研修学习,在参加线上研修的2605人中遴选1350人参加线下5天的集中研修学习。

4. 集中培训分段进行。由于线下集中研修时间紧、任务重、工学矛盾特别突出,綦江区采取2天区集中培训、2天校本研修实践、1天作品评比交流表彰的模式,打造优秀作品,即“2+2+1”模式。区集中的2天采取先大班后小班的模式进行培训,大班采取的是由信息技术专家作“技术为我所用 教学因我而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小班的时候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坊主和教研员组成3人团队,进行分班破冰活动、部署线下研修任务、分组讨论、展示作业及教学设计,打磨作品、小组展示、选定作品方向。校本研修的2天,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修改、打磨、完善并提交作品。最后1天研讨交流、分享展示、完善成果、评比表彰。

5. 建立分类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与綦江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相结合,通过线下研修、作品打磨,每校推荐线上参训人数10%的优秀作品提交到区里,区里组织专家评审,遴选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30%,每个积30分,二等奖占30%,每个积20分,三等奖占40%,每个积10分。根据学校参训人数获奖的平均积分和工作坊内学员获奖积分的人平分进行排名,评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一等奖8所、二等奖12所、三等奖8所和对坊主、教研员考核定等。

6. 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綦江区教委每周一通报上周各个工作坊和学校教师参加线上研修的情况,促进学校和工作坊的坊主督促学员参加学习。通报的量标主要有参训率、学习率、每个学校教师参训成绩的人平分排名、工作坊内学员参训成绩的人平分的排名、全区2600名教师到每期通报统计截止时间成绩排名等。区教委共进行了六次通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校长、坊主和教研员督促教师参加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7. 高度重视成果物化。培训过程中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积极围绕打磨优秀作品,汇总提炼物化成果的思路开展工作。对各种提升工程的文件、通知、方案,线上研修的成绩表、线下集中培训研修手册、考勤册、线下研修小组交流研讨记录表、成果打磨登记表等、考核结果、学校总结、优秀作品等,分类组卷,建立提升工程的专卷,有利于对提升工程实施的总结和提炼。

三、提升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

1. 获得学校领导理解,有效克服了工学矛盾。本批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期末复习考试,工学矛盾突出,但由于区教委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委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学校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培训前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提升工程实施后,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校校长的充分理解,使得很多学校的校长主动地为教师想办法、想措施,鼓励教师圆满完成提升工程的培训。

2. 采用混合培训模式,取得丰硕培训成果。由于本次培训采用的是混合培训模式,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感觉很实用,加之又采用了任务驱动培训,完全颠覆了教师过去对远程培训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生动的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增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征集出来的优秀作品有270件,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97人,三等奖148人。

3. 赢得各校大力支持,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工程的实施,在学校得到了校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每周看学情通报,对本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局面。

4. 打造了一批指导专家队伍,为提升工程继续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綦江区以项目制的形式,按照一定比例结构,整合区内外教师培训、教研、高校和培训机构以及一线名师组成的60名区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专家团队。这个团队具有较强的提升工程实施教学研修和培训能力,承担对綦江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策划、指导、管理、交流和监测,将极大地推动綦江区下阶段提升工程的开展。

5. 任务驱动,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注重在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后,让参训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参训者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培训最后,参训教师还参加了区教委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提升工程培训考试。

6. 顶层设计、行政推动是关键。由于提升工程的实施时间紧,工学矛盾特别突出。因此,顶层设计上,坚持分批整校全学科推进,有利于学校配合开展培训;行政推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行政主导、分校组织、项目推进;方案设计上,坚持学校、教师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行政推动为主的提升工程的培训,体现了较强的“刚性”色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2)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 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 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 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 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 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 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 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状态检修的技术基础是设备状态的准确评价,根据监测等采集手段获取各种状态信息,分析故障发生现象,评估故障发展的趋势,依据设备的重要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检修策略,并合理地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使设备状态“可控、在控”,保证信息设备和通信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1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依据与工具

1.1 技术原理。所谓状态检修,是在设备状态监测基础上,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科学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的检修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数据收集,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从OMS系统、主网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数字标准化作业系统、其它相关系统获取数据。(2)根据基础数据和评价标准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价,并将结果提供给监测预警功能与其信息共享,以备外部信息平台调用。(3)根据状态评价结果及风险评估参数对设备进行风险评价。(4)以状态评价为基础,结合风险评估结论,生成检修策略。(5)基于检修策略,生成设备检修计划。(6)对上一年度状态检修工作进行总结,进行绩效评估。

1.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分析。设备状态检修是利用监视技术和诊断技术提供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判断设备是否运行异常,预知设备的故障,对设备未来的运行健康状态实施设备检修。以监测为依据,对结果的有效应用和管理是实现状态检修的保障。能提高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技术主要有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

1.3 设备状态检修的作用。通过持续、规范的设备跟踪管理,综合离线、在线等各种检测分析结果,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开展状态检修下一阶段工作创造条件。(1)评价工作的开展:编写评价细则、制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流程。(2)评价细则编写原理:参照故障树分析法,综合技术监督经验,总结设备的故障发生规律和特点,分析得出典型故障,提取表征设备典型故障类型的特征状态量。(3)以特征状态量为主要依据,制定状态评价表,通过对表中的特征状态量评分,得出设备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

1.4 主要的技术依据。以设备的当前实际工作状况为依据,通过先进的监测、可靠性评价手段及寿命预测手段,综合各设备的状态信息,识别故障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及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并根据分析诊断的结果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故障将要发生前进行检修。

状态检修通过数学评估模型,解决在信息和通信系统状态检修中存在的数据处理和状态评价建模这两个关键问题,对其进行实值校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且具有准确、操作性强的特点,能适应当前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

2 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2.1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总体框架。状态检修系统是以安全、环境、成本为基础,包括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评价、检修策略和计划。由巡视巡检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录入,按照预警规则,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检修人员对预警信息进行数据处理。

2.2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数据框架。(1)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包括实时采集的数据、巡视数据、巡检数据、检修数据和设备台帐数据等业务应用所产生的数据。(2)基础管理数据。基础数据包括参数配置数据、流程数据、权限管理数据、人员机构数据,主要为状态检修系统提供支撑性数据。

2.3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应用框架

系统完全采用三层B/S的结构,完全基于J2EE开放式结构设计:(1)业务层。本系统业务层为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数据信息采集,巡视管理、巡检管理,状态评价、设备检修计划等,实现对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工作。(2)应用层。提供业务应用服务。实现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的所有业务逻辑。实现设备状态评价与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与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件业务逻辑和评价模型计算层,同时实现与数据层的信息交换。(3)数据层。用来存储系统的各种数据,实现信息通信设备日常业务应用数据交互时的数据存储。

2.4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技术框架。(1)应用系统层。应用系统层承接借鉴了行业应用系统分类标准,按业务功能划分日常业务管理、台账管理、业务查询管理、数据采集管理、系统支撑管理。(2)业务支撑层。业务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 如将数据交互、统计分析服务等支撑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便于应用系统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由此可见,业务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系到应用系统开发的进度以及后期系统功能的扩展。(3)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主要由设备台账库、数据分析库、基础支持库组成,其中数据分析库是整个状态检修系统的分析数据来源。

2.5 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安全框架

系统需要充分考虑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在网络隔离和安全验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1)应用软件安全。系统在设计开发中实现必要的安全措施,权限设计及日志审计等功能。按照高等级信息安全要求,来设计、开发本项目。(2)安全性。数据库用户密码、最终用户密码均不明码保存,用服务器上所有服务调用均须验证用户身份并经权限校验,不对相关系统构成安全威胁。(3)安全验证。系统通过安全认证。

结语

先进的状态检修管理系统,对保障设备管理的健康状况、运行性能及设备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制定检修策略,合理安排检修项目和检修间隔,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最终形成符合信息通信设备状态检修要求的管理体系、执行体系、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显著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交通工具的变更就是这一现象的显著标志。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及个人,对汽车的购买力逐年上升,汽车已经成为相当比例的人群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工业的兴旺发达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汽车故障的频频发生,却又给维修行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冲击。传统的站点式维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站点式维修模式的局限

(1)维修点无法覆盖

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以自驾的方式赶赴所在地区以外的地点,长途奔波中汽车难免发生意外,由此造成的不便极大地挫伤了用户购车的积极性。再者由于地域和方式的限制,传统的维修模式根本无法满足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临时故障实施应急诊断的市场需求------维修人员接到通知后,常常需要奔袭数十公里赶赴故障现场,由此造成的维修延迟严重地影响到了交通的顺畅,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2)维修人员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

现代微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汽车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使得汽车的构造比早期要复杂许多,自动化人性化程度也与日俱增,这些都大大拔高了汽车修理工作的技术门槛,能够跟踪和掌握汽车行业高新技术的基层维修技术人员和资深专家供不应求,远远无法满足普遍存在的市场需求。

(3)维修资费容易发生纠纷

传统散点式的维修服务方式在资费上存在合理正规的体系,容易发生纠纷。一些信誉度不高的零散修理人员会利用车主迫切想排除故障的心情漫天要价,更换部件时以次充好,或是蒙骗不甚懂行的新车主,虚报机油量和维修清单内容,夸大实际消费,严重损害了车主的切实利益。

二、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的工作方法和结构

而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系统则不存在上述弊病,其强大的信息互动网络和统一的操作管理,能够对用户提供无限量、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且服务流程规范化、透明化,为用户提供专业、实在、贴心的优质服务。在下文中,作者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地总结对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系统的研究成果。

(1)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的工作方法

远程故障诊断维修系统充分利用了汽车高度集成的电子技术,同时还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共同搭建一个全方位的诊断与维修平台。该系统随车安装了即时监控装置,以便随时随地检测用户汽车的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发出报警信号,将汽车故障信息发送至远程诊断维修服务中心,并对汽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实施精确到米的卫星定位,方便服务中心根据接收到的详细信息向用户提供专业迅捷的远程技术支持。一些简单的故障排查,可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耐心地引导顾客自行解决。对于无法在远程协助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的复杂故障,系统工作人员则将详细记录故障主要信息以及车主的联系方式,迅速通知临近的技术网点即刻派出维修人员赶赴现场,为车主排忧解难。

(2)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的基本结构

对汽车实现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首先要在每部汽车上安装嵌入式在线检测系统,承担终端信息的采集工作,然后再将GSM模块应用到远程无线信息的传输设备中。除此之外还采用了GPS模块用于故障车辆定位。定位和传输工作相结合,使得远程诊断和维修中心,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服务器上的维修资源,组织维修专家对接收的数据详细分析,制定适宜的维修方案,并将信息反馈给故障汽车。

(3)网络服务器的运行工作

网络服务器可以被认为是远程诊断和维修服务中心的灵魂主宰,由Web主服务器和无数无线信息传输单元组成。该服务器同时承载了汽车诊断专家系统、大型知识库、汽车故障维修参考数据库、推理机制,并将联络终端分别伸向全球范围内大型技术维护中心、科研机构以及汽车生产厂家。另外,该服务器是开放的,注册用户经授权后可通过网络与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服务中心实现信息交互,查询汽车故障和维修记录极其相关资费记录。

(3)系统功能和故障处理流程

全部流程是通过远程诊断与远程技术支持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运作的。

远程诊断和维修服务中心通过无线接收单元接收到用户发出的请求,同时记录故障汽车的地理信息、故障信息和其它数据流,将所有信息汇总。然后根据汇总的数据调动服务器的技术资源对汽车故障实施诊断,裁定故障级别,反馈给有关故障处理人员。故障处理人员会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对情况作出判断,指导用户排除汽车故障。当故障较为严重,用户无法在指导下自行排除故障时,地理信息定位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它将标出车辆地理位置,自动搜索并通知最近的维修网点,派出维修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故障汽车现场排除故障。待维修工作完成以后,再将相关车辆维修历史数据库更新,作为以后类似问题处理的参考数据。

三、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的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由在线检测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定位系统以及网络系统构成的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散点式维修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为用户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当下这一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些新的增值功能也正在火热的研发阶段,其中最贴近广大用户切身利益的还要属防盗系统和技术培训两个方面。

(1)定位追踪功能用于防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车辆,车辆抢劫与盗窃的违法犯罪案件也逐渐增多。而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则致力于有效地杜绝这类违法犯罪行径,保护用户的财产和生命财产不受到非法侵害。在用户发现汽车被盗以后,可以立即向远程诊断和维修中心发出请求。车辆上搭载的GSM模块将反馈被盗车辆详细的定位信息,方便公安机构沿电子地图上描绘的行动轨迹实施追踪。如图2所示,根据实时跟踪情况,配合公安部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被盗汽车的轨迹有效地实施追踪。

(2)远程技术支持与培训

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希望自身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用于应对临时突发的汽车故障。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也考虑到了这一市场需求,做出了相关方面的技术研发:利用无线通信设备,用户可以与中心取得联系,随时随处得到维修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还可以通过网络享受专家团队的远程示教、技术培训等服务。在网络平台,用户只需输入关键字,即可获悉专家在线答疑。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5)

我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市两区,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总人口460万。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80所,小学987所,幼儿园178所,教师共计4.2万人,其中农村教师占60%以上。

1. 我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 现有硬件环境,我们对全市120所初中学校的常规电教设备进行了调查,发现有32%的学校教室没有电脑,有43%的学校没有电子白板,还有33%的初中学校连投影仪都没有。

(2)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市95%的中小学教师已取得了信息技术高级证书,对教学设备具有了一定的驾驭能力,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意识淡薄、能力不足,距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

(3)全市60%以上的教师在农村,50%的农村学校尚未通网络,教师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教学资源,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难以实现。

(4)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水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的驾驭能力不够,尤其在网络交互方面;在课件制作方面,仅有3%的教师能利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工具,8%的教师能利用几何画板,其余教师多用PowerPoint(60%)作演示性文稿,大部分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的水平还比较低。

(5)对教学与学习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新课改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等都有所了解。但就熟练程度而言,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能够熟练应用的仅为调查总数的3%,能够应用的也仅为6%。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让教师把学会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概念认识模糊,应用积极性不高。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作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2)培训经费难以落实,教师经济压力大。我市地处湘中偏西,部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市、县各1个,60%以上为农村教师,教师工资收入低,财政应该投入教师工资1.5%的继续教育经费大部分县市区又没到位,培训经费由教师个人支出,增加了老师的经济负担。

(3)培训方式单一,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骨干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骨干培训”再“全员培训”。培训特点多以集中面授、集体听讲为主,这种形式占到了所有培训课程的95%以上,而网络授课、以课例和讨论为主的培训还处于尝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怀疑精神为目的的课堂;而我们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我说你听”的旧有模式,亟需为学习者创造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4)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培训效果差。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以致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1. 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意义

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 12月 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 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7月23日,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湘教通〔2014〕311号文件,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2014年8月2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各学校应按照省工程办的统一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工程的实施,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管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教师明白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教育大势所趋,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2. 周密组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根据我市的实际,从2014年开始,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量大,任务艰巨。2014年,是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对于该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全面完成目标与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要统一思想、集中精力,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继续抓好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湘教发〔2011〕22号《关于印发〈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们已成功申报并经省教育厅批准了13所省级基地培训学校,但对承担全市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困难还很多,我们要根据本地实际,继续抓好省级基地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工程规划。2014年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局之年,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市局的《实施规划》,制订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各地的教学实际,按照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的方式。规划要做到有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有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有相关责任、考核评价。为了使这一轮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区分。特别要指出的是,本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要把握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的实际需求两个重点,突出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工程硬件是前提,应用是核心,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利用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的契机,加强对学校电教设备的配置(如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器等),教师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校可建立网站、网盘、QQ群等,把教师的优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优秀论文、学生的优秀电子作品等及时上传更新,全体教师可随时调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每位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网盘等,既可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1世纪是合作共享的时代,实现资源合作与共享,可省时、省力、高效、互补,共同创造出更为美好的成果,是所有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在网络资源相当发达的今天,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站为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源,把最新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信息采集工具(硬件)等在相关的网站、网盘和QQ群上,让老师们学习、交流。也可以把多媒体硬件、软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课件或视频在网络上供教师们学习。

四是切实抓好培训师资团队建设。培训者团队的整体素质既影响培训理念,也会影响培训方式,老师们参训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本次培训为全员培训,受训人员广,培训对象整体师资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大,培训内容各异、方式多样。各级培训基地要千方百计建设一支责任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培训者团队,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整体实现提升目标。首先,我们挑选300名学历高、敬业精神好、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精的教师参加省级骨干培训;其次,市本级完成150名市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市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市直、开发区各中小学的“引领者”全覆盖;然后,各县市区教师培训机构完成1000名县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骨干队伍建设,实现县级所属培训任务的城镇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校的“引领者”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五是切实抓好全员培训工作。从2015年起,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引领,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以市、县、校三级培训为主体,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到2017年,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建立健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六是创新培训模式。全员培训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即“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主要依托县级及以上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实施,通过组建以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以微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学科案例教学,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负担、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网络研修:主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交流和探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确定研修主题,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着重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研修时间不少于30学时。

校本研修: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并以微课的形式上传教学课件至个人学习空间,同时加强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跟进培训与教师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时间不少于20学时。

七是抓好培训结业和考试认证组织工作。中小学教师参加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修完相应的学习课程,并同时按要求参加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经考核合格后,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并记继续教育学分80分。培训合格后,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测评,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办统一颁发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合格证书。考试认证既是检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质量与效益的基本环节,又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的助推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考试认证组织工作,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确保培训考核、上机考试、综合考评有序开展,保证考试认证工作的严肃性。上机考试由省项目办统一组织,组考工作由各培训基地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基地要高度重视组考工作,认真组织参训教师参加考试,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认证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根据省里的模式和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设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明确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省颁“实施规划”和市里的“实施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级培训机构要履行职责,为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物质保障和前提条件。要在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市本级安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直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负责本地区教师全员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要根据有关教师培训经费的政策依据,积极主动,据理力争,争取政府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3)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广大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15年起,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与教师资格证再认证、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特级教师评审等挂钩。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及时表彰,切实提高本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4)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应用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运用多媒体技能论文比赛等,通过竞赛激励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优先外派学习。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培训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要积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对优秀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6)

        0 引言

        随着汽车 工业 的飞速 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维修从机械与电器的简单维修发展到电、机、光、液一体化的复杂高科技维修,而这些都是基于信息电子技术之上的;二是从过去的国有汽修 企业 单一经营到以股份制为主的多种 经济 成分的 现代 汽修企业经营;三是在用工与报酬上已经改为择优招聘、多劳多得的方式。面对以上变化,汽修技工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汽修行业的维修技术需求与发展水平,找出关键——强化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维修领域的应用——解决汽修实际问题,成为自己的专长;企业择优录用,实现顾客、企业、员工的三赢。因此,在汽车修理行业应加强维修技术人员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1 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8年,平均每辆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 计算 机的数量已经达到53个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

        汽车信息电子产品可为两大类:①汽车信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总成控制、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舒适和防盗系统;②车载汽车信息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车载电脑)、导航系统、汽车视听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载 网络 等。具体汽车电子各分系统的构成如下示意图。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2 对汽修技工进行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要诊断和排除故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是经过很多专家共同研究试制改进到定型制造出厂的,是集体指挥的结晶;而维修时则是一个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加上维修单位,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现在就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进行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可行性的讨论。

        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 英文 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经过事实检验,学习效果相当好。

        再次要具有对故障的综合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汽车电控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汽车 电子 控制系统设计的同时,增加了故障自诊断功能模块。它能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下来,同时起动相应故障运行模块功能,使有故障的汽车能够被驾驶到修理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功能调出故障码,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因此,从安全性和维修便利的角度来看,汽车电控系统都应配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依据故障自诊断功能配合相应的解码器,方便的查找出故障的原因所在而不在单单依赖原始经验积累。因此,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经由邯郸北方汽车维修总校教具模型开发部提供自主研发的bf8系列智能电控汽车模型40套(涵盖欧、美、日各大主流车系),又有完好的汽车整车30余台供学生实践所用,学员的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大大提高。

        3 追踪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

        以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改进汽车安全性能的 发展 为例,看看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年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杜邦汽车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汽车的安全性,它比汽车性能、车载娱乐和燃油效率都更重要,安全气囊和abs有望成为标准配置。visteon的研究也表明:安全性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renesas对中档轿车的研究揭示:国外1996年就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从2002年起国际上已经将两个乘客测知座椅、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与安全气囊一起作为标准配置,到2006年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将增加到4个,传感器系统更是大幅度增加以提高冲撞检测能力并提高乘车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构成统一的安全气囊 网络 。

        由此可见,以信息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经甚至更快的步伐在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已经大大提升了汽车的各个方面的性能。

        综合以上分析,信息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汽车领域大面积推广使用,未来会发展更快,针对汽车维修人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以追踪高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了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维修 企业 的整体实力,为了实现更好的个人理想,努力实现顾客、企业、人员的三赢局面都依赖于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因此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参考 资料:

[1]天津大学.姚春德.何邦全.《车用发动机气门间隙的确定与调整》.《岩土工程》.2004.6.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7)

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成本及效率是成本重要因素,信息及时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我国41%物流企业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中,多数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又据2008管理软件调查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但仅有14.3%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重组乃至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促使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对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成为企业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要实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物流企业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2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MIS技术、数据库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公告信息、供货商信息、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库存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人员协同、过程优化,从而达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周期,降低服务总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想适合公司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信息系统的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微软WindowsSeverXP操作系统和MySQL数据库,采用基于B/S模式三层WEB结构,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来辅助系统分析和设计,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使用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实现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运用信息系统方法论和网络设计理论,结合现代物流基本原理,参考国内外主要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思想,在充分分析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业务流程信息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S/的LMIS信息流程图,对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和软、硬件配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开发流程,使用Rational及UML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根据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及用例,画出各个角色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结构图,画出各个模块的类图,设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最后用JAVA技术实现J2EE架构(B/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3系统的功能描述

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小模块,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货商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分模块,添加细节,功能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部门信息)、职位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职位信息)、用户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信息)、权限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权限信息)等功能。

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公告信息等功能。

供货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供货商信息等功能。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车辆信息和车队信息等功能。

货物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商品信息、商品分类信息和商品型号信息等功能。

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仓库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等功能。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图

2.4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是基于J2EE体系构架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J2EE体系架构的优势,简化了多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可适应用户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J2EE的SessionBean和EntityBean技术,实现了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中间层的业务层采用的是Tomcat应用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的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在采用三层结构的B/S模式时,各层采用的技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每层实现的技术都很多(如JSP和ASP;Tomcat和Eclipse;MySQL、DB2和SQLServer)。采用自主开发的编辑工具,模块化编辑,提高开发效率。

系统开发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用户授权认证、数据库连接池。B/S下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连接池访问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强了并发性,而且对后台何种数据库要求不高,更换数据库比较方便。此外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充分运用了UML来优化本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运行测试,对上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快,由于其物流地分散等特殊性的限制,使其信息管理的落后,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必将推动物流行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44-48.

[2]张锡平,林亨,徐超等.2008中国物流总成本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6.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8)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将采用什么形式合适?信息技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倍受关注,我通过本组所承担的课题《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从多方面调查、分析、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个人心得,从而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明确课题研究的必须性

1、新旧课程标准发生变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等,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大作用。旧课程提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强调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授内容是计算机组成和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虽然那时也开始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安排内容没有真正反映课程目标,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目前地位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在大家的心目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个“技工”,兼任教学工作而已。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他们的专业该如何去发展?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对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与发展提供了机遇。高中生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才能有高考的资格,而学业水平测试中理论而较广,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理论,而学生是否能掌握,这还得教师做好测试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地测试,能顺利通过考试。

二、明确问题研究的针对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追根到底是对考核方式的评价问题,因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考核实施的方式上也就发生了争议。

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都是采用无纸化考试,即计算机上安装考试软件系统,考生能够在考试完成后马上得到公正的成绩。但是这种系统无法调整试题的难度与内容,而只能测试试题库中规定的题目,组卷时因随机抽取试题而造成的难度、考查点、相关知识等分布不合理,不同学生面对的试卷难度相差较大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若我们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纸笔测验是目前课程开展大规模考试最好的方式之一,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优点是:(1)易于组考,出卷方便。采用纸笔测试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考试,易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测评,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内容,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2)题目灵活,工作量少。笔试出卷时,只需要考虑试题内容本身,灵活根据教学进度编写或选择试题,一般只需制定若干份考卷,题目量是有限的,出卷者工作量少;(3)阅卷灵活,评价人文。信息技术试题有时候带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会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采用人工阅卷,能因“题”而异地阅卷,避免采用计算机考试时试题答案的唯一性。

三、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体会

2012年2月在学校教科督导室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组内讨论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1)调查问卷2)试题命制3)试题分析4)总结报告。每个阶段都有相应地教师进行负责,分工明确,教研组成员环环依然是紧密合作,体现团队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美好与成长的喜悦。

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我们通过家长与学生共同问卷调查,发现了家长与学生的真实性评价。大家普遍认为,纸笔测试同样也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纸笔测试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做好每个章节、每个小节知识点的梳理工作,进行分类归纳,并配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同一个模块中的题目可以精挑细选,可让学生不够多的做同一类型题,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

2、第二阶段:试题命制

在此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考试说明、命题原则、命题大纲,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解读中,另外命制笔试试卷3套(原创、试题类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填空、分析说明、改错));命制上机试卷3套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目的、测试范围和要求、测试方式和时间、必修与选修的命题大纲。让教师能寻找到考试试题命制的规律,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悟的方向发展。因此,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设计逐步关注试题设计的过程化、情景化。

3、第三阶段:试题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主要是按模块设置,题型分布简单但难。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分为两大模块,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个学生必须学习必修模块――《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理论性较强;另外学生至少学习一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选择,这给学生提供了可选择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试时,必修选修一起考,其中必修模块占总分60%,选修模块占总分40%,理论分数比例为总分的60%,这无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有较高的水准。

我们所命制的几套试题,经学生测试结果来看,效果较好,我们所贯穿的思想,让学生在已有技能基础上,提升了信息素养,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等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四、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9)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维修需求以及与维修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配件需求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1]。然而,我国的汽车配件质量发展现状与广大车主质优、价廉、安全、放心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市场流通渠道比较复杂,假冒伪劣维系配件猖獗,量可追溯性差等,尤其是配件“身份”信息可追溯性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零部件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2]。目前,很多汽车配件质量信息由于生产供应商,销售商,维修商等之间信息链沟通不及时,导致用户无法分辨配件的伪劣,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管理部门又无法对发生事故中的配件追责等,因此建立汽车配件追溯跟踪系统体系变得十分迫切[3]。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汽车配件追溯系统,以及有效监控等问题[4]。彭鹏[5]在基于双频RFID的机动车配件质量跟踪追溯系统中提出了将随机生成码与配件数字编码结合方法,利用双频RFID标签的特性,来建立追溯系统的查询。张永辉[6]等在汽车维修配件物流系统分析中提出了综合汽配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思路,研究整合了基于条形码技术来加强配件质量的跟踪追溯方法。于佳文[7]等在汽车质量跟踪管理系统中提出基于双频标签的防伪追溯码技术,通过给每个配件分配唯一电子标码,来识别对象。

文章以一维条形码和二维码识别技术为基础,依据国家公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统一编码》设计新型编码方案[8],通过设计出的防伪识别码将汽车零配件的全部信息都集成到信息服务器中,从而实现维修配件的追溯,让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从而推动汽车配件行业的健康发展。

1 系统设计

1.1 汽车维修配件追溯系统的总体架构

依据汽车维修配件流通市场行业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了汽车维修配件追溯系统的总体架构。本架构的设计兼顾了管理部门,流通企业,物流仓储,维修企业的实际业务现状与需要。

配件追溯系统总体架构中包括交通运输,商务,工商,质检,海关等各管理部门的参与,以政府的监管为起点,明确了追溯系统中各单位的职责,当问题发生时就可以及时有效的查找出问题的责任单位。通过理顺各汽车维修配件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监管部门的职责关系,建立有效的工作衔接机制,增强监管力度。质检、工商部门实现督促汽车维修配件生产、流通企业登记注册企业基本信息及配件产品基本信息;交通运输部门实现督促汽车维修企业登记注册相关信息;保险管理部门指导保险企业推出合理优化且符合市场规律的保险产品,并监督保险企业有效实施。整个架构包含了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在实际示范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2 追溯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

本文通过分析和调研汽车维修配件的生产,流通销售,物流,应用等环节,完成汽车维修配件的追溯流程总体设计。系统由配件追溯公共信息平台,维修配件统一编码中心,维修配件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车主等四个子系统构建。追溯系统流程的总体设计如图所示:

1.2.1 配件追溯公共信息平台

该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集成生产企业信息备案信息,汽车维修配件生产信息,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经销企业信息,维修企业信息,实现了配件关键信息的集成,建立数据库。数据库层包括企业端数据库群和追溯中心总数据库、XML同步模块。因为系统应用在配件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不同子数据库。企业端首先将采集的数据库输入到自己的数据库,当该企业端数据库检查到自身数据和追溯中心端总数据库平台数据不一致时,使用XML异构数据库同步模块将自身更新数据传到中心数据库;同时中心数据库经过双向匹配也实时将自身更新的数据传到各企业端子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更新同步。

1.2.2 维修配件统一编码中心

按照通用的国际编码规则,形成统一的行业编码系统,包括生产配件,生成追溯码,打印追溯码,最小包装赋码,多级包装赋码,出库扫码,入库扫码,多级包装扫码,最小包装扫码,出库扫码,出库使用扫码,维修记录等。通过有效的编码使用,将汽车维修配件的追溯信息完全覆盖,实现产品信息的追踪溯源。另外追溯系统还涵盖流通、使用等环节的企业(或个体):配件生产企业、整车生产企业、配件进口商、经销商、维修企业(4S店、综合修理厂、连锁快修店、专项维修企业),从而确保追溯系统节点无缝、责任链贯通,一旦出现配件质量事故,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顺藤摸瓜进行责任倒查,从而确定责任者。

1.2.3 维修配件第三方检测机构系统

对汽车维修配件流通体系中的相关配件进行质量检测,并且出具质量检测报告,在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流通企业,以及维修企业进行三方信息实时登记,依托XML同步技术进行与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库双向数据匹配。

1.2.4 车主服务系统

建立车主服务系统,实现顾客对汽车维修配件的追溯查看,了解配件的质量状态,生产厂家,以及性能参数等。为了保证质量追溯的彻底性,要求生产企业将原料采购、加工生产、成品检验、产品储存等信息记录在案,要求维修企业对配件去向、装配使用、性能状况以及车辆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维修项目、配件用量、配件价格等信息记录在案,以备追查。

1.3 追溯系统的拓展延伸

追溯系统的建设必将起到汽车维修配件行业的“大数据集合”,在此基础上,在依托配件产业链的各种线上服务都会在追溯系统的扁平化系统内进行延伸。

汽车配件网上交易平台涉及的模式为B2B、B2C、C2C,为了为企业用户建立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更好的达成交易的管理,汽车配件网上交易平台需要建立相应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同时网上交易离不开银行的支持、物流公司的支持,因此,对于汽车配件网上交易平台的业务架构(如图3所示),在汽车配件网上交易平台中实现了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现代物流为一体的流通网上交易市场。

2 追溯码的构建

通过给汽车配件按照编码规则赋予其唯一的编码,附在产品外表或者包装上面,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机器扫描来识别配件的身份,是汽车维修配件在流通过程中等的唯一标识。因此,编码规则的确定对追溯系统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从技术上,编码指代的意义上应清晰明确,符合追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源头(生产企业)的唯一性要求,能追溯到责任单位;另一方面,从成本控制上,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和流通环节企业管理成本和影响,应综合考虑设施设备改造、工艺(或管理流程)改造、人员工作强度增加等产生的经济成本问题和对企业生产组织的影响。本文依据国家在2004年的《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QC/T 265-2004),提出一种优化的编码方式,即维修配件追溯系统编码主要包括配件编码,包装编码和企业编码三部分,组建一个完整的编码规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实现最完整,最有效的信息追踪。

2.1 配件编码

汽车维修配件的编码由基本数据加上扩展数据两部分构成。

2.1.1 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由商品条码、零部件批号和零部件序列号组成。数据结构如下图,其中表示数字代码,表示字母数字代码,…表示不定长。数据要素均应按本标准的要素序号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某汽车配件产品统一编码基本数据结构示例如下:

配件编码可采用一维条码或二维条码表示。一维条码(GS1-128条码)表示示例见图6,二维条码(汉信码)表示示例见图7。

基本数据结构要素见表1。

2.1.2扩展数据

基本数据以外的数据信息采用扩展数据表示。扩展数据结构要素见表2。

2.2 包装编码

汽车维修配件进行批量装箱时,每一级包装上均须使用包装编码。包装编码使用商品条码和时间日期进行标识,其中包装指示符N1根据包装层级而定。时间日期代码为6位数字,其中“年”、“月”、“日”各两位,“年”采用公元纪年的后两位。时间日期应用标识符为“11”,见表3。包装编码格式见表4,包装编码示例见图8。

2.3 企业编码

汽车配件生产、经销、及维修企业等采用位置码进行标识。位置码为13位数字,其应用标识符是414,编码数据格式见表5:

2.4 条码识别技术

条形码识别技术是由美国N.T.Woodland最先提出来的,是一种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生产实践所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生产过程测控制,仓储物流的管理,商品的流通等领域,是迄今为止最经济,使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有很多优点,输入数度快,可靠性高,采集信息两大,灵活实用性强等特点,另外条形标签制作成本低,识别率高,在当今自动识别领域占有重要比重。依据目前配件行业编码规则,结合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了配件编码,包装编码和企业编码三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每种都有自己的编码规格,按照数字和字母进行有序组合。通过分配给配件配套体系的唯一编码,可以有利于配件在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追踪。

目前在汽车配件流通行业中,广泛使用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来对汽车配件信息来进行追溯跟踪,通过逐级扫描配件所拥有的唯一身份的条形码,可以实现对配件的来源与去向追溯溯源。因此条形码识别技术在汽车配件追溯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配件的参数信息和质量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因此需要给不同状态的配件赋码,在不影响生产过程进行的情况下,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通过手持式或固定式扫码设备对配件附带的条码进行不接触式扫描,就可以快速完成对配件信息的读取,具有采集速度快,效率高,识别准确性高等优点。由于汽车配件和相应的条形码具有唯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条形码就可以实现对配件在整个生产,销售,维修配件的过程的追踪。

3 基于XML的数据库同步实现

汽车配件追溯系统包括维修配件企业端子系统数据库和追溯中心平台端总数据库两个部分,配件在经过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流通过程中,都需要对配件的信息进行更新和交换,实现子数据库与总数据库的双向信息同步交换。为了保证配件信息能够及时高效的传输至数据库系统,本文提出采用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同步技术,并且采用程序化语言来实现信息交换。

XML组成的异构数据系统是由多个相关的子数据库系统构成的系统,子数据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数据的共享和访问查看。在加入XML组成的异构数据库时,同时子数据库系统都保留有自己的数据库系统,从而保持了自身数据的完整性,通过子数据库与总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换时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更新,同时又能保证自身数据库的安全,实现配件信息的高效传输。因此XML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信息交换行业,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可以跨越不同的平台来传。配件信息的传递是以序列化的XML同步文档数据来与各数据库保持双向传输的(见图10)。

企业端子数据库经过读取数据后转化为XML Schema数据格式,并且经过转换形成XML同步文档,与追溯中心总数据库平台进行XML数据转换后通过Internet进行数据的传输,而总数据库接收到子数据库的信息后,经过异构数据库的相互匹配,判断是否信息相同,信息不同则进行反序列化解码,生成总数据服务端可以识别的数据类型。然后对相应数据进行匹配和更新。

4 结束语

通过给汽车配件分配唯一的条形码防伪标码,使得它包含配件的所有信息,并且将相关重要信息存入到企业子数据库和追溯系统中心数据库中,对配件的来源和去处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并且同步到数据库中,从而实现对汽车配件的质量实现保证和可追溯性。文章中设计的汽车配件质量追溯系统能够完整的查询到维修配件完整的质量信息,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以假乱真,让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清楚的辨别产品的真伪。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武汉多个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和配件销售企业进行试运行,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一旦发生交通责任事故或者产品质量纠纷时,就可以通过汽车配件的唯一防伪条形码来追踪产品质量信息,锁定问题配件的来源,从而有效解决存在的交通纠纷,帮助交管部门提高监控效率,以及减少正宗配件企业的利润损失,从而达到净化整个汽车配件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成.条码技术在电气制造企业库存和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2]张成海.现代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3]匡竹平,尤建新.汽车制造企业制造过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2):43-47.

[4]李俊宏,湛邵斌.条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12):115-118.

[5]彭鹏.基于双频RFID的机动车配件质量跟踪追溯系统[J].中国农机化,2012(7).

[6]张永辉,蔡伟义,闵永军.汽车维修配件物流系统分析及发展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3).

[7]于佳文.产业集群下第三方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篇(10)

引言

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颁布了。该方案的实施,会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构建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以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整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然而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全部429门课程中,在知识拓展类170门课程中,跟信息技术有关的只有7个(虚拟机器人的2个,几何画板使用的2个,数学教学及建模的2个,算法与程序1个),其中2013年新公布的第三批推荐各类选修课网络课程的176门中,跟信息技术有关的虽有20个,但关于动画的有7个,关于Photoshop等图像处理的有9个,其他的只有4个。由此可发现,现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着开发者数量少、层次低,课程内容单一、重复开发等问题。

开发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有效途径

1.研究机构及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高中教师及课程开发

根据浙江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所有普通高中教师每年要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广大高中教师急需学习提高的技能之一,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培训项目由高校及研究机构承担。因此,高校及研究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多开设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课程,使高中教师能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能结合教学实践开发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此外,2013年新公布第三批推荐各类选修课网络课程的176门课程,只有12个课程由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开发,而其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只有3门,且其中2门分别是动画及Photoshop制作内容,数量和门类非常有限,因此高校教师还应大力开发与中学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全校教师中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立专门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

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除参加正常的继续教育培训外,还应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思路

1.开设信息技术兴趣特长选修课激发学生潜能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可以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课程,旨在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可以说信息技术涵盖了上述知识及应用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信息技术有许多可开发的选修课程,如Office软件、Flash、Gif Animator、UltraEdit、Dreamweaver、Framework、Authorware、3DSMax、CorelDRAW等大量的声音文字、图片图像、影视动画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均可改编成为适合高中生学习的选修课程。

2.开设信息技术知识拓展选修课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知识拓展类的选修课程,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接触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并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学到更多的知识,既拓展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了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塑造了自信和自尊,增强求知欲望,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大专院校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如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现代通信、电子商务与政务、人工智能等方面经过一定的改编后均可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学。

3.开设信息技术社会实践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人文素养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包括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社会实践类活动往往是由教师指定的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而作为选修课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充分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这一类选修课题,进行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自然、社会、环境、学科、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如广告动画、网站制作、电脑小报、天体物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字城市、环境检测、自动化处理等,均能开发出一些适合高中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选修课程。

4.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生活技能、职业技术

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技术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开设此类选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智能楼宇、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CAD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均可作为选修课开发的方向。

结语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借助选修课程的开发,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使其能创造性地认识事物,思考和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思维,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B].浙教基[2012]81号.

上一篇: 自动化焊接技术论文 下一篇: 心理学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