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0 14:48:14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1)

二、抓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创造一个适合本学校师生教学的办学模式。学校办学的目标、思想、价值、风格和文化等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是衡量学校教学与管理好坏的标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尽可能的发挥自主办学的权限。学校管理必须依据区域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数量和素质,使学校的办学方向、目标、教学方式符合实际,形成特色。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把握办学的指导思想,创立独特的办学模式。教与学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引导师生和要求各部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强化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建立多种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的教育目的。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为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好基础,如果基础教育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夯实基础教育,就是要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上下工夫,进行严格的训练。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2)

小学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三度”管理理念方法是指在小学管理中实现管理密度、管理精度及管理深度的互相结合,其中密度管理更多地涉及小学学校的宏观管理;精度管理是密度管理的补充及延伸,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精密化及精细化;深度管理侧重对小学学校的各管理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1]。“三度”管理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小学学校管理效率更高。

一、实施小学学校密度管理,夯实小学学校管理根基

学校管理中的密度管理形式源于物理学科中的“密度”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小学学校管理要采用密度管理形式,通过管理范围的扩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可以说,密度管理密度数值越大,管理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要有效开展实施小学学校的密度管理,必须通过以下几点加以完善。首先,做好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分工工作。密度管理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具体到小学学校,就要自上而下,从校长开始,到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对各部位的管理职责及目标予以明确。其次,要注重遵循及采用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围绕小学教师群体,给予其发挥自主管理及基层管理的空间和机会,让教师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及释放其管理才能和优点。

二、推行小学学校精度管理,提升小学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中的精度管理是在学校密度管理基础上的深化和延伸,在社会的其他行业中,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得到广泛普及及运用,具体到小学学校管理本身而言,精度管理的推行可以带动小学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使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更高效。小学学校管理中的精度管理,在实施策略及方法上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学校精度管理要对各管理环节进行深度整合,在小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师生管理、安全管理、教研管理及思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确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后再加以细化,使小学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机贯穿。第二,与小学学校密度管理一样,小学学校精度管理有赖于教师管理主动性及能动性的提升。因此,小学学校精度管理在实施中要对教师的管理地位及管理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为其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平台,并适当在教师考核中融入其精度管理的落实情况,以保证各环节的管理活动真正取得实效。而在调动小学教师精度管理积极性的措施方法上,小学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教师教学竞赛、体育娱乐活动、管理工作切磋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小学精度管理的积极性[2]。第三,小学学校精度管理要重点突出“精”这一特点,在践行精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及发掘管理示范及管理榜样,借助示范及榜样的带动作用,增强小学学校管理效果。例如,在小学学校管理中,涉及公共卫生管理,在对各个部位的卫生打扫任务进行划分后,教师可以注重采取精度管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卫生打扫行为进行引导及鼓励,对参与公共卫生打扫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进行口头及书面表扬,在树立管理典范的同时为小学学校其他环节的精度管理作出表率。

三、倡导小学学校深度管理,深化小学学校管理层次

小学学校深度管理是在小学学校密度管理及精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内容进行深度整理及挖掘,使小学学校管理的层次得到进一步深化。从管理角度看,小学学校深度管理是有效结合管理形式及管理内容的一种具备更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3]。小学学校深度管理,在实施路径上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小学学校深度管理上,要将管理的形式及管理的内容加以结合,以形式和内容的互相匹配为主要管理标准。例如,在小学学校教学管理中,可以采取班主任评比制度,以班级的学习状况及其他活动开展情况为依据,对班主任的管理深度进行衡量;也可以集中于学生群体,对学生群体的学习风貌、学生群体对班主任的评价等作为衡量指标,两种衡量方式的最终指向都是以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为根本目的。其次,在小学学校深度管理中,应着眼于过程管理及细节管理,以微见著,对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状态波动及学习成绩升降等进行原因的深入分析及探究。如教师的管理方法欠妥,应督促及提醒教师秉持生本教育的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如学生存在家庭及自身的原因,要在管理过程中围绕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及化解,以此保障小学学校管理达到更深层次。

小学学校管理是小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方面要采取“三度”管理理念及方法,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管理方法的具体要求,完善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此推动小学学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范颉 单位:保定市满城区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3)

1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小学学校管理中主要存在重经验轻实践的难题,且整个管理过程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是,学校片面的认为提升管理水平就是改进学校的基础建设设施,因而比较重视学校的外在形象,没有提升学校的内在水平,即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授课能力;二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工作只是基于学校的基本政策,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缺乏针对性,以致无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小学学校管理人员的思维存在局限性,无法准确预估并评价学校的未来规划,也没有开展相应的学习与培训活动;四是学校的管理方式依然坚持集中制原则,没有发挥民主效应,使得学校无法拥有自主发言的环境;五是学校受应试教育影响,以致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变自身的管理模式,不能跟上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教师往往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综合水平的唯一标准,教育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较强,使得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小学学校的“三度”管理措施

2.1密度管理:密度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术语,而在学校管理中则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的紧密程度,这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保障前提。管理的空隙越大,所产生的管理效应也就越低,反之,管理越紧凑,管理效能也就越高,为此,小学应该实行密度管理。首先应进行合理分工,由校长至各级的行政人员;由教导处至各个班级,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如果无法做到合理分工,则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目标不明的现象。为此,学校应落实各个行政职能,确保职能部门的合理化,还应形成由上至下的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密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其次应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做到人尽其才,并充分挖掘教师的优势,并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空降式的聘任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自信心,为此学校应该采取竞争上岗的管理模式,让教师可以竞争管理职位,然后给予教师一定的准备时间,使其在选拔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这样才可以保持教学活动的先进性,并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2.2精度管理:精度管理主要是在密度管理的前提下对管理层次进行细化,追求精益求精。在此过程中,应注重调节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确保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以便激发团队的活力。同时还应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安排教学任务,使教师在完成任务的期间获得足够的满足感与荣誉感。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确保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通过体育活动、教学比赛等项目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每个人都会存在从众心理,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形成由上至下的榜样示范作用,及时表扬拥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使其形成榜样力量,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2.3深度管理:形式与内容都是管理的必备因素,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了内容,则很容易导致管理流于表面,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只有将形式与内容充分结合,才可以真正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充分结合,并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具体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形式上是利用班级比分制度还是采用班主任扣分制度等。其次,学校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校长应明确学校的管理风格、管理模式以及校风、学风等内容,并根据社会及学校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最后,还应注重细节管理,小学管理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此时学校应深入思考问题的根源,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还是班主任管理方式的问题,而后及时处理问题,这样才可以保证管理的实际效果。结束语“三度”管理方法是传统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可以适应当前各种管理情况,并有效提升了小学管理的质量水平。为此,小学学校应始终坚持“三度”管理方法,并认真落实“三度”管理的基本要点,根据管理方法中的各种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实施策略,这样才可以真正提升小学学校的管理水平,并确保学校管理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高宝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建华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斌.探索“三度”管理法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导学,2015(07).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4)

一、校长管理体制的制度要义

在这个制度主义盛行的时代,制度经济学的衍射力已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制度”要素已经从政治和经济范畴跨越到了教育范畴,当越来越多的探究开始关注制度对教育现象的影响时,教育管理中的制度因素也日益成为决定教育管理效益和效率的核心内容。对教育管理制度的探究和实践虽早已有之,但在今天,在制度成为话语重心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禁要问“制度何以如此重要”?

为回答这个新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制度概念。虽然文献中对“制度”的解释众说纷纭,不同学派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们赋予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但一个核心意义,即它是一种行为规则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柯武刚(Wolfgangkasper)和史漫飞(ManfredE.Streit)在其合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中对制度的定义为摘要: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摘要: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这些规则、程序和规范的直接功能就是减少不可预见的行为和机会主义。任何一项制度都存在于一个普遍认可该制度的共同体中,制度的贯彻必须依靠一定的惩罚,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没用的。制度根据其产生形式的不同而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习惯、伦理规范等,违反内在制度通常受到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非正式惩罚或正式惩罚。外在制度是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由一批人设计和确立并被清楚地制订在法规和条例之中,由一个诸如政府那样的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机构来正式执行,外在制度配有法定暴力机构执行的惩罚办法。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要受到其所在共同体的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制约,以抑制和减少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其更具有可预见性从而促进劳动分工和财富的创造。

对于校长群体来说,它的成员,即每一位校长都要受到这个群体本身内在制度的制约,包括校长的职业道德规范、校长的行为准则等,同时还要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强制执行的外在制度的制约,包括一系列校长管理制度,例如选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等,以规范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行为,减少机会主义及不可预见的行为,对超越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促进校长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群体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教育管理制度化和校长行为规范化的内在约束力量,是制度主义思想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对校长群体的集中体现。校长管理制度是一种通过有效地规范、约束和激励校长及利益相关主体的管理实践和控制行为,以实现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公平的政策环境和校长群体内部治理规范为特征的制度布置。

二、校长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及体系

中小学校长是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执行国家公务,直接从事教育活动,领导和管理学校事务等多种职能。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各种专业活动都将直接决定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决定各级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决定数以亿计中小学生的素质和未来发展。从数量上讲,目前,我国内地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约57万余人,假如加上副职校长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如何加强对这支任务艰巨、数量庞大的校长队伍的管理,通过管理来促进这个职业群体的专业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的教育质量。

有关校长管理制度,我们对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现职校长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表明,校长自身已经熟悉到管理制度确实对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但除了他们熟悉的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外,还应有哪些管理制度及这些制度之间应该有什么内在联系,校长们普遍没有明确的概念。

那么,建立怎样的校长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呢?

制度的建设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由于校长是重要的教育人力资源,对校长的管理主要由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执行,因此,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建立、健全校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符合科学管理理论和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未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一般包括摘要:(1)人力资源规划;(2)工作分析;(3)招聘和选拔;(4)培训和开发;(5)绩效评估;(6)薪酬和奖励。根据这一流程,对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校长管理制度应包括校长资格制度、选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晋升制度、薪酬激励制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正式开始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办法地对校长队伍进行管理。尤其是从1989年到现在,我国主要建立了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校长培训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校长素质、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是,这些校长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摘要:其一,校长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完整。相对于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为依据建立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形成的这几种制度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其他重要的校长管理制度如选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晋升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等尚处于缺失状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造成人力发展的不均衡。其二,已经形成的几个校长管理制度还需继续改进和完善。例如,1991年《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所规定的中小学校长任职的最低资格要求,在11年后的今天,已明显满足不了教育对校长的新的要求。第三,已有的校长管理制度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前后制度之间没有相辅相成、彼此协调,也不具有相互制约的功能。

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而科学的校长管理制度体系,是教育发展和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三、校长管理制度的目前状况分析及发展趋向

1.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它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非凡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

在美国,由十个专业组织组成的国家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NationalPolicyBoardfor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NPBEA)制定了中小学校长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拟任校长必须经过职业认证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有资格被选任为校长,这是他们保证校长质量的主要方式。

美国校长经过认证并获得资格证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职业准入,而在英国,校长经过认证并获得资格证书是为了以资格认证为标准促进拟任校长的专业发展,英国国家校长专业认证机构制定了校长专业资格认证制度(NationalProfessionalQualificationforHeadship,NPQH),它从决策、教学、组织、政治和验证五个方面对校长资格进行认定。中国香港教育署于2002年2月制定了“校长持续专业发展规划”,其中规定,香港将于2002年9月对拟任校长实行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需通过三项严格的程序才可获得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专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管理进步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职业和行业质量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业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获得校长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资格认证不仅要考核校长人选的学历水平,还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和个性特征等。建立校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校长专业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校长职业准入的要求只能做到“持证上岗”,这个证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而非“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尚待完善的因素。

2.校长选任制度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员工甄选的理论可知,有效的人员甄选的目标是使组织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使被选者的个人特征(能力、经验等)和工作要求相匹配,从而实现高的工作绩效和高的工作满足度。

《管理学》中对甄选的定义为摘要:甄选是一种猜测行为,它设法预见哪一位申请者会确保工作成功。

由于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及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对校长人选的才能进行考评时不能只注重他的学历水平或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考察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因此,运用各种测评方法,全面权衡校长能力,按照严格的选拔程序进行校长人选的评测和确定,是教育行政部门选拔校长的基本原则。

任用指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程序和手续,对校长人选的确定及其实施,也就是校长的任命和职务的布置。校长的任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任用制度,在我国,常用的任用制度有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和考试录用制。建国以来,我国的校长任用以委任制为主要形式,即由上级行政机关直接考评并任用校长的一种制度。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校长任用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着,1999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摘要: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相适应的校长选任机制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校长。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摘要:“中小学校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

校长的任职年限由基本不实行任期限制即终身制逐渐过渡到实行任期制,并可连聘连任,是校长职业专业化并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的外在表现,职业专业发展的一个表现就是从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实行任期制并可连聘连任,极大地消除了校长治校的短期行为,激发了校长做长远规划、不断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的信念和信心。

聘任制需建立在校长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之上。校长的专业发展必然使校长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只有获得了校长职业资格证书,有志于从事校长职业的人士才有资格被聘任为校长。因此,在选任体制中,我们认为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入职认证,严格控制选任程序及形式。到目前为止,虽然校长的“持证上岗”、“聘任制”、“职级制”、“培训制度”都在不断地发展,但校长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却停留在1991年的水平,“持证上岗”的“证”还只是对岗前和在岗培训合格证书的要求,职级制中的职级认证并没有被充分注视并合理利用。加强选任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及时更新选任体制中的资格要求,是校长入职并保持持续专业发展的前提。

3.校长培训制度

在专业人员的全部职业生涯中,他们都要不断地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持续不断的专业教育(continuousprofessionaleducation,CPE)是促进他们形成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历程,这一过程包括专业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

(1)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的职能是使拟从业者全面了解职业领域内容,把握从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加里·德斯勒认为,“培训就是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它包括解决新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以及团队建设技能,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要贯穿强化雇员的献身精神的培训内容。

我国校长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可以从1992年原国家教委《有关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1994年《国务院有关%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1997年,原国家教委《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政策中得以体现。

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使校长接受岗前培训成为其职业生涯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小学校长,职前培训是指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拟任校长(包括部分新任校长)进行以把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它旨在提高其对校长职业的全面熟悉、对校长角色的全面把握、对校长权利和义务的全面了解以及在校长素质和能力要求全面熟悉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领导和管理能力。1994年,美国国家校长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Headteachers,SNAHT)邀请几所知名大学共同制定了“国家校长协会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合作项目”,该项目以教师培训机构(TeacherTrainingAgency,TTA)制定的校长职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拟入职校长(Preparingprincipal)、新入职校长(Newappointedprincipal)和在职校长(in—serviceprincipal)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开发了一系列职前和职后培训课程,极大地保障了校长的专业素质。1999年,中国香港成立了校长专业发展小组,并分别为拟任校长、新入职校长和在职校长拟订了专业发展活动。其中,对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主要包含摘要:①香港校长专业发展评估;②入职课程;③学校领袖发展课程延伸课程,同时拟任校长的职前培训也是其获取校长资格认证的重要条件。

入职培训能帮助校长更好地完成从教师或中层管理人员到校长的角色转变,在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并贯穿整个校长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998年,美国教师培训机构TTA制定了新的校长职业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Headteachers),根据它所描述的6类职业标准(sixstandards)和96项工作目标(96performanceobjectives),国家校长协会NAHT设计实施了较完备的校长在职培训项目,其中,以校长领导和管理顶目(Headteachers’LeadershipandManagementProgram,HEADLAMP)最为代表,该项目的实施为校长在职培训探寻了一种很好的模式。

中国香港校长在职培训以系统学习、实践学习为主。有系统的学习包括修读证书、文凭、学位课程,参加会议及研讨会、脱产练习课程等;实践学习包括领导及策划优质教育基金计划,校本改善计划等,撰写及发表教育论文,以分享知识及经验。在职培训还充分考虑了校长根据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评估和自己的需要而自行制定的培训需求,有力地促进了香港校长的专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在职培训分为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两种形式。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把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探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探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校长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参加培训是校长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指导下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为提高校长专业培训的质量,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培训教师认证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尚待探究的项目。

由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组成的专业教育体系,是中小学校长获得专业知能、形成并巩固专业理念、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主要教育途径,高质量的校长培训体系是确保校长联合会专业素质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高质量的职前、职后为主体的校长培训制度,这个制度要使得校长的选拔、培养、校长入职和在职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终身教育的整体,使得校长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次,我们应该在校长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形成伙伴关系,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校长素质的有实际意义的提高;第三,为确保校长教育的质量,在建立资格证书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证校长培训质量的校长培训评估机构,在确保校长培训机构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校长培训质量。

4.校长考核评价制度

对校长进行考核和评价一直是教育探究者们普遍关注的新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校长评价工作,虽然从关注到开始深入探究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但真正建立起比较完整而科学的校长评价制度的历史并不长。美国和英国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渐建立起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和德国还普遍使用“评估中心法”(AssessmentCenter)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评价,70年代,美国心理协会和全国中学校长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SecondarySchoolPrincipals)共同对“评估中心法”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应用于对校长工作的评价。之后,一些探究者开发了“校长能力测试”法、“校长同事评价法”,旨在对校长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价。随着人们对校长职业及校长素质探究的深入,校长的职业标准逐渐被明确下来,1998年,美国教师培训机构(TTA)制定了以6大标准、96项行动目标为内容的全国校长职业标准,以此为参照,美国的校长评价体系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功能。

在我国,校长评价工作相对于教师评价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方案。目前,我国仍以考核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在学年末进行,任期考核在任期届满前进行。但我国以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决定校长的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上,忽视了评价对校长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重“督”轻“导”的评价取向不利于校长素质的提高,另外,校长评价机构除了包含教育行政部门外,还应吸收教研、科研等部门的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充分发挥校长专业组织对校长评价的功能是提高评价质量及效果的主要因素。

评价的目的重在改善校长的工作,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信息,进而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教学效益。考核和评价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目前,我国针对学校及校长评估工作,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2月27日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校及其校长评估的目的、内容、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规定。这是一项较为具体的评估工作的指导性纲要,重在对校外评估进行规范。因此,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和校内评价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评价的有效实施是完善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

5.校长晋升激励制度

在职业生涯中,职级晋升是激励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职业价值的有效方式。对于专业人员,追求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水平认可、获取不断提升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声誉,是专业人员追求专业发展的最直接目标。科学合理的职级晋升制度是专业人员自我专业评定和组织评定的参照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职务和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级别和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套用机关行政级别,并享受相应的干部级别待遇,这种管理制度随着教育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不适应于校长队伍的建设,不适于校长作为专业的学校管理者的职业发展。

1993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新问题,建立了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目标,将校长的职级划分为五级十二等,具体制定了各等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及评定的指标体系。1996年,北京市西城区在借鉴上海校长职级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区属中小学进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工作,该制度将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等级分为五级十等,将校长职级和办学实绩挂钩,进一步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校长队伍的科学、规范管理。

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在上海和北京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中共中心、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试行校长职级制”,2001年《国务院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再次提出“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至此,校长职级制作为校长考核、任用和校长职业生长的管理制度具有了法律效力。

根据加里·德斯勒的激励理论,对于管理人员,应实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计划,而为了使管理人员更注重组织的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应更偏重于长期激励;对于专业人员,在保证金钱激励的基础上,更应关注以满足他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建立的激励机制。

作为从事学校教育管理的专业人员,对校长实施的激励计划应既注重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又注重从情感和精神上给予激励。中小学校长既是管理者,又是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专业人员,对校长的激励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管理人员的非凡角色。由于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加之我国学校管理体制不具备学校股份,因此,校长职级工资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薪酬形式。对于中小学校长,为他们创造能发挥他们的专业才干、在办学领域内取得成就的各种条件,并对他们的成就给予及时的奖励也是校长激励体系的一部分;其次,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在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党组织、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下,给校长更大的办学自,让校长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定学校事务也是对校长的激励;再次,由教育行政机关、校长专业组织为校长提供进行思想交流、探索专业新问题的机会,并帮助校长解决新问题、克服困难,使校长在专业组织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有归属感,增加校长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也应是校长激励计划的一项内容;最后,及时、公正地对校长工作给予评价,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对校长的业绩给予肯定和奖励,满足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激励方式。

6.校长薪酬制度

职业是个体在社会中用以谋生的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又要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因此,获得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任何一个专业成熟度很高的职业,都有相当高的经济回报作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地致力于提高专业水准,建立严格的职业伦理规范,从而提高这一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

合理的工资制度是激励校长不断追求专业发展和职业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工资收入虽然是所有激励手段中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心理学家们指出,人有各种需求,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可以对个体产生激励功能,其中包括成就感、归属感、权力和自我实现。

长期以来,受校长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级别和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享受相应的干部级别待遇。1989年以后,一些地区在任命学校干部时,虽然不再明确干部的级别,但住房、医疗等待遇仍按照任职学校原定的级别确定。校长的工资待遇一般都执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没有明确的专为校长设立的工资保障体系,专业能力、工作绩效不和薪酬体系挂钩,不利于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校长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办学实绩。

校长职级工资制的推行,使得校长的薪酬和校长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挂钩,合理地体现了“按岗定薪,按业绩定酬”的原则,校长的职级工资是和校长职级评定相配套的以校长岗位为主要特征的工资制度。上海的做法是职级工资由级等工资、基础工资和能绩工资三部分构成。级等工资是校长职级工资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校长职级的高低,校长按评定聘任的职级确定相应的级等工资,并随职级的变动进行调整。基础工资是中小学校长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规定发放的基本工资部分。基础工资由国家规定的职员职务等级工资(或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以及政府规定的随工资发放的各种津贴补贴等构成。这部分工资按现行的政策规定实行,并根据国家规定进行调整。能绩工资是校长职级工资中活的部分,能绩工资按校长级等工资和基础工资和的一定比例核定。职级工资制度的建立,使校长的职务、责任,能力、实绩和薪酬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校长工作的积极性。

一些没有实行校长职级制的地区,为了体现校长专业素质、办学绩效和收入相匹配的激励原则,对校长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职级津贴制,根据校长的任职年限、办学效益、办学特色、校长个人成就以及群众、社会对校长的评价等作为确定校长津贴职级的考核因素。实行校长职级津贴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探索,它所形成的激励功能在于引导校长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5)

本办法所称的中小学校,是指除民办的中小学校以外的所有全日制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以下简称初中),(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下简称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

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交纳杂费,高中的学生交纳学费。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对中小学校收费另有规定,按其规定执行。

中小学校收费项目由省财政、物价和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确定。但特殊教育学校的收费项目,由设区的市财政、物价部门提出意见,报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

中小学校收费项目,按照费用的不同用途划分为学校收费和学校代收代管费。

学校收费项目包括:小学、初中杂费,高学费,借读生借读费,普通高中计划外生培养费,取暖费和住宿费。

学校代收代管费项目包括:国务院和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发行和批准使用的教学用书的费用,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考务费,普通高中会考报名考务费,高考报名考务费和体检费。

中小学校的收费标准衽分级管理:

小学、初中杂费,高中学费、借读生借读费、初中毕业生中考报名考务费。普通高中计划外生培养费,普通高中会考报名考务费,高考报名费和体检费。取暖费的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其物价、财政部门在省人民政府或者省物价、财政部门规定的最高限额范围内确定。

住宿生住宿费的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物价,财政部门备案;

特殊教学学校的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物价、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捐资助教和集资办学的费用以及教育事业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性教育附加费,应当按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收取。不得要求中小学生交纳上述各类费用和其他应当由单位交纳的费用。

中学学校原则上不接收借读生。对确需借读的学生,经设区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小学校可按规定向借读的学生收取借读费,借读生交纳借读费后,免交学费和杂费。

普通高中在完成正常招生任务、保持规定的班容量前提下,经设区的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按照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20%的比例招收计划外学生,收取普通高中计划外生培养费,计划外学生交纳培养费后,免交学费。

面向中小学校发行的教学用书,必须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教学用书的目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中小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举办各种收的补习班、补课班、提高班、超常班和重点班;

招性“高价生”、“择校生”、“自费生”,实行“双轨制”教学,“一校两制”或者开办分校;

向学生派售、推销未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和批准的教学用书;

向学生统一收费代购个人学习用品(教学用书除外)、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用品及其他个人用品;

统一要求学生订购课间餐;

对转学的学生收取转学费;

为学生代办保险;

要求学生及其家长捐资、集资或者向学生及其家长借款;

向学生收取学校收费项目和学校代收代管费项目以外的其他收费。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费和杂费右酌情减免。减免后的缺额部分,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办学单位负责解决。学费和杂费的具体减免办法,由省人民政行另行规定。

中小学校向学生收费必须持有《河北省收费许可证》,并在每学期开学之日起十日内,将该学期所有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教学用书的目录和价格,在学校显著位置张榜公布。

中小学校的学费和杂费应当按学期在开学初期一次收取,学校代收代管费必须遵循“随时发生、随时收取、多退少补、不得盈利,及时结算”的原则,按实际发生费用涉及的对象向学生实施收费。

中小学校在实施各项收费时,必须统一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如实填写《河北省中小学收费登记册》,并将登记册交给学生本人。凡未出具《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和进行收费登记的,学生有权拒交。

《河北省中小学收费登记册》的工本费从学费和杂费中列支。

中小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各项费用,必须全部交学校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的年级、班、教研室(组)或者个人一律不得存放。

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用,一律纳入财政起户管理。

小学和初中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高中收取的学费应提取10%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剩余部分用于补充学校的教学经费;住宿费和取暖全部用于住宿时学生住宿和冬季取暖有关费用的支出;其他项目的收费均按收费内容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中小学校收取的各项费用不得用于支付教职工的个人报酬及福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巧立名目提取或者挪用。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6)

计算机网络使诺大的地球浓缩在几秒钟,使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即使在偏避地方的人们,也能很快地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及时跟上世界的潮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逼近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的小学纷纷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去,而架构在网络环境上的"校园网"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焦点。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以使学校的教育实现现代化。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在目前,至少在国内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给我们借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将从校园网的认识、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和建设三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一、"校园网"的认识

"校园网"这个名词的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人们对"校园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了中小学在校园网建设上暴露出种种问题。如有的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导致设备使用率不高。有的学校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强大的服务器,却没有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学校"校园网"网上信息陈旧,甚至网上无信息可流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只能作为客人参观时展示的门面。还有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加之校园网的生产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的售后服务跟不上,造成盲目投入,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相当高,而且可扩展性和升级性差,学校重复投资的现象严重,浪费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建设"校园网"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或存在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1999年8月30日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校园网"是在校园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可在校园内将许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连接进行数据通讯。"校园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校园网"的开通,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用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应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浙江大学沈莉萍给"校园网"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校园网"是指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化教育的重点并不仅仅要让师生了解和使用Internet,更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之为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Instruction)。CAI是一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引起了传统学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将极大改变学校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Internet上的教学系统,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教学功能,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国际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成一体,它以数字网络为信息载体,几乎可以现行所有媒体可以的文字、语音、图像、影视等资料,成为信息集散中心。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避免"校园网"建设首期投入过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避免造成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

二、"校园网"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校园网是学校的龙头、核心设备,校园网的开发利用对教育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利用校园网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校园网功能的开发利用,利用校园网和计算机教学平台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网络化的强大信息量,电子化、声像化的生动情景,实物显示,人机对话,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师生的素质,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国际上已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在信息的社会,教师时刻会被学生超过,因为在接受信息这一点上,教师与学生经常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再像旧教育那样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独立性,缺少发言权。现代教育中的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主角",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学科过多,课程深,难度大。"是我国中小学现有教材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课程难学,负担过重,不少学生由难学到厌学。这是现在许多中小学遇到的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一些重复的教学内容合并,删繁就简。运用校园网络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资源,更新教学内容,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概念重新组合知识。运用形象化、电子化、声像化的手段,解决难点,突出重点,降低课程的深度和难度,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把学习的内容消化吸收,使部分学生有余力去学习他喜爱的学科,做他喜爱的事情,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才能。这样,不仅保护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重要的是推动了素质教育,达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目的。

2.利用校园网开发远程教学环境

校园网与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相联,实现了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天上地下的网络,加快了远程教学环境的形成。网上学校的建立,为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争取实现家庭电脑与校园网相联,通过互联网络建立学校或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交流网络,借助远程教学资源改革学校的素质教育,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教师的培训进修,学生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目前,国内"网校"的发展方兴未艾,已达到200多所。许多学校也正在进行规划,一步一步的具体实施,逐步完善。现在各地区都有一些名校、名教师、教育专家,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读名校是许多家长的良好愿望。现代远程教学"网校"的设立,不但解决了他们的愿望,也为处于边远地区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进修打开了方便之门。现代远程教学的开发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意义极其深远。

3.利用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大型软件的出现,要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供大家共享,一张软盘的存储容量就显得格外微不足道,大容量的硬盘和刻录机对很多人来说又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有将计算机彼此连接起来形成网络才能体现出计算机在现代办公中的优越性。学校可以将散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的计算机联在一起,并通过专线(DDN)与Internet网进行的联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公、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应用环境。

学校内部子网在校园内部各个年级办公室及各处室之间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领导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建立的现代校长办公室,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提高办公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及时通讯和协同工作,可以使得校长在其办公室管理和控制整个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运作效率。

建立与Internet网的连接,还可以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传输中小学教育信息;实现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机构连网,完成公文传输、报送各种报表和教育信息查询;实现学校与Internet之间相连,完成与Internet网的通讯和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连网,提供教育软件和远程教学等服务。

利用校园子网和与Internet的连接,使学校校园网成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成为学校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4.利用校园网进行网上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课本已不能承载知识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成为丰富知识的载体,网络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所提供的是一种信息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为此,学校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需求,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的网上教学作用。

(1)建立学校主页,通过主页进行知识交流和传播。

学校的主页,是外界了解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因此,在主页上可以设置"学校简介"、"校长介绍"、"组织结构"、"校园风景"、"校友情怀"、"教师风采"、"学生天地"等栏目,以介绍学校基本设施和师资力量。除了这些栏目以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情况设置了几个特色栏目,实现网上教学和交流的目的。如"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奥林匹克竞赛"、"名师指导"、"自然与环境"等。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

每个教师都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和视频点播技术实现一个老师同时上全年级的课。教师可以自制主页,将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形成网页的形式供其他老师和学生分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教师们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又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和理性思索,

5.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校园网建设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多媒体网络的建设更为我们快速、高效、全面地收集、处理和使用广泛的信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校开展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将校园网与CERNET和因特网连接,可以获取广域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

校园网中的多媒体系统管理就是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和共享的管理,包括图元库建设和共享:图形素材的维护、选取与统计;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库建设和共享:声音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声音素材的统计;视频库建设和共享:视频素材描述记录的维护、视频素材的统计;课件库建设和共享:课件描述记录的维护、课件描述记录的统计;课件制作经验库的建设和共享:字、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文件的处理和集成为多媒体课件,包括非线性数字视频编辑系统、字幕编辑系统、光盘制作系统和课件制作工具。

6.利用校园网进行课堂教学

学校教学的好坏和成果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要使校园网在学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把校园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年级办公室的终端计算机上利用电子备课系统、Internet等资源完成课堂教学的备课,并且将备课内容存储在自己的文件夹下以备上课使用。要实现校园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在特定的教室(有一台服务器,一台教师机,学生每人一台学生机,形成一个局域网,服务器和教师机有各自的Ip地址,而学生机要上Internet,必须通过网管服务器)里上课。学生输入自己的帐号和密码进入学生终端机,而老师则可以输入自己帐号和密码进入教师机,由于权限的设置,教师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可以查看每个学生机的内容,但不能修改;但学生利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后只能查看和修改自己文件夹的内容和教师机共享出来的文件夹(一般是要讲解例题和布置的作业)。

上课之前,教师利用校园网将存储在年级办公室的备课内容调出来,或者拷贝到教师机的硬盘上自己的文件夹中。上课期间,教师要讲解的内容不仅显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必须由老师调至广播系统状态),也可以在投影仪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当需要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或查找资料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在学生机上直接来完成(可以上Internet上查找资料帮自己完成练习),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存储到一个映射盘上,以供教师检查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多媒体校园网是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校园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创造了信息时代的氛围,为学校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多媒体校园网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使老师和学生树立了信息观念。有人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计算机的人"。这表明人们已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普遍形成了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势。

三、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

(一)"校园网"建设的误区

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的误区主要是对"校园网"概念认识上的误解或错解,主要表现在:①对"校园网"缺乏整体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将因特网误认为校园网。这是目前学校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看法。许多学校认为校园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教师查找网上教学资源、收发E-mail等。②将一间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室当作校园网。这也是许多网络公司的普通看法。现在市场上已存在大量有这些公司开发的是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软件模块,此类宣传广告到处可见。这些软件绝对不是校园网的全部内容。③将学校行政楼内的自动化办公系统、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络检索系统等当作校园网。这些主要功能充其量只是校园网发挥学校管理上的功能,是校园网诸多功能之一。这些设施建设,同样只是校园网的一个终端,并不是校园网的全部内容。

(二)"校园网"建设的思路

对校园网建设,国家教育部和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在制定相关的标准,许多有关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也推出了许多解决方案,这无疑是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对学校具体地实行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研究,因为校园网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大的,还有功能、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千万不能盲目地不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就随便建校园网,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

1.教育观念更新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发挥特殊的作用,信息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一种网络化的学习方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从学校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全世界汲取最新的知识,视野大大地开阔了。处在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赶上时代的步伐,要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意识。学校的领导要敢于创新,更新观念,敢于"触电、触网",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方法;要带领广大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做改革派,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与广大教师一道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的模式和经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校园网的物质基础,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由主干网合资网中有关设备及连线组成,而软件部分除必须的操作系统及大量校园网应用软件外,还应该有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的日常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使用。

硬件建设方面要以现代教育的思想全面考虑,有超前意识,力求使校园网络和各种电教设备、设施能达到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的水平,与国际接轨。因为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学(还有教师备课、学校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教学中在网上交互传送的都是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其带宽要求高,一般的10M、100M网并不适合学校使用,必须达到1000M网或1000M主干的100M网才适用(或以交换机联接的100M网)。校园网的终端信息点应配置计算机,尤其是教室,绝不能缺少,有条件的还应多配几台,在国外的学校,计算机都是配在教室里,方便教学、上互联网和学生使用。在班级教学中显示信息的工具,目前有两种,一是大屏幕的电视机(29吋以上),二是数字式(或液晶)电子投影机,由于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所以投影机的亮度、清晰度必须要高,没有1500流明以上的投影机都不适合学校使用。

软件建设方面,一要有较好的系统性软件(涵盖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有用户管理系统、网络综合测试管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各校的情况和要求不同,如自行开发一套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校园网络大型软件,当然最好。但是一般学校的技术力量毕竟有限,要开发这样的大型软件是很困难的。目前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开发的,又不一定适合学校的使用,解决的办法是学校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才能适合学校的使用。目前在我们台州推广的浙大平台应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二要搞好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确保教育教学。可采取下面的办法:①购买、收集、改造和自己开发相结合的方法,购买是:凡是教育部门配合教材发行的或者是通过审核推荐的光盘、录像、录音、投影片、都应及时采购到位。收集是:通过上网进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兄弟省市教育网页下载,在教育电视、卫星电视上转录各种资料讲座、课例等,还有是从国家、省、市、兄弟省市教研电教部门收集。改造是:把购买来的课件经过编辑、增删以达到适合使用。只有在没有现成的课件给予参考借鉴时,才决定自制。②设立教师电子备课系统,建立教育教学素材库,广泛收集教学的文字、音、像、图片、动画等素材,分门别类的进库,方便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较快地造课件。为避免各个学校建的素材库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最好的办法是由教育的行政部门投资,发动学校分任务共同开发,然后集中建库,实现联校的网上资源共享。

3.师资队伍培训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处在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严格地说,应该要由网络管理、软件技术、音视频多媒体制作、资料素材收集、师生培训和维修保养工程人员等组成。

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甚至家长从观念与技术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人员培训内容方面应根据人员性质采取不同种类的培训。主管校园网工作的各级领导,培训的重点主要在观念转变对本校校园网的总体规划及总体框架的培训上。校园网管理和维护人员,主要培训校园网和硬件设备的连接及各种网管软件的使用与维修。开发和使用网上教学软件的广大师生,主要培训开发教学软件所需的有关创作软件和工具软件。

4.强化资源管理

校园网的建立和一大批多媒体室场、设备、设施的建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其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室场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的,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此外,还有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建立的,然而,要做到人人执行,是不容易的,要发动全校的教师,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责,做到职责分明,有奖有罚,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5.抓好三个覆盖率

一是教师覆盖率,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实验,人人懂得计算机操作,掌握上校园网的方法,会使用"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会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掌握上网技术,善于通过国内外互联网,本地区教育科研局域网获得信息资源。会使用常规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电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会改编课件,会设计课件脚本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是课时覆盖率,要求教师绝大部分的课时都要使用多媒体的软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三是学科覆盖率,要求各科都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设立研究课题。

校园网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的理论。目前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正在逐步普及,但还缺乏有效的规范。我们应立足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根据教育需要建立网络,根据教育需要完善网络。

【参考文献】

[1]沈莉萍、张伟东.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误区及建设.开放教育研究.2001(2).

[2]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研究.2001(5).

[3]段新焕.我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7)

二、当前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重新定位了课程目标,不仅全面整合和优化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还对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往陈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难以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现代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当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办学理念不明确

作为学校管理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和灵魂,办学理念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规律和本质的管理观念。因此,处于学校管理体系核心的校长,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方针。然而,当前许多小学校长由于观念陈旧,仍然以“效率为本”和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标准,而不是从当前的师资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出发,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教育管理效果。

2.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步伐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执行者。新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对教师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许多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仍无法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接轨。一方面,许多教师安于现状,没有及时学习和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从而给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新的课程改革使得许多教师觉得自身的整体素质与之相差太大,因此对于各种教师培训和进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校长管理方法单一,考评制度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定一些条条框框进行量化管理,尤其是在教师的备课要求和讲课顺序等教学方面都搞“规定动作”和“一刀切”。这种“画地为牢”的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有些小学校长仅以教师所任班级的升学率等进行考核评价,并且要求只能进不能退。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和考评制度,不但严重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三、探索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措施和途径

针对当前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相应的学校管理措施和途径,无论对于规范和促进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等,均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小学校长既是教育制度的执行者,也是学校各项管理的总负责人。为此,小学校长必须依据教学改革对课程目标的新要求重新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彻底变革传统应试教育的学校管理理念,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管理理念方向转变,坚持正确的学校管理理念并切实推进教学改革。除此之外,作为小学校长,还要善于将自己的学校管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并通过教师最终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大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坚力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维方式方面,不但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打破过去只会处理学科内知识的局限,向跨学科方向的“整合知识”拓展;在教学能力方面,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完善考评制度

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过程中,不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行为动机和创造潜能。因此,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合理的激励措施,对于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是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往往更在乎自己是否受到尊重和认可。为此,校长在管理中应以精神激励为主,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颁发奖金和晋升职务等手段进行激励。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明确工作目标,产生强烈的工作动力,与此同时,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最终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效益实现最大化。另外,考评制度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分数论高低,力求客观公正。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8)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最高决策者,居于核心地位,其能力、素质、道德等方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全局和未来。那么,在小学校园管理中,校长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实施什么措施,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呢?下面,笔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校长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首先,校长要有事业心。事业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所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校长只有有了事业心,才会以校为家、爱岗敬业,才会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其次,校长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着一件事的成败。制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主持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组织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可以说,大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小到学校的物品添置,校长的工作艰巨而烦琐,若是没有一颗责任心,就不能保证学校教学成果突出、秩序井然,就不能促进学校发展、引领师生成长!再次,校长要有包容心。作为一个合格的校长,还应该要有一颗容人之心。只有器量大、心胸宽,才能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工团结一心,为了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校长应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

1.教育教学水平

首先,校长自己应有一套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方面。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全校师生来说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可以使全校师生同心同德,一起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努力奋斗。校长是不是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速度的快慢、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其次,一个好的校长,还必须是一个好的教师。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要带领全体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要经常走进课堂,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甚至也要亲自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这样才能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2.组织管理能力

首先,校长要知人善用。作为一名校长,要对学校每位教职工的能力、性格、特长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把每位教职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校长要善于协调沟通。对内,校长要协调学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引导大家团结一心、协同作战,使全体师生拧成一股绳,为把学校办得更好而努力。对外,校长要积极努力与上级部门、其他学校或学生家长沟通,争取大家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与时俱进求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科学在不停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进步。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校长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新生事物不要抱以排斥态度,而应快速接纳和适应。校长不能仅靠以前的经验管理学校,而是要跳出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只有校长的思想意识始终存在着创新的念头,才能对身边的广大教师产生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舞台,那么校长就是领舞者,校长舞跳得越好,全校师生才能跳得越好。既然如此,作为校长,就应该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业务水平,做好一名排头兵,在学校管理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作者:王军青 单位:河北省正定县城杨庄小学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9)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制、入学注册、学籍变动和信息安全等。本办法所指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教育学校。

第三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实行分级负责、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学籍总量依据当年中小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学籍建立及变动情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本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 学 制

第五条 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则上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为3年。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第六条 本市高中阶段学制原则上为3年。分别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七条 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在条件具备的学校适当开展学制改革实验。

第三章 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 本市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实行计划管理。中小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接收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区县招生规模总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内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本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本市户籍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完成小学教育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入学手续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入学规定办理。

第十条 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相关证明,在新学年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缓学期限一般为一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第十一条 本市户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可申请到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

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还应到其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登记信息,同时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或居住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第十二条 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招生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三条 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须通过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后办理普通高中入学手续。

第十四条 持有下列证明的,按本市户籍学生对待:

(一)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三)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四)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五)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六)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本市常住户籍登记卡;

(七)市人力社保部门为其父(或母)签发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八)其他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证明。

第十五条 入学新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注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持有关证明,在新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学校办理延期注册手续。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由学校督促其入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入学。

高中新生未按期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除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六条 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当在新学期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普通高中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为新生建立个人档案。

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各学段招生入学系统确认的入学结果生成新生学籍信息,按照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规则生成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十七条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学籍基础信息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格式采集。

第四章 考 勤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考勤制度。考勤按出勤、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课等项目记录。

第十九条 因故不能到校上课或不能参加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对无正当理由未履行请假手续的缺勤学生,按旷课处理,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当向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及时了解情况,配合其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改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连续旷课一周仍不到校上课的,学校要告知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到校上课,严禁出现辍学现象。

第二十条 在校学生应当于每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报到注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的,按旷课处理。

第五章 转 学

第二十一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在本市内转学:

(一)学生户籍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在市内迁移,新户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二)学生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实际居住地在市内变更,变更后的居住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第二十二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市内转学的,持户籍、居住地变更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发给学生转学联系表,学生持联系表到拟转入学校联系,转入校同意并签章后,回到原就读学校确认。经转出和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三条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可参照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四条 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入到本市的,应参照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证件,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五条 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确有特殊原因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在教学水平相当的同类学校之间申请转学。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高中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转学,参照办理。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参照前款规定办理。同时,应提供原就读普通高中录取证明、已修高中阶段学业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本市就读的学生转出到外省市的,需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接收学校的相关证明,经就读学校同意,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学校应为转往外省市学生申请毕业证书提供学业考核证明。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或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的学生,学校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教育;对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应当依据及时制止的原则,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学校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安排入专门学校(原工读学校)就读。

在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学籍由原学校保留。学生表现明显进步、并确实改正缺点的,本人提出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安排回原学校继续学习。

对于在校期间因刑事犯罪,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在刑满释放后仍未满18周岁且符合就学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其做好就学工作。

第二十八条 根据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儿童、青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从本市中小学校选调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九条 转学应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或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转学手续办理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转学学生须随转相关学籍信息和档案,实行籍随人走。

第三十条 下列情形,不予转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转学。

(三)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予办理转学手续。

(四)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六章 休学、复学

第三十一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休学:

(一)因病经诊断,需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

(二)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请假(包括病、事假)时间超过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仍不能到校上课的;

(三)因其他原因,需要休学的。

第三十二条 因病假办理休学手续须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因事假办理休学手续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 休学期限不超过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不能办理转学手续。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当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长休学期,经学校同意,可继续休学。

第三十四条 学生休学期满或休学期间要求复学的,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的还应当提交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认定治愈或认定可以正常学习的证明,经学校核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延期休学申请,又不复学的,按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及时督促学生复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复学。

学校对准予复学的学生,按其实际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七章 退 学

第三十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满十八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应办理退学手续。

高中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办理退学手续:

(一)多次留级且年龄超过二十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

(二)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十五天或累计旷课四十五天,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的;

(三)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联系仍未复学或超过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仍不办理继续休学申请的;

(四)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退学的。

第三十六条 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填写退学申请表,经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复核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符合高中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或本人填写退学申请表,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准予退学。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第八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七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升级、留级、跳级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业成绩管理等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学籍档案中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八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学校编制毕业生名册,义务教育阶段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普通高中阶段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期满,未达到毕业要求,又不符合留级条件的,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送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毕(结)业,由保留其学籍的学校颁发毕(结)业证书。

退学学生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其肄业证书。

第三十九条 初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级中等学校的学生毕(结)业材料,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高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退学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将其材料和档案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十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规格式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普通高中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须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验印。

毕业证书要有统一字号,义务教育阶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普通高中阶段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生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核实后,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历证明。

第九章 管理职责与信息安全

第四十一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公室,统筹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责任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中小学生学籍工作。中小学校具体负责学籍信息建立和日常学籍管理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学籍管理员,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及时采集、复核、更新和上报学生相关信息,确保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学籍变动手续完备。

第四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四十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符合条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关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奖励处分、体质测试、健康检查等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 依据本学籍管理办法,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或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10日起施行。《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京教基〔20xx〕17号)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教基二〔20xx〕1号)同时废止。

学籍的基本内容正如公民要有国籍、党员要有党籍、军人要有军籍一样,一个学生,也要有作为某校学生的学籍。一旦大学生按规定获得了某所高校的学籍,就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刻苦学习,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中小学学校管理篇(10)

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已经全面迈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小学在学校管理中,也开始逐渐采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学校的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中小学管理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管理的费用。由于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全新的中小学管理定位,管理者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学校各个部门最细微的管理。同时学校的基层教师群体借助于信息网络平台,能够直接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让学校的民主管理真正得到高效体现。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借助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如学校网站等,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教学动态。总之,信息网络技术为中小学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小学管理的实际水平在不断提高。

1. 中小学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学校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开始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很多学校通过搭建学校网站、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强化对学校的管理。有些学校利用现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如借助微信、微博、QQ、云端数据终端等,加强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校的管理理念能够借助这些便捷的通道及时传递给一线教师。同时,一线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便捷的信息网络渠道反映自己对学校管理的意见。这种在线互动交流方式,让整个学校的管理由以往的宏观管理逐渐向扁平化、细节化管理过渡。部分中小学通过自己的学校网站,及时向社会传递本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借助学校提供的公共信息网络数据平台,学生、学生家长甚至其他社会人士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动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因此,我国中小学目前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

2. 中小学在信息时代提高管理水平中遇到的困难

2.1信息化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学校管理改革中,虽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但是不少学校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造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参与,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总是滞后于学校的发展现状。这造成一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不能够及时上传,发挥不了对学校的正向宣传作用。有的学校建立了信息交流平台,如微型网络在线互动平台等,但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造成平台的运营现状达不到最初的设计要求。

2.2信息化管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建立中小学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学校投入相关专项资金。而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是公立学校,所需办学资金多是来自政府财政的扶持。每年政府为中小学安排的财政支出有限,这就造成中小学在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中,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如有的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变换落后地区的学校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学校即便想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最终结果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投入不到位,是我国中小学在学校信息化改革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2.3管理者自身信息素养不高

学校管理者如果自身信息素质不高,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就会流于表面化,甚至抵制学校信息化管理改革。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喜欢用自己熟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这就造成在学校信息化管理改革中,部分学校的改革总是止步不前。管理者不重视,造成下面的学校各个部门、每个老师也忽视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学校管理改革工作就会受到学校上下不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环境的影响,最终造成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改革成为一种空谈。

3. 信息时代中小学学校管理变革的建议

3.1加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我国中小学要想提高学校的管理层次,必须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要想发挥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的促进作用,必须要有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参与。因此,中小学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如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吸收那些具有更高信息管理技术的学生进入学校工作。同时,还要强化对学校已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就会跟不上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的做法,定期开展对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技术讲座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3.2学校要进行多渠道融资,为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

我国中小学要改变以往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支出的做法,积极开展多渠道融资,如借助社会慈善机构力量筹集爱心人士的善款,通过与当地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获得企业的捐赠等。总之,只有通过更多灵活机动的融资渠道,才能够帮助中小学建立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而为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学校只有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在对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才会有条不紊,做出实效。

3.3转变管理者落后理念,培养他们自身信息素质

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等高层管理者,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他们转变以往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不重视的做法,才能够真正把学校管理改革工作做到实处。培养学校管理者自身的信息素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进而从行动上支持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改革。管理者的重视,也会让下面的各个基层管理部门、基层一线教师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进而为学校管理改革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4. 结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小学学校管理也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积极进行现代学校管理改革。我国中小学只有重视采用信息手段,强化学校管理,才能够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进而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 田径社团活动总结 下一篇: 脱硫工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