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44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而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作为学生信息技术的重要启蒙课程。信息技术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的约束更少,有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但是也随之衍生出了许多问题。让学生理性认识信息技术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本文从德育的角度分析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课程设置中突出德育主题

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教学场景给出合适的德育主题,并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感知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进行安全教育、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等。如,在进行《编辑选定的图片形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建立垃圾搜集的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垃圾是可回收、不可回收的,从而在教学中突出环保教育。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基本的编辑和菜单操作,同时也了解了垃圾的分类知识,突出德育主题的目的和价值。

二、在练习中重视德育情景创建

所谓德育情景的创建就是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德育场景和体验,获得较好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情感是德育的重要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例如,教师可以以“母亲节”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用Flas展示母亲节的由来,通过声情并茂的Flash演示让学生感受母爱,启感。

三、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成果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2)

教育改革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重点强调的教学目标是对中小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应该肩负起这种教育的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妙的融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以及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的定位。如何将道德教育工作合理的渗入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已经是信息技术的授课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了。本文将浅析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重大意义,并重点的探讨如何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实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一、德育教育融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将教学改革的目标真正的落实,是实现全面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积极运用德育教育模式构建学生完整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自觉的形成全面的品质。这样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念以及担当的能力,从中小学生做起形成了优良的社会风范,学生学会积极的践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义务。

2.使学生正确的抵制各类诱惑,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当下,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的提升了,又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以及传送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人们的生活形式。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因为自控能力差的特点,不能有效的对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进行合理的把持,那么此时的信息就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效应。为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积极的把握德育教育的时机,在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后,开展德育教育环节,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互联网上的暴力,色情等一系列发的不良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领,使学生构建健康的思维模式,这样他们就会分清周围事物的是与非。

3.通过德育教育的实施,培养中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曾有学者这样总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充分的表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呵护与关爱,他们缺少团结合作意识观念。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趋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的讲述自己对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最为常见的电视,电话等,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呈现大大飞跃的趋势,比如影视界3D影片应该广泛的应用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许多问题通过多个学生的探讨而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对机身的潜能进行高效的挖掘,进一步培养了中小学生的自信心。

二、打造教育环境,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质的气氛

十七大的教育方针的内容要点是,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项目,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对德智体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触到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事业赋予很高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对德育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构建或者是模拟工作。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认识“我的电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走进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账号,在学生打开计算机时,教师对电脑系统自带的或者是后生成的桌面软件一一的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各个软件的基础功能,这样为其日后的实际操作练习工作奠定基础。

三、增设课堂教学的形式,打造和谐的德育教学天地

现如今,全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方式,也给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择优选取信息资源参与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环节。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配乐诗的朗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开展经典现代文学《再别康桥》,艾青《鸟》等作品的配乐诗朗诵环节,使中小学生从情景中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

四、从教师自身出发,树立德育教育的教学意识

教师应该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规则要求,尽最大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明确德育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从自身做起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奇妙的利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比方说可以利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改的形式,将德育教育的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结束语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应该积极的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因此教育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应该积极的融入德育教育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另外加强道德宣传工作,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总之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在教育领域中是必须开展的步骤,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么此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将会取得双倍的成效。

作者:权丽彦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化教育馆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013-02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期储备力量,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中国未来几十年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情绪和思想波动大,针对现代大学生的现状,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 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相关概念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个词,它是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出现,用于管理和信息处理方式的总称。特别是在2014年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中提到“互联网+”的概念后,信息技术被延伸到各个领域。在教育界,“互联网+ ”的理念也被大家广泛认同,而信息技术可视为互联网信息科技的总称,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大学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将带给大学生无限的新鲜感,吸引大家的学习兴趣。

2.德育教育的概念

德育教育它与智力教育不同,是指教育工作者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上,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的塑造。由于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多数大学生素质还是不错的,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懂得是非分明,但也有一些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从2004年马加爵事件到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高材生林森浩恶性投毒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德育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汲取丰富的知识相比,更希望每位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大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每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群不同,传递的信息不同,导致人与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存在差异。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中国文化,在这个文化范畴内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作出了衡量标准,它对大学生德育的建设具有间接的辅助作用。但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大学生德育现状有以下表现:

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成绩是否达标,每年多少学生顺利毕业,德育教育暂无一个准确的考核体系,多数院校不是特别关注大学德育教育。总体来说,高校对德育工作不重视主要有三种情况:

?#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形成,不比花费太多时间开展德育工作;

?#康掠教育作为辅助教育,除思想政治专业外,其他专业将德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教学效果甚微;

?#恳恍┙淌θ衔德育教育就是从细微之处规范学生的行为即可,并不重郑重其事的讲课。中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重“智”教育,忽视“德”教育。

2.德育教育方式滞后

2014年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教育工作者又将互联网延伸到教育界,鼓励各大院校推行“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此之前,我国各大院校仍以“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为主,固守成规,将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强调它的政治性。据说泰森狱后在擂台上快速的击败对手,获得比赛胜利,在采访中泰森说他熟读思想,并运用其思想一招制敌。由此说明,并不要刻意读书本知识,而是要将书本知识巧妙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大学德育教育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知识是死的,但可以通过案例、小组讨论或分析的方式开展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吸引到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德育工作形式主义

中国的形式主义太严重,从官僚到企业,从企业到教育界,每个行业都存在着各种形式主义。大学关于德育教育的书本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一本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一体的书籍,从书本的知识架构来看,很多知识的叙述就非常笼统,很多学生读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头脑并未被洗礼,思想观念并未转变。课堂上,教师针对德育课程实行大班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扩音器将书本内容叙述一遍,非常形式化的教育模式,不少学生表示上德育课只是为了积满学分而已。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导致学生听课也是做做样子,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但实际上并未学到真实有效的知识。

三、为何要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想处于理想状态,并未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一旦遇到困难将会情绪不稳定,可能做出些过激的行为。首先,要认识到现实和理想间存在着差异,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多看些其他人的生活经验,或许会对大学生德育建设有帮助。

1. 顺应时展要求

如果说以前的教育是“言传身教”,那么利用信息技术所代来的教育成果是更为迅速的。通过信息检索的功能,能够在计算机上搜索到相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他人的经验达到育人的目的。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教育方式的改变,但德育的核心并未发生改变,它仍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向广大的学生传递正能量,谴责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只是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科技手段,使得整个传播速度更快了,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教学精力。

2.传递正确价值观念

网络是一个相对混杂的场所,任何人都可以不记名发表自己的言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生的社会,大学生受外界物质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偏差,金钱观、权势观、物质观、形式主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年的“三观”。如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及处世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浏览网页时就可以自动屏蔽一些负面消息,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大家对中国的考试制度褒贬不一,但高考改变了很多农村或家境不好的学生的命运,因此中国的笔试沿袭至今。而现代教育理念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汲取更多的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唯有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才能培养出为国家和社会勇于奉献的人。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学,课下作业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而且在学习中认识到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人才强国战略要求

在访问中国科技大学时,强调中国以前是人才多,以后向“人才多”方向发展,说明人才强国战略正在逐步推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切实地落实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四有新人,真正的为国家和发展的发展多做贡献。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使之成为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

四、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德育教育相结合

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

备课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院校也会不定时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大学德育教育作为众多专业的辅助课程,每周基本设置两节课,备课的内容少、备课时间多,因此对德育教师的备课质量应提出更高要求才是。当前高等院校大多已配备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机房查找资料,制作出精美的幻灯片,并将此记录在备课细节中,相信会为教师的备课增加不少分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应该运用到各个方面,从备课开始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大学教学活动中。

2.信息技术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用心程度。一位优秀的教师非常注重教学设计上,他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吸引学生听课的关注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师按照书本的知识结构,简单的叙述下重点内容,并让学生标注起来,偶尔针对某问题向学生提问而已。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教师会不定期的使用多媒体教室或学校微机室,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举例说明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等。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也更能够体现出一位教师的用心程度。

3.利用信息技术上课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它能够将课本内容、文字、图片、生效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室一般是要提前“预约”的,因为它要满足全校各个专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的需求。笔者认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上课,将相关教学重点直接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震撼性会更大,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也更容易表现出来。当前很多院校的硬件设备足以能够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每周至少保证一堂多媒体课程,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处理落到实处。

4.信息技术布置作业

在科技告诉发展的时代,用书本传授思想政治地方式过于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职工的兴趣,信息技术的使用让线上线下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教师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布置作业,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作业,并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实现线下互动,将良好的德育案例在群内分享,无时无刻加强学生德育建设。

5.利用信息技术测评

传统的考核手段是笔试,笔试成绩侧面代表学生德育教育接受能力,这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的。走进社会后,学生会发现所有“能够用数字化表示的,最终会实现数字化”,因此对学生德育的测评体系也应该有所改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每阶段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利用计算机生成一套有效的考核体系,在学期末时加上学生的笔试成绩,将得出学生该年度的整体测评成绩。该成绩用最权威的数字生成,不添加教师的任何情感,相对来说这种测评结果更具有公平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世界发展的巨大动力,将大学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创新,也将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备课、设计教学、课堂教学到布置作业和成绩测评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它从侧面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同时又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5)

时代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样的大环境也会对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变化。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支柱,新世纪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成为了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设计新的德育教育模式,从而增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

教育技术目前来说有两种被认可的定义,其一,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两大类。其二,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技术中加入了现代元素,体现着科技性和时代性。总而言之,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及资源进行全面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多的知识是从课本之外获取的,让课本的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多方面的感知,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此外,现代教育技术更多的是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极大限度的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现代技术结合人类认知及记忆的规律,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按着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学习任务,实现学生在短时间内强化和巩固知识。

二、小学德育工作相关研究

德育工作,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在道德教育、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达到总体规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素质上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法纪素质上要料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心理素质方面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良好的心里素质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素质上要热爱集体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为人处事观念。在政治素质方面,首先要热爱国家,努力地提高受教育者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德育工作实施有很多方法,在小学中经常采用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德育教育适应教育改革中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实现信息化和科技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中的教育资源。

1.应用于小学德育工作的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目前适用于小学德育工作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和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体现在多媒体上,信息服务技术主要为电子邮件、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软件技术主要为管理软件的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2.现代德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开展效果

要想将现代德育技术应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首先就要在管理模式上开始,通过建立德育工作相关的电子档案,从而规范德育管理。电子档案有着系统性、规范性、实时性等巨大优势。此外,利用软件技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的量化,不仅省时,同时也更加透明、公正,使得德育评价工作更加的简便、快捷、安全。目前,很多小学工作中都会大量地使用互联网,不仅仅用于管理班级,同时也能更好地和家长沟通,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家庭三方一体化。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时,经常性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德育工作平台的构建。德育网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加入到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但是对于网站的一个维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切实保证网站的干净,正确引导受教者上网,避免互联网给小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活动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德育课程的课堂教育效率,丰富主题教育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向学生展示动画、影片、课件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安全意识,增强德育教育的情境性。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实时关注学生心里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方便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如数字信号方式(如论坛、QQ、电子邮件、微信)、移动数字信号方式(如飞信、校信通、易信)。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也收到可喜的效果,让人们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所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受关注,国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物力。现代教育工作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教育更加的生动形象,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最终目标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及与时俱进,努力构建一个新世纪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玉鹏.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曾亮.江西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79-0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综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等。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也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1.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学生在上机时对修改计算机设置特别感兴趣,他们把桌面背景随意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或者反复修改屏幕保护程序甚至设置一个密码,当自己离开计算机之后致使别人不便使用;有的学生则胡乱地打开计算机中的文件,也不管自己会不会用,有的学生上机时任意删除计算机上的系统文件,致使下次开机时计算机的系统瘫痪,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把鼠标上的滚球拿走当玩具玩,对微机室管理制度视而不见。这些都是学生计算机课上的违规行为的表现。我们感到对"小问题"不能大意。通过对学生正面接触和侧面了解,我们认为上述的一些行为中,有的属于学生的兴趣指向不当所造成,大多数是出于模仿和好奇心,但有的学生行为则已经明显地是道德意识上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道德意识,在模仿和从众的心理作用下,一个较为新奇的行为可以很快被其他学生认可并效仿。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主要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情感、态度的产生及发展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结果。信息技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迅速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的手段的同时,也可能打开了一条"病毒"可以蔓延的通道。从随意修改公用计算机的设置、沉迷于网吧不能自拔,到互联网犯罪及黑客软件的到处流行等等,让我们认识到: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如何正确而又负责任地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2.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信息伦理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一个目的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更有益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的人。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例子很多,在已知的计算机领域犯罪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而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面对如此的情况,结合教学中的亲身体会,笔者认为,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兴趣的正确引导,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很有必要的。

3.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状况

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状况,转变对教育的认知观念,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在恰当的位置来对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目前社会上评价学校的好与坏主要看的是升学率,最注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由此,信息技术课得不到重视,特别是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具体课时还未正式排入课程表。学校课时不到位,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不够了解,担心该课会影响必修课程的学习,家长在认识上也产生误区,认为电脑课就是学上网、打游戏。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者,大部分教师认识不清,把它看成是一门副课,可有可无,如此的教育理念十分落后,基于现状就要先解决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另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但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设施,还应配备相应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有一定的方向。

4.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资源,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与城市相比却有着天囊之别;通常是教学设备简陋无法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教师素质低下难以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但在种种普遍的情况下,我校却幸运的在2006年得到了本省某些爱心企业赠送的十台电脑,加上教育部门配备的一套远程机、两台远教电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的硬件设施总算有了点眉目,村委还为学校修建了一个一般化的微机室。这一来对于我们这个全校有二百名左右学生的乡村小学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也让我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农村教师有了一个小小的用武之地。

学校联入了互联网,学校里的每台电脑随时都可以上网或调用、检索和下载相关的资料,为广大师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学校应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随时开放,以便师生通过网络查询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教师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补充自己一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让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注重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健康的使用计算机知识,切不可因为教授内容的技术性而忽视人文教育。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仔细研究,区别对待,冷静处理,更要善于引导。同时,学校、教师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外界及其内在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关注,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切实解决当前的信息伦理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7)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8)

小学生各方面的心智、价值观念都不成熟,正处于学习的大好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培养他们遵守社会的公德,养成文明的好习惯,树立坚韧的意志和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还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手段等。

1.2法纪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具备一些常规的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树立法治观念,并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懂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1.3心理素质目标

德育工作中,诚实守信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讲信用。此外,要培养学生坚韧、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教导学生树立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觉学习,最尊自爱。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敢于创新,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创造属于自己的人身。

1.4思想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初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热爱学习,关心集体,培养小主人的意识。另外,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险不畏难的精神,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和人,树立正确的处事观念。

1.5政治素质目标

小学生要从小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共产党的重要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树立团结集体的思想,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

2.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2.1德育教育目标理想化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忽视了学生心理、生理的实际情况,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不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强大的影响。

2.2德育教育过程简洁化

传统的德育教育片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掌握,忽视德育教育的实践作用,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理论和实践脱节,教育过程过于简洁。

2.3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化

说服教育是德育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是知识的单向输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德育方法的单一化导致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不积极主动思考,不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2.4德育内容统一化

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也存在着高低之分。传统的德育教育使用统一的德育教材,忽视学生的实际诉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3.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

3.1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它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充分开动大脑思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能更好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信息技术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方法革新了传统的教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革新观念,革新德育知识结构,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德育教育的资源,拓展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3.2丰富德育资源

德育教育需要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素材。信息技术使得资源能够实现有效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教育形式,让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形象。信息技术可以全方位吸引人们的视觉、听觉,帮助小学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更多的德育教育知识。现在的德育教育模式更加自由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德育知识。

3.3发展学生个性

德育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肯定,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德育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思想,大胆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正确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9)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终身教育理念逐渐地推广开来,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也非常强调对于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因为这些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品质,每一个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针而进行。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德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奠基作用。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司空见惯,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操守是现下网络信息时代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不仅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化发展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众所周知,目前网民低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小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作为小学生,其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是非观念等并不健全,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自我把控,而网络世界的缤纷和虚幻让很多小学生不能够自拔。对于这一点,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过于沉迷。

二、树立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目标

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富的创造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创业方式,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这一点,教师要在信息技术的传授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W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目标。而且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近代信息技术创业的社会精英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教育,而且也要适当地从反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电信诈骗和网络犯罪等等,这些无不是利用了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些都是社会公众所极为痛恨的社会毒瘤。通过这样的教育,要让学生首先学会分辨这些信息犯罪手段,学会自我保护,同时也要从另一个侧面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让学生产生同这些社会恶劣现象作斗争的社会使命感。这样也会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树立。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非常讲究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不仅体现着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加体现着成员之间的性格和奉献精神。然而这些都是现阶段独生子女所非常欠缺的个人素质。但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没有给予学生性格的发展以非常良好的重视,更多的教师是通过熏陶和影响等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但是这样真正能起到多少的效果,谁也不得而知。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是形式主义严重,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的还是注重学习成果,而不是注重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的个人成长。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动手操作内容来加强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将一些具有动手操作意义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共同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想到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又要考虑到团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互助。通过一次一次的协作,学生之间会更加感觉到集体的力量,也让学生会更加地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总之,德育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所不能够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对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更是异常关键。因为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使用日益频繁,互联网道德更是社会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其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互联网道德将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将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教育举动,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努力来加强德育渗透,为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铺平道路。

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总结篇(10)

如何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善美丑,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并合理使用,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教学中合理地贯穿德育教育已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任务。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众所周知,计算机虽然是外国人的发明,但二进制却源于我国古代的八卦图;算盘是十六进制运算的较好工具和先驱;王码五笔、WPS文字处理系统、方正排版系统、万燕VCD标准等一度世界领先;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虽晚,但却能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到“龙芯”的面市,再到联想成功收购IBM……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极好素材。在Office的教学中,特别介绍WPS2000以及被誉为亚洲的比尔・盖茨――裘伯君的创业与发展过程;在Word、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精选练习用的文稿和图片,融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会有益于他的一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学生养成遵守信息行为规范的习惯,这必须靠平时养成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穿好鞋套,填好上机记录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中③不能随意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放好键盘和凳子才可以离开,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好,在上课时有些学生用完电脑后,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等小毛病。这个时候除了教育他们外,还要求他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互助精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譬如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中,我把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5个人组成,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一人规划网站结构,一人搜集素材,一人加工素材,一人建立网站,网站建立成功后,各组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评、打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上一篇: 工程师工作思路 下一篇: 营销主管竞聘演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