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28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1)

2.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同时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与互动,诸如钻牛角尖,闭门造车,编纂数据等不健康的研究情绪与方法层出不穷,更多的研究生因为遇到一两个难以解决的难点,一时间无法攻克,又缺乏广泛交流的平台,从而阻滞了研究的步伐,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退而求其次,使得研究虎头蛇尾,导致最终的学术论文质量不高,说服力不强,应用性较差。

3. 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为了保障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研究生部颁发了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但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错误仍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的外在质量,同时也将部分研究生学习不够严谨,学术不够认真,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科研态度暴露无疑。

4.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许多学生答辩准备不充分,语言表达不连贯,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所著论文包含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方法,导致评审教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所著论文的核心内容,无法提出合理化完善建议,在影响答辩成绩的同时,也降低了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当前研究生论文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同类院校学位管理的经验,并结合丰富的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经验,笔者对原有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良与革新,在原有学位论文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本学位论文管理控制节点由4个(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论文答辩)拓展到8个,充分体现过程控制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新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 开题动员座谈。各学院在开题开始两周前召开开题动员座谈会议,会议围绕着指导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阐述所学专业前沿科学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鼓励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论文写作热情等方面进行。其主要目的是,让研究生充分了解学科内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着眼学科内研究热点,讲解重要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现状,引导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立足实践,大胆创新,着重解决研究生在选题方向上的困惑与问题。同时阐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端正研究生科研态度,并指出态度问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给研究生敲响警钟。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评审的重点是论文题目的创新性及实用价值,我们不鼓励为了创新而创新,也必须避免题目空洞,没有研究价值的情况出现。在这一环节需要各学院按照学生情况分组答辩,每组安排5名导师及1名学院秘书对论文开题进行严格审查并记录。对于选题不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给出建议,研究生按照导师的综合建议修改论文题目,并形成开题报告,上交备案。

3. 论文进度阶段汇报。在论文选题到论文送审这个过程中,各学院要求每名研究生对自己论文研究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现状、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今后的研究计划等方面。研究生按学院与导师要求每周做一次自我总结,并相互交流研究经验,分享研究心得,并吸取导师与同学建议,完善自身论文研究。

4. 中期检查。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与研究的具体情况,导师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对于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手段与方法。中期检查主要是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考查,起到监督与促进的双重效果。

5. 学术论坛。为了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丰富研究生知识储备,将学术论坛引入到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中来。在中期检查与论文送审过程中,学术论坛将举行两次。第一次各学院举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与促进,同时选拔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参加第二次校级学术论坛交流。学术论坛旨在拓宽研究生的眼界,促进学院内部及全校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优秀的科研环境。

6. 论文审查。论文审查包括论文格式审查与内容审查两个环节,二者重要性一致。第一,严格按照《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对论文格式进行审查,对有问题的论文改后再审,对于问题严重且不加以认真修改的论文,不能送审。第二,学位论文内容审查采取盲审的论文评阅方式,同时内审与外审相结合,从论文的写作内容、创新程度、科研价值、语言使用等方面对论文进行综合评分,对于评分处于60-70分之间的研究生,建议其改后答辩;对于评分低于60分的研究生,建议其仔细修改并延期答辩。

7. 答辩辅导与预演。论文审查通过后,由学院组织,以课题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答辩辅导,并模拟答辩场景,提醒研究生论文答辩过程中需注意的重点问题,缓和紧张心理,理清答辩思路,做好充分准备。

8. 论文答辩。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研究生答辩,并对答辩结果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出建议授予学位或者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对于未能够通过答辩的研究生要严格按照学位管理规定上的要求,延期答辩。必须保证答辩环节的公正性,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学术水平不足以满足要求的研究生不能放宽要求。对于延期答辩后仍未达到评审要求的研究生,从严处理。

三、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体系实施情况与效果

通过开题动员座谈这一控制节点,基本解决了研究生在选题上盲目的情况,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论文研究创新点选择也更加深入,同时缓解了研究生由于迷茫的紧张心理,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论文进度控制实现了对论文写作的过程控制,实时监督与反映研究生当前学习研究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术论坛环节很好地实现了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丰富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答辩辅导与预演在缓解答辩压力、提高答辩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的论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论文通过率也有了改善。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2)

1 全程注重制度建设,强调规范要求

1.1 注重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要求是毕业论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如选题专家审核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绩评定制度、延期毕业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要求以学院正式文件的形式在全院、导师及学生中间予以公示和说明。在全程的论文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度准绳,结合弹性灵活的突发事件处理决策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选题专家审核制度指选题由师生共同产生,答辩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筛选。中期检查制度指学生提交论文初稿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成绩评定制度则主要是制定评分标准,将导师初评、交叉评阅、答辩评分制度按合理比例组成,最终评定学生论文成绩。

1.2 强调规范要求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除了要求其能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外,也十分注重其文章写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因此,我们在建设和形成书面制度文件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制定了论文模板。

在模板中,对字体、目录、参考文献、文本编排顺序等格式要求,给出严格的规范规定。同时,还会做出一些明确的量化要求,如:题目应该简短、明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关键词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目录一般按3级标题编写;文本主体(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不少于8000字;参考文献应在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应少于2篇等。

2 全程依托网络平台,实时监控与反馈

2.1 定期检查,辅以不定期抽检

首先,我们采用“以定期检查为主,随机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学生提交各项材料情况加以实时监控。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根据毕业论文的各个具体环节,详细制定进度表,细化各阶段任务,给出一个供师生参考的毕业论文 “时间进度表”。按照我们的进度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实习结束后。实习前,教师出选题,答辩指导小组讨论选题,初定选题,学生带选题进点。实习结束后,大四第一学期第6~7周召开师生动员会,收集学生选题、专家筛选选题;第8周确定选题,配备指导教师;第9~10周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第11~14周学生提交外文翻译及原文、文献综述;学期末,学院组织初期检查,检查学生提交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大四第二学期第3周,学生提交调查报告、问卷、论文初稿,学院组织中期检查;第4~10周,导师反馈论文意见,学生修改,导师定稿、签字;第11~12周,导师初评、交叉评阅、论文答辩、成绩汇总,召开工作总结。

2.2 师生互动,灵活弹性管理

整个毕业论文进程,我们实行师生互动的管理,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指派一名专业老师为论文秘书,指派一名学院办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论文秘书进行过程管理。领导小组在宏观上对师生论文进展进行监督,论文秘书和教学管理人员督促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分解任务。学生记录教师指导记录,并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论文检查组,对同学进行督促,并对论文格式等进行规范化检查。

3 注重基础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不是本科教育中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前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素养培养、毕业实习等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将专业学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作为同一项工程,进行四位一体的改革与实践。将论文训练过程前移,强化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并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将学生四年的课程理论学习、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竞赛活动,与实习的前后衔接等形成有机整体,构建成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四位一体的全程化论文管理结构图如图1:

(1)专业学习。大学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启动论文写作的预备阶段。开设社会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统计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包括格式规范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文献检索,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科研训练。成立学院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开展专业科研训练。结合教师科研,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进行论文撰写、发表或参赛。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3)

1.1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到位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着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从而在根本上不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实施。

1.2教学模式陈旧单一《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一直重视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老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进行讲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机械简单,容易造成培养方式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

1.3教学效果缺乏延后性《药事管理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短效性、机械性的缺点。即使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也无法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忘记上课内容。对于一些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老师无法对其进行课后的指导与管理。

1.4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药事管理学》课程需要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些院校脱离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仍沿用旧有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人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因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削弱了毕业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

2.1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组织教学。要转变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的观点,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参与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衔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更新,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师生间的权力空间关系,强调课堂的双向性、自主性,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协调者、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和自主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教学活动突出了其双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单向传授模式,为老师和学生开辟了交流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体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师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感受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思维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药事管理学教学是一种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研讨学问,通过运用药事管理学知识解决药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

2.2网络教学是时代进步的选择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化教学有望成为未来主流趋势。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利用和管理。网络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且具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从按部就班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网络空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培养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学生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网络空间在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更新。网络化药事管理学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获取自己需要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构建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于一体的学习时空域,使教学效益大幅溢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实现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如何让老师手中掌握的前沿资料快速传递给学生,同时加强课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2]。网络化自由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容易得以实现。

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相关栏目,师生共建药事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在课程建设栏目中,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编写课程电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栏目提供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特点、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电子教案栏目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利于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习题精解栏目健全课后复习思考题目,供学生参考学习;课外读物栏目中,师生共同搜集相关文献,上传学习资料,研讨最新研究进展。

3.2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论坛,创立网络互动式公共学习平台基于药事管理学的课程特点,搭建精品课程论坛,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课程内容、更好掌握药事管理前沿知识的场所。课程论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有学生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参与,就药事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老师可以适时点评、引导并加以鼓励。另外,借助课程论坛,组建课程意见回馈系统、完善课程答疑体系。针对药事管理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便于学生了解药事法规更新、修订的情况,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

3.3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多重因素限制,药事管理学的许多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搭建药事管理学课程网上实践体验虚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空间和场所。借助实践体验虚拟平台,根据药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特征设置案例,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进行提问与答辩。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4)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实践性学习模式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08-02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人员不足、要求放松等社会因素,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趋势,有各种论文造假行为出现[1]。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如何从教育体制上促进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道德,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都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创新管理模式[2]。近年来,我校也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为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制度环境,不断健全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尤其对学位论文管理做了诸多改革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以我院为例,浅析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营造优良学风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诚信部分缺失,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也经常存在,对青年研究生的科研态度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可以影响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前景,影响到社会的科技价值与精神取向。怎样对研究生开展广泛深刻的诚信教育,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不断实践与讨论的重要工作。近几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关网站,我院积极响应,去年开始对新入学研究生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国家系列文件,解读《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引导教育青年研究生欲修学,先立身,做到立德立学相统一、人品学识相统一;引导青年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既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科学素养、科学道德,掌握科研方法和论证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研究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发扬取长补短、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教育活动也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了学风建设,营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

二、学院把关研究生开题报告,奠定论文质量基础

研究生论文工作的进程中,科研选题是关键,一个立意新颖的选题,是高质量论文的基础。我院鼓励研究生论文选题尽量与导师及导师组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在广泛的文献阅读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导师共同协商确定。选题要求立足于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尽量探索医学研究和临床技术开发前沿,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的开题,以前是采取导师负责的方式,由导师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审核学生的论文开题,工作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此,学院今年调整了工作模式,从整个学院的层面,按照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的方式,严格按照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工作要求,学院层面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审核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初步设想,并对其立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就其创新性、前瞻性、严谨性、可行性做出客观评价,研究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选题和开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科学思维、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有效保证了论文质量基础。

三、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引导,确保论文质量和进度

研究生在试验研究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因其临床轮训和研究工作大多呈现分散性特点,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比较困难,去年其我院要求引入自评与导师组督导机制。学生被要求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表并严格自查进度,学院教学办公室不定期检查。导师需要定期检查论文进度、阶段结果和实验数据,及时指出存在问题,督导学生按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3]。学院要求导师组开展研究生中期汇报工作,听取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资料统计分析,重点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导师组及邀请的专家能及时发现研究生在论文设计、试验或临床研究、统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具体困难分析解决方法,确保论文进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压力大,积极性不高,论文质量缺乏创新价值,究其原因,目前研究生培养工作本身需要改进,目前教学设置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多是灌输式教学,临床轮训时医疗业务又十分繁忙,学术交流和知识研讨活动缺乏,科研思维难以建立。对此,我院尝试创新探究式的临床带教模式,以临床病例讨论、小讲课等带教活动为载体,灵活采用启发式、体验式、PBL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质疑、讨论、释疑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大学又不定期开展专家论坛,纳入学生必修课管理。通过创新临床带教模式和专家论坛活动,拓宽研究生知识面,激发灵感,引导科研兴趣并提升科研素质,利于确保论文的进度和写作质量。

四、严格,保障论文原创性

近年来,国内高校都相继加大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检测力度,丰富了检测形式。我校在学生确定论文初稿、导师审核论文内容、答辩秘书审核论文格式的基础上,创新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新举措,大学自2012年开始试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也被称为“论文测谎仪”,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经过两届全日制研究生的试用,对学术不正之风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自今年始,学校所有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包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港澳台境外生、七年制)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为了保证工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所有学位论文的检测工作也由二级学院调整至学校图书馆统一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加强了学术道德的监督,起到一定的净化学术环境的作用。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统计学方法是必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环节,为了对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所涉及有关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结果进行审核认定,今年大学组织以医学统计学教研室师资力量为主体,联合校内其他统计学检测技术力量组成统计学检测专家小组,采用双盲评审制度,随机分配检测老师进行论文统计学检测。该工作有效促进研究生扎实掌握并正确应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对青年研究生有效开展科研工作和保证学位论文的真实可信都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我校博、硕士学位办法,学术不端检测结果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等于25%,硕士学位论文总复制比低于等于30%。统计学检测合格者获得“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检测不合格者须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并及时重新申请检测。“检测”与“统计学检测”全部合格者方允许进入论文评阅及组织论文答辩等后续申请学位环节。

五、加强论文匿名评阅及答辩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出口关

论文评阅是答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按照硕士研究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实施指导方案,全部的博士学位论文及不低于10%比例的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专业学位博士要求3名省外专家,专业学位硕士要求至少两位院外专家。为保证论文审核质量,论文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满足条件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有详细分级,对未达要求的论文,必须认真修改,直到达到要求,才能进行答辩,否则延迟毕业。按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实施办法,博士学位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先举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是一次气氛较为轻松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演练机会,老师们可以全方位向学生提问,师生畅所欲言,研究生充分聆听导师组及专家意见,为正式答辩做好准备。学位论文答辩是论文审核的最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按照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专业学位博士论文要求5位答辩专家,校外专家至少2人,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要求3位答辩专家,院外专家至少1人。在此基础上,我院要求答辩过程原则上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并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全体委员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学习情况和学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我院通过改革创新学位论文管理机制:开展诚信教育、采用研讨式带教模式、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和统计学检测、加强论文双盲评审和答辩等,促进学风建设,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6)

虽然我没有当过班主任,但当了将近两年的跟班也有所了解,一个班级它其实就是一个人,有它的性格、情绪、情感,我将它称之为班级性格、班级情绪、班级情感。

1、班级性格管理

简单的说,它就是组成班级学生性格的总和;具体的说,他包括一、自信心,只有当一个班级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种挑战时,他才有可能战胜它。要善于尽早发现学生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引导、鼓励学生对成功抱有信心;二、热情,有些班级的学生对做任何事情充满热情,甚至包括扫地搬东西的小事情都积极参与,但有些班级学生对班级事务冷淡,学习也缺乏热情;三、进取心和好强心,学生对学生共同进步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好强,不希望落在别人的后面;四、希望,这种特性能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位乐观主义的培养者,悲观、失望和忧郁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经常教育学生遇到失败并不可怕,要敢于笑对生活。

2、班级情绪管理

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是否符合个体认知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班级情绪种类有:乐观进取的积极情绪、自暴自弃的放纵情绪、学习受挫的厌学情绪,压力过大紧张过度的焦虑情绪,我行我素的叛逆情绪等。

就以厌学情绪为例

一.产生厌学情绪心理的原因

(1)有些同学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会严重妨碍学习,导学无动力,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有部分同学由于害怕学习,惟恐失败构成对自尊心的威胁,于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讨厌学习。

(2)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对老师不尊敬,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出口骂人,出手打人,因而,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目中无人,在学习上大胆激烈有余而理智毅力不足,情绪波动极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了厌学心理。

(3)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已,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二、厌学心理的辅导方法

(1)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实现角色转换。这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渐承担其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可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2)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厌学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三、班级情感管理

班级情感管理就是老师以真挚的感情来增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与思想沟通,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教与学气氛管理方式,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班级情感管理的途径:

(1)帮助学生挖掘天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的无限潜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切的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质,给学生提供发展长处的机会,并做到及时的指导,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发展。

(2)营造利于增进学生之间感情的学习环境。班级环境和舆论氛围对班级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舆论氛围有助于班级团结,班级环境是基于舆论氛围之上的集体意识的状态,没有好的班级环境就难以打造优秀的班级文化,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将出现问题,学生感情出现问题班级的团结度必将打折扣,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超级秘书网

(3)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倾听是一种很好的修养表现,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学生的真切感受。班主任如果善于把握倾听技巧,掌握正确的倾听方法,学生会最大限度的将其心灵外化,便可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4)对学生的成绩和成功表示祝贺。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学生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并尽可能的在公众场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的表示祝贺,这正是他所期待的,收获祝福的人的心理感受总是幸福的,生活总是美好的。

每个老师的工作都很忙,零星琐碎,但如果抓住班级管理的规律,找准班务管理的切入点,上课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班级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班主任和跟班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还要有极强的耐心,持久的毅力去打造一个班。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7)

 

从2008年9月开始,全国各地的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这标志着“90后”大学生时代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在高校中,“90后”学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他们已然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每一个时代的新一代,都会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关注,当“80后”们磨尽锋芒,渐渐融入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90后”则开始成为人们的话题中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而如何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适合新一代的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点剖析的必要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因材施教,而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就是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从而为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和“70后”、“80后”的大学生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与时俱进,仍停留在旧的方式方法上,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教育的作用,更甚的,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对他们的学习、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同样的,环境的变化也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90后”大学生普遍深受网络的影响,个性鲜明,爱追求时尚,并且各种心理问题突出,这些特点都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为了更好的迎接这些挑战,高校就必须未雨绸缪,把握学生的特点,剖析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做到时刻“以学生为本”,为今后更有效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在此稍作探索。

二、普遍特点

早在2008年,当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入校的时候,武汉大学曾对这批“90后”新生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心理、消费、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并形成了我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这些学生“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经济独立意识差,价值观念模糊,心理抗挫能力弱”。结合笔者本校学生的特点,总结出“90后”大学生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行为方面

90后们出生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信息爆炸、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具有成熟但又盲目、理性但又轻狂、强调个性但又急需认可的特点。

“90后”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压力、挣脱了家长束缚之后,一进入大学就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在渴望独立的同时,却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感。这种矛盾的行为特征,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很多“90后”是从小在家长的希望和禁锢中长大的,这种希望的压力,产生了很大反弹。他们渴望独立,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但是从小过度的宠溺,又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的依赖,这种矛盾也让他们很困惑,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另外,很多“90后”属于独生子女,可能各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会有不同,但是整体经济条件较好,这使得他们从小衣食无忧,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并且爱追求特殊,张扬个性,特立独行,整体缺乏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一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在2010年笔者分别送走了2007级毕业生,迎来了2010级新生,这两届学生虽然年龄上相差不大,但是在集体荣誉感方面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2010级新生中尽快建立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相对2007级学生难度还是很大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国论文网。

2.思想心理特点

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后”大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获得的知识也更为丰富,正是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和现象都有自己看法和认识。这样,“90后”大学生就更加自信,更加强调自我意识。但是“90后”学生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教育、鼓励教育下成长的,他们很少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心灰意冷,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发厌世情绪。另外“90后”学生过于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弱,这就造成了他们面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焦虑和矛盾情绪,一方面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会忽视集体意识的培养。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感,当他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同感的时候,往往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求精神慰藉或释放来自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但是,一旦回到现实,他们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产生失落情绪。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和挫折,帮助他们更加顺利的走向社会,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3.价值取向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压力和利益冲突变得复杂多变。这让“90后”学生更加追求事物的物质性,他们普遍认为人生的价值应该取向于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理论;人生应该更关注个性的发展,而不是社会的整体发展。“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定位是跟现在市场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与以前的大学生比,他们显得更加务实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并且在校园中就已经表现出很强烈的功利意识。比如,很多学生积极参加党课培训,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给就业增加一个砝码。也有很多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本身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能在活动中获得加分,提高综合评定的排名,怀着功利的目的去参加活动。这种功利色彩的思想,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

三、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特点对今后管理工作的改进进行简单的研究。

1.坚持“以学生为本”

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一切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有助于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把“90后”大学生所思所想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重视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它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邀请学校内外的优秀教师、知名人士等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为一种灌输模式,学生的主动地位没有被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发挥。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理论知识,但是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知识能力的却是很少。而“90后”大学生一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发展、又很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这些学生时,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已经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教育者应该转变传统看法,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于学生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在交流中,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体验式、引导式、互动式的方式相结合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激发学生潜力,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

4.搭建网络平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极大的拓宽了他们的信息渠道,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一些调查显示,在QQ聊天、电话、聚会、邮寄书信等交友方式中,QQ几乎成为所有“90后”大学生的首选,甚至是唯一选择。这些现象都表明,若想在教育上获得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尽量减少其消极影响,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比如,可以建立班级群、BBS,通过QQ、博客等进行网络工具开展专题讨论、话题互动等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以便及时的加以沟通引导。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这种互动是相对平等和私密的,这有利于学生反映真实的状态,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国论文网。对于长期沉湎于网络的学生,要多了解情况,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多与同学老师交流,让他们能渐渐走出虚拟世界的自我满足。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电视、广告等媒介正在成为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途径,在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辨别、选择,成为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流,学生如何取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需要着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传播渠道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时,能够有一定的选择、辨别的能力。还可以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网民。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络监管,弱化“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降低网络的消极影响。

5.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我们培养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在走向社会之前,尤其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灵魂的。针对“90后”大学生团队意识淡薄、耐受挫折能力差、生活无目标等特点,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集体观念,团队协作意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阻力,引导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目标引导,让每一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奋斗目标,并去努力实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要通过刻苦努力,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学习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在笔者看来,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将来能用到工作生活中是很有限的,只有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90后”大学生,经历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渠道传输,其本身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的特点也会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有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我们的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联合武汉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08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10/11content_14609805.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3]孙贺,辛德麟,韩磊.“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讨[J].科技与社会,2010(9).

[4]高桂云,孙义兰.注重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J].社科纵横,2008(12).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8)

 

序言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团队中的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思想观念、信心勇气、品格意志、传统习惯等个性上存在着差异。要提高协作的效能,加强认同管理至关重要。

1团队认同

“认同”一词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认同”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性”;二是“独特性”,即时间跨度中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自我认同本质上是人对自我身份同一性的执着寻求,是自我人格确当性的艰难求证,是人对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之人性整全性、健全性理想的永恒的理解、追求和合理表达。自我认同实际上是自我不断重新确认自己的过程,是把握自己、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我们获得生存理由和生存意义的方式。寻找认同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是一个直接参与政治、法律、道德、审美和其他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同的形成和定型的过程。自我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对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定位,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当代著名社会政治哲学家,加拿大的查尔斯·泰勒教授认为,自我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立场,使自己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一旦失去这种承诺和自我确认,人们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判断事物对他们的意义[1]。安冬尼·吉登斯认为管理学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潜在情感承诺,意义的认知框架就不会创造出一种信念,而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相关联;创造性意味着在涉及预先确定的活动模式时,能够创新地行动或思考的能力,它与基本的信任认同紧密相关[2]。

团队认同就是当个体对于团队的信仰达到自我参考和自我定义的时候。Trail&Anderson(2002)检验了八种动机(替代成就、获得知识、审美、社会交易、戏剧/兴奋,逃避、家庭、和运动员物理技能评价)对运动团队认同变异的解释力,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动机解释了认同超过59%的变异”论文服务。

人们认同团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效能感。一个人如果其自我概念部分基于团队的、职业的,或组织的认同,那么他或她参加团队活动带来的团队认同将会阐明并肯定他或她的自我概念。总之,人们对团队的认同越多,他们越有可能经历特定的心理回报,比如高度授权的感觉。如果团队内缺少了很强的共享认同,团队成员很可能消极地评价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当问题或错误表达发生时很可能假定是竞争情形而不是合作情形。如果团队认同很显著,团队成员往往倾向于更忠诚、更信赖,更可能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话管理学论文,可以减少误解,并可能潜在地促使信息流动,致力于维系的团队联系并促进团队福利。

2知识生产的新趋势

知识生产就是知识的生产。2000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个人、团队或组织成功地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根据吉本斯(Gibbons)等人的研究,当下的知识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相比,有以下新的特点:

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传统知识生产是在专业学术背景下进行的,而新知识生产是在应用语境下进行的。

二、知识生产由于更多地源于实际问题(如项目建设、事务管理等)解决的需要,因此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

三、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不同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如学者、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熟练技工和社会科学家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如网络公司就是知识生产团队往往是异质性很强的团队。

四、知识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利益,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

五、对知识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学术本身规范的要求,同时要兼顾智力、社会、商业和政治利益等各种因素。

吉本斯把传统的以学科和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而把新出现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为模式II。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知识生产的“超学科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地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反思性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多样性为知识生产模式II的显著特征[3]。

知识是通过群体合作被创造和应用的,因而知识最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关,但是这一事实却长久以来被视而不见。知识生产要充分考虑了知识操作对组织及社会背景的强依赖,尤其强调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把焦点放在更关注行为并将其置于实体性社会关系之上管理学论文,由此将知识生产统一在网络化的实践共同体之中来进行讨论,从而自然消除了传统的组织学习研究当中人为设置的藩篱。网络化实践共同体涉及多个社会共同体间的协作,它们有各不同的规范、文化价值观、认知偏好等,因而知识生产只有在至少能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员之间才可能进行,这恰恰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属性。因为知识只有在导致行为产生的情况下才会体现价值,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它处于被知道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到。行动、理解和沟通间的相互关系是知识生产的关键,参与互动的方式则居于知识生产的核心地位。创造性的经验是个人价值感并因此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支撑。如果个体不能创造性地生活,那么无论是因为他们被强迫重演故伎惯例,还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有效地与周围的个人和客体形成紧密的联系,“公民冷淡”和“犬儒主义”就可能发生。知识生产包含了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又包括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得自于知识的连续转换—即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所组成的一个无终点的知识螺旋之中。

3知识生产新形势对团队认同管理的启示

在以时空分离(跨越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制度反思性(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对之作出阶段性修正的敏感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背景下,彼得·什托姆卡在《信任》中指出,当代在进行着两种社会学范式的转变:从对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性的、实证主义的想像(以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为例)向行动“软的”、人文主义的、有意义的想像(以符号互动论、现象学、解释学、文化研究为例)的转变;从把行动看成完全理性的、始终算计的、一贯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花费(“经济人”)的想像向对人的更丰富的图画——包括情感的、传统的、合乎规范的以及文化元素:价值趋向、社会联系、依恋、忠诚、团结、认同——的转变[4]。面对以知识生产模式Ⅱ为标志的新的知识生产组织——成员背景、身份、专业、文化差异性很强的团队的出现,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团队认同的概念、内涵、前因、结果和测量评价方法的系统理论研究,进一步反思团队管理的行为与艺术。总体来说管理学论文,我们要从团队的构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培训、团队的激励、团队的沟通、冲突的管理、团队的决策、团队的领导、团队的文化作系统的思考,以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合作意识,以达到1+1>2的管理绩效[5]。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愿景、目标激励。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指出:“伟大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乌托帮,是人们的期望所在”论文服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寻找意义。使每个团队成员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如同寻找圣杯那样伟大。所以对团队愿景、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使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接受团队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认同进而实现对团队的认同。

二、制定团队合作规则。即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必须遵守的标准。如支持规则、沟通规则、协调规则、反馈规则、监控规则、团队领导规则、团队导向规则等。团队成员熟悉这些规则,可使团队内部运转畅通、关系融洽更加容易。

三、提高组织声誉。中国人尤其看重面子,高声誉的团队会使团队成员觉得很有面子,进而满足受尊重的需要。致力于提升团队的整体声誉,通过满足员工的高层次心理需要,增进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

四、提升管理者素质。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更多地体现在对团队管理层的认同。因而加强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将会极大地促进成员对团队的认同。

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文化。通过打造平等民主、协作创新、学习融合为特质的团队文化,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认知能力、沟通分享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5)

[2]:安冬尼·吉登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3]:MICHAELGIBBONS.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contemporary societies[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4.

[4]:[波兰]彼得·什托姆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中华书局,2005(4):1-22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9)

(一)学院教学管理——缺乏一套全程跟踪、可操作性强、符合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特点和需要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

目前,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措施力度还不够。已有的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3]。每年我校教务处会定期召开毕业论文工作会议,从宏观角度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严格,目标明确。各学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会上要求严格,但缺乏认真检查,缺乏督促师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全程跟踪管理监控体系。而且各学院、各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学校整体安排统一执行,很难满足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指导教师责任意识淡薄——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毕业论文工作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近三年来,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例维持在1:5左右,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五名左右学生。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业绩量考核逐年加大,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学生做毕业论文时间相对集中,致使指导教师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学生又不愿主动学习,导致同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大体框架基本一致,缺乏创新性,与目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术素养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关系不大,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开始就抱着应付的态度。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到第八学期。那时恰好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学生由于招聘会、考研、考公务员等经常请假。学生实际工作量小,调研不充分,实验数据缺乏完整性,文章的可信度低。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抄袭、拼凑或网购论文等手段蒙混过关[4]。同时,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学生学术素养普遍较差,集中反映在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差、思维逻辑不严密、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差、书写格式不规范等。

二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改革与探索

(一)构建院级毕业论文组织管理体系和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监控体系

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学院采用“院领导研究所所长督导老师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教务员”五级管理体系,构建以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论文督导小组、毕业论文管理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督导老师和学生毕业论文联络员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的检查督导与监控管理。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各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二)设计生物科学类毕业论文模板

为了规范管理,统一格式,在参照学校毕业论文模板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科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细化各项指标体系和格式要求,对一些细节问题,如字体字号、段落间距、图表公式编排、参考文献著录等格式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在毕业论文模板上做好批注,给学生作统一说明,设计出符合学校要求的生物科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就近几届毕业论文的浙江省抽查和校外专家评审结果显示自制毕业论文模板在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方面效果明显。2008届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2009届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2010届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荣获全校第一的好成绩,2011~2014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规划化管理模式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三)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

为了加强规范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小组,由各研究所推荐人员组成,主要协助研究所所长管理好本研究所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主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完成毕业论文相应内容,把关毕业论文格式并给学生作毕业论文提供咨询和帮助,也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特别是缺少毕业论文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学院自2008届开始就已建立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从而加大了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力度,确保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通过毕业设计指导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提升学术素养和技术规范

生物科学类专业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扎实掌握技术规范,提升学术素养。在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堂中已进行初步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有一定成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思维逻辑、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书写格式也更加规范。本次教学改革以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明显高于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五)启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批次答辩

为了缓解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冲突,规范毕业论文进程安排,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对毕业论文答辩采用了分批次答辩方案。对于不考研的同学要求于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对于考研的同学可申请第八学期中后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我校生物科学类专业从2012届开始实施分批次答辩,从2012届至今已经开展三届分批次答辩,此种答辩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六)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

我校已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教学工作量可以代替部分科研工作量要求。学院层面拟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同时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也作为教师评定其他教学奖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依据。学院还从学校拨付给学院的教学业务经费和创收经费中提取毕业论文专项经费,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支持毕业论文工作,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积极性,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一系列促进毕业论文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措施共六个方面探讨了我校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实践过程。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研究探索,使毕业论文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九生,管爱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09-110.

[2]袁励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89-92.

[3]曹桂飞,吴宏.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J].传承,2009(7):114-115.

管理学研究生论文篇(10)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遵循大学生教育规律和成人成才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校园文化教育工作实效的有意义探索。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1项目管理的内涵

项目通常是指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结构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项目侧重于过程。一个项目通常包括三个因素:确定的目标、明确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既定的预算。

项目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科学,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科学管理方式。它以系统论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实现项目全过程的总和动态管理,从而有效完成项目任务。[1]项目管理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最大程度地优化所需资源配置,做到项目在特定的范围、有限的时间、预定的成本及质量之间的相对平衡。

1.2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指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认知、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直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2]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是依托学生公寓这一载体免费论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的一次性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起止时间明确、参与对象明确、活动预算简单等特点。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是指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视为一个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对具体活动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具体的项目带动物力、人力方面的资源整合,通过建立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收尾、考核评估的管理体系,增强校园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运行模式。具体而言,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处作为学生公寓主管部门,在制定学生公寓文化教育工作计划时进行项目统筹规划,提出总体要求,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文化活动时间安排表,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采取招投标制度进行立项操作,通过公平竞争、公开评审,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目标到位、责任到人。

1.3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将项目管理引入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有利于优化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园文化真正地走到大学生生活中去,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几年来,莆田学院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也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如每年一届学生公寓文化节就是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中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成功案例。通过组织“好学风”优秀宿舍评选大赛、“宿舍文化风尚大赛”、“寝室舍标设计大赛”、“安全知识知多少”之社区安全教育主题海报设计大赛、“迎奥运、树新风”之社区文明标语征集大赛、“节约我先行”之社区节能宿舍评选大赛等活动,运用项目管理的目标导向、过程控制、团队激励、绩效评估等专业理论,充分利用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做到责任到人、专款专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流程

2.1酝酿准备阶段

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专家组经过调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总体构想,明确教育总体目标,确立正确导向。其次免费论文,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选择适合项目化管理的任务,确定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制定并公布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申报指南,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公寓文化活动方案,营造“人人可以申报,人人可以参与”的氛围。。

2.2项目申报与审批

在立项通知公布之后,申报活动的学生团体必须在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各项具体规定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学生的活动意向和需求、活动场地情况,并对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规模、主题、内容、形式作出详细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在充分论证之后向学生工作处投递活动计划书,参与项目申报。活动计划书须体现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对广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一定的校园影响力。

在审批环节中,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组织活动立项评审,对所有活动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影响力、内容、活动形式、安全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保证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立项。

2.3项目实施与监控

项目实施与监控是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主体部分。通过审核的立项活动项目,由学生工作处与活动主要负责人签订《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协议书》,以协议书的方式确保活动任务的正常开展和配套经费的及时落实。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立项的计划书不得擅自改变,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学生工作处组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对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及督导,检查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及活动组织者是否按照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进度是否符合计划的要求,活动经费是否合理使用。学生工作处对活动项目进行中期评测,如发现活动项目负责人未按计划开展活动,或是活动方案执行难度大,或是活动经费不合理使用,则可以中指活动项目的实施,停止拨款、撤销立项的处理,做到尽量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4项目验收与评价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与传统活动管理方式的最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活动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环节。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运行结束之后,活动项目负责人应做好活动项目的工作总结,全面总结出活动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向学生工作处提交文本材、图片、DV等多种形式的资料,积极配合学生工作处进行活动项目的审核与验收工作。学生工作处组织验收专家组对活动项目进行全面的、最终的评审和反馈,根据活动项目的开展情况、成效、影响力等,评选出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合格项目以及不合格项目;同时对活动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次该负责人或团体申报立项的参考指标。

项目验收结束后,学生工作处要做出公正的评价免费论文,及时兑现奖励和处罚,及时表扬和奖励开展得好的活动项目;批评不合格项目的负责人及申报团队。活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宣传,可在校内媒体中开辟学生公寓文化活动专栏,广泛交流活动项目开展的经验,也可对成功的活动项目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推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

3.1坚持资源整合原则

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常常出现部门之间、院系之间各自规划,各行其事,未能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资源整合也无法得到实现。在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重复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化解项目矛盾与冲突,提高项目资源利用效率。[3]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精心规划,围绕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科学设置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总目标,完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具体项目的申报指南,严把活动立项审批关,对申报的同类相似的活动项目,采取合并立项的方法,倡导竞争与合作,避免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重复开展的情况出现,有效地整合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去达到最好的效果。

3.2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

立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能否按计划开展,人力物力是否到位、经费是否合理使用,这些都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活动项目通过立项之后,倘若项目管理部门放开初期管理,项目负责人责任心不够,待到活动中后期才开始管理,则会延误了活动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机,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如何变活动项目负责人的被动管理为积极管理?总的来说,只有坚持强化负责人责任原则,加强负责人的项目管理技能和经验培训,结合往届优秀项目案例,培养负责人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策划、组织、公关等方面的能力,强调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宣传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规则和实施办法免费论文,以及项目成果的鉴定办法和具体标准。通过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在通过立项审批时,能够明确其工作职责,能按照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及时着手开展工作,如进行活动人员安排、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协调解决活动场地的使用问题、合理安排经费预算等等。在项目的实施与监控环节,通过立项活动督查小组的不定期抽查与督导,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进度意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加强,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有效地、保质保量地开展活动。

3.3坚持过程监督原则

在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监督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实施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应坚持过程监督原则。学生公寓文化立项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予重视和监督,任何一个环节的完成情况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完成,进而导致整个活动项目无法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有立项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和督导,与活动项目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直观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意见,协助解决问题。

项目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的管理中,实现了学生公寓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公寓文化活动项目的具体实践,搭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激发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卫兵,王务均.大学生廉洁教育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刘建荣.探索公寓文化建设途径,强化公寓文化功能[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

上一篇: 法治建设督察报告 下一篇: 大学班长毕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