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2:52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篇(1)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将学生进行德育精神的感染、耳濡目染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去感染学生的德育认识。其次,在日常课堂学习和教学内容上体现德育感染和熏陶,语文课程反映的就是人类的文明和思想。因此,在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文章所传达的德育思想剖析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不断的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认知。

三、在“读”中感悟德育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震撼,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朱熹说过:“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敏感度,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德育熏陶,达到心境合一。阅读,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从而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与之相应的一些课外读物,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在润物细无声处让学生感悟,获得德育的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教育篇(2)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小学生的成长除了重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该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国家和教育机构不断呼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时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性格怎样并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那么要使小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就要充分重视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德育教育体现在情境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恰好以真实化的情感介绍与感知,让学生获得了真实且深刻的体会。一方面,教师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本,还更深入地体会了此种思想感情的时代背景,进而对目前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地理解与感知。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描绘、多媒体情境、课堂表演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在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知作者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价值。

(二)从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在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掌握到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便能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可根据汉字的结构、笔画、形体等特点来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婆”字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婆”字下面那个“女”字横写得短一点,让学生感到下面那个“女”字好像被压着一样。并写一个规范的“婆”字,让学生进行比较,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比较后,很容易看出,“婆”字是否规范好看,关键就在于下面那个“女”字“,女”字一横要长,才能将上面“波”字托住,才能站得稳。由此,为学生点拔,汉字由两三个字便可以组成一个新字,跟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一个道理,只有在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和相互谦让的环境下,家庭才会和谐。

(三)写作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作文教学可抒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真、善、美。鲁讯先生曾说:写作虽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家、关心社会。同时还可利用写日记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说真话、记实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这样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不但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意识的熏陶,对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小学生阶段的特点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正面、积极向上的活动例子,以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可开展一些成功人士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语文课外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能有机将语文能力训练与德育培养相结合起来。使德育教育能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五)德育教育体现在言传身教中

自古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说法,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具有过硬的水平,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这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受到言传身教的影响,提高道德水平。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良好的人文修养的魅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中。为了更好地在言传身教中实施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强维护,为学生树立榜样;第二,教师要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并积极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避免在公共场合提出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教师的穿着要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要体现良好的人文修养,不说不道德的话,不做不道德的行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样子;第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细心挖掘德育教育与学科的结合之处,抓好时机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中学语文教育篇(3)

语文教育家说:“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开发读本资源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作为教师,应活用文本,注重拓展。”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小伙伴和“我”看戏回家时,途中“偷豆”这一情节,教师不妨设疑:“偷是一种不良行为,可作者为什么写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最后感悟出作者从“偷”中表现天真烂漫的童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作者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提升了审美创造力。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经常可以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音乐在此起了重要作用。因此,配乐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比如学习《纸船》时在迁移拓展的环节中可这样设计:“冰心把诗歌折成了一只纸船,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只有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文本拨动了,才能跳出文本用真情去再创造。所以恰到好处的深情音乐往往能够触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中学语文教育篇(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讲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新课改以来,“文学教育”逐渐地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然而,具体到究竟什么是文学教育,如何来科学的实施的文学教育等问题却仍然莫衷一是。部分学校的文学教育甚至因为过分拘泥于教材和教参,而使得真正的文学教育离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面对上述这种情况,如何科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了迫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与一般性质的语文训练相比较而言,不仅任务有所不同,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成效,在教学方法也不应该混为一谈。概括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可以参考如下两种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进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如:“大讲”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是将作品放在一边,不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自主思考的情况下,就“大讲”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文学技巧的教学方式,实际上都是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实施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就认为这种文学作品课是“浪费时间课”,要在文学作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必须避免这种情况,在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实现文学教育的成效。

其次,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文学教育。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文学阅读容量要丰富,范围要广。如果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限的文学作品,学生的文学教育是无法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的,只有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发挥文学教育的功效。而要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只靠课内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需求,并取得理想的文学教育成效。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和阅读容量不够丰富、阅读范围不够广的问题,而且还能够通过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同样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始终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针对语文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文学素养较低的学生,在开展文学教育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为重点;而针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较好的文学素养的学生开展文学教育时,则应该以扩充学生阅读容量和知识储备为主。

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来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文学教育因素,并据此来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的成效。例如: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阅读和感悟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中人文内涵的理解,并提高教育的成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时,应注意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中学语文任课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对于文学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例如:任课教师文学修养的高低、看待文学教育的态度等等均会影响到文学教育的实施。因此,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学素养的教师是无法担负其文学教育的重任的,要确保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高效实施,一定要注意任课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中学语文教育篇(5)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里面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展开阐述。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后时期,也是为青少年奠定健康思想的最好时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涵盖宽广,真实事例居多,为德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其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为孩子培养了正确的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学生能高效率地进行语文学习,也能更好地全面建立学习体系。德育教育为语文教学建立良好的思想引导,语文教学为德育教育铺好了理解的道路,二者互为促进。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案

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涉及一些道德、法律、民族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引导的内容是不为过的。然而,语文教学毕竟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淹没了主体。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适时、适度,学生、老师齐发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也是最能让人互相沟通的工具。作为中国的语言―汉语,可以说是最博大精深的一门语言了。字正腔圆、内涵丰富是汉字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汉语去进行语文教学,既可让中国文化传承,也可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学生的血液融合,创造出更多的传奇。课堂上,首先,语文教师可以用其丰富的感情给同学朗读文章,让同学感受其中的情感,当然,学生要先预习一下文章。其次,布置学生做一些道德实例的现实采访,或者,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事情。然后,可以申请学校准许放一些德育方面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心有体会。这样才能达到渗透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的目的。

1.利用课文中塑造的美好形象,感染学生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章中都有美好的人物形象,比如,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也有刻苦工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这些美好光辉的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形象,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3.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触发各种情感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二)课外阅读辅助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初中生来说,辨别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品格培养目标、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挑选出合适的书籍引导学生去阅读。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正确指导,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教育。

(三)与学生的父母双拳出击达到全面的教育。虽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性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家访,和学生家长进行谈心,交流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见。也可以适当地给予思想工作。学校的教学、家里的良好环境、全方位的适时教育,为学生健康的德育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四)学生的自我建设、自我教育也很重要。学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需要学生的配合,最终的效果也是体现在其上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家长这些过分的爱护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性格。攀比、打架、早恋、欺负小同学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同情心、爱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更是常事。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接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德育结果从德育过程中产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提供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把语文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转化成学生个人的情感品质和行为习惯,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产生应有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集语言、思想为一体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内容也很多,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地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各种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师应承担的重任,教师要使德育教育变成真切实际的内容,把学生的知、情、意、行连接为有机的整体,把可知、可感、可触的画面引入学生的心里,引起他们心灵的震动,使学生成为不仅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

中学语文教育篇(6)

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不应当固守应试教育思想,不以得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塑造,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受良好的文学熏陶,确保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性阶段,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应当重视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培养。文学教育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的,理当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现实是学校并没有有效重视文学教育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其作为辅内容进行开展,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学教育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文学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作用十分巨大,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由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教育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眼界,还能让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厚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水平。由于文学作品往往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阅读吸收文学作品精髓的同时能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形成课堂内外的良性循环,这都是高中文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好处。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必要措施

文学教育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由于文学作品感性的特点,光靠记忆是无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的,学生要想在文学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文学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明白文学作品中的道理,这种文学教育与生活渗透能有效提高文学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1.文学教育理念应当根植在实际基础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巨大,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交流方式,语文是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基本交流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语文教学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改变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看法,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突破陈旧教学形式的弊端,更好地探索出起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语文教育方法。教师要充分熟悉当代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要讲解透彻,并结合生活谈该作品的实际意义,通过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学生,确保学生深入理解文学教育的魅力。

2.通过精彩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文学作品,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形成完善的文学作品赏析技巧。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语文老师有良好的语文基础,自身的文学修养到达一定的境界,才能胜任高中语文教学中与文学教育相关的教学工作。

3.仔细分析形势,根据当前形势规划教学。

随着高中教学活动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引起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应当吃透语文课本,明确课文真正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人格魅力与个人文化修养准确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的多样性,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由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不同,其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显著差异,为了展现这些差异,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审美习惯讲解不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完全理解。比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切了解到散文叙事方法的优越性,在教师适当教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散文作品独特的魅力,在欣赏中体味散文作品的美好。又如在小说的教学当中,由于主要是对生活现状的描写,因此小说更贴近生活,读一部小说,就像品味一场生活情景剧,能深入了解某个时间段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生阅历的增加也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文学教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差别,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别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在对比不同文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学教育开展方案,对相关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指导,应当得到采纳与运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水平,而且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使学生跨越传统思维的界限,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篇(7)

一.文学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对于情感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治学的最高境界在于“乐学”,即学习中的文学情感体验。近代以来,各大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陶行知等都对语文文学情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1]文学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课程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2]

文学情感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征:首先,审美性。语文教育是通过文学手段实现的,反之,文学教育本身也构成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文学性、思想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因此,美的感受和精神的愉悦是文学情感教育的首要特征。其次,共鸣性。通过文学情感的感知,形成阅读者本身独特的情感体验,当文学情感教育本身触动学习者某种认可,使得学习者产生兴趣,激发自我认识时,情感教育的过程就真正实施了。第三,创造性。文学情感教育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文学情感教育没有统一或固定的模式或程序遵循,它更强调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作用;二是指情感教育是学生开拓眼界、丰富体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文学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接受体即学生、实施主体即教师和媒介即文学作品三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从学生角度。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加丰富的情感积淀和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独特而真实的情感体验,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保持内心的健康和思想人格的完善,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

其次,从教师角度。情感教育对教师本身而言亦是教师情感的再度升华和共鸣,是通过学生而进行的双向情感互动。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还可以“以情动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合作、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最后,从文学作品角度。文学作品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积淀,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

情感的定格和参照。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引导作者、教师、学生共同的情感交流和共鸣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文学情感教育的培养策略

首先,转变文学情感教育实施者即语文教师的观念、提升其进行文学情感教育的能力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前提。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适合时代所需,积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引导者,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从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到合作者、帮助者、对话者等。

其次,转变文学教育受众者即学生的学习观念。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转变应试教育之下唯知识之上、唯成绩至上的目标和理念,将学习文学和体悟情感作为一种享受和追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美感的阅读中觅得快乐

最后,加大文学情感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增加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和实施美好情感教育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比例,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增加积淀,多读书、读好书是文学情感教育必要的条件。此外,还可以通过教育情境的创造等来进行文学情感的培养和教育。

综上所述,文学情感教育的提出和关注是当代中国语文教育重知识、轻人文倾向的产物。新世纪课程标准的出台,在凸显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学生作为独立“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提升学生卓越的修养,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关注和加强语文文学情感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媛.语文情感教育的本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42-144.

中学语文教育篇(8)

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陶冶的。在教学中应通过引读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感知美的无处不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关于我所称之为快乐的表象,我说,它在我内心里产生着真实的快乐。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咏、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 欣赏美能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体会的美是肤浅的,并不深刻。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并得到深化,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很密切,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就是说特定的语言是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去欣赏,通过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挖掘、比较理解词句的妙处。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文章中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文章就要把文章的神读出来,以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产生共鸣,激起感情的波澜,体验文章的美,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中学语文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88-01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语文的工具性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而语文人文性的缺失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质疑。当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性了。甚至在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今天的社会缺乏人文性。确实,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需要人文性。语文教育如何充分展现它人文性的一面,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想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从自身谈一点浅见。

要想使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普通的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说:“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老师的应当具有这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在学校里,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语文是关于对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象的科学。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老师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这些审美感受由于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肯定存在着差异。老师对这些差异应该持包容的态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如果想法有新意、有创造性,老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许。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以人为本,我们教学对象中的“人”一个也不能少。

二、教师要重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情操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像的《沁园春•长沙》中体现的“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积极进取的领袖诗人风度,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亲情的的沦丧,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故土的依恋……这些人类的优秀文化、真挚情感,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教师要求甚解,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材中、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古文、古诗词和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文章,教师如果对其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文章体例不甚了解,那在教学中肯定只有敷衍了事,甚至是断章取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有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比如,在讲解《长门怨》时,我查阅了关于汉武帝和陈阿娇的历史典故,用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出来,这样学生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就不会有太大偏差。我还告诉他们要举一反三,诗词中写关于长门怨的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典故去正确理解。这样一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以它本来的面貌传承下来。

四、教师要懂得感动,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影响,重视背诵、练习而轻体味、感受,重视对知识的挖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学校教育中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这直接导致了人们情感的疏远和冷漠。所以,在人文教育中让学生更多地感动、理解、帮助、关爱、感恩,这是一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一定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教师的心灵应该是真善美的再生。因此,教师的自身修养水平、内涵的丰富与肤浅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心灵蕴藏缺一不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加强德识修养,方能积淀自身,赋予生命之芽嫩绿与成长的养分。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篇(10)

随着社会职业变迁的加速和职业岗位稳定性的下降,寻求以自主创业来代替传统的就业分配,是在当前社会就业矛盾和个人生存发展矛盾背景下产生的新思路。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个人认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通过教育这个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底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理念。会议报告中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纪末,日本从小学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美国也鼓励“毕业生是要自己创办事业”。

在我国,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验和研究,造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创型人才,无疑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是提高职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因此,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阶段的始终。

二、 语文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中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所有中职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任何一门课程不能回避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对人生和人性都积极关注的人文课程,完全可以在中职生创业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语文课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语文素养也是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的基本素质,是赋予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工作的新的历史任务。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培养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提供帮助,是中职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三、 语文教学中创业教育的开展

1、 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面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要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对学生来说,相关的创业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及进取精神。

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智慧,发挥学习的创造性。相应地,教师应改变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在教学中积极肯定学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思想,只要不出现本质性的错误均可以给予积极的评价。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利用课文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精神教育,帮助他们塑造人格、确立创业意识和正当的创业观,为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语文是铸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武器。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些优秀的文章不仅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而且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如《屈原列传》、《邓稼先》、《雷雨》、《哈姆雷特》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发学生共鸣,激励学生用人文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我们还可以直接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教育。如可以通过《悼念玛丽・居里》让学生感受到居里夫人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而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正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敬业与乐业》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精神的的重要性;而《项链》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固守狭窄的校园天地对学生进行封闭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实施创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面向社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接受教育、提高认识,以便于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能很快适应环境,融入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1)口头表达类活动

创业离不开口头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靠阅读教学中的“纸上谈兵”不行,单靠课本上提供的“交际练习”不够,必须为学生寻找乐于交际的广阔平台,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空间,充实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不断地提升人文素养和创业能力。

“演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课外搜集反映创业者创业历程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提炼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说说创业者的创业思想、创业策略、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对抗挫折的勇气等等。这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更受到了一次创业精神的教育。

“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学生的身上也有所表现,但这对于学生今后创业是极其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最后正式开展唇枪舌剑的辩论会。

我们还可以开展诸如“朗诵比赛”、“ 举荐”等等侧重口头表达的活动,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2)信息采集类活动

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要求创业者有突出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训练。

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研究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有时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我们看到,在一些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

其次,广泛阅读有益的图书。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经组织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阅读图书,让学生去涉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创业有益的图书,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3)社会实践类活动

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业所需的探究精神,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我校所在地盛泽是中国著名的“绸都”,历来就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进入21世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迅速发展。这些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学生去探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到市场、工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盛泽的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对社会有切身的感受。

(4)模拟场景类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这是中职新课标明确的课程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创设模拟情境,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如营销专业,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地要开一个新产品的展销会,我们把学生分组模拟推销,10人一组,其中一人为推销员,一人为顾客,其余8人为观察员。推销员要向顾客介绍产品的材料、功能、价格,并向其推销,顾客则向推销员询问有关产品的各种问题,观察员则观察二人的语言是否规范、得体、有效,指出问题,二人结束后换人担任推销员、顾客,以此类推。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创业的基本常识、基本能力、一些必备的创业意识等,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在主动或者被动创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在创业教育的大潮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宝国.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与内容[J].中国培训, 2000.3

上一篇: 安全管理重要性论文 下一篇: 压力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