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19:39

人才培训论文

人才培训论文篇(1)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人才培训论文篇(2)

作为厂商生产函数中一个考察要素,人力资本在当前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绩效的实现很多时候取决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因此,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也越来越引起企业家的重视。当前,实现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途径有三种,即招聘、培训和对企业员工的福利投资。对于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大规模招聘的背后意味着其较高的离职率,这是不可取的。而对企业员工福利的投资则是国家有明文规定的。可见,提高企业人力资本保值与增值的关键在于培训。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企业绩效的实现与培训费用的投入有着正相关性。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中,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高达215%。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开支超过10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将投入3亿~4亿美元用于工作人员通过“6σ”培训计划;日本丰田公司所属各厂416万名技术人员都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可见,培训已经被视为21世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最主要手段,培训已被公认为一个行业、一种产业。

2006年3月,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为国有企业搭建一个高效的、有正确导向的人才培训平台是当前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不同国家企业培训经验的总结与比较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已经具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培训也成为企业形成自己核心竞争能力和实现企业绩效的必要条件。对其特点和经验的了解和把握对我们搭建具有国企特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平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这里,我们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四个国家在培训的发展概况、组织结构、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践六个维度来分别阐述和比较他们的不同特点。

发达国家的经验来自于多年对企业培训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很多方面值得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学习借鉴。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其中有一些如从员工职业生涯作为培训的出发点等经验还不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而也不符合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因此,对待这样“舶来”的经验,我们应抱有“扬弃”的观点,批判的进行继承。

二、国有企业人才培训平台的搭建

(一)平台搭建的目的

作为“人职匹配”的关键环节,培训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虽然劳动力市场上主要是买方的行为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信息的甄别找到具有胜任力的人才,但是,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价值仍然是国有企业提高绩效的瓶颈。我们只有打破这样的瓶颈,才能真正的使国有企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快速形成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实现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责任,使整个社会良性地发展。国有企业也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运行,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培训平台搭建的具体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培训是一个培养技能、规则、理念或态度的系统工程,其结果有助于在雇员个性和就业要求之间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乔治·米尔维奇,约翰·布德罗,2002)。同时,培训又是一个以企业绩效为导向的系统(薛少君,200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义上的培训应该包括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培训的跟踪和评价等所有方面(见图)才能使得培训的效率达到最优;才能使组织的绩效最大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员工很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1.培训需求的分析

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培训计划定制的起点,一般一年为一个单位。在每年最后一个季度进行,大多采用问卷设计和访谈的方式。员工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提出不同的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门在根据往年计划结合员工的新需求进行整理、筛选、调整,制定出下一年的计划(一般还应该包括培训对象的确定)。

2.培训设计和实施

对于管理人员以外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一般应该从保证产品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技术变革的角度设置培训计划。为了保证这个平台更加有活力,我们可以从“外部市场化”与“半市场化”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将这样的人力资源活动进行外包,公开招标,进行市场化运作,由专业的培训机构介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能够同市场、同国际接轨,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培训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其次,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来说,由于国有资本在我国整个资本结构当中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都有国有资本的实现。这使得国有企业有着独一无二的范围资源优势。而通过对包括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轮岗(这里包括相关化轮岗和不相关化轮岗,对于中层领导干部应注意相关化轮岗,而高级管理人才则更应侧重不相关化轮岗)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些人员的通用性人力资本,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结合的“半市场化”方式,也是这个平台保持活力的重要调节手段。

基于这样的背景,并结合国外先进企业的培训方案,我们认为培训活动的具体路径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一切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国有企业要向外资企业学习,把教育和培训放在企业的中心位置上,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外国的一些大企业进行培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创造利润,他们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实现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力手段。如雀巢、联合利华等公司,在招聘新员工的宣讲会上,都把企业培训放在比薪资更重要的位置来介绍,把个人在企业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力武器。

(2)区域性联动大培训平台的建立

为了保证培训平台的生命力,政府应在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大培训平台,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有倾向性的侧重于经济上较为困难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切实的帮助困难企业,进而使得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木桶原理”的出现,更好地实现地方经济的协调增长。

(3)培训内容要紧跟时代的需要

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外,还可以增加外语、计算机、法律、管理、心理援助等多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的素质,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并且可以将高层的管理人才“流动”起来,在多个企业进行挂职。增加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与大学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

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具备企业家的素质。我们也应该利用半脱产或者脱产的形式,并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学习资源,对中高级专门人才进行集中培训。进而提高中高级人才的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整个企业战略核心能力的形成。

3.培训结果的跟踪与评估

一项培训活动结束后,企业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评估或者检查。对员工对待培训的满意度进行反馈,同时,对员工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培训的成效进行奖励。并以此作为员工晋升和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还应该对这些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跟踪。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评价该项活动的效果,以便于下一次更好地制订培训计划。

三、进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

1.培训经费的安排

目前,培训费用是由国有企业全部负担,但是与外资企业相比,投入明显不足。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培训费用是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的。经费成为制约企业培训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也可以考虑由职工来负担小部分费用。这样既可以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也可以使参与培训的人才真正成为培训平台运转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充分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当然,这需要安排质量较高的培训课程。

2.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公平与效率问题

公平和效率是一个古老和基础的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鉴于公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替代的,因此,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片面的强调效率不利于员工忠诚度的培养,这也违背了开展培训工作的初衷;而过分地倾向于公平也不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绩效,对有能力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平衡点是十分关键的。

3.培训结果跟踪和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建立

如前所述,虽然对培训后果的跟踪是十分必要的,但从成本观念的角度出发,全程的监督显然是不够明智的。由于信息的分布问题,我们很难完全掌握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监督?这样的机制如何建立?也是进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谌新民.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拉齐尔.人事管理经济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

[4]乔治·米尔维奇,约翰·布德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牛睿.中国国有企业培训.问题与对策[J].人才开发,2003(7).

[6]纪军.现代企业的培训资源与培训走向[J].中国培训,2002(10).

人才培训论文篇(3)

连锁企业人才培训的特点

系统内克隆

在一个连锁企业内,各分店遵循统一的标准,如服务标准、外观装饰、商品质量、价格等等,每家分店就如同从同一个模型中复制出来的。连锁企业在扩张发展时,培训人才的一条关键途径就是将新员工送到各家分店顶岗见习或者将老店中有能力的员工派到新店担任重要的角色,以指导和训练新员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连锁企业可以在企业系统内成功克隆出它的各级员工。

波动的周期性

连锁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面对客户的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并形成一定规律。因此,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如何合理地在各个时间段,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来安排工作人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才培训中,连锁企业可以利用客流量少的时候,轮流组织部分员工和钟点工进行在职培训。一来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二来可以合理安排工作人数。这是连锁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的独特之处。利用这一点,连锁企业可以解决在职培训组织难、时间紧的问题。

培训层次的差异性

连锁企业对不同职位的人才要求是有差异的。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内容,这就是培训层次的差异性。这一点要求培训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学以致用,为而用学。反映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就是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训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人才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

培训是关系到企业今后发展和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仅为了培养和训练企业眼前岗位上的空缺员工或眼前发展新店所需要的各种人员,更重要的是服从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并与企业各领导阶层的培养机制结合起来。满足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做好人才预测和培训计划,其中包括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培训的工作。要考虑其最终效益,这是人才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连锁经营的培训方法及内容

连锁经营的培训基本上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和自我教育四种。实际培训中四种方法又分别用于不同的人员培训,各有各的优点和特点。更多时候,对于同一培训内容要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或交替使用,通过几种培训方法的叠加效应和综合作用,使员工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进行的,既要使新员工学识丰富、见闻广博,也要使新员工充实特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认识。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准确考察新进人员的才能和特长,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用其所长,发挥潜力。职前培训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教育,另一部分是行为培训。基础教育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企业历史、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观念等等。以此培训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帮助员工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地融入企业文化。

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往往由上司寻找出每个人需要加以培训的部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从时间上来说,在职培训可以理解为边工作边接受培训,不脱离工作岗位按照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实践性教育,直到学会为止。在职培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内容:一是职务转换;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需要灌输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给员工。具体采用的培训办法根据培训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职务转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在各个岗位每隔一段时间的调动——即企业的横向交流。横向交流的好处是一来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员工之间相互协调和培训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二来管理层也可以发现下属最为适合的发展方向,以便做到人尽其才。通常这种职务转换的培训,可以使用中国传统的的培训方法:即师徒式培训。由岗位上熟练员工给职务转换的员工进行指导,或指定专人来做这项工作。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做起来也行之有效。另一种职务转换是员工晋级前的培训。晋级是企业人事管理的必然过程。一个员工晋升到未曾担任过的新职务时,总是需要一个适应与学习的过程。因此人事部门必须对其进行培训。这类培训可在工作中进行,也可在空余时间进行,还可以根据晋级员工的具体情况采取脱产培训的方法。

脱产培训

脱产培训是指企业的员工暂时离开现职脱产到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以及别的企业参加为期较长的培训。脱产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管理人员。他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中间力量,他们必须不断充电。进行脱产培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把受训人员送到高等学校内学习一段时间,因为对于管理层来说,重要的是理论方面的提高,而不是实际操作的培训。因此,企业应于大专院校建立稳定密切的长期联系。除院校培训以外,另一个途径是送员工到外单位接受训练,开展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注意的是,派到外单位学习的目的是得到本公司较难得到的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否则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也称为自我启发式培训,指企业鼓励员工利用日常的空余时间各自学习。鼓励企业员工求上进的积极性,不施加个人压力,帮助员工顺利成长,这是员工教育组织者的成功经验。实行自我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做训练员工的工作了。这正是自我教育在员工训练中的价值所在。实行员工自我教育可以有效的把企业宗旨、经营目标、企业制度等在内的企业精神灌输给企业员工,并使之深深扎根于员工的脑海之中。日本松下公司的员工进行自我介绍时,往往一开口就是我是松下人,这就是他们把企业员工的自我教育作为人员培训的一个重要途径加以重视的结果。因此员工自我教育搞得好,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员工自身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员工的团队精神,使员工与企业抱作一团,同生死共患难。这一点正是我国企业的一大缺陷。从这方面来讲,对员工教育的最本质目的是改变员工的思想。这应当成为衡量员工教育成功与否的准绳。

自我教育的方式有好多种,例如企业可以为员工创造一定的条件,征订一些报刊杂志和购买一些书籍,并定期组织员工交流心得,对其中的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还可以把这一活动同员工的工资奖金挂钩;还可以鼓励员工进行函授、夜大、自考、资格证书等学习,企业可以有条件的为这部分员工承担一定的费用,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励员工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与员工培训档案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了各种培训之后,还要看看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标准,这就需要对其加以考核;同时鉴于人才培训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意义,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也是很有必要的。

建立考核制度

一是对理论水平进行考试,检查受训者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提高程度。二是实际操作考核,采用不定时的抽测或定期的技术比武。如营业员排列商品的规范性、对货柜上商品的了解程度、货物上架的规范操作和特殊商品的处理等等。通过实际操作考核可以获得上岗证;同时,每次抽测,考核的结果应当与职工的效益挂起钩来,记入员工培训档案,作为奖金发放和升降职的依据。

建立员工培训档案

在员工人事档案之外,还应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员工培训档案是企业人力资源库的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基础。其基本内容如下:第一,收集员工现有的培训资料,包括其文化水平、各种资格证书、从事的工作岗位和要求,然后进行统一整理,登记在案;第二,员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订培训计划书,向人事部门申请。这一步主要是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第三,人事部门对员工自行制定的计划书的审核。人事部门可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总体培训规划和人才需求方向以及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确定对该员工的培训计划书。第四,把员工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在案。应该说员工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尤其是刚开始阶段,困难尤为突出。然而建立培训档案是企业人才再培训尤其是连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训档案的建立需要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培训资料混乱的状况。

人才培训是我国连锁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此以往,人才的缺乏会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业大踏步前进,使我国连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瓶颈,因此重视培训工作,加大企业内部的培训力度,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培训是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提高连锁经营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1.[美]凯普著,金雨编译,没有任何借口——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

2.扬剑、金国、金小玲编著,人力资源经理培训标准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1

人才培训论文篇(4)

1.电子电器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开展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学质量。(3)加强学校与学校的经常性沟通和联系,为“教、学、研、训、产”结合建立纽带。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设置了小家电维修实训室,所用的设备不是以前用的实验台,而是真实的家用电器,让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维修和维护,教师结合多媒体在实物面前将理论渗透给学生,学生在实物面前在接受理论知识就容易了。

3.在建设专业教室、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在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专业教室,并逐步形成了集“教、学、研、训、产”为一体的教学工厂的模式和格局。要求专业教师根据教学与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学校的生产线自行研制、开发、安装专业教室和教学工厂中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为提高电子电器应用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把校园防范报警、电视监控工程交给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全力以赴,从设计到监控头的制作以及监控布点、设备选型、线缆测试、设备安装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工程,不仅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还为以后承接工程奠定了基础。

4.鼓励教师面向企业,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

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技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技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使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可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按专业性质组织课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并留有充足的选修课时。

⑴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基础;核心模块:无线电、电子工艺;其它模块:自动化基础、传感器基础;建议认证课程:单片机原理、PLC基础。

⑵家用电器应用。基础模块: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音机的原理与维修;核心模块:制冷原理、冰箱与空调的原理与维修、彩电的原理与维修、楼宇自动化;其它模块:数字产品的原理、电路板制作方法;建议认证课程:职业道德,职业安全。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电子电器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需求很大,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面对社会需求,中职教育既要适用社会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既适应中职教育现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初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电子电器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职电子电器的许多实际操作课程,如《微波炉的维修》、《楼宇自动化的安装》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

⑴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必须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⑵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改革,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同时教学质量能得到提高,对存在的问题得以发现和改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

生相应的能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人才培训论文篇(5)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一、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质量高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远未形成主流。一些制造企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后,却发现缺少配套的操作人才,从而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特别是我国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制造型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员工频繁跳槽现象频繁,这已成为企业家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二、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分析

1.高道德素养

高道德素养首先表现为具有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契约得以签订和履行的前提。目前制造型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有诚信品质,以利于企业与人才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高技能人才高道德素养还表现为高忠诚度。企业是一组合约,是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一组合约,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家合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约的履行依赖于可预期的合作行为。

2.高专业化

首先,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最重要表征,也是最基本的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加工技术应该达到艺术化的高度,不但能够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包括加工高精密度的电子设备、仪表仪器,而且还能够维修、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精密复杂的仪器等;他们能够与团队成员一道,根据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生产力,具体的产品。如,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师、机电一体化、综合服务高技能人才。其次,高技能人才是知识含量高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现代高技能人才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大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学习。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环境认知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实质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要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现状有全面的认知和对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也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结构、科层体系、营销网络、财务状况等。对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实质是反映高技能人才对现代市场的敏锐把握意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三、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培训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

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其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能再只靠领导者一人运筹帷幄、指挥全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其综合绩效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为个人发展创造空间。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现实,而非仅仅是一种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培训和教育下的力度很大,进行的很深入。

2.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1)学校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学校培训模式,是指由职业院校组织进行的培训,学校依据国家规定的专业岗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模式一般分为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各学校探索了多种形式,如“3+2”、“5年一贯制”、“7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强调先完成中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中级工证书,在企业和学校完成后续的高级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获得高级工证书,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对于在职教育而言,一般是采取“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进行高级工培训。要求具有中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以后可参加学校的在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其次是助理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高级工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线技能人才,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发助理技师证书。再次是技师培训。要求参加者具有助理技师资格、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一般为3-4年,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脱或半脱产的培训,经理论、实践考试合格,技师论文答辩通过发技师证书。

(2)企业培训模式。企业培训模式,是指由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由企业组织培训。企业培训存在缺乏师资队伍,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归纳和总结等问题。学员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简单问题,但理论水平较低,学员缺乏后劲、缺乏创造力,培训方法单一,缺少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从而制约和降低了培训效果。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制造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论辩教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培训师首先讲清某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然后结合学员的实际进行提问,学员根据提问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发言准备,随后学员可采用圆桌会议形式,或者采用讲台上演讲形式,各抒已见,表达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和想法。最后培训师进行总结和概括。这种培训模式和实际相结合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二是案例评点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最为关键的提高其分析实践技能的能力,而案例评点培训可以提高高技能人才分析、评价、修正职业技能的能力。三是职务轮换培训模式。职务轮换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高技能人才知识面。通过各种不同岗位的职务轮换,受训者可以全面掌握企业各种技能的知识、技术要求。(3)校企合作模式

鉴于学校模式与企业模式的各自的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校+企业”模式进行高技能人才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人才培训论文篇(6)

一、 人才支撑体系的结构研究 

(一) 人才支撑三要素说 

目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基本类型:以资源为基础和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着眼于通过开发人才个体的能力素质来获得竞争优势,它是一种内部培养型的人力资源系统,主要采用广泛的培训、内部晋升、绩效考核等方式培训、激励人才。而以市场为基础的观点则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通过吸引符合集体和地方需要的外部人才来实现人才引进的目的。这两种观点直接奠定了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内学者方建中和周建波在论述江苏人才支撑体系时直接指出要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激励和人才协同创新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江苏省创新人才的支撑体系[1]。他们同国内其他学者李翠芬、陈华钦等人都将人才支撑体系概括为引人、用人、留人三个大要素。 

(二)人才战略说 

“人才战略是一个国家、地区、系统、企业关于人才发展的长远的总体的目标与思路”。国内学者邓伟光从抽象角度上认为“人才战略系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从战略高度重视和解决人才问题而提出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指人才开发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和设想。”[2]而与之相反,王通讯和李维平则通过理论探讨认为人才战略系统应当包括人才结构系统、人才总量系统、人才素质系统、人才管理体制系统和人才管理机制系统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相对于邓伟光等人,国内学者王通讯和李维平提出的人才战略系统进一步丰富了人才支撑体系的内容[3]。 

(三)内外结构说 

国内学者陈云娟提出人才支撑体系是指能够提高现有人才水平、孵化符合创新要求的新型人才的环境平台,同时她认为人才支撑体系包括人才外部支撑体系和内部支撑体系。这里的内部支撑体系主要是指人才吸引、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发体系,而对于人才支撑的外部体系她却没有做任何界定[4]。后来国内学者刘显波在研究物流行业人才支撑体系的时指出人才支撑体系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思想,通过管理职能对企业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调配和运用,并通过外部环境因素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功效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益的系统。他认为成熟的人才支撑体系应该包括内部支撑体系和外部支撑体系,内部支撑体系主要有引才支撑体系、培训支撑体系、管理支撑体系和人才退出机制,外部支撑体系主要有组织结构支撑、环境资源支撑和人才储备政策。同时他还指出人才支撑体系就是内外部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系统。 

二、 人才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研究 

(一) 人才引进 

目前国内外对于人才引进的研究已经非常众多,但是总体上看他们主要是从两个角度研究人才引进的。第一是基于人力资源的视角,国内学者张忠元和向洪指出人才引进要关注人才资本、人才创新、人才投资、人才机制和人才开发利用等方面。第二是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国内学者费飞认为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主要是从人才的标准、人才引进政策框架、人才队伍现状、分门类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开展的。国内学者杨小玲、穆欣、祝昊泉等人对人才引进的种类进行了不同类别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人才、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的引进方面。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国内学者宁小银主张采用柔性人才引进政策有助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二) 职业培训及评价实用 

目前学术界对于职业培训的概念主要界定为: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获取所需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包括从业培训、专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5]。国内一些学者对于职业培训研究多是集中培训对象的研究,如苏雪萍对低文化程度的职业培训研究,侯玉成对消防职业人员职业培训的研究,冯宇平分析研究了罪犯职业技能的培训,代学刚和贾会棉研究了企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邵艾群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三) 人才激励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也是激励的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目前,国内对于激励的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薪导致高激励,另一个是内在激励胜过外在奖励。刘海波、台婷婷等人认为人才的工作绩效是与他们自身的收入直接挂钩的。而陈小华则提出了全面的激励模型,他认为人才激励应该从愿景与目标、工作内容以及激励制度等三个维度来构建,以达到让员工自己来激励自己的目的。综上所述,国内的激励制度未来发展趋向会集中在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角度,即由激事制度向激人制度转变。 

三、 人才支撑体系的未来研究取向 

(一)县域经济与人才支撑体系 

国内学者左蕾蕾、李强等人从县域经济的视角来分析人才支撑体系,他们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人才支撑体系存在互动关系,而且他们对人才支撑体系的界定也与国内学者陈浩基本相同。这些国内学者虽然关注的地区不同但都从一个角度出发的那就是区域或者县域的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的互动关系问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与人才支撑体系 

国内学者孔曙光、陈玉川在探讨企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时指出人才支撑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构建人才创新素质提升机制,另一个是营造人才创新协同机制,通过促进人才之间的创新合作加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他们认为对于企业的人才支撑体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实现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并不难发现他们在研究人才支撑体系时,都突出了人才支撑体系对自主创新能力影响。 

人才培训论文篇(7)

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在创办之初普遍承袭了各重点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框架,对自身生源情况及社会需求情况缺乏准确分析,人才定位模糊不清。尽管多年来一直努力思考,摸索,提出了关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大众化教育,但在具体操作上,人才定位还是瞻前顾后,既陶醉于精英教育,留恋曾经的象牙塔,又想关照市场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使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现“两层皮”现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等仍个性不足,缺乏科学规划及创新点。教学中传统的重专业课,轻通识课,重技能课,轻理论课的倾向依然严重。

办学软硬件不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的历史不过20年,其中表演、编导、动漫设计、数字技术、播音主持等专业是新增专业,办学历史不足10年,且在师资和教学设备上几乎都是零起点。虽然经过几年的积累摸索,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有很大改观,但缺口仍很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在校生需求。尤其是在师资上,初期由两三个在职教师加上七八个外聘教师撑起一个专业的现象不在少数。随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已基本确立,来源构成主要是专业艺术团体一二级演职员、升格后的老中专教师以及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三大群体。他们的职称与学历水平呈现高职称低学历,低职称高学历的状态。高职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强,而学术研究弱,难以发挥真正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人才出口(就业)的尴尬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先天不足又后天失调,专业单一、知识结构偏窄,加之艺术人才在就业上存在的注重专业对口,以及文艺体制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等因素,造成综合性大学艺术类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学生就业与入学相比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

新形势孕育出新机遇———化解尴尬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趋扩大,大众期盼接受艺术教育,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愿望更强烈,这成为当前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的主要动因。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开始怀疑社会、市场对艺术人才的真实需求,担心艺术人才市场可能会出现泡沫化。

主席在全国第九届文代会、第八届作代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的新局面的总动员令。认真学习研究《决议》和《讲话》精神不难看到,所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培养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关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等指示精神,及时化解上述的担忧,扩大艺术人才的就业空间,为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更为其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应该以此为契机,站在《决议》描绘的我国文化繁荣的新蓝图的高度,重新思考自身的艺术人才培养问题,解决好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人才定位,以什么样的理念对待人才培养,以什么样的思路抓好专业建设的问题,切实担负起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能否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体现。

全新视野下的观念转变

1.新视角下的人才定位

《决议》中提出关于建设宏大人才队伍,包括:一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的战略目标。据此,应结合自身生源和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正视自己与一类专业院校的差距,发扬综合性大学的整体优势,将人才定位在本科层次教育应以大众化为主,侧重为基层文化建设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研究生层次教育应以培养创作型,研究型、管理型的精英人才为主,为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服务。

2.新理念下的人才培养

《决议》中提出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指示精神,以及主席的《讲话》中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个希望”,即希望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锐意创新,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德艺双馨,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从中皆传达了出这样一个信息,即新时期我党已从宏观到微观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界定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质量标准,为重新思考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考其德行,察其道艺”这个传统的择才标准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因此,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艺双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同时,要求教育观要放在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成长这个重心上。协调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协调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坚持普遍培养重点提高,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好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关系,重视引导学生研究、质疑、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的养成;协调好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职业操守;协调好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参与艺术惠民等实践活动,锻炼艺术才干。

人才培训论文篇(8)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

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人才培训论文篇(9)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就业能力,能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此外,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学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也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解决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消极学习状态。通过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开发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

传统市场营销创业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的教学还是以纯理论的教学观念为主,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密切,尽管有一些实践和实训的教学环节,但都是根据课程的要求设计的,主要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总结,也就是具体的课程设计。现实营销活动中的应变情况无法在这种实践和实训环节中得以体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纸上谈兵”,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无法锻炼,更谈不上能具备创业能力。传统的成绩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利于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创业能力无法得到真正锻炼。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学科专业教育相分离。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只是一种“业余教育”,并没有纳入“正规教育”中,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未能有机结合。高校只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讲座、理论知识的普及来进行创业教育,并未融入到真正的专业教育中,且重理论轻实践。学校仅通过一些创业比赛来引导创业思维,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机构,学生只是凭兴趣来选择是否参与创业学习。

2.缺乏独立的市场营销创业教育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以选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创业理念,且在课程大多没有规范的教材,主要以讲授知名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创业原理,缺少学生自主创业所需求的小企业的发展和创业经营方法,实用性不强。也就是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缺乏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3.传统培养理念仍然占主导地位,没有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来让学生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从事创业课程的教师应从事过创业或投资工作,有企业经营的经验。但在高校中,大多数教师虽然有高学历,有较强科研能力,却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经验。这样教师队伍缺乏指导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创建市场营销创业型培养模式平台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具有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型人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与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特别是在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应以创业型人才培养导向来改革和重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转换培养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学管理、市场营销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创新等。

在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建立耦合机制,建立创业教育模型,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一是构建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侧重点的市场营销创业教育平台,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中,形成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依托的“创业教育”平台;二是在市场营销教学平台中,为有创业兴趣的同学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全面引导创业型人才;三是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市场营销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构建市场营销创业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

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内容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科的课程中去,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的使用,使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相促进,在课程间相互交叉,既能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兼顾创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二)改革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和贯彻到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重视创业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充分开阔学生视野以及拓展创业思路。实施一系列的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法、游戏法)、互动式教学(如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和现场教学法(如带领学员到已成功创业的小业主那里参观)等教学方法。同时要大力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摒弃只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的做法,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定。

(三)构建市场营销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市场营销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建立适应创业教育的一系列的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方法,如进行角色扮演、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模拟等训练,成立虚拟公司,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策划营销广告,通过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实践和营销活动来提高学生营销实践和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综合性创业人才,并引导学生的创业心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在校园内建立创业产业园,让学生的创业知识有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中创建创业基地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

(四)构建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人才培训论文篇(10)

企业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员工素质、能力、工作绩效等,而实施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的价值观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推动组织和个人的不断进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看,世界五百强企业及国家大中型企业均有自己健全的培训体系,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养均在行业内领先,企业竞争力更是独霸鳌头。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据相关部门调查,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不超过2.8年,让企业最头疼的是三件事:员工不好招,招来不易留,留下的人不知如何培养。而这一切,都和企业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关,企业要想吸引人才,就必须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新员工更快适应公司。要留住人才,就要对员工在明确自我岗位职责的情况下,进行有效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明确员工的发展目标,坚定员工的发展信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实不缺乏人才,而企业留不住人才关键一点的就是没有让其充分体现价值,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价值,以实现精神价值留住人才最好的手段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所以培训不仅是手段,也是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与投资。

“人才强国”,“人才强司”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企业也意识到“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高地,是未来,是长期的回报”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和偏见,如何让企业真正从培训中受益,使其成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企业培训,避免出现对培训认识的绝对化,避免形成培训万能论、无用论及浪费论等认识误区。

尽管很多企业将企业培训纳入管理体系,不过目前,依然对企业培训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一些企业对员工培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企业的决策者对员工的培训往往存在培训浪费论、培训无用论和培训万能论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其中,所谓培训无用论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直接无用论,也就是员工培训既不能增强员工的才干,还耗费了员工一定的工作时间。另外一种是间接无用论,这种理论认为员工的技能已经足够企业使用,再进行培训只能增长员工的才干,对企业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是投入小于产出, 担心自己辛苦培训的人员会“跳槽”。所谓培训浪费论即认为,培训是一项昂贵且得不偿失的活动,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第三种“培训万能论”则过分强调培训的作用,对培训期望过高,认为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培训来解决,而实际上,培训要通过受训人员的消化吸收然后才能反映到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忽视了这个培训效果作用的时间过程。

二、让培训内容落地、接轨,并且坚持让优秀成为习惯!

因为企业培训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所以一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跟风培训成为时尚,课堂上听的“激动”,回到岗位不“行动”,造成培训内容分类与企业需求成为“两张皮”。其实培训也像医生看病一样,需要“把脉”了解对方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不对症下药 ,也无法“学以致用”,保证培训落地生根。

培训分三个过程:1、训前调研;2、训中授课;3、训后转化。这三个过程,叫做“全程培训”。可现在社会上的培训往往都是掐头去尾留中间。恰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训前调研和训后转化两个环节!还有就是企业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同, 企业中高层员工的培训机会往往高于普通员工,这表明培训虽然受到了重视, 但对不同层次的培训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企业重视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这只是最基础的培训,除此之外,很多普通员工在其职业生涯中再没有接受过任何其他的培训。由于普通员工培训受忽视,从客观上导致他们没有学习成长的积极性,思想上没有超越创新的意识,工作上惰性滋生并相互传染。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而企业的服务及品牌的建立都是通过一线员工呈现给客户的,长期下去,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影响力也会逐渐受到影响,,企业发展内动力不足就不足为奇了。

三、合理、科学、系统地安排培训内容,企业制度、专业技术、压力管理等各方面统筹兼顾,真正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角度出发。

新进员工培训一般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及岗位技能等,这属于员工共性教育;另外,在职培训是企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以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为主。但是培训内容与员工本身所需要的培训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员工在人际沟通、心态建立、家庭婚恋、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比较薄弱,导致员工技能高、意愿不足,效率低下的现象。企业在做培训计划时没有考虑自身的长远规划,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不了解,为培训而培训,导致培训经常只流于形式,而且企业负责人在培训过程中不以身作则,让员工从思想上不重视培训,再有就是培训效果评价反馈追踪机制不够健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上一篇: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下一篇: 会计学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