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4 06:23:04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1)

一、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要创设活动的氛围,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能提起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创设了平等和谐的环境,对主题的讨论允许教师们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研究之后,教师的兴趣更浓,行动更勤: 2、要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充当活动的主人。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行政领导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中,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应对各教研组做到教研经费做到期初到位,对有特色、有成果的教研组予以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以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3、要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4、要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 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具体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学年要有两个以上校级课题,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层次性、差异性评价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束,研究人提出结题申请,由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结题验收,评出等级。对于好的课题,在校级推广并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研究。 

三、以评价方式转变为标准,衡量教师观念行为的更新。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2)

一、做一名智慧者。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教师要广泛涉猎,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3)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教师专业倦怠

心理学上把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职业倦怠概念,并将教师职业列为最易引发职业倦怠的职业之一。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临的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工作压力大,应激事件多,导致教师身心的倦怠。一般来说,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会产生三种心理反应。其一为情绪衰竭,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其二为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其三为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无法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增加,常有无法胜任工作的想法。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组织、个人等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而当我们将这些因素组合起来进行思考时,不难发现它们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成因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的多角色性,这是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所赋予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因此,教师专业角色冲突不可避免,若教师缺乏明确的角色意识,不能适应多重角色转换,调和角色冲突,就会产生无助感与衰竭感,职业倦怠随之而来。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需要持续、动态地紧跟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因此,教师教育亦应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但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感到手足无措,茫然无以应对。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一方面受到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要接受社会、家长出自于功利之心的评价,专业自主长期被忽视与限制,久而久之,教育教学无意义、低价值的观念得以形成,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感强烈。

二、职业倦怠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追求幸福是人的生活动力。由于人的社会角色、受教育水平、经济基础、自我评价的不同,不同人群的幸福构成并不一样。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析教师,这一职业并不一定是幸福的。幸福感是一种个体主观感觉,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育工作中,能充分感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教师才是幸福的。教师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不断地处于并追求这一状态,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目标,但在现实中,职业倦怠的存在阻止了这一状态的存在。

(二)职业倦怠是教师幸福感缺乏的内在根源倘若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获得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便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显然,教师幸福感作为人类职业活动的幸福体验,不可能凭空生成,而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我们认为,这一前提条件乃是教师个人自我价值的有效实现。而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较低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引发了教师职业倦怠,无法克服职业倦怠,降低了教师对职业的主观幸福感受,就这样,教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对于一种无法产生积极愉悦体验的职业,教师无法致力于提升这一职业的专业化水平。

三、消除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课堂教学“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当教师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时,意味着教师无视或忽略了这一职业是否自己认同和擅长,是否自己的兴趣倾向,是否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较大发展前景,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纯粹是生计工具而已。反之,当视教师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职业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为自己赢得更大的自由,体验职业幸福。

(二)缓解专业角色冲突,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在以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后,每位教师就需要面临这一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角色冲突。由于交往对象、自身社会化程度的差异及他们对教师期待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与每一类对象进行交往时,必然会表现出不同角色的“常态行为”。因此,教师应具有角色意识,对自己的专业角色有全面的认识,学习教师角色必备的知识技能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由此,增加教师自信,减少心理冲突,提升职业成就感,减轻情绪衰竭,缓解职业倦怠。

(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专业发展,弱化职业倦怠。充实教师专业知识,使教师有了坚实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将其运用于实践,会使教师知识个体化、经验化,使教师体会教学的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使教师有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将其运用于实践,会减轻教师情绪衰竭,提升教师成就感。教师对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不断进行反思,与他人进行沟通,逐渐形成自身教育理念,在学习中使自己在教育智慧、教学实践、专业道德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成长,更加胜任教学工作,实现着自身专业成长。教师自然得以体会到为师的成功、快乐与幸福。

(四)正视心理倦怠,学会合理宣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教师应要对心理倦怠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下作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注意提高自己的压力应对技术,学会放松自己,善于调节生活,培养个人爱好,通过种种方式宣泄紧张、焦虑的情绪,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建立现实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师职业应是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发展应是智慧与光辉的培育与显现。因此,消除职业倦怠,增强职业幸福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王家全.职业倦怠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4)

师德是教师在教坛中安身立命的根与本,是他在学生及社会人士心目中确立威信、树立形象的资源与依托。对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初入教师行业,对教育工作性质理解不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体验不深刻,由此导致在学校生活中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做事随意、不注意形象、不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去行事的迹象。久而久之,我校的许多青年教师在学生与家长心目中的口碑不够过硬,教师风范难以显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影响力时常被打折扣。教育工作是一项示范性极强的特殊工作,其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活动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手段,还是教师赖以影响周围学生人格形成的范本,他们自身的做人水平、处事方式、生活态度、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媒介与力量。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完美无瑕、至高无上的。是他们心目中最值得效仿的做人偶像,是他们未来人格形成的楷模。因此,青年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他们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他们师德的水准与高度直接决定着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

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校长我经常提醒青年教师:别以为你的一举一动无所谓。在学生心目中则是他们做人的标尺:别以为你随口而出的话无关紧要。在学生心目中它在勾画着你作为教师的形象。每有空闲时间。我和学校领导班子经常和周围的青年教师“泡”在一起,找他们谈心,在网上一起畅聊事业、领悟人生,与他们朝夕相处、打成一片。我们的这些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师德教育融入他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与细节中去。我也经常告诫青年同事们,请他们记住一个公式:“教师的业绩=师德×教学”。在学校工作中,教学质量的取得不单单教师的辛劳和付出,它还与教师对工作、对人、对事的态度直接相关。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美德、训练有素的教师能够把自己的高尚德行与奉献精神转化为一种高洁的人格形象,一种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这种教育者人格形象对学生学习的感召力。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力是无限的,它无疑是影响教师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参数和一笔宝贵财富。师德不是教师形象的“装饰品”,它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率、效能与效益的物质力量。只有在师德修养、师道修行中,青年教师才可能获得专业快速成长的加速器,才可能得到一张成为名师的师德入场券。醇美师德就好比一杯美酒,它能够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散发出一股清香,它会招来一批批学子的仰慕与追随。我经常用一个比喻来教育青年教师:你们就是花园里的一株丁香树,学生就是被丁香树招来的小飞蛾,你们的师德正是这颗丁香树的香气之源。只有当大批学生被招引到你的旗下时,高超的教育艺术才可能找到愿意欣赏的忠实观众,教师的教学技艺与才华才有充分施展的舞台。

二、展才能。打造青年教师成长的“超能力”

青年教师正处于专业成长期,他们的成长尤其需要学校领导的关注与学校教师共同体的滋养。如果他们的成长条件得到了保证,他们的专业发展要求得到了尊重,青年教师就可能从潜力股一跃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力股,从而获得一般教师所没有的教学“超能力”,成长为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否则,他们可能错过教学专长发展的“黄金期”,产生对教育工作的消极怠慢与厌倦情绪,很快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与累赘。基于这些考虑,我校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尽可能地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支援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上,我认为:青年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是三种支持。即平台、机制与指导。其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专业技艺比武平台,如各种各样的教师技能大赛、示范课评选活动等。教学技能比赛是最能考验、磨砺、历练青年教师专业智慧的一个舞台。在比赛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超能力”会被激发。他们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益求精的教学改革精神被激活,故教学大赛是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激增的机遇。为此。我校非常重视一年一度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试图将之发展成为学校展示教师最高教学水平的窗口,成为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施展潜能的展台。其次是机制。我们相信,只要学校把青年教师放进一种科学、有序、公正的竞争机制中去,只要把他们放进一种有利于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中去,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可能实现“自运转”,进而无需学校领导天天跟在他们后面不停叮嘱。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条评价原则,即让那些真正在教学上有潜力、有方法、求上进的青年教师得到与之相适应的业绩奖励与精神鼓励,让那些不思进取的青年教师受到相应的惩处,甚至在必要时让他们遭遇一定程度的事业挫折。任何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存在的目的是要唤起教师的成长动力与奋进热情,是让他们积极进取的专业表现与事业精神得到相应的肯定与激励,进而实行一种针对不同教师采取差别化待遇的举措。最后,对青年教师而言,来自名师的专业指导就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名师的点拨下,青年教师人人都有可能被“点石成金”,获得专业成长上的迅猛发展与长足进步。在实践中,我校通过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推行校内专业互助政策,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实施名师与青年教师“点对点”的帮扶工作等多种途径,把全校优秀教师都变成青年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让青年教师从他们那里获得及时、有效、得力的专业指导。作为校长,我相信:一所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一定同时是一所优秀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让青年教师在这所学校中得到最专业的指导,让他们在入职两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胜任教师,一名教学能手。是助推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人才工程。教学业绩的取得绝不是蛮干、拼命的结果,而是巧干、善干、精干的回报,毕竟教学工作是一项智慧含量很高的工作。要克服青年教师出工不出力、事倍功半的教学低效现象,学校只有把各项专业的教学指导服务给青年教师送上门,才可能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最有效的服务。校长不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校长,他还是一所教师训练学校的校长,他必须善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想办法、出点子,促使整个学校迅速走上一条跨越式发展轨道。青年教师教学才艺的发现、提升、培育问题是考量一位校长治校眼光的一道难题,是最能检验他的治校理念与管理水平的一把尺子。利用各种舞台、环境与举措来激发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体现出来的“超能力”,并为这些超能力的释放提供舞台与营养支持,是一所学校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的法宝。

三、促反思。筑就青年教师成长的快行道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18-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心理品质

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概括而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的综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征等。

概括而言,教师优秀的心理品质综合体现在: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丰富性、意志的坚韧性、人格的独立性、思维的缜密性与创新性以及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外部条件(包括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下,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包括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专业精神三个层面[1]。教师心理品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应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二、优化教师心理品质的途径探索

1.开展校本教师心理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心理培训。为了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我校教师心理品质的提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成长并积极举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从2003年1月至今,我校共开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班9期,其中初级班7期,中级班2期,有近300位教师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

根据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目标,《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活动,内容见下页表1。

《教师成长工作坊》中级班――“身・心・灵自我探索”校本心理培训主题与活动则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我作深入了解和探索,内容见下页表2。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交流、活动体验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感应自我和剖析自我,把体验注入分析,由意象发挥感应,从智慧获得创新,进而达到整合自我、重塑自我的目的,极大地优化了教师的个人心理品质。

2.实施教师阳光体育,为教师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健康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健康的体魄。考虑到学校工作的繁重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我校从实际出发,专为教师“量身定做”,开设了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太极拳、健身舞、网球、足球、篮球和综合健身等九个项目的“阳光体育课程”,并将每位教师自选的每周两节“体育课”,排入教师课表,纳入工作考核和评优内容。这项“阳光体育课程”,不仅激发了全校教职工投入身心保健的热情,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的提升优化提供了身体上的保障。

3.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提升教师心理幸福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科学、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使人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七宝中学倡导“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人文见长”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学校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这样的学校管理文化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气息,重视学校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用人文精神构建学校内部人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氛围和机制。每一个教师个体,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群体中,在一个多样化和开放化的文化背景中,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心理品质才能得以优化。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教师文化。

从2006年以来,每年三月末的周五,是学校的“狂欢节”。校长扮作“功夫熊猫”和师生同乐,老师们和学生一起参加年级游园会、K歌会、化妆舞会……整个校园里荡漾着欢声笑语。“狂欢节”不仅让学校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而且融洽了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教师身心和谐。

每年的11月7日,是学校的校庆日,也是学校的“班主任节”。节日当天,校园里悬挂标语摆满鲜花,学校全体师生隆重集会,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节日祝辞。

此外,学校还制度化地设立了体育节、感恩节、科技节、爱生节、读书节、艺术节等,在这些主题文化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教师们跟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制订,一起参与活动的过程,一道感悟活动后的收获。学校浓郁的人文氛围,让教师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心关怀。这不仅坚定了他们的职业信念,增强了他们心理上的幸福感、满足感和价值感,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当然,除了注重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学校还从专业的角度注重提升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在近5年中投入500万元形成了一个有五个递进层次的校本培训模式。第一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10项不同类别的基本素质的培训;第二项是教师的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的培训;第三项是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第四项是一专多能,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培训;第五项是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培养专家型教师。这些培训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管是师德修养还是教学业务能力,不管是课堂驾驭能力还是教科研水平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师心理品质得以优化,教师专业得以发展

1.心理调查反馈,教师心理素质总体良好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的定位,它既是普及、提高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方法、技巧,运用班级管理和教学设计的专业学习课堂,也是为教师提供增进同伴交流,释放内心压力,调节自我情绪的场所。“工作坊”的每个培训主题都通过设计大量活动,让教师参与、体验、分享、感悟,达到“轻松体验、深层感悟、真实成长”的目的。

2009年4月份上海闵行区进行了“教师生活、工作状态”心理测试,我校有300多位教师参加。我们随机选取了100位参加“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培训学员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自我成就感”三个分问卷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近80%多的教师情绪状态比较好,工作成就感和自信心比较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80%以上的教师心理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研究的成果很难用定量的标准给以衡量和呈现,也很难以明确的定性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了心理素质,但比较肯定的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对“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学员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专业发展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他们都具有开朗乐观、自信豁达的健康心态和执着敬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心理品质的共同特征。在参加培训后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在工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专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青年地理教师柳英华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平时他除了高中地理课教学,还承担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工作,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研究员的工作,再加上承担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项目。繁忙的工作,使他感觉工作压力很大。一段时间下来,觉得筋疲力尽,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学校心理培训中,他学会了面对压力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是采取“放松―工作―再放松”的模式,在放松时,听舒缓的音乐,调节心情。继续工作时就可以聚精会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每周的体育锻炼,打球、慢跑、散步。三是采取宁缺勿滥的态度,学会取舍,保持一颗平常心,万事尽力不苛求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面对大量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惧怕和烦躁心情慢慢消失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学校课堂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圆满地完成多本教材的编写任务,2009年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特级教师刘书田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近30年,执着的教育信念和坚毅的心理品质,是他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他以“学习、反思、研究”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完成专著《物理教法与学法》《趣味物理课堂》两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顺利地完成了从业、敬业、到乐业三个事业境界的蜕变,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物理学科带头人、闵行区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基地负责人。大量的案例证明: 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固化的。它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得以优化与塑造。

根据对2003年至2009年参加“工作坊”初级与中级班共计9期的学员情况统计来看,他们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3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区级优秀园丁11人,闵行区首届学科带头人7人,闵行区“希望之星”21人,闵行区“智慧型教师”14人, 全国、市、区级论文获奖116人次,全国、市级教学课比赛一等奖5人。在近三年中有150多篇文章和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有60多人的职称得以晋升。当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职称发展、教学获奖、专业等方面,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效果、教育成果、科研能力、科学素质、社会认同等。虽然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专业获奖或、职称评定等方面,总体上看,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学校实施的“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对改善教师心理品质有明显的成效;学校倡导的人文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管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品质提升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标。从个体发展来看,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通过教师个体长期的、不断的努力达成。但教师的专业化又是深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除了需要提高和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提高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提倡教师终身专业学习和团队互助专业学习等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稿件编号:100203003)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6)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源头抓起,充分利用制度杠杆,发挥制度导向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改善教师形象,强化教师心理按摩和心理调适,促进专业化素质不断提升。教师值得尊敬,然而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的背景下,教师的口碑并没有得到提升,多数人感叹好教师不常有,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信誉,挖掘其内在根源,笔者认为:考核教师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许多管理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地方考核教师常流于形式,加上教师聘任制度不规范,结果导致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厌倦、丧失专业化能力成长的进取心。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教师评价制度,优化教师的品质,塑造坚强性格,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教育教学态度,彻底消除情绪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并自觉内化为祖国教育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

科学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师才有教徒般的虔诚,才有行动上的无怨无悔,也才能品味到“教师”这个极普通称号的沉甸甸的分量,进而促进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就能让教师从心底流淌出来对教育的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把知识的教授当着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用教鞭催春吐蕊,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自身理性与社会性的成长,把学生的做人放在教育首位,始终贯穿造就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洋溢着风采,充满着生机,为学生开拓出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路。

科学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师就能调整心态,强身健体,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去演绎专业化成长之路上的教育教学辉煌与光彩,从而发自内心深处做到宁静而致远,从内心深处把生活的一方清平当作人生的充实,过着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时时让平静的教育教学生活荡起美丽的涟漪。

其次,学校领头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优化校内各项管理制度的结构,完善其功能,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助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广阔舞台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过程中,应该做到重抓“三头”:第一,建“龙头”。就是组成一支有朝气、有战斗力的教师干部队伍。在素质、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综合考察选拔干部,悉心指导,热心扶持教师专业化成长,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第二,找准“火车头”,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教师都要给找一个“火车头”,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第三,转化“尾头”,做好“潜能教师”的转化工作,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充分挖掘他们潜在的宝藏,让他们尽快寻找到专业化成长新的增长点,使其充满自信地一步步走向成功。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念千差万别,特别物质诱惑越来越多,教育教学被世俗的物质、功利污染时,一些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却没有了;楼房高了,学校的思想却矮了。学校被世俗的功利污染,一些学校的领导为追求所谓的“名声”“荣誉”,违背了教育规律,在管理层面上常常以学生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制定了过细的考核规则,扭曲了教师的心态,部分教师出现沮丧、焦虑、压抑、忧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影响给学生,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家长怨声载道,削弱教师专业化进取的信心。所以学校领路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敢祛除陈旧观念与常规做法,不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尽可能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管理制度的激励性、人文性,给予教师更多的信任、保护和鼓励,让他们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这样他们就会少一些茫然,也就多一份成功和喜悦,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校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制度管理,直到现代的人本管理的变迁,不同的管理方式其实是不同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行为上的投射。有的学校领导善于运用制度管理,制定合理校规,用校规来养成习惯,用校规来解决问题,用校规来净化心灵,让学校这个“小宇宙”里,“日月星辰”各居其位,各尽其用,营造了平等、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试想,一些教师偶尔迟到或缺课是正常现象,如果领导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照学校的死规定对教师加以惩罚,势必引起教师们的不悦和反感,造成专业化成长的停滞不前。在制度管理中,领导以宽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去帮助、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就能使他们有信心走下去,真正走好;反之,把制度当作管理教师的“法宝”、把升学率当作百试不爽的评价教师的武器,这样只会毁灭教师对领导的信任,增长他们对你的厌恶与鄙视,也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领导的人文管理,需要领导的真诚相待,并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宽容的品格。领导要平易近人,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放下领导的架子,不居高临下,坚持正确引导,在良好的环境中和教师交流思想,品尝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就能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信心,学校也就成为他们专业化成长幸福的港湾。所以学校领导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为教师谋福利,为教师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心实意为教师排忧解难,在教师专业化成长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关心之手,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渡过难关。学校领导还要善于倾听教师的意见,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做到真正的感情互动。通过举办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经常深入教师当中,近距离接触教师,多了解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用理解和宽容体察他们成长的苦恼,用真诚和尊重指导她们,尊重教师的情感世界,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压力,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做好心理和生理协调发展,快乐享受生活。领导对教师的种种感情付出,自然会让教师心存感激,并把这种感激化为工作热情。每天面对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看到活蹦乱跳的身影,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银铃般的笑声,就会一心一意搞教育,扎扎实实带好班,管好班级、服务于学生。教师充满乐观饱满的情绪、百折不挠的斗志,就能彻底摆脱“呆气”“匠气”而弥漫“生气”“灵气”。教师专业化成长也就呈现一种你追我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领导的人格素养、道德修养、行事方式、工作能力等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态势。用内在气质折射出良好的个性素养,感化教师。用外在形象折射出积极健康生活态度,感染教师。整洁的衣着,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饱满的精神,优雅的风度是不可缺少的外在风貌,让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积极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领导的形象仪表、言谈举止、情操修养等对教师影响极大。这些都能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文化氛围,实现对教师的思想“哺育”和精神的“生成”,引领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领导用温情滋润教师,用真诚感动教师,用智慧启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是经典化、理性化、人文化的管理教育。学校领导的人文关爱换来教师开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专业化成长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蓝天。

再次,社会媒体要有一颗平常心,强化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宣传,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不能出错的“完人”“圣人”,片面追求超出“常人”的一面,使教师如履薄冰。而社会媒体又常常以挑剔的心态去苛求教师,甚至放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失误与不足,缺乏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宣传,使教师心理失衡,影响专业化成长。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有坎坷,有诱惑,也有风景。当下,社会缺乏平常心,如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令教师无所适从。毋庸置疑,一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出现教育负面影响,这时,社会媒体就蜂拥而至,渲染不良效应,影响了教师形象,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化成长前进的动力。所以新闻媒体应弘扬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多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改革中看到希望、尝到甜头,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促进专业化能力的提升,成就专业化快速成长的梦想。

在笔者看来,教师工作是源于心灵的生命诉求,因为教育中的功利成分会使教师的视野狭窄,理念狭隘,最重要的是使教育缺乏温润人心的质地,丧失优雅怡人的美感。弃绝滋养生命、润泽人生的道义责任,损害了教育的尊严,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因此,社会媒体要善于于思考,惯于省察,乐于辨析,从润泽生命、造福社会的角度去引领教师认识教育的意义,实现精神追求,力争将教育工作做得优雅大度,将人生写得绚美大气。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教师的需要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去寻求满足的力量,成为从事各种活动的源泉和动因,这就是“内驱性”。社会媒体只有不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给教师“加油”,让“加油”成为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一个常态化的动力,教师才能带着热情去工作,带着热情去研究教育,把教育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专业化成长也就保持充足的能量。

另外,教师自身需要带着思想上路,找准提升专业化成长的方向,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反思追问,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不断给自己专业化成长加压,实现专业化成长内涵的跨越性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7)

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校长要善于激发教师梦想,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明晰的目标定位、发展计划、阶段成果,实现从“学习型”到“经验型”,从“理论型”到“实践型”、从“教学型”到“科研型”的华美嬗变。

1.激发梦想,唤醒热情。不少照搬“理论”的教师培训把目标定位于“提高教师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这一过于抽象、长远的宏观层次,在这种培训目标定位下,教师几乎都是处于“被培训”“被发展”“被成长”的状态。只有唤醒教师成就梦想的激情,教师才会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迸发出主动上进的热情。教师的激情从哪里来?我们认为就是源于大爱,源于对教育的大爱,源于对学生的大爱!因为爱是教育之魂、师德之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了对事业的深爱,教师才会焕发极大的创造力,潜心研究,潜心育人;有了对学生的真爱,教师才会拥有无限的原动力,诲人不倦,奋斗不止。

近年来,我校共培养特级教师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6名,江西省骨干教师8名;宜春市名校长1名,宜春市优秀名师7名,宜春市学科带头人6名,宜春市骨干教师10名,宜春市后备人才7名;丰城市骨干教师18名,教研能手15名,教学功臣14名,科研型教师15名。这些优秀教育者,其明显的共性就是都拥有着坚定的事业梦想,饱满的工作热情。

2.浓郁氛围,理性规划。事业梦想与工作热情只是基础,两者成功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在。我校致力于营造专业发展氛围,引导教师理性规划、自我发展。学校确定“名校长引领部分名师,名师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战略,制作了《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册》,从每学期的专业发展规划、读书记录、业务学习记录、教育随笔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让教育专著滋养教师的心灵,让教育内涵浸润教师的心田,让教育故事温暖教师的心房。学校每周例会都专门安排1~2名教师讲述自己的专业成长体会与教育教学工作心路历程,让教师乐于分享,勇于分担。因为教育是属于个体的创造性劳动,大爱情怀下的真实故事成了教师们的精神盛宴,在这彼此分享、分担的过程中,陶冶教师的专业情操,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使学校形成“人人思进,个个研教”的专业成长氛围。

二、激扬个性,促进教师自由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备个性自由、风格自主、精彩自现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我们采用了各相适应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策略。

1.激扬个性,错位发展。一所学校的教师若都朝同一专业方向发展,极可能造成人才资源配置失衡,加剧无效竞争。因此,要激扬教师个性,降低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互抵影响,发挥教师在教研教学工作中的最大最强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高效共同发展。例如,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我们可以根据其知识特性、性格特征、教学特长,让学校教师“亮点先行”,有的潜心于阅读教学,有的钻研作文教学,有的关注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让每位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提高各有侧重,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适宜自己的特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2.尊重差异,量身定做。校本教研是培养教师的沃土,是发展教师的绿洲。我校立足校本教研,尊重个性差异,为教师量身制定发展目标。为年轻教师确定了“一年立足、两年适应、三年出彩”的新秀目标;为骨干教师确定了“为己扬名,为校争光,为市添彩”的名师目标。在实现目标、培优育模的过程中,学校全力以赴,全心投入,全程服务。常与教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教师成长中无法释疑的困惑、有待解决的难题,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真正打破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本学期,我校还成立了语、数、英“中心教研组”,将有经验、有特长、有方法的骨干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学校教研活动的日常指导和校际教研比赛的团体参与,凝聚校本教研合力,聚焦专业技能提升,促进教师自由成长。

三、激励成长,成就教师自主发展

自我规划和自由成长的上位目标是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是激励教师成长,成就教师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途径。

1.激励成长,双重保障。双重保障是指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充裕的经费保障。建立科学、民主、长效的激励机制,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体现。我校在师资建设中坚持“全面扶持、重点培养”的管理原则,制定了环环相扣、处处呼应的评价体系,学校出台了《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实验小学名师试评条例》《学校先进教师评选办法》《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评选办法》《先进教研组评选办法》《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案》等制度。在制度引领的基础上,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经费保障,为外出学习、校本研究等各类教学教研活动保驾护航。学校还为撰写论文、辅导学生、自身竞赛等活动设置了多种奖励,满足不同教师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精神激励和物质鼓励的双管齐下,制度引领和经费保障的双措并举,提升了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8)

如何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如何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体育教师的态度和专业水平。如何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使青年体育教师快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呢?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几点看法。

1.“态度”决定了成长之路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青年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迅速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热爱体育教育工作,把体育教育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在积极完成好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承当学校安排的运动训练任务、校园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表面上看来没有多大的压力,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体育教师要面临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班主任、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学校体育工作的完成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如在别的老师放学回家了,你要留下组织学生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等。只有热爱体育教育工作,任劳任怨、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使自己的专业迅速成长。

2.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多听多看多问,多开公开课,经常课后反思,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培训与教研活动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1多听多看多问,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观摩听课是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全国、省市观摩课有一定引领示范作用,老教师的课对教材的把握,对重、难点的把握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青年教师有机会就要参与到省市观摩课中或经常观看全国、省级观摩课的录像,从中了解与掌握课改的动态与学习授课老师的授课技巧;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对于老教师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如何进行队伍的调动,要多听多看多问,要做到在每次听课中都有所收获,要在观摩课、平常听课后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2.2开不同内容的“公开课”,以促进各专业水平的提高。

公开课不同于平常普通的课,他是向同组老师、同行展示自己的一次课,是自己专业成长中有人见证的一次课。为开好公开课,每个老师都会对所设开公开课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都会进行细致的准备,会不停的请教老教师、和同行进行探讨,并经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试上,不断去完善他。因此,所开公开课无论成功与否,你的专业能力在你的备课过程就以得到了提升。经常开设不同内容的公开课,可使促进自己各种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实际当中,我们的省市体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都是在不同级别的公开课、观摩课中成长起来,他们经常是省、市体育与健康观摩课的获奖者。

2.3教学反思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关键

反思是最好的老师,每当你上完一节课都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不断的反思,针对课中不足在下次课中加以改进。体育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情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学习技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组织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等等。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要及时记录下来,整理好、保存好,隔一段时间,教师就应该翻翻它,将有联系的课作一番比较研究,反思、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以便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1]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可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2.4各级各类比赛,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各级各类比赛是指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的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师参加的各种教师技能比赛等。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是体育教师为校争光,向同行、学校展示自己专业训练水平的重要平台。要想在指导学生参与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校争光。青年体育教师要不计较报酬的积极参与其中,要有恒心,要不断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法。不要急功近利只求短期效应,要坚持长期训练,不断提升运动训练水平,以优异的成绩,使同行、学校认可自己,重视自己。体育教师的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也是青年教师向同行专家、学校展示自己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舞台。在技能比赛中,为取得好的成绩,每个老师事先就会积极的做大量而细致准备工作,会不断的查阅资料,请教同行,寻求老教师、教研员的指导和帮助,通过集思广益,就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组织形式和方法,[2]因而为技能比赛准备的过程就是自己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的过程。比赛结束,不论成绩如何要多和参赛者进行交流,并及时总结自己的心得,因为这些往往是平时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得到的,会终身受益的。

2.5通过培训充电,通过教研促发展

培训是体育教师难得的充电机会,培训可使你掌握最前沿的课改信息,使你得到和同行交流的机会,并经常会有和省、市专家与学科带头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青年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的和省、市专家与学科带头人进行交流,解决课改与教学中的疑惑。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培训心得,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培训内容,在老教师的引领下,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反思,去发现教学与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3],使自己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成长。

3.结束语

青年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迅速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热爱体育教育工作,才会想在体育事业上有所发展。青年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迅速成长,必须要多听课,多吸取开课教师成功的经验;必须要多开课和经常性的课后反思,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青年体育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专业迅速成长,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刺激以及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充电,不断的充实自己,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成长。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9)

一、成长性需要

(一)基本需要

指个体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它不是某一社会文化所特有的,而是人类共同具有的。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所指的七层的底下四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

(二)成长需要

指由个体自身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它是在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故又称之为超越性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所指的七层的上面三层,即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自我实现者的基本需要如果得到了满足,不再被基本需要驱动,那么,他就会被高级的需求驱动――成长性需要。

成长性需要同基本需要有很大差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是肯定可以达到厌烦的程度,但你绝不会厌烦成长,永远不会。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成长性价值的内在需求,我们的高级需求和动机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即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政治等高级价值的本能需求。缺乏存在性价值如同缺少维生素一样也会导致疾病。如果这种成长性需要被剥夺或受伤害,就会引起情感上的问题。

二、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话题,其核心内涵有三个方面:(一)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这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二)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三)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这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

教师的素质事关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振兴国家、民族的根本保证。没有现代化思想、知识、方法武装起来的教师队伍,谈教育的理想与目标是一句空话。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有人说:改变教师是改变一所学校的唯一途径。同时,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时代要求,没有与时俱进、与日俱新的自我发展就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了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三、成长性需求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启示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人们这种成长性需求被剥夺或受伤害,就会引起情感上的问题,出现超越性疾病。笔者认为,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成长性需求缺失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等问题。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教师中有超过60%的人对工作不像他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这一问题已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化成长,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成长性需要的视角来讨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现途径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自我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我们的高级需求和动机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也就是说,成长性需求也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所以强调教师成长中应激发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使其把教育活动当作一种事业,一种境界加以追求。

自我反思应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职业中所作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正如叶澜教授在1997年提出必须看到“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要“育己”,把教师对创造的追求和实现,视为“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新世纪教师”,应该是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如前所言,马斯洛认为成长性需求是一种本能需求,但这种本能需求的概念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成长就不需要帮助。如同我们细致而周到地满足生理上的需求一样,教师周围的环境也应有意识地为教师提供成长性需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环境如果缺少真、善、美的成长性价值,教师会产生超越性疾病。所以我们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应是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互动与合作。同伴互助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一个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

同伴互助也是指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它关键在于教师之间要有非常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心灵伙伴,这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

(三)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支持

专业引领是指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专业研究人员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情感、积极主动的帮助,可以为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认知、善美、自我实现等成长性需求的满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支持。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10)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教师这一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特殊职业经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及自身等的多重压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其专业发展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心和关注。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质

《辞海》中对幸福这样定义,“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况和体验”。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幸福基本上就是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究其根本,也是教师身心的一种主观体验,即从教师这一职业中所能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英国教育学家Elizabeth Holmes 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当没有不良刺激烦扰,也没有重压侵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幸福感,会对工作甚至命运有一种掌控的感觉。檀传宝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具有精神性、关系性、无限性。其幸福的实现需要两方面前提:一是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二是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尽管到现在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实质内容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笔者认为教师的幸福感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充分体现。第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教师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从而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受,是教师从工作理想到现实实现的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第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教师的教学状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应付一种是享受。应付上课的教师追求的仅仅是一种结果,他们会为寻找结果而焦虑、痛苦、烦恼,忽略真正的感受。而享受上课的教师却把上课当成是一种巅峰体验,他会把生命完全打开,和学生一起品尝欢笑和痛苦,一起体会成长的幸福。第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理想境界。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师只有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能做到率性而为同时又不逾矩就能切实感受到职业幸福,实现理想。

二、探讨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的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影响教师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快乐健康发展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同学生一样需要更多被关注。然而对这一群体的真实需要和生存状态的科学研究却正是当今教育理论界所缺乏的。而且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士,其成长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平静期和隐退期等多个过程和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一定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与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单单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提升,还应该包括生活态度和常识、专业信念、专业修养、专业精神等方面的不断完善,进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无限潜能。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伴随教师一生。

因此,对于都伴随教师成长的职业幸福感与专业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师生的共同发展,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两者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归宿;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归宿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首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能够带动教师自主完善专业知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情感支撑。幸福是一个螺旋形的动态过程,人不可能每天都处在幸福中,所以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孟子三乐之一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教师获得深刻的职业幸福感的最佳体现。如果当下的教师也能有这样积极的情感体验,那必然能够把上课当成是一种巅峰体验,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此时教师也会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专业修养、培养专业精神。然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又是一种应激情境,教师所面临的都是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个体。工作压力大,应激事件多,产生的情绪困扰、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低等问题几乎无法避免,进而导致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会直接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会降低对自我的要求,放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和完善。

其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能够促进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全面认识,实现教师的教育目标和追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一个人在职场甚至是对待自己的生活,往往都是因为幸福产生爱,因为爱而全身心投入。同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要使自身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也将决定着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投入程度以及这个工作的意义所在。如果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不到幸福,反而是不幸,那么他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就会有逃避、转行或放弃的念头。即使他仍然恪守在岗位上,也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一种可以获得温饱的“谋生”手段,不会再积极主动的追求专业发展。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和谐的人,所以要现实幸福的教育教学首先必须要有具备体验幸福能力的教师。只有教师有了职业幸福感,才能敦促其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进而培养出具有幸福感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消除职业倦怠,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真实需要和生存状态也是对当前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诠释。

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只有具备幸福感的教师才能把握这个核心内容,使得教育事业得以良性发展。而一个具有职业幸福能力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不能被忽略的,至少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高超的教育能力及审美素养等几个条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幸福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身的幸福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以职业幸福感的形成为起点和持续从事教师职业的动力,并以职业幸福能力的获得为目的和最终归宿的发展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人的幸福感充满了无限性,但是这种无限性必须要转化成现实性才能让人真正受益,这一转化也必须要有现实的依托和途径。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体验过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随着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更有价值。教师要超越单一的“职业定向”,努力领悟教师职业的核心和本质,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收获尊严和自由,从教育实践中感悟职业的内在价值甚至生命的升华,从不断学习和创造的硕果中享受职业的成功和乐趣,真正体验到教师的幸福,进而建立一种“教育人生”的观念。

胡伯曼研究发现,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会经历几个阶段。首先要经历“生存”阶段即入职的头两三年,同时也是“发现”阶段。教师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课堂有现实震荡感,真实的课堂与想象中或者说实习期间有很大差距,会在尝试错误中谋求生存,关注自我表现但缺乏自信。此时教师要实现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也要实现从教学知识到教学能力的过渡。其次要经历一个稳定阶段大概三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阶段教师会更确认自己的身份,巩固第一阶段所得并较多关注教学中非预期的情形,同时保持更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再次会进入“实验”或“多样化”阶段即教龄的7~25年之间。该阶段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动力,充满热情并乐意正是以前教学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并接受挑战。教师会更加积极并有意识地去思考整个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假如稳定阶段的教师拥有很多负面经验会导致其进入自我怀疑的“再评价”阶段。然后在教师经历不确定和危机后可能会进入“平静”阶段,即教龄在26~33年之间。此时的教师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但有更强的自信和平静。对学生较为宽容和自主性,但与学生的关系逐渐疏远。再然后会进入一个“保守”阶段。教师对学生、年轻的同事、教育政策有诸多抱怨,喜欢回忆过去的辉煌,可能原因在于自我怀疑事件太长或结构性改革的失败。最后时期。教师会从专业生活中逐渐抽离出来进入“不投入”阶段,即教龄34~40年之间。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于工作以外的事务上,可能是对体制的失望或预期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

同时胡伯曼还指出,上述发展阶段之间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不连续、回归的。从以上这几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可以走进或走出不同的阶段,如一旦教师涉足专业发展和承担新的角色,他们就可能再次回到充满热情和全情投入的阶段。而只有保证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够不断充实和完善,积累教学经验,才能使教师时刻保持教育教学激情,获得每个阶段的幸福感。只有教师保持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和探索才能真正获得职业成功,品尝职业幸福。

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理念,要把教育当成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卡瑞克和卡兰翰曾说:“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确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应激事件繁多、心理压力加大等因素,有些教师仅仅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就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他们就自然地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不重视真正的感受,也不会去发掘和体会教育教学中的乐趣。所以只有当教师把这一职业当成是事业来认真经营,从心理上先重视起来,真正接受它并愿意去从中体验幸福的时候,才能获得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教师要学会善待自己,合理调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教师要对情绪或者心理问题有明确和合理的认识态度,认识到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负面情绪是一种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保持适中合理的期望值。要正确面对压力,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其次要合理调节情绪。可以自主学习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再次是要保持稳定的生活节奏,合理生活作息,加强体育锻炼,善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缓解教师职业角色冲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的多角色性,这是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所赋予的。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行为,因此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应具有角色意识,对自己的每个角色都要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要学习每个角色必备的专业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由此来减少负面经验,增加教师教育教学的正能量进而提高职业成就感,缓解职业倦怠。

(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作为社会来说,要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以此对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奉献加以充分肯定,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可以获得等值回报。作为学校来说,学校管理者需要为教师打造一个资源共享,相互沟通和交流、成长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关心教师的真正需要,努力消除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压力,让教师在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幸福和成长。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Holmes. TeacherWell-being looking after yourself andyour career in the classroom [M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

[2]勒玉乐.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 人民银行汇报材料 下一篇: 小学生家长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