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9 06:10:06

金融类专业

金融类专业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政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政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金融类专业篇(2)

据调查,金融行业需求量排名前6位的职位分别是:金融/经济、财务/审计/统计、销售、人力资源/行政/文职、市场公关广告类、客户服务类。其中销售、市场、客户服务均为与营销相关的职位。招聘大户以各类内外资保险公司和银行为主,还包括部分期货、证券机构等。近期,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一次就招聘上百人,内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银行对银行卡、理财、客户服务等业务人员的需求十分旺盛。

从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信息分析,保险业务人员、银行理财顾问、银行卡推广和营销人员三类营销专才是金融机构目前长期招聘的对象。

热门职位:贵宾理财专员、保险业务员、客户服务专员、个人理财代表、银行卡推广人员等。

金融类专业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对于高职教学来说,虽然不同于本科的学术型定位,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做与学的结合,但是首先要把握的还是“学”,任何动手操作的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没有理论的学习,那“做”也只是盲目地做,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也是“学”的问题。作为金融类人才,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对金融业、经济学、国际金融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例如要了解国家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工具都有哪些、我们通常所讲的M1与M2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要在证券业发展就需要清楚股市的基础理论知识、如何判断大盘等等,这些都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虽然不需要高职学生达到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但是对于整个金融行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2.能力层面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的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基本上高职类金融证券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初始,都是以客户经理类岗位做起,例如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银行的客户经理等,而这些岗位都具备一个特点———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所以在学校期间,要充分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让他们不至于走上社会后措手不及。3.技能层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的侧重点应在技能水平上,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在金融方面,基础的技能应该是手工操作,包括点钞、扎捆、计算器翻打传票,这些技能至今仍是各商业银行定期考试的内容之一,而且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技能大赛,所以,既然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学生跨出学校的大门,至少应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除了基本的手工技能外,学生还应掌握金融两大基础行业———银行和证券的相关操作技能。对于银行而言,侧重点应该在于银行业务办理流程的熟悉,例如最简单的存款、贷款的办理程序。而证券方面,技能的培养应该注重对大盘的分析,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该会炒股,尤其是对国家各种政策、国际国内各种经济事件的盘面解读,综合分析其可能对股市产生的影响。

(二)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1.合理安排理论知识根据“任务驱动,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金融企业人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金融证券的岗位群和岗位能力,分解出金融证券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据此来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精简,要去行政化,围绕金融核心课程来设计。范围过大反而抓不住重点,因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能舍就舍。2.开展第二课堂在大学学习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丰富的第二课堂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是第三第四课堂。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变化是随时随地的,现代金融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创新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所以,可以在课堂之外,开设讲座,邀请银行或证券等专业人士向学生介绍最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动态、金融事件等,让学生的知识与时俱进。另外,学校可倡导成立各种技能社团,例如点钞社团、计算器社团,社团经常性的举办不同形式的比赛,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手工技能,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3.校内或校外的实践对于学校来讲,最容易实现的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软件来进行,学校要积极购买相关教学软件,例如银行各种业务的办理、模拟炒股等,让学生可以把上课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样也会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通过采取各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宣传活动,来让学生勇于说、乐于说。例如在学校内部开设校园模拟市场,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一些课本、闲杂的生活用品等,或者可通过教师布置内容让学生在校内宣传的形式,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的校外宣传,不管是推销商品、宣传资料,还是推销学生自己,目的都在于让学生说起来,勇敢地去表达自己。4.打破封闭式教学目前,各高职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单位,金融类的以银行和证券公司居多,但是,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让所有学生全部去实习肯定是不合实际的,所以,学校可以在已有的合作单位里筛选一部分能够真正让学生去实习的银行或证券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班级里挑选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完成之后可以以经验交流、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向其他学生分享实习趣事和经验教训。

金融类专业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也随之迅猛崛起,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及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金融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走向主要为银行、基金、证券、理财等专业,那么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专业性人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类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方案与现实需求不契合

金融市场的金融动向瞬息万变,每一个阶段所流行的金融理念不尽相同,针对于金融专业,调研市场需求是编制培养方案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及限制,多数的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只是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通过对金融市场浅显的进行分析,以及从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由于一手资料的极度匮乏,所以很难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二)教学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未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或是调整的力度不够。大多数学校上课的时候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的课时远超过实践课的课时,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导致学生掌握知识靠死记硬背,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经验证明,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但目前,金融类高职学校的考核内容多数仍然停留在条框教学上,考试要求闭卷考试,将考试内容圈在基本概念上,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种陈旧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金融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必须除旧陈新,建立新型的考核方式,既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够符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都是在学校全职任教的,他们没有符合金融市场的金融思想,高校中又缺少从金融行业中聘请的专业人员任教,教师在上课期间,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灌入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停留在笔记抄写,死记硬背阶段,没有实践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导致其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快速从容的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金融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能够培养出金融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缺少实践资金和缺少实践职位,导致高校的实践条件不好,实践机会少。即使有的学生进入一些企业实习,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也无法接触到金融行业的核心,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是没有优势的。

二、针对就业导向下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确定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

从金融专业的现状定位,根据深入实际的市场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做出有方向,有目标的教学改革,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尽量使改革后的教学方向符合市场的实际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体制,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专业应该紧随市场发展,尽量深入金融市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

金融类高职院校还要设置一些适时的教学内容,强调金融市场的变动。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也要把握好金融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整改教学内容,以前沿的金融实情为主,定义以理性概念为辅,以实际应用性内容为主,以死板内容为辅,以应用实践课为主,以理论课为辅,设置高效性课程。

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要注重金融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比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计算机专业等,将金融专业与这些学术更好的结合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方便。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提供更多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对该专业进行实训,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三)创立新的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新的考核机制。新的考核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平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建立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判断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法如何来评判学生的成绩;也可以以社会调研的方式,最终通过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评定,或者还可以通过实践结果来判定考核成绩。

(四)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金融类专业篇(5)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相关政策指引的出台,都意在鼓励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探索,从而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就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办学的特色与理念。

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而高职院校与经营相关实际业务的企业有一定的脱离。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也缺乏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在实操性较强的实训类课程中能力欠缺,从而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操能力的优势,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境尴尬,就业困难。因此只有践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真正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保证学生的就业。

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而言,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因为该类专业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该类专业与会计、电梯等专业相比实务性较弱,因此对于该类专业的办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十分注重财务安全与保密性,因此金融机构很难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也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对接,再者由于相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许多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是无法带到企业外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因此高职院校更急需突破重重困境将企业引入教学,培养区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融类人才。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选择它所需要的员工;可以在高校推广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利用学生在高校中推广金融产品;可以获得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员工培训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困境

1. 院校与企业间中介桥梁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几乎没有设立专门部门作为中介,为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牵线铺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单靠系部个体力量,大部分是动用系部教师私人关系联系企业,难度较大且能力有限。金融类专业试图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要“跑市场”,而“跑市场”联系到的机构可靠性难以保证。然而可利用的私人关系毕竟有限,大多合作碍于人情,可持续性较差。金融机构方面,现在金融机构迫于业绩的压力都想寻求新的市场作为突破点,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许多金融机构都试图与高校建立联系,然而由于没有接洽的人员,同时院校也没有主管的部门,因此也错失掉一些机会。

2. 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系统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倡导校企合作,然而学校却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具体系统的规范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金融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合作模式的不健全,造成合作中有许多漏洞,而金融机构讲求效益,注重短期利益,一旦合作不能在短期内为他们创造效益,合作很难继续维系。

3.金融机构就业岗位与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对接

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挑选新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就业门槛较高,像商业银行招聘的学历起点就是本科。招聘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销售岗位,而这些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且金融专业女生相对较多,女生在择业上对销售岗位有一定的抵触性,因此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阻碍较大。

4.金融行业政策法规制约

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及重要性,政策法规对该行业的制约条款诸多,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无法拿到企业外供学生实践,而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这类直接接触现金的业务,金融机构也不会准许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接触。因此,金融专业相关授课内容的实习实训开展困难。

三、基于利益双赢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合作只有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才是良性合作模式,合作也才会更长久。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在关注自己的合作诉求之外,更要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开拓市场,二是人才招聘。

若是基于第一种目的开展合作,这类金融机构一般接纳不了高职毕业生,或者非在职人员无法进入企业实习,那么第一种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院校应该为系部提供一些支持政策,系部能力有限,要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院校可以在相关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学校的优势为金融机构做一些宣传与营销,也可以允许金融机构针对校园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金融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学院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易满足。

金融类专业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8-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理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理财的普及让那些既懂一定投资理财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社会急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好满足这一社会需求。但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反馈来看,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动手能力偏差,难以适应投资理财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后。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理财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面。因此,构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与理财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缺陷

1.实践教学内容分散,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金融企业招聘员工趋于理性,逐步改变了过去一味追求高学历的做法,更看重员工的实践能力、发展潜力、品行素质、个人形象、交际能力、本地资源等。这正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扩大了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毕业生在金融企业的就业空间,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金融企业所要求的各项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职业资格,能在金融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等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灌输”意识,只注重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受损,既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来说,许多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如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个人理财、保险实务、外汇交易、期货投资等。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功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一直在尝试着进行改革,加大了实训主导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开本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教育基本上仍然沿用着“电脑+软件”模拟炒作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不够深度融合,缺乏全真化教学和实训,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实景模拟、实景操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投资理财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存在重复建设、低层次建设的情况,基本上沿循着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校企合作缺乏突破,高职特色不突出。

4.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想办出质量,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师中,大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任教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具有S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严重缺乏。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加大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校企共同育人。金融类专业应根据金融机构需求,与金融机构签订学生就业订单,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师资、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实现校企共同育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好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因寻找工作而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2.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设置三种实践课程,分三步开展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实际逐步接近。首先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室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训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以移植的金融机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以模拟投资与理财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场地,是教学练相结合的仿真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学生能够具备完成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岗位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3.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课证融合”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工作项目分析,将金融机构的业务划分为临柜交易、服务营销、业务管理三个工作项目,然后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在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解。根据金融机构投资与理财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教师的角色正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正成为导演、操作示范者、教学工作任务推进者和组织者。课程改革对“双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业务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类专业一般采取两个办法来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从招聘和培养两个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从金融机构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将专业教师派往金融机构挂职锻炼。以“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要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行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不低于1:1,高素质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选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通过访学、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等途径,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金融类专业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水珠.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55-59.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104-105.

金融类专业篇(7)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金融又是经济的核心,因此,规范金融活动与金融关系的金融法就成为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对法学专业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金融法课程。笔者长期在商学院从事金融法教学工作,考虑到金融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对财经类专a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功能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金融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型的方法。教师自始至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则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此种教学方法忽视了金融法的应用性,片面强调了理论知识的识记,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而展开,因此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也往往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改“沉闷”的“一言堂”为“活跃”的“多言堂”。并且选用适宜的、典型的金融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相关的理论问题得到形象化阐释,学生所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法律条文,而是具体的法律知识,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因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脱离实际,学生陷入“课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反对教师一味的理论灌输,反对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和具体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我国国情

案例教学最早源于美国,但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金融法案例教学时,首先一定要明确立足于我国国情这一基本原则,而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原因在于:

1.我们的法律制度不同于美国

众所周知,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判例法,法官裁决案件主要是以先前的司法判例为基础,即所谓“遵守先例”原则,判例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只有案例,没有判例”,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成文法。和判例法相比,成文法高度概括、抽象,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案例的引入就是一个好的方法。引入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文法规则,而不是从案例中制造法律。从逻辑上看,我们的案例教学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而美国的判例教学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判例教学法。

2.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于美国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生进入法学院的时候,大都已经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还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或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而我国高校的本科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不论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思维表达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那种教师上课不讲概念、原理,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的美国式判例教学法不适合我国实际,我们的案例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而不能像美国那样起主导作用。

(二)立足于学生专业

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其培养目标也不是法官或律师。因此,我们在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金融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一是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一些金融大案要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金融法的重要性及学习金融法的必要性;二是分析案例时,应从守法者而不是执法者的角度出发,重点是理解和运用现有法律规则,而对于现有法律的不足与完善问题则不必像法学专业的学生那样深入探究。

三、财经类专业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

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而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进行案例教学前,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显然离不开案例,实践中的司法案例非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下功夫。精选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第一步。选择教学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笔者讲解证券法时,选取了近两年发生的“杭萧钢构”案和唐建“老鼠仓”案,学生对这些案件本来就有所耳闻,有话要说,课堂讨论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第二,针对性。案例教学当然离不开案例,但并非案例越多越好,盲目堆积、滥用案例于事无补。因此,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即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用的案例应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相关。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案例即使社会影响很大,也不宜选用。例如,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在金融法课堂上大讲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之争,因为教学行为要服从教学目的,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三,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难,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实际,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反之,案例太简单,答案一望而知,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实践中的金融法大案要案往往比较复杂,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可对现实案例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编,使之能够符合学生能力范围。

(2)分析案例。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也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并进行总结。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吃透案例,那又怎么能够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呢?

(3)制作案例课件。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如果仅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口述有关案件事实,则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显得不够直观生动,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克服这一不足。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运用,能够将案例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含量,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制作案例课件应成为课前案例准备的一项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想方设法搜集有关法律视听资料,如电视台有关法制栏目所播放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单纯灌输理论为主的传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把要讨论的案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案情,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条文,对案例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才能有效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如果学生课前不作相应的准备,课上不能与教师互动,那么课堂案例讨论就仍然只能是教师唱“独脚戏”,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师生双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就可以具体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了。笔者认为,这里需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旨在明晰案件事实、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法律依据。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教师要注意:(1)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即使认为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也不必在讨论阶段急于反驳。(2)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方法和技巧,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3)要保证课堂讨论的秩序和效率,使讨论能够紧紧围绕主题,不要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浪费时间。(4)倾听学生发言,当讨论陷入僵局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

2.认真进行总结评论

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是要总结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恰当与否、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与否、表达清晰完整与否等。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中取得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3).

金融类专业篇(8)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majors’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ake the major of finance & insurance as an example

Hou Yi, Wang Jianli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system ba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finance & insurance’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system bases on foundational theory teaching, depends on inside—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class rooms and expands outside—college practice bases.

Key words: economics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nce & insuranc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更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体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特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探讨的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以狭义概念为主,兼论广义概念。

1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明确高职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是构建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1.1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石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取得离不开实践教学,构建此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契机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跟上社会需求,进一步与企业融合、共同发展,最终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1.2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着高职经管类专业特色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体现出来,在不偏废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加强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双重性。

1.3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行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乐学”“学会”和“会学”不同层次的目标。“乐学”即对学习感兴趣,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行动与思维的参与,与理论教学相比更能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各类复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即“学会”;同时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实践教学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35%。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正朝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理论界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制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我校经管类专业来说,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因为学校目前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殊性挖掘得还不是很深入;贴近社会需求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对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探讨得不够;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操作评价分析不多。这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

(1)经管类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高,依然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被动,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紧凑,教学效果不突出,缺乏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重计划而轻具体措施。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却未能全面实施。

金融类专业篇(9)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金融类专业篇(10)

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是不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对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而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应不断进行改革并逐步具备适合自身的特点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其教学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体系全面、深浅适度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为提高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体系改革中,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进行实践知识的学习。显然,货币银行学课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而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改革则应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一是查验性实践。如组织到商业银行营业部,现场开展对银行客户和银行从业人员的调查访问,观察商业银行所在的经营场所及其内在设施,了解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种类与具体流程;在商业银行经营场所学习各种票据业务如支票、本票、汇票的处理;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学习外汇交易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流程。二是参与性实践。如在金融专业实训室模拟或实盘参与股票、期货的买卖;在给定利率及还款期限的前提下计算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的还款额;具体参与个人理财实践等。三是辨析性实践,如以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银行存贷利率为例进行讨论并预测央行的后续行为,将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分组并赋予小组课下讨论、课堂上讲演的责任,并由此展开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及结论。四是调研性实践。如:深入了解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历程,亲身感受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分享商业银行的经营经验及可以从中汲取的经营教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身感受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脉动、进程以及商业银行在此进程中应该提供、实际提供的金融支持。坚持以上四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实现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功能,将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为学生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改革、强化实效

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由于其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基本宗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点设计基于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整体。为此,在非金融类专业高职高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课程成绩优劣的传统做法,而应大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既要考核理论学习的成效,更应考核实践教学学习的成效。在理论考核方面,一方面应降低期末考试及期中考试在全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各章节日常理论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应该提高到与理论考核成绩占比大体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上来,以真正强化培养学生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要改革考核的具体方式,将课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课堂提问、课后习题、小组讨论、课程论文、实践教学报告、虚拟实训考核、实战(如股票实盘)绩效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更加科学和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最后,考核的主体也应多元化,课程教师不再是考核并直接给出考核成绩的唯一主体,学生小组内成员之间、不同小组学生之间、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训教师、校外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单位等均可成为学生学习成效及能力(素质)水平的考核主体,如此则可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乃至有效消除单一评价主体评价难以避免的主观性及偏向性,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钱婷婷,孙志强,王燕.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5(3).

上一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下一篇: 思想品德教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