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23 02:07: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国咖啡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咖啡文化论文

篇(1)

1 理论回顾

美国著名服务营销学家Berry通过对14个成熟且表现优异的服务企业进行研究,在与产品品牌建设过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强调客户服务体验在品牌创建中具有突出作用的服务品牌建设模型,如下图所示。

Berry指出,对于产品营销来说,该企业的品牌主张和外部沟通是品牌资产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当服务是主要的供给时,尽管企业的品牌主张与外部沟通对品牌知名度有影响,但顾客体验在品牌内涵与品牌资产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别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服务本身的特点。服务具有无形性,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将无形服务转换为具体的利益和完美体验,而服务品牌作为无形服务的有形标志之一,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有不可分性,于服务而言,生产和消费往往同时进行,提供者是服务的一部分,服务提供者与顾客的互动是服务营销的典型特征,在服务品牌的建立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变性,服务会因其接触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服务。服务质量、服务设施、服务价格、周边环境都成为服务品牌的相关要素,如何统一所有服务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是服务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服务还具有易逝性,服务不能存储因而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这就要求服务企业进行合理的需求与收益管理,谋求需求与服务生产的匹配。

服务不同于产品的上述特征决定服务品牌建设在服务企业竞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有力的服务品牌能够增加顾客对服务的信任感,能够降低顾客进行服务消费的经济社会安全等感知风险,保证顾客与员工的持续一致的互动体验。

3 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建设的影响

品牌建设的直接目的是创建品牌资产,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服务过程中的顾客体验是决定品牌权益的关键因素。品牌资产主要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内涵两部分构成,品牌认知度直观的反映顾客识别、记忆品牌的程度,而品牌内涵是对品牌的整体感知,由外部品牌传播和顾客体验共同决定,而外部品牌传播是指口碑等企业不可控的传播,因此,服务企业品牌建设与培育的重点是顾客体验。

顾客体验能够让顾客在服务消费的过程产生行为、思想和情感相关的积极品牌联想和品牌意义,加强顾客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从而影响顾客对品牌的评价,最终达到培育品牌忠诚的目的。星巴克咖啡是增强顾客体验从而构建品牌形象的典范,星巴克通过优质的服务、优雅舒适的消费环境赢得顾客。

4 基于顾客体验的服务品牌建设

4.1 战略性品牌分析

进行战略性品牌分析是品牌创建的基础,服务品牌建设首先要对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品牌能够与顾客产生共鸣,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并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通过对企业自身、顾客、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宏观环境的分析,更好的识别顾客需求,根据顾客不同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提供更具选择性、目的性、个性化的服务。麦当劳允许全球范围内的餐厅针对当地的环境和文化推出差别化的产品,其在英国推出了Bacon Roll早餐三明治,在法国推出了优质的M Burger,在中国推出用鸡蛋、西红柿和胡椒做成的火腿麦香酥。

4.2 差别化的顾客体验

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对服务企业来说,能够带给顾客差别化的体验是在顾客心中形成良好的品牌认知的基础。星巴克咖啡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其优雅的环境,优质的顾客服务使其成为人们在休闲时刻舒适体验的不二选择。星巴克不单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星巴克想要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感染顾客,从而带给顾客一种别样的体验。

4.3 明确品牌主张与定位

服务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提出明确的品牌主张,与顾客、利益相关者产生情感上、利益上的共鸣,而品牌定位是使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优势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已经从最简单的物质需求发展到追求独特而难忘的消费体验,因此品牌价值也已经从功能价值上升为情感价值、体验价值。例如不同品牌定位的汽车对于消费者而言就代表不同的体验,奔驰的定位是尊贵、沃尔沃定位为安全、凯迪拉克高贵奢华、玛莎拉蒂豪华舒适而奥迪是科技的象征。

4.4 品牌内部化建设

由于服务具有不可分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服务提供者即员工在顾客消费过程中与顾客高度接触,故员工能否以品牌承诺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对于形成良好的顾客体验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的内部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并且推行相应的激励政策,可以使其更好的了解和践行品牌承诺。在品牌内部化上丽思卡尔顿酒店以其为顾客提供高标准化的服务而著名,丽思卡尔顿酒店通过对员工提供完美的培训和遵循三步骤服务及12条服务准则来履行自己的承诺,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注重个恶人服务和职能服务。在其30年的历史中建立了“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serving Ladies and Gentlemen”这个我们熟知的丽思卡尔顿理念。

4.5 加强品牌传播

根据Berry的服务品牌创建理论,外部品牌传播可以深化顾客对服务品牌内涵的理解,从而构建品牌资产,因此加强服务品牌传播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品牌在传播上可以采用多种传播方法将其品牌价值主张与定位传递给目标受众,因为顾客体验在顾客之间是互动的,顾客对服务品牌的满意评价会传递给其他目标受众,从而形成对服务品牌的口碑营销。在营销传播上,星巴克星巴克的广告费预算为每年 3000万美元,仅占销售额的百分之一。星巴克一直坚持不以广告提升形象的策略,而是保持舒适的环境和一贯优质的服务,以消费者口头传播的方式来推动星巴克目标顾客群的扩大和增长。

参考文献:

[1] 范秀成 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期刊论文]-南开管理评论 2001(6):16-20.

[2] 罗惠 服务品牌提升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8(5)

[3] 罗选荣.韩顺平 LUO Xuan-rong.HAN Shun-ping 基于顾客体验的服务品牌接触点管理[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

篇(2)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作家、美学大师。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联合文学》社长,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并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共著书四十余本,包含诗集、小说,近年则致力于美学主题。

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依然牛仔裤、黑色毛衫,红围巾不经意搭在脖子上,蒋勋的胸前还挂着那块春秋时代的玉。

从北京剧场座无虚席的千人看台向上看,他遥远又切近:美学大师、画家、诗人和作家一系列的光环将他置于“远观”的境地;但只要他一开口,柔缓的语调和轻抚思绪的语言又让人觉得他就靠在你心灵的近旁。

在蒋勋的眼里,台下的数千人是数千只紧闭的蚌壳,渐渐地,他发现这数千只蚌壳在慢慢地张开。“蚌壳那么硬,是因为内心太过柔软,太容易被伤害,太害怕被伤害,所以紧紧地闭合”,他将美变成一种打开蚌壳的力量,打开了,他看到了里面的微笑和眼泪。

母亲是最早的美学启蒙老师

2岁时,蒋勋随父母逃亡到台湾,那个时候他的母亲告诉蒋勋,她是旗人,因为辛亥事件自己家里被杀得只剩下一个男丁,她叮嘱蒋勋,不要和任何人交代自己的满族血统。上了学的蒋勋在课堂上学到了满清政府那段历史,回来指着母亲说,“腐败的满清政府。”她觉得又可气又好笑。

蒋勋的父亲是军人,只要看到他总是那两句话,“功课写了没?”“这次考了第几名?”父亲经常一个人睡在板凳上,一整夜不翻身,五点钟准时起床离开家。多年以后的现在,蒋勋依然觉得“父亲”这个词,足以代表一个神话。

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有一次,蒋勋问母亲,“你为什么嫁给他?”,母亲看着他愣了半天,“因为他帅。”现在蒋勋明白,母亲从小看戏曲,所以对爱情有梦幻的期待。

那时候,蒋勋的母亲把看电影当成人生最大的消遣,“如果哪一天她提前洗澡,擦上香水,那一天她一定是去看电影。”

蒋勋没有遇到过比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他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绕毛线,一绕就是三个小时,整整一本《白蛇传》的时间,这是蒋勋最早的美学启蒙。

后来,蒋勋读了美学,他用母亲的感性去背叛父亲的规矩人生,但也奇怪,虽然他一直抗拒一成不变,自己的生活却异常规律――早起、工作按计划进行,就跟他父亲当年一样。

多年以后的今天,蒋勋谈到母亲,他记得母亲刚刚过世的那短时间,他常常能闻到母亲的味道,“我一直觉得是我的幻想,因为我跟她太亲,那个气味一直出来,还是真的有那个气味我不知道。”

我这样学习和教授美

从台北的师大附中到强恕中学,年轻时的蒋勋主动放弃学校教育,“在一次次的考试和一次次的学校主体教科书的要求里,我的感动是被打击的。因为这种教育无法了解一个生命在美的面前感动的那个时刻,需要一个多么大的包容力量。”

直到二十五岁,蒋勋在台湾一直接受不断的考试教育。接着,他去了法国,在巴黎,蒋勋最终找到了归宿。

那是44台币换1美金的年代,他急迫想赶紧完成论文,早点毕业,为家里省点钱。他每天跑到教授那里希望能跟他讨论论文,教授总是跟他说,“有一家咖啡店的咖啡很好,我带你去。”到了咖啡店,蒋勋马上拿出论文,刚想讨论,他的教授跟他说,“你猜这是哥伦比亚的咖啡和哪个国家的咖啡混合做出来的,配方比例是多少?”后来蒋勋明白,教授是希望他回到生活的感觉,“你要写美学的论文,但是你对生活没有感觉,怎么写呢?”

后来他跟着教授吃了法国三百多种奶酪,分别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教授问他,“你尝尝这个的品味有什么不同,像不像Baudelaire的诗?”后来他在东海大学教书,同样把他的学生带到菜市场。早市散去之后,他让学生凭借味道找到每个摊位所卖的蔬菜品种,在生活中学到美。

一次他的教授问他,“你要写米开朗基罗,那你怎么连意大利都没去过?”蒋勋不好意思,“我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可能不够搭车。”教授马上说,“旅行不一定要花钱啊?”说着,他带蒋勋到了蒙布朗,傍晚5点,教授把他一个人丢在路边,“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他没有走,是躲起来看我怎么搭便车。”那个时候欧洲人喜欢在胸前画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上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蒋勋用这种办法,搭上了生命中的第一班车。后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常常在自己的牌子上写“哪里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蒋勋几乎免费游历了整个欧洲。他的教授惊讶,“你真是青出于蓝。”蒋勋告诉他,中国宋朝有一句词,“今宵酒醒何处?”

在台湾教学的时候,蒋勋发现,台湾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所以自己独立面的生存的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他给大一的学生第一个假期的作业是,一个学生必须自己背包去另一个城市住三天,在那里写一封信寄给他。很多孩子家长打电话跟学校反映不满,蒋勋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跟他们解释,“如果在这个年龄不走出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他们更危险。”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台湾东海大学面积很大,校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特别是春天的花季,一片灿烂。

一次,他在课堂讲课,学生们都把脸转向窗户外面的花丛,开始蒋勋有点失落,“你那么努力地讲课,但是你的学生却把目光放在户外。”后来他想明白了,“我如果要讲美,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都比不上那一朵花。”

一个春天的花季,恰好是那些二十几岁年轻的生命应该感觉到的,那个年纪的生命应该在花丛里得到很大的震动。蒋勋当时做了一个决定,他说:“好,你们既然没有办法专心听我讲课,我们就到外面上课。”他们坐在花丛中,所有同学都在欢呼,毫不掩盖他们的高兴。

他们坐在花的底下,看着那些花,那些花掉下来,蒋勋问,“什么样的花才能算美?”学生列举出各种不同颜色的花,这时蒋勋说,“台湾的栀子花、含笑花、茉莉花都是白的,百合也是白的,他们没有颜色,形状很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香味。”把花的色彩、形状、香味全部加在一起,他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

“如果花没有高彩度的红或者高明度的黄,它很可能没有办法被蝴蝶和昆虫找到,如果在三四天它绽放的时候,没有机会授粉,这个花就等于白开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这么浓郁,你可以好远就闻到玉兰的香味、含笑的味道,因为它没有色彩去吸引蜜蜂和蝴蝶替它授粉,所以它其实应该是没有竞争力的,结果它发展出另外一个竞争力,就是嗅觉气味。”

蒋勋开过画展,画过百合,所以他最怕别人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百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如果说‘是,我很喜欢百合。’他很可能接下来会问:‘那你不喜欢玫瑰?’那我就完了,因为我们常常在做是非题、选择题,可是我们能不能回答说,其实我没有办法说哪一种花是最美的,因为它是另外一种花不能取代的。”

所以蒋勋会告诉你――美,第一,是回来做自己;第二,是他人不能取代你。

蒋勋代表作品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孤独六讲》

篇(3)

 

在人际交往中礼貌是制约人们选择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Leech看来,交际中人们有效地运用语言属于一种修辞现象。修辞的范围十分广泛,可由交际双方相互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准则构成。其中之一是制约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总的来说礼貌原则共包括六条准则,每条准则还包括两条次则。

一、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a.尽量让别人少吃亏;

b.尽量让别人多受益。

例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乙:请赏光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在这两句话中乙使听话人得到的益处更多些,因此礼貌程度更高。反之,如果某一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驱使程度越大,即听话人的选择余地越少,该话语就显得越不礼貌。

例如,Diner: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sehot dogs.

Waiter: Well, don’t tell it to me; I’m only a waiter, not a veterinarian.

在这则对话里,饭店的服务员几乎没有给顾客留有任何余地,让顾客没有受到任何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二、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a.尽量让自己少受益;

b.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例如,A: A cup of coffee.

B: A cup of coffee, please.

C: Could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please?

在这三句话中礼貌的程度是依次渐进的。A的话语较生硬,有可能遭拒绝,B的语气和蔼了一些,让听话人多少有些受益;C让自己的收益程度做到了最小,吃亏程度做到了最大,让听话人就是想拒绝也无法拒绝,并且会非常高兴地准备一杯美味的咖啡给说话人。免费论文参考网。

再例如,A: What time is it, please?

B: I am not here to tell you the time.

在这则对话里A吧自己的收益程度将到最低,给对方留有余地,让对方感到友好,符合慷慨准则,而B却给对方没有留余地,直接表示了拒绝,让对方受损,完全没有符合礼貌原则,这在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尽量避免。

三、赞誉准则(praise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a.尽量少贬低别人;

b.尽量多赞誉别人。

此准则以听话人或他人为出发点,涉及说话人的评价或批评。例如,

甲:你认为我的新发型怎么样?

乙1:怎么这么难看!

乙2:马马虎虎吧。

乙3:真漂亮,正是我喜欢的那种。

在三个人的评价中,乙1违反了赞誉准则,没有赞誉对方甚至贬低对方,可想而知对方听了后心情肯定不好,马上会降低对乙1的好感,如果是两个好朋友以后都有可能分道扬镳;乙2虽然没有直接贬低对方但缺少赞誉,也不会给对方带来好感;只有乙3符合了赞誉准则,一点也没有贬低对方而是尽可能给对方多的赞美。这样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才会受欢迎。

四、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a.尽量少赞誉自己;

b.尽量多贬低自己。

此准则以说话人为出发点,它和“赞誉准则”构成一对姐妹准则。自夸往往是不礼貌的,因此贬低自己会显得更得体,更礼貌。而这点正好符合了我们中国人一向谦逊的传统。例如,甲:听说你孩子学习很好呀!

乙:哪里哪里,一般一般。

在这则对话中,乙的回答虽然是“哪里哪里”,但并不代表着他的孩子学习不好,真的一般,他只是尽量的贬低自己以表达对甲的礼貌。这对中国人来说都很好理解,但 如果一个西方人听了乙的话,有可能会真的认为他的孩子学习一般,因为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誉一回答的是“Thank you”,所以礼貌准则的符合与否也要和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免费论文参考网。再例如,Tom: I used to shoot tigers in Africa.

Jack: Nonsense!There are no tigers in Africa.

Tom: Right youare. I shoot them all!

在这则对话中Tom虽然违反了谦逊准则,尽量的赞誉自己,甚至夸大事实,但却是典型的西方人的幽默。

五、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此准则关注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观点、看法是否一致。保持了一致就显得有礼貌。例如,甲:今天去游泳怎么样?

乙1:太累了,不能玩点轻松地吗?

乙2:好吧,如果实在没有别的活动的话。

乙3:太好了,我最喜欢游泳了。

这则对话中,乙1直接表明了分歧,与一致准则相违背;乙2虽然没有直接表明分歧,但没有对说话人表示赞同,保持一致,只有乙3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和说话人的一致,符合一致准则,属于礼貌的言语。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永远符合别人,有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如果不得不和说话人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采取委婉的语气或是幽默的说法,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和不愉快,甚至即使是分歧让对方听了也乐于接受。例如,Father(angrily): You can get rid of moneyfaster than any man I know!

Son: True,dad, but listen. By getting rid of it quickly I save lots of time, and time ismoney.

这则对话虽然是个笑话,但儿子幽默的应对愤怒的父亲,而避免了直接和父亲顶撞也不失位聪明之举。

六、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此准则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双方的心理感受。例如,甲:我这两天感冒了。

乙1:我知道,肯定是那天游泳游的。

乙2:怎么自己都不知道注意。免费论文参考网。

乙3:真不幸,这两天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在这三个人的回答中,甲没有从乙1和乙2得到期待的同情,甚至得到了责备,容易让甲产生反感,只有乙3的话语增加了同情,显得更得体、更礼貌。

结语: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哪个语言集团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礼貌原则应该是存在区别的,而非一概而论。我们在日常交际的时候也要针对不同的听话人,比如说东方人和西方人,针对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的运用礼貌原则,真正做到任何场合,任何背景下的礼貌与得体。

参考文献:

1、冉永平.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篇(4)

第一,人们透过网络世界,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社群媒体得以进入更大范围的生活圈(包括虚拟的生活圈),进行更频繁的接触,可是在加入一个更大的社群之后,往往疏离了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第二,数位世界造就了知识的公共性,造福无限,可是这也使得原先需要经费来维持及推进这个公共性的机制产生危机。第三,极轻、极薄、无纸造成不可思议的方便性,但是也根本地挑战了千年来的书本文化(Book Culture)。

本文所要谈到的书的危机,可以分成两方面。其中一面与前述数位时代的挑战有关,另一面则是与来自人文学界“自然科学化”的倾向有关。

2012年我读了Anthony Grafton《书本的危机》(Codex in Crisis),他说:“自印刷术之后,计算机与网络对阅读造成的影响,没有任何科技可匹敌。”我原来期待他能对书本的危机提出一些看法,但是这本小书大多是在讲书本、图书馆与读者的历史,虽然也触及网络及电子书,但对我所关心的如何保卫“书的文化”着墨不多。“书的文化”与计算机及网络的文化是否一定是彼消我长、你死我活的关系,目前似乎还没有解答,但人类应努力设法使它们成为互补、伙伴的关系。

倒是第二个现象,我的了解比较亲切。2000年我开始担任台湾国科会人文处长,我观察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台湾的人文社会科学正逐渐从“书的文化”转变成“论文的文化”。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强大的笼罩之下,人文及社会科学正在模仿自然科学,开始以撰写单篇论文作为他们最主要的表现研究成绩的方式。当时我们采取了一个政策,由人文及社会科学中心每年编800万新台币补助出版有审查的专书。有一次国科会副主委问我们:这个数目够用吗?没想到一年下来,根本花费不到1/5的预算。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论文文化”的压倒性胜利,表现为学术界普遍轻视或怀疑书的严谨性与贡献度,并狂热地追逐SSCI或其他有指针系统的学刊。学者的考绩与升等成绩表中倾向于把“期刊论文”放在最前面,而把“专书”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或是仅仅当作“参考”。这是18、19世纪以来人文学科所从未经历过的变化,进一步促成了“书的文化”的萎缩。我知道这个现象在中国大陆还不成问题,可是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已经形成重大的危机。

两三年前参观一家报社时,负责人略带欣喜地宣布“无纸时代”的来临:将来的报纸不用印出来,极可能是每家墙上挂着一个大型阅读器,订阅的人每天会从阅读器收到报纸,然后在阅读器上看;当然如果有“好古成癖”者,仍可以自备纸张印出。听得我胆颤心惊,使我心中几个美好图像逐渐模糊:普林斯顿市中心帕玛广场上那一尊少年阅报的塑像变得过时;美国有一则电视广告,一位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一面喝咖啡、一面把报纸折成许多折的老人,也变成明日黄花。

当然,也有人宣示“无书年代”的来临,电子书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电子书有无限的方便,一机在手,历览千古,不必像我弟弟,为了怕没书读,每天背着大量的书来来去去。甚至已有许多人谈到,将来图书馆的藏书将“云端化”,则将来连到图书馆借书、看书,似乎可以省去。事实上,西方有些大学已经开始将图书馆改为“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

篇(5)

李零在《药毒一家——方术四题之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中说烟、茶、酒与“狭义的还是有相似性”。实际上,李零的这句话说得很谨慎,即便如此,读者见了仍然顿生疑问:茶何毒?(见《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期) 

烟、茶、酒之所以与“狭义的”有相似性,主要是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茶里的咖啡因(一大杯165克的茶中约含25—110毫克的咖啡因)以及酒中的酒精与海洛因、鸦片一样被人长期使用以后都能产生心理或身体依赖,人体对它们都会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所谓耐药性就是指在大量使用某种药物之后对药效的免疫力增强。比如,一个人在吸食同一剂量的海洛因长达数月之后,如果他想继续获得同样强烈的效果,他就必须增加剂量。而戒断症状则指习惯性地使用某种药品之后如果立即停用就会产生不适反应,如恶心、痉挛、呕吐等。我们经常听到有人煞有其事地宣布:戒烟。但没坚持几天就又不得不吞云吐雾。戒烟失败的关键就在于长期抽烟形成的心理或身体的依赖性以及恶心之类的戒断症状难以被克服。抽烟如此,喝茶、饮酒亦是如此,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从心理、身体依赖以及耐药性等方面来评价的话,确凿的研究结果表明:抽烟(尼古丁)、饮酒(酒精)对人造成的伤害实际上要比被人们称为“”的大麻要大。 

一谈起,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鸦片、海洛因、吗啡等,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们天生并不是。在亚洲、中美洲的许多古老文明中都不乏对大麻、鸦片等今天被视为毒蛇猛兽的的赞美。甚至上个世纪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鸦片在今天所受到的待遇。严景耀先生在他三十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告诉我们:“吸鸦片在过去是正常习惯。有个时期,人家如有一副考究的烟具用以待客被看成是很时髦的事。以鸦片待客和今日以香烟待客是同样理所当然的事。”(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从根本上讲,鸦片就是鸦片、海洛因就是海洛因,它们成为只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是或者按照法律条文它们被解释为(而且这种解释也是依具体的环境条件而定的。比如,医生给需要用海洛因治疗的病人注射海洛因,我们就不能说医生在给病人注射。),而人们认识的改变以及新的法律条文的产生也只是人类整体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从这种文化变迁的观点看,谁能肯定未来的人们不会以更理性也更精密的眼光来看待烟、茶、酒呢? 

篇(6)

 

一、引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母语的交际双方往往会根据各自母语文化中的语言礼貌准则对交际的各方面进行诠释、理解(Gumperz andCook-Gumperz,1982)。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当非英语母语者用英语和英语母语者交流时,文化差异的语用负迁移可能会引起对非母语者整个品质、形象错误的判断(Kotani,2002)。感谢语使用不当或应该使用时没有使用,会被视为无礼表现,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表达感谢要讲究策略。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汉英感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以帮助减少或避免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感谢时的语用失误。

 

二、英文中感谢的表达方式

 

1.Thank you的使用范围

英文化中,thank you/thanks到处适用,特别是服务性行业,如商店、饭店、车站、机场等。因为自动、客套、机械的thank you/thanks(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谢除外),作为一种礼节,多数时候是表示一种认可:对服务的认可,对会话结束的认可等。Thank you的社会作用在于承认或认可从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好处,即便是很小的好处:如售票员递票给乘客,银行职员从柜台上递钱给顾客,侍者为顾客端来一杯咖啡等。并把英语中感谢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增补和加强,以显得更礼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认得到好处;

ⅱ递给自己东西,认可得到好处;

ⅲ提前表达感谢(如服务,主动提供,许诺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务;

ⅴ接受会话结束的标志(特别是电话中);

ⅵ会话结束(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动提供;

ⅷ寒暄(如:作为对“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仅仅是让问话的人感觉舒服而已。

ⅸ结合不同的音调,可以表示懊恼,讥讽,挖苦和唐突无礼(e.g.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极请求。如:“Thank you for notsmoking”——请求听话者不要抽烟。论文写作,文化差异。

(根据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会话序列中出现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为会话标志,表示服务的各个阶段。在餐馆里或售票处,我们可以常常听见以下的对话(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员递来车票)

Conductor:Thank you.(递票时)

Passenger:Thank you.(接过票时)

Conductor:Thank you.(结束对话)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过自然观察、书面/口头问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从英语母语者和母语主要为汉语、朝鲜语、日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正在美国学习的学生(他们在美国的平均时间为两年)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水平很高的非英语母语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方式来充分、恰当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不仅表现在语用语言方面,也表现在社会语用方面。其研究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通常只认识到表达感谢的普遍性,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异。

 

三、汉英感谢的差异

 

1.理解差异

汉语的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时,少了西方文化中的客套,多了发自内心的真诚。因此,在我国的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按照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礼貌准则,对方纯属工作范围内履行职责,没有必要说谢谢。我国偏重于集体主义文化,家庭成员、至亲好友被视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collon &Scollon,2001:145),“自己人”互相帮助,理所当然,如果道谢,反而见外了。

英语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时,差异在于对谁说thank you,何时说thank you,何地说thank you。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受惠可分为两类:实体(如礼物,服务)和非实体(如祝福,赞扬,提供,建议等)。影响感谢最重要的因素是受惠的类型,同时双方的关系,受惠的程度。施惠者在时间、金钱、精力等方面的付出,场所 (work or at home)会相互作用。如施惠方作为朋友借给了受惠方500美元,英语母语者觉得“You’re a lifesaver.Thanks.I’llnever forget it.You really can’t imagine what this means to me” 恰当、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激。但是,如果施惠方和受惠方的社会地位相差大,表达反而简短。

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收到礼物时,中国人会把礼物放在一边,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以免显得贪婪,看重礼物而冷落送礼者;而一般西方文化的礼仪是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并致谢。在某些情况下,受惠程度很高时,除了当面感谢,事后再打一个电话或写封短信,才合乎礼节。

2. 英语感谢表达差异

英语母语者表达感谢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我们处在一个外语环境,同英语母语者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误。

譬如单词cheers和 ta 。非正式场合,随处可以听见 cheers 和 ta。举杯时常用的cheers可以用来表达感谢,也可以作为对感谢的回答。论文写作,文化差异。Ta用于感谢和道别,有good-bye的意思。如:

A:I’ll I’ll give her enough.

B:yes.

A:ta ta love.

又如:

A:The grapes please.

B.Seventy P.

A.Thanks very much.Ta verymuch.

B.Four twenty two.

A.Thanks.

B.Thank you.

A.Thanks.Thanks a lot.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知道两点:a) ta 用来表示感谢或道别;b) thank you/thanks既可以用来感谢,也可以用来作为对感谢语的回答,表示一种认可。

4.感谢的音调

当需要表达真诚的感谢时,发自内心、不虚假的感激,相信英语母语者是能体会的。非母语者在用英语表达真挚谢意时,其音调缺乏母语者表达感激之情时的热情和真诚。可能因为是非母语表达,他们正忙于搜寻合适的词语,而忽略了语音语调。感谢表达说话人的一种认可和感谢的心理状态,少不了恰当的音调。

A:Don’t say anything dumb in your interview.

B:Well,thanksa lot.It’s nice to know you have confidence in me.

这里的thank you,结合音调,言外之意应该是懊恼或气愤。

 

四、结束语

 

会用英语说 thank you/thanks,并不表示我们已掌握英语里感谢的礼貌准则,能恰当、得体地加以运用。论文写作,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感谢从理解、表达都有很大的差异,跨文化中的交际双方都应对此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当我们用英语表达感谢时,交际对方倾向于用英语文化中的准则对我们的言语行为进行评断。论文写作,文化差异。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让学生从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言语行为的正确使用,是减少语用失误,增强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English [M].Longman,London.1996.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3]Coulmas,F.‘Poison to your soul’:thanks and apologiescontrastively viewed [A].In:Coulmas,F.(Ed.),Conversational Routine.Mouton,The Hague,1981.69-91.

[4]Gumperz,J.J.,& Cook-Gumperz,J.Introduction:language and the communicationof social identity[A].In J.J.Gumperz (Ed.),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1982:1-2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Hinkel,E.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expressing thanks in a secondlanguage [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1):73-91.

篇(7)

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响,“舌尖体”开始走红,不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网友还纷纷炮制“舌尖上的母校”纪录片文案。

舌尖上的北大

第一集《元培食单》:介绍从一直到周哈默等历任校长对伙食的重视及伙食与美育的关系等等,访谈一下伙食处崔主任,讲述崔主任在骂声中坚持办伙食的心路历程。

第二集《食堂的锦旗》:介绍学一酱肘子,学五啤酒鸭,新学三鸡腿饭、沙茶牛肉饭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伙食以及饺子部“猪肉南瓜馅”等有争议菜品。

第三集《宿舍的秘密》:主要介绍同学们克服用电限制,在宿舍利用电热杯、电饭煲做菜并把菜谱发到网上的故事,计划采访杰出伙食校友张小姗等一批人。

第四集《四大美食》:介绍西门鸡翅、华美烤鱼、博实包子等传说中的四大美食。

第五集《食街春秋》:介绍西门、东门、南门外小馆子,如作为第七食堂的何贤记等。

第六集《午后时光》:附近咖啡馆、茶馆,校园小资们的下午茶去处,可以介绍下风靡清华、北大的“奶茶文化”,探讨其伙食方面的文化成因。

第七集《月下独食》:瞧电视、上网时候吃的零嘴、大果粒酸奶、冰激凌,以及伴随熬夜时光的方便面、茶叶蛋、鸡蛋饼、花生仁等等。

第八集《散伙酒饭》:毕业生闹酒疯、裸跑校园、以及三国杀等新时代酒令。

烧香

这几天晚上天气闷热,宿舍12点后又没有电,于是我把凉席铺到楼道睡。刚躺下就被蚊子编队围住,我只好翻箱倒柜找出盘蚊香,点上放在脚底下,安然睡去。

结果又不到一个钟头,我被一声男人的尖叫惊醒,我大怒,只见一人哆哆嗦嗦地说:“你……你……铺个草席躺楼道里就够吓人的了,还烧柱香!”

年龄

我在一家公司实习,第一天去一位男同事问:“妹妹你哪一年的?”大家纷纷说他:“哪有你这样的,太直白了吧,女孩子的年龄不要随便打听。”男同事顿了顿,说:“好吧,那妹妹你出生那年开始搞改革开放了吗?”

开瓶

国庆和同学去学校旁边的饭馆吃饭。人很多,服务员有点忙不过来,菜是上齐了,同学大声喊服务员:“信不信我用大拇指就能把啤酒打开?”服务员放下手中的事惊奇地说:“不信。”他淡淡地说:“那你还不把瓶起子拿来。”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开题,找一位写相关题目的师兄考资料,只见他电脑里名为“硕士毕业论文”的文件夹里有以下文件:毕业论文.doc,毕业论文改.doc,毕业论文改2.doc,毕业论文改3.doc,毕业论文完成版.doc,毕业论文完成版2.doc,毕业论文最终版.doc,毕业论文最终版2.doc,毕业论文最终版3.doc,毕业论文最最终版.doc,毕业论文最最终版2.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2doc,毕业论文绝对不改版3.doc,遗书.doc。

数学系

我们数学系一共10个班。今天与某人偶遇。他对我说:“你也数学系的?你是10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9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8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7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6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5班的吗?”他对我说:“你是4班的吗?”我对他说:“你是3班的吗?”他对我说:“原来你是2班的啊!”我对他说:“原来你是1班的啊!”二人抚掌欢笑。

旁边传来对话。“你也中文系的?我是2班的,你呢?”“我是1班的。”

度假

看见深圳的一位主持人在微博上发在巴黎度假的照片,背景是卢浮宫。结果她的粉丝留言:哇,你又去世界之窗了啊?你们深圳人好幸福啊,时不时就能去一次世界之窗玩。

笔记本

我原来的笔记本太傲娇了,每次开机时间都是1分30秒以上。今天买了个新本儿,我把两个本并排放在一起准备转资料。结果旧笔记本的开机时间破天荒才40秒,一举击败70%的电脑!果然是压力催人上进啊!

能力

我和几个朋友合资要开一家公司,为了彰显公司的实力,特取名“能力”!“能力公司”听着多霸气啊!兴高采烈地从工商局拿回执照,我们几个傻眼了,只见执照上大大地写着“能力有限公司”。

春联

我是我们村唯一的大学生,过年回家,村长让我写幅春联挂村委会门上。村长找来村里最漂亮的两个姑娘给我磨墨、润笔、铺纸,我构思了半天,胸有成竹地写下了上联:Hello,下联:World。

吃面

在食堂吃饭,一不小心一滴沾满辣椒油的面汤就飞到我的右眼里,顿时眼泪就辣出来了。我用纸巾沾也没用,于是想着快点吃完回寝室用水冲,就捂着眼睛飞快地扒面,结果一不小心,又一滴油飞到左眼里了!于是路过的人就看到一个双眼紧闭泪流满面的女人发泄似地吃着面条……

庆祝

篇(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39-02

一、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1.咖啡种植方面。云南省是我国咖啡种植的主要地区,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云南省的咖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云南的咖啡产区生产的咖啡品种的主要特征有:高产、优质、抗病和耐旱。在云南省一共有11个少数民族地州,30多个县市大约15万的咖啡农户生产咖啡。

2.咖啡加工方面。云南省咖啡加工技术还不纯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咖啡的生产提供原材料,虽然云南小粒咖啡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咖啡的大半部分利润为外国巨头所拥有。正是如此,目前云南省咖啡加工企业正在积极学习精深加工工艺。

3.咖啡消费方面。中国每年消耗咖啡豆的数量为3万吨,其中精品咖啡的消耗量约为6 000吨,虽然咖啡的消耗量较小,但是增长势头比较猛。咖啡的年增长率能够达到15%,远超于世界的年增长率2%,因此,咖啡产业潜力巨大。

4.咖啡贸易方面。云南咖啡主要是往欧洲和亚洲两大市场出口,尤其是出口至欧洲市场。近几年,云南对它的出口规模逐渐变大。在2003年,云南出口至欧洲的咖啡有7 346吨,创造了721万的价值。到了2006年价值增长到了2 402万美元。而对于亚洲的出口2003―2005年均在600多美元的价值。从2006年起,增长速度加快,出口量达到了4 194吨,创造了987万美元的价值。

二、云南省发展咖啡产业优势

1.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光照比较强烈,水资源比较充足,降水充沛,干湿分明,热辐射强劲,年温差较小。全省大半部分地区冬暖夏凉,气候类型多样化。云南的这些气候特点十分适宜咖啡的种植。

2.种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云南的咖啡种植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精良业务的技术骨干,带领咖啡产业走向更好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云南咖啡产业与联合国咖啡组织合作,技术方面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云南热区是本省北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简称,云南省的人区土地资源共有8.111万hm2。其中比较适宜咖啡种植的土地资源有7.93hm2。

4.具有优良的种植品种。云南省具有较有名的品种――云南小粒咖啡。小粒咖啡适宜生长的地区为海拔800~1 800米的山地之上,海拔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咖啡的口感不好。云南有很多的土地适宜小粒咖啡的生长,产出的小粒咖啡品质优异,特别是海拔1 100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产出的小粒咖啡味道纯正,香味浓郁,酸度适中。小粒咖啡深受国内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远销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5.具有科研机构的支持与服务。在云南众多科研单位参加小粒咖啡的引种、选育、质保以及加工技术和资源勘探等活动,以及优选、规划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关企业也建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相应的自身技术体系,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云南省咖啡产业存在的问题

1.咖啡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繁育体系和病虫妨害体系才刚刚起步,一些技术措施难以得到实施,导致咖啡的初加工水平和商品豆质量不太高,商品化情况落后,生产规模比较小而散。再者产销两环节严重脱节,难以抗拒市场出现的风险,加之良种繁育体系的不健全,商品化处理之后,生产技术普及率不高,最终导致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低,生产的成本高,效率低。

2.咖啡种植品种比较单一。云南咖啡种植品种单一,绝大部分为卡蒂姆系列。但在国际上大多数人认为其口感不佳,很少用于单品咖啡的制作。然而新咖啡的培养投入又比较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再加上经费不足、装备落后、专业研究人才比较短缺制约了咖啡产业的发展。

3.咖啡产业加工水平低,缺乏精加工技术。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经验的积累,云南省的咖啡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云南的咖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力量分布并不均匀,而主要力量都集中于产业链的上游,处于初加工并且得到利润较少的一部分,而咖啡产业的精加工,供应销售环节都被国外咖啡商获得。

4.咖啡产业文化效应不足,导致本土的品牌成长困难。咖啡是舶来品,在西方拥有浓厚的咖啡文化,这一点是我国无法比拟的,尽管咖啡进入我国已经一百多年,但是缺少文化效应,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咖啡文化。再者,云南咖啡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云南拥有很多的咖啡产业和咖啡品牌,但是,云南咖啡产业缺少以本地咖啡为原料的大型的咖啡企业以及比较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咖啡品牌。

5.咖啡企业标志意识比较淡漠,很多企业都实行无标生产。云南省咖啡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意识比较淡漠,缺乏健全的体系,使得咖啡产业难以与国际接轨。生产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无标生产和有标也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最终导致咖啡产品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6.咖啡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不高。多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咖啡企业对于国内消费市场和国外消费市场的销售不够重视,对于市场的风险认知较低,缺少抗击风险的机制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云南省的咖啡产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己独立的销售意识,一直以来,云南省咖啡产业一直依赖雀巢、麦氏等国外的大型企业,省内的销售个体较小而且很散,至今为止,云南省咖啡产业都没有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

7.咖啡产业在国内的占有率比较低,在国际的影响力不足。我国咖啡的需求在不断地上升,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是云南咖啡产业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国内的消费市场对于云南咖啡的质量并不认同,再加上国内的市场开发不足,导致云南咖啡在市场的占有率极低。就全球的范围内来说,云南是全球咖啡宜种基地,云南产出的咖啡豆也品质极佳,在国际上也处于中高低位。

四、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的对策

1.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即实行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少施肥、少用药的方式发展产业,形成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系统。首先要培育出优良的品种,使它具有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特性。并且对恶劣的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后要改变传统的耕种制度,找出其中的不足能力,进一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改良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最后要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生态防治,保持生态的平衡。

2.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发展咖啡产业。提高咖啡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服务体系,实行科学的一体化服务;健全咖啡的防病冲控制体系;鼓励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对咖啡进行研究;加快咖啡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大咖啡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咖啡产业的科研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研究。建立起咖啡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平台,提高植物保护、咖啡的栽培技术,研究植物培养、植物生理、咖啡生态、咖啡加工的技术,在资金的有力支持下进行大力研究。

4.实行咖啡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咖啡以及有机咖啡的生产,从各方面提高咖啡的质量和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它的出口能力,运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创新的多种模式栽培技术。

5.全面推进咖啡交易中心建设。传统的咖啡交易方式较为落后,交易量比较少,应全面推行咖啡交易中心建设。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咖啡交易中心,通过网上的平台进行咖啡的交易,实现交易双方的信息的对称性。改变云南目前的交易弱势地位,获得云南咖啡交易价格的话语权。加快搭建咖啡的现货交易平台与期货交易平台,实现咖啡大批量的交易。

6.借助云南的旅游业优势,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咖啡专员和咖啡馆。云南省旅游业比较发达,咖啡产业可以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势头顺势发展。一要建立一批咖啡庄园,实现庄园建设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而咖啡庄园可以为旅游的游客提供食宿的需求。二要建立一批云南特色咖啡馆,而咖啡馆可以作为云南的咖啡窗口,以此传播云南咖啡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路.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李荣福,李亚男,罗坤.浅析云南咖啡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1,(5):71-74.

[3] 李维锐.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1):26-48.

[4] 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杨世贵,李贵平,李树维,黄健.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3):209-212.

[5] 李文伟.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提升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2009,(4):19-46.

[6] 黄家雄,吕玉兰,文志华,张林辉.关于加快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建议[J].云南农业科技,2010,(4):10-12.

[7] 李莘.云南咖啡产业发展可持续性研究[J].思想战线,2010,(S2):98-100.

篇(9)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77-02

在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为了弥补自己语言表达上空白,不同语言开始相互接触,在这接触过程中便产生了借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相关的词也借过来”①,在语言诸要素中,词语和文化关系最密切。汉语文化借词普遍是经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被借入其他语言中,同时我国也为了弥补表达特定事物或文化概念时词汇不足的情况引进了一些外来词汇,这两者都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因此,本文在对汉语文化借词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这些汉语文化借词进行分类,并对这些词语进行对比研究。

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汉语也不例外。汉语借鉴外来词语是历史悠久,且词汇中外来词数量不断上升。由于语言和文化存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能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例如汉语输出和引进的借词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这些外来文化借词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何影响。这次论文中汉语引进与输出的外来词是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简编》这两本规范性词典为语料库来统计和分析。

一、汉语引进的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其分类

《现代汉语词典》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一部词典,收词不仅包括本族词语,而且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所说的外来词主要是音译词,不包括意译词。《现汉》(第6版)收录36个文化音借词中,就词义而言,可粗略分为如下十大类:

(一)佛教用语

阿鼻地狱、阿兰若、阿罗汉、比丘、比丘尼、菠萝蜜、刹那、刹禅、阿弥陀佛、佛陀、弥勒、魔婆、罗门教、菩萨、菩提、伽蓝等。

(二)科技、人文及社会名称

哀的美敦书、爱克斯射线、逻辑、德比、莱塞、来复线、歇斯底里、芭蕾舞、贝斯、蹦极、博客、的士等。

(三)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名称

梯恩梯、阿尔法粒子、安瓿、巴士、酒吧、保龄球、高尔夫球、贝雷帽、贝塔粒子、泵、大巴等。

(四)人、组织、地方名称

爱斯基摩人、阿訇、阿拉伯人、、安琪瓦斯、雪茄、呼啦圈、卡宾枪等。

(五)食品、酒水、饮料名称

白兰地、比萨饼、便当、冰激凌、刺身、伏特加、咖啡、咖啡因、啤酒、热狗等。

(六)表示有机化合物名称

吖嗪、吡啶、吡咯、卟吩、卟啉、哒嗪、蒽、菲、氟利昂、福尔马林、胍、咔唑等。

(七)大小、计量单位名称

盎司、磅、镑、打、吨、尔格、加仑、令、托、纳米、贝尔、比特、达因等。

(八)动植物名称

鸸鹋、霍加皮、几维鸟、康乃馨、可可、奇异果、沙丁鱼、三文鱼等。

(九)布料、衣服名称

的确良、法兰绒、卡其、开司米、尼龙、派力司、乔其纱、纱笼等。

(十)货币

比索、法郎、戈比、卢比、马克、欧元等。

以上是汉语中引进文化借词词汇的大致分类。首先,从词汇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多出现在宗教领域。因为佛教传入我国时, 汉语从印度梵语中借入很多佛教用语,对中国佛教思想和宗教意识有很大影响,且流传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大量外来词汇流入汉语,主要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这些外来文化借词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呈现出多方位、宽领域的特点。其次,我们还能看出汉语外来文化借词中最多是关于社会科技、人文及社科方面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科技对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同时有关西方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文词语也不断涌现,对我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冲击。再次,是有关生活中具体事物词语,这些词语对我国新词语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总之,汉语中外来借词不仅弥补汉语词汇空缺,且丰富了汉语词汇表述能力。同时,这些外来借词输入,也丰富了汉语对外来文化表达,加深了国人对外来各个方面文化的认识,一方面使国人更进一步了解外来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更好了解外来民族文化,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二、汉语输出词语的内容及其分类

《牛津英语词典简编》是一部英文权威词典,其中收录汉语词汇265个,足以代表汉语输出文化借词类别,大致可分为以下15类:

(一)饮食、酒水

茶点、乌龙、人参、番茄酱、豆腐、锅贴、油炸春卷、混沌、宫保鸡丁等。

(二)历史、政治、经济

走狗、纸老虎、衙门、透明度、督军、、工业合作社、、战国等。

(三)语言、文化

易经、八卦、风水、拼音、汉字、普通话、草书、拼音、红学、八股文等。

(四)节气、民俗

磕头、春节、端午节、阴历、元宵、龙舟等。

(五)哲学、宗教

阴阳、禅、道教、佛、神道教、儒教、和尚等。

(六)艺术、娱乐

赌场、二胡、麻将、秧歌、牌九、筝、琵琶等。

(七)体育、健身

武术、围棋、太极拳、七巧板、乒乓球、功夫等。

(八)具体人名、地名

少林、孙子、孔子、世外桃源、师傅、城管等。

(九)布料、衣服类

丝绸、旗袍、长衫、中山装等。

(十)古文物类

麒麟、龙眼、白墩子、高岭、瓷器、白底青花瓷等。

(十一)住宅、建筑类

长城、故宫、天坛等。

(十二)货币、度量衡

圆、分、人民币、角、里、两、亩等。

(十三)中医、中药类

针灸、麻醉、中药、把脉等。

(十四)其他

小费、哪儿去、不行、要面子、丢脸、不能做、看看、好久不见、热心等。

首先,借词中中国有关饮食、酒水类词语是输出最多的,主要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其次,是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等生活中多个方面的词语,不难看出它们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民族很早就与外族有着密切的往来,早期的交流仅是物质上的礼物馈赠或者贸易往来, 于是在借词上也留有物质文化的因素。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增大,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的方面,更进一步迈向精神文化。再次,就是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传统的词语,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三、结语

以上就是汉语引进和输出文化借词的内容及分类情况,从两者对比看,引进和输出的汉语借词有很大差异,这都与语言之间词汇空缺和语言接触是分不开的。从这些词汇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 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同外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现在借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了。总之,汉语文化借词的引进和输出是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外来借词及表达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陈原.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

【参考文献】

篇(10)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种花让生活更美好 下一篇: 熟食督导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