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8 01:16:59

科学课堂

科学课堂篇(1)

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小学的科学教育也被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科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怎样优化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合理、恰当,明确哪些知识技能是应掌握的,哪些是应理解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要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相似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是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在科学课的设计上要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注重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课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三、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科学评价不是一张试卷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方法,技能,思维水平,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教师合理,及时的课堂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四、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科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工作,而经常听教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下继续研究”,但何时研究,无人问津,成一句空话,因此,科学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拓展课外研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研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堂篇(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转变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国外有名谚语说:“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做,能够理解。”教育心理学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学生也更乐意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科学课程标准还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比如,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简单的问题,作出相关的研究计划,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资料,运用证据和科学知识建构解释,与他人交流研究方法、数据和解释等等。

品质课堂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教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探究,包括对学生的实验前指导,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尤老师用了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教学中关注到每组学生每个孩子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维的深刻性。

二、 思维生长:品质课堂的教学追求

学生每天都在忙于学习,他们会处理和组织来源众多的信息,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学习,从电视、书籍、网络等各种资源中学习,而并不只是从学校中、教师那里、教科书上获得知识。因此他们在进入科学课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往往是割裂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天真的,与客观的科学观点尚存在有不小的出入。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及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充分的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以促成其认知的提升。

尤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梯度的创设,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和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材料,为学生思维的生成搭好跳板。

经常有老师纳闷,学生在表述当下正在进行的观察或实验的时候,往往会歪曲事实,捏造数据等。原因就在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信仰的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观察,影响他们选择、描述和组织信息,甚至限制他们的基本逻辑判断。因此,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那些天真的想法和半知半解的知识,引发他们更全面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他们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不触及学生深刻思维的教学,就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的追求应在于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需要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学生更喜欢思维碰撞激荡的课堂。

三、 脚手支架:品质课堂的教师存在

“教师要少说一点,要多留给学生机会。”这是我个人对科学教师反复提出的要求。在这里我借用“脚手支架”这个词来描述品质课堂中的教师存在。忽然想到这样的比喻,一是因为脚手支架是建造建筑物必须要用到的一种装备,主要提供帮助和支持作用,正如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般。另一层意思是:当建筑物建好后,需要拆去搭建的支架,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也要逐渐拆除和淡出。教师教学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知道何时为学生提供“脚手支架”式的支持,知道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搭建成本最低的支架(降低成本、便于日后拆除)。

如前所述,转变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怎样的教决定了学生怎样学。细化到科学课中教师的脚手支架作用,我感觉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最大帮助原则,二是最少介入原则。

最大帮助原则的意思是教师要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上多下功夫,着力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有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教师所提供的最大帮助,有时发生在课堂之前,有时发生在课堂之中,也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后。

在关于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环节上。学生依据生活常识感觉是导体,但在利用简单的检测器检测中却“并不导电”,形成一个经验和现象的矛盾点,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利用验电球,证实了人体确实是导体。继而让学生对水、泥土、植物枝条进行检测。这样的设计,不但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更牢牢地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思维的碰撞。这就是课堂之中的最大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的指导。

科学课堂篇(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家庭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那么,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那些科技活动呢?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2.开展为科学课学习活动所做的准备工作。3.开展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4.开展家庭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调查、改善活动。5.开展儿童的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6.开展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不断拓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外科技活动,特别要加强新产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满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步发展为志趣,转为科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课外科技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知识运用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技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课外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资源,组织小观察、小采集、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开展科技讲座、考察活动、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展评、科技兴趣小组,出科技专栏、办科技小报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科学教育效果。

三、转变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无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所有环节。有时候学生提出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但是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一一进行探究。有时候,课本中所建议使用的实验材料或实验方法刚刚引起学生的兴趣,下课的铃声却在耳边响起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话会经常挂在我们科学老师嘴边,但如果课外探究没有整体的计划、步骤,没有老师的引领指导,没有有效的成果反馈,那么这只会成为老师的一句口头禅,成为一句空话,课外活动探究也就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集实践性、实用性、活动性、技能性,创造性于一体,又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实际,把科学活动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在科学课外活动教学中应转变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从简单地灌输现成的科学结论,转变为指导学生通过探究自行获取科学知识。

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中要求掌握的科学知识主要内容有: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科学知识形成时的情境与所探讨的问题的关系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实验、分析,从科学探究中自行获取新知。

2、从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指导学生揭示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思考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栽培、饲养、制作等操作方法。在科学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从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转变为注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课堂篇(4)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ntrospect

Wen Yun shua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 take development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as science of aim to enlighten a course.The formation of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is long-term of.science education in earlier period will become one personal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to have a decisive function, be showed from th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Classroom teaching

笔者现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跟教学水平,同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教师要积极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特别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六、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袁家红.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0(14):246.

[2] 汤小勇.例谈小学科学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教师), 2009,(03) .

科学课堂篇(5)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科学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标志。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时代下衍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教育模式,为我国新课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

(1)翻转课堂的发展。

我国教育在进行课改的早期就具有翻转课堂的意识,从翻转课堂发展至今,已有多种的教学模式产生,目前主要的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三三六这四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翻转课堂比较倾重于理论,但缺乏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将翻转课堂付诸实践,是从2011年上海、广东和重庆这些区域的学校开始的。例如,深圳南山实验小学、广州海珠区第五中学、重庆聚奎中学、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在实施翻转课堂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实践的一面旗帜。

(2)微课的概念。

经过十几年的课改,关于微课的概念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胡铁生认为微课就是一种微课程,主要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作为基础,针对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点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而焦建利却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精简的在线视频,是以教学应用或学习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本文中的微课主要是指微视频,就是在短时间内,为阐述某知识点或解决某问题而录制的微型教学视频,是微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策略

微课程孕育挑战,翻转课堂实现蜕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在教学目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设计制作优秀的微课是成功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前提。

(1)微课的制作。

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已从报纸、书本拓展到网络,如今关于教育的频道和视频不计其数,在这些视频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如可汗学院网站、国外的YouTube教育频道、TED视频、火星视频教育、微课教育在线、优酷教育频道及我要自学网,等等。优秀的教学视频有效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但与课堂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选择现有的微课资源,而应当先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然后再去制作微课,唯有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制作微课这个问题上,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制作微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录制前教师应当先制定一个完整的设计策略,如PPT的制作、微课脚本的撰写、知识点的分配等。

(2)微课的适用性。

微课在如今课堂教学中,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不能太过于形式主义,避免出现跟风的状况,必须在微课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翻转课堂教学。当前,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是一种集中于理科类的操作性课程。理科类的知识点具有操作性强、目标明确的特征,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显示基本的原理,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遵循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建议对微课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3)化解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缺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不容易掌握。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持久或不集中的现象,接触科学的机会比较少,对科学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小学科学教师要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文章中的难点与重点制作成微课,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和高效。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列举与科学相关的例子,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实际生活的例子用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科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唯有这样,才能让微课在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运用微课与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明确微课的概念,让学生认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建议对微课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郑东 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一小学

科学课堂篇(6)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思维艺术”活动。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灵性,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也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更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是创设生动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关键点。首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应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二,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所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研究透镜》,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显微镜为什么能看清微小的细菌,望远镜为什么能观察到很远的地方”等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求知欲增强,便会主动投入到透镜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提倡自主探究学习,鼓励积极动手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角色,把自己的“教”改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授课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遗忘程度也很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②。”在灌输式教学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难有效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旁辅导,采用“扶一把”的方法③,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及科学探究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且记忆更为牢固。动手实践也是科学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例如,在《沉与浮》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材料(石子、塑料泡沫、橡皮泥、回形针、蜡烛等),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实验结果与原有预测发生冲突时,学生便会重新对沉与浮概念进行思考,打破原有观念,顺应平衡新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科学课堂篇(7)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掌握阶段,闭合型的提问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只不过在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昆虫》一课的教学尾声,在学生已能辨认昆虫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并提出新问题: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昆虫是害虫?再次激起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知识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的提问,语言简洁明了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周全的思考,草率的发问只能得到草率的回答,或者根本得不到任何答案。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确有效的信息。比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以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提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这样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这样的提问过渡自然,简洁明了,既复习了旧知,又导入了新学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具有猜测性的成分,或是有,或是没有,但不是随口的作答,而是经过大脑的深入的思维活动后的结果,后面的理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助推剂,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三、问题解决后,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

教师发问后,往往要请几个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学生的作答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1.可能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完善。2.可能学生的回答相当出色,我们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肯定,不适时机地加以表扬,学生的回答热情就会持续稳定地增长。3.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答非所问,作为教师,这时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的活动,师生应该平等相处,对学生回答的给予科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要坚决避免只追求正确答案,而忽视错误答案的做法,这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严重扼杀。尊重全体学生,而不偏爱正确作答学生,是建立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的有效措施。当教师甩开“师道尊严”的观念,提问时,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鼓舞,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四、提问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至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至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这样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教师也要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五、提问要面向全体

科学课堂篇(8)

一、科学课堂的中的“做”

(一)课堂就是学习的“实验室”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现在的孩子,每天被围困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自然知识贫乏、实践能力滞后等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以绿色资源为载体,结合科学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开垦了大约150平方米的绿化实验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美化校园行动”。春天里师生们一起建设美丽的校园,操场的东面“刺梅花”第一个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夏季里“福禄考”送来了香味扑鼻;秋季里“萱草”为我们铺上黄色的锦缎;冬季里盆栽的香味扑鼻。

无论春夏秋冬美丽的校园变成了天然的科学观察乐园。科学课上,我们还时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树,捕捉昆虫,还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为科学研究提供素材。我们实验室里经常出现“家庭交响曲”面粉和食盐的溶解和沉淀;黄豆和绿豆的种子发芽试验;红蒜和白蒜的叶子的观察……课余时间,我们的实验室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他们可谓兴趣盎然。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得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从自己的亲身体验迈向科学的大门,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几年的教学让我懂得了只有亲身经历,才有收获,才有所得。于是我结合每年级的科学学科教学任务特点,把我校花按照种类进行分类,分配到各个年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好观察记录,四年级以凤仙花种植活动为主;五年级以福禄考种植活动为主;六年级以红王子锦带种植活动为主;同时还布置同学们在家里自养小动物,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在这些活动中,我着重介绍一下植物种植这方面的内容。

凤仙花种植是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历年来开展得有生有色。尤其是在2010年的时候,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种植活动,要求结合科学学科的这一特点,通过种植花草活动了解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下面我就一、四年级的凤仙花为例,把同学们的观察记录摘抄如下:

4月初,我接到学校任务,利用东面的花坛种植凤仙花,我是第一小组的组长,我们在孟老师的指导下,翻地、种植、培土、浇水、罩膜,等待他的出土。

4月中旬,子叶陆续出土,而后长出了真叶,5月中旬,子叶脱落,凤仙花进入快速生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小组成员们分工协作:环境监测员负责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生长记录员负责测量子叶、真叶的宽度,植珠的高度、直径,并及时做好记录。

6月下旬至8月底,是凤仙花长出花蕾、开花、结果的季节,这个时候学校正好放假。就让大部分学生观察自家周围的凤仙花生长情况。

经过近半年的精心培育、科学管理,凤仙花喜获丰收,校内外共收获了15斤种子, 有的送给了兄弟学校,有的寄给了贫困地区,这些活动都是同学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这个必要。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课堂上学生经常向我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说实话有的我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呢?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奥秘的机会,给我留下寻找答案的空间,于是我们一起探索、研究,不会的我们去问老师,问电脑,有的自己亲身实验,至今为止我们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很多,我们的疑惑越来越少。我很欣慰,我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亲身实践,经历与体会,这也是学好任何学科知识的最好方法。

二、科学课堂的中的“思”

(一)将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落实三维目标,

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对动手的学习活动特别有兴趣,利用这一特点,我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中多做一些实验,增加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小脑协调能力。 其次,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来落实三维目标。知识应该怎样得到?学生来学校前并不是头脑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对科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我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带领学生搜集证据,整理研究证据,然后通过讨论、思考,反复的验证,得到真实可靠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取得知识的方法。

(二)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判断教师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教学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理可循,有据可依,这样你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你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你的成绩一定是杰出的。

(三)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科学课程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倡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因此,在科学课堂活动中,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例如,我在上‘热水和冷水’一课时,当学生完成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有学生提出冷热不同的水溶解糖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到这个问题有意义,于是教学时我便没有按照设计的教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而是及时从仪器室取来白糖,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

科学课堂篇(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途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效果也会加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又有效的教学。

当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仅仅于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创新设计,注重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有效科学。

科学课堂篇(10)

一、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一种探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里所说的亲历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感悟等方式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过程。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如《食盐》的教学中,我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将食盐放人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继续加人又会怎样?如果采用多种方式如加热、搅拌又会发生什么不同的变化…..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作出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成败原因后再修改、再实践,使学生经历探索食}溶解的全过程和多样变化。从经历设计、修改到实验,到再修改,再实验,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小组里团结一致,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

科学课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科学课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角色的变化,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取真正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每一个问题的假设和预测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萌发出许多的“傻问题、怪想法”,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独立探究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提出、发现创造性问题,发现体现创新的亮点,积极引导。

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与互动交流,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出问题,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让学生自由动手做实验、观察或者小组合作总结,提炼出表面现象,既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本质的东西,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

小学科学课堂本身全面深入,其知识也是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用简单统一的几个问题就能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许多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小学科学课中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握好起点,了解好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方面,怎么指导,什么时间传授相应的知识,非常有利于科学教学活动的展开。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第一,老师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如教学《斜面》一课时,从生活中的油桶为什么可借助木板来轻松实现它的搬运?为什么自行车的爬坡可以走“S”路线?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认识、研究斜面省力的作用。

又如教学《谁能传播声音》时,从为什么老师说话同学们都能听得见?将耳朵贴在桌子上,轻敲桌子为什么会听到清晰的响声?等生活现象出发,探究、发现传播声音的介质。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正确引导学生看待探究的成功与失败

上一篇: 驾校上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数学概念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