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脂饮食促进炎症性肠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1-3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饮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高脂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改变固有免疫,进而诱发肠道低度炎性反应,增加IBD的发病风险,并促进疾病进展。此文对近年来高脂饮食促进IBD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疗效研究4-7

摘要: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对艰难梭菌感染有效,同时对炎症性肠病(IBD)具有一定疗效,但仍需更多大样本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证实。尽管FMT总体来说是安全的,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长期安全性、技术标准化等。该文就FMT在IBD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作一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研究进展8-11

摘要: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瘘管是其主要的肠道并发症之一,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外科治疗等。近年来干细胞(SC)移植在CD肛瘘治疗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抑制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来控制全身及局部的炎性反应通路,从而抑制局部炎性反应过程以促进肛周瘘管愈合。SC治疗CD肛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空间。该文就SC在治疗CD肛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三磷酸腺苷门控离子通道介导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研究进展12-14

摘要:内脏高敏感是肠易激综合征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三磷酸腺苷(ATP)门控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肠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通过与ATP结合,介导肠道蠕动等生理反应及痛觉信号的转导。当ATP门控离子通道在肠壁中表达升高时,外来神经系统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及动作电位产生数量上升,且肠神经系统内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功能发生改变,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引起内脏高敏感发生。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与临床应用15-19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慢性丙型肝炎(CHC)在全球发病率较高。不同的HCV检测方法之间存在分析报告的敏感度、特异度的差异,尤其是HCV RNA定量检测。该文就HCV检测技术的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选取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提高HCV RN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20-23

摘要:原发性肝癌(PL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到了晚期。索拉非尼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晚期PLC的唯一靶向药物。瑞戈非尼有望作为PLC的二线治疗药物,通过与索拉菲尼序贯治疗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有一些治疗晚期PLC的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该文就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P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4-27

摘要:近年来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此文主要从游离脂肪酸、钙超载与内质网应激、微循环障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损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综述,并对其中相互交叉发病通路提出设想。针对发病机制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有助于改善预后。

生物球囊减肥术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28-31

摘要:肥胖症已日益成为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医疗问题。临床上有多种治疗肥胖症的方法,但多数效果不理想或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生物球囊减肥术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其具有传统外科减肥手术所不具备的安全、无创、简便、并发症较少等优点。此文就生物球囊减肥术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降钙素原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32-33

摘要:降钙素原(PCT)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目前已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及应用。PCT在机体相应机制刺激下生成较快,在血浆中结构稳定,半衰期便于监测,检测方法成熟、快捷,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准确并具有良好运用及研究前景的指标。针对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特点,PCT的应用正在不断完善和拓展。此文将对PCT在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粪菌移植的研究进展34-37

摘要:粪菌移植(FMT)通过纠正肠道生态失衡来恢复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已在艰难梭菌感染(CDI)、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中取得确切疗效。虽然FMT广泛用于临床仍存在问题,但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重视和研究。该文就FMT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自体荧光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38-40

摘要: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特别是用于筛选和普查)的提高,能够增加对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光诱导自体荧光内镜系统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于识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系统,对于辨别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对自体荧光内镜系统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41-44

摘要:目的探究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UC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培菲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IgA、IgG、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IgA、IgG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IL-10则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培菲康治疗UC患者较单用美沙拉嗪的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Poly I:C对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45-48

摘要:目的探索Poly I:C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oly I:C组各10只,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观察各组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及结肠病理学表现,应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血清脂多糖(LPS)含量,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葡聚糖(FITC-D,MW:4000)及细菌移位方法来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变化。结果实验期间,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出现下降,饮水和进食明显减少且结肠黏膜缺损,腺体破坏或消失,可见黏膜、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给予Poly I:C治疗后,小鼠的体质量回升明显,且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少,症状明显减轻。相较于模型组,Poly I:C组血清中LPS的含量、细菌移位率及FITC-D渗透率均降低。相较于正常组,ZO-1、claudin-1细胞在模型组中表达明显降低且染色强度减弱。但给予Poly I:C治疗后,ZO-1和claudin-1细胞的染色强度显著升高。结论 Poly I:C可降低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的通透性。

吗丁啉联合达吉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及血清PG、G-17水平的影响49-53

摘要:目的探讨吗丁啉(多潘立酮)联合达吉(复方消化酶)对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动力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接受治疗的84例老年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口服吗丁啉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达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瘦素(LEP)、胃动素(MT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PGⅠ、PGⅡ及G-17水平。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为90.48%(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临床症状改善率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餐前LEP、餐后LEP和MTL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CRH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餐前LEP、餐后LEP和MT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R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则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G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丁啉联合达吉治疗老年FD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对胃动力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还可显著提升患者血清PG和G-17的水平。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54-58

摘要:目的了解危重患者急性胃肠的损伤状况,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依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标准,统一设计调查表收集AGI状况和相关临床资料。调查对象为8家三级甲等医院监护室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连续收入的危重患者。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AGI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结果共有509例危重患者入选;发生AGIⅠ级占总数的54.18%,Ⅱ级以上的胃肠功能障碍占总数45.82%;在胃肠道症状中,排名第1位和第2位的是胃肠音减弱和胃肠音消失。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GI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有较长留驻ICU时间、通便措施、机械通气和休克,保护因素为肠内营养。结论危重患者AGI的发生率较高,在防治中应重点控制可加重胃肠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重视肠内营养的开展。

体外研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对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59-62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研究观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激活剂AICAR对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影响。方法 AICAR以不同浓度作用于人食管癌EC9706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后EC9706细胞的生长状态,并用MTT方法检测其吸光度值及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凋亡率情况。结果随着AICAR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死亡数目明显增加。MTT法检测结果表明,AICAR能够抑制EC9706细胞增殖,并呈现出良好的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AICAR干预24 h后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仅有总凋亡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MPK可以抑制人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生长增殖,并可诱导EC9706细胞凋亡。

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63-66

摘要: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IBD)易感性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多态性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02例IBD患者(观察组)和同期体检的9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提取DNA,采用特定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TNF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的TNF-308构成中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308 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NF-308 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分别与IBD易感性存在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r=-0.574,P=0.018;r=0.341,P=0.035);两组TNF-857构成中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857 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857 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分别与IBD易感性存在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r=0.415,P=0.027;r=-0.327,P=0.031)。结论IBD易感性与TNF-308 G等位基因频率呈负相关,与TNF-857 C等位基因频率呈正相关。

上消化道嵌顿性异物的内镜治疗分析67-70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治疗嵌顿性上消化道异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62例嵌顿性食管异物患者的病史资料,统计异物的种类、数量、嵌顿部位、滞留时间,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上段最易发生嵌顿(45.2%,28/62);异物滞留时间及是否穿孔与并发症发生及内镜治疗时间相关(P〈0.05)。结论内镜治疗嵌顿性上消化道异物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