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营养状况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261-263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西方国家较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GERD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肥胖、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等营养问题是GERD发生的危险因素。该文就营养状况与GERD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白细胞介素-34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264-268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肠壁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白细胞介素-34(IL-34)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可与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结合,通过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参与多种疾病的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调节。IL-34在IBD患者的炎性肠段中呈高表达,并在IB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L-34可以通过与多种信号分子相互作用,诱导IBD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参与IBD炎性反应的扩大化,诱导和加重肠道炎性反应。此文就IL-34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miRNA调节炎症性肠病肠道稳态的研究进展269-272

摘要:肠道菌群是调控肠道微小RNA(miRNA)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且miRNA可正向或负向调节肠道免疫和肠道屏障功能,因此肠道菌群可通过miRNA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和异常的miRNA表达,使miRNA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靶点。

自噬在维持肠道内稳态中的作用273-276

摘要:肠道内稳态依赖于肠道菌群、肠上皮细胞及肠黏膜免疫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不同类型肠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肠道微生态、限制致病菌、调控肠道局部炎性反应。自噬参与组织细胞的免疫应答及免疫防御。目前有文献报道,自噬对维持肠道内稳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者们通过建立自噬缺陷细胞模型发现,自噬异常可影响不同类型肠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肠道内稳态失衡和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生,该文就此作一综述。

利福昔明防治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的研究进展277-279

摘要:利福昔明(rifaixmin)是利福霉素衍生物,具有口服不吸收、抗菌活性较强和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近年来应用于细菌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及结肠憩室病等多种肠道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利福昔明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不仅限于直接的抗菌作用,还包括减少细菌毒力及致病性、减少细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力、调节肠道免疫信号及激活孕烷X受体(PXR)等机制。该文就利福昔明在治疗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机制的研究进展280-283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较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NAFLD能够增加结直肠肿瘤(包括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多种机制如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以及肠道微生态等与NAFLD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有关。

内镜治疗术后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284-286

摘要: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迅速发展,其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从简单的电凝、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技术,内镜治疗方法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内镜治疗虽属于微创治疗,但也留有创面。该文就国内外内镜下治疗后的创面处理方法及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国际消化病杂志论著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在伴有焦虑或抑郁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床应用287-290

摘要:目的评价在伴有焦虑或抑郁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中,应用胃肠动力药物联合抑酸剂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胃肠动力药物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伴有焦虑或抑郁的NERD患者44例,随机分为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组(MO组)22例以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莫沙必利组(FM组)22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生活质量、反流症状、食管PH监测的变化,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FM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2个月FM组的HAMA评分及HAMD评分低于MO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MO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RDQ评分及DeMeester积分均降低,SF-36评分升高(P〈0.05);FM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RDQ评分及DeMeester积分均降低,SF-36评分升高(P〈0.01)。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FM组的RDQ评分及DeMeester积分均低于MO组,而SF-36评分高于MO组(P〈0.05)。治疗2个月后,FM组的有效率高于MO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的NERD患者,莫沙必利联合奥羡拉唑或氟哌噻吨关利曲辛联合莫沙必利应用均可以改善患者的反流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莫沙必利在疗效及有效率方面优于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

热休克蛋白70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意义291-294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40例为观察组,按疾病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4组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检测观察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血流量、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血清苯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上述指标相关性;患者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HSP70蛋白及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损伤指数呈正相关、与胃黏膜血流量呈负相关、与血清SOD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MD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血清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程度有关,但与疾病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其可能参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在治疗结束后水平迅速下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抗抑郁焦虑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促炎和抗炎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295-298

摘要: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抗抑郁焦虑治疗对慢性胃炎(CG)患者体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性纳入96例CG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CG常规治疗,试验组在CG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以及抗炎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4水平改变。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可见对照组患者SAS评分y值下降较为明显(P〈O.05),而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X值和Y值、SDS评分X值和Y值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G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精神状态,进而加重体内促炎/抗炎失衡,通过黛力新干预治疗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体内炎性因子TNF—α、IL-6、IL-10和TGF—β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hMLH1基因甲基化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99-302

摘要:目的探讨hMLH1基因表达和甲基化与胃癌的关系,旨在为胃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肠上皮化生34例、异型增生37例、胃癌41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收集病理组织,另选取同期医院门诊收集的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基因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hMLH1基因甲基化率依次为肠上皮化生组20.6%,异型增生组43.2%,胃癌组51.2%,对照组3.3%;与对照组相比较,肠上皮化生组hMLH1基因甲基化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P均〈0.05)。组织样本中hML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肠上皮化生组73.5%,异型增生组54.1%,胃癌组31.7%,对照组100%;与对照组相比较,肠上皮化生组、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MLH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MLH1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0.4675,P〈0.01)。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通过调节hMLH1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不同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303-30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53例,按胃镜下治疗和保守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止血疗效和6个月后曲张静脉疗效;按常规胃镜治疗和急诊胃镜治疗分为两组,观察两组的止血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胃镜下治疗组止血疗效和6个月后曲张静脉减轻程度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常规胃镜治疗组止血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均优于急诊胃镜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胃镜下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率,改善患者静脉曲张情况。常规胃镜治疗优于急诊胃镜治疗,且并发症较少。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研究
KIAA1199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307-309

摘要:胃癌在中国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早期发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在临床诊断胃癌时已有转移,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预后较差。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监测指标以期早期发现胃癌,以及针对基因的特异性进行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KIAA1199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编码大分子蛋白质的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有异常表达,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及胰腺癌。但迄今对其在胃癌中表达情况的研究较少。

Vasohibin-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310-312

摘要:胃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前列。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近年来有年轻化倾向。胃癌的发生发展通常经历多阶段、多步骤,是由正常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到癌变的逐步演变的过程。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对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miR-218对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响313-315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中常见的间叶性肿瘤。GIST发病与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PDGFRα的异常激活有关。伊马替尼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预防和治疗GIST术后复发及转移具有确切疗效,可使GIST术后临床获益率达到84%。然而,一部分初期对伊马替尼敏感的患者可能在后续治疗中出现耐药性,40%~50%的GIST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年左右会发生继发性耐药。

胃镜下诊治时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316-319

摘要: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弥漫性肝脏损伤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晚期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晚期较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胃镜已经成为上消化道出血较为重要的诊疗方法,但治疗时机的选择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尽早行胃镜下止血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并及时进行治疗。但也有研究认为,早期行胃镜下止血会增加再次出血的可能。

国际消化病杂志临床报告
16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320-322

摘要:目前,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病机制已不再局限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老年患者伴随基础性疾病增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因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使患者受益而被广泛应用。

66例胃部异位胰腺的诊疗分析323-324

摘要:异位胰腺又被称为迷走胰腺或副胰,是指发生在正常胰腺组织以外的,与正常胰腺无任何血管、解剖关系的孤立胰腺组织。胚胎的非正常发育是导致异位胰腺发生的原因,由Schultz于1727年首次报道,其确切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尸检发现率为0.6%~13.7%,腹部外科手术中意外发现率仅为0.2%。本研究对66例异位胰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其普通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特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疗效,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