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述评
炎症性肠病的遗传学研究若干进展75-77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患之一。亚洲国家IBD患病率低于欧美国家,UC患病率在新加坡为6/10^5,印度裔患者为16.2/10^5,韩国的UC发病率由廿世纪80年代的2/10^6上升至90年代的12/10^6。目前缺乏大规模的中国IBD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通过近10年临床随访发现国内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以UC居多。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78-80

摘要: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胶囊内镜对CD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此文综述了胶囊内镜的应用原理、诊断CD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领域。

转基因方法治疗炎症性肠病81-83

摘要:使用类固醇药物和抗炎症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时常产生不良反应或不能达到痊愈,所以IBD的生物治疗,包括基因转移疗法就提到日程上来。文章简要地综述了IBD相关的基因治疗靶向分子,并总结了近期肠道基因治疗临床前研究的结果和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在克罗恩病中的应用进展84-86

摘要:克罗恩病(CD)与遗传、免疫、肠茵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对CD病理生理学状况了解的加深,许多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于CD治疗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重要的免疫介质和前炎症因子,它在C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全文概述几种有效的抗TNF生物制剂在CD中的应用。目前只有infliximab获美国FDA批准用于CD的治疗,其余治疗策略需更多资料证实其疗效。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与治疗87-90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变主要累及肠道,但亦常合并各种肠外表现。许多肠外表现可作为IBD的首发症状出现,有些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关于IBD肠外表现的报道较多,但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多,而其特有的治疗更少。

营养与炎症性肠病91-93

摘要:营养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对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和发病有关、如何营养支持等问题作一简要概述。

结直肠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93-95

摘要:术前介入化疗是结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现对结直肠癌术前介入化疗的概念、发展过程、临床意义、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病理观察和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96-98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攻击增强、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神经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临床应用和疫苗研制进展98-101

摘要:尿素酶为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和生存所必需,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分子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在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制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

环氧合酶与胃粘膜防御101-104

摘要:近年来,环氧合酶同工酶COX-1、COX-2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认识的深入,认为只是COX-1催化产生粘膜保护性前列腺素,并维持胃粘膜完整性的观念日益受到挑战。此文就COX在胃粘膜保护中的不同效应作一综述。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胃癌104-106

摘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原癌基因c—met编码的蛋白c-Met是HGF的主要受体,HGF与上皮或内皮细胞上的c-Met结合,导致细胞分裂或分化增加,细胞分离,运动能力增强,细胞连接消失。近年研究表明,HGF可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肿瘤新生血管形成,HGF/c—Met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甘草酸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06-109

摘要:甘草酸为甘草的主要成分,因其具有明显的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解毒以及调节酶活性等作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近来的研究显示它还具有抗纤维化、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功效。现已研制出第四代甘草酸制剂——异甘草酸镁,其具有更强的抗炎、抗氧化、解毒和稳定细胞膜、抗肝纤维化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MMP-1、TIMP-1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109-112

摘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是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调节中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中MMP-1主要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Ⅰ、Ⅲ型胶原,TIMP-1可抑制MMP-1的活性。肝纤维化时MMP-1活性下降,而TIMP-1活性不断升高。研究显示,二者活性失衡是导致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它们的来源结构、活性的调节及功能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国际消化病杂志其他
2006年上海肝脏与内分泌论坛暨部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112-112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13-115

摘要: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是新发现的螺旋-环-螺旋-亮氨酸链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合成后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结合在内质网上,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通过反馈抑制蛋白水解加工过程而控制SREBP的激活。SREBP与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氧化应激、肝脏X受体和解偶联蛋白2等有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研究进展116-118

摘要:国内外对HBVcccDNA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大量动物实验表明cccDNA的合成与体内的细胞因子及包膜蛋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检测方法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对cccDNA进行具体量化,并且能够对临床抗病毒药物进行疗效的评估。

临床肝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策略及问题119-121

摘要:在我国施行肝移植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是乙肝病毒相关性终末性肝病,术后乙肝病毒再发和新感染能导致移植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肝移植的疗效直至导致移植的失败。如何防止乙肝病毒的再发和新感染成为我国肝移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不同阶段的乙型肝炎病毒防治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对指导临床肝移植具有现实的意义。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122-124

摘要:急性胰腺炎(AP)的始动环节为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作为胰蛋白酶原激活时降解的残基,与AP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大量的研究显示TAP有望成为良好的早期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