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化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国际消化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 31-1953/R 国内刊号
  • 1673-534X 国际刊号
  • 2.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国际消化病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3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国际消化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综述、论著、专题笔谈、临床研究、文摘、其他。

国际消化病 200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国际消化病杂志专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131-134

摘要: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引起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每次出血的死亡率约为30%~60%.除强调适当休息、合理饮食、防止过度劳累和继发感染,避免肝损药物的应用外,采取必要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降低门脉压力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国际消化病杂志综述
胰高血糖素对门静脉高压症影响的研究及进展135-137

摘要: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在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均有升高,并随着其升高,导致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胰高血糖素使胃左静脉离肝血流的发生率和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门脉高压症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管径随之扩大,破裂出血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但曲张静脉对胰高血糖素的反应性随着曲张程度的增加反而下降.只有在门静脉高压存在的条件下,胰高血糖素才会增强乙醇等化学毒性物质对胃粘膜的损伤,这种损伤机制并非因为胰高血糖素造成了胃的高动力循环状态所致,而是与ATP依赖性的K+通道有密切的关系.

门静脉性胆病137-139

摘要:门静脉性胆病为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特别是肝外门静脉阻塞患者的肝内、外胆管和/或胆囊壁的异常改变.因围绕胆管的静脉丛曲张,压迫胆管壁,使之凹凸不平、狭窄、扩张,甚至形成结石.多数胆病患者无症状,诊断有赖于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超声,有症状者可予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Dieulafoy病临床研究现状140-142

摘要:Dieulafoy病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近年发病率明显增多.由于病灶小、位置隐匿,临床诊断和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内镜治疗已演变为此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注射、电凝、血管夹或套扎等方法.内镜治疗无效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TGFβ1信号与肝纤维化142-144

摘要: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活化HSC、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文章通过TGFβ1信号转导对HSC的作用来阐述TGFβ1信号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脂联素与脂肪肝145-147

摘要:脂联素为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主要由脂肪细胞表达分泌;脂联素抑制肝细胞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脂质产生下降;激活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CPT1),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氧化作用增强;能够使肝脏TNF-α分泌下降,减少TNF-α等炎症介质的作用,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故补充脂联素将有助于减轻肝组织损伤及肝脂肪变性,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148-150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外科手术及肝移植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也很高.手术中常因阻断血流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肪肝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比正常肝脏更为敏感,其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此文主要对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作一综述.

Fas相关死亡域蛋白在肝细胞凋亡研究中的意义150-153

摘要: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为近年发现的凋亡相关蛋白,文章从介绍FADD的基因组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基本生物功能等入手,进一步概括总结与FADD相关的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阐明FADD的药理学及临床意义.

人类肝胆转运器153-156

摘要:人类肝胆转运器负责将胆盐及其他胆汁成分沿胆汁形成途径双向或单向转运,最终保证胆汁的正常分泌.其功能受损或下调,将导致各类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剖析其分子外形、结构及功能有助于临床工作者了解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指导疾病的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进展156-159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疾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内镜抗反流治疗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很有前景的新方法,包括内镜下缝合术、射频治疗技术和内镜下植入治疗等,这些方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文就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160-162

摘要:非糜烂性反流病是指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而无内镜下食管粘膜损害表现的疾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70%,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GERD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主要包括酸反流、内脏高敏感、非酸相关性刺激、中枢及外周水平调控等因素.其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导致患者对抗酸治疗总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此文就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比较163-165

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在筛选抗菌药物,疫苗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已建立小鼠、大鼠、豚鼠、蒙古沙土鼠、雪貂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比较.

CYP2C19与质子泵抑制剂166-169

摘要:随着对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基因变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的药动学、药效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并影响临床治疗,此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脑肠肽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169-171

摘要:脑肠肽是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双重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调节内脏感觉、分泌和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脑肠肽对部分病人起重要作用.文章对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P物质、钙基因相关肽等脑肠肽在IBS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致读者171-171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172-174

摘要:炎症性肠病是难治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不甚令人满意,且停药后易复发.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对人体无害的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文就此作一综述.

环氧合酶-2和胰腺疾病175-178

摘要:资料表明,环氧合酶(COX)的亚型COX-2在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为胰腺疾病的预防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改善胰腺疾病的预后.

诊断性ERCP临床研究进展178-181

摘要:尽管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发展很快,对一些胆胰疾病的诊断已经取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可连续、动态观察胰胆管的细微结构和造影剂排泄情况,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胰胆管测压和胰胆管镜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故仍是许多胆胰疾病中重要的诊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