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工作论文3篇

时间:2022-12-20 17:30:23

摘要: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创新与幼儿教育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勇于承担教育人才培养重任,既要在学前专业优化与创新时强化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分析,也应强化对毕业生的持续性追踪,分析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才能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幼儿教育工作论文3篇

幼儿教育工作论文篇1

1“小学化”理念发展

幼儿教育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开端,是建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们的终身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产生了“畸变”—“小学化”问题。

2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

在幼升小应试教育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为提高升学率,将教育内容私自调整为知识性内容居多,着重实施死板的老师讲,幼儿听的教学形式,去游戏化教学,让孩子在教育初期就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厌恶心理,从而无法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下有许多公立或私立园区为了让孩子建立小学优势基础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仍然以“小学文化”为本,(以小学文化为标准,包括小学的教育目标、任务、教材、学法、教法等,)而非以“儿童自身发展”为本。特别是在“学历社会筛选理论”的背景影响下,许多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者至少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入小学前就让幼儿参加各种“幼小衔接班”。校外机构为了营造自身有效高质量学习的品牌,在儿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出现严重地“小学化”倾向,最终导致儿童在步入小学之前,已经出现了厌学和焦躁情绪,继而影响了儿童进入小学后面对常规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业成绩。

3城乡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倾向的对策和方法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并非某个教育工作者或某个团体的失误,而是中国整个社会不断发展产生的弊端,并非偶然。论文主要从政府,幼儿园,家长等三个团体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让我们共同携手释放幼儿的天性,为他们创建一片健康的学习环境。

3.1政府加强统筹兼顾,加大监管力度

自从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防止并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2011年,教育部针对幼儿园存在的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小学化”环境《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7年,在《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

3.2创建适宜的园区环境,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

在上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幼儿园区具有了创建良好园区环境的前提条件,接下来幼儿园区应该大力发展园内设施,教育环境,制定合理正确的规章制度,为幼儿的学前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教育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还要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这就要求办园时要以此为办园宗旨,从而就要坚决克服“小学化”理念的出现,从园区根本上杜绝了“小学化”现象的发生。具体方法如下:(1)幼儿一日活动条理化,以游戏化教学为主根据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幼儿园管理者要做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培养人文差异性,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注重全方面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合理安排幼儿的日常作息时间和假期制度,拒绝繁琐的课业活动,可以适当的根据当天的课程增加或缩短教学时间,切勿墨守成规,以教条主义来指导教学,彻底颠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根治“小学化”倾向的发生。(2)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首先无论是公办园区还是非公办园区,都要有如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保育员、保健医、安保人员等基础的人员配比。满足基本的人员需求后,园内职责分明化,担责到人。此外建立多样的管理组织机构,对园内所有人员都必须有合理的监督机制,互相监督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3.3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全面增长教师是一个幼儿园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教师队伍是整个园内工作人员的核心工作者。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是解决“小学化”现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政策,再好的硬件设施将是空话。为此组建和培养优秀的教师团队将是实现“去小学化”理念的基本前提。

4结语

“去小学化”是使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幼儿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应该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共同努力,政府制定明确目标,幼儿园作为中坚力量,家长为后部保障这样联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整改力量,使“去小学化”深入人心,在幼儿教育中呈现常态化。

作者:陈钊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四幼儿园

幼儿教育工作论文篇2

1引言

对于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来说,教师和家长以及学校必须重视该方面的工作内容和教育内容,促进幼儿更好更高效地进行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表达内容的掌握。如果幼儿时期不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会对幼儿后期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身心发展等各方面产生消息影响,因此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予其合适的学习计划,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实践等,都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创新培养和发展。

2目前幼儿教学中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不足

2.1教学内容不足

中国当前的幼儿教育过于注重幼儿知识的识记和教学内容行为化,幼儿在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习状态方面的发展都被忽视,使得幼儿无法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基础准备,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些幼儿园错误地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1],将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幼儿阶段进行强行灌输,导致学生们在幼儿阶段失去了对于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幼儿阶段的教学过分死板,教学内容传承传统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适当的创新改革,幼儿的学习无法适应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们的语言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果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匹配,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2教学活动不足

教学活动不足是当前幼儿阶段教学的主要缺陷之一。许多幼儿园举办和设计的游戏活动,忽视了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游戏特点,过分注重游戏形式和数量,在实际开展的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认为语言教学就是单纯的幼儿语言外化的表现[2],幼儿只需要达到行为上的语言目标就认为达到了语言教育的目标,或者一些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过分古板,没有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制定新的语言教育活动。甚至一些幼儿学校完全忽视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教学活动,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

2.3教学环境不足

教学环节不足导致幼儿在语言教育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和环境。中国当前的许多幼儿园开展语言教学,对于语言表达教学硬件方面的设施购置齐全,却忽视了教学主体的软件设施,教学环境不足不只是软件设备上的不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进行良好的创设,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无法有效地学习和提高。一定程度上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通过不同环境的适应以及适当的语言交流才能获得和发展。

3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3.1联系生活经验

对于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来说,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教育。联系生活经验的幼儿语言教育,需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和题材进行选取,真正保证学生们在语言教育中培养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在实际生活中反复强化,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后延伸有效结合,语言教育不只是用于实际生活的单一情境,还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其他情境等,整体上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进步。生活经验也可以与幼儿的父母相联系,促进幼儿与父母交流沟通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能力锻炼[3]。例如,早晨幼儿进入幼儿园时,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保持笑容和大方的神态,注意语言艺术,与学生们进行友好地打招呼,“小红早上好”“明明你今天的衣服很漂亮”等,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幼儿教育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出发,讲解四字词语“五颜六色”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衣服入手,提问学生们“同学们今天的衣服有什么颜色的呢”或者从生活中入手,“公园里的花都有什么颜色的呢”,从而激发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回答“黄色,粉色,蓝色”等等,在促进幼儿掌握五颜六色含义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2开展语言活动

幼儿语言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倾向和特点进行选择,组织高质量的幼儿语言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语言活动的开展,不是单纯的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强化幼儿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完善构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系。语言活动的开展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活动经验,选择一些真正有助于幼儿学习进步的语言类活动,既可以吸引幼儿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语言活动的类型分为语言技能类和语言知识类,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程度以及教学进度,选择知识类的进行基础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之后进行深入化的语言技能类活动,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查缺补漏,促进自身语言表达技能的强化和锻炼。比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一些幼儿学习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情境化表演等,一方面可以开展生动形象的幼儿语言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幼儿在实际情境化表演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龟兔赛跑》中可以选择幼儿角色扮演乌龟或者兔子,在进行形象的表演过程中,幼儿可以深刻理解寓言童话中的深刻哲理,还可以在实际活动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教学[4]。

3.3营造语言环

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环境中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体验,从而强化幼儿的语言教育。幼儿阶段的学习需要考虑幼儿时期多动的身心特点,语言教学环境也可以根据其身心特点进行调整,避免过于单一守旧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的语言环境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影响,包括幼儿当前阶段的学习特点,后续学习阶段的准备状态以及是否适合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等,考虑全方位的因素和影响才能整体上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实际幼儿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们说的习惯开始,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先开始“说”,可以说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对学习的体验等,在互相“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加入幼儿课堂,与幼儿们一起说,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幼儿对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对于教师的“说”的课堂教学出现不敢说话或者过度说话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导,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发展。

3.4引导幼儿表达

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语言教学的课堂是教师为主,幼儿只需要完成课堂任务即可。但是实际上的高效率幼儿语言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或者对该事件的观点。只有幼儿真的表达,才能在其表达的内容中寻找幼儿语言特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正确有效地表达,不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当从幼儿的角度入手,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学习需求,才能做到高效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幼儿表达的过程中,幼儿语言表达出错,教师的教育纠正不能只基于表面,而应当看到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出错的深度原因,思考是自身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程度的问题,只有不断鼓励幼儿语言表达,不怕出错,才能促进幼儿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5]。比如,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内向不爱讲话,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过分喜欢说话,但是对于孩子们说话的内心教育活动却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课堂表现进行调整和适当引导,幼儿语音表达受阻的幼儿教师可以进行鼓励和赞扬,从而促进幼儿的勇敢表达,对于过分喜欢说话的幼儿,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语言表达的艺术以及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约性。

3.5养成用语习惯

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用语习惯。新时代的发展导致许多幼儿的发展过度迅速,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幼儿学会了说脏话,骂人等不文明用语习惯。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从价值观念角度入手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用语习惯不只是要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强化,不断的实践应用,幼儿才能在不断试误中摸索到正确的用语习惯,从而积累正确的语言习惯以及经验,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需要指导幼儿遇到长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应当讲礼貌,只有掌握了文明用语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在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其语言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幼儿入园时应当培养幼儿见老师问好,礼貌回答老师的问题,能够与家长、长辈礼貌问好,文明用语的习惯如“请”“感谢”“您好”之类的日常对话礼貌都需要幼儿的掌握和准确使用。上课前幼儿也应该集体起立“老师好”,下课时讲“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在家庭中也要做到与父母之间礼貌用语。

3.6丰富词汇容量

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础,幼儿只有充足的词汇量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幼儿没有词汇量的积累,在语言表达时就无法说出有效的语句。词汇容量的扩大和积累需要教师给幼儿呈现一些有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促进幼儿对于整体语言的理解,在积累充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语言内容,应用起来才能更加顺利有效。词汇量的选取,可以依据新时代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教育内容进行选择,真正选取有益于幼儿理解和深度学习的词汇,保证幼儿学有所得,学有所练,学有所容[6,7]。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本上的关键词如“五光十色”,扩展延伸一些与其词义相关的词语或者成语,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相类似的词语种类。基础的词汇量储备后还需要进行知识强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计一些可以使用“五光十色”或者环境类场景,促进幼儿的实践运用,从而发现幼儿语言表达的实践不足,进行更好的优化和教学调整。

4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教学,其相关语言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学生们的语言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幼儿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教学计划,从而在效率上和进度上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幼儿阶段注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是家长的教育重点。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以学生们的家庭教育、实践教学为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张玮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1675部队幼儿园

幼儿教育工作论文篇3

幼儿教师需通过专业学习才能强化对幼儿的科学化培养。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优化与创新,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看管型人才已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优化。幼儿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与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幼儿潜能。因此,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前专业作为培养幼师的专业应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教育模式,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助推学前教育系统性优化与持续性创新。

一、开展现状: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性不强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属于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逐渐拓展教育规模,才能为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借机扩张,学院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师资力量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并未有效革新与优化,因盲目扩招而带来的问题,限制了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学前专业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学习者既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科学化掌握,又应快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才能强化知识武装,积极为幼儿教育的优化创新贡献力量。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阐述,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薄弱。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缺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深入分析,无法有效观察幼儿心理变化,无法提升幼儿教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不利于幼儿教育发展[1]。

(二)教育缺乏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凸显,这与教学方式有关,教育缺乏创新性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关注。现阶段幼儿园急需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由于教育创新性不足,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其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其提升教育的个性化。部分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习惯利用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方法进行学习,而教育工作者也习惯利用统一标准引导学习者学习。批量式教育使我国学前教育相关人才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有待提升,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评估模式单一化

评估体系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是衡量教育活动成功性的标准。强化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评估,发现现阶段评估主要基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评估,缺少对学生学习水平、实操能力、个性特点的了解,传统的分数式评价模式使部分学生习惯使用标准性答案解决问题,而批量生产的人才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更影响幼儿教育的创新。例如,部分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后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幼儿教育,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茫然状态。探寻评估模式单一化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影响,了解评估优化与创新的意义,有利于学校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重视和认知,能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助力人才加强反思,引导学习者和教育者共同成长。

二、发展要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创新方向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学前专业教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建设质量影响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与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息息相关。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教育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与认知,既要打破传统功利化培养目标,也应基于学习者需求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确保引导学生了解学术理论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展其知识面才能打破传统教育形式,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其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实践课程不足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甚至有可能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限制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①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带来有力的制度支撑,高职院校加强对文件精神的解读,借助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契机,针对性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引导其成长为个性化人才,能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我国可将学前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强化对教育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传统单一化理论教学,借助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模式,助力幼儿教育人才快速发展。

(二)创新教育方式,助推校企合作

学前专业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一方面,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此阶段的幼儿处于启蒙阶段,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教,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价值意蕴。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工作者的艺术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既要在接触幼儿时引导其加强对真实世界的客观认知,也要充分向幼儿解答生活中的基本现象,强化常识性教育,这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较低,因此教育者需探寻幼儿发展需要,基于幼儿特点展开独特的教育方式,借助趣味性教学,打造游戏化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观察和体验中形成学习概念,有利于其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故此,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强化对学生求知欲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要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提升学习者实训实习比例,构建实践教学模块,以此确保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前教育,完善幼儿教育架构,助推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需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知,并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习针对性,自主学习幼儿专业教育知识,树立良好学习习惯,才能提升学习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2]。

三、探索与新生: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对策

(一)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应强化对教育目的的科学化认知,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也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首先,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应提前明确教育目的,了解教育目标,以此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确保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关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只有提前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增强教育的宏观性,才能依据人才需求与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化教育。我国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开发幼儿潜能,学前专业需基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明确教育目的,针对不同培养对象提出宏观要求,并细化人才培养标准,才能依据教育目的助推学前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探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此为依据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幼儿教师团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具备较强的宏观性,基于其明确幼儿园教师培养方向,强化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科学化培养,有利于幼儿教育人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最后,基于社会需求促进教育改革与优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幼儿园也在转型和升级,这也对幼儿教育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强化对用人单位需求的综合考量,基于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学前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能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更能在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过程中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创新。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学前教育人才,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办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教育人才。例如,学前教师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健康卫生保健能力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强化人才培养[3],完善人才认知结构能助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发展台阶,为我国学前教育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探寻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特点,发现其追求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故此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和创新过程中应持续加强对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全方位认知,既要基于需求变化,助力高职教育转型,也应在人才培养优化时提前明确教育目标,确保教育改革的正确性,才能规避教育问题助推教育健康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双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创新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教育团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可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探寻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期望,以此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合理性。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重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在层层递进中构建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借助层次分明的培养模式,助推实践课程优化与创新。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基于实践课程发展需要明确课程比例,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提升社会适应力,有利于其职业核心素养增强。例如,课程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应致力于提升课程的实用性,既要基于实用性原则,加强教育资源挖掘,也要在课程调整时梳理课程架构,既要避免专业课程品类过多,也要强化对学前专业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在建设纸质教材基础上强化对线上教育课程的编写,线上教育课程具备数字化和动态化特征,可随着教育改革而不断优化与创新,能作为纸质教材的补充,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完善和优化。其次,借助1+X证书制度实现课程与证书的有机融合,强化对现有人才的科学化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例如,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学历证书和多项证书需求强化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积极鼓励人才考取相关证书,借助证书提升人才含金量,为人才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育婴师资格证书等都能帮助人才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能使学前专业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鼓励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构建课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强化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科学化培训,充分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入融合,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科学化培训,能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持续性创新[4]。

(三)创新教育方式,助推校企深入合作

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构建全过程实践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本领,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增强。例如,高职院校可借助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此构建特色化教育,确保优化服务体系,助推学生快速发展。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扩大实训基地,既要为学生实训奠定良好基础,也要丰富实训模式,以此助推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例如,可借助顶岗实习引导学前专业学生了解幼儿心理,以此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习环节,确保基于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引导学前专业人才强化系统性学习。高职院校需完善顶岗实习体制,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实训模块,确保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及时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掌握与认知。另一方面,实训与实习过程中应激发学前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主参与学习,并与区域政府进行合作,以此拓展学生实践机会,使学生借助文艺演出等活动提升艺术能力。并且,可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灵活性。例如,可以学生为主,打破传统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真正基于学生需求,调动其学习热情。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前专业课程,并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课程的直观性和交互性,以此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沟通互动。学生和教师提升沟通频率,有利于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能快速和谐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方式后,学校和企业应深入合作,可借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订单式培养模式能使企业参与教育,也能使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学校和企业可共同开发学前专业课程,并共同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出贡献。而学校可在实训环节聘请企业员工参与实践教学,以此确保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教育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并为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创新提供助力[5]。

四、结语

幼儿教师担负人才培养重任,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影响幼儿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创新与幼儿教育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勇于承担教育人才培养重任,既要在学前专业优化与创新时强化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深入分析,也应强化对毕业生的持续性追踪,分析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对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才能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瑞红,闫祯,蒋庆丰.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142-147.

[2]王涪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应对——基于校——园合作育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21(2):32-36.

[3]薛平.我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2(4):78-80.

[4]沈娇,罗尚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实践活动结合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5):237-238.

[5]本刊社.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20(1):96.

作者:孙锋锋 单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上一篇: 超市经营管理论文3篇 下一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