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

时间:2022-12-21 09:35:13

摘要:高校要提高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篇1

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的主要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根本在于提升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使大学生能够树立生态、绿色、环保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因此,要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学生选择就业、创业方向时,要将“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可持续”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调研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长远性、根本性意义,生态文明,更是育人工作的价值追求。本研究共做两项调查,一项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三大板块。调查时段为2021年4月12日至16日,选取衡阳市三所本地高校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86.0%。另一项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40所样本高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开设情况、课程类型、师资配置、教学方式、社团活动等项目。

(一)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结果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研中,总体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认同度高,知晓度次之,践行度不足[2]。知晓度方面,对国家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法规、战略及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有70%的学生表示了解,有20%的学生表示知晓一些概念,有1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但相关法律、法规,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调查中,对于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竟然有5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另外,在垃圾减量化调研中,有74%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仅有5%的学生表示了解。显然,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学生知晓度较低。在认同度方面,97%的大学生对环境生态状况表示“担忧”,说明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生态文明认同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调查,有80%的学生表示“政府是建设主体”,仅有20%的学生认为“公民是责任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政府的地位、作用是重大的,但对于广大社会公民,更有责任去维护生态环境来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在践行度方面,在“是否会一水多用”调研中,有66%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有28%的学生表示“一定会”,竟然还有6%的学生表示“不会”。针对废旧电池的处理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会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有25%的学生表示会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垃圾箱。针对外卖行业中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调查,有65%的学生表示“会需要一次性餐具”,有31%的学生表示“对之不关心”。在出行方式选择上,选择公交、共享单车、步行等绿色方式的学生不足50%。可见,有很多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行为上缺乏实践意识。

(二)生态文明课程教学状况调查

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如下:在所选择的40所样本高校中,有80%的高校开设有相关课程。说明高校生态文明课程实施整体上有所提升。在课程内容上,很多院校课程单一,以公选课为主。在师资方面,相关专业师资欠缺,一些院校通过在线慕课方式,向学生推送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宣讲和推广生态文明科普活动[3]。另外,主题性讲座、校内外生态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较少,特别是相关课题研究不足,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社团活动较少。总体来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还有待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较低,相关学科课程结构单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在就业创业实践领域,生态文明教育落实不到位。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内在一致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历史观的形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要通过现实写照,让学生体会生态文明的人文关怀,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维度,树立生态历史观。生态好比文明之舟,生态破坏了,文明之舟就会倾覆。爱护我们的环境,与环境友好相处,违背环境保护,环境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人类。大学生在择业、创业中,要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顺应生态文明发展需要,明确绿色就业、创业观,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塑造

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大学生明白“协同共生”的道理。人类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的共生,人类的行为,要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5]。自然资源,要合理、循环利用,不能粗暴抢夺资源,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大学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要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在工作中,要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合起来,将环境保护置于首位,多做与环保有关的事业,多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事业,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绿色发展观的获得

面对现代化建设,要确立绿色发展观。绿色发展观,就是要将良好的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要构建美丽、文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更好地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择业、创业过程中,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衡量条件。“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6]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要树立长远规划,要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指导理念,找准就业方向,拓宽创业思路,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绿色发展观来服务社会。

(四)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践行生态民生观

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广大学生能够践行“服务民生福祉”这一伟大壮举。美丽的环境,才能保障人民良好的生活。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就业创业使命,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而努力奋斗。生态民生观,与每位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推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要从自我做起,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将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融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培养中,倡导绿色就业创业,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为大学生搭建绿色、协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7]。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意识欠缺

在大学生群体中,因缺乏必备的社会经验,在就业创业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比如,很多大学生在筛选就业岗位时,以薪酬待遇为首要条件,对行业是否绿色、环保并不关注。一些大学生,在创业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为了能够快速获得财富,对绿色领域、环保问题重视不够。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比如,在饮食上,存在较大的浪费倾向,在生活方面,追求潮流,很多衣服没穿过几次就被搁置或被丢弃。尽管很多高校也开展有不同形式的绿色、环保实践活动,但学生对生态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高校绿色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但与就业创业教育关联偏少。目前,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失,师资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一些高校对绿色就业创业观的培养不重视,也缺乏相关专业教师队伍的组建,绿色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偏少,大学生对绿色就业创业观认识不够。在生态文明教育与就业、创业观培育中,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很多院校没有相关的教研部门,多由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教师来担任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也难以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在就业创业实践领域,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欠缺。很多院校拥有专门的创业孵化器,但对绿色就业创业观停留于纸面,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

(三)与绿色就业创业相关的保障政策不健全

生态文明教育与就业创业观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缺失,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政策方面,多以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政策为主,对绿色就业、绿色创业相关政策匮乏,很多学生对绿色就业创业观教育缺乏了解。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扶贫政策,但在绿色创业领域还没有相关政策,导致绿色创业止步不前。绿色就业、绿色创业,国家相关政策不明朗,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具体实施方面,也没有绿色就业创业场地。(四)缺乏与绿色就业创业相关的扶持资金倡导绿色、环保、循环、低碳就业创业理念,对于广大大学生,缺资金是首要难题。单凭自筹资金,数量少,无法开展绿色创业项目。对于很多家境一般的家庭,很难承担大学生创业资金。很多有热情、有抱负的大学生,在绿色创业中因资金不足而中途放弃。国家在资金扶持方面,有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但贷款条件多、手续复杂,审批严格,覆盖面很小。一些院校与其他金融机构设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基金,但资金扶持力度小,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没有实用价值。另外,对于绿色创业项目,往往周期长、技术经济可行性难以评估,在缺少信用担保条件下,很多商业银行、信贷机构不愿意放款,或者会选择风险更低的成熟项目,导致绿色创业项目无“钱”可施。

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除了推进节能、环保知识进课堂外,还要立足大学生就业创业观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环保相关知识、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就业创业观,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一)拓宽生态文明观教育视野,端正大学生就业、创业观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培养中,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的渗透至关重要。要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需要,突出生态、环保、绿色、可持续理念的融入,引领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当前,大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最多,要抓住校园课程教学契机,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为辅,将校园环境、课程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综合起来[8]。在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方面,高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美化校园景观,用生态理念来构建良好校园环境。如对道路、井盖、墙面融入绿色设计,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校园网、微信群、广播、宿舍等载体,推送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促进大学生自觉去尊重自然、爱好环境。通过校园微课教育途径,以生态文明多样化课程,让大学生从中体会“节约资源”的现实意义,获得敬畏自然、感恩土地的美好情感。在课程拓展方面,围绕生态文明观,开设多样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来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人类离不开自然,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比如,学习《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点,了解《巴黎气候协定》相关内容,特别是让大学生牢记《环境保护法》第五条中“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在社团活动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生态文明社团实践活动,将生态观、就业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创业主题,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学生心里扎根。社会实践,特别是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校外活动,更要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在企业实习中,要学习岗位工作章程,了解企业绿色发展战略,将岗位实践与自然、环境保护融合起来,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学生就业、创业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衔接,还要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一言一行上践行绿色、环保。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浪费,珍惜粮食;倡导环保,学会节约;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二)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培养质量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立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绿色就业创业观的教育质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培养,要将绿色理念、环保意识融入其中,让大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在就业创业观课程建设上,要将绿色就业创业教育置于首位。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课程、通识课程,让学生认识绿色、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9]。结合学生不同学科专业,找准绿色生态观与就业课程、创业课程的契合点。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节能、节约、绿色生活观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和低碳生活意识。在大一、大二就业创业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特别是结合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融入科技创新,将绿色、生态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大三阶段,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相对接,利用生态理念知识讲座,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团、进班级、进寝室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就业创业选择上,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科技创新”项目活动,结合校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走访体验,促进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高校就业创业观教育,要唤醒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尊重自然、爱好环境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者、引领者,要搭建“三位一体”育人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就业创业观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高校要将大学生行为教育、环境支撑和能耗定额管理配套体系结合起来,从行为教育中,关注学生生态品德、生态理念、生态责任感教育;在活动支撑方面,重视校园生态文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在节能管理方面,引入校园节能监管机制,通过节能改造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实现高校能耗定额管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观,要促进绿色就业、绿色创业理论的课程化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绿色就业、绿色创业教学质量。师资匮乏是制约当前绿色就业创业观培养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立足就业创业教育,重视绿色、环保理念相关案例的导入。“OFO小黄车”发起人戴威,将移动物联网、无桩共享单车平台进行统合,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解锁自行车,满足城市绿色环保骑行需要。再如,针对生活中一些不用的废弃物,大学生罗敬齐创立“淘吧精品屋”平台,对于闲置物品进行售卖,让“废物”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引进,与就业创业师资团队相结合,实现生态教育与就业创业观教育并进展开。另外,通过打造校外绿色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绿色环保节能类企业,利用假期对城市、乡村环保问题展开实践调研,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教育就在身边。

(三)完善绿色就业创业政策法规体系,为就业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政策指导、法律法规完善中,为大学生绿色就业、绿色创业提供坚实保障。生态文明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具体政策的支撑和引导。在绿色就业创业观教育中,政府要通过教育资源整合,重视高校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绿色就业、绿色创业渠道。在师资团队打造中,指导大学生参与绿色创业实践活动。在公共服务领域,建议政府出台绿色就业、绿色创业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绿色创业工作,给予监督与管理。政府要从政策协调上,鼓励一些企业提供绿色创业场地,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创业活动,能够安心创业。大学生绿色就业、绿色创业工作的推进,要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要从法律制度建设中,实现法律法规与政策的互补互促,为大学生绿色创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10]。比如,政府通过出台《绿色采购法》,对大学生绿色创业提供法律保障;对大学生绿色创新技术给予知识产权保护。

(四)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发展绿色金融

在大学生绿色就业、绿色创业观的培养中,国家通过出台财政、教育、公共服务等政策性文件,给予大学生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对大学生绿色创业活动,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放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手续,提供多种融资模式,助力绿色创业活动。绿色创业项目的落实,资金是必不可少的。国家要加强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绿色项目提供资金保障[11]。一方面,依托政策性资金,就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如“大学生绿色创业基金”“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融资服务”等,围绕具体的绿色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启动资金、运营资金进行评估,并协同相关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资金服务。另一方面,引入项目补偿资金制度。针对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一些项目建设风险大,但环保建设贡献高,可以给予金融补贴;一些绿色创业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政府通过财税方式,协调金融机构给予相应配套资金扶持。当然政府在资金扶持方面是有限的,通过组织更多金融机构组建“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基金会”,对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给予专项基金扶持,并引入专款专用监督机制,确保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用。绿色金融为大学生绿色创业项目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针对绿色产业,国家要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大学生绿色创业提供融资服务。比如,在银行方面,引入小额贷款服务,降低大学生绿色创业的成本;在证券方面,对于大学生绿色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股票的发行方式,为大学生绿色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大学生就业创业观的培养,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抓好生态文明通识课程、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明白和践行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理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展开全面融合,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践中,启迪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保护环境,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教育,要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从思想上、实践上关注课程、教师、资源的整合,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角落,都是生态文明育人的良好载体。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要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思想、理论融入到现实生活实践中,让大学生看得见、用得到,才会自觉去学习、去践行生态文明观。就业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撑。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绿色就业、绿色创业项目多、风险小,大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绿色创业项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作者:方燕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篇2

新型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深入,形成了传媒场、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其传播途径由原来的单向向双向、由静态向动态、由固定向运动的转变。新型媒介的传播对象更加开放,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传播内容中的“信息源”,其传播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行为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一、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矛盾越发突出、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重视并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有助于就业指导的顺利进行。所谓就业教育,指的就是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模拟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就业辅导的过程[1]。这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在毕业前就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同时,还要依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自我职业测评,来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以及择业观,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切实让他们准确地认知自己,摆正其心态,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去参加应聘,为自己赢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个人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和行动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创业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而创新更多地指向的是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是指企业家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优化整合所能拥有的资源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共同构成“双创”,创业是一种行为、一种思考,更是一种精神。转换思维、提升激情、发掘潜能是“双创”精神的本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方式,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带动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培养创新精神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出色的实践技术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相关政策、摆正就业创业态度、提升职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创业,还能够通过促进学生内涵发展、增强岗位胜任力、拓展就业渠道以促进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创业和就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联动性,高等院校如果能充分发挥创业就业的独特优势,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保障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对推动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一)跨时空学习平台,开阔创业就业视野

创业精神的主观觉醒和塑造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全面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灵魂与源泉。创业精神主观视野是主体对创业主体自身的创业知识、创业价值、创业环境等进行再创造和定位的认知过程。这种质变过程深受企业家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任何技术都能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全面到来,代表着“新”与“旧”时代的技术转化和变革,不仅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创业精神提供了综合的信息技术途径,还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激发出了培养广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主体诉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能够运用任意一种媒介终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信息,明确真实的商业市场、认知企业精神文化、分析成功企业家的实践经历,拓展个人的创新视野,进而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创业素养的优秀人才[2]。二是大学生通过对新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跨时空地接触更多的人,有针对性地挑选对自我创业就业有意义的知识与资源,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业经验,以满足对创业理论和意识的培育追求,转变主体性社交思想和行为。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依托网络广泛的辐射性,激发广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潜能意识,从而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自身观念格局上重新塑造他们个人对创业的社会价值和自身意义的定位,继而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品质。

(二)多维可操作平台,拓展教育学习视角

创业教育与普通学位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创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在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传统单一课堂知识传递渠道不同,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资源高度整合、操作方便等独特优势,能为教育者提供易于操作的软件和三维动态素材制作与教育信息,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也可为大学生在线下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立体空间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为广大学生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的设计提供多角度教育信息终端。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的技术特点,将讲授所需的声音、文字和图片融合为一体,满足大学生在多个方面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从目标上看,新媒体平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零距离”的心灵碰撞提供了一座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双方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有效性。可以说,顺畅的虚拟人际交往为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民”基础,既是实现创业教育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教育目标的关键保障,又是提高大学生积极吸收和内化创业理论的重要“上层建筑”。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挑战

(一)教育权威性被削弱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创业思维和视野都源自于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老一辈的传统创业经验对广大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都采用“中心权威性”的模式,在教育管理、政策决定、教育教学等方面,核心教育环节依然是共同承担。而作为创业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引领者,他们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习惯性地以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来向广大学生传授单一的创业政策规定、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就业的方式方法,利用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创业就业价值观念、汲取实践创业经验和创业理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这是造成大多数受教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这样边缘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化管理形式,极大地消除了这种“中央”组织的单向教育特征,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流转区是多元化的、高度自治的,“全体人员”同时都面向的是“所有人”。简单来说,现代“数字化”传播形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开放核心价值思想的信息获取与学习趋势,有效增强了人机即时交互的创业就业知识阅览、搜索、掌握、汲取、评价以及反馈的思维和能力,削弱了过去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权威性[3]。

(二)教育内容更加复杂

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受到开放化、多元化、共享性以及海量性的信息传播空间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可选性、可比性极大程度地增强。由于虚拟新媒体平台中媒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生往往在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存在偏差,久而久之,新媒体平台会呈现出从受人控制到“控制人”的发展趋势,这将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要么向善,要么向恶,甚至异化。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社会态度、思想形态和多重视角在可对比性甚至对人的可控性的网络空间中碎片化解读和解构,还有可能重新定义所谓的叛逆。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在教育价值上变得参差不齐,思想好坏难辨,破坏了创业教育内容原本的完整性。这既使主流创业教育的内容湮没于“散沙”的曲解和重构之中,又导致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患上“精神麻木症”,影响大学生正确解读创业知识、环境和政策体系,影响其营养吸收,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对创业信念的判断和对创业信念的坚持,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创业教育的信任度,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创业主体现代化

创业主体的现代化,一般包括创业主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重要技术能力、创业理论结构、面对创业风险的处理能力和智力水平。尊重市场变化规律、学习认知创业理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水平,不仅是广大创业者迈向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也是他们探索创业就业价值与当代社会及生态环境关系的基本过程。新媒体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变化的结晶,因此,应加快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深入应用,提高应用科技的思想意识,使更多的创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自我意识层面唤起并主动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共同享受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从市场角度、学习时间与空间上促使创业者们超越自我,加快他们向主体性现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消除负面虚假创业信息的侵蚀,塑造网络行为文明,真正成为主体意义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高手,并整合新媒体各种资源做自我学习成长的基石,不跟风成为新媒体技术的“奴隶”;第二,引导大学生从观念思想上训练自身对不真实信息的分辨能力,不仅要具备信息整合思维,还要时刻保持辩证的批判思想,以此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世界常态中形成主体性的辩证观。最后,则是现实创业教育与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传播相融合,使教育“双主体”既强调“现实空间”的创业教育,又利用“虚拟空间”的载体,有效整合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度融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倾向和价值观。

(二)构建虚拟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网络创业实践平台是一个实现广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人们不是根据某种规则来生产自己,而是根据它的全面性来生产:不要尽力维持某一种成型的事物,而是要将自己置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网络实践环境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选择能力、识别风险能力和独立自我治理能力的塑造与养成有着环境引导和塑造的重要作用。网络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者对个人有着充分了解,并已全面掌握相关创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网络“创业实践”的验证、求异、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广大创业者深刻地意识到网络创业的真实结果,帮助他们辩证地挑选合理的创业项目,还能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价值和本质意义在个人价值观上产生新的认知,有助于他们积累更多的实践与管理经验。

(三)依托新媒体资源开展多元课程教育

架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媒体资源平台。首先,对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缺少新媒体特色平台的现实情况,应通过网络社区网站、主题文化教育网站以及校内微信官方账号平台等来构建创业教育资源库,切实转变以往枯燥乏味、单一生硬的创业教学模式,利用更加新颖生动、通俗易懂的多元化方式来提高广大学生自主探寻创业知识的热情和意识[4]。其次,积极探索并开发新媒体创业教学软件,拓展资源库内容,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为学生设计制作创业就业视频、幻灯片、音频或专题课件等易接受的现代化教育软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构建多样性课程体系,依据创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开展不同层次的针对性、系统性创业教育。

(四)完善新媒体创业教育平台考核机制

新媒体传播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融入到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以及生存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针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则是一个长期渗透、消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教育和普及创业知识、自主创业帮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与国家政治、文化以及生命等多方面安全保护相违背的语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恶意攻击。为此,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监管考核体系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创业教育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层次来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办法”和“规章”,但大多只是笼统的规范,缺乏针对性,不能发挥具体、有效的管理作用,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法规,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中,可以杜绝不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五、结束语

就业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对广大毕业生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为推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有效方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车喆 单位:滁州学院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篇3

1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提倡并推进创新创业各项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1]。但目前缺乏相应的监管部门与考评机制,尤其是各高校内部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导致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1.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实践经验缺乏、人员不固定等问题,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较差、效率较低[2]。一方面,部分高校未设置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不同学期的教师人员变动较大,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容易以课件或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为主,无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述,导致难以给学生带来实际应用层面的指导。

1.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当前,虽然国内已经有多所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但未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及行业现状相关联[3]。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无法为学生迈入社会工作提供帮助。另外,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已转变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于创新的创业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4]。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准确把握创新创业的核心与关键问题,空谈创业、营商或经济理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不够丰富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简单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理论知识不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论证、充实理论知识。而我国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环节以外也没有对应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予以支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便难以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全过程的要点、难点与关键点[5]。

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出发点,探索形成了“课堂思辨+实践实训+学科竞赛+校企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课堂思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习惯;“实践实训”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旨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校企联动”旨在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视野。这一切的核心是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6]。

2.1课堂思辨,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思辨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为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依托大学生学术委员会,通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论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月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2实践实训,培养学用思维

实践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思维。一是突出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修订后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的比例达到25%,其中测绘类专业的实习实训环节及课内实验所占比例近40%。二是强化创新研究训练。出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专业技能训练,并争取形成产品或论文,使得学院SRT、SIEG成为选拔项目的蓄水池。

2.3学科竞赛,发挥专业优势

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契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制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工作委员会、专业教师评审小组和指导教师打磨小组。设立学科竞赛工作室、专业导师工作室等,规范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学院承担报名、参赛费用,根据学生参赛情况与获奖情况给予指导教师相应补贴,加大对获奖学生的奖励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4校企联动,拓宽思路视野

校企联动旨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宽思路视野,打开社会渠道。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成立了大学生启航科技开发公司等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和创客空间,聘请知名创业校友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信息“e+”大学生创业基金,专项资助创业团队。学院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作坊,通过企业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出题”、学院承办赛事“发题”、学生参加比赛“做题”的校企联合竞赛模式,将企业、教师、学生三者连接在一起,在比赛的同时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极大地拓宽了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3.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第一党委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各专业主任、系主任、中心主任、资深的项目指导教师任成员。委员会制定年度创新创业工作计划,明确各赛事的目标、要求,制定各创新创业竞赛的经费预算,落实各项竞赛教师及专业群体,并结合最新政策文件,制订并不断更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竞赛学分认定办法》等文件,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创新创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2依托专业社团,丰富实践活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各专业社团为基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实践、勇于创新。学院各专业社团覆盖全部专业大类,具体有:数学与建模协会IT俱乐部、ACM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纵横RS协会、测量者协会、大数据协会、智慧物联协会等8个专业社团。各专业社团积极承办校级、院级创新创业赛事,如测绘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IT创意设计大赛、数据挖掘大赛、算法大赛、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

3.3优化课程体系,做好保障工作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活动经费、场所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腾出办公场所,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大学生大赛集训或实践场所。将大赛相关的部分课程,如《数学建模》《ACM程序设计基础》等,设置为选修课程。深入挖掘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训练,设立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获准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100项左右。各系结合专业特色启动特色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4落实奖励机制,激发“双创”热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激发师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积极性,每年年底召开创新创业表彰大会,结合竞赛的级别、影响力、认可度、获奖名次等对指定赛事名单内的获奖项目指导教师及项目成员给予奖励。其中,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可兑换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指导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可在年底教师绩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并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时予以政策支持。

4结语

高校要提高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栗任.“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J].山西青年,2021(21):76-77.

[2]张彩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及改进策略[J].科技与创新,2021(19):116-117,121.

[3]管吉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0):119-121,160.

[4]李欣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基于泛在学习视域下[J].科技视界,2021(6):1

[5]黄丽华.基于思政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75-76.

[6]王海亮,刘祚祚.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6):103-109.

作者:刘源 徐振珍 公丕沛 徐宏志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一篇: 幼儿教育工作论文3篇 下一篇: 大学生就业探讨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