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动机及把控

时间:2022-10-24 09:19:03

摘要:近些年来,企业盈余管理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已大量存在于实物之中,同时也受到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盈余管理的问题。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或构造交易活动,来操纵盈余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介绍了盈余管理的两大类型,和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对如何控制监管企业盈余提出了建议。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动机及把控

1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

一般来说,会计盈余管理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应计盈余管理”,它是指管理者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或将某些交易的盈余做出有偏的估计,以此来混淆实际绩效并操纵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这种方式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并不涉及真实的交易活动。第二类则为“真实盈余管理”,它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控制调整企业真实的交易活动发生的时间,或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来对向外披露的会计盈余进行操控。该方式涉及到真实的经济活动,因此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直接的影响。过去很长时间以来,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上。在会计制度与准则不够完善,监管控制水平较低的大背景下,应计盈余管理比真实盈余管理成本更低,且更容易实现。然而近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与准则的日趋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使得应计盈余管理操作成本增加,操作空间缩小,且实施的难度与风险也不断加大。并且从大量调查研究与实务中发现,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者更偏向于选择灵活程度更高,且更安全性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的动机

2.1管理层薪酬激励

由于不同权利之间下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说委托人会采取签订契约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的人-管理者,只有净收益达到要求水平,管理者才能参与分红或得到契约薪酬。因此,正如HealyandWahl-en(1998)指出,盈余管理与管理层薪酬的激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且他们盈余管理策略的改变也与管理层薪酬契约的变动息息相关。因为管理者若想达到薪酬契约所设定的目标,其最优选择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来改善公司业绩,实现公司绩效。然而,盈余管理可以直接提高公司绩效,因此,管理者会选择有利于提高盈余报酬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来实现公司绩效目标,以达到年薪最大化。并且,当管理者的薪酬远低于其预期水平时,为实现契约中货币薪酬的管理目标,也会引发管理者盈余管理的行为。综上所述,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获得高额报酬,则不惜损害企业的价值与声誉采取各种手段,因此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2.2股价

股票价格是公司的实收资本,它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价值,也是衡量管理者绩效的重要指标。同时,它是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与投资价值相一致。在资本市场上,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获取有关公司信息的重要渠道。广大投资者通过对财报中公司现阶段业绩和未来经营状况进行的评估来决定股票价格,因此,公司管理者所披露的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报告则对投资者对判断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管理者为了对外展现出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则会通过盈余管理来传递公司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前景,从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提高公司竞争力。盈余管理下操控性应计利润对股价存在着巨大的驱动作用,股票价格的变化也是对盈余管理最直接最敏捷的反应。

2.3避税动机

避税动机是盈余管理动机中最具代表性的,而企业所得税则是避税动机中最典型的税种。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绩效,提升盈利水平,但与此同时,企业应纳所得税也会随着所得额的提升而增加。因此,企业会谨慎考虑盈余管理的幅度,考虑到盈余管理与避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避免得不偿失的情况发生。指出通过大量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公司对非稅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之后,若仍未实现契约的盈利目标,他们则会选择通过减少所得税费,增加会计和税收之差的方式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盈余管理不可忽视税法对它的制约,当盈余管理超出制度允许的范围时,则会演变成违法行为,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3盈余管理的制约与治理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通过滥用自由决定权,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操控来实现收入期望值的工具(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与审计制度。会计准则与制度,应在保证适用性的基础上,有效地防止企业滥用会计准则与税法制度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应借鉴国际上会计准则与标准,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侧重于财务指标的方向,对其他指标监管存在着一定的疏漏,这一情况则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因此,政府也可以采用多指标监测体系来对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2)扩大企业信息披露范围,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从前面文中所提及的情况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管理者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使得部分信息对外披露不及时、不对称、不全面、不规范,或重复披露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对企业绩效和发展前景等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相关的制度与规范还在发展完善阶段,且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对投资者而言,更难识别出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对企业所披露信息的对象、内容、时间、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适当削减管理者权利,审计机构应加大审查力度,规范和约束管理者行为。企业自身也应加强公司内部治理,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盈余管理,保护投资者权益。(3)健全公司组织结构,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提高内部人员素质。由于独立外部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无需在公司内部,且与公司管理者之间无任何业务联系,因此独立董事能够有效限制并监管管理者,抑制盈余管理,维护企业整体利益。Cornett(2006)通过调查发现,董事会中独立外部董事的比例越高,企业自身的行业调整资产收益率也越高,意味着不受操控的企业价值评估越高。同时,具有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审计委员会,也是监管控制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外部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的监管与评估,为投资者与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与评估判断,并对盈余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另一方面,应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清楚认知盈余管理手段的利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管理者也应建造积极向上的正面企业文化,正确使用会计准则,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结语

国际国内会计范围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要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相结合,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于证券市场,我们也应向规范,成熟,有效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合理利用会计及税法的弹性,认识到盈余管理带给企业看似乐观的财务数据下真实的企业状况,避免危机产生。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防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内部监管作用,促进企业积极向上发展。同时,规范外部市场,以保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其作出正确投资进行有效的引导,整个市场正规有秩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国华,林川.CEO变更、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检验[C].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2]李忠伟.对盈余管理与合理避税存在问题的探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6).

[3]盖地.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卢柳洁 单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上一篇: 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要点分析 下一篇: 项目管理及开发中内部赛马机制...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