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

时间:2022-07-21 10:00:43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遵照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历史学科德育在学习中感动、在思想上升华、在生活中回归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科德育一定会硕果累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新课改下加强历史学科德育的思考

没有感动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很惶恐。我总在想,很可能我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因为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积累爱和智慧,所以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

我希望能够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智慧的启迪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作为庆洪老师曾经的师兄,我亲眼目睹了他学业上的进步;作为庆洪老师现在的同事,我们又一同努力,用坚韧和执著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在庆洪老师身上,集中体现着师者的智慧与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他钟爱自己的职业,平日里言语不多,用行动诠释着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认真勤勉、恪尽职守。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他痴迷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史海。他默默无闻,却真正做到了立足本校、优化课堂,师生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醉心于班集体文化建设,以足够的耐心、直抵心灵的沟通技巧以及自主式的管理风格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征服了学生,与学生一道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共进的优秀集体。

作为一名教研组组长,他无愧于领导的嘱托和同行的希望。虽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但他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学科组建设中,让校本教研变得更加有效,使组内教师真正从中受益,通过共同努力使历史组成为多年来学校一直推崇的优秀团队。

这就是庆洪老师―― 一位在普通的岗位上不懈追求的不平凡教师。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 李树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及作用,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师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探讨不深,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时的限制等,德育渗透工作存在着诸如随意性、零碎性、表面化、说教化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德育的实效。而学生的心态、价值观等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改变并复杂化,这也给历史教师落实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上种种矛盾与困惑,要求我们必须反思历史学科德育的价值、意义、途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把目光从课本移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要教书,更要育人。

一、高度重视是前提

德育为教育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君子”。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德育更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2010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自觉地在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而历史教师更应该走在德育工作的前列,因为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邓小平)。

二、率先垂范是基础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也应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和塑造者。这就要求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更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其“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表率作用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德育目标要明确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要有目标,避免随意性,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德育目标。目标的设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要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过高、过空,也不能一曝十寒。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科书,挖掘出德育材料,找到实施的切入口,本着“润物无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现代公民意识和传统美德教育,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方式方法最重要

众所周知,教育效果和教育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当代中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欲较强等特点。针对其特点,放弃简单空洞的说教,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得到教育,使教育收到实效。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方法。

1.课程育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注意挖掘教科书,将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历史教学中,在课内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点上,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材料,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表现出的正气和爱国精神;如孔子“仁者,爱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所表达的对人的关怀;如唐三藏历尽万难西天取经、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所体现出的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等等。在课堂上,教师既可以运用比较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用真挚的感情、感人的话语对这些历史进行生动的描述,让学生逐步地从中体会到一种崇高的美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憾、情感得到升华。

课程育人不应忽视校本课程的功用,有时校本课程在德育上的作用更大。近几年来,我校几位历史教师开设的“旅游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漫谈”、“天津地方史”等课程在学科德育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我们把乡土历史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讲述家乡的风土民情、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由于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的,而所学内容往往又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亲近感和情感共鸣,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科德育自然也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活动育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历史学科德育的实施同样应该贯穿渗透于学生的活动中。实践证明,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历史知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举办历史辩论会、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报告会和纪念展览(我校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观锦绣中华行旅游门票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图片展等活动),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遵照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历史学科德育在学习中感动、在思想上升华、在生活中回归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科德育一定会硕果累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新课程下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摘 要: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新课程下,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创设道德教育情境、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关键词: 历史学科 德育 渗透策略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人的思想道德是灵魂,是人一切言行的指导。“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道德”。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新课程下,历史学科在教学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其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历史价值观和历史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如何在新课程下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我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现将有关策略总结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爱戴和尊敬的。”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有心。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有心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其次,历史老师必须有德。要做到有德就要求老师自己先学会做人――爱党爱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和谐共处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出于蓝而胜于蓝”。

再次,历史老师必须有识,即有广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不拘泥课本、囿于教参,才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最后,历史老师必须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的整体素质,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提高贯穿德育的思想认识,夯实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二、要创设道德教育情境

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外,还要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创设道德、教育情境,达到历史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具有动力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我结合2007年是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的时事热点,从“国之殇、军之殇、民之殇、物之殇、史之殇、气之殇、运之殇”开始,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那段受难的“七殇”。“国有殇,民有难。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近代的落伍换来的不断找上门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破坏,更有被蹉跎的历史”。静态的屠杀照片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很多学生说这是第一次感受到屈辱的愤怒,有些女生甚至哭了。这比任何言语的教学都要深刻得多,促使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和磨难与抗战取得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体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所在。

时事与历史的结合既可加深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他们关注现实、了解社会、展现自我、感悟人生。

三、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历史连接着过去、现在,并指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没有历史时代局限的。从先秦到秦汉,从魏晋到隋唐,从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弘的优秀文化。

如在上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我就幅射到“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君轻民贵”、“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内圣外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谐思想,“有教无类”“兼爱非攻”的教育博爱平等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无不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对当前和今后为人处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而且要在课外活动中设计。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同时在运用中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必须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1.写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名人名言。

学生把这些名言名句记录下来,长此以往,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而且可以积累很多文学知识,对写作大有裨益。

2.合理有效地开展历史活动课。

在历史活动课中可以结合仙居的乡土教学介绍家乡的优美风景,风土人情;可以举行辩论赛,表演历史话剧,模拟事实报道,如2009年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联系到“火烧圆明园”等素材来排演或报道披露。也可以进行图说历史活动,如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的纪念,也可以结合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活动,让学生搜集图片,通过对图片的解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到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要强烈、鲜明得多。”在历史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如组织学生去走访社区村镇的老革命家,了解仙居的革命史、斗争史、发展史;也可以调查研究仙居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过程,如学生可以了解仙居的植被、环保、教育状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办法,以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关注社会的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指导部分高一年级学生对“仙居的无骨花灯”进行了调查研究。学生去皤滩古街对李湘满老师进行了采访,并实际观看了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接着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对仙居无骨花灯如何走出仙居提供可行性发展报告。结果,该组8名同学共提出10多条意见建议,大部分是可行的,虽然有些还无法操作实施,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学生们还写了许多心得体会,提到他们以后还要做这方面的调查。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树立起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诚然,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认识和实践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历史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学生。采用渗透的方式,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创设道德教育情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最终达到历史教学的道德渗透目的。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论如何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摘要:我国在每个阶段开设的科目都非常全面,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受许多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并未得以彰显,但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德育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情感教育的作用,在现时代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及做法,和同仁们一起交流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德育阵地的功效。

关键词:如何加强;历史;德育渗透

中科院院士枋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跨;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科学技术创新史,又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经历千百年的积淀在人类价值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做到“古为今用”,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

一、在中国加强历史学科德育

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中国学生求学的每个阶段,学校都开设了众多的学科门类,语、数、外由于其本身学科知识的超大容量,使得老师展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间相对很少,这就使得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阵地相对集中到政治、历史等学科门类上来,而政治其本身的严肃性、及时效性更为明显,而历史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决定了历史课堂作为德育阵地的作用尤为突出。中学阶段的历史,被学生甚至学校视如鸡肋一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的传授,而非情感的陶冶,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今学生步入了大学的校园,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作用,如何从根本上建立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许多老师非常努力,课堂讲得生动形象,重点难点面面俱到,但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我们教授历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历史绝不仅仅是把过去的故事讲得生动,而是要追求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并重,要从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上来体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这才是历史课堂的真正目的所在。让我们的历史学科真正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否则将限制该学科理论性的发展,将会滞后于时代。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其深邃和厚重,在传授中更加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吸收,激发智慧,不断鞭策激励自我,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本身对学生成长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功效,而其中在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尤为不能忽视。让其能受用终生,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历史学科的价值

古人云“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古鉴今、博古通今、通古晓今等众多成语无不阐述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历史的力量。

(一)学史使人爱国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老师要时刻留心挖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备课时精心组织,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氛围,以便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中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运载文明的丝绸之路、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等,这些都高效、直观地冲击着每个华夏儿女的心灵。第二,教材中摘录着大量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爱国名言,如:南宋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西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唐代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鲜活事迹、名言警句无不渗透出先辈们先公后私、忠义报国、视死如归的拳拳之心、爱国之志。第三,历史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鹿乳奉亲的郯子、卧薪尝胆的勾践、秉笔直书的司马迁,他们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做老师的,要注意因势利导,充分挖掘蕴涵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第四,利用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反作用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等事例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方能御侮”的道理,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念,深刻理解强国的重要意义

(二)学史教人做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一些老师不能处理好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第一点是他们的人生方向与本身的精神状态有欠缺,比如面对挫折、失败时的心理状态、坚忍程度,以及对未来执着的追求方面。第二点是在价值、道德体系方面欠缺。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长远影响着中国国家的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学史使人明理

现在的学生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的同时,还蕴涵着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大众与领导个人作用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格,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来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之,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需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三、历史教学中重点加强学生

内在修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作用是多重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必须重点突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尤其加强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儒雅

当下的学生受大环境影响,过早地表现出一种浮躁气息,言谈举止间缺乏起码的内敛和涵养,很多表现出自大、自负、目空一切,这种性格的形成对其以后的成长无丝毫利处,这是不容我们的教育和教师忽视的问题,作为正处在价值观构筑的阶段,正确引导,提高内涵和修养,对其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儒雅,《汉语辞典》解释为两义:一,学识深湛。二,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解也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只有学识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不乏儒雅之士,如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羽扇纶巾的周瑜、挥斥方遒的,前人注重儒雅的谈吐举止,摈弃粗俗低级的生活习惯。儒雅体现的是一种气质,是在言谈举止之间自然发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历史老师在授课之际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自身的一言一行中,以温文尔雅的仪态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融入其中,跨越古今,做到无骄无燥,处事泰然。

(二)培养学生的大气

时下部分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遇事又易急躁,不够沉稳。学生青春年少,必须具有进取精神和乘风破浪的豪迈气概。大气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豁达、豪气、爽气,胸襟宽阔,举止大方,气宇轩昂等。大气是指一个人制定了宏伟的人生目标后,虽历经百般阻挠而无所畏惧,意志坚定,执着向前。历史课程以其学科博大深厚并极具教育启发性,在培养学生宏伟志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每一个成功人士无不经历过诸多磨难,教师要适时向学生介绍这类人物,用他们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在思想上能产生共鸣。

教师通过课程的讲述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去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历史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历史人物生动鲜活的历史事迹,用自己的言行情感及体现出的处事态度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一颗沉稳之心。

(三)培养学生的大度

大度指心胸宽广,大度常和宽容一起使用,宽容大度是一种美德,他要求人清心寡欲、乐善好施。度是一种气量,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体现着与人为善,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利器,让学生拥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是其以后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而这种能力的塑造非一朝一夕所能促就,从学生时代抓起,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同样在授课之时,交流之际,注意此方面的培养,漫漫历史长河中,“智谋过人,胸怀大度”的蔺相如、“流血盈前,言笑自若”的杨素、雄才大略襟怀坦荡的等等,人物其胸襟何等宽阔。历史是永恒的,处在一定阶段的人是短暂而渺小的,让学生真切的去徜徉于历史的浩瀚海洋中,认识自身,不要为一时一事所束,要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气量,历史上成功人士哪个没有大度之心,容别人所不能容,方成大器。

育人德为先。历史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借鉴现实,反思过去。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通过丰富的感性知识传授,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内化、吸收。历史学科因其具有特殊的魅力,要求老师通过讲述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在为学生再现大量的感性素材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实践活动中去深化 ,从而最终达到历史学科的德育目的。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德育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

三、历史教室的作用

我们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历史教室,室内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师生动手制作的,这在目前是国内仅有的。这间教室以反映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主,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利用历史教室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行教学、教研,特别是可以发挥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德育工作。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开辟了一间以反映中国近代史为主的国情教育室。这两间教室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顺序,通过教具、实物、图片的展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展览内容始终贯穿着二条主线。一条是通过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条是通过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通过国情教育,广大学生了解了过去,放眼于未来,感到责任重大,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完成四化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的作法还受到社会的重视。各级领导、新闻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参观学习。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历史学科德育方法研究:历史学科德育方法初探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了实现历史学科德育功能的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关键词:历史学科 德育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实现德育功能?本文拟结合我们曾开展的一些活动,谈谈实现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如教材对林祥谦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刀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教学方法的再现不同类型的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

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教师情感的熏陶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二、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活动:

1.开展“学史一得”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几年来在省市历史教研会的组织发动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2.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

3.利用历史文物进行德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

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这项活动。⑴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⑵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⑶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三、历史教室的作用

我们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历史教室,室内近四百件教具都是师生动手制作的,这在目前是国内仅有的。这间教室以反映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主,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利用历史教室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进行教学、教研,特别是可以发挥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内容的德育工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1989年又开辟了一间以反映中国近代史为主的国情教育室。这两间教室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顺序,通过教具、实物、图片的展示,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反映了近代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所犯下的残暴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展览内容始终贯穿着二条主线。一条是通过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另一条是通过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通过国情教育,广大学生了解了过去,放眼于未来,感到责任重大,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完成四化大业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们的作法还受到社会的重视。各级领导、新闻机构和广大干部职工都来参观学习。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四千余人次,受到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动力。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和平演变的最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努力,刻苦钻研,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历史德育功能的好方法。

上一篇: 高中德育教育研究 下一篇: 小学德育生活化探讨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