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9:01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1)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内容丰富,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德育问题,陶行知先生曾鲜明地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①的教育理念。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

一、提高教师素养,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割裂的,要做到育人,首先要教好书,倘若书教的不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不起威信,育人便没有说服力了。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能不囿于教材而见微知著;唯有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启迪学生心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带出来的”。他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③。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此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动情,师生之间心灵交融、情感共鸣,会构筑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二、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这其中不乏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典例,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受到德育教育。

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革命斗争、变法改革、经济建设,还是科学研究、文学著述,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类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特别是重大的历史改革活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这些事件可以让学生体味到改革者所具有的锐意创新、不墨守成规的改革精神和远见卓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如: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中所涌现的林则徐、邓世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等,他们的事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学生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历史中突出的正面人物形象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历史文化作以为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积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的驱使下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我们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将来投身社会实践做准备。

三、重视学生主体,变革课堂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④。这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在学科课堂上,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学生的主观意志力。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但是它并不与现实割裂、也不与大众割裂。倘若仅以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根本无法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更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发挥其教育性,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教具的使用,把壮丽的河山、鲜活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直观教具展示的历史教学素材,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感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学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⑤那么,我们不妨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设计历史情境,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围绕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汲取历史人物好的品质和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而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新课改下,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科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定要以德育为出发点,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特性,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情操的人才。

【注释】

①③④ 陶玉清. 行知思想与教育现代化[M]. 中国陶研会生活教育讲师团江苏省靖江市陶行知研究会,2009.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2)

一、前言

“历史”不止是要让人记住,更是要让人去从中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但就如今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来说,许多历史教师都还没有认识或落实到这一点。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责任,不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但如今许多的历史教师都认为德育教育是语文或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而历史教学只是单一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大大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纵观历史,许多德才兼备的历史名人都懂得如何从历史中去吸取前人的为人处事准则与人文思想理念。正所谓“要成才、先成人”,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人文、道德意识却日渐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历史教育的本质而言,它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如何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认真研讨、落实的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年龄阶段来说,这个时期学生所受的教育环境影响,对他的成人、成才有着较强的固定性作用。如果历史教师能够正确把握历史教学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加大德育渗透,对学生的人文思想理念进行正确引导,便能使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如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不止是简简单单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之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专业技术,各个国家、各个企业对人才道德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历史的本质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也能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树立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经历了较大的社会转型,在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有了本质性提高的基础上,由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可以借用历史反思现实,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精神在中学生中得到传承,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树立起他们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四)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总所周知,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光辉文明历程,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图强,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说是相当重要。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以往的历史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确实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知识要点,但却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并无多大益处。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有出于两个目的的考虑:第一,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自身具备了对历史的探究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更加容易开展,而且能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第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也是侧面的一种德育教育。当老师以身作则去尊重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懂得去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二)正确强调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已经说过,历史并不只是单单的历史事件,它更是德育教育的来源与载体。所以,我们要加大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承,这样才能让中学德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反之,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很难开展。因为用历史当中的现实人物做典型,不仅具有真实性,更加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加富含真情、更加饱满,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如果单以枯燥无味的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其取得的德育成效将不会很明显,对于如今个性极强的中学生来说,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三)深度挖掘教材德育内涵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如今的历史教材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具有非常深厚的德育内涵,但一般的中学历史教师都容易忽视这一点。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对历史教材德育内涵的挖掘力度,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加以利用,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性地进行思想文化史、政治史教学和经济史教学,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也能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更加丰富。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建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历史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所以,教师要紧跟教学发展态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迅捷、生动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境,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增进他们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6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科任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传授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在目前教育评价机制有失偏颇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如何开辟新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新难题。

一、乡土资源有利于弥补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空白,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2013年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从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开拓进取的特点,让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泉州异质文化的特殊性让世人看到泉州人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胆识与勇气,善于从自身出发建设全新文化创新力。笔者在讲到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课中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时,直接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从而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的古代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时,不得不提泉州港的历史。泉州兴起于隋唐,兴盛于宋元,一跃成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听教师讲述这些身边的历史,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认同感。

二、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学校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诸多学科中,历史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及家乡,再逐步扩大认识了解国家。在历史课堂中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从而感到家乡的可爱,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讲郑成功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泉州大坪山山顶戴盔、披甲、着袍、佩剑、骑马的威武、神圣的塑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立刻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接着,笔者把台湾的历史以及郑成功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的史实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述,并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的,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历史课堂上加入这样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震动,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比于那些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三、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科素养

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具体性和鲜活性。中学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乡土资源,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探索,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比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的两岸关系新发展时,闽台渊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为了能找到充分证明闽台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文字史料,笔者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等形式, 收集有关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的史料,又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现代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讨论、考察、访问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地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学校历史教学,是克服课堂教学中干巴枯燥、空洞抽象的情况的有效办法之一。教把乡土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又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向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68-02

现在的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基本上每个学期都开有一门不同的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较之以往每一年才开一门德育课的做法是一种较大的进步。这既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也是顺应当今中职学生的发展特性。因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较大不足,急需全社会对他们进行长期的不懈的正面教育,中职学校当然也应该有所作为,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职责。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还应该适当渗透相应的历史教育,这对于提高中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仅从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1.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内容选择

我国历史书籍、材料浩如烟海,可以不费什么力气信手拈来。但是中职生相对于接受正常正规的历史教育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所以对其渗透历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须在汗牛充栋的历史书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加以选择、取舍、使用,以期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

2.1 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则。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也能信口背出几句《三字经》古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并且在吃饭前必须熟练地齐背诵才开饭。这是因为行为习惯的教导须从娃娃抓起,从小重视。但是可悲的是我们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中职学校还需继续进行一些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古语教育。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古训并不过时,老师们还需时常拿来教育、引导那些形体姿态不够端正、不大注重仪容仪表的同学们。又如: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么浅显的交往礼仪也时常有借用的必要。借用古语的训诫既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又可多次挖掘古语的"古为今用" 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之功能。

2.2 利于加强中职生爱国情操的原则。

2.3 利于培育中职生优良人品的原则。如果某位同学的手机出现信号不好之现象,现在的中职生喜欢用"人品不好"来调侃。诸不知,人品不好恰是许多中职生存在的重要问题:上课吃东西、迟到、早退、旷课、乱扔垃圾、说脏话、流连网吧。培育中职生优秀人品可以"以史鉴今"。 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俭"之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孟宗哭竹冬生笋,是流传中华大地一千多年来的动人故事,已成为富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孝文化的精髓;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凡此种种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及热爱之情。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持了高尚的节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历史素材可以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2.4 利于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原则。

3.中职德育教学渗透历史教育的教学方法

面对个性各异、活泼好动的中职生,德育老师一言堂、刻板教条的中职德育课堂是绝对不会受中职生欢迎的。在中职德育课堂上可以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有效进行历史教育的渗透。例如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作为课后作业从而受到教育;可以把全班学生分组,各组查阅不同的历史事迹在竞赛中渗透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就历史人物的作为之对错进行正反方的辩论,在辩论中明事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可以提前布置人物,让学生上台进行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表演,进入角色"感同身受"提升道德层次,不露痕迹的历史教育渗透是中职德育老师在中职德育课堂的追求目标。

中职生学习历史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还应当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注重实效。在学习历史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时,要努力探索,认真模仿,通过对比和自省,找到自己和历史模范人物的差距和原因,然后力争思考和发现出一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法来弥补差距、提升层次,在精神和行动两个方面切实落实历史模范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和行为,从而达到学习模范的最佳效果。只有这样的渗透、教育和实行,才能真正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中职德育老师在中职德育课堂渗透历史教育的初衷才能得到落实。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89-01

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教育,其间最关键的问题则是接班人的培养。历史教师应注重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属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这对历史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是历史课的第二课堂。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德育教育渗透特点,基于历史课外活动途径,深层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工作,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课德育教育渗透特点

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它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某堂课教学或是某历史内容教学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所有历史教学都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感化力量,其渐进性决定着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不可仅是一曝十寒,务必持续、耐久、韧性,逐渐将其渗透于学生思想中。用典型历史事件渗透历史,剖析历史是各类历史人物所创造的,且历史也是经一件件历史事情串联而成,它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历史人物的伟大性可震撼学生心灵,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极具吸引力,可深深打动学生内心,激发他们的正义感。从女娲造人到大禹治水,再到武王伐纣......,让历史中那生动鲜活的事件洗涤学生的灵魂。

二、历史课外活动途径

初中历史每周仅有两个课时,这样学生很难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理解课本中的知识,亦不可能自发性展开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可有效锻炼学生知识搜集能力,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掌握学习技能,从而详细分析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这样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及思辨能力可得以发展及提升。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新课标要求,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应积极探索教学途径,使得各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着眼于各类课堂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应用,以提升初中学生历史课外活动德育教育水平。

三、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工作探析

1、加强革命理想教育

革命理想教育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历史中朝代的更替均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我国历史中所出现的那些英雄人物及志士豪杰等,均具备远大的志向及崇高的信念,他们充满了英雄气概。比如,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他历经千般苦而治水成功,如此般责任感,学生怎能不为之所触动;或是周游列国的孔子,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都是学生勇敢、坚强的榜样;还有祖逖的勤奋好学,这都是学生应向之学习的榜样。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经过历史沉淀而更具教育意义。教师应注重将其和学生现实生活充分结合,用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来激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良好品质,领会其高尚品格,使学生在前进中能够不气馁、不放弃的面对任何挫折,敢于承担社会重任,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展开抗日斗争及解放战争,其间历经了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这个艰苦的斗争为中国换来了颠覆性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及人民也在其间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带给我们幸福生活的革命前辈,记住他们的牺牲和献身革命,将这样的优良传统持续发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各类数据对比来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自力更生的意识,追求真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不移的去实现它。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人们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课外活动属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这对历史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是历史课的第二课堂,但国内初中历史教育水平偏低。因此,分析初中历史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对历史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历史课外活动中德育教育渗透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课外活动可充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亦能真正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水平。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德育教育渗透特点,基于历史课外活动途径,深层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工作,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主要是加强革命理想教育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以期提升国内历史课程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水平。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6)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百团大战》或《火烧圆明园》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7)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灵魂。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我深深的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我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 是历史学科的要求历史学科的目的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够满足历史这门学科的需求,也才能够满足历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学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的品格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所以,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的接班人。

(三)是对每个历史教师的要求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老师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首先抓好“导课”这一环节。

我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先播放一小段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然后告诉学生这一视频是跟近代史有关,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国耻国难,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树立起不忘国耻、发奋图强的雄心与壮志。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动地渗透德育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德育内容十分丰富,上课之前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历史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通过讲述林林则徐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如通过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还有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外,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诚实正直,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等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这些内容学生学习之后,就会以史为镜,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三)在图片、影音视频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历史展览馆,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图表,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讲述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时, 播放场景,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中国落后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展示图片 “四大发明”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图片和影视的观看,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贯穿德育教育内容课外历史活动可以补充历史课堂内的不足,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引起学生们很大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寓德育于娱乐之中,如让学生们征集历史人物的小资料,制成小卡片,举办历史故事演讲会,结合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纪念馆、历史遗迹等。

这些活动使德育教育具体生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总之,育人德为先。历史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德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最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资料:

[1] 柳斌:《重视德育实效,推进德育创新》,《中国教育》2003 年第4 期。

[2] 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8)

古往今来,历史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赫尔巴特强调历史学科是陶冶道德品性的重要手段。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教育,实际上都很重视德育的功能,我国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强调要讲“仁、义、礼、智、信”,要人们学会“修身治家”,这就是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德”,他们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德”,来为其统治服务。资产阶级教育家也早已发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他们也以本阶级的“德”来教育下一代。我们无产阶级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德育教育的目标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真正实现,更加注重对接班人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强调德育并不是玩什么新花样,而是教育固有规律的体现。历史学科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多少志士仁人,他们的高尚品德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历史,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搏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历史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9)

[作者简介]陈艳秋(1978―),女,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江西 南昌 330013)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渗透”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紧迫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物质利益观念重,竞争意识明显,但集体观念和道德意识却逐渐弱化,这种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令人担忧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不尊敬长辈、怕吃苦,常有打架、顶撞师长等现象的发生,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因而,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任务繁重。应抓紧时间,对广大中职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淡化德育问题,制约了中职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急需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淡化历史的德育功能。

虽然国家在中职历史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美好的愿景,但中职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让他们不能认同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因为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为学生职业教育服务,所以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本来具有的素质教育特征逐渐淡化。

2.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人格养成。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在知识传授上重点难点突出,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了纯知识点的传授,忽视课本中的德育因素,这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学生变成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缺乏主体参与互动和积极能动思维,学生难以形成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考评上,模式过于单一。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评价学生主要就是看考试成绩,其它方面则忽略不计,甚至可以一白遮百丑。这种评价现状,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牺牲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单纯的学业成绩方面发展,导致历史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使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出现分离,德育渗透的功能更加弱化。

4.在现实生活中,割裂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有的教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关着门教书,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照本宣科,使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蜕变为假、大、空的死教条,漠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做人做事的经历感受,导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滞后。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面对中职学校德育水平低下的现状,作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事件的德育内涵

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社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凝聚着古今中外人类道德品质在各方面的反映。无论是人民革命斗争,还是科技成就的诞生,其过程中都体现出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

(二)历史人物的德育内涵

历史人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便相应展现了社会环境中道德规范的一隅。充分利用其特性,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牛顿的思考探索,的清贫坚韧,的雄才大略,以及由历史人物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格言等内容,均能对中职学生产生长期的道德指引作用,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更具有榜样的示范力量。

(三)历史文化的德育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中职学生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中职学生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三、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中职学生德育水平较低和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容乐观的现状,都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必须洁身自好,高度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模范行为,树立自己的凛然正气;不懈努力,整合历史教学的德育资源;不断完善,变革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突破创新,改进学校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共同提升,组织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讨课,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求知立德。

(一)提升中职学校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中职学校,传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在新时期,我们的历史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思维,逐步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历史教学服从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观念。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堂课,把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历史课。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二)整合中职历史教学的德育资源

中职学校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涵盖古今中外,容纳各大领域,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到隋唐,宋元到明清,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恢宏的优秀文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中职学生,使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也可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享受到参加校外活动的快乐和成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三)变革中职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中职学校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总是牺牲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导致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新时期中职学校历史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将历史学科学习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融合在一起,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评价学生要看各个方面在原来水平上的进步状况,把任务完成度、活动参与度、学习积极度、成长进步度、协作配合度等也作为考评的重要方面,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

(四)改进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历史教材中、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的利用不仅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还可以完成德育渗透。所以,作为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师,我们要采用多元的渗透方法,加强德育的实效。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讲述历史故事,穿越古今中外;鉴赏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素养;引导分析重难点,启迪学生思维;开展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等,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篇(10)

德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充分利用世界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初中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目前初中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历史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有利契机,通过多种途径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卓有成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适时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去领悟历史事件中的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捕捉人物的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世界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挖掘教材内容,强化德育渗透

德育具有的塑造心灵、完善人格和修身养性的作用,在历史课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一直备受青睐。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把改进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来抓。世界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世界史教育之中。

1.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历史课导入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创设疑问情境,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使其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教师则可结合内容,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利用课件播放《国际歌》,这首悲壮、激昂的乐曲是怎么诞生的?“英特耐雄纳尔”的含义是什么?(国际共产主义的意思)1888年6月16日,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将歌词谱上雄浑悲壮的乐曲,号召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为真理而进行斗争,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胜利全靠自己,《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歌曲。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了,你知道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巴黎公社的成员为捍卫公社而英勇战斗和献身的革命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这样的设疑导入缩短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学生被一种情绪所感染,活跃了课堂气氛、渗透了德育教育。学生明白了《国际歌》是国际无产阶级战斗不息、可歌可泣精神的体现,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循循善诱,启迪心智

循循然善诱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艺术手段,它体现的是教师教育的智慧。循循善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并且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让师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结合世界史教学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启迪学生的心智,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如:教学活动课《我看拿破仑》时,学生知道拿破仑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炮兵少尉成为法国执政府的第一执政者、军事独裁者,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指挥过无数次战役,五败反法同盟,征服了许多国家。有人说他是“吃人的魔鬼”,有人把他同普罗米修斯和上帝并列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称之为“真正的伟大的拿破仑”。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如何来评价他的功过是非呢?组织辩论会,要求学生依据历史条件和史料,全面、客观地评述拿破仑的功过,从而形成正确的英雄史观和个人价值观。介绍辩论会的规则。正方观点是: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反方观点是:拿破仑是野心家、战争狂人。按辩论赛的有关程序,双方运用搜集的资料论证拿破仑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是“野心家、战争狂人”,并驳斥对方的观点。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说出了自己对历史与英雄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自主探究文本,感受德育魅力

自主探究是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学习能力形成的标志。初中世界史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世界历史事件的真谛,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感受德育魅力。

1.联系现实,呼唤世界和平

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选取重大的、有说服力的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教学《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时,教师运用“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导入新课,学生不禁产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进行忏悔呢?“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巨大的焚尸炉”、“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了解到法西斯对犹太人和中国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向学生充分展示侵略者对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并激发学生对法西斯行径的愤慨,学生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然而,现在日本右翼组织篡改教科书抹杀侵华罪行,竟然敢对中国领土进行“国有化”,中国人民坚决维护的,打击日方的嚣张气焰,防止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当今世界类似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反自由的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一块毒瘤。我们要加强对和平自由与民族平等的倡导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和平,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真理。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2.合作探究,强化德育渗透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历史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互助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敢想敢为,在讨论中强化德育渗透。

三、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德育渗透功能

教师在教学中居重要的主导地位,在新课改理念下亦是如此。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要在教学中娴熟地实现德育渗透,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前提。

1.完善知识结构,关注现实生活

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中外通史的知识结构,具有灵活运用史料和敏锐捕捉教育灵感的能力。同时还要关心史学研究新动向,以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从中汲取知识与教训。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史教育中渗透德育做到信手拈来。

2.转变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和谐、民主、融洽的气氛,创建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课堂文化,摈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目中有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把学生被动的机械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变生硬的说教为“润物细无声”,最终实现德育教育。

总之,初中世界史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学生,单纯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必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文本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文敏.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09(36):423-424

上一篇: 法律文化的概念 下一篇: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