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促史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2-01-09 09:46:28

摘要:历史与文学,这两个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自古就有紧密而难以割舍的联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感悟,通过以诗入史、以诗论史、以诗结史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构筑高效的历史课堂。

以诗促史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诗歌与历史,一个是感性的心境抒怀,一个是理性的实时记录,但对往昔的关照和对生命的尊重,让两门学科都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环。对于中学生而言,近十年的语文教育让学生积淀了丰厚的诗歌素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妨以诗歌为索引,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以诗入史,唤醒学生记忆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优质的课堂导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年代久远的历史事迹让学生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中考的压力和紧张的课时安排,也让历史教学课堂导入备受师生忽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记忆,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如《和同为一家》一课内容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为例,介绍了吐蕃、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重要性。但和亲政策自古有之,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借助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导入,从“千载琵琶做胡语”的昭君出塞谈起,带领学生一起回忆之前学过的各朝代“贵中华,贱夷狄族”的民族政策,并将其与唐太宗“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相比较,体会唐王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友好交流的重要性。在《夏商周的兴亡》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诗经•秦风•无衣》导入,从战争中一位普通战士从容赴战场、抗击狄戎、保卫家国的视角入手,在引导学生感受悲壮史实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必然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从而树立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王安石的《元日》导入,借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诗句,激发学生了解宋代民风民俗的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可以用诗歌进行历史课堂导入,在精炼简洁的诗句中,带领学生回忆已学到的知识,在新旧历史知识之间架起熟悉的桥梁,促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诗论史,加深学生理解

历史与诗歌的关系,素来亲密无间。鲁迅在评价史学著作《史记》时,曾言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强调了《史记》重要的史学价值,也称赞了它优秀的文学艺术价值。一代学者钱锺书先生也曾在《谈艺录》中论及诗与史的联系:“流风结习,于诗则概信为征献之实录,于史则不识有梢空之巧词,只知诗具史笔,不解史蕴诗心。”钱锺书先生提出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的命题,亦在强调文史参照的重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名家之言,以诗论史,加深学生对理性历史的感性理解。李唐王朝,从贞观之治的繁荣兴盛到安史之乱的江河日下,跌宕起伏的社会变化在文人的诗歌中有酣畅淋漓的体现。在《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诗论史,带领学生走进辉煌的隋唐文明。如在讲解唐代的建筑时,“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写出了唐代建筑的高大险峻;而在谈及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时,教师可以引入宋代诗人杜德源“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的评价,使学生体会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宏伟魅力;在教学唐代欢腾的乐舞时,教师可以引用杜甫“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诗句,鼓励学生想象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时千姿百态、铿锵热烈的豪情场面,感受恢宏热烈的盛唐特色。而白居易、杜甫等现实主义诗人,更是留下了浩瀚的诗歌作品,反映出了唐代的歌舞升平以及唐代的兵荒马乱。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搜集先秦的诗歌,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让学生以诗歌为友,在班级交流,进而对原始社会砍伐竹子、制作工具、追击野兽的狩猎场景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古先民耕作场面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德国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与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历史上所构筑的,并不是批判或沉思的结果,而是力图填补观察资料中空白想象的结果。”以诗歌为依据,论述历史现象,能够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教师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帮助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诗结史,升华学生情感

历史学习是对往昔人类活动进程的习得与反思,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知道经典的历史典故,了解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更在于以历史为借鉴,以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诗歌作品,从多角度入手,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如在《开元盛世》一课内容的教学中,唐玄宗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使唐王朝天下大治,国力空前强盛。而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也使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政治、经济、人文的全盛,为同时代的政客文人带来史无前例的文化自信,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我们的唐装,国外华人集聚的“唐人街”。面对这样一份自信,教师可以导入杜甫的《忆昔》一诗,通过“忆昔开元全盛日”,感受那个“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钟鸣鼎食的社会,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史,则包含着烽火和屈辱,从腐朽的没落清王朝,到混乱的军阀割据,从星星之火到14年抗战的艰辛与不屈,无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牺牲小我,才铸就了新中国的成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客观认识近代中国羸弱落后的原因,也需引导学生铭记历史,铭记在社会发展中,为了和平与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驱,学习其为理想、为国家无所畏惧的爱国精神。如《新文化运动》一课内容中,以笔为枪的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而“中华的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更是介绍了无数“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革命先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赵一曼在临终前写给日本人的《滨江述怀》一诗做结尾,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无畏精神,感受冰冷史实背后的热血情怀。教师要以诗做结,升华学生历史素养,激发学生对人类历史延续与发展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语

历史与诗歌,如同一首冰与火之歌,虽然隶属不同学科,但却具备同样的精神内核,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拥抱更好的未来。教师要以诗促史、以史育人,让历史教育多一份诗性感悟,使诗性感悟多一重历史之思。

参考文献:

[1]何滋.巧用诗词成语典故激活初中历史课堂[J].学周刊,2018(3).

[2]邱林才.贴近生活快乐教学———以人教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8).

[3]王婉萍.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作者:郑海兰 单位:南漳县武安镇武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 计算机异常干扰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 共享经济下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