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2 13:30:17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巩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

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目的地

目的

独行或

结伴

是否

回国

共同

贡献

精神

鉴真东渡

僧人

唐玄宗

日本

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结伴

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玄奘西游

僧人

唐太宗

天竺

西行取经

引进文化

独行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总结出隋唐时期我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元昊

兴庆

⒈1004年,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见笔记)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社会的主体是士农工商。

3.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4.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后,很快便出兵灭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6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②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7.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⒉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⒊元代的黄道婆向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⒉《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3.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

4.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它是北宋张择端所作。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政治:废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军机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

⒊“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⒌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⒈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

⒉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占据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80年代,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康熙帝亲征。清军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强管理、联络感情)

1、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建立对**、**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管辖。

4、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三、⒈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时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曾亲征大战噶尔丹。

2.回部是维吾尔族人。

⒊清朝,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接见另一位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和**都得经过中央册封。

4.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迁都北京,经他营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⒈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⒈郑和下西洋。时间:明初,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到达的地方: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3.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时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⒊明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向近代文明演进。

⒋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3)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史料诊所

一、以下情境描述中,有四处错误。

请逐一指出,并加以改正。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唐朝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北宋平民蔡伦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年;指南针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由意大利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的明长城,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材料分析题:

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三:“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文成公主嫁给了谁?他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清朝时期为了管理这一少数民族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控制实行了什么制度?

(4)概括指出材料中提到的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

在明清时期,面对入侵,抒写了民族不朽的篇章,创造了千古的英雄业绩。请回答:

(一)知识归类:

【明清外患的到来】

【坚强不屈的反抗】

(1)明朝:倭寇之患

抗击倭寇

(2)清朝:

侵占台湾

收复台湾

(3)清朝:

入侵黑龙江

抗击沙俄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2)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3)

第一,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如下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图文对照,将地图与文字结合起来;由历史地图中的信息分析历史地域的特点,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体会历史的生动与鲜活等。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常识。要注意图的名称和内容,注意图例与标注(即历史地图语言,包含了各种符号及文字说明、数字、名称、地名的沿革等),分析图中细节,构建图与史实的联系。

第三,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在解读历史图册时,观察是首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册内容,由表面信息切入,注意细节,并联系所学知识,发掘历史图册中隐含的信息。其次是叙述,即准确地表述历史图册蕴含的信息,并做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是解读,即让学生结合问题去思考、分析、概括,更深入地解读历史图片,构建知识联系,从而完整地认识历史,培养对历史图册的解读能力,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册的运用实践

1 利用历史图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知识讲授通常是静态的,易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视觉效果要远远高于听觉效果。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历史图册,来增强教学的动态性与直观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历史图片与地图资料,为历史地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历史地图,让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更具动态性。如教学红军长征、分析战争形势等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利用箭头在已处理好的空白图上通过动态手法将地图上的那些线条按照历史进程加以延伸。另外,教师还可将所经过的地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画弹跳或闪烁等手法来呈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打出字幕,让学生了解与地点相关的重要史实。如教学“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在已处理好的历史地图上画出相关航路,以展现路线延伸过程与延伸方向;将重点地名标记出,以引起学生重视,然后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加以讲解与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2 利用历史图册,引导学生构建记忆框架。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4)

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图片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教材本身附带的插图外,还专门搭配一本《历史地图册》,这些图片资源以其精美的设计,图文并茂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充分利用好《历史地图册》对历史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历史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一、辅助开展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现今主流的教学方式。广大教师在史料搜寻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查书、上网、编资料、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便利、可靠、易读的史料资源库――《历史地图册》,我们应该多多加以运用。

例1:宋朝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突破时期,我们结合《历史地图册》三则史料(如图1、图2、图3所示)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宋代城市商业比前朝的突破表现:

图1 唐长安城

图2 北宋东京城

图3 北宋东京城商业概况

(1)根据图1,指出唐朝长安的城市布局有什么特点。

(2)根据图2、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城市商业较前朝有何突破之处。

从上述史料和课本信息分析,唐长安城布局严格规整,交易场所只有东西两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按时开闭市,闭市后不准交易。北宋东京城布局与唐长安城不同,坊市界限打破,大街上店铺林立,还有瓦肆等娱乐场所,晓市夜市昼夜相接,通宵营业。总的来说,宋朝城市商业的突破之处:时间和空间界限被打破,商业更加自由繁荣。上述三则史料反映的信息和课本叙述互相印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

二、辅助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我们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历史地图册》中的许多素材可以用于探究学习的辅助资料。

例2:开展“军事指挥智慧和艺术”研究性课程学习时,我们指导学生对经典战例“四渡赤水”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历史地图册》中配有一幅“指挥四渡赤水”示意图(如图4所示),是开展这一探究学习的重要辅助资料。学生结合此图和其他资料,对指挥四渡赤水开展探究,了解并归纳出其中所包含高超的军事指挥智慧和艺术:

图4 指挥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最突出反映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四渡赤水的作战方式:先是声西击东,佯攻遵义,再是虚北实南,突破乌江,然后声东击西,兵临贵阳,接着调虎离山,威逼昆明,最后虚南实北,巧渡金沙。实施了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走,一切以掌握战场主动权,保存和发展红军实力为目的的运动战,充分体现了军事指挥艺术的风格和精髓。四渡赤水的精髓所在是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以“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通路,突出反映军事思想。四渡赤水使红军一反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被迫转移变为主动调敌、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突出反映的指挥才能。

三、辅助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一直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学生,如时间记不住、线索理不清、关系不理解等。实际上,历史学习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背诵,掌握科学归纳方法才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所在。历史归纳就是将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探求反映历史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具有归纳意识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能更好接受历史的启示,汲取历史的智慧。《历史地图册》在辅助学生开展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有重要作用。

例3:结合《历史地图册》图表,对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提出问题,归纳孙中山晚年伟大的革命进步,学习孙中山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1)根据图表,指出与旧三民主义对比,新三民主义有什么新发展。

(2)根据上一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本知识,概括归纳孙中山晚年革命的伟大转变。

学生结合图表和课本展开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目标,进一步肯定 民权的广泛性,提出节制资本,强调大众能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出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广泛团结各界进步人士争取民主富强,体现时代的进步性。

图5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四、辅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历史地图册》中有不少素材有助于辅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5)

从目前高考看,对于图片、图表的考查较为重视,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学生对图片、图表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以图促教、以图促学,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来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要加强历史地图册的使用效果,首先要认识到历史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的地位。宋代史学家郑樵曾经说过,“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强调“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这实际上强调了图册在学习中重要作用,地图的使用会增强学习的效果。

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历史地图册而言,内容十分丰富,有展示历代疆域、历代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生产工具等;既有图片,也有图表;既有图片,也有文字,图文并茂。与此相比较而言,我们目前高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主要以文字为主,不可能插入大量的历史图片,这就需要历史地图册作为必要的补充。

历史地图册所展示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简单明了。在地图册中,有中国或世界上重要国家重要时期的地图,有重要历史人物的肖像图……相对于较为枯燥的课本文字表述而言,更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那么怎样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对于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专家、老师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方法。就这一问题,结合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要重视对高中历史地图册的使用,关键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对地图册的重视和引导。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往往在主观围绕着老师的要求在学习。老师重视了,使用起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去使用和学习。

那么怎样以图促学,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地图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呢?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使用和学习历史地图册上的内容呢?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地图反映的内容,结合教材问题化。

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可以结合配套的高中历史必修一地图册一起学习。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地图册思考几个问题:

1.秦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即“远交近攻”,通过历史地图册“秦灭六国示意图”能否发现秦这一统一策略?

2.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图片中找出六国的地理位置。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通过“秦灭六国示意图”和“秦朝疆域图”能否说明秦时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将教材内容与地图册结合起来去看,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他们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对地图的兴趣。学生在历史地图中可以找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补充了课本不足,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地图册中图片、图表等所反映的信息。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会识图和解图能力?有这么几点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看一看,认清图片所处时代,展示的是哪一地区,图片中的信息和教材对应内容是什么等。

我们还以《秦朝疆域图》为例。在这幅图片中,学生首先把握的是秦朝,认识到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从图中阴影部分,认识到当时秦朝完成统一,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也奠定了我们国家疆域的基础;从图片中太原郡、琅琊郡、颍川郡等,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南海郡、闽中郡等设置,说明当时南方地区处于开发当中,中央政府加强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九原郡、辽西郡和长城标明,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加强对北方地区的匈奴民族防卫等。在通过对图片内容解读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内容加深了理解。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6)

地图是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载体。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图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将地图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形象、具体模型”,地图是“空间信息的载体”“空间信息的传递通道”等。可见地图的地位相当重要。在历史课上,地图应该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一、历史地图册制作中有各种色彩,不同的图形,会使以叙述为主的历史课堂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能够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地图册中有著名人物画像、古代名城、重要发明创作的图片,形象逼真,学生一看就明白,图和教材相结合,图文并茂,兴趣盎然。

二、地图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强理解、扩展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角度

如:必修一历史地图册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中,

第26-27页地图中显示着《北伐战争的形势图》以及第27页地图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情况,可以明显看出革命的分布地点多集中在南方各省,近代的革命家也多出身于南方各省。27页的读图提示总结的非常好,特点、原因都很简洁明了,扩展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视野。今年的高考卷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图略: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此题的考点是以地图基点涉及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标准,同时显示区域的扩展,另

外,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学生反馈的答题情况普遍觉得偏,其实个人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应多关注一下历史地图册里面相关的信息。

三、地图册补充课本教材的不足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73-01

历史图画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任务。历史图画是一个非常好的直观教具,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如能巧妙、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画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是,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毕竟有限,要想配合教学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

历史地图册图文并茂,就图而言,它包括:地图、图片、图表三大方面。其中图片是历史照片、图画、历史类漫画的总称;图标又包括比较表、统计表、图解、符号示意图等;地图又可以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地图等。在各种“图”外还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用好一本历史地图册就等于给历史教学增添一个得力的助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中学历史地图册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且密切结合课本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本课地图册将近现代中国百姓物质生活的变迁过程用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呈现出来,在学生阅读教材后翻开地图册看到《身着中山装的孙中山》、《清代宫廷的木制自行车》等便立即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稍作点拨小结,教学任务轻松完成且效果良好。

第二,历史地图册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工具,它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以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变成有形的、具体形象的。如把一些人们无法想象或者理解时常出现偏差的事物多用复原图展示。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地图册呈现了《秦始皇》(想象复原图)、《秦长城》(复原图)等图片,学生阅后即觉得“秦始皇”、“万里长城”(秦)这些形象和概念立时丰满、生动起来。

第三,利用地图册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实用性更强的知识体系。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图册应“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其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用。”地图册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世界焦点问题的剖析渗透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图册内容的选择也适应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涉及公众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作为取材的范围,发挥历史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如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地图册编制,本单元结尾处地图册展示了《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世界环境的污染》等图片,通过照片、卫星地图、统计图等呈现了人类活动对整个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学生通过读图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中“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目的内容,更可以藉此渗透国际主义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第四,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历史场景、现实生活等。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地图册展示了《四羊方尊》、《鎏金铜面具人头像》、《掐死团花金杯》、《元代青花瓷》等等精美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品,学生读图后油然而生对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崇敬钦羡和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读图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8)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6-01

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可以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那么,怎样把好课堂总结这一关呢?笔者总结出几种方法。

一、“线索式”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由于时间短,加之一些学生不善于总结,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教师可通过“线索式”课堂总结,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相关知识用点、线穿成网络,揭示知识结构。例如,教学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9课《中华文化的》时,可以这样总结:“中华文明的勃兴最早产生了文字,而文字又使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明确:科技与文艺)假如外国朋友来中国考察夏商周科技成果,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我们中华的古老文明?”这样既抓住了重点,揭示了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

二、“悬念式”课堂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设计悬念,可以为新课提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这样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了解了他们的生存年代、生存地点、生产能力、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体质特征,同学们想知道他们进化之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吗?请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课。这样既简要概括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下一课有更多的期待。

三、“升华式”课堂总结

放飞理想、展望未来,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时,特别是讲到中央人民政府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你将如何开发西部,怎样描绘西部的宏伟蓝图?”让学生代入角色,大胆想象。这不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巧妙地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为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四、“图表法”课堂总结

用图表的形式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突出重点地进行归类、比较,可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可以用以下表格进行课堂总结(见下表):

使用图表进行课堂总结的做法通常是先列好表格,小结时再拿出来使用;或讲课时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写板书,最后加上横竖线,便成了用于总结的表格;也可以先设好栏目,总结时由学生归纳填写。

五、“引申式”课堂总结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篇(10)

一、初识图册――原来你如此多姿多彩

每当备课之际,我都会为选取素材而抓耳挠腮,东拼西凑来讲故事,东剪西贴来做课件,可谓费尽心机。而学生依然如故:要么昏昏欲睡,要么目不暇接。我困惑了,怎样上课才能简洁高效呢?

2007年的一天,我瞅见学生在课堂上看一本花花绿绿的“课外书”,便悄悄走到他跟前,准备没收。突然我被书本的内容吸引了,不禁大呼:“太好了!”学生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说:“老师,这是地图册,我们每个人都有。”什么,人手一册?我怎么不知道?怎么犯了如此大的“糊涂”,随之飞奔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被冷落的蒙了层层灰尘的图册。

我兴奋地翻着图册,如获至宝,完全进入忘我的境界。太好了!初见图册,留给我的印象有三:

1.选材丰富,对应教材

图册的体例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体例一致,课课对应。每个章节开头都有读图指南,从图片的角度诠释单元的核心内容。从图片本身说:有历史地图,如夏、商、周疆域图;有人物图片,如孔子、老子、孟子;还有知识结构图,如新中国的政治建构。从知识角度说:有对教材的延伸,如英国强占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示意图和香港新界租借地;有拓展,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欧洲的影响;有注释,如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等等。

2.科学实用,一举多得

每本图册都是专家学者多次审定编写出来的,科学,权威。备课的时候,我们如果用图册查资料,它就成了工具书;上课的时候我们如果用它诠释知识,它就成了教科书;课后我们如果用它做练习,它就成了习题书……总之,在你课前、课上、课下,图册都会为你添彩。

3.人手一册,方便快捷

虽然PPT课件已经进入课堂,但在我们这落后的地区,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不现实的,一是制作麻烦,精力有限;二是效果不好,用完就没。但是图册就不同了,学生可以顺手随时翻阅,且每个人都有一本,是共有的课程资源,何以舍近求远呢?

二、开用图册――原来你如此内涵丰富

图册从那天起就走进了历史课堂,它以多姿多彩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成就了老师,也感染了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用图册的策略有四:

策略一:以图设疑

以前讲到必修Ⅲ第二课“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我都会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入手,一个个分析,一个人讲解,自己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不知所云。受图册启示,我先让学生看必修三图册“百家争鸣”,并出示情境:假入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战国,你要拜师学艺,会投入谁的名下?为什么?同学们看着在一张大大的战国地图上分别排列着几位思想家,思绪仿佛回到那战马嘶鸣的时代,课堂一下子沸腾了。

学生A说:我喜欢韩非,虽然他口吃,但他的思想非常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秦王赢政看到他的书后非常赞赏,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学生B说:我要拜孟子为师。知道孟子是从故事孟母三迁开始的,后来欣赏那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格言,今天,我知道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他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其中的“民贵君轻”思想仍然闪耀着光芒。另外,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的,人性本善……

原来枯燥的内容经过图册润色,情景引入,一下子生动起来,学生也一扫往日的无精打采,滔滔不绝地谈论起自己的学习内容来,难道图册的魅力在这里?

策略二:以图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时代,不在于你要求学生识记多少知识,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快乐地走向知识,深入知识,探究知识。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单从教材看,也有图有文,但怎么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如画表格,学生分朝代叙述,但都效果不佳。反过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呢?肯定是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有了上百家争鸣的经验,我同样要求学生欣赏第二单元的图册,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长廊在图册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薄薄的46页图册,其占13页。关于篆刻艺术图片多达13幅。学汉字起源,我引导学生欣赏:仓颉造字,六书举例;学习书法,我引导学生欣赏张旭楷书:《郎官石记序》,体验“草圣”张旭的别样风采。学习诗歌与小说,我引导学生对比“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学习《梨园春秋》,我让学生看主要的地方戏曲分布,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戏曲的主要特点。

整整一个单元,学生都被兴奋的情趣包围,课堂上他们主动回答问题,作业的质量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我不禁窃喜:图册的魅力在这儿!

策略三:以图组题

高考中以图为题已不罕见,历年均有涉及,为了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我直接将图册上的思考题引入课堂。如必修二“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观察思考:结合表格和示意图(苏联经济改革措施和1951―1991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说一说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到解体前,其经济改革的效果如何?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也自己组题,我以2004年江苏历史29题为模版,结合图册“西周分封”“战国形势”“秦朝疆域”等地图出了一组题:(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3)概括春秋战国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学生对西周秦的疆域变化有了整体认识,锻炼了学生的解读能力,也巩固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政治制度的知识,并分析出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几幅图片,可以变幻出如此多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图册的魅力在这儿!

三、再赏图册――原来你如此回味无穷

写到这里,不禁掩卷。翻开手头的图册,那美轮美奂的图片,那各朝各代各国的地图,那一目了然的示意图,那直触主题的读图指南,那紧扣课本的练习题……无一不在眼前闪过。

从用图册开始,我们愈来愈认识到: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用好课程资源。比如,历史地图册,我们人手一本,但是我们用了吗?很多时候都被束之高阁遗忘了。用好图册,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

我们愈来愈着迷于历史地图册,一幅地图,一个人物,一段资料的引入,课堂顿时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就更喜欢历史课了,还没上课,学生便早早地拿出历史地图册,翻到要学的章节赏析,他们已经把阅读图册当做课前预习了,我看了不觉莞尔。学生如此的喜欢,历史课还发愁上不好吗?但是,对图册的使用和探索我也是刚刚起步;对图册的认识和领悟我们也仅是触及其冰山一角,但是我们在努力!

上一篇: 保密自查自纠报告 下一篇: 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