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7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中国电影的奇观危机4-7

摘要:中国电影近年来深陷奇观危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电影题材狭窄、理念单一、远离现实生活和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弊病,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本体论危机和美学危机。奇观危机不但造成了中国电影美学水准的大滑坡,也造成了整个产业环境的恶化。无论是制作、宣传、发行还是放映等,都逐渐被奇观思维所渗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奇观的真正力量,也没有正确认识奇观与现实、奇观与叙事的深层关系。

两岸共同舆论场中的台湾纪录片(2000—2016)8-11

摘要:台湾纪录片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中深耕本土、不忘初心,虽在明面逻辑上依旧以“纪实精神”为其影像诗学的本体追求,却充盈着具有浓郁“在地色彩”的创作激情、现实温情与文化悲情。处于转型焦虑、急于突围的台湾新纪录影像有意无意地试图满足岛内中产阶层在物欲时代之庸常生活中窥探“他者”隐私的猎奇心态,不仅清晰显影出已然跨入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台湾文化症候,同时真切映射不同话语力量在多元舆论场中既彼此托举又剧烈竞逐的博弈关系。

从“上海想象”看当代中国电影地方重构12-14

摘要:当代中国电影的“地方想象”正通过“多地性”地点建构策略,用更为开放性的影像文本重塑地方。多地性文本通过地点流动中的地方性书写强化集体记忆,在全球流动的经验中挖掘多元的地方认同,在更为频繁的聚集和离散中讲述现代性传奇,从而使地方重构与全球化、本土变革等现实因素展开积极互动。一种有关自由的启蒙意识,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得以生成,这是当下中国电影重构地方的革命性意义。

非遗影片创作中的“社会域”浅析15-17

摘要:当今,政府文化部门所拍摄的大量文化遗产影片中,由于缺乏文化持有者所生活的“社会域”,失去了文化所产生的社会生态环境,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特色越来越“符号化”和“空洞化”。纪录片《永恒的刀郎》的创作实践改变了以往纪录片单纯描述的特点,从贴近公众需求,激发观者民族情感和站在文化持有者的角度观察和拍摄三个方面探索非遗文化影片创作中“社会域”植入影片的阐释方式,为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方向。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多元“自我”18-2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在电影创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而对于个体精神领域的重要构成“自我”的讲述也从无到有、逐渐丰富。本文将在从心理学、哲学及西方电影艺术等角度简要解读“自我”的基础上,充分关注《绿茶》《霸王别姬》《一个人的武林》《过界》等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神世界中“自我”的呈现,解读20世纪末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多元“自我”。

私纪录片的影像疗愈功能探究21-23

摘要:2016年IDOCS论坛首次以“家庭:爱与疗愈”为题,展映了20部国际获奖纪录片作品。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均以第一人称私密的视角表达对个体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时代的认知以及对情感关系、生命体验的揭示。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关注私影像的社会功能,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对拍摄关系进行交叉审视,结合艺术治疗理论,对影像思维与认知行为模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让更多人意识到私影像的价值,对高校学生影视赏析、美育教育、生命教育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际市场下中国电影的内容博弈24-26

摘要:在国际电影市场的强压之下,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一些优良成绩,但对国际挑战应对乏力,很快陷入了发展瓶颈。在现状启发下,中国电影在内容生产方面亟须反思:以往的中国电影为了博取市场关注度,往往选取扭曲的价值观或者夸张的拜金主义作为内容重点,正是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导致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很快失去竞争力。中国电影应当重视电影的社会责任、文化责任,恰当放开和正确使用自身话语权,使电影创作内容丰富多元,在国际市场上稳占一席之地。

后现代电影美学创新的价值27-29

摘要:在时代背景的熏陶下,中国后现代电影在“颠覆”传统的同时又坚持着传统,在讽刺现实的同时又积极思考现实,表现出了努力进取的精神,更收获了中国后现代电影美学构建的成果。随着影视创作由深层次的阅览观念向速度化、便捷化的著作理念发展的深入,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后现代电影的整体动向。近现代对中国后现代电影而言是一段黄金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后现代电影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电影人利用其对电影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开创了后现代电影的蓬勃发展之路。

缺席·失语·平庸:农村电影的三重困境30-32

摘要: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在民族意识中根深蒂固且绵延不绝,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将乡土作为吟诵寄托的对象。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后,创作者则用生动直观的影像语言继续为乡土文明传神画像,拍摄了许多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电影作品,力争用现代性的视听语言对乡土文明进行当代性重构。但如今的农村题材电影(以下简称“农村电影”)却像一个落魄的老人,昔日的精彩活力已不再,虽渴望找回历史的辉煌,但现实的重重障碍让农村电影创作变得步履艰辛。

美国商业电影消费文化的视觉表征33-35

摘要:当前,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大众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制造出相应的商品符号,继而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商品符号来达到促进人们消费的目的。其中,美国商业电影在消费文化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影像的视觉方面。本文以好莱坞电影为切入点,从受众心理、消费需求、商业模式三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商业电影消费文化的视觉表征。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科技文化分析36-38

摘要:电影作为艺术,与文化之间始终有着密切联系。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其影像展示、镜头语言、叙事结构无论属于何种风格,都无法完全摆脱我们所考察的时代环境的牢笼,以及国家、民族文化的印记对它的先天性书写规定。而科技文化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好莱坞电影这一渠道得到了广泛传播,有效地展现了美国文化的个性。本文在分析电影与科技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科技崇拜和科学自由两方面来探讨好莱坞电影的科技文化。

VR电影美学特征探析39-41

摘要:2016年VR行业市场以超过30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VR电影在电影的美学风格、电影的创作规律、电影的叙事形态等方面在这场技术变革中都展现出有别于传统电影和3D电影的全新面貌。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拟像”与“超真实”对受众电影接受层面的影响;探讨了电影视听语言的变革所带来的蒙太奇手段被弱化、电影叙事能力的下降;从技术主义和行为规训两个方面反思了VR电影的现存问题。

论英美电影中的军旅文化42-44

摘要:军旅题材所展现的主旨,在英美影片中不断以或隐或现的原型母题出现,这已经不单纯只是一个抽象的美学命题,而是如杰姆逊所说的“文化深度模式”话语场域,其与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心理结构有着复杂的对话关系。对军旅题材电影的探究,可以说打开了了解英美电影结构系统乃至文化传统的一道隐微窗口。文章从传统伦理诉求背后的现代性“迷思”、话语权的争夺、国家形象的重塑三方面,分析英美电影中的军旅文化。

“独立”与“主流”之间的美国电影文化45-47

摘要:独立坞好似独立电影与好莱坞主流电影文化的“灰色地带”,是美国独立电影创作者在坚持“独立立场”的大前提下,与主流电影享有同等发行与融资待遇的新型制作体制。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独立电影被好莱坞发行和制作体制所接受之后衍生出来的。它具有独特的制作模式和文化特点,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不但得到广大影迷的支持,更有资金雄厚的独立发行商做后盾,给电影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浅析“单一空间电影”的典型叙事策略48-50

摘要:有这样一种电影:其叙事在单纯或唯一的空间内完成,且叙事空间未被从内部分割为多个明显不同的空间,本文称之为“单一空间电影”。其散存于不同的类型电影之中,可以看作是因叙事空间的共性而形成的一个电影子集,多是小成本制作。其单一的叙事空间对影片的叙事策略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影片实例,从人性、隐喻、冲突和悬念、突转的悲喜结局这四个方面,对其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和归纳。

美国青春电影中的青年亚文化解读51-53

摘要:亚文化又被称为集体文化或副文化,它代表了一种非主流的,由某一特殊群体创造并坚持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的发起者无疑是青年群体。在社会中居于从属、边缘地位的他们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之间既有和解,又有冲突。美国青春电影以青年成长历程和心态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中蕴含着青年亚文化。文章从青年亚文化与电影、青年亚文化在电影中的内容覆盖、青年亚文化在电影中的形式表达三方面,解读美国青春电影中的青年亚文化。

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荒诞美学意蕴54-56

摘要:对人真实的生活状态的无情披露以及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追问,是荒诞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所观照的核心。荒诞借助于非理性的表达深化理性的思考,追求的是一种求真的审美价值。黑色幽默电影力求通过刻画极端的边缘人物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产生的特殊心理和荒诞行为挖掘荒谬之中的真理,意图通过独特的美学视角探查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被隐匿的真实,以关切的态度呼吁人性的回归。因而,黑色幽默电影的核心可辩证地看待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荒诞美学实质。

中国电影中的癫狂形象研究57-59

摘要:在电影艺术领域中,疯癫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表意作用,在看似玩笑的疯癫外在表现形式下是一重重深刻的隐喻内涵。本文将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为研究范围,重点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芙蓉镇》中的秦书田和王秋赦、《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有话好好说》中的赵小帅、《鬼子来了》中的疯老头及《驴得水》中的张一曼为研究对象,围绕反思这一核心价值,从历史、社会、人性等角度对中国电影中的癫狂形象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