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17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通信与控制型电影的历史与逻辑4-8

摘要:人类已步入通信与控制的时代,通信与控制媒介随处可见。电影是一种具有强包容性的电力媒介,与其他媒介之间能够产生语义形式系统上的连贯性,并能在自身内部使各媒介之间处于相容状态。以此为前提,加之艺术具有媒介依赖性,使得通信与控制媒介能够进入电影之中并服务于艺术。由于媒介是一种尺度,所以,通信与控制媒介凭借其本质的目的性、冲突性和复杂性,深刻地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在21世纪初形成了以四大亚类并行发展为基本格局的通信与控制型电影。

二次元文化与中国电影审美的“呆毛性”对话9-12

摘要:2015年中国动漫用户达到井喷状态,以6500万动漫粉丝为核心的二次元人群高达2.6亿。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扑面而来,有人认为二次元在中国早已形成成熟的IP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有人炮轰二次元根本无法进军电影产业,更没有能力主宰国内娱乐文化的普世价值观。虽然关于“二次元”的传播与效用在业界备受议论,但无可争议的是在这嬉笑怒骂之间,二维浪潮早已来袭,且正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对话于国产电影的传统美学观念。

我国犯罪题材电影的叙事新变13-15

摘要:犯罪题材电影抑或称警匪片一直以来都是受众较喜欢的类型,且由于其主要以人类社会两种极端对立的“罪与罚”“破坏和惩戒”等行为状态/意识形态为表现内容,因而具有商业和艺术更多结合的可能性。但近年来,内地警匪片创作都因为太过于割裂艺术和商业而无法获得较高的关注度。2014年的《白日焰火》、2015年的《烈日灼心》却以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对商业与艺术的巧妙缝合获得成功,本文对此给予了分析。

论“民国功夫电影”的内涵与叙事特征16-20

摘要:“民国功夫电影”作为一个新的命名,意味着学界对“民国电影”研究视域的深入和研究边界的细分。从概念内涵来看,“民国功夫电影”是指民国至新世纪以来所创作的以民国时期为特定时间段和背景、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为原型、以现代拳术为功夫类型所展开的叙事表达。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发现,众多电影文本共同把“启蒙叙事”设定为叙事主题。在历时性发展当中,“民国功夫电影”则经历了“守护传统”“向往现代”及“再中国化”的叙事策略演变。

论当代印度电影的民族特征21-23

摘要:印度电影在民族性与西方化的交会博弈中,将西方经验巧妙移植于印度本土,走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民族电影之路,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电影风格。印度电影最具辨识度的是其美轮美奂的歌舞场面,但“歌舞升平”背后,却凸显着强烈的现实主义传统。新世纪以来,印度电影的世俗化精神更加凸显,并在与西方电影积极互动的进程中,通过对保守家庭、情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完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世俗性调和。

走向审美边缘:中国艺术电影简论24-26

摘要:艺术电影是商业电影的先行者,其探索出的能够被大众和市场接受的,就会随之被吸纳入商业电影范畴。大众文化日益强势壮大,精英文化日渐式微,使艺术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困境,在观众盲目地追随日新月异的商业电影构建的视觉影像美学世界时,艺术电影却游走在观众审美的边缘,成为“落后”于时代的艺术。面对中国艺术电影式微的窘况,本文重点分析其对电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完整和丰富中国电影艺术内容的工具性,提升大众审美趣味的导向性。

黑色电影“窥视”下女性的隐秘意蕴27-29

摘要:杜琪峰的黑色电影《神探》将“窥视”这一独特的内视角融入叙事文本中,既推动了叙事的发展,也揭露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隐秘和潜在的欲望诉求。影片主要以对女性形象展现出来的恶的窥视,加深了角色的幽暗意识色彩和整部影片的存在主义内涵,更为黑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增添了隐秘性意蕴。本文从观影体验、隐秘(心理特征)呈现和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窥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进行具体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电影“杂耍式”编辑研究30-32

摘要:数字技术参与电影制作之后大大改变了电影的创作、传播及观看方式,新媒体时代观影媒介的拓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影像编辑更加突显“形式感染力”的营造以及“杂耍式”的炫技。虚拟技术的发展对影像的构成究竟是无处逃脱的“现实域”还是“乌托邦”?深蕴“中国智慧”的美学理论研究会带给奇观影像研究哪些新视域和新方法?本文将从影像的编辑特点入手,着重探讨电影的“杂耍式”表现形式及其形式感染力。

网络大电影:中国电影产业链的补充33-35

摘要:互联网的繁荣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影方式,网络大电影的出现及发展是传统影视行业在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由金融资本等综合因素共同促成的。虽然它现在还是一个在媒体和行业观察盲区蓬勃发展的朝阳小产业圈,但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大电影产业格局和发展的拼图,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和补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也积极推动了中国电影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网络大电影势必将对传统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互联网+”模式下国产电影的产业逆袭36-38

摘要:大制作、大手笔的电影固然能给人以震撼的效果,但过于单一的形式也会令观众觉得乏味,难以有所突破。所以,一些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开始跃跃欲试,其用最平民化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最深刻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还引申出了一种新的电影消费方式——“电影+互联网”。在这种炙手可热的宣传模式下,谱写了诸多票房神话。从国产电影的实践结果看,精良的制作配以有效的宣传策略,的确能令小制作电影成功“逆袭”。

浅析小成本公路电影的美学表达39-41

摘要:公路片作为类型片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其类型化创作策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如何在类型化的创作模式下融入创作者个体的美学表达,并能传递出引发共鸣的普世价值观,是公路片创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练习曲》《转山》两部华语小成本公路电影为例,虽然二者创作风格迥异,但都凸显了导演作为创作者的个体化创作倾向。笔者通过对这两部个性鲜明的公路电影进行类比,从影片的题材、创作策略以及影片中“骑行符号”和“景观寓言”等方面进行阐释,探索当下华语小成本公路电影创作特点及美学意义。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当代德国青春片的后青春文化42-44

摘要:近期,中国电影市场掀起青春片的浪潮,青春片作为新兴的电影热门题材,日益受到电影研究学者和普通影迷的关注。在中国的青春片导演大展才华的同时,德国的众多青春片导演也用他们的艺术语言描述着别样的青春。与中国青春片中流淌出的怀旧愁绪不同,德国青春片表达出了一种区别于生理成长的精神成长文化,即后青春文化。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代德国青春片中的后青春文化,鉴赏德国青春片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探索这类影片与整个德国电影行业以及德国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节奏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运用研究45-47

摘要:青春电影包含年轻的角色及其特殊的问题,多讲述校园青春和走出校园的职场故事,情节多为恋情、友情、竞争及背叛;而节奏是青春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关系到电影的观赏性、艺术性等。但电影的节奏难以适度量化,其构成元素和手段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更为复杂、更难驾驭,同时电影节奏变化的可能性也更加无限。本文从青春电影的几个时期展开概述,明确节奏在青春电影中的构成因素,分析节奏在青春电影中的运用。要达到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视觉上的冲击,就必须做到松弛有度。

论“小城背景”对影视叙事的作用48-50

摘要:小城背景或小城文本,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是指作家构建小城故事背景,通过小城中具体的人或事件以小见大地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折射整个时代特征。这一理论衍射到电影领域,电影界称其为“小城模式”。电影《孔雀》展现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转型期独特的生活环境图景,为我们研究小城背景对影视叙事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可以说,《孔雀》一片中,小城自身就可作为一个意象,承载着导演的某些暗示和寓意。

从《后会无期》看新晋导演叙事能力弱化51-53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不断升温,观影人群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影市场的国际化步伐使得我国电影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电影市场的持续升温给我国电影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让我国的电影生产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电影导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影市场的多元化不仅为我国电影的制作手段和拍摄手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考,也推动了我国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

电影大师传记影片的“Life”主题54-56

摘要:众所周知,传记影片有一个核心的主题——“Life”,其以人物生平所有为素材,借助电影艺术这种特殊的工具还原真相。当然,这类电影多以大师级别的人物为创作蓝本,尽可能地还原他们经历的坎坷与艰辛,以凸显其独特的心理与精神。而为了给传记类影片增添色彩,创作者通常会采用别出心裁的创意,适当地加入一些虚构的成分,以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求,最终实现搭建观众通往大师心灵的桥梁。

浅析《后窗》的元电影叙事57-59

摘要: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后窗》是一部值得被反复讨论的影史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悬疑片,《后窗》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对一件杀妻案的侦破展开,然而其特殊之处在于,影片的重心并不在于案件的复杂性或情节的惊险性。通过主人公的窥视行为,罪行的显露成为某种必然,与观众隐藏的欲望相契合。一方面,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共同成为窥视的主体,另一方面,对心理欲望的满足与最终对矛盾的想象性解决都从不同的侧面触及了电影叙事机制本身,从而使这部影片显现出元电影叙事的特征。

塔可夫斯基的《牺牲》的释义学解读60-62

摘要:从释义学角度对俄罗斯已故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进行阐释,分析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荒原”意象,解析影片中“牺牲”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探究“牺牲”的内涵和意义,比较影片和《圣经》中“牺牲”的相似性和关联,并指出即便当今人类生活在精神和物质的荒原之中,即便在当代被再次驱逐出“伊甸园”的背景下,由于人类的悔悟和虔诚,他们仍然有希望获得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