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电影文学杂志

《电影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8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电影文学剧本、新人新作园地、剧作课时、焦点话题、影视论谈、世界影视巡礼等。
  • 主管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0495-5692
  • 国内刊号:22-1090/I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
  • 创刊时间:1958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8
  • 综合影响因子:0.036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电影文学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像化研究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国不同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影像化现状,指出了相同的民间故事影像化后的差异性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在影视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归纳了民间故事影像化的优势,即民间故事自身的魅力和受众的熟知,故事具有的可复制性和再生能力。本文最后探讨了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方法和规律,指出民间故事影像化的过程必须适应当代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为遥远的民间故事注入当代的生活气息和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影视技术带来的视听表现力。
4-7

中国电影创作中“国家意识”的嬗变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旋律电影是极缺少人情味的。在传统战争题材的影片中,英雄人物由个人向民族英雄转变。而当代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和“高大全”,去除了符号化人物对叙事语境的局限性,人物形象开始向性格饱满、个性鲜明的“不完美”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电影创作的历史出发,通过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电影创作的背景入手,来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嬗变过程的本质和原因。
8-11

微电影的审美特征与当前价值取向

摘要:微电影创作是商业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产物,平民百姓在故事中唱主角,决定了它“草根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当前的微电影作品表现的是草根人生的主题,平凡之中能够“小中见大”;它以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为价值取向,采用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特征上追求的是艺术的“优美”,带给人一种平静、安适、和谐的愉快;在语言运用上更多地体现为“以俗为美”,这种俚俗需要在“度”上加以把握。
12-14

新世纪云南题材影视精品的审美追求

摘要:新世纪以来,云南影视创作拍摄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产业改革、创新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本文主要从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和民族历史的厚重性等方面入手来解读云南题材影视精品的审美追求,认为其主要表现为民族题材与普世价值的统一、历史理性与艺术虚构的结合、云南特色与中华文化的统一、民族多元文化彰显主题思想四个方面.以此探寻云南影视独具一格的“话语”魅力,分析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以促进云南影视的发展。
15-18

论中国商业性公路电影的类型改写

摘要:2010年后,以《人在囧途》为开端,国产公路电影走上商业化的道路。这些电影与美国公路电影相比,存在着诸多差异:人物关系上强调内部差异性多过群体共同性;影像上内景代替流动性影像;情节上旅途事件与人物对自我生命的观照没有联系。这些差异,使国产商业性公路电影有着全然不同于类型传统的精神内核,存在主义式的思考在这些影片中缺席,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变成了犬儒式的自我和解。
19-21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邓肯·琼斯电影中的拉康镜像理论

摘要: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以拉康的理论来观照电影,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研究方法。在邓肯·琼斯的电影中,常常涉及身体与灵魂、肉体与他者、人性道德与科学技术的二元对立,正与拉康的镜像理论不谋而合。本文从镜像理论与科幻电影叙事需求、琼斯影片中的“自我”与“他者”、琼斯影片与观众投射三方面入手,以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析邓肯·琼斯的电影创作。
26-28

规训与惩罚:“玉娇龙”武侠人生的幻灭

摘要:传统父权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等级社会,对女性有严格的规范要求,顺之则生,逆之则罚。玉娇龙的偷剑行为和行走江湖,是对男性权力的反抗;逃婚是对父权等级制的破坏;隐藏心诀、拒绝拜师是对传统师徒等级关系的挑战;无视江湖规矩是对江湖等级规则的挑战。这种反传统价值规范的行为,使她受到父权同化者俞秀莲的训诫、父权异化者碧眼狐狸的暗害、父权殉道者李慕白的强制等社会惩罚。这导致玉娇龙身体的麻木和灵魂的虚无,以至于跳崖自尽。青冥剑被送回贝勒府,意味着父权的回归。
29-31

从李连杰好莱坞电影看碎片化的中国符号

摘要:李连杰、成龙等华人功夫明星成功跻身好莱坞,为华人影星占据一席之地,独特的“功夫”成为好莱坞电影屡试不爽的重要元素。但是,未涉及精神内核的功夫与其他文化元素俨然成为一种嫁接的影像符号和浅层消费品,形成碎片化的传播。难以真实地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与生活理想的好莱坞电影,更多的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长此以往,会形成中西文化的隔阂与误读,不利于我国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
32-34

后现代技术文化与网络生物的身份确认

摘要:在网络科幻(cyberpunk)作品中,网络生物(cyborg)的身份确认问题一直备受学者热议。本文基于德勒兹(Deleuze)的“类卵身体”(egg body)理论以及迪内罗(Dinello)的“技术浪漫主义”(technoromanticism)与“网络哥特主义”(cybergothic),对网络生物身份进行本体探索,进而指出:网络生物是有机体与计算机终端的结合,虽非由固定器官所构建,但却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35-37

《大话西游》的“大话”维度

摘要:电影《大话西游》能成为改编名著的经典,在于其“大话”的同时继承了原著的精髓。其“大话”即创新之处包括对爱情的诠释、对权威的消解、对传统价值观和人性的嘲讽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而其奇幻性和娱乐性以及对人生悲剧性本质的揭示,则与原著一脉相承。《大话西游》正是用新形式表达原著的精神实质,用“大话”的形式与原著形成一种张力,让观众在新奇中获得与原著人物同等的人生体验。
47-48

电影《红字》中鸟的隐喻性解读

摘要:1995年由罗兰·约菲执导的电影《红字》改编自霍桑的同名小说,本文尝试运用隐喻理论对其进行解读,着重分析电影中出现的“鸟”的“一物多喻”性和“一喻多解”性,分析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对“鸟”的隐喻性认识和理解,“一物”所代表的多个“喻体”,及“一个喻体”会出现多个“意蕴”的现象,研究通过这种认知分析达成与电影本身真正想要表现的“意识形态”协商一致的手段,让观众或读者批判性地接受其创作的技巧和效果。
49-51

《金蝉脱壳》“越狱”模式下的叙事个性

摘要:从《铁窗喋血》起,以监狱和罪犯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逐渐成为美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执导的《金蝉脱壳》,没有脱离“入狱—越狱—脱狱”这一监狱类电影模式中的经典叙事结构,仍然是好莱坞流水化生产方式下的产物。但是其创作姿态和风格又与同期的其他同类影视剧有一定的不同。本文从不可或缺的传统越狱片元素,娱乐、悬疑元素的运用,动作影星形象的重塑三方面,浅析影片在“越狱”模式下的叙事个性。
52-54

探究新影视文化常态下武强年画艺术形象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实践、新影视文化潮流不断发展,在影视理论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而新影视文化常态下武强年画艺术形象的符号研究就正是这众多新兴理论中的一个。本文介绍了新影视文化对于武强年画艺术形象传播的影响及作用,并对影视符号在武强年画艺术形象的传播技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新常态下影视文化对于武强年画艺术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武强年画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会给新影视符号的融合与推广带来新的生机。
55-56
电影文学杂志风格与特色

电影《暖》体现的人文关怀

摘要:《暖》是霍建起导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影片采用双时空转换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暖与井河之间的一段悲情故事。暖勇于追求爱情,但身体残疾后,又敢于主动放弃爱情,面对生活的磨难,暖更多表现出的是宽恕和忍耐,自始至终都散发着暖暖的光芒。井河曾经全身心地爱暖,但世俗最终战胜了良知,放弃了暖的井河,始终抱有忏悔之情,愿意弥补自己的过错,犯了错的井河身上也有着温暖的一面。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温暖着人的心灵。
57-59

《白日焰火》:双重空间的焦虑

摘要:刁亦男导演的电影《白日焰火》依靠独特的空间建构,不仅完成了自我意志的书写,而且进一步地实现了电影文本的多义表达。导演在影片中分别建构了城市与身体的双重空间,旨在传达与揭示碎片化公共空间中的创伤焦虑,并通过分裂身体的呈现,表现出对当下社会性别空间的深深焦虑,碎片化都市与分裂身体的独特表述,浸润着导演对当下底层社会的悲悯与洞察。虽然焦虑的仍然焦虑着,但这焦虑也是社会的一种梦想,让那分散的个体完成社会认同。
60-62

《智取威虎山》对红色历史的呈现与创新

摘要:红色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奋斗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它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传承和道德塑造功能。电影《智取威虎山》因为题材真实、导演与演员出色、3D技术新颖、台词接地气和戏曲美学渗透的巧妙应用,较出色地完成了红色历史资源的现代转换。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呈现红色历史的过程中.思想上必须树立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思路上必须不断创新手段与方法,视野上必须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63-65

浅析《心花路放》创作成功之原因

摘要:《心花路放》自2014年9月30日上映,仅一周就取得了票房过亿的好成绩,这与其具备的黑色幽默、解构、嘲讽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着实有着紧密联系。在影片中,导演一方面继承了通过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关注个体的人文传统,另一方面,导演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影像文本,除此之外,导演想传递给受众的是“情”——一路疯狂背后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心花路放》创作成功之原因。
66-68

电影《遍地狼烟》的人物语言艺术

摘要:电影《遍地狼烟》的人物语言虽未臻完美,却极富韧性和张力,简洁不失饱满,藏机巧于拙朴,在类型与风格上兼采正谕与反讽、幽默与调侃、雅致与粗俗,亦庄亦谐,质野交错。叙述上欲扬先抑,由“破”而“立”。从表达效果看,抒情哀而不伤,讽刺谑而不虐,尤其人物语言的大量重复非但无拖沓之感,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泛哲理化的语言塑造了人物性格,而是同质却不同构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个性化的语言。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