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9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电影文学杂志学术论坛
新时期我国进行影视分级制度尝试的必要性4-5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和强制性而成为制造文化时尚的机器,影视也渐渐成为消费大众的媚俗倾向.为了规范影视市场,国外纷纷由审查制度变为分级制度,结合我国国情,中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中国分级制度也有了进展,但中国无论推出何种分级制度,都不能取代传统的审查制度,因此,中国分级制度与审查制度不相违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浅谈当下影视创作中的几种文化取向6-7

摘要:当前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票房和收视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摆脱影视审美文化走向单一商业化的误区,是当下影视人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影视业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坐标,特别是从传统的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中汲取精华,才能够使影视文化质量不断提升和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就当下影视创作中的几种审美文化取向进行粗浅的归纳与分析。

浅谈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历史与展望7-8

摘要: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19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19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1995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在光与影中舞蹈——论文学在影视中的存在与异化9-10

摘要: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他们大都以辩证的方法讨论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本文跳出了对关系研究的模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突出文学的主角地位,将影视视为文学重生的另一块阵地,以此来分析在影视图像时代文学悄然发生发展的另一趋势。因此对文学在影视中的存在与异化,本文试分别以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在屏幕上的形象异化两方面来探讨分析。

多难兴邦——论灾难影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1-12

摘要:灾难片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大量摄制,片中所描述的灾难故事来源无非是两大类:天灾或人祸。本文试通过类型电影之灾难类型片,分析此类影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灾难片作为大制作影片,通常我们只注重研究其商业影片的特性,但忽略了其同样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观众可以在享受娱乐的同时加强对灾难的清醒认识,反省自我行为潜在的危害,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电影文学杂志新锐视点
浅论数字时代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13-13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因受到其自身制作模式的制约及国外市场的冲击,开始出现衰弱趋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国内一些专业机构或小的制作团队便开始了数字水墨动画艺术的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种只重艺术性而忽视商业性、制作团队小而分散及题材的开发与运用缺乏创新等问题势必对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与商业化转型产生影响,就当前问题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戏仿:超越恶搞的平民化艺术——从《天下第二》看当前影视文化走向14-15

摘要:近年来国产大片的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促生了平民化的艺术形式——恶搞,恶搞迷失审美方向,戏仿应运而生,戏仿不同于戏说,而与恶搞同属平民化立场,是新的大众影视文化方向。

性格化在表演中的魅力16-17

摘要:“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的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演员通过自身的形体、动作、姿态、表情、风度、语言、声调等等把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逼真、无雕琢痕迹地展现给观众,这种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演出过程中演员对性格化表演技能的运用。本文就性格化表演的内容及性格化表演的处理方式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力求找出性格化表演的艺术魅力所在。

当代中国电影“弑父者”人物形象构建18-19

摘要: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出现疏离、分歧或矛盾,象征性转喻了父辈与子辈间文化上的冲突、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弑父”大都发生在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父辈的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遭到子辈的质疑和抗拒,逐渐成长的子辈试图摆脱父辈话语权的桎梏,夺取话语表达权,重新构建社会秩序。在此种背景下,影片对子辈“弑父者”的言说采取了共性化的人物建构策略,突出了家庭伦理矛盾背后激烈的新旧文化冲突。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与影响19-20

摘要:本文讨论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和表现方法,通过对现阶段及早期中国纪录片作品的表现和发展,来鼓励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并加强纪录片的内容性和艺术性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影响当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此更加完善视觉影像艺术的发展,引导人们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电影文学杂志贺岁片专栏
“纸枷锁”下的生存意境:梅兰芳形象浅析21-23

摘要:2008年12月,受梅兰芳家人之托,经三年准备、七个月拍摄而制成的影片《梅兰芳》在全国上映。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陈凯歌的这一作品成为继其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之后的另一部京剧元素影片。经过《无极》的失意,《梅兰芳》成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影片可谓众望所归,梅兰芳的家人对作品也赞赏有加。而对饰演中年梅兰芳的演员黎明来说,他所承担的质疑也在影片散场时渐渐平息。

民族生存意识的彰显——从《霸王别姬》到《梅兰芳》23-25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它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并且将人的普遍生命力的象征形式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所统一起来的实体,定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原型批评”研究方法,已在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明显地反映在对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分析上。无论人类社会经过怎样的变迁,人类思想发生怎样的演进,艺术作品中看似变化多端的象征都没有失去其埋藏于内里的基本模式,这是一种人类思想的遗传倾向。

豪放与柔婉结合下的语言美——解读影片《英雄》中的刚与柔26-27

摘要:语言风格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不同文学流派、不同个人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独特性的总和。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的风格,一个影片的表现风格有两种——主观性表现风格和客观性表现风格。客观性的表现风格有很多,比如气氛庄谐,形成了庄严与幽默;容量大小,形成了繁丰与简洁;气象刚柔,形成了豪放与柔婉等等。每部电影对于具体风格的把握要和电影内容本身相称,这样可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英雄》为例,影片对于语言风格中的豪放与柔婉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不失故事的真实感,又蕴涵丰富,意志明晰。

属“我”的桃花——作为媒介产品的贺岁片《桃花运》解析29-30

摘要:人类社会有两性。在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重本性的兼具里交织、纠缠,两性——男与女——间的恩爱情仇构成了人类社会最精彩的亘古常新的风景。马俪文抢先登陆2009年贺岁档的新片《桃花运》更将女性的守候,展开为色彩斑斓的当代风景。其中,爱情却已不仅不是等待认领的姿态,而且与别人无关,甚至也不再与认领对象相关:爱情只与女性个我有关。这一切,都建立在当代中国女性多元的爱情选择和对真爱的执著追求的基础上。于是,《桃花运》不再是必然的悲剧,而能以轻喜剧的形式,体现出创作者对中国女性情爱生活的注目,表达出其对爱情的独特认识。

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论电影《赤壁(上)》的历史意识30-31

摘要:吴字森导演的《赤壁》(上)立足时代审美语境,用泛审美观点,对传统文本《三国演义》的基本价值体系、审美惯例、文化原料进行解构,迫使受众在新的审美压力下寻求化解办法,通过影视艺术话语的创造和转化,实现对历史名战《赤壁》的审美置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对该文本传统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

贺岁电影:创意、现实与流行文化34-35

摘要:贺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业态在每年元旦和春节期间上映,在电影市场上一枝独秀。贺岁电影多以喜剧片的形式出现,尤其以冯小刚导演为代表的贺岁影片更是大量融和了当代流行文化的要素,为影片的喜剧色彩增加了独特的时代魅力。这些影片以反映都市新生活方式、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变迁为特色,多角度地折射出现代消费主义崛起下大众时代时尚消费者转瞬即逝的欲望,是当代大众流行文化的一面镜子。

从巴赫金的“文化狂欢”理论分析贺岁电影《桃花运》35-36

摘要:狂欢节是欧洲传统的民间节日庆典,一年一度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里昂和科隆等城市举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即从西方狂欢节引申,用以概括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文艺作品的特征,已被文学和文艺评论者用来赏析文学和文艺作品。本文通过“狂欢化”理论来分析2008年贺岁片《桃花运》中“文化大众化”,便于人们了解当今大众文化的渊源、内涵和发展趋势。

冯小刚的“大众”电影之路37-38

摘要:冯小刚说:我的电影,那都是我的娃呀,我最想拍的电影,就是观众多的电影。拍电影不能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我走了一条为大众拍电影之路。自1994年正式执导电影开始,冯小刚已经拍摄了近15部电影作品。自诩为“中国电影殿外人”的冯小刚,执著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坚信“该改变的不是我”,我要走一条大众电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