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电影文学杂志 北大期刊

Movie Literature

  • 22-1090/I 国内刊号
  • 0495-5692 国际刊号
  • 0.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电影文学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电影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论坛、新锐视点、电影史料、热片劲评 电影《第十一回》专题、风格与特色、电影剧本

电影文学 2008年第23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构北野武电影中的张力设置-

摘要:张力与节制是北野武电影创作手法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本文从影像张力、叙事张力和情感张力三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北野武在电影创作中如何运用张力来形成影片风格。

林岭东“风云”系列电影的人物塑造-

摘要:<正>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人才背景下的系列实验电影作品,还为香港新一轮警匪电影的涌现带来了契机。经过章国明、梁普智、翁维铨等人的警匪电影的尝试,终于在

抽象山水:王东声印象1-1

摘要:<正>[王东声简介]王东声,别署可庐。先后受教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等。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画语者》主编。王东声的山水画是可喜的

都市与乡村的对立——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1-3

摘要:中国都市电影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反映了工业现代化思想和农业文化观念之间深刻矛盾冲突的过程,这种文化冲突贯穿了中国都市电影的发展演变。早期的中国都市电影更多地将正面价值赋予乡村,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者对城与乡的价值判断不再是单向度和传统的,而是多元的和复杂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以来,创造者则更进一步表达了对于城市价值的肯定以及城乡对立情绪的淡化。

恐怖电影审美中的焦虑性恐怖初探4-5

摘要:恐怖电影会使人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恶心、焦虑等不同的恐怖感。这三种情绪在心理学上是有区别的,并且激发的机制也是不同的。分析各自的激发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恐怖电影,对文化生产有积极意义。而恐怖电影主要通过由悬念、不确定性来激发、开放式结局三种机制来激发这种焦虑性恐怖。

“高概念”电影的美学特征5-6

摘要:作为纯粹的商业电影、赚钱机器,"高概念"电影的艺术性探讨似乎来的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与票房这一硬性指标相比较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与美学相比,电影美学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果说美学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规律,电影美学却是要研究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认识和反映现实的规律问题。而"高概念"电影是要求满足大众审美要求的,是最平民化的艺术。

我国影视分级管理制度初探9-9

摘要:在影视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影视作品改进管理方法,在规范影视市场的同时,选择适当时机对影视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分级符合影视的娱乐特性,体现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影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求,特别有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充分体现。

中国当代先锋电影的“泛自传”策略——扁平时空中的“个体生命经验”和纪录片风格10-10

摘要: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导演用"纪录片风格"来展现扁平时空中的"个体生命经验"。这也是这些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人在多元化电影工业中的普遍处境,可以说这些影片是先锋导演的一种"泛自传策略"。作一个简单的归纳,这种纪录片风格的确立,采用了还原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来建构纪实叙事、凸显摄影机的存在来谋求纪实风格、贴近现实生活的时空来渐近纪实情境等策略。

当代影视剧中的“大院子弟”15-16

摘要:"大院子弟",一般是指建国以后成长在党政军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女。在当代多部影视剧中,"大院子弟"的形象引人瞩目。他们不仅作为政治上的精英人物亮相屏幕,而且以非常年代的血色浪漫而书写青春。蕴含其中的是特定时代特定居住地文化对影视剧创作者的不可磨灭的精神影响。

论电影中的自然美17-18

摘要:自然之所以被作为艺术再现的题材,是因为它与人类社会具有相似的面孔,同人类社会结成了多种复杂的关系。自然美在电影中获得了一些新的特性。电影中的自然美主要导源于创作者对光影与色彩、镜头运动和剪辑等形式因素的准确把握和调度。电影中的自然美是创作者对物理——心理的多种对应性的选择和表现,而自然与人物的完美和谐则是自然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的战争——评新感受力影片《赎罪》19-21

摘要:乔·怀特的《赎罪》为新感受力影片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他在《赎罪》中体现了新感受力的向度:通过电影的技术和技巧刺激我们的感官,调动我们的感受能力,使我们在看、听、感觉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刻、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这也就是桑塔格所说的"更新"我们意识和感受力的努力。这种致力于新感受力的美学探索使《赎》片摆脱了简单的爱情逻辑和战争控诉的泥淖,构建了新的体验空间。

搏杀 追逐 戏言:集体的嬉戏与狂欢——以电影《投名状》、《我叫刘跃进》为例21-22

摘要: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所呈现的"狂欢化"形态体现为集体的肉体搏杀、追逐嬉戏、言语戏谑等三种,其终极所指是现有文化伦理和秩序,所消解的是生命的意义及理想的乌托邦,所要重建的是大众文化价值体系,所要促进的是文化的世俗化转型。狂欢化只能使电影本身打破文化界限释放出自由,而依托主导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电影本身的规律,满足与导引受众的需求与趣味才是其发展的正确路径。

犹有花枝俏:在迷茫中的坚守与突击23-24

摘要:自1949年至今,中国女性导演的崛起结束了中国电影史女导演的空白期。王苹等第三代女性导演在大时代的书写中遮蔽不了性别征候,黄蜀芹、张暖昕等第四代女性导演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电影,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大潮却使女性电影的文化探险变得更为艰难复杂;宁瀛等第五代导演的智慧坚心和突围,却仍让探索充满生命之思。

解析影响跨文化解读美国电影的因素——以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为例24-25

摘要:《阿甘正传》是好莱坞的一部经典文化影片,中国观众对其进行的跨文化解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如此,总有一些共性的因素制约着他们对影片的解读。从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来看,阻碍跨文化解读美国电影主要因素包括:中美基本价值观的差异,受试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生疏等两个方面。

光影世界的变奏舞蹈——论冯小刚电影类型变奏中的叙事转换26-27

摘要:冯小刚1997年以来的商业电影创作,无论是电影的类型还是叙事方式,冯小刚的电影一直处于流变之中,大体经历了喜剧片、伦理片、盗匪片、新武侠片、战争片五种类型的创作实践,呈现出变动不居的态势。探讨冯小刚电影创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当下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创作不无裨益。

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电影28-28

摘要: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电影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更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形象。

影视作品中方言作用的解析29-30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使用方言的现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区域性的表征,它在影视作品中具有真实反映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的特殊功能,从而真实地刻画出特殊人物的本色状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将其的使用扩大化,应本着"度"的把握态度,合理地使用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能力,从而在适当利用对象陌生化这一艺术技巧的同时,增加人们的审美共鸣。

探析现代影视业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31-32

摘要:现代影视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也是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陕西作为国内著名的文化大省,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曾经获得无数荣誉的影视行业,却无法形成完善的影视产业。在分析现代影视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和陕西发展现代影视业的优势后,提出应该从政策、人才储备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尽快将现代影视业发展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以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