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修辞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当代修辞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ontemporary Rhetoric

  • 31-2043/H 国内刊号
  • 1674-8026 国际刊号
  • 1.2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当代修辞学是复旦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当代修辞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修辞与写作、理论探索

当代修辞学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当代修辞学杂志全球视野下的美国修辞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之外的想象:比较修辞学中的“适用(How)”转向1-9

摘要:何处寻找修辞实践?是到已经被我们已有的基准框架(frame of reference)所筛选、所影响的事实与固有表征中寻找,还是到演进过程所必需的经验、场域(空间)、甚至是空白中寻找?我们又如何发展探求方法以研究修辞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开篇的一段批评为起点,用Edward Schiappa的要质事实”(facts of essence)和“可用事实”(facts of usage)这两个定义概念为基础,并以辞道(the rhetoric of Dao)为例,提出放弃追求要质事实,加强研究可用事实和本文所称的“非用事实”(facts of nonusage)。也就是说,对于比较修辞学者而言,该询问的中心议题不再是“在(对于)其他文化中(而言)什么是修辞?”,而是“其他文化使用(借助)修辞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和如何不做的?”本文并强调把我们的注意力投向“非用事实”以有助于打破将使用事实与非用事实对立起来的界限。

写作与修辞研究的跨语言方法10-21

摘要:近年来,尽管美国大学写作教学与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然而,跨语言方法已逐渐成为其主流范式。这一方法有别于单语制意识形态制约下的多语言、跨语言、跨文化等写作模式,亦有别于传统的多语制方法。跨语言方法认为,语言既不是人们置身其中写作的一套稳定的、内在一致的、独立的实体,也不是它们在同样稳定、内在一致和独立的语境中所从事的翻译。相反,语言、语言使用者及语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和合成的。跨语言方法不是从严格意义上作者置身其间的空间概念来理解语言、语言使用者身份以及语境的,相反,他们所坚持的是所有这三者的时空性:语言、语言使用者身份以及语言应用的语境都被理解为是言语行为的不断变化的产物。跨语言方法对语言差异进行重新界定,并由此对单语制的语言意识形态发出激烈的挑战。这一方法改变了我们针对话语所提出的问题,扩大了我们所关注的话语范围,并且转变了我们针对话语的注意力。跨语言方法认为,差异乃是所有写作所无法规避的特征,对一些作者和言说者所持有的主流文化特权加以反制,反对把一些写作和话语凌驾于另一些写作和话语之上;语言是一种实质的社会实践,有其时空的特性,主张将语言回归其语境,认为语境是一切话语行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结果。跨语言方法给修辞的工作机理和研究带来了新问题,为修辞学者一直以来所持有的疑问提供了新视角。

西方人眼中的鬼谷子与古希腊三贤的修辞对比22-36

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西哲人先贤的修辞观异同。研究发现:1)古代中西修辞传统均重视事物的两面性,但西方修辞注重形式逻辑,更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而中国修辞则注重辩证逻辑,更重视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2)古代修辞研究危机有二:一是人们通常认为修辞具有欺骗性和操纵性,因此未引起古代文学和哲学研究的重视;二是中西修辞都蕴含着无形的、超越时空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而近代西方修辞越来越强调异与同、单一和多元等二元对立的思维;3)与前苏格拉底学派一样,鬼谷子时期的思想家也开始审视思维,研究话语修辞。相似研究和对比研究的结合有助于激活异同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古代中西先贤讨论和推理方法的共通之处;4)鬼谷子和前苏格拉底学派均重视倾听和自我反省。鬼谷子继承了道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并运用示例、类比和古训去教化他人。而前苏格拉底学派则坚持二元对立思维,并把普通大众之见与永恒真理区分得泾渭分明;5)鬼谷子和柏拉图思想都反对基于表象和或然性的辩论,二者既关注事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又赞同统一、整体、万物和谐的观念,且柏拉图比鬼谷子更强调听说者之间的对话互动;6)鬼谷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同真理的逻辑、定义和辩证法。鬼谷子认为对受众精神状态的洞察源于说者的自我表现意识,在与上级或尊长对话时,可适当低调陈述并有策略地保持沉默;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礼节、审慎、社会秩序和公民美德。

《论语》英译文语篇评价系统之判断资源的修辞功能37-48

摘要:本文对《论语》的Arthur Waley译本和刘殿爵译本中评价系统之判断资源进行分析,探索评价之判断资源作为一种语言和超语言资源如何帮助译者再现《论语》的表现修辞功能,以及构建文本中孔子的修辞权威并实现其劝说目的,同时也尝试发现不同译者在评价系统之判断资源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共性与差异性。研究发现,判断资源是帮助译者实现表现修辞语篇的修辞功能并构建修辞人格的重要资源。两种英译文都频繁运用了判断资源,且在大多数判断资源的子范畴种类上无显著差异。判断资源的高频出现形成了语篇的表现修辞特质,构建了孔子充满明智、美德与善意的修辞人格,并由此形成了强大的修辞权威,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

修辞结构理论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的应用49-58

摘要:纵观近三十年来的修辞结构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关注的是语言语篇,而对多模态语篇中修辞结构的探讨寥寥无几。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亟需探讨更加复杂的多模态语篇的修辞结构,并对修辞结构理论进行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将修辞结构理论系统应用于静态与动态多模态语篇分析,考察图像、文字等模态如何相互关联,建构衔接、连贯的多模态语篇。本研究一方面拓展了修辞结构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弥补了现有的图文关系等框架的弱点。

语篇意义的自组织生成——耗散结构理论观照下的互文语篇分析59-71

摘要:语篇的整体性源于异质文本在当下语篇空间中整合生成了统一、有序的完整意义。在互文语篇理论的视野下,参照耗散结构理论,这一意义的整合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意义核心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竞争、边界条件的制约。本文尝试构拟语篇意义的分析框架,讨论因缺乏形式标记和明确意图而被传统语篇研究边缘化的诗歌语篇,考察其整体性的实现过程和语篇表现,以揭示诗歌语篇的组织机制和成义规律。借鉴耗散结构理论,语篇的意义整合过程清晰可考,互文语篇理论亦藉此发展出切实可操作的语篇分析框架。

应急性表达策略与构词造句72-78

摘要:同生活中应急行为处置一样,语言中也存在应急性表达策略。本文分析语言中应急表达的一系列具体现象,如“语词错配”现象、舌尖现象、“就手”现象、“跨跳”现象、重复累补现象、违实现象和矛盾现象(肯定与否定),重点分析应急性语言表达对构词造句、句式语义衍生、句法结构形式演变的影响。

“国民XX”短语的生成与解读79-88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民弟弟”、“国民老公”、“国民床单”等国民短语。论文从短语的缘起入手,探讨双名词偏正结构的解读模式,细致分析该短语的扩散使用与语义泛化过程,并试着总结名词性成分“国民”由指称义向特征义的转化,最后归纳国民短语的发展演化脉络。文章提出了一条基于谓词解读与事件激活的流行短语研究新思路。

元语否定与“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的产生机制89-95

摘要:“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经常出现在有损听话人面子的话语之前,具有面子补救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与“不是”的元语否定功能密切相关。“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中“不是”否定的是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性质的一种判定,说话人将其引述过来并用“不是”否定其合宜性。汉语中的“元语否定一事出有因”语义模型使得说话人在说出“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时总是预设了自己对听话人实施面子损害行为的某种客观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听话人的面子损害,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