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8 17:36:48

当代学生论文

当代学生论文篇(1)

2.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价值主体上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由狂热的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现实主义,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的发展。“个人本位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叛离,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盲目服从长辈,他们崇尚自主自立,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规律得到重视,象征物质利益的金钱有了正确的定位。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又一价值冲突———利益和道德冲突。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旁落,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性的支撑。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而忽视道德,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危机”等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里:少数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毕业生在个人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行业薪酬高、工作条件好和技术水平高的职位严重稀缺,但是据调查,90%左右的医学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等级医院、国有医药卫生机构,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的毕业生为了好择业或者择好业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啃老族”、“宅男”现象在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也有体现,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逐利性的就业观制约着就业愿望实现。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一方面,特别是高校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迅速上升,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有所缓和,但地方院校为了学校生存和扩大影响度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内涵式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长期挂在“嘴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背负着职称压力和科研压力,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只是把“教师”岗位作为纯粹养家糊口的职业,远没有达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这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难以有真实的依据,出现自我价值判断偏高的误区。

2.主观原因。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与现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浮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社会,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择业上就是对个人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冲突时,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数以百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医院,最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农村、社区无人问津,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还深受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支出与回报的计算,这种高期望值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

三、对策分析

1.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要从严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引导医学毕业生到缺医少药的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等。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并给予相应的救济。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代学生论文篇(2)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讲话既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学生论文篇(3)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学生论文篇(4)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使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讲道理:“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仰理念。”当前,我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为国民提供了繁荣的经济基础,但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社会问题的突显,如腐败滋生,道德沦丧,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党的“十”过后,反腐的浪潮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坚决反腐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不光彩的现实,与此同时,在当代大学生中也产生激辩。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现实,能否正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需要让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坚定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2.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做梦”的年龄,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同志曾对青少年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样,“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但“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人才能更深切的见证“中国梦”的整个过程。他们既是“中国梦”的践行者,也是“中国梦”的鉴证人,因此当代大学生更有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革命先贤肝脑涂地、呕心沥血。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努力最终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宣告失败,但他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人的奋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需要当代大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谈及更深的国家和社会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途径由易到难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学校持续的灌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转化成为积极向善的实际行动。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窗口,通过正确有效的传播,可以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内化效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目前开展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课程逐渐沦落为边缘学科,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未真正的深入人心,学生只求顺利过关不挂科就算完成任务。这样一来高校精心安排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课程却成了学生的拖累,不少学生抵触、反感这样的课程。在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通过讲通俗易懂的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可以把思想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紧密契合起来。运用校园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团活动,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可以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灵的罗盘,成为学生情感的寄托。

2.理论联系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现实,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标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革命圣地去参观学习;在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或者工厂做社会调查;在开展人文奉献精神教育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孤儿院或者养老院去献爱心。只有从点滴做起,从社会实践着手,理论联系实际,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目前很多大学都在流行“国学热”,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倒退,笔者却认为是社会发展中的理性选择。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可以引用典故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深深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通过这种方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有内容还有载体,相对目前大学生课堂枯燥乏味的宣教,用传统文化育人效果要好的多。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只有大学生内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应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地位。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大学生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要主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当代学生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6-02

微博、微信、微表情、微心情、微文学……这些伴随微博而衍生的“微文化”对我国以及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关于微文化的内涵和界定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也充分说明了“微”文化的独特性。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在“微文化”的参与认知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不可避免地被“微文化”所影响,在满足大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对微文化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准确把握微文化的双重作用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养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病”。

一、“微文化”概述

(一)“微文化”的内涵

“微文化”诞生于现代社会,体现着后现代思潮,它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得以迅速蔓延,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生活,对人们的三观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义上讲,“微文化”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形式。狭义的解释则特指“微文化”的精神现象。在众位学者的阐释中,我较为赞同张鸿声的解释,他认为“微文化”是“一种由微博衍生而来的,暗含了尚简、崇微观念的各种因形式微小而被冠以‘微某某’之名的微文化所共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该定义突出了“微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取向与特征。

(二)“微文化”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在“微文化”这个特别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实现了绝对的平等,权威在这里得不到推崇,不管是权贵精英还是草根阶层,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个独立、自由的体,可以根据个体的喜好与需求发表言论,也可以针砭时弊,在这里,文化没有所谓的“主流”与“边缘”,意见双方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

2.内容的简洁性和“碎片化”。“微文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内容的简洁且“碎片化”,微博仅限用140字符来表达自己看法,微电影只需300秒的时间进行信息呈现,分分钟的时间人们就可以获得所需知识。为了在有限的字数与时间内创作出既准确又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就需要经过筛选、过滤和加工,而这就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如近年来流行的热词“然并卵”、“不约而同”、“秀分快”等,这不仅是“微文化”尚简崇微的生动体现,也是碎片化信息的反叛表达,把詹姆逊的“拼贴”理论展现得淋漓尽致。

3.传播的快捷性与快餐性,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家有一部电脑,同时微博、微信等各种交友聊天软件、手机应用APP等突破了传统的载体束缚,使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微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

4.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微文化”就是在频繁的信息交互传播中产生的,这种交流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对脸”的方式,个体无需征得对方同意就可以进行复制转发进行分享,还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性十分强。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微文化”之“微”的形式并不代表其作用之“微”,相反,其造成的影响却十足的深重久远。大学生是微文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微文化”的领头人、主力军。在《2013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清楚显示90后成为微博用户的主要构成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则占到了七成以上。因此“微文化”现象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当然这种影响是双面的。

(一)“微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渠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微博、微信发展更为全面普遍,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快速进行信息的查看、学习,其信息呈现形式图文共存,声色并茂,内容幽默风趣而又知识丰富,快速便捷的“微文化”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传播主流思想和进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

2.加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与了解。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6.49亿,而微博用户高达1.76亿,相较于上年同期提高36%左右。而我国大学生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中使用率是最高的,因此,高校利用微博、微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3.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性,首先,“微文化”衍生的新型载体,如微博、微信等不仅为大学生浏览、发表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事,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社会认同的个性需求。其次,“微文化”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为他们接受价值观培育作了伏笔。最后,“微文化”也使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在“阳光”下展开,广大师生可以自主监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这样的交流互动全民参与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4.提升了大学生在高校价值观培育中的针对性,现在许多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教师与学生也会互为微信好友,这样的“微”关系是教师与学校能清楚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一对一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交流,不仅提高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效,同时也能不断完善与改进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工作。

(二)“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1.过度的自由、个性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胚胎”先天畸形。“微文化”崇尚自由、个性,但这背后却是反叛的逻辑,是对社会主旋律的否定、逆反,这种思想极易造成青年人格的陷落,具体体现为冲动的、不理性的情绪左右行为,低俗暴力的语言发泄不满,对现实世界的陌生与冷漠,这种思维与行为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具体表现为:情绪暴戾化。对待事情不进行思考,情感大于反思,而审判大于道德,文化暴民涌现。尤其是微博、微信平台迅速发展后,“微”世界成为民意的一块反映区,在面对某一事件时,一些微友们激烈偏激纯主观的言论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面对法律审判或知名的学术人士进行公正决断时,微民们想左右其结果,简单地认为“人多力量大”,于是裹挟情绪化的言论,试图通过用极端情绪与网络暴力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做有损道德之事,以法律的名义做违法、乱法之事,以不公正代替公正,毫不忌口的谩骂攻击、不遗余力的人肉搜索,这种粗暴愚蠢的行为以及这种过分追求自由、个性的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2.无“微”不至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后天”发展“营养不良”。“微文化”在微友们不断地复制粘贴转发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中,会把观点看法相近的人聚集起来,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就像个回音室,置身于其中的网民会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变得极端,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后果。在微博、微信世界里,极易形成一种不理性的文化氛围,认为自己的言论在网上获得足够多的支持就是社会的真实意见,并借此形成舆论压力,从而造成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政治认同的排斥化。由于微博、微信的主体自由以及言论自由,微观权利也一定程度上掌握在网民手里,加之伴随社会迅速发展而来的一些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一人发言,众人围观,微文字成为了大众倾泻“仇富”、“仇观”等情绪的集聚地,而且不少人对政府抱有怀疑与不信任态度,把国家与自己分离,个人利益被无限放大。

3.价值取向多元化致使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出轨”。微博和微信的开放性与世界性,大量信息呈现多样化、碎片化,造成东西方文化、高雅与低俗文化等不同思潮并存于大学校园。有些国家以文化交流之名来掩盖其文化侵蚀之实,把网络变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渗透于价值灌输的重要基地。此外,国内各种思潮也相互碰撞,如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利用微博作为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当代学生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胸襟、个性、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等均来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往往通过这个社会的大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理性体现出来,而目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精神的典范,但当代的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恶性膨胀,导致了“骄子”们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标指向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的追逐,过多的关注这些形而下层面的收获,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终极信仰的追求等体现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灵精髓却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这种精神素质的流失的一些现象时时触碰我们的眼睛,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虚无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散落的归因分析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主义以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为思想核心,强调对形而下具体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追求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抛弃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青睐于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利。著名学者石元康曾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教育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这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而与怎样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想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在这种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在对知识、技能的追求超过对引导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价值的引导,吞没了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所交给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关理想、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仅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预备者。

(二)功利主义追求的驱动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与制度的大学越来越为人们追求实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学被办成培养“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人们到这来读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几乎成了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奉行商业和经济的逻辑的许多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校园:商行、超市、歌舞厅、酒楼、饭店一概不缺,唯独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腥风血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世俗化,开始追求“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洋”、“学而优则商”,特别是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拜名主义、拜权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程生活的基础,结果把手段的合理性当做了目的性来追求,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依托。

(三)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

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然而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强烈的功利心的驱使,使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在教育内容上,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缺乏对于学生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在教育方法上,多陈旧呆板,少艺术创造;整个教育过程情调控制、纪律、训练、塑造,至少自发、冲动、感染、熏陶,只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理性,而忽视、淡化了人文精神,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科学认识与到的审美的隔离。这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主义的飓风、功利主义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学生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信念、价值之网,如何帮助处在“人文精神失落”、“意义危机”、“价值迷茫”中的大学生建立温厚弥久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重塑大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学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大学教育关注生命、追求价值、活出意义。其实,人本主义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实现心灵转向。孔子重视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为学”以增加知识,“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们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重塑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向导与灯塔,首先就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建构教育的灵魂,寻找教育的真谛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三)重视教育对大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

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意义的存在。追求意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类精神家园。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意义是人生存的依托和庇护所,是人的精神家园。意义的坍塌将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沦为迷失方向的孤独存在物。因此,无论是单个的人还是社会都无法忍受意义缺失的生活。社会倘若不能给其他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因为“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在自然世界开创属人世界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丧失或破坏了通过创造意义、变意义来引导人们的追求的文化功能,社会生活很难不陷入混乱之中。”鉴于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就不应当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技能、技巧,而应当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注。大学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大学教育应当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1997.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J].方法,1998.

[4][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卷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当代学生论文篇(7)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学生论文篇(8)

二、计算机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对当代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很多都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有关。

(一)为西方不良信息的“入侵”提供了途径,干扰了大学生的判断

长期以来,大学心中总存在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西方的思想自由、开放、民主,西方所公布的信息更加真实。正是因为这样,当西方国家利用他们对信息资料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络传播谣言、制造混乱,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等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来宣扬他们的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同时对一些事实真相进行扭曲,从而干扰大学生的判断,让大学生不能够对国家、政府、党产生信任感。

(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造成冲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有很多的信息都会对大学生已经成型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冲击。计算机网络在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用的信息的同时,还混杂着很多与社会伦理道德相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生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上网成瘾,耽误学习时间

在大学中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不是沉迷于上网聊天,就是沉迷于上网看小说或者玩游戏,再或者就是沉迷于网络电视等。他们常常可以坐在电脑前除了解决必要的生理问题一天都不动地方。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同学、老师等的关系出现问题。这样不仅仅是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还会让他们逐渐的变得独来独往、脱离组织,与他人交流出现困难。

(四)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任何电子产品都会产生辐射,而大学生长期面对电脑,他们所接受的辐射将会更多。过量的辐射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生理负担,成为各种相关疾病发生的诱因。同时,使用计算机会对大学生的视力产生影响。如今在大学校园中很少看到一个没有戴眼镜的,然后长期的使用计算机会让他们的视力更差。

三、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辩证的运用计算机

面对如此多的负面影响,同时现在社会也不能够脱离计算机,因此,要让大学生学会辩证的使用计算机。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与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掌握唯物辩证法可以让大学生去辩证的看待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中所涌现出的各种信息。掌握邓小平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的确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大学生们能够从心理上增强对计算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抗性。

(二)学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当代学生论文篇(9)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当代学生论文篇(10)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一篇: 本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 行为金融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