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学语文杂志 省级期刊

  • 42-1021/G4 国内刊号
  • 1000-419X 国际刊号
  • 0.01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学语文是湖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8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学术期刊。中学语文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理论_视点、教学_阅读教学、教学_写作教学、教材_文本解读、课改_课题选萃、课改_课改在线、拾贝_微论、拾贝_随笔

中学语文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现行语文教科书走向分析4-5

摘要:国内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主要有两部:一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两省一市试用基础上修订出版发行,在全国城乡大部分学校使用,俗称人教版或统编版的:另一部是由周正逵先生主编同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只在全国部分城市部分重点中学使用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

构建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6-7

摘要:目前对话理论已成为一种基准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对话”的理念——构建师生间的对话平台无疑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

体验的、实践的与交互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学习观8-9

摘要:建国以来,我们对“课程”有一种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

让学生“品”起来10-12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倡导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体。他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所谓“学习语言”,主要应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

用激情演绎课堂艺术——杨红梅简介13-13

摘要:杨红梅,1968年10月出生,湖北公安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1993年加入荆州市中语会,1996年成为湖北省中语会成员.是荆州市课堂教学能手.荆州市教学论文写作能手。1997年12月被荆州市教育委员会授予荆州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1年8月被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省中语会授予湖北省首批“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称号,2002年9月被全国中语会评为“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现任教于荆州市实验中学。

阅读教学活动的创新策略14-15

摘要:所谓诗意策划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个性研究,对课中活动进行的美好而有情趣的策划,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借助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下达各种活动指令。这无疑是运用言语策略的一种形式。我们知道,相同的话语不同的表达,往往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若能在课中活动的策划阶段就重视语言表达的神奇魅力,对激趣语言、组织语言、交谈语言、归纳语言等进行一些创新。加点感情,加点情趣,一定能在常规的活动中推陈出新,取得奇效。

文学教学的准备策略16-17

摘要: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的文学教育特别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和应试的功能,而在应试氛围日重的今天.文学阅读教学的目标紧紧地定位在考试的目标上。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优先考虑的往往是考试的标准及其说明,而不太从学生主体全面的、个性的、长远的发展考虑,因为后者较难体现明显的“教学效益”,当然,教师们作出这样的选择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语文教材再处理的几种尝试18-18

摘要:首先要敢于增添入选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篇章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它们感动着我自已也感染着学生,但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其容量毕竟有限,如果这类作品仅上一篇或其中一部分总感到不尽兴,教师就可人胆地拓展,引入相关的文章,调动书中手中的教学手段,把这类作品上得让学生如痴如醉、难以忘怀、比如《鸿门宴》。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19-20

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本单元集中叙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俨然穿越时空,跃然纸上,立于面前,栩栩如生。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21-22

摘要:艺术博大精深却无处不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农村孕育的社戏,滋养着水乡少年的浪漫情怀,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上传响的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激荡起生命磅礴的力量,月夜的竹影开启了孩子们对艺术圣堂的向往.婀娜多姿的印度舞者在中国人民心中架设了一道友谊的桥梁,《口技》又让我们领略了民间艺人以假乱真的精湛技艺。

清新通俗话成熟——读刘增山的《秋魂》23-24

摘要:《秋魂》这篇文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清新亲切、通俗易懂。同学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会给人这种感觉的,比如我们刚学过的《最后一课》就让人觉得沉重,《羚羊木雕》或许还有些压抑,而《散步》的题材虽然通俗,主题却显得有点深奥。是什么造成了它们的不同?大家一定想知道其巾的奥秘吧?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探秘之旅”吧。

清静悲凉好个秋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解读25-26

摘要: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郁达夫却以其散文精品《故都的秋》,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

《桃花源记》的心理维度27-28

摘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一个由作家、读者、作品、世界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螺旋式的动态有机系统,从理论上讲,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不能越过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而作孤立的静态的审视,但是对于一部具体作品的解读,人们往往没办法遵从或无须求全责备。更多的是要么从世界透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作者生平了解文章主旨,要么从作品本身玩味技巧风格。从接受者的再创造来挖掘话语蕴藉的多重意义。

做一个平凡而不可复制的我——《我的地坛》释读29-30

摘要:读完《我与地坛》(节选)后,我真正体会到中文真的是一门最具有人性和最富有延展性的一门学科。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是任何功利主义者所无法彻底理解的,它也是实用主义者无法涉足的一个领域。当我们的目光与史铁生这些文字相接触时,我感到这些文字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甚至是多维的。这些灰色简朴的文字始终让我觉得它有着纵深的凹凸感,感觉到流淌在文字下面或汹涌澎湃的情感,或温情缱绻的涓涓体验。

人文主义的交响绝唱——《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读31-33

摘要:公元1616年,一个悲哀的年份,这一年,人类的上空陨落了两颗巨星——我国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卒于同一年。这不仅仅是巧合!代表着东两方文化的两位戏剧精英,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汤公“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沙翁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引起人们的悲愤和敬仰之情。汤公与莎翁共同奏响了一支人文主义的交响乐。

《离骚》中“泽”字注释的探析33-33

摘要:《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皇宫与小轩——《阿房宫赋》与《项脊轩志》之比较34-35

摘要:公元82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写了一篇文章《阿房宫赋》,过去了700年,到了公元1525年,明代古文家归有光也写了一篇文章,叫《项脊轩志》。今天,我们把两篇文章放有一起来阅读,竟不能不为两位文学大家的笔力所倾倒!

“状语后置”的提法值得商榷35-35

摘要:对文言中“战于长勺”,“裹以惟幕”,“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一类句子,人们惯常释作“状语后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讲到“文言句式”时.也把上述现象归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并作如下解释: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而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因此人们称它为“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