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述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高质量标准心肺复苏1057-1058

摘要:源于实施传统的标准心肺复苏(standardc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TD-CPR)时受胸外按压禁忌证限制应运而生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active abdominal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ACD-CPR) ,在应用于STD-CPR禁忌证的同时,因STD-CPR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而损伤肺、胸膜及心脏,限制了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test,CA)患者高质量STD-CPR的实施,影响了CA患者的心肺复苏(e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标准与指南
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1059-1079

摘要:人类这一具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拉开了与死亡进行抗争的大幕。而作为抢救心搏骤停(CA)这一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心肺复苏术(CPR)就成了能使临危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不同部位心脏破裂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1080-1085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不同部位心脏破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AMI并发生心脏破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出院30d的预后情况。根据心脏破裂部位将患者分为游离壁破裂组和室间隔穿孔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20例AMI并发心脏破裂患者,其中游离壁破裂64例,室间隔穿孔56例。与室间隔穿孔组比较,游离壁破裂组患者年龄大(岁:68.88±9.31比63.86±8.68,t=3.039,P=0.003),体重指数(BMI)低(kg/m^2:22.74±2.07比25.21±2.99,t=-5.203,P=0.000),肾功能不全病史比例高(12.5%比1.8%,X^2=4.942,P=0.026),天冬氨酸转氨酶[AST(U/L):76.00(38.33,197.50)比33.50(19.00,137.50),Z=-2.788,P=O.005j、甘油三酯[TG(mmol/L):1.68±0.50比1.36±0.70,t=2.903,P=0.005]、总胆固醇[TC(mmol/L):4.21±0.74比3.87±1.01,t=2.081,P=0.04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mol/L):1.12±0.91比0.91±0.32,t=2.910,P=O.004]和心肌肌钙蛋白I[eTnI(μg/L):18.83(4.48,81.68)比0.82(0.08,8.50),Z=-5.011,P=0.000]明显升高;尿素氮[BUN(mmol/L):7.11±3.11比10.14±6.97,t=-2.999,P=0.004]、脑钠肽[BNP(ng/L):169.00(98.50,485.75)比793.00(478.75,1426.25),Z=-5.739,P=0.000]及D-二聚体[μg/L:219.00(141.00,315.75)比310.50(188.75,532.00),Z=-2.607,P=0.009]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mm):48.58±5.17比53.65±6.63,t=-4.631,P=0.000]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mm):33.54±5.40比37.24±6.53,t=-3.397,P=0.001]明显缩小;室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ZilverPTX紫杉醇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治疗股胭动脉病变1085-1085

摘要:最近,一个由多国研究学者组成的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旨在评估ZilverPTX紫杉醇涂层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股胴动脉病变的疗效。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以下几种比较:主支植入DES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erA)比较,总体植入DES(包括主支植入DES、边支植入DES)与标准治疗[PTA+主支植入金属裸支架(BMS)]比较,边支植入DES与边支植入BMS比较。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与炎症反应的关系1086-1089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及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武警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患者于入院时取肘静脉血,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A;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白细胞介素(IL-6、IL-8);用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两组血清PA、炎性因子、心肌酶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血清PA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A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入选173例AMI患者、86例健康对照者,两组性别、年龄及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组PA显著下降[PA(g/L):0.215±0.056比0.280±0.057],hs-CRP、IL-6、IL-8、hs-cTnT、CK-MB均明显升高[hs-CRP(mg/L):6.63±3.52比2.25±1.45,IL-6(ng/L):38.03±22.43比6.13±3.38,IL-8(ng/L):295.61±98.70比17.24±7.31,hs-cTnT(μg/L):4.789±2.874比0.009±0.008,CK-MB(U/L):244.48±165.54比12.20±5.24,均P〈0.01]。Pe-on相关分析显示,AMI患者PA与hs-CRP、IL-6、IL-8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2、-0.591、-0.548,均P〈0.05),与hs-cTnT、CK-MB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18、-0.149,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A水平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3±0.039,95%可信区间(95%CI)为0.706-0.860(P〈0.05),PA截断值为0.190g/L时,诊断AMI的敏感度为29.63%,特异度为62.22%。结论PA可能参与AMI患者炎症反应过程,对AMI具有-定�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本刊对基金项目标注的有关要求1089-1089

摘要:基金项目指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行业专项基金列出提供基金的单位,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临床重点专项基金建设项目可只列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或各省市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各省市基金标注方法同上。基金项目采用双语著录,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下方。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1090-1094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为人院时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Ⅱ级以上、且病程≥6个月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RD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RDW、LVEF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DW、LVEF对CHF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选226例CHF患者,男性148例,女性78例;年龄26-91岁,平均(61.52±13.27)岁;住院时间14-21d,平均(17.5±3.5)d;102例患者(45.13%)住院期间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心脏病病因、血管紧张素受体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血钾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组RDW明显增大[(13.28±1.07)%比(12.87±1.32)%,t=2.531,P=0.012],LVEF明显降低(0.425±0.116比0.458±0.104,t=2.249,P=0.026),心功能Ⅱ级患者比例显著降低(4.90%比19.35%,X^2=10.451,P=0.000)、Ⅳ级患者比例显著升高(57.84%比41.13%,X^2=6.264,P=0.011)。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与RDW呈显著正相关(r=0.758,P=0.023),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9,P=0.019)。RDW、LVEF评估CHF患者院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2[95%可信区间(95%CI)=0.839-0.925]、0.903(95%CI=0.866.0.941)。RDW最佳截断值为14.20%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早期使用血管加压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影响:VANISH随机临床试验1094-1094

摘要:去甲肾上腺素(NE)是目前推荐用于感染性休克的一线血管活性药物,然而,早期应用血管加压素已被推荐作为一种替代选择。近期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析因(2X2)、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旨在探讨早期血管加压素及NE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影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氯化钾对心室纤颤大鼠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1095-1098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时提高血钾浓度是否有助于心室纤颤(室颤)大鼠转复为窦性心律。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电刺激诱导出持续性室颤的雄性SD大鼠分成两组,于电刺激开始5min分别经股静脉注射0.8mL/kg的2.5%氯化钾溶液(KCl组,n=9)或等体积生理盐水(NS组,n=9),随即行常规CPR,比较两组动物的心电变化特点以及电除颤的影响。结果在CPR过程中,与NS组比较,KCl组室颤自动复律率动物数增加(只:2比1,P=1.000),电除颤成功动物数增加(只:7比3,P=0.026),除颤次数减少(次:1.60±0.79比2.70±0.58,P=0.064),累积电除颤能量降低(J:4.00±3.00比8.30±2.89,P=0.068),自主循环恢复(ROSC)动物数增多(只:9比4,P=0.029),ROSC时间缩短(s:265.10±134.58比421.30±162.06,P=0.096)。在CPR开始时,两组均表现为细颤波形(振幅〈0.5mV);CPR3min时KCl组室颤振幅明显高于NS组(mV:0.92±0.16比0.67±0.23,P=0.030);随复苏时间延长,未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动物室颤振幅再度逐渐减小,至CPR7min时,KCl组和NS组表现为细颤的动物分别为0只和5只。结论提高室颤大鼠血钾浓度有助于升高室颤振幅,促进持续性室颤的自动复律,增加电除颤的成功率,降低电除颤所需的能量。

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流行病学及预后分析1099-1103

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为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宁波市急救中心和绍兴市急救中心接诊的493例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发生地点、初始心律、有无目击者、有无目击者CPR、有无院外除颤、有无院外气管插管、有无院外使用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现场/途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急诊室ROSC、存活入院、存活出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等。分析与OHCA患者30d存活率相关的因素。结果人选493例OHCA患者中男性342例,女性151例;年龄(58.8±21.4)岁;心源性疾病219例,创伤155例,呼吸系统疾病22例,溺水19例,电击8例,其他70例。大部分患者OHCA发生在家里(65.1%)和公共场所(22.7%);55.2%的OHCA患者有目击者,但只有2.6%由目击者进行CPR;初始心律为心室停搏者有78.7%,心室纤颤(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者仅有5.5%;院外除颤率只有6.9%;16.4%在院外接受了气管插管;56.4%在现场或急救车上使用了肾上腺素。急救反应时间为(13.6±8.0)min。4.5%的OHCA患者在现场/途中ROSC,7.7%在急诊室ROSC;只有9.7%存活人院,1.2%存活出院,0.8%在30d时仍在院。30d存活率为2.0%(10/493),0.8%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CPC)1-2级]。有目击者(3.31%比0.45%)、初始心律为室颤或室速(7.41%比1.72%)、目击者CPR(15.38%比1.67%)、院外除颤(8.82%比1.53%)、急救反应时间〈10min(3.57%比0.74%)均能改善患者30d存活率(均P〈0.05)。结论浙江省OHCA的复苏存活率不高,“院外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改进。

本刊对图表的要求1103-1103

摘要:作者投稿时,原稿中若有图表,每幅图表应紧随文字叙述之后排。每幅图表应冠有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机械通气时机的选择及与预后的关系1104-1107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进行机械通气(MV)的时机与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治疗的IHCA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且年龄〉18岁的MV患者。根据患者开始CPR至进行MV的时间分为MV早期组(≤10min)和MV晚期组(〉10min)。观察两组患者CPR开始后24h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疼痛躲避反应和运动反应,以及CPR成功率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等指标。结果最终纳入210例患者,男性13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4±13.17)岁。MV早期组124例,MV晚期组8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律类型及心搏骤停(CA)原因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MV早期组24h有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疼痛躲避反应、运动反应的患者比例及CPR成功率均明显高于MV晚期组(59.68%比31.40%,59.68%比31.40%,54.84%比24.42%,54.84%比24.42%,70.16%比51.16%,均P〈0.01);MV早期组CPR后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MV晚期组(μg/L:478.39±57.21比510.05±62.83,P〈0.01),而血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4±0.72比7.13±0.67,P〉0.05);MV早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MV晚期组(d:24.15±3.04比30.28±4.17,P〈0.01),而存活出院率则明显高于MV晚期组(41.94%比26.74%,P〈0.05);MV早期组出院时神经功能1-2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MV晚期组(44.35%比15.12%,P〈0.01)。结论在IHCA患者CPR早期(≤10min)建立MV有利于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和神经功能预后,提高CPR成功率。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事件的预防1107-1107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否可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尚不确定,因此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将2717例患有中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45~75岁)随机分配到CPAP组(常规治疗+CPAP治疗)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治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论著
降钙素原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1108-1112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及其预测冠状动脉(冠脉)自发再通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确诊为STEMI并在12h内急诊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63例。按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自发再通组(SR组,TIMI血流2-3级)和未自发再通组(NSR组,TIMI血流0-1级),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的血清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生化指标。进而依据PCT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冠脉自发再通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脉自发再通的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预测冠脉自发再通的价值。结果人选263例STEMI患者中,冠脉自发再通77例,自发再通率为29.3%。SR组与NSR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既往史、梗死相关动脉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SR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NSR组(35.1%比22.6%,P〈0.05),PCT、hs-CRP、尿酸(UA)均明显低于NSR组[PCT(μg/L):0.059±0.036比0.103±0.048,hs-CRP(mg/L):3.07±4.13比5.93±7.80,UA(mmol/L):321.4±77.4比354.2±114.1,均P〈0.05]。根据PCT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0.058、0.058-0.078、0.079-0.110、〉0.110μg几组。PCT〈0.058Bg/L组冠脉自发再通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48.5%(32/66)比29.9%(20/67)、26.9%(18/67)、11.1%(7/63),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优势比(OR)=0.432,95%可信区间(95%CI)=0.108-0.863,P=0.016]、hs-CRP(OR=0.708,95%CI=0.516-0.905,P=0.037)是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

微小RNA-1在高糖培养下心肌成纤维细胞致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1113-1117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miR-1)在高糖培养下心肌成纤维细胞致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取1-3日龄SD大鼠心尖组织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选用3-4代细胞并随机分为正常糖空病毒组(CON+Lv-Vehicle组)、正常糖miR-1沉默组(CON+Lv-miR1组)、高糖空病毒组(HG+Lv-Vehicle组)、高糖miR-1沉默组(HG+Lv-miR1组)4组,分别置于含葡萄糖5.5mmol/L(正常糖)或25mmol/L(高糖)的DMEM培养基中,并分别接种含miR-1沉默序列的慢病毒或慢病毒载体,于12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接种病毒3d后病毒转染效率达90%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胶原蛋白Ⅰ和Ⅲ的分泌量,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胶原蛋白Ⅰ和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l轻链3B-Ⅱ(LC3B-Ⅱ)、死骨片重组蛋白1(P62/SQSTM1)、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Lv-Vehicle组比较,CON+Lv-miR1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G+Lv-Vehicle组miR-1表达明显升高(2^△△Ct:1.82±0.17比1.00±0.04),胶原蛋白Ⅰ和Ⅲ的分泌量(mg/L:14.55±0.33比7.28±0.22,157.50±13.22比61.25±8.54)及表达量(灰度值:432.35±56.00比100.00±15.00,320.35±47.00比100.00±15.00)明显升高,MMP-2、MMP-9、LC3B-Ⅱ、P62/SQSTM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灰度值:249.0±21.0比100.0±15.0,142.3±20.0比100.0±16.0,178±19比100±14,378.3±20.0比100.0±15.0),而CathepsinD表达明显降低(灰度值:60±14比1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HG+Lv-Vehicle组比较,HG+Lv-miR1组miR-1表达明显降低(2^△△Ct:1.21±0.10比1.82±0.17),胶原蛋白Ⅰ和Ⅲ的分泌量(mg/L:10.68±0.54比14.55±0.33,87.25±13.55比157�

重组血红蛋白对冠心病大鼠氧供需平衡的影响1118-1122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重组血红蛋白(rHb1.1、rHb2.0)对冠心病(CHD)大鼠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HD模型组、人血清白蛋白(HSA)处理组、rHb1.1处理组、rHb2.0处理组,每组20只。高脂饮食联合脑垂体后叶素注射构建大鼠CHD模型。制模成功后股动脉抽血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0mmHg(1mmHg=0.133kPa),随后各处理组于以60mL·kg^-1·h^-1的速率(20mL/kg)分别输入13.4%HSA、rHb1.1和rHb2.0进行复苏治疗。计算制模前和末次注射垂体后叶素后12h心电图ST段变化值,记录给药0、30、60、90和120min时MAP、心率(HR)、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QSMA)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实验末禁食12h,取血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处死大鼠取心脏,光镜下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制模前后心电图ST段变化值明显增大,TC、TG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rHb两组可明显降低趼段变化值,而HSA无此作用;rHb的短期输入对血脂无显著影响,但可减轻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加快,QSMA减慢,pH值、剩余碱(BE)、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CO3-明显下降。rHb1.1组和rHb2.0组MAP较HSA组升高更明显,且rHb2.0组给药90min和120min时MAP显著高于rHb1.1组(mmHg:80.9±3.3比69.4±4.9,79.2±4.0比69.1±3.7,均P〈0.05);HSA、rHb1.1、rHb2.0处理组给药30minHR即降至正常,明显低于模型组(次/min:534±46、518±28、526±37比609±52,均P〈0.05);rHb2.0组给药60、90、120min时QSMA较模型组明显增加(qv·mL^-1·min^-1:5.6±0.4比3.9±0.6,6.2±0.6比4.1±0.4,6.9±0.7比4.0±0.3,均P〈0.05),而HSA组和rHb1.1组QSMA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

肢体缺血后处理单用或联合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机体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1123-1128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LIpostC)单用或联合亚低温(TH)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后机体炎症反应和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白家猪21只,体重(37±2)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对照组、LIpostC组、LIpostC+TH组3组,每组7只。采用CA-CPR法制备动物模型。CPR开始时,LIpostC组和LIpostC+TH组通过4个循环的肢体加压与解压诱导LIpostC。复苏成功后,LIpostC+TH组通过降温毯快速诱导TH,使体温维持在32-34℃至复苏后4h,随后以1℃/h的速度复温4h;对照组和LIpostC组维持正常体温。记录各组动物CPR期间复苏情况;于CA前15rain(基础值)及复苏后4h内,每2h测定1次血乳酸和氧合指数(PaO2/FiO2),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每小时记录1次数值。于CA前15min(基础值)及复苏成功后2、4、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每组均成功复苏6只动物。3组CPR期间冠脉灌注压(CPP)、复苏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前3组动物血乳酸、PaO2/FiO2、EVLWI、PVPI、细胞因子等基线水平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组复苏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逐渐升高;但LIpostC组和LIpostC+TH组TNF-α、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LIpostC+TH组较LIpostC组进一步降低[TNF-α(ng/L):4h为305±22比343±26,24h为350±29比389±18;IL-6(ng/L):24h为239±14比263±19,均P〈0.05]。3组复苏后2h血乳酸水平达峰值,随后下降;复苏后4hLIpostC组和LIpostC+TH组血乳酸已恢复至基础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mol/L:1.4±0.7、1.2±0.3比3.1±1.7,均P〈0.05)。复苏后4h内,LIpostC组和LIpostC+TH组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科研新闻速递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预测心搏骤停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1128-1128

摘要:最近,日本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凝血、纤溶标志物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能否预测心搏骤停(CA)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研究入选2006年至2012年发生院外心搏骤停(OHCA)并成功复苏和转运至北海道大学医院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