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2 15:38: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篇(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结果,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是符合民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其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 “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创造、总结、积累、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自古“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农耕社会由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在祭拜神鬼、祖先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俗的食物不仅肩负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2.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中保留着民间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将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植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不断流逝的时间用循环的方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生机与活力[3]。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

节日从起源和发展上来看,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完善着,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里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一样,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进化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而意义深远的节日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对自然和神灵力量的崇拜,大多都与民间流传的迷信传说和禁忌有关系;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都给节日文化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在宗教流传以后,其内涵和行为规范对节日的设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也赋予了节日特殊的内涵,如是种种,都在节日的内容里得到了凝聚于升华,让中国的节日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动人传说和独特民俗趣味以及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4]。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当中,中国的伦理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露无遗,而这种伦理情怀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的,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无疑是十分恰当的。通过对节日内涵的了解,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青少年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能将庆祝传统节日作为纽带,将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青少年在体验节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必将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现实社会的某些思潮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儒家自古以来就强调“规矩之道”要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春节通常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谈生活联络感情的契机;中秋节将团员作为庆祝的主题,倡导全家人聚在一起;重阳节则提醒人们要注重尊老敬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逐渐的淡漠。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的存在成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平台。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越来越发单,而人深处闹市却常常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人与人直线距离越来越近而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不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既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寄托,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照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所处的环境,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所以,传统节日对青少年建立谐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加过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期间,举国上下一排欢腾,男女老少阖家同乐,呈现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例如,端午节这个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行纪念的日子,其中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代表,端午节中有很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这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阳节、除夕节等节日中饱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又增加了诸如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2]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1-02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源于农时,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有的是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有的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1.鲜活生动的服饰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历来讲究衣冠上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其内容、节日仪式及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重衣冠、重礼仪的传统。

2.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农业文化特点,节日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最初是人们庆祝丰收的喜悦日子,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基本一致。所以在每个特定的节日里,不同民族、不同的作物生产,就呈现出丰富的节日饮食。

3.礼仪结合的仪式文化

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而祭祀是中华礼仪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数都起源于祭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在古老的祭祀过程中有一整套严密的仪式,使得最终固定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庆祝并实现,仪式的固化从而强化了节日的意义。

4.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

敬天保民的思想体现了最淳朴的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节日农耕文化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期间的相关节日仪式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节日仪式大多与祭祀仪式相关,人们在祭天祭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期盼得到天地自然的恩惠,体现出了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5.丰富的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透视出的审美追求,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当中,人们通过节日仪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特别的东西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而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节庆仪式中都展现出美的品质,可以概括为:人情之美、艺术之美和意境之美三个方面。

6.神秘的宗教意蕴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传统节日更是源于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为节日文化的形成、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浓烈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凝练,已经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社会心理认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爱国精神的民族。而传统节日是人们表达爱国情怀最自觉的一个特殊仪式。如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族人民盛装出席,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期盼国运昌盛、发达和家庭美满、幸福的对联,人们在爆竹声中互致问候、同享欢乐。

(二)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和谐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文化中处处彰显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春节当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在驱疫避邪的古老传说之外,更强调的是合家团圆的意义;还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接灶神、送灶神等都有严格仪式,期盼灶王爷能把吉利带给人间,还有扫尘、洗浴、贴门神、放鞭炮、派发压岁钱等,处处透视出人们在严谨的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敬畏和珍视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畏和珍视生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和人格方面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相当一部分节日实际上都是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报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际上就是讲究孝悌,表现出对生命平等的珍视和敬畏。

(四)崇尚人伦亲情

崇尚人伦亲情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人伦亲情是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节日通过特定的节日仪式礼节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从实践的角度让人们在家庭内部践行尊尊亲亲的礼数。

三、高校的德育中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一)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化,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仪式作为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在节日期间聚拢了人气,节日文化也通过节日仪式的集中展示,传递出节日的特定文化内涵。仪式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成为人们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传统节日庆典仪式的演示,让学生们直接走进了传统节日的心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祭奠和敬重,寄托对死者的追忆之情,趋利避害,寄托着对丰收、吉祥、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表达了人们最朴实的价值观念。

(二)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挖掘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如传统节日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物象符号、节日诗词等,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讲座;也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大讲堂。具体内容可以从每个节日文化中选取,也可以进行节日之间的比较讲座。

(三)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课题研究

学术界可以发挥人员、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对相关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召开传统节日文化学术会议,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与相关民俗机构合作开展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整理、资料收集及课题申报工作;开展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

对传统节日文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研究的同时,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外延,要拓宽视野,进行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把节日文化与地理学、建筑学、气候学、天文历法等交叉研究,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脉络,为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认同感而发挥作用。

(四)编写传统节日文化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充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精神文化。高等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利用节日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尝试研究制定传统节日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资源编写传统节日文化系列读本,使学生系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在书籍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几个原则,以保证节日文化书籍能真正发挥实效。首先是通俗性,要保证文化读本的通俗;其次是故事性,传统节日与宗教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节日传说故事,可以以故事为线索展开;最后要突出文化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在文化读本中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方便节日文化在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兴趣。

(五)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是为了加深德育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亲身实践活动,体会庄重的仪式、劳动艰辛、敬天保民、孝敬长辈等的历史渊源,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在设计实践主题时,使活动贴近生活并与学生的志趣相投。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观念的蝉变、文化发展多元化对节日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失缺。赋予高校德育机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实施来推动高校德育机制的变革,既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为创新高校德育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传统节日现状

在信息爆炸,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全球化现象日益明显,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冲击,特别是西方文化。“洋节”热闹的气氛确实很吸引当代的大学生,在那种氛围中,可以使年轻人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满足了年轻人的心理需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高校中中国传统节日的开展形式过于单调,难以引起人的兴趣。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人们渐渐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节日,它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以及道德内涵。而就在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几个传统节日中,文化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只有食物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这几个节日的来历,背后的历史,以及内涵,知道的只有该节日对应的食物。比如大家只知道春节吃团年饭,却不知道它的来历,知道端午吃粽子,却不懂它背后的历史代表什么,知道中秋吃月饼,却不明白中秋节最根本想要传递的是家人团圆的内涵,如此一来在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只做到了“民以食为天”这一句古语。

2 高校主题活动意义

2.1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通常含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爱国的深刻内涵。如果把中国传统节日的这种思想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势必会激发教学对象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让大家知道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之情。由此让学生们继承这种爱国思想。

2.2 继承传统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尊老爱幼,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非常重视纲理伦常,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字经有言:“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而中华民族中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毫无疑问就是春节,其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家人团聚。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中秋节,无论是家人一起吃月饼,还是在一起赏月,其实要表达的也是合家团聚的美好愿望。

2.3 秉承中华传统理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视生命的存在,时时刻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重视生命的态度对于现代人生命意识的态度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沉溺于享受生活,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便觉得了无生趣,精神上缺乏信仰。而古代人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所以多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也可以让学生秉承中华传统理念。

2.4 对德育教育有帮助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为当代社会培养人才。德育教育问题不但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也关系到学生的性格养成。但是因为高职高专类学校,创校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导致了该类院校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因此在校园中很多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轻视品德的培养。因此通过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来教给学生们传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理念,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具体的作法

3.1 注意创新

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洋节”在中国确实是越来越热,传统节日却越来越淡,这不得不说与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关的,传统节日虽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却没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表现方式,缺乏浪漫情怀,因此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也是理所应当的,而“洋节”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它富有浪漫情怀,也给了年轻人宣泄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想让传统节日真正地融入生活,就必须让其表现形式有所创新。

3.2 有所取舍

我国的传统节日加起来也有百个之多,因此在选择作为校园主题活动的时候必须做到有所取舍才能更好地突出目的,要做到在顾及教学目的和社会影响的同时拥有典型性。通常来讲高校选择大型的节日(春节、中秋、清明等)会好一些,因为这些节日本来就已深入人心,有大众的认可作为基础,再在其中融入教学理念,更容易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3 开展实践

当大家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寓乐于学,既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具体来说,可以在重阳节组织大家登高远眺,登高的同时体验文化内涵;在元宵节时组织大家动手做灯笼,然后精心举办一个灯展,灯展结束后评比最佳的灯笼,让大家切实地体会到元宵节的活动内容,还可以在灯展的过程中举办猜谜活动,猜中谜底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参与这些活动。

3.4 开发教育意义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全能型人才,其中道德修养必不可少。具体说可以找到能体现对生命尊重的节日来表达,比如说重阳节的登高远眺,可以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风光,心胸也会感到宽广,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再比如说清明节的祭祀祖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以此重新来审视自身,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这些传统节日本身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现如今不得不承认高校中有很多学生心理过于脆弱,承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打击,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4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是非常好的做法。在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来进行道德教育。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让其在今后的道路中发展得更好。

篇(4)

2、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篇(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基础广泛深厚。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些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其中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则一脉相承、历久弥新,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

无论情势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前,我们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去年底国务院已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让人民身心得以休整的同时,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文化的自觉。这为我们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开辟了新的思路。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建首善自京师始”,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在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理应积极前行。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精华,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时代内涵,创新形式载体,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节日气氛中充分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大力发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节日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宣传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主题、内涵、内容、形式、载体,以及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篇(6)

一、开发“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编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动,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体育课程,张扬中华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深远,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以让学生“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比如赛龙舟、蹴鞠、放风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校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帮助学生认识这项活动,并教会学生抖空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些节日活动,既了解节日文化,又激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民族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对不同节日、以及反映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比如清明节的古诗词诵读中就涉及了有关祭扫、踏青、传统体育活动、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学校根据清明节习俗将清明诗歌进行分类,编印了《清明诗单》。

3.民族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课程中也融入了节日的文化特点。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学习《赛船》,通过学习和表演唱,让学生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中年级通过学习祭英烈的歌曲,学习前辈的英雄事迹;高年级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加入一些节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4.民族民俗课程,体味中华底蕴

针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况,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诠释节日文化。比如,详细介绍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汉代。又如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还会介绍有关节日的饮食文化,比如为什么在端午节包粽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5.民族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

学校开发了节日绘画系列课程,让学生动手画出节日的画面,从色彩、形态方面直观认识节日的场面和气氛。比如画敬老爱老图、画龙舟、制作小挂件等,还给一些古诗进行了诗配画的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落实“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传统节日分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日坛小学的“中国节日培育学生民族情结”的教育内容中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五个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所有的节日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比如,讲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吟诵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节日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介绍人们在节日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气氛;讲解节日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过这些节日。比如介绍春节时,就详细介绍了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饺子、三十守岁、逛庙会、“破五”的饺子,一直到元宵节的元宵和花灯,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春节活动和文化。

2.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行为

篇(7)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传承着整个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诉求,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追求和谐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浓厚的贵人伦、重感情的特点,注重塑造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众多节日包含的特定文化感情和习俗中,处处流露着人们对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如春节期间,串亲访友送祝福是我们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祈愿家庭和和美美、国家政通人和;中秋节以家庭团圆为主题,强调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和谐是其主要内容;重阳节敬老孝亲,给长辈送祝福和温暖,尽显人伦情谊。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的印记。因此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重要的节令人们都会采取相应的习俗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以此方式,一方面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激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另一方面也祈愿自然更加善待人类,驱灾避难、降福人间。比如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植树造林,反映了人们催护新生、热爱大自然的鲜明主题;重阳节人们喜欢登高,感受天高气爽,欣赏自然风光,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弘扬孝道和感恩

中国大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孝道”和“感恩”等伦理情怀。如每年春节不变的“回家过年大军”都充分说明我们对父母或长辈的尽孝和感恩。而一到端午节,我们就不可避免地想起孝女曹娥的故事,由此端午节也得了一个别称“孝亲节”。

3.彰显浓郁的爱国情思

传统节日是华夏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其文化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我们对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和高度认同感,镌刻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如每年的新春佳节,国人和海外的华人华侨都遵循着同样的祖训,以同样的形式展示同样的文化,充分表现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清明节我们遥祭先人介子推,感悟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的崇高的爱国节操。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蕴涵着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价值观念,在培育青少年学生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精神资源。

1.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而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并最终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特色节日文化。宣扬真善美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儒家思想的糅合、普世百姓对节日文化的敬仰与践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架构模式。因此,认真挖掘和整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青少年学生充分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将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学生德育素材,为青少年学生德育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

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传统”而不“僵化”,它植根于民间,同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化于民间,同时它非常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不断深化和延展节日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以爱国主义、感恩孝亲、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文化内涵,是公众最容易接受和认可的德育载体之一。因此,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减少青少年学生对德育的抵触情绪,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弘扬和传承的意识,从而增强德育的活力。

如今,在多元文化激荡中,中西方文化竞争和冲突加剧,利益化和功利化思潮对部分青少年学生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理想缺失、信仰迷茫、道德滑坡、人生颓废等,因此如何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品格,是道德教育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亲和力和渗透性强、影响持久、文化样式丰富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营造活泼、轻松的德育氛围,提高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

3.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人文精神下滑已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我国各层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涵盖了追求和谐、爱国主义、人格修养、感恩孝亲、自强不息等文化内涵,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塑造积极向上的进取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完善的人格,对青少年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

4.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节日文化衰微和遭受冷落的现状日益严重。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狭窄,对西方文化的崇尚度越来越高。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日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推崇,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功能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学校渠道

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2]因此,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类学校应努力打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载体,让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接触、认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最后形成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在实践中强化自我德育意识。

第一,坚持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纳入青少年学生培养体系,以构建良好的德育平台。学校应站在繁荣传统文化和加强青少年学生人文教育的高度,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教育通识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中,通过编订系列教材和读物、聘请优秀师资、开辟节日文化宣传和实践空间等途径,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第二,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突出其德育价值和功能。学校在传授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其文化源流和文化精神,将其中蕴含的人伦教育、人格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以精彩的案例和优美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中了解其文化真谛,感受其文化魅力,并进而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才能,铸造学生的行为。

第三,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活动,提升自我德育意识。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将节日文化教育继续推向深处。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搭建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如举办节日文化讲座与论坛,组织学校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举办中华传统节日美食节、感恩节,开展传统佳节民间采风调研活动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学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组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让学生根据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以自己的理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总之,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切实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

2.社会渠道

社会力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对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实效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在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时也必须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美、人性美、德性美,努力营造一个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第一,注重文化载体建设,创建教育基地,培育节日文化产品。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能只靠简单的、纯粹的精神层面的说教,还必须有让人置身其中的文化载体进行体验。因而注重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建设,将本地域或本民族所有重要节日的历史和现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是文化传承和发挥教育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载体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创建静态的文化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建筑物等予以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创建动态文化展示舞台,以游园会、庙会、灯会等予以展示。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站、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把传统节日创造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产品,注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增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染力。[3]

第二,尊重传统,追求传统节日文化的本真。中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延续至今,首先因为它保留了人性和文化中最有力的、最健康的、最本真的东西。因此,社会各方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都必须尊重传统,反对任何不负责任地颠覆、玩弄传统节日文化的行为,避免过于夸张或渲染不当的商业绑架传统节日行为。要让节日过得有文化,有精神,有传统,[4]尽力展示传统节日“贵人伦”的特质,以给青少年学生传承节日文化、增强德行修养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三,善于创新,充实节日文化内涵。现如今青少年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传统节日仪式和符号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新的节日仪式和符号创新又不明显或者不具有吸引力。[5]在青少年学生眼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只是简单的“吃”或“消费”文化,没有创意也没有新奇感。因此,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优秀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是繁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提升其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总之,利用传统节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将传统节日文化与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巧妙对接,既能让青少年学生浸润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里,又能推陈出新,升华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让传统节日重现光彩,让传统节日文化薪火相传。

――――――――

参考文献

[1]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佘双好,田贵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政工研究动态,2008(7).

篇(8)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篇(9)

爆竹迎春,灯市如昼,清明雨纷,檀香袅袅,七夕鹊桥,中秋团圆……风起云落间,仓促流转,这是我们的节日,不变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们被快节奏的社会困在高墙之内,与传统遥遥相对。人流裹挟着一切前进,我们随波逐流――把在2月14日送巧克力、鲜花,称为浪漫,把去吃德克士、麦当劳、肯德基,叫作长见识,把吃牛排、西餐,当成身份的象征。这是个幸运的时代,我们资源丰富,生活富足;这是个不幸的时代,传统正在逃离,传统文化日益枯竭。

泱泱中华,巍巍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熠熠生辉。现如今,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难以体现其真正的意义。最为讽刺的是我们的不少传统节日却在韩国、日本得到了有效传承。当痛斥韩国将端午节“占为己有”时,我们是否想过那些传统节日在我们这里都已经淡漠了,我们早已经忽视了节日背后的内涵。传统节日用深邃的眼眸注视着我们,满含悲痛,扼腕叹息。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的洪流淹没。一些传统节日也在洋节的侵袭下被人们渐渐遗忘,一道墙阻隔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这墙正有越垒越高之势,挂艾草、插茱萸都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值得深思。

就文化思想而言,中西方文化体现了内涵的不同。而在不同文化的对接与碰撞中,我们应该看到“洋节日”注重外在氛围,传统节日则强调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一代代人汲取。对此,我们应该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多一份文化担当,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良知的民族文化守望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有言:绘事后素。没有文化的渗透,再高的建筑也只是空壳子;没有文化的滋养,再富有的人也是一根不会思考的芦苇。

民俗研究专家张利民曾说:“传统节日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那种深厚的历史内涵根深蒂固,不是几个洋节就能颠覆。”张利民的话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意义。现在需要做的是,停下过快的脚步,走出洋节的高墙,莫让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莫要失去我们最独特的民族色彩。

拥抱传统节日,让中华大地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让中国永远地屹立在世界东方!

【教师点评】

篇(10)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振兴传统节日,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弄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在笔者看来,传统节日首重人伦亲情。春节也好,清明也罢,抑或是中秋、重阳,从古至今,贯穿这些传统节日始终的一直是浓浓的人伦情义。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敦亲睦邻,这些人伦方面的价值观都在传统节日的仪式化行为中得到了体现。比如,春节、清明、中秋,中国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这彰显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再比如,过年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则透露出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那句著名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直接道出了人伦亲情与传统节日的关系。

因此,传承振兴传统节日,留住传统年节习俗中的文化记忆,就要抓住“人伦亲情”这个关键词。回家过年就是人伦亲情。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也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为了吃饺子,而是为了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节日中对人伦亲情的留恋成为习惯和传统,那就形成了文化。中华传统年节习俗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虽然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潜移默化地产生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比如,在老人的记忆里,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场面仍珍藏心底。这是什么?这就是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所以,如今我们过年,不能再像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过年时那样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气氛和载体上。一旦激发起、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就会长留心底,温润终生。

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许多人觉得现在年味淡了,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归根结底,这缘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功利为算筹,就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伦情义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让过年节时的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是个大课题。

此前数千年,过年时都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近年来,“压岁钱”越来越成为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对象,“压岁钱”的变异反映了功利心与人伦情之间的消长。要去功利化就要对其进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当儿女的小时候已经从父母等长辈那里接受过了“压岁钱”,他们长大后工作了,反哺长辈,在过年时给他们发个红包,表达一下祝福,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现吗?这样一来,过年时“红包”的文化含义就立刻厚重起来。

说起红包,不得不提这两年风靡神州的手机抢红包大战。最初几年,抢红包的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淹没了过年时的人伦亲情。而今年则有了改进,抢红包活动开始与家人团聚、人伦亲情挂上钩。这给了我们启示:振兴传统节日,要大胆采用现代方式。不管是过年,还是过其他传统节日,都应该欢迎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欢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这个大方向。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借过年节之机开展家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进人伦亲情,也能丰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还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过节时的文化环境,还要忙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如家风、家教。有条件的家庭,在今后过年时可以搞年度总结赠言,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让其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这种家庭文化,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 若干代积累下来就会成为家史,这比单纯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适应现代生活

有青少年说,传统节日是跟家人过,没意思;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当传统年俗逐渐消失,过年变成在家里“坐冷板凳”时,过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许多。相较之下,过洋节的花样却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疯狂、一起娱乐、一起放松。这就要求,春节等传统节日,在过法上要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多策划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过年或者过其他传统节日成为大家一起参与的狂欢。

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何不可以扩大到跟朋友一起过呢?举行团拜活动,就是大家一起过节的一种形式。目前,单位团拜,已经在开展,但都在过年之前。过年之时也可以开展多层面的团拜。开派对,AA制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那样就可以把过节的气氛营造得很轻松活泼。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也可以团拜,邻里也可以团拜。亲戚间可以“轮流做庄”,每家几年轮到一次;邻里团拜可以由社区组织,大家参与。那样,大家既可以一起过年,也有利于密切邻里乡亲关系。

再比如,春节和元宵节时,逛庙会已发展成为新节俗,可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都远未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关主管部门需要花大力气创新庙会的形式和内容,要能吸引人,要给孩童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家快乐。北京的一些庙会已经在改变。天坛和地坛庙会分别恢复了祭天和祭地的仪式。北京龙潭公园文化庙会围绕动感、现代风格,结合冰雪、棋类、重竞技、非遗等内容,打造了包括文化、体育、民俗、低碳等各种内容的活动演出。庙会还可以跟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使其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会为庙会提供丰富的资源。

上一篇: 抽样调查定义 下一篇: 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