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47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1)

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历史选择、现实需要。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并且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着先人的各种价值理念。在从唐以前的以儒法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向唐以后的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演变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普遍的价值观。总结起来可以用“仁”、“义”、“中”、“和” 四个字来概括,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价值目标,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道德原则,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德规范,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些内容,在儒家思想中,他是把道德实现的途径建立在行为实施者的内在反省和自我约束中,不是源于类似制度和法律似的外在控制,而是源于发于心,又归于心的内在自觉。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和道德模式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儒家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德政思想等,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道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佛家文化中的”善“思想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入人心,并以一定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载体传承下来。他是中国特有的,习惯化的、生活化的思维模式。比如 “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辩证思维模式,管中窥豹、举一反三的整体思维模式,直观体悟的直觉思维模式等。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也不易破坏,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须符合这些固定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才可能得以有效推行。而且,这些思维模式以生活化的行为习惯和美德表现出来。比如休敦和睦、互敬互爱的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社会美德;忘私为公、爱国忠君的国家美德等。这些习惯和美德已经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选择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失败经验和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首先,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背弃造成的失败经验所证明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破坏史或者变革史。无数仁人志士对包含社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刻变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割裂和毁弃。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传统文。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吸收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其软弱的阶级属性,最终失败。,无数青年学生打着科学、民主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开始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砸碎了旧有的精神桎梏,也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支离的破碎不堪。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四旧”,不分青红皂白进行了抛弃和鞭打。在这个过程中,历经千年养成的文化基因、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日渐稀疏,思想走向混乱,信仰走向迷失,价值追求成为无源之水,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遵循传统文化,并充分重视对其深刻挖掘、提炼和利用,才能在价值观领域找到正确路径。

其次,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具体中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相结合,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第二次中国化。这两次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比如,在解放前中共创办的《中国文化》杂志、的《新民主主义论》 都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复兴要求。改革开放后,“十六大”强调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明确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届六中强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十以来,更是多个场合反复地论述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我们党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重视。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

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中国,多元化思想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甚嚣尘上。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充斥其中,导致社会很多人信仰缺失,价值观畸形。这些世情、国情、民情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意识领域问题突出,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怀疑共产党,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资本化、民主社会主义、等右倾化思想,极大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接地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来解释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建立在大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基础上的。文化强国的建立,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思想积淀和精深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文化基因。发现和继承这些文化基因,宣传这些文化内环,形成文化自觉,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面临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得以解决,必须综合多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第一妥善处理。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植于我们的固有文化和历史传统,善于从中发现相比于其他文化的优劣之处,扬长避短,开放包容,增强文化自信,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大力弘扬。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价值,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导悟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深度融合,化为一体。这就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活生生的具体措施,与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生活里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脱离枯燥无味的是书面语言,走向社会生活,发挥其思想润化,行为指引、道德选择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

[2]郭日铎.侍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我们独特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在很大程度上与之契合。无论是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亦或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观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一个倡导,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在富强方面,古人很早就看到“富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即表达了“政在使民富”的思想;在民主方面,中国古代虽是封建专制社会,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中也包含了许多民主元素,如“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君舟民水”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思想都具有朴素的民主性,在近代起到民主启蒙作用;在文明方面,该词最早见于《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一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善、谦”等都属于文明的范畴;在和谐方面,古代的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如儒家的“和为贵”,墨家的“兼爱”“尚同”等都蕴含着深厚的和谐文化基因。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目标层面提出的第二个倡导,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等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平等方面,孔子早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墨家的“兼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中国古代也不乏关于公平的论述,荀子认为:“公生明,偏生暗。”房玄龄明确提出:“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同样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集中表现为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提出:“明法制,去私恩。令必行,禁必止。”

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价值层面提出的第三个倡导,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思想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苟利国家,不求富贵”,“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儒家推崇“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规范,“义”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还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都表现出古人对敬业的高度认同。我国古代对诚信思想也极为推崇,其最早出自儒家,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有曰“诚者,天之道”。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待人接物方面,儒家注重对人的友善品德的培养,“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等都明确表达了该思想。

以上只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资参考的部分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借鉴。当然,由于时代不同,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善于古为今用,对它进行现代诠释,以适应我国国民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

无论从理论来源、思想内容还是时代高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远远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理论来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理论文化成果,所以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既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反映全国各族人民普遍愿望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又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吸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还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实现了“三个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与超越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3)

党的十报告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深厚文化土壤,失去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的文化土壤,涵养的重要源泉

凡事无本不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牢固的基础和根本。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传统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的方法不可取。如果不以合理的眼光正视过去,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传统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礼仪贯穿它发展的整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追求,都是在传统文化养料的滋养下产生、发展、创新,完美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追求国富和民富的统一,尤其是在百家争鸣的格局结束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学派主张民为邦本,强调富民保民。他们认为国富与民富是统一的,国家的富强不能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民富是国富的前提,国富只有奠基于民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保障。虽然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民主有本质区别,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的一些合理要素有可能成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论基础。

(二)传统文化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思想一向注重道德教育。儒家思想中的“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即所谓的“道法自然”。孟子提出“五伦大道”,即“父子有养,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归纳总结了要实现社会思想,家庭和睦必须遵循的五条规律。中国古代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奉行“温、良、恭、俭、让”的德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国家的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道德养分,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赋予其新的内容与特色,要认真吸取传统文化关于思想和道德的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和潜在的时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延伸和创造性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当其冲应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不能全盘的否定,也不能没有选择的继承。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时代特色,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延伸。同时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意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应遵循客观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思想。

《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孟子.滕文公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下就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中华民族素有Y仪之邦之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礼仪文化和德性文化,过分崇尚伦理道德的现象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显现。中国自古重伦理道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但是对法治的轻视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重礼治,轻法治”的现象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不能否认中国古代也有“法治”思想,但是其意义却与现代“法治”不同。我们不光打破了二者对立的格局,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目的,满足现代人对公正、自由、民主等权利的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对传统“礼治”文化中束缚人、压迫人的糟粕因素的超越,极大限度的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4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当今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许多理论界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要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首先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经典论述,分析他们一生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所要培育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本国传统与面向世界相结合的产物。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道德准则,它影响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已经完全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从国家、社会、公民等三个层面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顾并温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国、天下的阐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华传统的古诗句无不体现了家、国、天下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将现代文明与传统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能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形式出现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提出来,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进行翻新,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适应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成为现阶段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来约束国家、社会、公民等不同的层面,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的。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总结而出的经验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源于自己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准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存有一些瑕疵,但更多的是至今仍然影响着全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海德格尔曾设想道:“是不是有朝一日一种‘思想’的一些古老的传统将在俄国和中国醒来,帮助人能够对技术世界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呢?我们之中有谁竟可对此做出断言吗?”笔者认为,在中国醒来这个问题上,能够有力回答这一设想的,当属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然而,对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支撑。例如,《论语》里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汉代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都彰显了传统文化中治国、修身、齐家的智慧和理念,这些都是不同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也积极倡导爱国精神,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的习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要求。寻根问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大概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现代化的解读,这样的价值观念完全根植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为历代社会发展所借鉴,促进了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吸取养分。 

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最早见于《管子》,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处世态度,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在不同的理念下对以人为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使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及社会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智慧?是因为中国人很早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就是要以人世管理为主,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依然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促进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其次,做到以德为本。以德为本的反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传统文化理念中的以德为本是在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的内涵及价值观念,与德行息息相关,只有坚持以德为本,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其中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培养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上千年,其中的优秀成果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对于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领导干部的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的尺度,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和工作观,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和作风。

目前,绝大多数党的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西方腐朽不良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扭曲和错位。他们经受不住金钱、利益、权力以及美色的诱惑,丧失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把党纪国法抛于脑后,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祸国殃民,最终堕落成人民的罪人。孔子云:“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也就是说凡是身居上位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老百姓的表率和楷模。如果上位的人德行高尚,那么老百姓就不会隐藏错处;如果上位的人不贪利,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为利益而争斗。因此,广大领导干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表率。只有领导干部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育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1.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土壤当中,才有生命力、才有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凭空设想,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既有着必然的现实基础,又源于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个文化根基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润滑剂、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原动力。它虽然历经五千年甚至更长时期,但如今,依然存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其文化根基必须植根于中国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

2.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这是由文化的传承性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党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特别是“诚信”,孔子曾经讲过“民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并把“信”作为“无常”之一。后来,孟子将“诚”与“信”结合起来,并提出了道德修养论。因此,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再如,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和谐”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孔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每个人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那么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就会出现。虽然与儒家思想分歧较大,但道家同样极为推崇“和”的思想,如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以及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无不揭示着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因此,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3.传统文化对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文化,其论述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关于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其在治国安邦、品行修养等方面的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重视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礼记·大学》中倡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忧国忧民,极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壮士俱欢颜”等,无不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传统文化中“修德”、“克己”“正身”等思想能够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在物欲中不随波逐流,在诱惑面前能坚守心灵的道德防线。这些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传统文化塑造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接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各个渠道,探索有效方法运用于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做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也不乏专制主义、君贵民贱、人治高于法治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这些对于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塑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运用传统文化培育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在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积极进步,在今天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并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求相结合的内容。

2.增强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领导干部不愿意学习,更反对学习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没有学习的必要。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不仅在特定的时挥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其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都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研读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领导干部不仅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还有助于加强个人修养和人格锤炼,增强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执政观,在无形中能够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家人和群众。为此,第一,我们有必要鼓励领导干部多学习传统文化,多读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第二,将传统文化纳入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体系,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第三,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等在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3.发挥组织文化的熏陶作用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简单的说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良好的组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组织文化也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从物质文化建设角度,组织可以结合地域传统文化对单位环境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工具。比如在单位文化墙、展板、文化宣传栏等文化传播平台上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秀作品以及《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作品;在走廊、墙壁等张贴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等。从制度文化角度,可以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关管理和教育的优秀思想,建立健全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中要注重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比如古人的“慎独”思想,也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以律己,不做任何违反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情,这些思想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精神文化角度,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精华,是组织文化中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增强精神文化的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6)

同志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掀起了文化浪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培养阶段,容易受到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转型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重利轻义、诚信意识淡薄、文明礼貌缺失、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而拓展新的文化思想,加深文化底蕴是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类别及内容,依托时代背景,探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默许遵守的正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内核。

1.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疑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是大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其中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转化,从重礼治、轻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化尤为显要,由此可见,二者的内在层次是紧密呼应的。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2.剖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主体,映射其传统文化之传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以往传统文化思想注重先人后己的内敛态度,致使在文化熏陶不够强烈的事态下,偏执、片面的理解不能满足人们的思想与物质需求,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薄,这使得西方“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表现为:加剧的功力心理,对利益与自我关系注重的无限放大,以及自身文化、文明框架的内部镂空。致使社会中出现局部道德滑坡、优秀思想文化觉悟黯淡的现象。青年学生应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避免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节拍中被冲淡、被漠视。

3.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宣扬博爱的同时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谦恭礼让,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魍澄幕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思想有利于青年学生发现人性美、健康生活。因此,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明晰其对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核心影响,为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知识型、价值型以及制度型,传统的价值型文化传承,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真切笃实地践履。因此,价值型传统可以切实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制度型传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骨架,可以说制度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与控制作用。传统的君民共处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阻碍,渗入了朴实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与忠君爱国传统。这种传统有力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 “和谐”、“文明”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探析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决定了其在现实中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探析多种路径,保证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产生积极作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现实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

1.充分利用校园课堂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高校应将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给学生。首先,高校应从理论修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传授文化知识之余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负起导向作用。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担负起表率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以端正的思想与切实的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得到学生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其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平添校园中传统文化气氛,例如: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与论坛,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

2.通过社会实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片面性、灌输式的机械教学,运用灵活、人性化的自主实践式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倡导同学在实践中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例如参观历史遗迹、组织文化学习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3.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导作用

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思想的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载体,在大学生舆论主渠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用“网言网语”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倡导同学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递作用,在互联网上发起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主题实践活动。

4.加强家庭文化气氛,引导青年学生思想

家庭教育不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同时是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信仰的养成基地。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视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认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采取开放式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将来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大胆创新和主旨深化打下基础,努力发展、追求卓越。

然,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个长期渗透与影响的过程,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从各个渠道入手,以影响力带动认同感、以实践性作用行动力,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方法运用于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构建为宗旨,实现文化品牌卓越、社会和谐先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5.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北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2.

[3]余福海,张晓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G],北京,北京大学,2014.12.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7)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我国存在的社会道德、社会意识,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括当代我们一直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体现着华夏民族热烈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质。从其本质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则思想,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出具体的结果。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指导中,一直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例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中我们也可以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有着延续的赞叹和敬仰,在敬仰的基础之上,以传统美德为践行标准,一一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属于当代的东西,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来看,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升华与创新。它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吸取,也不盲目地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腐朽产物,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科学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教育良好结合。所以,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他们获得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它培育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结论:中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汇贯通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沉淀,愈久弥香。要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梳理文化本身,掌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什么方面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滋养内容。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和创造的,满足不同的主体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所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衡量,从中进一步挖掘涵养的能效。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践行。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的现状意识材料。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的正式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后,呈现出的伴随性的社会意识状态。它既可以有历史线索,同时也是当代优秀文化、精神的产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为了服务于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甚是,从中挖掘具有当代的价值的东西,找到现实价值,用它来滋养和运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文明是改造人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综合。从狭义上来说,文明是精神文明,主要指思想上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文明指的是狭义中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则可以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升。校园中不乏出现插队、不说敬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包含民族精神的礼仪之地,中华文明的利益享誉海外。《周易》有云,“内文明而外柔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提升道德水平与行为操守。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知耻、明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从文明、礼仪入手。不能让当下的大学生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从而渐渐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礼仪风范、改善其不文明的举止,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

3.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范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有着内容空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本身讲究实践,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容易与实践脱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入人心,借助有效的工作手段来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升果效。

所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不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果效。但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规划上,要明确组织分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来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8)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广大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中的作用 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阅读与大学生通识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断层问题研究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对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促进作用的研究综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当代文化认同视阈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鹏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基础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理论,2015(16):256-258.

[3]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J].宿州学院学报,2015(9):1-3.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9)

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场景

古代典籍曾指出,“传者,相传继续也”“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无论是“传”,还是“统”都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以及前后相继的关系。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清晰地了解到两千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能清晰的把握文化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能通晓每一个汉字的音形演变过程,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发挥了记事、载道、化人的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谁也不能脱离传统而生存,因为我们还在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当我们能够独立开展社会实践的时候,传统文化已经通过社会化教育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思维习惯中了。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109)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些“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它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3个层面12个方面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富强”的思想底蕴;“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则为民主的内涵;“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对文明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最明显的标志,等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呈现出新的气象,形成了新的传统。郑永廷等人指出“民族文化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还包括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2]。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共同构成了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晚于广义文化而出现的文化子系统,本质上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反思、甄别、借鉴而形成的价值观教育,涉及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确立或改变。作为社会共同体得以存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对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主流观念、抵制错误思潮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当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这种统一有着内在的逻辑基础,毕竟它们两者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都是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二者存在诸多相关性。这些内在的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1.在教育对象上,都注重人格塑造。传统文化的“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在价值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培养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主体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对于君子人格的设计蓝图,历代中国人接受最广、吸收其他人格模式优点最多、在中华文化广袤沃土中扎根最深、与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叠面最大。”[3]君子人格之所以异于别的人格,在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样的人能够“坦荡荡”“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能够“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能够“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能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君子人格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社会现实而形成,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君子人格在今天也同样需要,它是人的现代化在道德上的体现。

2.在教育内容上,两者存在一致性。用什么样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育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始终是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不但在古代社会得到大力弘扬,在当代中国也极为需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中的革故鼎新、实事求是、天人合一等,传统美德中的精忠报国、见贤思齐、礼义廉耻等,人文精神中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俭约自守等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安顿人的心灵、抵制西方消费主义的诱导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曾广受批判和轻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当我们对“道德滑坡”“价值失落”等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时,才发现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文化基因正隐藏于此。

3.在教育方法上,都强调以文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用纯政治的形式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不但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而且会有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工作者的声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板起面孔的生硬说教,而应该是内涵丰富的文化滋养。当前,学界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的回归文化性,用文化的方式来濡化人们的思想才容易被理解和遵守。文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是“悟”,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道德理性来自觉自察,实现内在超越;外在的是“化”,通过柔软的方式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教育者主动认同价值观念。不管是内在的“悟”还是外在的“化”,都需要锲而不舍地“积”,最终实现由少成多、由小变大,由量变达到质变。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沉淀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意识,以潜在的方式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要切实发挥其对人的价值共识凝聚、精神状态提振、和谐心理培育的作用,就不能不重视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内在统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其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1.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本民族文化认识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相对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还需要拓展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话语体系等。很多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言必称希腊”,动辄就是外国学者怎么说的,对自己的珍宝却不认识、不熟悉或了解不多,真可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如何重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对其弘扬、传承,让中国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深受传统文化浸染走出来的中国人一定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有抱负的胸襟、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各种挑战。

2.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和现代的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表述,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忠于信仰、坚定理想、顾全大局、甘于牺牲。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近,从其萌芽至今只有100年时间,它以其历史真实性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勇于前行。我们要把这种红色精神变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价值指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践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还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如指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P16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由于传统文化是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作为社会存在的,用它来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受者来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有利于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篇(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下一篇: 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