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12-1430/R 国内刊号
  • 2095-4352 国际刊号
  • 3.0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是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天和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国际交流、专题讨论、论著、研究简报、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临床病例讨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重症呼吸专题
D-二聚体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769-774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评估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收治的成人C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将患者分为Ⅰ~Ⅴ级组,根据30d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PSI评分、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FIB、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PSI评分与D-二聚体、CRP和FIB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499例CAP患者中男性298例,女性201例;年龄(63.4±17.8)岁;PSII.V级分别为77、80、104、162、76例;30d死亡32例,病死率6.4%。PSIVI级和V级组男性多于女性,PSl分级各组间PIJ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WBC、D-二聚体、CRP均随PSI级别增高而显著升高(E=3.810、X22=102.361、F3=7.070,均P〈0.01)o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较大(t=-4.773、P〈0.001),PLT降低(t=3.026、P=0.003),WBC、PSI评分、D-二聚体、CRP水平明显升高(t1=-2.545、t2=-8.421、Z3=-6.947、t4=-3.770,均P〈0.05)。另外,老年(≥65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65岁)患者(Z=-5.338,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SI评分与D-二聚体、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5、O.260,均P〈0.001),而与FIB无相关性(r=-0.062,P=0.170)。PSI评分、D-二聚体、CRP单独预测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95%可信区间(95%CD=0.802~0.914]、0.867(95%CI=0.812~0.922)、0.732(95%CI=0.641~0.823),PSI评分联合D-二聚体预测死亡风险的AUC提升至0.905(95%CI=0.867—0.944),均P〈0.001。PSI截断值〉122分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

本刊对中、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774-774

摘要:论著类、综述类文稿需附中、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采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统计值)及结论(Conclusions)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其中结果部分应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综述类文章可采用指示性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亚低温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775-779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亚低温干预对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因肺部感染所致ARDS患者,纳入年龄18~70岁且存在人工气道、需机械通气、无明显凝血功能异常者;排除肿瘤、烧伤、心脏疾病、血管相关性疾病及3个月内接受血管手术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人选患者分为非控温组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根据治疗原则进行原发病治疗,给予呼吸支持、各器官功能支持及对症治疗等综合处理;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以全身降温方式将患者中心体温(鼻咽温)在1h内快速降至34~35℃。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或中心体温达标1、24、48、72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静脉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含量,并计数循环内皮细胞(CEC);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及7d存活率。结果共人选56例患者,非控温组32例,亚低温组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PaO]FiO,等基线资料均衡。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APACHEⅡ评分、EVLWI、PVPI、VEGF、CEC、TNF-α逐渐升高,PaO2/FiO2、SP—A逐渐降低。亚低温组治疗24h起APACHEⅡ评分(分:16.34±4.27比19.24±5.95)、EVLWI(mL/kg:12.17±2.26比12.39±4.71)、PVPI(15.40±10.95比16.08±10.24)、VEGF(ng/L:127.92±31.49比159.12±40.67)、CEC(个/pL:4.15±1.79比5.70±2.38)、TNF-α(ng/L:147.18±48.85比257.17±40.84)即较非控温组�

糖皮质激素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价值780-784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SCAP合并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29)和糖皮质激素组(n=29)。两组均给予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抗菌药物、对症、祛痰等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每日1次,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1、4、8d氧合指数(PaO2/FiO2)、C-反应蛋白(CRP)变化,影像学改善情况;以患者出院或死亡为截点,统计体温控制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及28d病死率;观察新发高血糖、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基线资料均衡。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FiO2均逐渐升高,糖皮质激素组治疗8d时PaO2/FiO2明显高于常规组[mmHg(1mmHg=0.133kPa):426.46±86.97比363.00±83.9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P均逐渐降低,糖皮质激素组治疗4d、8dCRP明显低于常规组(mg/L:95.78±47.38比124.72±51.01,57.60±47.44比88.85±48.18,均P〈0.05)。糖皮质激素组治疗4d、8d影像学好转率明显高于常规组(55.2%比27.6%,75.9%比51.7%,均P〈0.05),体温控制时间(d:3.94±2.39比7.22±3.1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h:13.64±6.47比28.34±12.56)和住院时间(d:28.50±8.61比36.21±15.26)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均P〈0.01),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3.39±2.62比16.16±5.85,P〉0.05)。两组28d病死率均为10.3%(P〉0.05)。糖皮质激素组新发高血糖(10.3%比6.9%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及转归的评估价值785-789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诊断与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心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VAP分为两组,记录患者上机时、诊断VAP时(非VAP患者取上机〉48h至停机前最差值)和停机前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NE水平、炎症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及转归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E对VAP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最终VAP组入选38例,非VAP组入选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VAP组和非VAP组上机时血清及BALF中NE水平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血清NE(μg/L):67.04(63.00,75.75)比69.OO(63.75,75.00),BALF中NE(μg/L):96.26(85.26,176.01)比95.26(86.76,107.11),均P〉0.05]。连续监测结果显示,非VAP组机械通气过程中血清及BALF中NE水平无明显变化,而VAP组诊断VAP时血清及BALF中NE水平较上机时明显升高[μg/L:157.00(153.04,165.75)比67.04(63.00,75.75),178.04(153.00,188.25)比96.26(85.26,176.01),均P〈0.05],VAP临床治愈后准备停机前血清及BALF中NE水平明显下降[μg/L:75.67(64.51,110.55)比157.00(153.04,165.79),95.50(66.56,183.02)比178.04(153.00,188.25),均P〈0.05]。对VAP组诊断VAP时的NE进行四分位数分组,发现血清及BALF中NE水平越高,CPIS评分越高,机械通气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均P〈0.01)。与非VAP组比较,VAP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均明显升高(均P〈0.01)。VAP患者BALF中NE水平与WBC、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和PCT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789-789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西医结合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789-789

神经通气耦联指数联合B型钠尿肽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790-795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通气耦联指数(Nvc)联合B型钠尿肽(BNP)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4例准备撤机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当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rain,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记录SBT0、5、30min时膈肌电活动(EAdi)、NVC、BNP、NVC/BNP、呼吸浅快指数(f/VT)、气道闭合压(PO.1)及f/VT·P0.1,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对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64例患者中撤机成功37例,撤机失败27例,撤机失败率为42.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lI)评分、通气时间及撤机前呼吸力学、肺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撤机成功组比较,撤机失败组SBT30rain心排血指数(cI)明显降低,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明显增高(CI(mL·s-1·m-2):49.68±9.67比54.51±8.84,GEDVI(mL/m2):747±47比711±37,EVLwI(mL/kg):7.07±0.81比5.42±1.26,均P〈0.05]。与撤机成功组比较,撤机失败组SBT30min时EAdi显著升高(μV:22.00±7.81比17.30±8.70,P〈0.05);SBT5min和30min时NVC显著降低,BNP显著升高[NVC(mL/μV):19.5±7.3比32.8±20.6,17.8±5.6比34.5±18.8;BNP(mg/L):271±84比232±65,309±76比249±70;均P〈0.05];SBT0、5、30min时NVC/BNP均显著降低(mL2·ng·μV-1:133.1±59.6比181.2±52.3,84.7±54.9比157.2±102.8,62.5±33.4比151.2±105.3,均P〈0.05)。EAdi、NVC、BNP、NVC/BNP均以SBT30min时对撤机的预测价值最高,AUC分别为0.701、0.819、0.741�

超声心排血量与PiCCO监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796-800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于成功放置PiCCO管路后即刻(0h)和24h,先使用热稀释法进行PiCCO监测,获得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然后再用USCOM法监测相同参数,均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两种方法测量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Bland—Ah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31例重症患者,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9~89岁,平均(48.1±36.3)岁;体质量(68.7±17.5)k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1.2±3.1)分。使用USCOM监测的CO、CI、SV、SI均显著高于使用PiCCO监测值[CO(L/min):6.32±1.98比5.86±1.72,t=4.887,P=0.000;CI(mL·S-1·m-2):61.68±20.17比56.84±17.34,t=5.189,P=0.000;SV(mL):61.9±19.7比57.0±16.9,t=3.977,P=0.000;SI(mL/m2):36.84±12.67比33.33±10.79,t=4.278,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CO、CI、SV、SI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95、0.798、0.837、0.827,均P=0.000)。Bland—Ahman分析显示24h前后CO变化值平均为0.1L/min,95%可信区间为-0.62~0.80。结论使用USCOM与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差异,总体显示USCOM监测值高于PiCCO监测值,但相关性良好。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800-800

跨肺压导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最佳呼气末正压选择的临床研究801-806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用跨肺压法选择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需行机械通气的早期(发病≤3d)ARDS患者。充分肺复张后,调整PEEP至30cmH2O(1cmH2O=0.098kPa),每5min降低3cmH20,直至降为0,在PEEP递减过程中分别采用跨肺压法、最小死腔分数法、最大顺应性法、最佳氧合法选择最佳PEEP,观察最佳PEEP对呼吸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影响。结果共纳人28例ARDS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45±12)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1±9)分;氧合指数(PaO]FiO,)为(165±76)mmHg(1mmHg=0.133kPa)。①在PEEP递减过程中,跨肺压(Ptp)逐渐下降,PEEP为(9.6±2.3)cmH:O时呼气末跨肺压(Ptp—e)〉0,为(1.3±0.3)cmH2O;而肺静态顺应性(Cst)先逐步改善后有所降低,PEEP为(11.5±2.4)cmH,O时Cst最大,为(50±8)mL/cmH2O。PEEP为(18.0±2.5jcmH20时PaO]FiO2最高,为(312±99)mmt/g;与Ptp—e3.00—5.99cmH20比较,Ptp—e〈0时PaO]Fi02显著降低(均P〈0.05)。PEEP为(10.1±2.2)emil20时死腔分数(VD/VT)降至最低,为0.52±0.05;与吸气末跨肺压(Ptp—i)0~2.99cmH20时比较,Ptp—i≥15cmH20时vD厂vT显著增加(均P〈0.05)。②跨肺压法、最小死腔分数法和最大顺应性法选择的最佳PEEP、Ptp—i、Ptp—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最佳氧合法(均P〈0.05)。跨肺压法、最小死腔分数法和最大顺应性法选择最佳PEEP时的Cst较基础状态和最佳氧合法显著改善(mL/cmH2O:46±7、47±9、50±8比30±8和35±10.均P〈0.05)。跨肺压法、最小死腔分数法Pa02/FiO,(mmHg)均高�

本刊对图表的要求806-806

摘要:作者投稿时,原稿中若有图表,每幅图表应紧随文字叙述之后排。每幅图表应冠有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连续性动态监测分流率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价807-811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动态监测分流率(Qs/Qt)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成人ARDS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特征、人口学资料及生理学参数,并按照28d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人院后立即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连续监测ARDS患者7d内Qs/Qt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Qs/Qt判断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共人选46例ARDS患者,死亡20例,存活26例。ARDS发病1周内,存活组Qs/Qt在早期呈上升趋势[1~3d分别为(23±6)%、(27±6)%、(28±9)%],4d起呈逐渐下降趋势[4—7d分别为(27±5)%、(25±4)%、(19±4)%、(16±2)%],而死亡组Qs/Qt呈逐渐升高趋势[1—7d分别为(28±7)%、(30±3)%、(33±6)%、(33±11)%、(34±5)%、(33±6)%、(35±6)%];5d起死亡组Qs/Qt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o两组氧合指数(Pa02/FiO2)于ARDS发病1周内波动均较小,存活组1—7dPa02/Fi02(mmHg,1mmHg=0.133kPa)分别为167.37±43.98、180.55±39.90、174.27±35.47、188.64±39.74、252.54±49.22、239.35±25.63、248.93±45.64,死亡组分别为168.65±35.54、182.31±32.36、159.80±34.39、176.97±31.75、200.69±45.33、185.98±36.47、175.43±30.98;死亡组5d起Pa02/FiO2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5dQs/Qt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8,95%可信区间(95%CI)为0.777~0.999(P〈0.0001,z=13.13);当Qs/Ql临界值为2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90.0%。5dPaO2/FiO2判断患者预后的AUC为O.790,95%CI为0.577~0.928(P=O.0021,Z=3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标准化物理康复和住院时间: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811-811

摘要: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物理康复治疗可能改善急性呼吸衰竭(呼衰)患者的预后。为比较规范化康复治疗(SRT)与常规护理对急性呼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Wake Forest Baptist医疗中心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衰成人患者(平均年龄58岁,女性占55%),并随机分配至SRT组(n=150)或常规护理组(n=150)。

4种方法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效果比较812-816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颈部透光法与导管厘米刻度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法确定气管导管插入位置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3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进行全麻经口插管的成人患者,麻醉诱导后直接用喉镜插入导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n=30),分别采用导管厘米刻度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支镜法和改良颈部透光法(将自制光纤引导红色激光导管定位器用于导管定位)确定导管位置。插管时各组患者依次采用屈曲位、中立位、后仰位,测量3种头颈位时导管顶端至隆突和气囊后缘至声门的距离;记录各组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气囊后标记线法确定导管位置的30例患者中有6例在直接喉镜下未见到声门,未能完成定位;其他3种方法均按照要求完成定位。①患者由屈曲位变为后仰位时,隆突一管尖距离逐渐延长,而气囊一声门距离逐渐缩短;当患者处于屈曲位和后仰位时,导管厘米刻度法测量隆突-管尖距离较纤支镜法明显缩短(em:1.44±1.14比2.11±0.54,3.01±1.18比3.80±0.71,均P〈0.05),也较改良颈部透光法略有缩短(om:1.44±1.14比1.93±0.81,3.01±1.18比3.45±O.91,均P〉0.05);当患者处于中立位、后仰位时,导管厘米刻度法测量气囊-声门距离较改良颈部透光法、气囊后标记线法、纤支镜法明显延长(em:3.07±1.08比2.28±0.76、2.29±0.90、2.49±0.86,2.64±0.94比1.82±0.72、1.81±0.94、2.02±0.91,均P〈0.05)。与纤支镜法比较,改良颈部透光法在3种体位下测量的隆突-管尖和气囊-声门的距离均较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呼吸机管路更换频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817-821

摘要:目的调查呼吸机管路不同更换频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探讨适宜的更换频率。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抽样调查研究方法,人选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接受有创机械通气≥3d的患者,根据患者更换呼吸机管路频率分为3d、7d和10d组,比较各组患者呼吸机管路致病菌检出率及VAP发生率。结果入选98例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方式主要为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其中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8~86岁,平均(51.97±17.56)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咳嗽功能及应用糖皮质激素、肠内营养、雾化和镇静剂治疗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组间危险因素一致。3d组呼吸机延长管、呼气端、吸气端、积液杯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36.7%、36.7%、33.3%、33.3%;7d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3.0%、67.6%、62.2%、62.2%;10d组4个管路部位的细菌检出率均为90.3%。说明在同一更换频率下,不同管路部位细菌检出率基本一致,且呼吸机管路使用时间越长,管路细菌检出率越高(x2值分别为20.599、19.879、21.975、21.975,均P=0.000);而且呼吸机管路使用时间越长,VAP发生率越高,3d组、7d组、10d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6.7%、59.5%、77.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86,P〈0.001)。以3d组为基准,7d组VAP发生率是3d组的15.950倍,10d组VAP发生率是3d组的18.333倍(均P〈0.001)。结论呼吸机管路使用时间越长,管路细菌污染程度越严重,VAP发生率越高。

血液病患者ARDS严重程度:远期预后结局和早期预测因素821-821

摘要:血液病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严重性促使临床医生需要更加认真考虑医学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有学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访了143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随访期超过5年,所有患者接受机械通气超过24h。该随访研究旨在确定影响远期预后结局的因素,特别是评估这些患者ARDS严重程度,以及确定早期[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第一个48h3ARDS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

重症H7N9禽流感合并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分析822-827

摘要:目的初步分析重症H7N9禽流感患者合并急性肺源性心脏病(AC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将数据完整的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ACP定义为右心室扩张合并室间隔矛盾运动,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CP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之间临床表现、呼吸机参数、床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21例重症H7N9禽流感患者中发生ACP6例,发生率为28.6%。ACP组患者从出现流感症状至发生ACP的中位时间为11.00(6.25,20.50)d;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发生ACP当日心率最差值为(102.83±20.53)次/min,平均动脉压最差值为(81.83±12.14)mmHg(1mmHg=0.133kPa),氧合指数最差值为(132.40±74.90)mmHg,SpO2最差值为0.863±0.051;除SpO2外各指标与非ACP组最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P组患者从使用呼吸机至发生ACP的中位时间为3.50(1.75,6.75)d,呼气末正压(PEEP)及气道平台压(Pplat)明显高于非ACP组lPEEP(cmH2O,1cmH2O=0.098kPa):15.17±3.71比11.73±2.57,Pplat(cmH2O):27.50±1.05比23.09±4.37,均P〈0.0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感染性休克发生率略高于非ACP组(83.3%比53.3%,50.0%比26.7%,均P〉0.05)。ACP组电轴右偏的比例较非ACP组明显增高(83.3%比13.3%,P〈0.01),中一重度三尖瓣反流(TR)及下腔静脉(Ivc)塌陷指数〈50%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CP组(100.0%比60.0%,P〉0.05;100.O%比20.0%,P〈0.01),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及IVC内径明显大于非ACP组[TRPG(mmHg):45.00±8.65比28.01±9.02,IVC内径(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