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on(Electronic Edition)

  • 11-9309/R 国内刊号
  • 2095-123X 国际刊号
  • 0.24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周围神经疾患、临床研究、短篇论著、综述、病例报告、教学视频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65-68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发病24h以内人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对其SAA1基因rs12218多态性进行分析,根据基因型分为1Tr组、CT组、CC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部动脉血管内膜并测量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SAA、IL-6和TNF—a水平。对各基因型组问IMT和血清SAA、IL-6、TNF-a进行比较。结果CC、CT基因型较1Tr基因型IMT、SAA、TNF-a【、IL一6水平均显著增高(F值分别为32.173、276.14、351.02、78.08,均P〈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AA与IMT、TNF—d和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71、0.73,均P〈0.01)。结论SAA1基因rsl2218CC基因型患者可能通过显著升高血清SAA水平,从而上调血清中TNF—a和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促使颈动脉炎症水平加重,颈动脉IMT增加,最终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生。

坦度螺酮与帕罗西汀治疗癫痫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比较69-73

摘要:目的比较枸橼酸坦度螺酮与帕罗西汀对颞叶癫痫合并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采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68例颞叶癫痫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坦度螺酮组(A组,34例)和帕罗西汀组(B组,34例)。在常规抗癫痫药物基础上分别给予坦度螺酮或帕罗西汀,治疗疗程为12周。通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癫痫发作次数、常规实验室生化指标及体格检查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1)焦虑抑郁比较:给予2种药物治疗4周和12周后,A组与B组中HAMA评分(A组,治疗前:17.32±2.21,4周:14.34±2.11,12周:10.46±1.89;B组,治疗前:16.92±2.42,4周:15.53±1.98;12周:11.84±2.73)、HAMD评分(A组,治疗前:21.83±2.02,4周:17.25±2.74,12周:12.18±2.93;B组,治疗前:21.76±2.28,4周:18.68±2.35,12周:14.21±2.13)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4周、12周HAMA评分(4周,A组:14.34±2.11,B组:15.53±1.98;12周,A组:10.46±1.89,B组:11.84±2.73)、HAMD评分(4周,A组:17.25±2.74,B组:18.68±2.35;12周,A组:12.18±2.93,B组:14.21±2.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癫痫发作比较:治疗12周末,坦度螺酮组与帕罗西汀组癫痫发作次数均显著下降,有效率分别为76.47%和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比较:坦度螺酮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1例、胃肠道不适2例、嗜睡1例;除此之外,帕罗西汀组还包括便秘2例、性功能障碍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76%、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事件�

不同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调查74-78

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院不同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70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1)精神卫生、临床、医学检验、公共卫生和口腔5个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总分比较,在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总分(F=8.784,P〈0.01)、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和攻击行为(F=6.768,P〈0.01)、精神病的治疗希望(F=2.784,P〈0.05)、患者的社会价值(F=4.147,P〈0.01)、回避精神病患者的问题(F=2.624,P〈0.05)和对精神病患者的限制(F=8.582,P〈0.01)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在精神病的病因(F=0.368,P〉0.05)、对精神病患者的包容程度(F=2.265,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精神卫生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的总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74.68±5.46US.76.42±5.58,t=5.264,P〈0.01)。结论(1)医学院不同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差异巨大。精神卫生专业、临床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相对积极和包容。(2)精神卫生专业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无显著差异。(3)来自农村的医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更积极和包容。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基础研究
螺旋藻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脑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影响79-82

摘要:目的从脑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角度探讨螺旋藻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实验组,模型组、实验组小鼠腹腔均注射D-半乳糖120mg/kg和亚硝酸钠100mg/kg制备AD模型,正常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同时给予实验组灌胃螺旋藻多糖67.0mg·kg-1·d-1,连续8周,在给药第8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生化指标测试。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实验组120s内跨越平台的次数(3.9±1.90,3.8±1.41vs5.9±0.47)明显减少(P〈0.05),在目标象限的探索时间[(26.93±5.20)s,(27.25±5.79)vs(9.54±1.21)s]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57.00±6.89)pg/g]相比,正常组[(42.75±5.23)pg/g]、实验组[(48.14±8.13)pg/g]小鼠脑部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均减少(P〈0.05),脑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结果显示,D-半乳糖联合亚硝酸钠诱导AD可降低复合物(CI,CⅢ,CⅣ)活性,螺旋藻多糖可抑制复合物(CⅢ,CIV)减少(P〈0.05)。结论螺旋藻多糖可影响AD模型小鼠脑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可能使ATP的合成增加。

左乙拉西坦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83-88

摘要:目的研究突触囊泡蛋白2A(SV2A)配体左乙拉西坦(LEV)对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第一部分:将20只SPF级C57BL/6小鼠分为三组:手术组(wT组,/2=6),腹腔注射(150mg/kg)LEV60min后手术组(wT.LEV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模型后检测脑组织损伤情况。第二部分:体外进行C57BL/6小鼠海马神经元培养后通过氧糖剥夺建立缺血神经元模型,A组不添加上清液正常培养,作为对照组(n:3),B组添加野生型C57BIM6小鼠的CD8+T淋巴细胞激活后的上清液进行体外培养(n=3),C组添加穿孔素基因敲除C57BL/6Prf-/-小鼠的CD8+T淋巴细胞激活后的上清液进行体外培养(n=3),D组培养液中加入穿孔素抗体(n=3),分别检测各组神经元活性。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后24h:WT—LEV组小鼠神经行为评分(Longa评分)低于wT组(1.82±0.74VS.2.81±1.03,P〈0.05),wT—LEV组小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小于wT组[(11.29±2.30)%椰.(25.21±5.31)%,P〈0.05],WT—LEV组小鼠脑组织凋亡细胞数比率低于wT组[(49.05±15.49)%US.(77.73±12.77)%,P〈0.05]。(2)离体培养缺血海马神经元24、36、48h时,B组的MTT标记的阳性细胞相对数和A组相比均明显减少(24h:76.93±4.48强94.57±4.17,P〈0.05;36h:63.10±12.80郴.94.57±4.45,P〈0.05;48h:41.33±9.76郴.93.07±4.54,P〈0.05);D组的MTT标记的阳性细胞相对数和A组相比在共同培养24h和36h均没有明显降低,在48h时出现明显降低(76.53±6.73椰.93.07±4.54,P〈0.05);在共同培养从0h开始至48h时,c组的MTT标记的阳性细胞相对数和A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减少。结论SV2A配体LEV对小鼠急性脑缺血一再灌注的神�

丁苯酞预处理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89-92

摘要:目的 探讨丁苯酞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印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丁苯酞预处理(NBP)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前1周按400mg·kg-1·d-1NBP预处理。在缺血2h,再灌注24h后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TLR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示:sham组为0分,NB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1.62±0.15)分]显著低于IR组[(2.33±0.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体积测定显示:NBP组脑梗死体积[(164.3±7.5)mm3]小于IR组[(186.5±10.1)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BP组脑组织TLR4蛋白(9.1±1.1)及mRNA(10.2±1.3)均较IR组TLR4蛋白(14.4±1.3)、mRNA(15.6±1.4)表达降低(P〈0.01)。结论丁苯酞抑制TLR4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综述
脑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93-96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健康的热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代偿,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也为神经介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脑侧支循环决定患者个性化治疗的选择,为相关科研提供广阔的前景。本文对脑侧支循环的概念、生理和生化基础及其对急慢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脑微出血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97-100

摘要:脑微出血(CMB)是脑内微小血管破裂或渗漏所致,使含铁血黄素及脱氧血红蛋白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亚临床损害。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卒中、脑白质疏松、认知功能损害等与CMB有密切联系。其中高血压、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CMB检出率较高,且分布各有特点。CMB是引起脑梗死复发、出血性转化及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同时,CMB可能对再发脑出血有预测价值。CMB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其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对CMB的形成和有效防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脑卒中后谵妄的研究进展101-104

摘要:脑卒中后谵妄(PSD)卒中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PSD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生物学机制包括梗死、M型胆碱能活性下降或脑部基础病变累及特定的皮层下通路受损等。目前尚无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就PSD的概念、发病率、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高血压病伴焦虑障碍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105-108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血压的波动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焦虑障碍可以引起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是高血压促发与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降压药物疗效,从而不利于高血压的预后。高血压和焦虑障碍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造成血压波动,影响血压变异性。高血压伴焦虑障碍患者通过两种疾病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加重血压变异,造成血压变化节律的紊乱。对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障碍患者同时进行降压治疗和抗焦虑治疗可能改善血压变异性,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更好地改善预后。

社区老年人群伴发抑郁和(或)焦虑的研究进展109-112

摘要:社会老龄化进程使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社区老年人群心理问题最多见的是抑郁和(或)焦虑障碍,因诊断标准、测量工具等不同造成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性,老年期抑郁和(或)焦虑发生率大致为11%-49%。老年期抑郁和(或)焦虑受社会人口学、个性、躯体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老年期抑郁和(或)焦虑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及心理支持等),但因药物的可接受程度和非药物治疗专业性的局限而不利于广泛推广,今后研究方向应在提高全科医师对精神障碍识别率基础上建立并推广简便、易操作的社区心理干预模式。

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113-115

摘要: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的发生率非常低。目前治疗此类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回顾了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病例报道,分别就此类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显微外科治疗、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其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儿童热性惊厥海马MRI的研究进展116-119

摘要:海马是人类记忆功能编码和提取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组织器官,是儿童热性惊厥发作时的主要损伤部位。频繁或长时间儿童热性惊厥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与海马硬化有关,尤其是与颞叶癫痫(TLE)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关。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一些高级MRI技术包括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迅猛发展,对儿童热性惊厥海马损伤的诊断提供了帮助。该文就MRS、多b值DWI、DTI和SWI主要测量指数在儿童热性惊厥海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P糖蛋白与难治性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120-123

摘要:作为ATP-结合盒跨膜转运蛋白的其中一员,P糖蛋白(P-gp)扮演着清除外源生命体和细胞毒素的生理屏障角色。它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功能多样,充当血脑屏障破坏后的第二屏障。研究发现,P-gp与难治性癫痫(RE)密切相关,是RE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综述P—gP的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调控机制及其与RE的关系,为RE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提高RE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意识障碍的神经递质及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124-126

摘要:意识障碍(DOC)包括植物状态(vs)和微意识状态(MCS)两种层次。意识的平衡取决于两种氧依赖的生物化学轴——氨基酸轴和单胺轴。本文综述了唑吡坦、巴氯芬、左旋多巴、溴隐亭等药物治疗DOC的作用机制,阐明了DOC研究在神经递质机制方向的展开,并对药物干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经验交流
边缘叶脑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127-128

摘要:边缘叶脑炎(1imhicencephalitis,LE)指选择性累及边缘性结构(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结构),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意识、认识改变,常伴有以痫性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目前对L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脑部MRI、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结果,LE依据病因分为感染性LE及自身免疫性LE,后者又分为副肿瘤性LE和非副肿瘤性LE,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大量非肿瘤自身免疫源性LE,此类LE是可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