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Brain Diseases and Rehabilitation(Electronic Edition)

  • 11-9309/R 国内刊号
  • 2095-123X 国际刊号
  • 0.24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周围神经疾患、临床研究、短篇论著、综述、病例报告、教学视频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脑梗死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某些临床和基础问题-

摘要:在人类战胜疾病的过程中,针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始终处于基础和前沿的位置.作为一种发病率最高、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从组织细胞水平发展到基因分子水平[1],针对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有许多临床和基础问题值得探讨.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病程满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登记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评估残疾程度、社会支持度和有无合并卒中后焦虑或抑郁情绪;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活质量.数据描述采用百分数或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采用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筛选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了86例脑卒中患者.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婚、人均月收入≥2000元、住所楼层低于3层、卒中后病程在6~12个月、无卒中后焦虑、无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低和社会支持高的患者分别较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t =2.963,P<0.01)、单身(t=2.656,P≤0.01)、人均月收入<2000元(t=2.104,P<0.05)、住所楼层在3层及以上(t=2.411,P<0.05)、卒中后病程在3~6个月(LSD法均值差=3.801,P<0.01)、合并卒中后焦虑(t=3.624,P<0.01)、合并卒中后抑郁(t=4.934,P<0.01)、残疾程度高(r=-0.719,P<0.001)、社会支持低(r=0.409,P<0.001)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残疾程度(t=-10.441,P<0.001)、社会支持度(t=4.113,P<0.001)和卒中后焦虑(t=-2.376,P=0.020)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住所楼层、卒中后病程、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和社会支持度显著影响着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生活质量;其中,残疾程度、社会支持和卒中后焦虑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组织化医疗对住院卒中患者卒中病死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化医疗对住院卒中患者卒中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建立卒中单元时段(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SU组,2147例)与未建立卒中单元时段(2004年3月至2007年2月)收住的缺血性卒中患者(NSU组,1674例)按年龄分层后进行对照研究,评估其病死率与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年龄段病死率,并比较和报告相对风险、绝对风险(AR)及95%可信区间(95% CI)、相对风险降、绝对风险降和需治疗数.分类参数采用x2检验,基线值的等级差异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用SAS 9.13软件完成.结果 全组3821例,发病30 d共死亡315例,总体病死率为8.2%.其中,NSU组为175例(10.5%),SU组为140例(6.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362,P=0.0008).所有年龄组发病30 d的A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60岁以下AR=0.62,60 ~ 70岁以下AR =0.53,70~80岁以下AR =0.58,80 ~93岁AR =0.57,P>0.05).排除性别、卒中类型、溶栓比率及其合并症等影响病死率的因素后,其结果一样.结论 组织化卒中医疗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卒中管理模式,具有显著降低住院卒中患者病死率和死亡风险的作用.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栓塞治疗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早期栓塞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沂水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的、发病3d以内的96例aSAH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情况,分为Ⅰ~Ⅲ组(85例)和Ⅳ~Ⅴ组(1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囊内栓塞,术后给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扩容和提高血压等治疗,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脑CT及DSA随访,以观察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所得结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患者的栓塞程度及治疗结果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接受治疗的96例aSAH患者中,HuntHess分级:Ⅰ级21例,Ⅱ级36例,Ⅲ级28例,Ⅳ级6例,Ⅴ级5例,共死亡4例,死亡率4.2%;动脉瘤瘤腔100%栓塞者88例、95%栓塞者5例、90%栓塞者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脑血管痉挛(CVS)5例,脑梗死1例,死亡4例.全组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10例,除死亡病例外,无aSAH相关性永久性后遗症;与aSAH相关的并发症有脑梗死8例,脑积水11例,均经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扩容和提高血压等治疗后缓解.Hunt-Hess分级Ⅰ~Ⅲ级组与Ⅳ~Ⅴ组比较,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x2=0.540,x2=0.490,P>0.05).结论 早期(3d内)的介入治疗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是预防aSAH患者再出血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s4680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患者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位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分类测验(WCST)对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6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98名健康对照组进行电脑不同颜色、形状、数量的模块卡片推理归类,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评估其认知功能.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进行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位点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169例)和健康对照者(98例)之间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 =4.40,P=0.110;x2 =0.726,P=0.394).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同基因型组之间WCST持续性错误数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6,P<0.01),G/G基因型患者持续性错误数成绩高于G/A基因型(分别为56.20±15.11,43.44±1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6,P<0.05).不同基因型组间WSCT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25,F=0.535,F=0.178,F=1.861,F=0.102,F=1.305,P>0.05).结论 未发现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COMT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G/G基因型患者认知损害较明显.

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和改善脑功能药物治疗联用对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武警总队医院就诊的住院抑郁障碍患者400例.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设计,将40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及经人格障碍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分为4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SSRI抗抑郁药;B组给予SSRIs抗抑郁药+心理治疗;C组给予SSRI抗抑郁药+改善脑功能药物;D组给予SSRI抗抑郁药+心理治疗+改善脑功能药物,急性期随访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临床疗效,共收集有效数据340例.以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析因分析进行分析显示:340例患者中,D组2、4、6、8周末HAMD-17减分率比A、B、C组高;C组与A组在2、4周末HAND-17减分率无统计学差异,6、8周末B、C组HAND-17减分率较A组高;各治疗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减分率增加(F=1618.2,P<0.01),且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F=7.15,P<0.01);SSRIs是否联用改善脑功能药物HAMD-17减分率在2、4、6、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0,F=63.75,F=20.47,F=22.09,P均<0.01),SSRIs是否联用心理治疗在2、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F=0.27,P均<0.05),6、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20,F=36.05,P均<0.01);两因素除4周外无交互效应.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急性期联合治疗短期临床疗效更快、更明显,且治疗有协同作用.

经蝶鞍区人工脑膜修补术治疗脑脊液漏患者-

摘要:经蝶垂体瘤手术由于术中要打开蝶窦前壁和鞍底颅骨,尤其部分患者鞍隔脑膜破损,出现脑脊液漏,以往这些患者多取自体大腿脂肪,用医用胶水进行鞍底修补,并且加用明胶海绵填充.自2010年以来,我们对于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出现少量脑脊液漏的患者应用人工脑膜结合医用胶水进行鞍底修补,取得了良好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机制及防治-

摘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后,由于患者术前脑组织长期处于低血流量状态,当狭窄的颈内动脉血流开放,同侧脑血流量突然增大,对于一些脑血管自主调节机制受损的患者,脑内小血管不能相应收缩调节,可导致脑组织高灌注状态,以同侧头痛、高血压、癫痫、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认知障碍,甚至脑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状群,称为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169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8例,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高灌注综合征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研究进展-

摘要:Dolichoectasia来源于希腊语dolichos(延长)和ectasis (扩张),分别代表非正常的long(长)和dilate(膨胀),用于对血管的描述则意味着延长、扭曲,有时是动脉瘤性的血管.意大利解剖学家Giovanni Morgagni等于1761年首次描述动脉延长扩张,尸体解剖发现是主要的资料来源[1].随着影像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血管造影以及CT、MRI的应用,使得在活体上发现迂曲动脉成为可能,与正常动脉相比延长扩张动脉的主要特征是动脉的扩张和扭曲.

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选择和时机把握-

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2.3%,并且一些研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为3.2%,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群,女性患病率高于同龄的男性[1-2].颅内动脉瘤以其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人类疾病的重要"杀手"之一,同时增加经济负担,最近文献也表明,英国每年花费51亿英镑来治疗动脉瘤[3-4].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尽可能早地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一例-

摘要:患者女,29岁,因"进食情况异常2年余伴闭经1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因减肥节食开始出现进食异常,先表现为进食量少,并逐渐出现进食后呕吐,后发展为暴食后呕吐,同时伴有体重明显减轻,同时出现情绪低落、易烦躁等精神症状,偶有黑朦、晕厥表现,无法从事正常工作,1年前患者出现闭经.曾在多家医院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精神科、心理科等就诊,被多家医院精神科专家诊断为难治性听神经病,予以阿米替林、奥氮平等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1年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体重仍进行性下降.患者身高1.57 m,病前体重49 kg,入院时体重28 kg,身体质量指数11.36 kg,/m2.

小脑后动脉畸形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

摘要:患者男,12岁,因突发头晕后摔倒2d于2011年12月2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后摔倒,恶心并呕吐胃内容物,四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无头痛,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发热,无大小便失禁.急入当地医院就诊,2011年12月20日急诊行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入神经外科住院治疗.2011年12月20日复查颅脑CT(图1)示左侧小脑半球大面积低密度灶,小脑梗死?脑血管畸形?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考虑血管畸形.

间断半椎板开窗治疗椎管硬脊膜动静脉瘘一例-

摘要:患者女,19岁,学生.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15 d.既往体健.查体:左侧T12感觉平面以下针刺觉消失,右侧L3感觉平面以下针刺觉消失,腹壁反射消失、肛门反射消失,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右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0级,肌张力低.术前检查均正常.MRI检查:显示T2~T8椎管后方硬膜外可见不均匀条状短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图1).术前诊断:T2~T8椎管内硬膜外占位?血管畸形?全麻下采用胸后正中入路病变探查切除术,术中间断半椎板开窗,见病变血管团位于硬脊膜外,硬脊膜表面血管迂曲围绕,与相同节段静脉丛相连,部分血管较粗大,直径约5 mm,压迫脊髓(图2),证实术前诊断,夹闭引流静脉后,畸形血管团充盈,充分利用椎板间隙切除畸形血管后,硬脊膜囊减压充分(图3).

心脏骤停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一例-

摘要:患者女,61岁,既往有"心律失常,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此次主因"活动后胸闷憋气8年,加重15 d"于2012年3月31日入住文登中心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7.1℃,心率44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2/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不振,颈静脉怒张,双肺听诊呼吸音粗,肺底闻及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大,剑突下3 cm,肝区叩痛阳性,双下肢中度水肿.

第二届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海)纪要-

摘要:2012年5月4至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神经病学协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心理学组、上海医学会脑电图和神经生理学协会等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神经退行性疾病学术研讨会(2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Movement Disorders & Degeneration)在上海召开.这是继2010年首届大会时隔2年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同时也是对庆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院60周年的贺礼.

信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