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 11-2606/G4 国内刊号
  • 1002-4808 国际刊号
  • 1.4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教育学刊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热点问题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治理研究、课程与教学、德育研究、中小学教科研、教育微论、广告图片_作品欣赏、广告图片_广告·书评、广告图片_课题风采

中国教育学刊 201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特稿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其战略应对1-5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策并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高效的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学校安全。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新方向,除了深化改革、综合施策以外,还需进行强有力的战略应对,即继续优先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能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教育督导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政府购买服务专题研究
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的实践困境与推进对策6-10

摘要: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正在成为各地政府优化基础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新事物,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突破这些障碍需要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公平与效率。为确保政府购买基础教育服务政策的深入实施与推广,需要转变观念,厘清政府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的边界、职责、定位;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在确定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建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预算与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制度。

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制度建设与合同设计——基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反思11-15

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外政府为了解决政府公共教育财政危机问题,提高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与效率,实施购买教育服务。从国外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运行机制来看,完备的制度建设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合同设计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前提基础,平衡各方关系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重要举措。探求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新路径,有必要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国外经验予以研究和借鉴。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学术争鸣
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与盲目批判教育工具性价值商榷16-21

摘要: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明确定义隶属于“手段一目的”观范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以学生个体的工具性价值所体现出的工具性能力为前提性载体,从而决定了我国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工具性价值。首先,教育对人的工具性价值是教育和人的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工具性价值在“价值预设”上区别于功利主义;其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其自身固有属性;最后,现阶段倡导教育工具性价值有其必要性,但必须注意两点:避免对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倡导走向功利主义;教育的工具性不与“回归人”的理念冲突,可以共同存在。

本质性与多元化评价视域下教师状态再解读——兼与杨小秋教授商榷22-26

摘要:不同于以教师发展的理想与信仰为表现的“本真状态”,教师“真实状态”是建立在对“人”本质属性认同的基础上,由多元化评价表现出来的现实存在状态。教师“真实状态”是实现教师“本真状态”的起点与基石。教师可通过对以“人”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多元内容、多元标准、多元方式以及多元手段的教师评价进行理解与建构、反思与解构、批判与重构,完成从关注自身到关注教学与学生,进而最终关注自身、教学、学生三者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师发展,逐步走向其“本真状态”。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质量的国家观念27-30

摘要:提高质量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怎么理解教育质量,怎么提高教育质量,从学生、教师、学校、地区、国家的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理解和策略。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说,影响和决定教育质量的有五个关键因素,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以下五个因素不断改善:确保数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合理的结构是教育质量的骨架,教育公平是教育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

问题学习:新世纪的学习方式31-35

摘要:“核心素养”的概念意味着课堂的根本转型——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转型。“问题学习”是基于核心素养而倡导的旨在实现儿童“学习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是对行为主义应试教育课堂的一种颠覆。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知识观,同传统的教学比较起来,其优势与特色是:真实问题与自生学习、协同学习与信息网络、自我变革与支援模式。问题学习的革新意义在于它是意义生成的自由学习、自律性的探究学习、焕发生机的学习和自我变革的学习。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育管理研究
关于举办第八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的通知35-35

摘要:为了提高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现决定于2016年9月21—24日在教师大厦百人讲堂(暂定)举办第八期“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师政策计量分析与前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文本计量研究36-41

摘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以基本政策工具类型为横向维度,以教师政策要素为纵向维度构建二维分析框架,采用文本计量方法,分析“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出台的57项教师政策。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表现出明显的类别化特征。“十二五”期间,我国教师政策工具组合和要素结构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但命令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能力建设、权威重组工具使用不足;教师聘用、解聘和权益保障等政策供给相对不足;教师编制、职称政策存在冲突与矛盾。建议在后续政策制订中以权威重组工具为抓手,调整部门职责权力,从根本上消解教师编制、职称政策的内在冲突;加强权益保障、聘任等薄弱环节的政策供给,不断完善教师政策体系;立足我国层级治理的本土政策实践,加强各级政府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

教师领导视野下的我国教师政策分析42-46

摘要:教师领导理论在国外是热门研究课题。我国虽然没有直接以“教师领导”冠名的政策,但是实际上在政策领域对发挥教师的领导示范作用进行了探索,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等政策蕴含着教师领导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于“完全理性”的政策设计难以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基于“领导者”角色思维的政策设计存在缺陷,行政主导下的等级特征背离教师领导精神,功利性的教师领导评选缺乏学习视野,将教师领导局限于行政管理而非领导。未来教师领导应该以改进教学实践为核心,创建专长为主的正式教师领导,促进非正式教师领导的发展,制订教师领导标准及认证制度,使教师领导成为每个教师的专业责任。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活动写实记录:误识与匡正47-50

摘要: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如何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写实记录作了细化要求和明确规定,它的根本诉求是进一步规避、摒弃以往偏重主观评价的弊端与症结,而高度强调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其内在逻辑就是通过对学生外在行为的专业判断,来整体衡量该学生的内在潜能或潜质。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活动写实记录有待作进一步的匡正与澄清。活动记录的实施主体应是学生本人,教师不宜僭越;活动记录的内容应真实可查,“事件”不可虚构;活动记录的描述要客观具体,无须“富有感情色彩”;写实活动的记录要有代表性,不必“面面俱到”。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课程与教学
后模式时代的学校课堂教学变革:从标签化多样到内涵式多元51-56

摘要: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存在教学模式“标签化多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变革的源起盲目跟风、变革的内容只重局部、变革的过程急于求成等。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必须协调好教学模式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模式的同质性与课堂教学的特色化、课程教学变革的预设与生成三个方面的关系,尊重变革的开放性、本土性和复杂性。具体而言,学校在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中应树立系统设计的思维方式,坚持相互适应的推进原则,实现变革内容的多元整合,从而实现后模式时代学校课堂教学变革从“标签化多样”到“内涵式多元”的转变。

“对话”视野下的课程理解及其内在实践理性57-61

摘要:提高课程理解的能力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真实的教学生活是依靠语言以“对话”方式建立的,并在“对话”中使教学对象真正体认并获得自主发展,同时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之中积极地动态生成与重构课程理解的深层意义,敞亮探索求知的真理并达到“视域融合”的共识。课程理解意义创造的过程是在“对话”的实践过程中以实践的意向性活动为根本旨趣的。其内在实践理性在于教师超越片面的课程理解,完整、准确地理解课程,教师作为一种批判性的自觉、自主的力量,开展专业自省与对话。

论机械记忆在幼儿早教中的合理运用——基于儿童心理学与中国传统蒙学的双重视角62-65

摘要:机械记忆俗称“死记硬背”,常被人们认为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糟粕而加以摒弃。然而,从教育史的角度看,机械记忆的运用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有充分的学理依据。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机械记忆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过程,是意义记忆的基础。机械记忆的早期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契合幼儿机械记忆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机械记忆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运用必须采取恰当的策略:一是尽可能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并用,以提高协同记忆效果;二是遵循机械记忆的遗忘特点,及时重现巩固;三是选取最具价值的记忆内容,助力幼儿一生发展。

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66-70

摘要: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文本解读,表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体验和对话。将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文本解读的运行机制之中,认为主体间性下的文本解读具有体验的亲历性、对话的多重性和视域的融合性等特征,并提出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以直觉式文本解读为切入点,开展对话性文本解读,达到文章创造性与规定性统一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课堂内外和谐互促路径探析71-75

摘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立足语文课堂拓展到课外,实现课堂内外的和谐互促不仅是对新课改倡导的语文课程人文化和生活化理念的强力呼应,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尝试。为此,探索出了如下有效路径:在“和谐互动”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温度、有湿度地宽容、赏识学生,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在“宽松和谐”的开放作业中,有宽度地开放作文时间,有梯度地开放作业形式,师生同构共生、开发生成;在“自然和谐”的课外阅读中,有广度地课外延伸,有深度地师生共读,师生同学共乐、提升涵养;在“轻松和谐”的共同写作中,有力度地同题异构作文,有浓度地共写校园生活,师生教学相长、交相辉映。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教师专业发展
代际差异影响下的校本教研文化省思76-81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议题。校本教研的深化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合作文化的建设。但是,教师群体内老、中、青三代教师因教研观念、教研形式、教研特点的差异形成三类不同的校本教研文化,导致校本教研文化传递的断裂,使当前校本教研文化呈现出前喻校本教研文化、互喻校本教研文化、后喻校本教研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局面。对此,要理性分析校本教研文化冲突的影响,以教研制度的平衡弱化校本教研地位的分层、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弥补教研价值的断裂、以教研方法的改变引发教师校本教研的合作自觉,实现校本教研文化的变革与重构。

基于内部异质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82-85

摘要:“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乡村教师队伍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其弱化的普遍征兆,具体表现为同质化定义使近郊乡村学校成为利益集中地而导致的“下不去”,等级性价值使职业间和职业内的双重逃离造成的“留不住”,绝对低值与相对低值的整体负面化标签致使的“教不好”。乡村教师队伍弱化的异质根源在于:同质化定义掩盖乡村学校内部不均衡,等级性价值造成乡村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负面标签化致使乡村教师发展方向迷茫。乡村教师队伍异质化的构建路径可从三方面展开,乡村教师的空间特征定位能够缓解近郊乡村学校的利益集中化问题,乡村教师的岗位身份能够缓解流失带来的政策效能稀释化问题,乡村教师的本土知识认可能够明晰发展方向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