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与使命(一)

摘要: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最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看不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迷失自己的学科本色。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表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3-6

文本阅读要有全文化精神

摘要:文本是作者创作的结晶。文本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即读者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无论是作者的创作,还是读者的阅读(再创作),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文本阅读时,人们对文化因素往往考虑不足,尤其是对全文化精神的关注,要么缺乏意识,要么显得力不从心。
6-8

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微格作文训练指导”课堂实录

摘要:屏幕出示:《一起在路上》: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课前,跟随出示的文字,同步播放歌曲刘欢的《在路上》,渲染氛围。)一、无格——随心而作师:今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
9-15

《风筝》课拳实录

摘要:师:今天我们穿越到90年前,走进鲁迅回忆故乡春二月放风筝的情景中。首先,我想听一听同学们是怎样朗读这一段文字的。生:集体读文章第二小节。(平淡而无感觉)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以后,你们读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牛:我觉得是一种祥和温馨的画面。
16-22

以自然为品质的审美课堂——孙艳老师《风筝》课例研习

摘要:迄今为止.语文教育对审美标准缺少足够的重视,而对“真”与“善”的标准关注较多。所谓“真”的标准,关注“合规律性”的方法、原理、规律,研究适应语文教育规律的“科学知识”。所谓“善”的标准,关注语文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即研究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怎样促进个体幸福与社会发展等。求真与求善本身并没有错,但真与善的结合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形成的和谐状态(“美”)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22-24

课题研究:提升语文教师行动的智慧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课题研究在各校逐步展开,但由于研究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不高,研究课题缺少针对性,研究方案缺少系统性,教师主体参与不够,往往收效不够明显。一所学校的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一位语文教师课题研究意识的深浅,也决定着他的教学效益的高低。
25-27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三疑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一文中,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的注解是这样的: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这样翻译,貌似没有什么问题,上下文也很通顺。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地方存在疑问:第一个地方是“书”的解释。注释中解释为“读书”,这显然不妥。原因有两个:一是既然已经教孩子“读书”了,后面怎么又说教孩子“学习书中的文句”呢?“学习文句”从注释中看就是教孩子“学习读书时如何停顿,如何诵读”,这是对孩子入学启蒙时最简单、最基础的教学活动。
28-29

故事背后的波澜与玄机——《荆轲刺秦王》重读三得

摘要:《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名篇,扣人心弦,常读常新。多次研读,愈觉文字背后波诡云谲,满目风雨。细细玩摩,竞读出了阳谋下的手腕、言语中的侠客风骨、作者的迎合之笔。现不揣浅陋分析如下:一、太子丹“阳谋”取人头,逢场作戏玩手腕燕国将遇灭顶之灾,太子丹除了施荆卿刺杀秦王之计外,别无他法,生死攸关之际,太子丹其实无路可走,且此计谋划至今,只等关键时一试定乾坤,留给太子丹的可打之牌只剩这一张,在此危急之时,依荆卿分析:“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也就是说,行刺之计的前提条件是取樊将军首,这一点太子丹是心知肚明的,且国之存亡大计不能因任何小因素受阻,没有什么比谋之多年的行刺大计更重要,在听荆卿之言后,其实太子丹已默认此计,但太子丹以不忍之由否定了荆卿之言,似乎是仁君慈主,通达人情:“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9-30

有多少“苦”可以重来——例谈《送东阳马生序》文本价值挖掘

摘要:《送东阳马生序》应该教给学生们什么?笔者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此课,也读过很多所谓经典课堂实录、备课宝典,但路径却出奇地一致,不外乎将其作为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予以宣讲,与“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同列。大讲宋濂家境贫寒,但他自幼苦学,终于从一介庶民成为翰林院编修。至此,让每一个同学都明白:“原来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古以来天道酬勤,宋濂是如何为我们作出学习的榜样的。”所谓“水到渠成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1-32

“说书人”有着大境界——《说书人》的独特审美意义

摘要:新修订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收录了师陀的小说《说书人》,这是在中国大陆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入选的师陀的作品。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1946年前曾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文学作品的价值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师陀是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在1937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画梦录》)。1999年,《果园城记》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评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33-35

境为情造 情随境转——谈《蒹葭》的时空转换和情感变化

摘要:《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旬,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
36-37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浅谈《孔子诗论》与先秦文学鉴赏的萌芽

摘要:至今为止,我国对先秦时期中国诗学的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的问世,将会扩充我们对先秦理论的研究,增加中国先秦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度,这对于中国学术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8-40

再论“暮春能洗澡吗?”

摘要:《语文学习》刊载了李新老师的《暮春能洗澡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备课札记》一文。李老师多角度探究“浴乎沂”,但终究未下确论:“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者还有更为合宜的说法,请读者方家指教”,笔者爬梳相关文献后,认为有全面检讨的必要。为方便讨论,笔者将搜罗的相关观点摘录于下:“浴”常解为“涉”或“沿”。
43-44

2014年“十大流行语”写作素材解读述评

摘要:2014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编辑部了今年的十大流行语,“顶层设计”位居榜首,“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等入选,而关注度较高的词语“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蛮拼的”等未上榜。编辑部表示,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流行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像“有钱,任性”“蛮拼的”“约吗”等词语,在语言的创新性上体现得不够,基本沿用了原意,没能体现出流行语对创新语言生活的贡献,因此未能入选。
44-47

课标在你的教学中占多大比重

摘要:近日听了一节课,讲《项羽之死》。讲课教师先是一番慷慨陈词,用《霸王别姬》的歌词引入课文,营造一种悲壮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歌。接着带领学生翻译课文,解决文言字词问题,这也不错,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再下来的教学,我就大吃一惊了。
48-48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基于师生共读的《红楼梦》全程导读教学策略

摘要:厚厚的一部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包罗万象,体大思精,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面对这瑰宝,能够读完全书的中学生真的很少,这除了《红楼梦》本身带来的阅读障碍外,主要还是要反思一下这部书的导读策略。常见的《红楼梦》导读往往选取书中几回内容来开展几次课堂教学,然后就希望学生兴趣盎然地把《红楼梦》全书阅读下去。这样的导读未免过于简单了。
49-52

读本:回归正本之本

摘要:目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分为必修、选修、读本三大板块。其中必修教材五册为正本,读本作为教材正本的重要补充、延伸与深化,受到人们的关注。曹文轩说:“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省市均将语文读本内容包纳进来。
53-55

例谈在古诗词阅读中“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的使用

摘要:在做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时,学生普遍感到古诗词难以读懂。所谓读懂,应该是在了解诗词写作背景、题目、注释、意象基础之上,了解诗词的字面义,将诗词用散文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再深入地把握其情感主旨,艺术风格。但古诗词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独特的“诗家语”,其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又因为声律和修辞上的需要,往往会省略很多词语,诗句也常会打乱语序,叙述可以有跳跃,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让学生把握调序和补充两个方法。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