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校园心理杂志 省级期刊

Campus Life & Mental Health

  • 14-1326/R 国内刊号
  • 1673-1662 国际刊号
  • 0.17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校园心理是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的学术期刊。校园心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卷首语、人物专访、心灵阳光、人生视野、情感地带、休闲沙龙

校园心理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校园心理杂志论著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对迷信心理的影响171-173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174-176

摘要: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对黑龙江省3所高等院校11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在专业类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其中主观支持维度对网络成瘾及其各维度负向预测作用最大。

大学生焦虑抑郁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特点的分析177-179

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调查与对策研究180-184

摘要:了解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提出生命教育对策。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地区数所中学的学生736名,使用自编生命教育问卷、生命意义感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生命观整体良好;生命状态的重要指标——生命意义感分数偏低,情况不容乐观。且在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家庭氛围上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成绩越好生命意义感得分越高;正统型和民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高于冲突型、包办专制型、放任型家庭氛围下的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针对上述结论提出生命教育建议,多元途径开展生命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整合资源,社会与家庭共同参与等,以期为中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借鉴。

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185-187

校园心理杂志调查研究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及群体差异性的调查研究188-189

摘要: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群体差异性,有利于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问卷》,对河海大学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功能有一定了解,但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高年级群体对于自己或他人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差异性较为显著,存在知行矛盾;大学生希望营造积极接受心理咨询的氛围,但担心会受到误解和歧视。

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对学业绩效的影响研究189-191

摘要:本文意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在我国国情下,信息素养是否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业绩效产生影响。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确实会对其学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基于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构建科学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成教生自杀意念类型与早期预防对策研究191-194

摘要:探讨成教生自杀意念类型,为多阶段自杀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整群抽取西南地区两所成教院校在校生,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潜在类别分析显示975名成教生的自杀意念类型可分为3种:健康组,低危组和高危组,分别占比7.1%,69.9%,23.1%。高危组在SCL-90量表上的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和低危组,但健康组与低危组在各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杀意念加重过程具有量变结合质变的特点。只有当个体由质变转为高危状态时,其心理健康水平才会降低,表现出心理健康检测的滞后性。自杀的防范应根据量变结合质变的过程从多个阶段进行干预。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194-195

摘要: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设计《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我校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主动性、人际关系、抑郁与焦虑心理、自信心、寻求心理帮助途径等六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的高中生中,感到现在学习压力大的占95.9%,如果别人不督促会主动学习的占93.4%,对师生关系很满意的占61.2%,经常会感到心情低落沮丧的占19.0%。所以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课等,从而提升高中生心理素质。

师范院校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研究196-197

摘要:本研究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及特点,以利于引导他们的人格发展、职业规划。运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对某师范院校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在年级、专业类别、母亲文化程度等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等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学生自卑心理与其人际信任度的相关性分析198-200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大学生自卑心理与其人际信任度的联系,探究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与人际信任度的相关性。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自卑感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量表问卷调查,采SPSS For PASW Statistics18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方差分析、均值比较、t检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性研究,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交往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校园心理杂志综述
中国同性恋人群心理健康研究综述201-204

摘要:同性恋(homosexuality)又称同或同性吸引,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倾向和行为[1]。同性恋现象是在各个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性行为方式。根据文献记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性恋群体所占的比例均为3%~5%。据此推断,我国的同性恋者人数约为7 000万[2]。但是长久以来,同性恋都被视作病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认识不断加深,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上删除[3]。而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时也不再将同性恋划为病态。尽管同性恋在CCMD-3中不再视为病态,但是公众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并没有明显减少,同性恋群体依然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较异性恋者,会更容易滋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在数量庞大的同性恋群体面前,关注同性恋人群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205-207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历来被国人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同时,书法练习也具有陶冶情操、抒发情绪的功能,从而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近年来,书法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虽然从古代开始,许多文人都注意到书法对于个体“心”的影响,但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书法心理学学科。本文旨在对书法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概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书法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社会政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207-209

摘要:社会的发展给予公民从管理客体转变为管理主体的契机,社会政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如何针对这一政治变化,变革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活动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社会政治化”概念中的社会,指公民社会,是除政府、市场之外的市民组织系统。“公民社会是指所谓的存在于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个人私域和民间公共领域[1]。”社会政治化则是指市民组织或社会力量这一相对于国家的一个集合,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事物的管理。

校园心理杂志教育心理
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210-212

摘要:应试教育是指以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试教育体制带来诸多弊端,国内学者关于此类的研究也较多,尤其是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是应试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比较少。大学教育不需要追求升学率,学校对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也没有中学那么重视,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一些大学片面追求考研率,大学里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出国留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考试现象以及大学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使得大学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但总体来讲,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氛围没有中学那么浓厚[1?鄄3]。然而,长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尽管进入到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大学校园,他们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学习心理特点。大学生学习心理渗透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是否能够在大学里更好地获取知识,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到大学生是否很好地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干预试验研究212-215

摘要:初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是一个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课题,学习适应性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田澜[1]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相平衡并促进学习发展的能力”。学生进入初一阶段,从学业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初中新生活,保证学习方式、方法的贯通,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培养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结合干预试验探讨如何提升初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学习适应性。

小学生周期性透支课上娱乐时间对心理素质的影响215-217

摘要: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课堂中发生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并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即课堂问题[1]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已经干扰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出现课堂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2],并没有发现良好的应对措施,基于课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提出透支课上娱乐时间的方案进行学生教育以此来缓解严重的干扰行为。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关键期,其已经可以很好地进行问题的独立判断。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小学六年级也进入一个重要的阶段[3],其中认知、个性、适应性在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对课堂问题的出现与否有着重要作用。

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分离焦虑的有效干预217-219

摘要:目前我国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有利于减少家庭因素的干扰,加强和别人相处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洗衣服、打扫宿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减少,导致在学习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因此本文从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入学分离焦虑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