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
分享到: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9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语言学理论及语言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研究、文学与文论研究、翻译研究、博士论文、青年学者园地等。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刊号:1004-6038
  • 国内刊号:21-1060/H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22
  • 创刊时间:1979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45
  • 综合影响因子:0.87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语言研究

“表量构式”的“量准则”理据

摘要:本文从历时和类型学视角,基于"量准则"和表量构式分工,探索汉语"NA表量构式"的语法化理据。研究发现:在历史演变中,汉语首先遵循"足量准则"生成"AN表量构式",清晰表达"绝对量",后在"不过量准则"作用下,成为兼表"绝对量"和"相对量"一形二义构式;为保障"信息精准"和"表达丰富",汉语基于"足量准则"新生"NA表量构式",专表"绝对量";当今汉语"AN表量构式"和"NA表量构式"并存是"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相互协同竞争的结果。
1-4

格林童话的教育功能探析——以评价意义为视角

摘要:本文基于评价理论,从态度和介入系统角度对格林童话的态度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研究发现:格林童话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体现了民间童话的语域特征和教育导向。态度资源的人际立场分析显示作者高度操控了占主导的评判和鉴赏资源。通过显性评价和自言策略来掌握评价的话语权,直接影响了读者价值观的形成;通过隐性评价和归属策略,增强了语篇的客观性、对话性和互文性,潜移默化地向读者灌输社会特定伦理和审美价值。
5-10

世界观的认知机制:解读《卡彭塔利亚湾》中隐性连贯语篇现象

摘要:本文以澳洲原住民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卡彭塔利亚湾》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貌似不连贯的语言现象,说明"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心智连贯的认知基础,是作品语篇连贯的底层代码,与作者创造的语篇世界存在象似性关联。读者只有了解作者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厘清偏离规约文本的隐性连贯脉络,从而将不连贯的语言材料建构成连续的故事世界,达到解读文本思想内涵、感知文学效果、体验审美情感的目的。
11-16

朝鲜语格体系的历时性研究

摘要:本文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朝鲜语各时期文献中出现的格助词的形态特点,对历代朝鲜语的格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描写。研究发现:1)朝鲜语格助词具有简单化的趋势;2)格助词的变异形态体现了语言发展中语义传达最佳化的态势;3)格助词的演变过程中体现出社会政治制度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朝鲜语的格助词语法化现象,有助于对现代朝鲜语格助词的进一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趋势。
17-22

视觉语法与隐喻机制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视觉语法和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西方报道的政治漫画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其如何向世界传达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以及视觉元素与语言元素之间如何通过互动构建意义,揭示所报道国的形象。研究表明:从视觉语法和隐喻机制对漫画的多模态分析是功能和认知的两个层面的研究,即社会功能和认知。通过视觉语法对漫画分析可知西方政治漫画构建知其然,而从隐喻机制对漫画分析可知西方典型思维认知方式的所以然。
23-28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二语习得及应用研究

21世纪国内外外语/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统计了2000-2013年间刊登在国内外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外语/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论文379篇,通过研读这些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外外语/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师生存和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信念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专业角色及身份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阐述和综述。此外,本文还对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29-35

通过课堂话语分析促进外语教师学习:一项实证案例研究

摘要:课堂话语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知识、信念和经验的主要表征方式。本文从情景认知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课堂话语案例分析探讨外语教师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学习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的重点是案例课堂话语中跟进步的模式和特点及由此引发的教学反思和学习。研究发现:(1)只有对实践形成有效的理性反思才能促成有效的教师学习,反思情景化是个中关键;(2)课堂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反思情景化、具象化,从而成为有效反思;(3)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教师学习可能存在的困难是教师缺乏相关知识和技巧。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课堂话语分析可以促成有效教师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和路径。
36-41

不同三语学习者的语义通达机制对比研究

摘要:本研究运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启动刺激为日语和法语,目标刺激为汉语和英语),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考察了日语和法语三语学习者的三语词汇表征是如何通达其概念表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语言类型下三语语义通达方式有差异,日语学习者经由英语词汇通达概念,英语起到抑制作用;法语学习者经由汉语和英语两个通道通达三语概念,且汉语和英语都起到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除了语言水平,语言使用频率和语言距离也在三语语义通达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完善记忆表征研究的相关模型,同时对于中国环境下外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9-54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翻译研究

从变异看《论语》的英语翻译

摘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变异"概念入手探讨《论语》英译的研究,目前国内外都不多见。本文从变异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对《论语》英译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对语域和语篇体裁的基本概念进行勾画,重点讨论语言的"变异"与翻译的"变译"问题,并结合《论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译文变异存在三种情况:文本的语域变异、文本的语篇结构变异、文本的语言变异。
61-65

经验实证与规约性翻译理论命题的论证

摘要:本文以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基础,探索规约性翻译理论命题的论证逻辑,说明经验实证在规约性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及其限度。论文指出,规约性翻译研究命题其意不在于描述事实,而在于规定或引导行为。对于此类命题,我们要论证的不是其是否为真,而是其是否合理。规约性翻译理论的合理性论证必须包含两种要素:因果性要素与价值性要素,前者可以通过实证性研究得以验证,而后者则超出了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范围。对于规约性翻译研究而言,经验实证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66-70

描述翻译研究视域下复译“贵在超越”论的内在悖论

摘要:描述性复译研究中夹杂的复译"贵在超越"论令复译问题陷入悖论。逻辑基础的混淆、研究范式的模糊和评价方式的简单化,使得复译"贵在超越"论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本文探讨了描述翻译研究视域下复译"贵在超越"论的缘起,分析其悖论的本质和根源,在梳理界定复译本质的基础上,从翻译伦理角度探讨复译的原则,指出复译中需通过以"诚"为基础的翻译伦理协调各主体关系,完成"忠诚"的复译。
71-76

谢灵运诗歌的国外英译现状研究

摘要:谢灵运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傅乐山,现已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历时视角,梳理评价了不同时期9个代表性译本的特色及得失,力图呈现一张清晰的谢诗英译图谱,并对其未来的接受前景做出了预测。
77-82

“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摘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4年12月19日-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与会。
87-87
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文学与批评研究

性别·语言·族裔身份——论美国华裔女作家的语言建构

摘要:在经过历代作家的努力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终于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华裔美国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之下,为了实现语言建构,不仅要获取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认可,而且要获取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话语权,同时还要完成族裔身份的文化建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两位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为主,分别从双重语言困境下多重身份的确立、戏讽语言下的颠覆性后现代意蕴、"讲故事"下语言外部世界的自我建构以及语言混杂下的文化霸权消解四个方面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语言建构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揭示美国华裔作家,尤其是华裔女作家的语言和身份之间的本质联系。
92-96